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案新部编本,大纲,目录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案新部编本,大纲,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022f89773968011ca3009161.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实验目录实验1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电泳实验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分子转化实验3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实验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电泳实验5 植物RNA提取及电泳实验6 RT-PCR技术实验7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析实验8 DNA重组体的构建与筛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学分:1 学时:32教学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目的:在开设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操作原理,掌握有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实验1.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电泳(8 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碱变性抽提法对大肠杆菌中的质粒的抽提,掌握质粒DNA 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 的原理。
进一步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及酶切反应过程,掌握DNA 的酶切技术。
重点:掌握质粒DNA 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 的原理。
进一步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掌握DNA 的酶切技术。
难点:掌握质粒DNA 的小量制备方法及DNA 的酶切技术。
实验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分子转化(4 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的目的,原理,掌握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重点:掌握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难点:掌握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实验3.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4 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原理及转化反应的目的,应用范围及操作过程,掌握重组DNA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操作技术。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2e39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8.png)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过程
感受态
非定向克隆 +
或
定向克隆
克隆的片段只能按
+ 特定方向连接基因组DNA的构建基因组DNA的类型
质粒(﹤10kb)噬菌体质经双向电泳之后,用蛋白质水解酶裂解成肽段,可 用于质谱分析。通过电离源将蛋白质分子转化为气相离子, 然后用质谱分析仪的电场、磁场将具有特定质量与电荷比 值(M/Z值)的蛋白离子分离开,经过离子检测器收集分离 的离子,确定离子的M/Z值,分析鉴定未知蛋白质。
两种离子发生方法: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MALDI)、电喷雾离子化 (ESI)
噬菌体展示技术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目的蛋白的基 因与编码噬菌体表面蛋白的基因融合后, 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的一 种技术。
将不同蛋白的cDNA插入噬菌体载体进 行表达,得到表达不同蛋白的一定规模的 噬菌体展示库 。
将“诱饵”蛋白固定化,基于“诱饵”蛋白与 “猎物”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将展示库 中与固定化的“诱饵”蛋白有相互作用的“猎 物”蛋白分离纯化出来,再对“猎物”蛋白进 行质谱鉴定。
四、蛋白组学研究
蛋白质分离 蛋白质分析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酵母双杂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表
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技术,蛋白质微阵列芯片技术,免疫共 沉淀技术,pull-down技术
蛋白质分离
最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双 向电泳(2-DE),是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在pH 梯度介质中进行第一次分离,即等点聚焦(IEF),然 后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进行第二次分离,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重叠延伸PCR原理
重叠延伸PCR技术由于使用了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 使PCR 产物形成了重叠链,从而在随后的扩增反应中通过 重叠链的延伸,将不同来源的扩增片段重叠拼接起来。可 简单迅速的将两个DNA片段连在一起,用于嵌合基因的构 建
2024年《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9be2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c.png)
《分子生物学试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30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试验学时数:36学时试验学分:1教材:主要参考书:《分子生物学试验指导》徐庆华等成栋学院立项教材 2024一、课程说明《分子生物学试验》以介绍分子生物学中的试验方法、试验手段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技能为其主要内容。
须要以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实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通过试验,要求学生能在原有的相关理论学问基础上较全面和深化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驾驭基本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和技巧,初步具备肯定的试验设计实力,以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本试验课在方法上力求经典,试验内容涉及了质粒DNA的提取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分析;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体外基因扩增及产物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二、学时安排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试验一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一、试验特点试验类型:综合试验类别:专业基础安排学时:6 每组人数:2二、试验目的1、驾驭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和试剂盒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驾驭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及外源DNA的检测原理。
3、了解质粒DNA的粗略定量方法。
三、试验内容提要1、将单菌落接种于3m1含相应抗生素的LB培育基中,37℃摇菌过夜;2、12,000rpm离心30sec,收集菌体;3、加200u1溶液I(含RNaseA 100ug/ml ),振荡悬浮菌体;4、加200ul新配制的溶液II,颠倒混匀;5、溶液澄清后马上加入预冷的200u1溶液III混匀后冰上放置5~10 min;6、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加0.7倍异丙醇混匀,室温静置5min;7、12,000rpm离心10min,70%乙醇洗涤沉淀,抽干后溶于适量水或TE,-20℃保存备用。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7726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8.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第一章:DNA的提取与纯化1.1 实验目的掌握DNA的提取与纯化原理学会使用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了解DNA的质量和浓度的测定方法1.2 实验原理DNA的溶解性与不溶性PCR扩增原理DNA提取试剂盒的使用方法1.3 实验材料动物细胞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氯化钠溶液酚-氯仿溶液异丙醇溶液紫外线检测仪1.4 实验步骤1.4.1 DNA的提取1.4.2 DNA的纯化1.4.3 DNA的定量1.4.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1.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DNA的质量和浓度观察DNA在琼脂糖凝胶上的迁移情况第二章:PCR扩增目的基因2.1 实验目的掌握PCR扩增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PCR仪器进行扩增了解PCR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2.2 实验原理PCR扩增原理PCR反应体系组成PCR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2.3 实验材料模板DNAPCR试剂盒引物脱氧核糖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琼脂糖凝胶紫外线检测仪2.4 实验步骤2.4.1 PCR反应体系的准备2.4.2 PCR扩增2.4.3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2.5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PCR扩增产物的迁移情况分析PCR扩增产物的质量和数量第三章: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3.1 实验目的掌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仪器了解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分析3.2 实验原理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原理琼脂糖凝胶的制备DNA在琼脂糖凝胶上的迁移规律3.3 实验材料模板DNA琼脂糖凝胶核酸染料电泳缓冲液紫外灯3.4 实验步骤3.4.1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3.4.3 琼脂糖凝胶电泳3.5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DNA在琼脂糖凝胶上的迁移情况分析DNA的质量和数量第四章:DNA序列测定4.1 实验目的掌握DNA序列测定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DNA序列测定仪器了解DNA序列测定结果的分析方法4.2 实验原理DNA序列测定原理Sanger测序方法DNA序列测定仪的使用方法4.3 实验材料模板DNADNA测序试剂盒测序酶测序缓冲液测序仪4.4 实验步骤4.4.1 DNA模板的制备4.4.3 测序产物的分析4.