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做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饶宗颐

饶宗颐

循古得清气洒脱见性情──略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张琼芬(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摘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因其高迈独立的生命精神,其诗词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本文试图从《雪意》《念奴娇》等诗词入手,浅析其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饶宗颐;诗词;清逸脱俗;高迈独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

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

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

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

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

当代诗论家钱仲联称饶宗颐的诗词,即使是黄遵宪、康有为、沈曾植皆有所不及,更非王国维、陈寅恪二家所能比。

刘梦芙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可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的地位之高。

饶宗颐诗词创作数量颇大,加上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的学术与创作经历,其行踪之广,阅历之富,无论在题材内容之开拓还是在艺术创造之新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古今诗人之所仅有。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

基本囊括了选堂于1993年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共1337首,其中诗共1056首,词共281首。

[1]这些作品,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唱和,均源自生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切合时代主旋律,且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读来饶有兴味。

古人云:“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有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饶宗颐的《选堂诗词集》,正是散发着一股乾坤清气!吟其诗,赏其词,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连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连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2015年12月22日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

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

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

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

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

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

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

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

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

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

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

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

”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

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首位学者。

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扬名四海内外, 堪称“大师中的大师”者,唯有饶宗颐。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

别人做学问大多是从点做起,饶宗颐做学问的方法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

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

他曾经参加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古史地方面进行自己的研究,弓I起了顾颉刚的重视。

顾颉刚请他编《古史辨》第八册,饶宗颐为此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后来日本入侵,编撰工作耽搁下来,有些材料也在抗战期间遗失,有趣的是抗战胜利以后,饶宗颐的个人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八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他因此成了顾颉刚先生的“叛徒”。

饶宗颐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术上就要敢于怀疑。

季羡林先生评论饶宗颐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

饶宗颐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一般要先压一压,他的许多文章是几年前写的,有的甚至有十几年、二十几年都不发表。

比如《郭子奇年谱》是饶宗颐20岁写的文章,50年以后才拿出来发表。

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创新大课堂】(新课标)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三十三

【创新大课堂】(新课标)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三十三

课时作业(三十三)(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千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

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挠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均应用2B铅笔按题号把答案涂在相应的位置、主观题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

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

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

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的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

从此,水杨酸钠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

不过水杨酸钠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

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

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

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室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赖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

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的名字给此药注了册。

阿司匹林最初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做很多广告。

拜耳公司起初只是免费将它提供给医生使用。

由于它效果好,立刻获得患者的欢迎。

医生们对此药也十分欣赏,仅仅两年时间里,各出版物上有关它的文章就达到了160篇,使它在全球的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一度因为头痛烦恼不已。

但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卡鲁索称,阿司匹林是“唯一能够减轻他病痛的药品”。

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把阿司匹林看得更加神奇。

他认为,这是“少有的几种能减轻人生痛苦的药品之一”。

近年,除了解热镇痛消炎等药效,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1982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作者:三修来源:《晚晴》2013年第09期“我已經是97岁的老人,很快就98岁,实际上我不认老。

”蜚声中外的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以带潮州口音的广东话表达雄心壮志。

“我记得刘海粟以90多岁高寿上黄山,我希望步他后尘,再去黄山!”饶宗颐——对这个名字陌生的,恐怕不仅仅是老百姓。

他是谁?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姑苏香腐”让他六岁扬名饶先生名“宗颐”,父亲饶锷为他取这名字,是要他师法北宋五子之首周敦颐。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大富之家,早年家有藏书楼“天啸楼”,藏书以10万计,这使他从小在诗书画的环境中受到父亲和名师的教导。

