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装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的这首《闺意献张水部》并不难读懂,诗意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却有另一番景色。

下面让我给您慢慢道来。

从此诗的题目和诗文本身来看,《闺意》完全是在写闺中之情趣,洞房花烛夜之美好意境,整首诗用语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读罢回味无穷。

朱庆馀是利用新妇第二日要拜见公婆之前的心情,采用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临近科举考试的心情,然后献给当时的官水部郎中张籍,表达了朱庆馀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的心意。

古代有新婚第二日新娘要拜见公婆的习俗,这在古诗文中早有记载,而就是这样一个礼仪性的习俗,在新娘拜见公婆之前的心态,在朱庆馀的《闺意》中描写得是惟妙惟肖,亦运用了巧妙的比喻进行构思,形象而生动且亦委婉地把自己介绍给张籍,从而表达出朱庆馀的热切期盼和渴望,诗文颇具特色。

当我们读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这样的一个画面:昨夜的红蜡烛还在点着,新妇天还没有亮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来到镜前,在洞房红烛的光照下,开始梳妆打扮。

对新妇来说,第一次见公婆非同小可,新妇第一次给公婆留下印象的好坏;可以说决定着新妇未来在家庭中的地位、身价及前途等问题,所以需要认真的精心梳洗打扮一番才是,因此都会在天不亮就起床,经过一番精心梳妆打扮;画眉施粉之后,静静地等待天亮时去见公婆。

其实这里新妇等待见公婆说是静静地等待,倒不如说是在在焦急而又忐忑不安中等待,此时看似很幽静的洞房,高高燃起的红烛,镜前的新妇美丽如仙,静静地在给自己梳妆打扮,新妇的心里却并不平静,而还要在言行上甚是求文静,这就是新妇此时的身静而心不能平静;多少还带有着羞涩感,反衬出当时女人新婚时的心理,所以,就是在征求丈夫意见的时候,也是轻声细语地说:你看这样打扮行吗?而在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装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正是最佳的刻画与描述,这里秒就妙在“低声”一词上了,诗作者巧妙而形象地把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含蓄和羞涩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后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问句形式同如今我们常说是否符合你爸妈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美妙诗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大意】洞房里的红烛彻夜不熄新娘等待着天明向公婆行礼她精心打扮后轻声问夫婿眉毛的浓淡画得是否合乎时宜【赏析】在唐代,士子应举,有向名人行卷之风。

朱庆馀应举时,张籍已诗名卓著。

他和韩愈一样,喜好奖掖后进。

庆馀来京应试,已向张籍行卷投诗。

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以推赞之。

”(《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虽因张籍推重,庆馀当时诗名已蜚声京华,但临试前夕,诗人感到此系一生前途命运,心里忐忑不安,唯恐一失足而遗恨千古,故写下这首诗,献给张籍。

如果去掉题中的“献张水部”,仅留“闺意”二字,而且又缺乏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恐怕会深感自己想象力的匮乏。

因为,从诗歌的符号系统所表现出的内容中,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是一首科场角逐前投石问路的行卷之作,而这首诗的妙处却正在这里。

自《楚辞》中创下以夫妻关系或男女爱情比拟君臣师友关系这种手法以来,历代作品采用此种手法的不乏其例,本诗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其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夫妻关系比拟张籍和朱本人的关系,以舅姑比拟主考官是如何地贴切,而且在于在构思上将封建时代文人生活中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洞房花烛夜和金榜挂名时,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从整体上进行比拟。

在科场上,主考官的点划勾勒,对于士子此生升沉起落至关重要,一如古代女子嫁到夫家公婆对她的爱憎好恶,将决定她此生的幸福与痛苦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所以诗人以旧时婚姻仪式中的“拜舅姑”这一礼仪比拟自己的考试,是再恰当不过了。

新妇一拜而能获得舅姑好感,日后生活将一路顺当;士子一试而获得主考满意,摘桂成功,此生将可能平步青云。

诗人抓住新妇“拜”前心理和士子“考”前心理上的一致,通过女子“拜”前内心的忐忑不安,将自己试前的焦虑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可感。

淡妆浓抹的美人之焦虑,本就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爱,而我们透过新妇的焦虑而窥见一个青年士子试前的不安的内心世界时,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动。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诗意及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诗意及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意】:
昨天晚上洞房点着红色的蜡烛,等待天明到厅堂前拜见公公婆婆。