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DNA序列测定结果比对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的一致性第五章:基因克隆与表达5.1 实验目的掌握基因克隆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克隆载体和克隆方法了解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和表达方法5.2 实验原理基因克隆原理克隆载体的选择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方法基因表达方法5.3 实验材料模板DNA克隆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转化试剂宿主细胞培养基5.4 实验步骤5.4.1 基因克隆5.4.2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5.4.3 基因转染5.4.第六章:RNA的提取与纯化6.1 实验目的掌握RNA的提取与纯化原理学会使用RNA提取试剂盒进行RNA提取了解RNA的质量和浓度的测定方法6.2 实验原理RNA的溶解性与不溶性逆转录酶的作用原理RNA提取试剂盒的使用方法6.3 实验材料动物细胞组织RNA提取试剂盒氯化钠溶液酚-氯仿溶液异丙醇溶液紫外线检测仪6.4 实验步骤6.4.1 RNA的提取6.4.2 RNA的纯化6.4.3 RNA的定量6.4.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6.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RNA的质量和浓度观察RNA在琼脂糖凝胶上的迁移情况第七章:逆转录酶实验7.1 实验目的掌握逆转录酶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逆转录酶进行cDNA合成了解逆转录酶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7.2 实验原理逆转录酶原理cDNA合成方法逆转录酶实验结果分析7.3 实验材料提取的RNA逆转录酶试剂盒引物dNTPs逆转录酶缓冲液紫外线检测仪7.4 实验步骤7.4.1 cDNA的合成7.4.2 逆转录酶反应体系的优化7.4.3 逆转录酶产物的分析7.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cDNA的质量和浓度观察逆转录酶产物的迁移情况第八章:Western Blotting实验8.1 实验目的掌握Western Blotting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转膜仪和显影设备了解Western Blotting结果的分析方法8.2 实验原理Western Blotting原理蛋白转移方法免疫检测方法8.3 实验材料提取的蛋白转膜试剂抗体标记二抗显影液X光片8.4 实验步骤8.4.1 蛋白的转移8.4.2 抗体孵育8.4.3 标记二抗的添加8.4.4 X光片显影8.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蛋白条带的形成比对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性第九章: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9.1 实验目的掌握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了解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的分析方法9.2 实验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荧光染料的选择扩增循环的监控9.3 实验材料提取的DNA或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引物荧光染料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9.4 实验步骤9.4.1 反应体系的准备9.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9.4.3 实时荧光定量PCR产物的分析9.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计算目标基因的表达量第十章:蛋白质纯化与分析10.1 实验目的掌握蛋白质纯化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蛋白质纯化仪器了解蛋白质分析的方法10.2 实验原理蛋白质纯化原理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SDS-PAGE分析原理10.3 实验材料蛋白质纯化柱洗脱液染色剂SDS-PAGE凝胶10.4 实验步骤10.4.1 蛋白质的纯化10.4.2 蛋白质的分析10.4.3 SDS-PAGE电泳10.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蛋白质纯化曲线观察蛋白质在S第十一章:蛋白质结晶与筛选11.1 实验目的掌握蛋白质结晶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蛋白质结晶仪器了解蛋白质结晶筛选的方法11.2 实验原理蛋白质结晶原理结晶条件的筛选晶体生长的观察11.3 实验材料结晶试剂培养皿晶体观察显微镜结晶筛选仪器11.4 实验步骤11.4.1 蛋白质结晶条件的筛选11.4.2 结晶试验的进行11.4.3 晶体的观察与筛选11.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结晶条件的适宜性观察晶体的形态和质量第十二章:X射线晶体学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X射线晶体学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X射线衍射仪了解X射线晶体学数据分析的方法12.2 实验原理X射线晶体学原理X射线衍射模式晶体结构分析的方法12.3 实验材料X射线衍射仪探测器晶体学数据分析软件12.4 实验步骤12.4.1 X射线衍射数据的收集12.4.2 晶体结构的重组12.4.3 晶体结构分析与验证12.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X射线衍射数据观察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差异第十三章:生物信息学分析13.1 实验目的掌握生物信息学分析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了解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13.2 实验原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理序列比对方法结构预测方法13.3 实验材料序列数据生物信息学软件计算机设备13.4 实验步骤13.4.1 序列比对分析13.4.2 结构预测与分析13.4.3 生物信息学结果的解读13.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比对结果的相似性评估结构预测的准确性第十四章: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14.1 实验目的掌握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会使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软件了解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应用方法14.2 实验原理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原理序列拼接方法表达量分析方法14.3 实验材料高通量测序数据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软件计算机设备14.4 实验步骤14.4.1 序列拼接与组装14.4.2 表达量分析与比较14.4.3 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应用14.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序列组装的质量评估表达量分析的可靠性第十五章:实验室安全与规范15.1 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学会使用实验室安全设备了解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15.2 实验原理实验室安全原理实验室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15.3 实验材料实验室安全设备实验室规范操作指南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5.4 实验步骤15.4.1 实验室安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15.4.2 实验室规范操作的实践15.4.3 安全事故的处理与演练15.5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室安全设备的有效性评估实验室规范操作的熟练程度总结安全事故的处理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DNA、RNA的提取与纯化方法及其质量检测。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五版)溶液配方目录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五版)溶液配方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9dddd3e7770bf78a64295410.png)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五版)附录1溶液配方目录附录1试剂和溶液 (20)表A.1.1浓酸和浓碱的摩尔浓度和比重 (20)具缓冲能力的苯酚 (20)完全培养基 (1098)去离子甲酰胺 (1098)经DEPC (焦碳酸二乙酯)处理的溶液 (1098)EDTA (乙二胺四乙酸),0.5mol/L,pH8.0 (1098)溴化乙锭,10 mg/ml (1099)溴化乙锭检测液(见附录3D) (1099)Hanks平衡盐溶液(HBSS) (1099)磷酸缓冲盐溶液(PBS),10× (适用于除第7章和第14章外所有章节).1099乙酸钾缓冲液,0.1 mol/L (1099)磷酸钾缓冲液,0.1 mol/L (1100)乙酸钠,3 mol/L, pH 4.8, 5.0,5.2, 6.0, 7.0 (1100)乙酸钠缓冲液,0.1 mm«l/L (1100)磷酸钠缓冲液,0.1 mol/L (1101)SSC, 20× (1101)悬浮培养基(SM) (1101)TAE电泳缓冲液,50× (1101)TBE电泳缓冲液,10× (1101)TE 缓冲液(Tris/EDTA) (1101)Tris • Cl 【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 mol/L (1102)酸性沉淀溶液 (1102)丙烯酰胺/亚甲双丙烯酰胺29:1 (1102)BBS (BES 缓冲液),2× (1102)小牛胸腺DNA标准溶液(见附录3D) (1103)完全DMEM (见附录3F) (1103)完全RPMI (见附录3F) (1103)Denhardt 溶液,100× (1103)FBS (胎牛血清)(见附录3F) (1103)固定液 (1104)L-谷氨酸,0.2mol/L (100×)(见附录 3F) (1104)HBSS (Hank平衡盐溶液) (1104)HeBS (HFJPES缓冲盐水),溶液2× (1104)Hoechst 33258检测溶液(见附录3D) (1105)MOPS缓冲液 (1105)PEG溶液 (1105)抑肽素A (1105)酚/氯仿/异戊醇 (1105)SDS电泳缓冲液,5× (1105)SED (标准酶稀释液) (1106)乙酸钠,3mol/L (1106)乙酸钠缓冲液,O. 1 mol/L (1106)SSC, 20× (1106)STE缓冲液 (1106)TEA (三乙醇胺)溶液 (1106)TEN (Tris/EDTA/NaCl)溶液 (1106)TM缓冲液,10× (1107)TNE缓冲液,10× (见附录3D) (1107)Tris缓冲盐溶液(TBS) (1107)胰蛋白酶/EDTA溶液(见附录3F) (1107)TTRS (Tween 20/TBS) (1107)甘油溶液(见1.3) (1107)STET溶液(见1.6) (1108)乙酸钾溶液,pH 4. 8, 5 mol/L (见1.6) (1108)葡萄糖/Tris/EDTA(GTE)溶液(见1.6、1.7和7.3) (1108)NaOH/SDS 溶液(见 1.6、1.7) (1108)Dowex 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见1.7) (1108)乙酸钾溶液,pH约5.5, 3 mol/L (见1.7) (1109)转化储存液《TSS), 2× (见1.8) (1109)CaCl溶液(见 1.8) (1109)2SOC培养基(见1.8) (1109)稀释缓冲液{见1.12) (1109)低盐缓冲液(见1.13) (1109)CsCl 溶液(见 1.13) (1109)PEG 溶液,5× (见 1.13) (1110)碘化钠(NaI)溶液,6mol/L (见2.1) (1110)柱洗涤液(见2.1、2.8) (1110)QBT缓冲液(见2.2) (1110)QC缓冲液(见2. 2) (1110)QF缓冲液(见2. 2) (1110)消化缓冲液(见2.3) (1111)高盐TE缓冲液(见2. 4) (1111)CTAB抽提液(见2_4) (1111)CTAB沉淀液(见2.4) (1111)抽提缓冲液(见2. 4) (1111)CTAB/NaCl溶液(见2.4、2.5) (1112)加样缓冲液,10× (见2_6、3.1、12.2) (1112)裂解缓冲液(见2. 