他5岁读古典小说,从名师习书法;7岁写《后封神》;8岁读《通鉴纲目》;9岁学经史佛典;11岁学绘画……20岁前,已把香港新垦书局出的新书全部读完。

饶氏族人津津乐道于他6岁时的一件逸事:当年家乡一位文坛耆宿以城内特产“姑苏香腐”出谜,求唐诗一句,他当即答以“吴宫花草埋幽径”,语惊四座,传为佳话。

饶宗颐15岁时继承父亲遗志,续修《潮州艺文志》,直到2005年,由他任总纂的《潮州志》重新编印刊行,花时75年。

据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介绍,饶先生至今著作约70余种,论文超过五百篇。

近十余年来,内地也开始出版他的著作,如《饶宗颐史学论著选》、《老子想尔注校正》、《梵学集》、《汉字树》等。

90高龄的饶先生现在每天都写字、画画。

他又选定了两个系列的重大选题,一个是《敦煌吐鲁番研究》,一个是《补资治通鉴研究》,并邀集海内外学者合力攻关,最后由饶先生统筹定稿。

现在两个系列已有20本专著在台湾出版,内地也同时出版了一部分。

中国文化最好部分是“隐”饶宗颐高寿又精神,令很多人羡慕。

“我年轻的时候,学过一点佛家的、儒家的、道家的东西,每天打坐。

我有个习惯,早上两三点钟就起来,做我的研究,做完后又回去睡觉。

”饶宗颐说。

甘肃省秦安一中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pdf

甘肃省秦安一中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pdf

秦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试题 语 文 命题:张多永 赵 何彦虎 审题:贾耀发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完成~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5分) (2)。

(5分)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5分) 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思而不学则殆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多按所第一大题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被亲情感动而幡然醒悟的男子形象。

B.“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思念,也传递了一种信念,“娘”相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堂堂正正地回家。

C.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清新朴实又富有诗情画意,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深沉蕴藉,结局具有“含泪的微笑”式的艺术魅力。

D.小说中的“三碗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清洌、甘甜的井水象征着亲情的滋润,一次次带给男子身心的舒适,消除他心内的烦躁、恐惧与孤独。

E.小说的人物对话非常重要,男人与男孩的对话将一个女人的辛苦人生和美好心灵展现出来,而环境描写的前后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题目“一朵一朵的阳光”有什么含义?(6分) (3)小说在结尾才暗示男人就是男孩儿的父亲,请找出前文相关伏笔。

(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未曾露面的“娘”?谈谈你的看法。

2019学年辽宁庄河市高二上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辽宁庄河市高二上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辽宁庄河市高二上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

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甘肃省康乐一中2021-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

甘肃省康乐一中2021-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

甘肃省康乐一中2021-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试卷说明:康乐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客不雅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标题问题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主不雅题将答案书写在试卷后的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作文部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安好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比赛,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抱负,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安好的天地。

安好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安好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安好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安好。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安好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安好。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安好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安好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不雅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示本身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不雅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示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浙江省温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苏教版高二下册

浙江省温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苏教版高二下册
“您的未婚夫挺漂亮吧?”他问。“您跟他是怎样相好的?”对这两个问题,小姐羞羞答答地作了回答。她带着信任的心情把椅子移过去,凑近老爷,笑吟
吟地讲起在这儿,在彼得堡,人家怎样给她说媒,她怎样拒绝他们。……她讲了很久。最后,她从口袋里取出她父母写来的信,给老爷念一遍。时钟敲了八下。
“您父亲的这笔字倒写得不坏呢。……他在字尾上描的花笔多么好看!嘻嘻。……不过现在我该出门了。……剧院里开戏了。……再见,玛丽雅·叶菲莫芙娜!”
小姐穿上外衣,走出去了。……在隔壁人家门口,开门的人告诉她说:他已经在七点半钟坐火车到莫斯科去了。
注:①摩耳浦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②machère:法语,我亲爱的。
10.小说中的小姐只是一个配角,可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加以刻画,为什么?(4分)答:▲
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浙江省温州市
试题预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温州市学年第二学期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阅读答案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阅读答案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阅读答案饶宗颐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饶宗颐的书写情怀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阅读材料有人把饶宗颐比作一座山、一片海、一座孤独的海岛。

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有人评价饶宗颐“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

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

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

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

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

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

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

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

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

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

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饶宗颐的书法得益于他在书画上的博、厚、通。

【高中记叙文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8月月考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8月月考

抚宁一中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单项选择题部分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准考证号、试卷类型和科目涂黑。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安徽省宿松县隘口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宿松县隘口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隘口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均应用2B铅笔按题号把答案涂在相应的位置、主观题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王辛(香港)
饶教授也是诗人,他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学者认为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寻。

我想,这种追寻应是饶宗颐先生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

每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尘的“单纯”和“自在”。

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

他对我说,“我这个地方(指《饶宗颐学术馆》)叫小学”,因为,“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他也说自己“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求中”……总之,“饶宗颐”是一个太丰富的话题,以下访谈,只是不揣浅陋,探其万一而已。