梳洗完毕轻声地问丈夫,画眉深浅合不合时新的式样?
【点评】:
本篇是朱庆馀在应进士科考试前呈献给正做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意思是让张籍品评一下自己的文章。

闺意,就是以闺情之意表达自己一些想法。

朱庆馀创作此诗,虽然不是为了表现儿女之情,但客观上却写出一首绝妙的闺情诗,而且很有影响。

欧阳修《南歌子》词中就曾典化过诗中的句子。

所以我们也暂且把它选了进来。

全诗都是以新娘的口吻写的。

前两句描述洞房花烛夜的情景;后两句刻画新娘子清晨梳妆时的脉脉深情。

语言自然朴实,形象鲜明逼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 1 页共1 页。

唐代-朱庆馀《上张水部》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朱庆馀《上张水部》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朱庆馀《上张水部》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上张水部唐代-朱庆馀出入门阑久,儿童亦有情。

不忘将姓字,常说向公卿。

每许连床坐,仍容并马行。

恩深转无语,怀抱甚分明。

译文:门口已许久未见,孩子们也有些感情了。

他们还记得那个名字,时常在公卿面前提起。

允许我们同床而坐,也允许我们一起骑马同行。

恩情如此深厚以至于难以言表,心中情感非常清晰明了。

注释:《上张水部》:这首诗是朱庆馀写给张水部的,张水部指的是张籍,他在唐代曾任水部员外郎。

这是一首表达感激之情的诗。

1. 门阑:指门框或门口,这里泛指家门。

2. 儿童亦有情:这里的“情”指的是对诗人依恋之情。

3. 不忘将姓字:“不忘”是指孩子们始终记得;“将”是把,拿的意思;“姓字”是指诗人的姓名。

这句意思是孩子们始终记得他的名字。

4. 常说向公卿:“向”是指朝,对;“公卿”是指朝廷大臣,这里具体指张水部。

这句意思是孩子们常常谈论起他。

5. 每许连床坐:“许”是允许,同意的意思;“连床坐”是指两人同床而坐,表示亲密无间。

这句意思是张水部对他非常好,允许他们关系亲近。

6. 仍容并马行:“仍”是还,依然的意思;“并马行”是指骑马并行,表示亲密友好。

这句意思是张水部对他的态度依然非常友善。

7. 恩深转无语:“恩深”是指恩情深厚;“转”是反而,却的意思;“无语”是不说话,这里表示难以用言语表达对张水部的感激之情。

8. 怀抱甚分明:“怀抱”是指内心的情感;“甚分明”是非常清楚明白。

这句意思是他对张水部的感激之情非常明确。

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闺意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和《唐诗三百首》都作《近试山张籍水部》,都是错的。

应依《唐诗品汇》作《闺意上张水部》。

唐人制诗题有一个惯例,先表明诗的题材,其次表明诗的作用。

如孟浩然诗有《临洞庭赠张丞相》,诗的题材是“临洞庭”,诗的作用是《赠张丞相》。

同样,朱庆馀这首诗的题材是“闺意”,作用是“上张水部”。

如果此诗题作“近试上张籍水部”,那么诗中必须以临近试题为题材。

虽然“待晓堂前”一句隐有“近试”的意义,但全诗并不贴紧“近试”。

再说,“张籍水部”这样的称谓,也显然不合唐人习惯。

唐人常以官职名代替人名。

张籍为水部员外郎,故称张水部。

“籍”是名,只有长辈可以直呼其名,朱庆馀怎么可以直称张籍呢?朱庆馀把自己比作一个刚结婚的新娘。

在新婚之夜,洞房中红烛高烧,新郎新娘都无暇安眠。

新娘在梳妆打扮,预备等到天明,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当她梳妆完毕,低声问新郎,我的眉毛画得怎样?画深了吗?嫌浅吗?合不合当今的时样?“停红烛”这个“停”字是留着烛火,不熄灭之意。