7) (1112)GTBE电泳缓冲液(见2.7) (1112)储存缓冲液(见2.7) (1112)NA-45洗脱缓冲液(见2.8) (1112)碘化钠(Nal)溶液,6.6 mol/L (见 2.8) (1112)Elutip低盐和离盐溶液(见2.8) (1113)-琼脂糖酶缓冲液,10× (见2.8) (1113)柱洗涤液(见2.1、2.8) (1113)结合缓冲液(见2. 8) (1113)洗脱缓冲液,pH 7.5 (见2. 9) (1113)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29:1 (见2.9) (1113)加样缓冲液,5×(见2.9) (1113)温和脱除液(见2.13) (1114)中度脱除液(见2.13) (1114)核苷酸混合物(见2.13) (1114)标记缓冲液(见2.13) (1114)甲酰胺预杂交/杂交(FPH)溶液(见2.13、4.8) (1114)变性鲑精DNA(见2.13) (1114)Denhardt 溶液,100× (见 2. 13、6.3) (1115)尿素加样缓冲液(见2. 15) (1115)水性预杂交/杂交(APH)溶液(见2. 13) (1115)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40%/2%(见2.15) (1115)加样缓冲液,10× (见2.6、3.1、12.2) (11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缓冲液(见3.1) (1115)酸沉淀溶液(见3. 2) (1116)超声处理的鲱精DNA,2mg/mL(见3•2、6•3) (1116)标准酶稀释液(SED)(见3. 2) (1116)超声处理鲑精DNA,1mg/ml(见3.2) (1117)T4DNA连接酶缓冲液,2×(见3•13) (1117)dNTP/生物素混合物(见3.15) (1117)DNA稀释液(见3.15) (1117)碱性磷酸酶缓冲液,pH 9.5 (见3.15) (1117)地高辛-1111-dUTP-dTTP,10×储存液(见:3.15) (1117)生物素-11-dUTP, 0.5 mmol/L (见 3. 15) (1117)SDS柱缓冲液(见3.15) (1118)碱性磷酸酶缓冲液,pH7.5(见3.15) (1118)生物素酰化随机八聚体(见3.15) (1118)链霉亲和素,1mg/ml(见3.16) (1118)封闭液(见3. 16) (1118)洗涤缓冲液(见3.16) (1118)生物素酰化碱性磷酸酶,0.38mg/ml(见3.16) (1119)乙酸钠,2mol/L,pH4 (见 4.1) (1119)水饱和酚(见4.1) (1119)CsCl, 5. 7 mol/L,经 DEPC 处理(见 4. 1) (1119)组织胍溶液,1 L (见4.1) (1119)组织重悬溶液(见4.1) (1119)胍溶液(见4.1) (1119)TES溶液(见4.1) (1120)变性溶液(见4.1) (1120)TLE溶液(见4.2) (1120)TLE平衡酚(见4.2) (1120)原生质体缓冲液(见4.3) (1120)DNase消化缓冲液{见4.3) (1121)裂解缓冲液(见4.3) (1121)革兰氏阴性菌裂解缓冲液(见4.3) (1121)STET裂解液(见4.3) (1121)终止缓冲液(见4.3) (1121)poly (A)加样缓冲液(见4.4) (1121)中度洗脱缓冲液(见4.4) (1122)T4多核苷酸激酶缓冲液,10× (见4.5) (1122)水相杂交溶液,3× (见4.5) (1122)碱性加样缓冲液(见4.5) (1122)碱性制胶缓冲液,50× (见4.S) (1122)S1核酸酶缓冲液,2× (见4.S) (1122)S1终止缓冲液(见4. 5) (1122)TM缓冲液,10×(见4.5) (1123)碱性电泳缓冲液,50×(见4.5) (1123)S1杂交液(见4. 5) (1123)tRNA, 10mg/ml (JS.4.5, 4.6) (1123)杂交缓冲液(见4.6) (1123)3NTP 混合物,4 mmol/L (见 4. 6) (1123)洗脱缓冲液(见4. 6) (1123)转录缓冲液,5× (见4. 6) (1124)核糖核酸酶消化缓冲液(见4.6) (1124)RNA加样缓冲液(见4.6) (1124)杂交缓冲液,1〇><(见4.7) (1124)终止/加样染料液(见4_ 7、7.4、12.3) (1124)RNA酶反应混合物(见4. 7) (1125)MOPS电泳缓冲液,10× (见4. 8) (1125)剥除溶液(见4. 8) (1125)乙二醛,6 mol/L,,去离子(见4.8) (1125)乙二醛加样缓冲液(见4. 8) (1125)磷酸钠,100 mmol/L,pH 7. 0 (见 4. 8) (1125)甲醛加样缓冲液(见4.8) (1126)甲酰胺预杂交/杂交(FPH)溶液(见2.13、4.8) (1126)变性溶液(见4.8) (1126)RNA酶A,热灭活(见4.9、7.3) (1126)蔗糖缓冲液I (见4.9) (1126)蔗糖缓冲液II (见4.9) (1126)HSB缓冲液(见4.9) (1127)SDS/ Tris缓冲液(见4.9) (1127)甘油储藏缓冲液(见4. 9) (1127)含核苷酸的反应缓冲液,2× (见4.9) (1127)DNase I缓冲液(见4.9) (1127)裂解缓冲液(见4. 9) (1128)诺乃洗涤剂P-40 (NP-40)裂解缓冲液A(见4.9) (1128)诺乃洗涤剂P-40 (NP-40)裂解缓冲液B (见4.9) (1128)洗脱缓冲液(见4. 9) (1128)Denhardt溶液,100×(见2.13、6.3) (1128)高严紧性洗液(见6. 3) (1129)杂交液l(见6.3) (1129)杂交液II (见6. 3) (1129)低严紧性洗涤缓冲液II (见6.3) (1129)SSC杂交溶液(见6.4) (1129)TMAC (氯化四甲基胺)储存液,6 mol/L (见6.4) (1129)TMAC杂交液(见6.4) (1130)TMAC洗液(见6. 4) (1130)SSC预杂交液(见6.4) (1130)免疫筛选缓冲液(见6. 7) (1130)TES缓冲液(见6.8) (1130)杂交液(见6. 8) (1130)免疫沉淀缓冲液(见6. 8) (1131)Tris • Cl/SDS,4×,pH 6. 8 (见 6. 8) (1131)Sepharose 蛋白质A悬液(见6. 8) (1131)高盐免疫沉淀缓冲液(见6. 8) (1131)中和液(见6.8) (1131)SDS 样品缓冲液,2× (见 6.8、10.3、10.14、10.15) (1131)LB培养基(见6. 10) (1132)平板(见6. 10) (1132)上层平板(见6.10) (1132)Exo III连接缓冲液(见7. 2) (1132)S1核酸酶缓冲液(见7. 2) (1133)S1核酸酶终止缓冲液(见7. 2) (1133)噬菌体加样缓冲液(见7. 2) (1133)Bal31核酸酶缓冲液,10× (见7.2) (1133)RNA酶A,热灭活(见4. 3、7.3) (1133)dNTP追加液(见7.4) (1133)标记混合物(见7. 4) (1133)核苷酸储存液(见7. 4) (1134)测序酶缓冲液,10×(见7.4) (1134)测序酶稀释液(见7. 4) (1134)测序酶/焦磷酸酶混合物(见7. 4) (1134)测序酶末端终止混合物(见7. 4) (1135)Taq Sanger 混合物(见 7. 4) (1135)Taq末端终止混合物(见7.4) (1135)甲酰胺加样缓冲液(见7. 4、12.4) (1135)终止/加样染料液(见4. 7、7.4、12.3) (1136)TCS终止/加样染料液(见7.4) (1136)(EXO-), 10×,测序缓冲液(见 7.4) (1136)V entRV entR (exo-)测序混合物(见7.4) (1136)终止核苷酸混合物(见7. 4) (1137)试验缓冲液(见7. 5) (1137)磷酸缓冲盐溶液(PBS),10×(见7.5) (1137)引物终止混合物(见7. 5) (1137)两步法封闭液,pH 7.2 (见7. 5) (1137)两步法洗液II (见7. 5) (1137)终止液(见7.5) (1138)洗涤液I (见7.5) (1138)洗涤液II (见7.5) (1138)生物素酰化碱性磷酸酶溶液(见7.5) (1138)封闭缓冲液I(见7. 5) (1138)封闭缓冲液II (见7. 5) (1138)链霉亲和素溶液,pH 7.2 (见7. 5> (1139)DMS反应缓冲液(见7.6) (1139)DMS终止缓冲液(见7.6) (1139)联氨终止缓冲液(见7. 6) (1139)Klenow片段标记混合物(见7.6) (1139)甲酰胺加样缓冲液(见7. 6) (1139)缓冲液梯度凝胶溶液(见7. 7) (1140)变性丙烯酰胺凝胶溶液(见7. 7) (1140)甲酰胺凝胶溶液(见7. 7) (1140)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38%、2% (见7. 7) (1141)洗脱缓冲液(见8.1) (1141)扩增缓冲液,10×(见8.5) (1141)BES 缓冲液(BBS), 2× (见 9.1) (1141)HEPES 缓冲盐水(HeBS), 2× (见 9.1) (1141)CaCl, 2.5 mol/L (见 9.1) (1142)2DEAE-葡聚糖,10 mg/ml (见 9. 2) (1142)原生质体溶液(见9. 3> (1142)植物电穿孔缓冲液(见9.3) (1142)电穿孔缓冲液(见9. 3) (1142)[3H]氯霉素溶液,0.01μCi/μl(见9.7) (1143)低渗缓冲液(见9. 7) (1143)Triton裂解缓冲液(见9. 7) (1143)TEN(Tris/EDTA/NACl)溶液(见9.7) (1143)Triton/甘氨酰甘氨酸裂解缓冲液(见9. 8) (1143)萤光素酶分析缓冲液(见9. 8) (1143)萤光素储存液(见9. 8) (1144)光发射加速液(见9. 8) (1144)Triton裂解液(见9. 8) (1144)-半乳糖苷酶反应缓冲液(见9. 8) (1144)抽提缓冲液(见9. 8) (1144)戊二醛,0.05% (见 9.11) (1145)HEPES缓冲盐水(HEBS),1×(见9.11) (1145)多聚甲醛溶液,2% (见9. 11) (1145)X-Gal溶液(见9.11) (1145)293细胞培养基(见9. 12) (1146)HEPES缓冲盐水(HEBS),2×(见9.12) (1146)NET缓冲液(见9. 13) (1146)逆转录酶(RT)反应混合物(见9. 14) (1146)考马斯亮蓝溶液(见10.1) (1147)比色用标准蛋白溶液,0.5mg/mlBSA (见10.1) (1147)分光光度测定用标准蛋白溶液,3 mg/ml (见10.1) (1147)SDS样品缓冲液,2× (见 6.8、10.3、10.14、10.15) (1147)磷酸盐/SDS,4× (见 10.3) (1147)磷酸盐/SDS电泳缓冲液,I× (见10.3) (1147)磷酸盐/SDS样品缓冲液,2× (见10.3) (1147)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液(见10.3) (1148)SDS电泳缓冲液,5×(见10.3) (1148)SDS样品缓冲液,6× (见10.3) (1148)Tris•Cl,4×, pH6.8 (见 10.3) (1148)Tris•Cl,8×, pH 8. 8 (见10.3) (1148)Tris • Cl/SDS, 4×,pH 8. 8 (见 10.3) (1148)Tris • Cl/SDS,pH 8. 45 (见 10.3) (1149)阳极缓冲液(见10.3) (1149)阴极缓冲液(见10.3) (1149)Tricine样品缓冲液2× (见10.3) (1149)封阻液(见10.3) (1149)SDS,重结晶(见10.3) (1149)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30%/0.8% (见10.3、10.4) (1150)凝胶缓冲液(见10.4) (1150)热琼脂糖溶液,0.5%和1.0% (见10.4) (1150)电泳槽缓冲液(见10.41 (1150)积层胶缓冲液(见10.4) (1150)铬酸洗液(见10.4) (1150)平衡缓冲液(见10.4) (1150)尿素增溶缓冲液(见10.4) (1151)SDS增溶缓冲液(见10.4) (1151)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30%/1.8% (见10.4) (1151)异丙醇固定液(见10.S) (1151)快速考马斯亮蓝染色液(见10.S) (1151)硝酸银溶液(含氨)(见10.S) (1152)硫代硫酸盐显影液(见10.5) (1152)考马斯亮蓝染色液(见10.5) (1152)碳酸盐显影液(见10.5) (1152)脱色液(见10.5) (1152)显影液(见10.5) (1152)干胶液(见10.S) (1153)固定液(见10.5> (1153)甲醛固定液(见10.5) (1153)荧光染色液(见10.5) (1153)4CN显影液(见10.6) (1153)碱性磷酸盐底物缓冲液(见10.6) (1153)Tris盐缓冲液(TBS,见10.6) (1153)鲁米诺显迹液(见10.6) (1154)转移缓冲液(见10.6) (1154)丽春红S溶液(见10.6) (1154)TTBS (见 10.6) (1154)BCIP/NBT 显迹液(见 10.6) (1154)DAB/NiCl显迹液(见10.6) (1155)2二氧杂环己烷(dioxetane)磷酸盐底物缓冲液(见10.6) (1155)二氧杂环己烷(dioxetane)磷酸盐显影液(见10.6) (1155)GF缓冲液(见10.7) (1155)总液相体积标记物(见10.7) (1156)死体积标记物(见10.7) (1156)校正标准(见10.7 ) (1157)甘氨酸缓冲液(见10.9) (1157)裂解缓冲液(见10.9) (1157)Tris/triton/NaCl 缓冲液,pH 8. 0 和 pH 9. 