中国人讲“德”“德”很重要
王辛(以下简称“王”):您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含义吗?
饶宗颐(以下简称“饶”):我是弹古琴的,(饶擅弹古琴,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有研究--王注)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来的。

“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

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强调地:)中国人讲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

“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

比如你写几句诗,大家都传诵,这个也是“立言”啊。

“中流自在心”?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王:那么“中流自在心”呢?
饶:这个很有意思。

今天讲“很自在”,这是很浅的讲法,(“中流自在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

我写“心经简林”,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

观世音是怎么来的呢?观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变来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观音。

“自在”,就是佛的状态,像观世音的心态;“中流”,在水的一半,说明那种状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王注)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
王:这好像很难做到。

饶:我自我体会、自我想像地去做。

王:那您认为您做到了吗?
饶:(不假思索、很单纯地)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做学问要从“四面看”
王:您曾说,自己不论治学与创作,都可用顾恺之“迁想妙得”四个字概括。

我想这是一种学问融会贯通的结果吧?您还说,“我一向喜欢用哲学的心态深入考察,而从上向下来看问题”。

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怎麽“从上向下”呢?
饶:我不单是从上面看,我是从四面看。

为甚麽呢?我的方法论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

今天做学问的人--我不讲谁啊,有个毛病,往往抓到一点,就把它
扩大,强调这个东西。

可是他忘记还有很多别的(方面)。

这是误导人家的。

实际上,应该冷静,应该全面地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许多领域都是有联系的,要有耐心,不要抓一点就概全貌,把它当作主流,不应该这样。

这也因为大家都希望“创新”,所以“创新”搞不好也是一个害人的观念,不能随便乱创的,要看清楚(问题)。

座右铭?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
王:您的“心经简林”(饶榜书“心经”全文,刻于三十八根巨形木柱上,立在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附近,已成香江一大文化景观--王注)意味深长,据知《心经》最深沉的意蕴在于“无挂碍”,这与孔子说的君子“无忧无惧”有什么区别?
饶:“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挂碍,与孔子的“无忧无惧”有区别。

孔子重视的是人生的部分。

王:您有座右铭吗?
饶:(很单纯地:)座右铭?不敢有座右铭。

(想了一下:)就是做事不要太计较,多做一些对人有益处的事情吧。

(原载《今日名流》2008年7月号,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根据文意,概括“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4分)
小题2:访谈作品有时候出于需要,会有一些现场描写以括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5分)
小题3: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了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请你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从本文中获得了在做学问上的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万古不磨意”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2分);“中流自在心”指的是在潮流中保持内心独立的精神境界(2分)。

(只摘抄原文句子,不能对文意进行概括,最多给1分。


小题2:这句话是对饶宗颐教授神态上的描写,属于细节刻画(1分),一方面借以强调饶老在回答是否做到“中流自在心”这一问题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从而进一步刻画了饶老谦逊的品性(2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加强了人物访谈的现场感,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饶老谦逊、幽默的形象(2分)。

小题3:(1)做学问应以立德为先。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先学习做人的道理,再进行学问上的追求;(2)做学问应该保持独立的精神和隐忍的心态。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不人云亦云,能对学问提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要学会忍受学业追求上的寂寞;(3)做学问应该冷静,全面地看,要慎对“创新”。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保持冷静,不能理解了一点就以为全部都懂了,要建立学科间的联系。

(4)做学问要做到“无挂碍”,我们在学习生活上,也需要心无旁骛,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求学的杂念。

(任意答出3点即可,每点启示1分,联系学习生活实际1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文中饶宗颐做学问的观点,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第三两部分,第二部分中“‘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

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可总结出“万古不磨意”的含义;第三部分中“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我自我体
会、自我想像地去做”,可总结出“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属于访谈中的哪一部分,是访谈写作中的什么手法,句子本身有没了使用哪些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画线句子属于访谈中对现场描写的部分,作用是可以增加访谈的现场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是对饶宗颐教授神态上的描写,属于细节刻画,可以对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作用。

考生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要结合原文总结出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的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考生可通读全文,逐层分析,然后归纳;第二点,就是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对上述“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的对于做学问的看法”的认识。

也就是说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认识要符合文中饶宗颐做学问的观点,不能脱离文本。

另外,表达时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