从下句“待晓”二字可以体会。

古代社会风俗,婚礼都在你晚上举行。

拜堂之后,新夫妇被送入洞房,行坐床撒帐礼。

结婚的红烛始终燃烧着。

这时新娘便梳洗打扮。

新郎如果是知识分子,便在此时作催妆诗。

等到天明,双双到堂前去举行谒见公婆的大礼。

这样,婚礼才算完成。

这首诗的题目如果仅有“闺意”二字,那么我们讲到这里,就可说是把诗意讲完了。

它是一首描写新娘闺情的诗,最多也只能解释为新娘要试探翁姑的好恶。

但是,诗题在“闺意”之后还有“上张水部”四个字。

这样,我们对这首诗的作用必须重新认识了。

张水部不是化妆师,新娘画眉,与他有什么关系?可以想见,“画眉深浅入时无”只是一个比喻,其真实的含义是:“请你指教,我的诗合不合时行的风格?”这样一讲,整首诗的作用就不仅是描写闺意了。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笔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文人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这首诗的原文分析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诗的开头,朱庆馀写道:“气和天作春。

”通过这句话,他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氛围。

接着他以“青松长在前,白云乱其间。

”描述了山水的景色。

松树高耸入云,与白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

诗人选用了青松和白云这两个形象鲜明的元素,以形容一幅壮丽而又宁静的山水图景。

紧接着,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道:“寒琼玉不销,暖玉消更扇。

”通过寒暖玉与消销和扇这两个词语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温暖气候的追求和希望。

这里也体现了朱庆馀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享受之情。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写到:“一春候先芳,万里昼短山光闲。

”这句话中的“一春”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短暂和美景的广袤。

通过山光闲的描绘,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之美。

接着他用“桃华”和“桑阴”形容花朵的美丽,同时,通过短暂时间是怎样把桃花和桑阴散布开来,使得大地一片芬芳。

这给人一种感受,有如花期里山水成为万象之中最为绚丽夺目的一部分。

这也是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再次赞美。

诗的结尾,诗人以“水陆宇宙空”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

无论是水还是陆,无论是天还是地,都在自然的包容之下,构成了一个宏大辽阔的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歌具有了内涵深远的意境。

通过对《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的分析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庆馀通过婉约的笔法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山水图景,更是诗人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对文人境界的追求。

诗中所表达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中具有重要地位。

朱庆馀通过描绘壮美的山水景色,展示了自然的瑰丽和壮丽之美。

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于文人修身养性的向往。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5分)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⑴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12、揣摩第三句的“低声问”,它反映了诗人怎么样的心理?(2分)
13、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题看,“近试”是临近考试之意;“张水部”是称张籍的官职。

B.“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指新娘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C.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D.本诗就近设喻、言此意彼;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主考官,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

12.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或者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13.D。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唐诗鉴赏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唐诗鉴赏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唐诗鉴赏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唐诗鉴赏《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⑴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创作背景】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赏】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作品鉴赏】《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

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教授对此诗的赏。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赏析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唐代读书人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制成卷轴,呈送给有名望的人,展示自己的才华,期望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

行卷的内容,有多有少,少者一卷,诗数首,赋几篇,多者连篇累牍,如杜牧行诗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以《皮子文薮》十卷二百篇作为行卷。

张籍,贞元进士,历任大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

张籍不仅政治地位高,而且喜欢奖掖后学,当时的名士都喜欢与他交往,包括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有一年早春,吏部侍郎韩愈邀请张籍游春,张籍以年老事忙婉拒,韩愈写下著名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像张籍这样有地位、有名望、心肠好的人,自然是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行卷的首选对象。

朱庆馀的诗《闺意献张水部》就是呈送给张籍的一首行卷诗。

这首诗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中,朱庆馀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

大意是说,新婚之夜,蜡烛彻夜未熄,照亮洞房,新妇早早起床梳妆打扮,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等待天亮去拜见公公婆婆。

用心梳好妆,画好眉后,低声问自己的丈夫,我这样打扮是不是很时髦,能否讨公婆的欢心呀。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载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金榜题名”,古往今来都是读书人的夙愿。

虽然朱庆馀在写这首诗之前就已与张籍有过交往,并得到他的高度肯定,但面临事关自己政治前途的进士考试,朱庆馀依然既紧张不安,又满怀期待。

《闺意献张水部》把这种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张籍读罢朱庆馀的诗,心情愉悦,立即回赠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在《酬朱庆馀》中,张籍将其比作江南采菱的女子,把他的诗作比为菱歌。

《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及译文

《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及译文

《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及译文《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及译文《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朱庆馀〔唐代〕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近试上张籍水部》赏析: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