0 (见 10.9) (1157)磷酸钠缓冲液,pH 6.3 (见10.9) (1157)三乙醇胺溶液(见10.9) (1157)Tris盐/叠氮化合物(TSA)溶液(见10.9、10.15) (1158)去垢剂储备液(见10.9) (1158)层析柱保存缓冲液(见10.9) (1158)洗脱缓冲液(见10.9) (1158)DNase I 溶液(见 10.10) (1158)蛋白酶抑制剂混合液,150× (见10.10) (1158)M9ZB培养基(见10.10) (1158)MCAC缓冲液(见10.10) (1159)MCAC-EDTA缓冲液(见10.10) (1159)GuMCAC缓冲液(见10.10) (1159)GuMCAC-EDTA缓冲液(见10.10) (1159)流式细胞检测仪(见10.13) (1159)裂解缓冲液(见10.14) (1160)溴化氰(CNBr/乙腈(见10.15) (1160)Triton X-100裂解缓冲液(见10.15) (1160)Tris /盐/叠氮化合物(TSA)溶液{见10.9、10.15) (1161)洗脱缓冲液(见10.15) (1161)变性裂解缓冲液(见10.1S) (1161)无去垢剂的裂解液(见10.15) (1161)洗涤缓冲液{见10.15) (1161)稀释缓冲液(见10.15) (1162)核糖核苷三磷酸混合物,5× (见10.16) (1162)TCA(三氯乙酸)溶液,10%(m/v)(见10.17) (1162)追踪培养基(见10.17) (1162)脉冲标记培养基(见10.17) (1162)长期标记培养基(见10.17) (1162)样品缓冲液(见10.18) (1163)凝胶缓冲液4× (见10.18) (1163)下槽缓冲液,10×(见10.18) (1163)转移缓冲液(见10.18) (1163)上槽缓冲液,10×(见10.18) (1163)消化缓冲液(见10.18) (1164)碳酸盐缓冲液,O. 1 mol/L; pH 9.2 (见11.1) (1164)Tris/卵清蛋白缓冲液(见11.1) (1164)TEN 缓冲液,pH 7.2 (见 11.1) (1164)饱和硫酸铵溶液(见11.1) (1164)封阻液(见11. 2) (1164)洗涤缓冲液(见11. 2) (1165)NPP底物溶液(见11.2) (1165)溶菌酶溶液(见11. 2) (1165)MUP底物溶液(见11.2) (1165)甘氨酸• Cl缓冲液,pH 2.3 (见11. S) (1165)偶联缓冲液(见11.5) (1165)柠檬酸盐缓冲液,pH 5.5 (见11.5) (1166)甘氨酸• OH缓冲液(见11. 5) (1166)洗涤缓冲液(见11.5) (1166)Tris缓冲液,pH8.6 (见 11.5) (1166)乙酸缓冲液,pH 4.3 (见11.5) (1166)柠檬酸钠缓冲液,0.04 mol/L/NaCl,0.02 mol/L (见11.S) (1166)中和液,pH 7.7 (见11.5) (1166)洗脱缓冲液(见11.7) (1167)加样缓冲液(见11.7) (1167)饱和硫酸氨(SAS)溶液(见11.7) (1167)MBS/DMF溶液(见 11_9) (1167)硼酸盐缓冲液,pH 8. 5或者pH 10 (见11. 9) (1167)戊二醛溶液,0.3% (见11.9) (1167)磷酸钠缓冲液,0.1 mol/L,pH 6.8 (见11. 9) (1167)细胞质提取缓冲液,10× (见12.1) (1168)低渗缓冲液(见12.1) (1168)透析缓冲液(见12.1) (1168)高盐缓冲液(见12.1) (1168)低盐缓冲液(见12.1) (1168)非变性凝胶混合物(见12.2) (1168)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10× (见12.2) (1169)DMS反应缓冲液(见12.3) (1169)DMS终止缓冲液(见12.3) (1169)分析缓冲液A (见12.4) (1169)分析缓冲液B (见12.4) (1169)DNA酶I终止缓冲液(见12.4) (1170)DNA酶I储备缓冲液(见12.4) (1170)dNTP/TTP 溶液,50 × (见 12. 5) (1170)dNTP/BrdU 溶液,50× (见 12. 5) (1170)SDS凝胶溶液(见12.5) (1170)生物素-纤维素结合缓冲液(见12. 6) (1170)生物素-纤维素洗脱缓冲液(见12. 6) (1171)结合缓冲液(见12.7) (1171)洗脱缓冲液(见12.7) (1171)抽提缓冲液(见12.7) (1171)BLOTTO (见 12.7) (1172)HEPES结合缓冲液(见12.7) (1172)加样缓冲液{见12.8) (1172)结合缓冲液,5× (见12.81 (1172)柱再生缓冲液(见12. 9) (1172)柱储备缓冲液(见12.9) (1173)盐酸乙醇胺,1 mol/L,pH 8.0 (见12. 9) (1173)甲酰胺加样缓冲液(见4. 5、12.9) (1173)缓冲液TM (见12.9) (1173)T4多核苷酸激酶缓冲液,10× (见12.9) (1173)缓冲液Z (见12.9) (1174)缓冲液Z e (见12. 9) (1174)洗脱缓冲液(见12.10) (1174)回收缓冲液(见12. 10) (1174)洗涤缓冲液(见12. 10) (1175)一步法缓冲液(〇ne>step)(见13.3) (1175)Z缓冲液(见13. 4) (1175)水,高质量且无菌(见13.5) (1175)山梨醇选择平板(见13.5) (1175)TES溶液(见13.10) (1175)酸性酚(见13. 10) (1176)RNA缓冲液(见13.10) (1176)酸洗玻璃珠,冷却,0.45〜0.55 mm (见13.11) (1176)抽提缓冲液(见13. 11) (1176)Ficoll缓冲液(见13.11) (1176)裂解缓冲液(见13.11) (1176)玻璃珠破菌缓冲液(见13.11) (1177)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100×(见13.11) (1177)储存缓冲液(见13.11) (1177)酶解酶缓冲液(见13.11) (1177)多聚甲醛(PFA)固定液,4% (见14章) (1178)明胶浸泡溶液,1×和0.2× (见14.1) (1178)10 mmol/L, DTT/1×PBS (见 14.3) (1178)加湿盒溶液A (见14.3) (1178)加湿盒溶液B (见14.3) (1178)洗液A (见14.3) (1178)洗液B (见14.3) (1179)洗液C (见14.3) (1179)DNA洗液(见14.3) (1179)杂交混合液A (见14.3) (1179)杂交混合液B (见14.3) (1179)三乙胺(TEA)缓冲液(0.1 mol/L TEA)(见 14.3) (1180)封阻液(见14.3) (1180)去离子甲酰胺(见14.3) (1180)转录缓冲液,5× (见14.3) (1180)RNA 洗液 I (见 14.3) (1180)RNA 洗液 II (见 14.3) (1180)RNA酶消化液(见14.3) (1180)预消化链霉蛋白酶(见14.3) (118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的质粒,(见14.3) (1181)TBE电泳缓冲液,10× (见14.3) (1181)加拿大香脂,0.5 g/ml (见14.5) (1181)磷酸钠缓冲液,500 mmol/L, pH 6.8 (储存液)(见14.5) (1181)甲苯胺蓝染色液(见14.5) (1181)Gelvatol(现称 Airvol)(见 14. 5) (1182)伊红染色剂(见14.5) (1182)二氨基联苯胺(DAB)底物液(见14.6) (1182)生物素/地高辛检测液(见14. 7) (1182)碳酸盐/碳酸氢盐缓冲液,0.5 mol/L, pH 9.0 (见14. 7) (1182)DAPI染色液(见14.7) (1182)生物素检测液(见14.7) (1183)生物素酰化碱性磷酸酶溶液(见14.7) (1183)生物素酰化辣根过氧化物酶溶液(见14.7) (1183)NBT/BClP底物溶液(见14.7) (1183)链霉亲和素溶液(见14.7) (1183)碘化丙锭染色液(见14.7) (1183)碱性磷酸酶缓冲液(见l4.7、19.6) (1184)抗衰减固定介质(antifade mounting media)(见 14. 7) (1184)主杂交混合液(见14.7) (1184)超声处理鲑精DNA,10mg/ml(见14.7) (1184)封阻液(见14.8) (1184)偶联物稀释缓冲液(见14.8) (1185)整合缓冲液,10× (见14.8) (1185)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偶联液(见14. 8) (1185)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偶联液(见14_ 8) (1185)AEC溶液(见14.8) (1185)乙酸盐缓冲液,50mmol/L (pH5.0)(见 14.8) (1186)AMV/MoMuLV 反应缓冲液,10× (见 14.8) (1186)碱性磷酸酶底物缓冲液(见14.8) (1186)无RNA 酶的DNA 酶溶液(见14.8、14.9) (1186)RNaseT1 (见.14.9) (1186)碱性磷酸酶缓冲液(NTMT), pH9.5 (见14.9) (1186)封阻剂,2% (m/V)(见 14.9) (1187)封阻液(见14.9) (1187)顺丁烯二酸(MAB)缓冲液(见14.9) (1187)MEMPFA缓冲液(见14. 9) (1187)圆酵母RNA,10 mg/ml(见14.9) (1187)预杂交溶液A (见14.9) (1187)预杂交溶液B (见14.9) (1188)RNase A (见 14. 9) (1188)羊血清(见14.9) (1188)血纤蛋白胶水(见14. 12) (1188)无缓冲液或盐的甲醛溶液,1.3 mol/L (见14. 12) (1188)标准物质的样品(见14.12) (1189)凝血酶,USP (见14. 12) (1189)FACS缓冲液(见14. 13) (1189)AEC底物溶液(见14. 13) (1189)HRP-偶联的抗羊二抗溶液(见14.13) (1189)羊抗-地高辛一级抗体(见14. 13) (1189)多聚甲醛溶液(见14.13l (1190)TdT/生物素-dUTP混合物(见14.13) (1190)TdT/地高辛-dUTP混合物(见14. 13) (1190)TdT反应缓冲液(见14. 13) (1190)-半乳糖苷酶定色剂(见14.14) (1190)-半乳糖苷酶染色液(见14. 14) (1191)-半乳糖苷酶洗涤缓冲液(见14. 14) (1191)琼脂糖,3%或4%(m/V)(见14.14) (1191)增效剂(见15.1) (1191)4dNTP 混合物(见 15.1、15.2、15.4、15.5) (1192)复性缓冲液,5× (见15.2) (1192)PEG / NaCl溶液(见15.2) (1192)扩增混合物,每个反应(30μl)(见15.3) (1192)DMS终止缓冲液(见15.3) (1193)末端标记混合物,每个反应(5 μl)(见15.3) (1193)第一链缓冲液,5× (见1S.3) (1193)第一链合成混合物,每个反应(25μl)(见15.3) (1193)G+A终止液(见15.3) (1194)连接酶稀释液,每个反应(20μl)(见15. 3) (1194)连接酶混合物(每个反应25.0 μl)(见15.3) (1194)加样缓冲液(见15. 3) (1194)裂解液(见15.3) (1195)沉淀用盐混合液,每个反应(9.4μl)(见15.3) (1195)扩增缓冲液,5× (见15.3) (1195)4dNTP 混合物,pH 7.0, 25 mmol/L (见 15.3、16. 15) (1195)Vent DNA聚合酶混合物,每个反应(3μl)(见15.3) (1195)V ent DNA聚合酶终止液,每个反应(295μl)(见15.3) (1195)单向连接头混合物,20μmol /L (见15.3) (1196)逆转录酶缓冲液(见15.5) (1196)裂解缓冲液(见15. 5) (1196)DEPC 溶液(见 15.5) (1196)C+T/C终止液(见15.5) (1196)扩增缓冲液,10× (见15.6) (1197)末端转移酶(TdT)缓冲液,5× (见15.6) (1197)MoMLV逆转录酶缓冲液,5× (见15.6) (1197)蛋白酶消化缓冲液(见15.7) (1197)扩增用的寡核苷酸引物(见1S.7) (1197)杂交用的寡核苷酸引物(见15.7) (1197)反应混合物(每个扩增反应)(见15.7) (1197)裂解缓冲液(见16.2) (1198)18种氨基酸混合物(见16. 2) (1198)羟胺裂解液,2× (见16.4) (1198)凝血酶裂解缓冲液(见16.4) (1198)SDS样品缓冲液,1× (见 16.4、17.7、17.9、19.2、19.S) (1198)谷胱甘肽-琼脂糖珠悬液(见16. 5) (1198)IMC培养基(见16.6) (1199)IMC平板(见16.6) (1199)SDS-PAGE样品缓冲液(见16.6) (1199)M9 盐,10× (见 16.6) (1200)色氨酸,10mg/ml(见16.6) (1200)CAA/甘油/氨苄青霉素100培养基(见16.6) (1200)酪蛋白氨基酸(CAA)l2% (m/V)(见16.6) (1200)TNM-FH培养基(见16_8) (1200)抽提缓冲液(见16.8) (1201)琼脂糖储备液,1% (m/V)(见16.8) (1201)蔗糖垫层缓冲溶液(见16. 8) (1201)转染缓冲液A (见16.8) (1201)转染缓冲液B (见16. 8) (1201)台盼蓝覆盖层(见16.8) (1201)琼脂糖顶层覆盖物(见16.8) (1202)Klenow片段反应缓冲液(见16.8) (1202)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50× (见16.9) (1202)昆虫细胞裂解液,1× (见16.9) (1202)GST洗脱缓冲液(见16.9) (1203)His洗脱缓冲液,6× (见16.9) (1203)His洗涤缓冲液,6× (见16.9) (1203)旋转瓶完全培养基-5 (见16.13) (1203)完全DMEM -10或-20(见16.13) (1203)完全 MEM-10/BrdU 或-20/BrdU (见 16.13) (1204)完全 MEM-2. 5、-10 或-20 (见 16.13) (1204)完全2×噬斑培养基-5 (见16. 14) (1204)转染缓冲液(见16.14) (1204)细胞裂解缓冲液(见16.1S) (1204)低盐缓冲液(见16. 15) (1205)PBS/Tween(见16.15) (1205)DNA提取缓冲液(见16.15) (1205)完全DMEM-10(见16.17) (1205)HEPES缓冲盐溶液(HeBS)(见16.17) (1205)选择培养基(见16. 17) (1206)BC100 (见 16.18) (1206)BC300,BC500,BC850和BC1200(见16.18) (1206)BES缓冲液,1111〇l/1^117.2(见16.18) (1206)缓冲液B (见16.18) (1206)缓冲液D (见16. 