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小传】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他写诗的风格技巧学习张籍,在当时很有名气。

【注讲】①闺意献张水部:诗题所谓“闺意”,是说诗歌内容是写女子闺房之事,但“献张水部”说明这首诗是以女子的闺房之事来有所比喻或象征的。

张水部即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本书前文选录有张籍的诗),时任水部郎中,故称张水部。

唐朝的科举考试远不如宋朝那样严格公正,考生们在考试之前可以堂而皇之地拿着自己的诗卷奔走于权贵之门以求赏识和帮助,考生是否及第以及及第的名次往往也在考试之前就被内定了。

朱庆馀也是在考试之前打点关系,而张籍在当时不但是一代文宗,而且以喜欢奖掖后辈而知名,朱庆馀便以这首诗献给张籍,意在探听张籍的口风,看自己能否得到张籍的赏识。

②这一联是写一名女子在昨夜的婚礼之后,天明即将拜见公婆。

“舅姑”即公婆。

古人的婚俗和现在完全不同,唐代的这种婚俗是从《周礼》来的。

传统婚礼以安静为特色,是在黄昏时分静悄悄地举行的——“婚”字原本作“昏”,“成婚”原作“成昏”,就是由此而来的。

结婚要在黄昏举行亲迎礼,据《仪礼·士昏礼》记载,新郎要把车子漆成黑色去迎接新娘,待新娘上车之后,一行人还要带上火把,因为这已经是黄昏了,天很快就要黑了。

并且,所有人都穿黑色的衣服,大红大绿的装束和吹吹打打的作风一样是社会平民化之后的产物。

迎亲之后,新郎带着新娘回到自家,这时天已大黑,两人稍事饮食,饮合卺酒,即所谓“共牢而食,合卺而饮”,之后回房安寝。

等到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之后,这才第一次拜见公婆。

③这一联写新娘在第二天清晨仔细梳妆,为的是在第一次见面中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新娘不太自信,待化妆完毕之后低声问新郎,请他看看自己的打扮是否入时,是否能让公婆喜欢。

这一联的引申义是:朱庆馀忐忑地向张籍询问,请他看看自己的诗文风格是否能够迎合科举考试主考官的口味。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闺意献张水部①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翻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赏析】:闺意献张水部即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年代】:唐【作者】: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内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者】本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人。

张藉索其诗,置之怀袖而推赞之,名遂大著。

成宝历进士。

【注释】:一作闺意1、舅姑:公婆。

【赏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原文与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原文与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原文与赏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闺意》从诗面上看,是写一个新娘妆扮完将见公婆时的情景和心理。

它选择了极富美学趣味的如画场面:新婚的洞房中花烛未灭,新娘早已梳洗打扮停当,准备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由于这是首次拜见,印象好坏关系着她一生幸福,所以她不安而羞涩地请托以终身的夫婿审视一下,自己的妆扮是否合时,能否中公婆的意。

“低声”二字传神地刻划出娇媚的新娘又甜蜜又羞涩、既自信又不踏实的微妙心理。

从这首诗的另一个诗题《近试上张水部》看,不难明白诗中另有含意。

这是越州才子朱庆余干谒的一首行卷诗。

唐代的进士考试并不密封卷。

主考官除看学生试卷外,还要考虑此人有无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之称扬、推荐。

初唐时陈子昂买琴砸琴,并向赶来听琴者赠文,一时名声大噪。

白居易进京后以《赋得古原草离别》干谒顾况而大受赞赏,经广泛推荐,很快闻名于京都。

这些都是当时有名的例子。

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又是一位大诗人,朱庆余想通过行卷求得他的帮助。

诗中的夫婿喻指张水部,舅姑比的是主考官,全诗的寓意为:很快要参加进士科考试了,虽然相信自己的才学,但还是要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能否合主考官的胃口?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极优美,人物的微妙心理也刻画入微,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更难能的是与其所寓意铢两悉称,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从而不能不使人叹服诗人想象的丰富,构思的巧妙。

而这也是它能从无数行卷之作中脱颖而出被众口传诵的原因。

难怪张籍读了这首诗后,立即回赠一首七绝,称赞“新娘”是“自知明艳更沉吟”的“越女”,夸他“一曲菱歌敌万金”。

此后,张籍又向朱庆余要来新旧诗文二十余篇,经常向人推荐,朱庆余的诗名于是广泛传播,终于,在敬宗宝历二年(826)被“舅姑”相中,考取了进士。

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

时人以籍名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

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有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阅读答案