18) (1207)FLAG多肽洗脱缓冲液(见16.18) (1207)温和裂解缓冲液(见17. 2) (1207)Tris•缓冲盐(TBS)(见 17.2> (1207)用于至沸样品RIPA (放射免疫保护试验)的校正缓冲液(见17.2) (1207)RIPA裂解缓冲液(见17.2) (1208)用于至沸样品的免疫沉淀洗涤缓冲液(见17. 2) (1208)SDS裂解缓冲液(见17_2) (1208)标准磷酸氨基酸混合物(见17.3) (1208)电泳缓冲液,pH 1.9 (见17.3) (1208)电泳缓冲液,pH 3.5 (见17.3) (1209)封阻缓冲液(见17.4) (1209)环核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反应缓冲液5 × (见17.7) (1209)HT (次黄嘌昤/胸腺嘧啶)培养基(见17.6) (1209)蛋白酶抑制剂储备液(见17.7) (1209)SDS-PAGE样品缓冲液2× (见17.8) (1210)合成肽底物溶液(见17.7) (1210)酷蛋白激酶反应缓冲液,5× (见17.7) (1210)PKC反应缓冲液,5× (见17.7) (1210)裂解缓冲液(见17.7) (1211)Mg/ATP 溶液,10 mmol/L (见 17.7) (1211)酪氨酸激酶缓冲液,5× (见17.7) (1211)冷ATP储存液,10 mmol/L (见17. 8) (1212)渗透化缓冲液(见17.8) (1212)链球菌溶血素O溶液(见17.8) (1212)细胞外缓冲液(见17.8) (1212)免疫沉淀用裂解缓冲液,2× (见17.8) (1212)电泳缓冲液(见17.9) (1213)RNase A (无 DNase),20 mg/ml (见 18. 9、20.3) (1213)甘油溶液(见19.1) (1213)Laemmli样品缓冲液,2× (见19.1) (1214)裂解溶液(见19.1) (1214)TBS-T (见 19.3) (1214)PKA 缓冲液,10× (见 19.3) (1214)Z’-KCl (见 19.3) (1214)碱性磷酸酶缓冲液(见14.7、19.6) (1215)TNESK, 2× (见 20.1) (1215)中和酚(见20.1) (1215)核缓冲液A (见20.1) (1215)核缓冲液B (见20.1) (1215)核缓冲液C (见20.1) (1215)渗透溶液1 (见20.1) (1216)渗透溶液2 (见20.1) (1216)渗透终止液(见20.1) (1216)净化剂溶液(见20.2) (1216)尿素溶液(见20.2) (1216)洗涤缓冲液I (见20.2) (1217)洗涤缓冲液II (见20.2) (1217)CAPS 转移缓冲液,500 mmol/L, pH 10 (见 20.2) (1217)脱色液(见20.2) (1217)50%(v/v)甘油/0.6%(m/V)甲基绿(见20.2) (1217)转移缓冲液(见20.2) (1217)RNase A (无 DNase),20 mg/ml (见 18. 9、20.3) (1217)TBS溶液(见20.3) (1218)洗脱缓冲液(见20.3) (1218)裂解缓冲液(见20.3) (1218)裂解缓冲液500 (见20.3) (1218)LiCl去垢剂洗液(见20.3) (1218)蛋白酶K溶液(见20.3) (1218)蛋白酶K储备液,20mg/ml (见20.3) (1219)苯甲基硫酰氟(PMSF)(见20.4) (1219)裂解缓冲液(见20.4) (1219)甘油梯度缓冲液,10%和30% (V/V)(见20.4) (1219)透析缓冲液(见20.4) (1219)缓冲液B (见20.4) (1220)高盐缓冲液(HSB)(见20.4) (1220)羟基磷灰石(HAP)缓冲液(见20.4) (1220)中盐缓冲液(MSB)(见20.4) (1220)微球菌核酸酶,50 U/ L(见20.4) (1221)亮抑蛋白酶肽(见20.4) (1221)低盐缓冲液(LSB)(见20.4) (1221)零盐缓冲液(见20.5) (1221)Tris/硼酸盐/EDTA (RBE)缓冲液,5× (用于辅助方案5和6)(见20.5)1221 Tris/硼酸盐/EDTA (TBE)缓冲液,补加EDTA的,5× (见20.5) (1222)低盐缓冲液(见20.S) (1222)DNA加样染料(见20.5) (1222)变性液(见20.S) (1222)高盐缓冲液(见20.S) (1222)缓冲液B (见20.6) (1222)缓冲液R (见20.6) (1223)核组蛋白储备液(见20.6) (1223)肌氨酸激酶溶液(见20.6) (1223)磷酸肌氨酸,0.5 m«l/L (见20.6) (1223)透析缓冲液T (见20.6) (1223)稀释缓冲液F (见20.6) (1224)洗脱缓冲液F (见20.6) (1224)糖原终止缓冲液(见20.6) (1224)HA层析缓冲液(见20.6) (1224)HEG缓冲液(见20.6) (1224)含 0.1 mol/L NaCl 的 HEGD 缓冲液(见 20.6) (1225)裂解缓冲液F (见20.6) (1225)裂解缓冲液H (见20.6) (1225)裂解缓冲液T (见20_6) (1225)微球菌核酸酶储备液,200 U/ml(见20.6) (1226)MNase储备液(见20.6) (1226)NAP-1纯化缓冲液(见20.6) (1226)PvOH/PEG溶液(见20.6) (1226)储存缓冲液T (见20.6) (1226)蔗糖梯度,5%〜30% (见20.6) (1227)superflow色谱缓冲液(见20.6) (1227)拓扑异构酶1缓冲液,10×(见20.6) (1227)洗涤缓冲液F (见20.6) (1227)洗涤缓冲液H (见20.6) (1228)ATP混合物(见20.6) (1228)缓冲液A (见20.6) (1228)Bio948,500 pmol/L(见21.2) (1229)溶液的DEPC处理(见21.2) (1229)rNTP混合物,10×(见21.2) (1229)羧苄育霉素储备液,100 mg/ml (见21.3) (1229)清洁液(见21. 3) (1229)dsDNA参考标准(见21.3) (1229)乙醇/乙酸盐溶液(见21. 3) (1230)氟缓冲液(见21. 3) (1230)破碎缓冲液,5× (见21.2) (1230)人 C0t-lDNA,10mg/ml(见 21.3) (1230)加样缓冲液(见21.3) (1231)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见21.3) (1231)聚L-赖氨酸溶液(见21. 3) (1231)分子质量标准物,100 bp (见21.3) (1231)乙酸钠,3 mol/L (pH 6.0)(见 21.3) (1231)硼酸钠,1 mol/L (pH 8.0)(见 21.3) (1231)T低E(Tlow E)缓冲液(见21.3) (1232)洗涤缓冲液:0.5×SSC /0.01%(m/V)SDS (见21.3) (1232)洗涤缓冲液:0.06×SSC (见21.3) (1232)酵母tRNA,4 g/ml(见21.3) (1232)尿素加样缓冲液(见22.1) (1232)甲酰胺加样缓冲液,2× (见22.1) (1233)PCR扩增缓冲液,10× (见22.1) (1233)DNA洗脱缓冲液(见22. 2) (1233)非变性加样缓冲液(见22. 2) (1233)ATP-配体选择结合缓冲液(见22.3) (1233)ATP-配体选择结合缓冲液(见22.3) (1234)FLAG结合缓冲液(见22. 3) (1234)FLAG清洁缓冲液(见22.3) (1234)甲酰胺加样缓冲液(见22.3) (1234)Ni-NTA结合缓冲液(见22.3) (1235)Ni-NTA洗脱缓冲液(见22.3) (1235)Ni-NTA洗涤缓冲液1(见22.3) (1235)Ni-NTA洗涤缓冲液2 (见22. 3) (1235)寡(dT)结合缓冲液(见22. 3) (1236)寡(dT)洗涤缓冲液(见22.3) (1236)转录缓冲液,10× (见22.3) (1236)琼脂糖凝胶(见23.1) (1236)T4DNA连接酶(见23.1) (1236)磷酸钠缓冲液,lmol/L, pH7.0 {见23.1) (1237)SI核酸酶缓冲液(见23.1) (1237)蔗糖溶液,10% (m/V)(见23.1) (1237)链霉亲和素溶液(见23. 2) (1237)T4 DNA连接酶缓冲液,10×(见23.2) (1237)T4多核苷酸激酶缓冲液,10× (见23.2) (1237)Taq DNA聚合酶缓冲液,10×(见23.2) (1238)Alu I缓冲液,10×(见23.2) (1238)dNTP混合物(见23.2) (1238)Driver dNTP 混合物(见 23. 2) (1238)EcoR I缓冲液,10×(见23.2) (1238)EcoR V缓冲液,10×(见23.2) (1238)HEPES缓冲液(见23.2) (1239)探针dNTP混合物(见23.2) (1239)差减杂交缓冲液(见23. 2) (1239)封阻试剂,1.5% (m/V)(见 23. 4) (1239)顺丁烯二酸缓冲液,pH 7.5 (见23. 4) (1239)MBol接头M L2025(见23.4) (1239)PEG 8000, 50% (见 23. 4) (1240)PEG 8000, 28% MgCl,3. 6 mmol/L (见 23. 4) (1240)2反应缓冲液(见23.4) (1240)PCR缓冲液,10×(见23.4) (1240)第二链缓冲液II,5×(见23.4) (1240)第二链缓冲液,5× (见23. 5) (1240)PCR缓冲液,10×(见23.5) (1241)结合缓冲液,2×,1×(见23.5) (1241)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4.5% (见23. 5) (1241)加样染料(见23. 5) (1241)第一链缓冲液,5×(见23.5) (1241)STE×, 2×, 1× (见 23.S) (1242)T4多核苷酸激酶缓冲液,10× (见23.S) (1242)TBE缓冲液,1× (见23.S) (1242)RL缓冲液(见23. 5) (1242)洗涤缓冲液(见23. 5) (1242)寡核苷酸和双链连接物(见23-5) (1243)PC8(见23.6) (1243)P C R引物(见23.6) (1244)SAGE PCR缓冲液,10×(见23.6) (1244)SOC培养基(见23.6) (1244)含zeocin的低盐LB平板{见23. 6) (1244)BW缓冲液,2×(见23.6) (1244)接头(见23.6) (1245)LoTE缓冲液(见23.6) (1245)悬浮介质(SM),每升(见23. 6) (1246)附录1试剂和溶液表A.1.1浓酸和浓碱的摩尔浓度和比重具缓冲能力的苯酚附录1试剂和溶液• 1098 •完全培养基去离子甲酰胺经DEPC (焦碳酸二乙酯)处理的溶液EDTA (乙二胺四乙酸),0.5mol/L,pH8.0附录1试剂和溶液•1099 溴化乙锭,10 mg/ml溴化乙锭检测液(见附录3D)Hanks平衡盐溶液(HBSS)磷酸缓冲盐溶液(PBS),10× (适用于除第7章和第14章外所有章节)乙酸钾缓冲液,0.1 mol/L• 1100 •附录1试剂和溶液磷酸钾缓冲液,0.1 mol/L乙酸钠,3 mol/L, pH 4.8, 5.0,5.2, 6.0, 7.0乙酸钠缓冲液,0.1 mm«l/L附录1试剂和溶液•1101 磷酸钠缓冲液,0.1 mol/LSSC, 20×悬浮培养基(SM)TAE电泳缓冲液,50×TBE电泳缓冲液,10×TE 缓冲液(Tris/EDTA)• 1102 •附录1试剂和溶液Tris • Cl 【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 mol/L酸性沉淀溶液丙烯酰胺/亚甲双丙烯酰胺29:1BBS (BES 缓冲液),2×附录1试剂和溶液•1103 小牛胸腺DNA标准溶液(见附录3D)完全DMEM (见附录3F)完全RPMI (见附录3F)Denhardt 溶液,100×FBS (胎牛血清)(见附录3F)• 1104 •附录1试剂和溶液固定液L-谷氨酸,0.2mol/L (100×)(见附录 3F)HBSS (Hank平衡盐溶液)HeBS (HFJPES缓冲盐水),溶液2×附录1试剂和溶液•1105 Hoechst 33258检测溶液(见附录3D)MOPS缓冲液PEG溶液抑肽素A酚/氯仿/异戊醇SDS电泳缓冲液,5ו 1106 •附录1试剂和溶液SED (标准酶稀释液)乙酸钠,3mol/L乙酸钠缓冲液,O. 1 mol/LSSC, 20×STE缓冲液TEA (三乙醇胺)溶液TEN (Tris/EDTA/NaCl)溶液附录1试剂和溶液•1107 TM缓冲液,10×TNE缓冲液,10× (见附录3D)Tris缓冲盐溶液(TBS)胰蛋白酶/EDTA溶液(见附录3F)TTRS (Tween 20/TBS)甘油溶液(见1.3)• 1108 •附录1试剂和溶液STET溶液(见1.6)乙酸钾溶液,pH 4. 8, 5 mol/L (见1.6)葡萄糖/Tris/EDTA(GTE)溶液(见1.6、1.7和7.3) NaOH/SDS 溶液(见 1.6、1.7)Dowex 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见1.7)附录1试剂和溶液•1109 乙酸钾溶液,pH约5.5, 3 mol/L (见1.7)转化储存液《TSS), 2× (见1.8)CaCl2溶液(见 1.8)SOC培养基(见1.8)稀释缓冲液{见1.12)低盐缓冲液(见1.13)CsCl 溶液(见 1.13)• 1110 •附录1试剂和溶液PEG 溶液,5× (见 1.13)碘化钠(NaI)溶液,6mol/L (见2.1)柱洗涤液(见2.1、2.8)QBT缓冲液(见2.2)QC缓冲液(见2. 2)QF缓冲液(见2. 2)附录1试剂和溶液•1111 消化缓冲液(见2.3)高盐TE缓冲液(见2. 4)CTAB抽提液(见2_4)CTAB沉淀液(见2.4)抽提缓冲液(见2. 4)• 1112 •附录1试剂和溶液CTAB/NaCl溶液(见2.4、2.5)加样缓冲液,10× (见2_6、3.1、12.2)裂解缓冲液(见2. 7)GTBE电泳缓冲液(见2.7)储存缓冲液(见2.7)NA-45洗脱缓冲液(见2.8)碘化钠(Nal)溶液,6.6 mol/L (见 2.8)• 1113 •附录1试剂和溶液Elutip低盐和离盐溶液(见2.8)-琼脂糖酶缓冲液,10× (见2.8)柱洗涤液(见2.1、2.8)结合缓冲液(见2. 8)洗脱缓冲液,pH 7.5 (见2. 9)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29:1 (见2.9)加样缓冲液,5×(见2.9)1114•附录1试剂和溶液温和脱除液(见2.13)中度脱除液(见2.13)核苷酸混合物(见2.13)标记缓冲液(见2.13)甲酰胺预杂交/杂交(FPH)溶液(见2.13、4.8)变性鲑精DNA(见2.13)附录1试剂和溶液•1115 •Denhardt 溶液,100× (见 2. 13、6.3)尿素加样缓冲液(见2. 15)水性预杂交/杂交(APH)溶液(见2. 13)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溶液,40%/2%(见2.15)加样缓冲液,10× (见2.6、3.1、12.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缓冲液(见3.1)1116•附录1试剂和溶液酸沉淀溶液(见3. 2)超声处理的鲱精DNA,2mg/mL(见3•2、6•3)标准酶稀释液(SED)(见3. 2)超声处理鲑精DNA,1mg/ml(见3.2)T4DNA连接酶缓冲液,2×(见3•13)dNTP/生物素混合物(见3.15)DNA稀释液(见3.15)碱性磷酸酶缓冲液,pH 9.5 (见3.15)地高辛-1111-dUTP-dTTP,10×储存液(见:3.15)生物素-11-dUTP, 0.5 mmol/L (见 3. 15)SDS柱缓冲液(见3.15)碱性磷酸酶缓冲液,pH7.5(见3.15)生物素酰化随机八聚体(见3.15)链霉亲和素,1mg/ml(见3.16)封闭液(见3. 16)洗涤缓冲液(见3.16)生物素酰化碱性磷酸酶,0.38mg/ml(见3.16)乙酸钠,2mol/L,pH4 (见 4.1)水饱和酚(见4.1)CsCl, 5. 7 mol/L,经 DEPC 处理(见 4. 1)组织胍溶液,1 L (见4.1)组织重悬溶液(见4.1)胍溶液(见4.1)TES溶液(见4.1)变性溶液(见4.1)TLE溶液(见4.2)TLE平衡酚(见4.2)原生质体缓冲液(见4.3)DNase消化缓冲液{见4.3)裂解缓冲液(见4.3)革兰氏阴性菌裂解缓冲液(见4.3) STET裂解液(见4.3)终止缓冲液(见4.3)poly (A)加样缓冲液(见4.4)中度洗脱缓冲液(见4.4)T4多核苷酸激酶缓冲液,10× (见4.5)水相杂交溶液,3× (见4.5)碱性加样缓冲液(见4.5)碱性制胶缓冲液,50× (见4.S)S1核酸酶缓冲液,2× (见4.S)S1终止缓冲液(见4. 5)TM缓冲液,10×(见4.5)碱性电泳缓冲液,50×(见4.5) S1杂交液(见4. 5)tRNA, 10mg/ml (JS.4.5, 4.6)杂交缓冲液(见4.6)3NTP 混合物,4 mmol/L (见 4. 6)洗脱缓冲液(见4. 6)转录缓冲液,5× (见4. 6)核糖核酸酶消化缓冲液(见4.6)RNA加样缓冲液(见4.6)杂交缓冲液,1〇><(见4.7)终止/加样染料液(见4_ 7、7.4、12.3)RNA酶反应混合物(见4. 7)MOPS电泳缓冲液,10× (见4. 8)剥除溶液(见4. 8)乙二醛,6 mol/L,,去离子(见4.8)乙二醛加样缓冲液(见4. 8)磷酸钠,100 mmol/L,pH 7. 0 (见 4. 8)甲醛加样缓冲液(见4.8)甲酰胺预杂交/杂交(FPH)溶液(见2.13、4.8)变性溶液(见4.8)RNA酶A,热灭活(见4.9、7.3)蔗糖缓冲液I (见4.9)蔗糖缓冲液II (见4.9)。
分子生物学实验 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实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2fe3155270722192ef78b.png)
ppt课件
1
实验流程一
ppt课件
2
实验安排
准备材料:重组工程菌目标蛋白的表达 第1次 菌体超声破壁、离心、包涵体复性、装 离子交换柱 第2次 测酶活、定蛋白、 离子交换层析 第3次 亲和柱层析,并对收集样 品进行测活、定蛋白等 第4次 对分离纯化各样品进行蛋白电泳分析 第5次 Western blotting, 绘出分离纯化表 ppt 绘制包涵体复性曲线 课件
ppt课件 23
B瓶 1N NaCl 100ml
A瓶 0N NaCl 100ml
ppt课件
24
操作要点
1)在梯度洗脱仪中的洗脱瓶A(混合器)和洗脱瓶B(贮存器)
内各装入100毫升缓冲液Ⅰ和缓冲液Ⅱ(注意加溶液的方法),
注意液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同时应排除连接管内的气泡 2) 开动梯度洗脱仪中的电磁搅拌器开关,调节搅拌速度,以 混合器内缓冲液旋转而无明显旋涡为宜 3) 将洗脱瓶A、洗脱瓶B与层析柱上端连接管道打开,同时将
O
对硝基苯酚磷酸酯 p-NPP
O O
-
-
Na+ Na+
碱性磷酸酶
O
- P
OH 对硝基苯酚
p-NP
NO2
NO2
以对硝基酚磷酸二钠为底物,根据水解磷酯键所产生的对 硝基酚量测定酶活力。在37℃、pH10.0条件下,每分钟转 化产生1μ mol/L对硝基酚的酶量为1个酶单位
ppt课件 6
每10秒记一个数(0、10、20、……120) 将时间及其对应的A405导入EXCEL文档中, 做时间t—A405曲线,得到斜率,
ppt课件 20
层析操作一般过程
装柱、平衡、上样、洗涤、洗脱、合并样品 上样前后样品活性测定---当天测定 上样前后蛋白浓度测定---最后一天测定
2024年《分子生物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2024年《分子生物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2c62f72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a.png)
运输功能
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 ,在生物体内运输各种物 质。
免疫功能
如抗体蛋白,参与生物体 的免疫应答。
18
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
调节功能
如激素,生长因子等,调节生物 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2024/2/29
储存功能
如植物种子中的贮藏蛋白,动物体 内的肌红蛋白等,储存能量和营养 物质。
个性化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基因组学
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 用,指导合理用药。
30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应用
基因治疗的原理
通过导入正常基因或修复缺陷基因, 从而治疗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腺苷脱氨酶缺乏 症等。
2024/2/29
癌症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敲除癌症 相关基因,抑制肿瘤生长。
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
基因表达调控可分为转录前调控、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 译水平调控等多个层次。
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
基因表达调控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免疫应答等生理过程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2/29
2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1 2 3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6
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直接修复
针对某些简单的DNA损伤,如碱 基错配,可通过特定的酶直接进行 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通过识别并切除受损碱基,再合成 新的DNA片段进行修复。
2024/2/29
核苷酸切除修复
针对较严重的DNA损伤,如嘧啶 二聚体,通过切除一段包含受损部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95d83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1.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一、实验课程名称:DNA提取与鉴定1. 实验目的:(1)掌握DNA的提取方法;(2)了解DNA的理化性质;(3)学会使用紫外光谱仪进行DNA含量测定。
2.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盐析法、酶处理等方法提取植物组织中的DNA,通过紫外光谱仪进行DNA含量测定。
3.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组织、氯化钠、硫酸、蛋白酶K、无水乙醇、紫外光谱仪等。
4. 实验步骤:(1)植物组织研磨:取新鲜植物组织约0.5g,加入预冷的研钵中,加入适量氯化钠、硫酸和蛋白酶K,迅速研磨至匀浆;(3)DNA纯化:将沉淀的DNA用滤纸轻轻吸干,加入预冷的70%乙醇洗涤两次,弃去滤液,晾干DNA;(4)DNA溶解:将干燥的DNA加入适量的双蒸水,用玻璃棒搅拌至DNA完全溶解;(5)DNA含量测定:取适量DNA溶液置于紫外光谱仪中,测定DNA的吸光度,计算DNA的浓度和纯度。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紫外光谱仪测定DNA的吸光度,可以得到DNA的浓度和纯度。
DNA浓度越高,吸光度越大;DNA纯度越高,吸光度曲线越平坦。
二、实验课程名称:PCR扩增目的基因1. 实验目的:(1)掌握PCR扩增技术;(2)学会分析PCR产物;(3)了解基因克隆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原理: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通过高温变性、低温复性和中温延伸等步骤,使目的基因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
3. 实验材料:DNA模板、引物、dNTPs、Taq酶、PCR反应缓冲液、琼脂糖凝胶、DNA Marker 等。
4. 实验步骤:(1)DNA模板准备:将DNA模板稀释至适当浓度;(2)引物设计: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合成;(3)PCR反应:将DNA模板、引物、dNTPs、Taq酶和PCR反应缓冲液混合,进行PCR扩增;(4)PCR产物分析:取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目的基因的扩增情况;(5)的目的基因克隆:将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XXX1116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XXX1116](https://img.taocdn.com/s3/m/6c078194453610661ed9f4e5.png)
五、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课程准备
1、清洗培养皿、三角瓶等,包装灭菌。清洗研钵并烘干备用。(5班)
2、分装10ul(白色)、200ul(黄色)、1000ul(蓝色)枪 头并高压灭菌( 2班)
3、分装200ul、10mlEP管并高压灭菌。(2班)
4、配置100mlCTAB抽提液:配方见黑板。(5班)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 XXX1116
四、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课程考核
1、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成绩为100分,由考勤、 实验过程表现(个人)、小组平时成绩(各实验环节 结果)、实验报告四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 20﹪、 20﹪、 40﹪。
2、实验报告的写作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包括:标 题、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文献综述、材料与方法、结 果与分析、实验总结(体会)等,每个实验小组提交一 份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XXXX1116
2020/11/10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 XXX1116
内容提要
1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介绍
2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
3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要求
4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
5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准备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 XXX1116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PPT曾令江 XXX1116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一、DNA的提取及检测 实验二、PCR扩增目的基因及检测 实验三、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连接 实验四、大肠杆菌DH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实验五、连接产物的转化、筛选及PCR检测 实验六、质粒DNA的抽提、酶切(生工专业选作) 实验七、RNA的抽提与检测(生科专业选作)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https://img.taocdn.com/s3/m/231f10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0.png)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简介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核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本文档是一套全面的分子生物学课件,共有557页。
本课件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实验技术、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等。
目录1.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2.第二章:DNA结构与功能3.第三章:RNA结构与功能4.第四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5.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6.第六章: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7.第七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8.第八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9.第九章: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1.2 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分子生物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发现DNA是物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1.3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机理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解释遗传现象,还可以揭示细胞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甚至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1 DNA的组成与结构DNA是由基因序列组成的生物分子,它由核苷酸组成。
本节将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配对方式。
2.2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确保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稳定性。
本节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2.3 DNA修复与突变DNA在生物体内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损伤,因此细胞拥有多种修复机制来修复DNA损伤。
本节将介绍DNA修复的方式和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
3.1 RNA的种类与功能RNA是DNA转录的产物,它在细胞内发挥着多种功能,包括mRNA的编码信息传递、tRNA的氨基酸运载和rRNA的构建核糖体等。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b0e3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d.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一、实验原理1. 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DNA提取、PCR扩增、DNA测序、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纯化等基本实验技术。
3. 了解各种实验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二、实验内容1. DNA提取与纯化2. PCR扩增目的基因3. DNA测序4.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5.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细胞样本、DNA提取试剂、PCR反应体系、DNA测序试剂、基因克隆试剂、表达载体、细菌和酵母等。
2. 试剂:蛋白酶K、NaCl、EDTA、DNase、PCR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琼脂糖、DNA胶回收试剂、SDS等。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 DNA提取与纯化:(1) 细胞裂解:向细胞样本中加入蛋白酶K和NaCl,充分混合后置于55-60℃水浴中保温1-2小时。
(2) 蛋白质去除:向上述混合物中加入SDS和DNase,充分混合后置于65℃水浴中保温1小时。
(3) DNA沉淀:向上述混合物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冷酒精,充分混合后置于-20℃冰箱中沉淀1小时。
(4) DNA纯化:将沉淀的DNA用70%的冷酒精洗涤两次,用无水酒精洗涤一次,空气中晾干。
2. PCR扩增目的基因:(1) 配制PCR反应体系:含DNA模板、引物、dNTPs、PCR酶等。
(2) PCR扩增:将反应体系置于PCR仪中,进行高温变性、低温复性和中温延伸等步骤。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
3. DNA测序:(1) 制备DNA测序模板:将PCR产物经过纯化后,作为测序模板。
(2) 进行DNA测序:使用DNA测序试剂和测序仪进行测序。
(3) 分析测序结果。
4.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1)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
(2) 将重组载体转化到细菌或酵母等宿主细胞中。
(3) 筛选和鉴定重组子。
5.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1) 将重组质粒转化到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质表达。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精)](https://img.taocdn.com/s3/m/33601cb583d049649b6658a7.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参考书:《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实验一﹑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叫感受态。
转化是指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细菌处于0︒C ,CaCl2低渗溶液中,细胞膨胀成球形,外源DNA附着于细胞表面,经42︒C 短时间热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
将细胞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表型如Amp+得到表达,然后将此细菌培养物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转化子。
三.[教学内容]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基础知识及方法简介2.CaCl2法制备DH5α或JM109感受态细胞,计算转化效率3.pUC19等质粒和重组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四.[实验材料和用品]E. coli DH5α菌株: Rˉ,Mˉ,Ampˉ;pBS质粒DNA,eppendorf管。
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生化培养箱、平皿、LB培养基、CaCl2 溶液、氨苄青霉素、等五.[实验步骤]一、受体菌的培养从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的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
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的比例接种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 =0.5左右。
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CaCl2 法)1、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然后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2、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10m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分钟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3、弃去上清,加入4ml预冷含15%甘油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https://img.taocdn.com/s3/m/511f804681c758f5f71f6772.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实验选修类型:全院必修课实验学时:36学时总学分:考核方式:课前预习、出勤率、实验报告开课时间:秋季(三年级第一学期)适合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实验教材:1、自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2、刑婉丽,程京主编,生物芯片技术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主要参考书:1、J.萨姆布鲁克主编,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62、F.M.奥斯伯,R.布伦特,R.E.金斯顿,D.D.穆尔,J.G.赛德曼,J.A,史密斯,K.斯特拉尔主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83、卢圣栋主编,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分子生物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揭开生物世界奥秘,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为基础的一门实验学科。
其基木理论和实验技术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带动和推进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DNA重组转化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骑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了解儿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在科研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实验,基本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
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课件,实验中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动手解决问题,认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主动查取相关文献完成实验报告。
2、听从老师的指导,爱护仪器设备,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
实验完毕后做好清洁卫生,按照要求安全处理有毒有害的废液和废弃物。
3、本实验课内容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实验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动手完成,老师巡视、示范操作方法。
(整理)《分子生物学》实验17课时.
![(整理)《分子生物学》实验17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0e201a905087632311212b9.png)
(本科)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2013年制订课程代码:学分:1总学时:17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一批新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目前,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基因克隆重组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为了适应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特开展本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理解。
除了增进对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设计。
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机能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学时分配比例实验器材清洁灭菌与试剂配制操作 2PCR扩增目的DNA 验证 2 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与分析验证 2 pET28a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扩增与试剂盒抽提(碱抽提法)综合 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综合 3 pET28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OP10与鉴定综合 4共17学时实验一实验器材清洁灭菌与试剂配制一、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规则与注意事项二、熟悉相关仪器的使用及操作规程超净工作台、PCR仪、电泳仪及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恒温水浴锅、恒温培养箱、摇床、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微波炉、重蒸水装置、移液枪三、器材的清洁与包装消毒(每组一份)1.试管清洗与包装灭菌:用清洁液刷洗后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两遍,晾干或烘干使用。
取棉花与纱布,制成棉塞,塞好试管口。
3只一组用报纸包裹、细绳扎紧,高温蒸汽灭菌。
2.培养皿清洗与包装灭菌:将培养皿清洗干净,晾干或烘干,盖好,4套一组用报纸包裹,灭菌。
3.离心管的包装与灭菌:将100ml烧杯清洗干净,晾干或烘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参考书:《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实验一﹑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叫感受态。
转化是指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细菌处于0︒C ,CaCl2低渗溶液中,细胞膨胀成球形,外源DNA附着于细胞表面,经42︒C 短时间热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
将细胞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表型如Amp+得到表达,然后将此细菌培养物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转化子。
三.[教学内容]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基础知识及方法简介2.CaCl2法制备DH5α或JM109感受态细胞,计算转化效率3.pUC19等质粒和重组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四.[实验材料和用品]E. coli DH5α菌株: Rˉ,Mˉ,Ampˉ;pBS质粒DNA,eppendorf管。
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生化培养箱、平皿、LB培养基、CaCl2 溶液、氨苄青霉素、等五.[实验步骤]一、受体菌的培养从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的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
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的比例接种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 =0.5左右。
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CaCl2 法)1、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然后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2、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10m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分钟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3、弃去上清,加入4ml预冷含15%甘油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
4、感受态细胞分装成200μl的小份,贮存于-70℃可保存半年。
三、转化1、从-70℃冰箱中取200μl感受态细胞悬液,室温下使其解冻,解冻后立即置冰上。
2、加入pBS质粒DNA溶液(含量不超过50ng,体积不超过10μl),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分钟后。
3、42℃水浴中热击90秒或37℃水浴5分钟,热击后迅速置于冰上冷却3-5分钟。
4、向管中加入1ml LB液体培养基(不含Amp),混匀后37℃振荡培养1小时,使细菌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并表达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mpr )。
5、将上述菌液摇匀后取100μl 涂布于含Amp的筛选平板上,正面向上放置半小时,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培养皿,37℃培养16-24小时。
同时做两个对照:对照组1: 以同体积的无菌双蒸水代替DNA溶液,其它操作与上面相同。
此组正常情况下在含抗生素的LB平板上应没有菌落出现。
对照组2: 以同体积的无菌双蒸水代替DNA溶液,但涂板时只取5μl 菌液涂布于不含抗生素的LB平板上,此组正常情况下应产生大量菌落。
六.[结果与分析]1.计算转化率。
2.根据转化率和阴性对照分析实验结果。
七.[问题与讨论]:1.根据本实验认为影响转化率的因素有哪些?2.抗性法筛选原理是什么?实验二﹑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酶切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二.[实验原理]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是根据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和线性染色体DNA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质粒DNA。
在pH值介于12.0-12.5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线性的DNA双螺旋结构解开而被变性,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价闭环质粒DNA的氢键会被断裂,但两条互补链彼此相互盘绕,仍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加入pH4.8乙酸钾高盐缓冲液恢复pH至中性时,共价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互补链仍保持在一起,因此复性迅速而准确,而线性的染色体DNA的两条互补链彼此已完全分开,复性就不会那么迅速而准确,它们缠绕形成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三.[教学内容]1.质粒载体基础知识、多种质粒提取方法的介绍2.碱裂解法提取载体质粒、含目的片段质粒3.根据需要EcoRI、BamHI、XhoI酶切所提取的质粒,包括部分酶切和完全酶切四.[实验材料和用品]恒温培养箱、恒温摇床、台式离心机、高压灭菌锅、Enpendorf管、含pUC19、pGEX质粒及含目的基因质粒的大肠杆菌、碱裂解溶液,酚、氯仿、乙醇、TE缓冲液、胰RNA酶、EcoRI、BamHI、XhoI 等限制性内切酶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质粒DNA OD260,OD280的值,由此计算质粒DNA得率和DNA纯度。
七.[问题与讨论]1.简述溶液Ⅰ、溶液Ⅱ和溶液Ⅲ的作用及加入后的现象.2.简要叙述酚氯仿抽提DNA体系后出现的现象及其成因.3.简述影响酶切的因素.实验三﹑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二﹑[实验原理]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 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一样,可进行分离.凝胶电泳不仅可分离不同分子质量的DNA, 也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
三﹑[教学内容]1.电泳基本知识介绍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3.电泳检测质粒DNA及其部分酶切和不完全酶切的产物4.质粒及其酶切产物的定量四﹑[实验材料和用品]恒温培养箱、台式离心机、高压灭菌锅、水平电泳系统、紫外透射仪、TAE电泳缓冲液、EB、加样缓冲液、琼脂糖等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在紫外灯(360nm或254nm)下观察染色后的电泳凝胶,并估计DNA样品量.七.[问题与讨论]影响凝胶电泳结果的因素有哪些?实验四﹑ DNA片段的回收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低熔点琼脂糖法、苯酚法和玻璃粉法等回收和纯化目的DNA片段的方法和技术二﹑[实验原理]在电泳过程中不同大小的片段分离处于不同的位置,切下并回收含目的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经抽提、浓缩即可获得目的片段。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多种纯化、回收DNA的方法和技术2. 低熔点琼脂糖法回收和纯化PCR扩增的DNA片段3.苯酚法或玻璃粉法回收和纯化PCR扩增的DNA片段四﹑[实验材料和用品]台式离心机、水平电泳仪、-20 C冰箱、低熔点琼脂糖、玻璃粉回收DNA试剂盒、苯酚等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1.计算DNA回收效率,判断DNA纯度。
2.记录电泳结果七.[问题与讨论]1.电洗脱过程后,为什么要反向电泳1分钟?2.电洗脱后的DNA如何去除EB?实验五﹑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一﹑[目的要求]1.学习植物DNA分离的原理2.掌握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3.了解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动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不同二﹑[实验原理]利用液氮对植物组织进行研磨,从而破碎细胞.细胞提取液中含有的SDS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EDTA抑制DNA酶的活性.再用酚﹑氯仿抽提的方法去去除蛋白,得到的DNA溶液经乙醇沉淀.三、[教学内容]1.材料的选择2.介绍细胞破碎的不同方法3.DNA的提取4.DNA纯度的鉴定四﹑[实验材料和用品]低温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台式离心机,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Tris,EDTA,NaCl,β巯基乙醇,等;细胞提取液(100mmol/L Tris.HCL pH8.0 ,5mmol/L EDTA pH8.0 ,500mmol/LNaCl ,1.25% SDS ,1mol/L β巯基乙醇);5mol/L KCl ;TE.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提取到的DNA应为一条带,若DNA降解会出现弥散带型.七.[问题与讨论]本实验DNA带型与质粒DNA带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实验六 PCR基因扩增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多聚酶链式反应类似DNA分子的天然复制过程。
在待扩增的片段两侧和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经变性、退火和延伸若干个循环后,DNA扩增2n倍。
三﹑[教学内容]1.PCR 原理和多种PCR方法及其应用介绍2.学习引物的设计3.利用PCR技术扩增一已知的基因片段4.电泳检测PCR产物四﹑[实验材料和用品]PCR扩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DNA模板、引物1、引物2、dNTP、Taq酶、Eppendorf管等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分析结果.七.[问题与讨论]PCR引物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七﹑ DNA重组及鉴定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重组DNA连接及鉴定重组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种重新组合的DNA叫做重组子。
重新组合的DNA 分子是在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连接的。
DNA连接酶有两种:T4噬菌体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还需对转化菌落进行筛选鉴定。
如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
当外源基因插入lacZ基因中的多克隆位点后,将形成白色菌落从而与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兰色菌落相区别。
三﹑[教学内容]1.DNA重组知识介绍2.分别回收纯化的外源DNA与酶切的载体分子并定量3.按一定比例用T4噬菌体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
4.介绍阳性克隆子的鉴定方法和技术5.利用氨苄青霉素抗性6.α互补现象7.PCR法8.酶切法进行阳性重组子的筛选四﹑[实验材料和用品]低温水浴锅、冰箱、T4连接酶、外源DNA与酶切的载体﹑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生化培养箱、酶、IPTG、X-gal、LB培养基、氨苄青霉素等五.[实验步骤]见教材六.[结果与分析]观察菌落长出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七.[问题与讨论]1.影响酶切效率的因素有哪些?2.试述重组子鉴定的原理.实验八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和检测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和方法学习SDS-PAGE的基本操作,学会用SDS-PAGE检测蛋白二﹑[实验原理]将外源基因克隆在含有lac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中,让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先让宿主菌生长,lacI产生的阻遏蛋白与lac操纵基因结合,从而不能进行外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此时宿主菌正常生长。
然后向培养基中加入lac操纵子的诱导物IPTG,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则外源基因大量转录并高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