有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阅读答案

有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阅读答案
有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比”的手法。

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

《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1【内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赏析2原文: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朝代:唐朝作者: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及注释: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注释1.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2.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3.洞房:新婚卧室4.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5. 舅姑:公婆。

6.深浅:浓淡7.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赏析: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闺意诗

闺意诗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解】 【注解】: 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1、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2、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 3、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作者的时代 也已至晚唐。 白居易《新乐府》 时世妆》 也已至晚唐。按:白居易《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 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 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所谓 时世妆” 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苦恨:甚恨。 4、苦恨:甚恨。 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5、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在字面上這是一首哀怨淒美的詩其中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現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對他人的深情厚意因為時與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絕之意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 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关,含蕴丰富, 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 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十 ”“针巧 针巧” 可是“拟托良媒” 也无人赏识, 指”“针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 年年”“苦恨” ”“苦恨 为他人作嫁衣裳” 得“年年”“苦恨”。“为他人作嫁衣裳”,高度概 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 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 愤懑不平的心情。 愤懑不平的心情。

闺意献张水部语言风格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语言风格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语言风格闺意献张水部赏析朱庆馀是谁朱庆馀是谁?朱庆馀是一位诗人,他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这是一个文脉兴旺、人才辈出的地方。

朱庆馀同学学习成绩不错,又喜欢读书,学而优者仕,他也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

公元825-827年,唐敬宗宝历年间,他来到了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科举的潜规则:“行卷”所谓“行卷”,是指到礼部报考进士科的举子,为了能被取中,常常托请有政治地位的达官显贵或有文学声望的学者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在当时是公开进行的。

这些举子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便把自己的文学著作用工整的字体写成卷轴,呈献给推荐人。

这种卷轴和做法叫“行卷”。

朱庆馀也不例外,这虽然是潜规则,但也是规则,因为你只有遵守这样的规则,才能增加科举考中的几率,才能得到更多的推荐。

朱庆馀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

张籍是晚唐后期一个比较厉害的大文豪,他是韩愈的大弟子,他虽然官做得不大,只是做了个水部员外郎的闲职,但他的才气远远超过他的官职。

在文笔上能够得到他的认可,科举考试的试卷自然不在话下。

朱庆馀的忐忑和不安向张籍这样院士级别的大师投递自己的简历,朱庆馀是忐忑,是不安的。

他忐忑的如同一位刚出嫁的小娘子,臭媳妇终要见公婆。

洞房花烛之夜很美好,但他却怕拂晓黎明的到来,他害怕见到公婆和舅姑,害怕得不到公婆的认可。

坐在梳妆台前,他一遍又一遍地打扮修眉,还不自信地问自己的夫婿,这样行吗?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唐代〕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儿,他怎会有公婆呢?但此时,他就有公婆啦?他要见的那位公婆就是张籍张水部。

作为一名应试的举子,他把科举考试比作了人生的一次出嫁,他无法预测张籍对他是否满意,所以他很不安,以至于他不知道他画的眉是深了、浅了。

朱庆馀是含蓄的。

这位待嫁的新娘能否得到公婆的满意吗?张籍的回答朱庆馀的心思,张籍读懂了。

唐诗鉴赏资料

唐诗鉴赏资料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朱庆余: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张水部:即张籍,长庆二年(822),张籍由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

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

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

据《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

(籍)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

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

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

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

”一首小诗,竟使一个举子声名大振,确是诗史上一段佳话。

在封建科举时代,应试是决定举子一生命运的关键。

因此在临沂应的时刻,举子们总是急于探询自己未来的命运。

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这首小诗之所以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分不开的。

诗中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

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

“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

停点燃,带有安置意,系唐人口语。

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

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新婚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但诗人摈弃一般诗词中习见的内容,紧紧扣住主题,抓住“拜舅姑”这一贯串动作,进行描写。

然而又不直接写她去拜见,而是写拜见之前的环境和心理活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待”字。

它不仅具有“将要”的意思,而且侧重于等待和期待。

俗语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其实新媳妇初次拜见公婆,心中总是不免忐忑。

在拜见公婆之前,内心里必将充满期待而又不安,兴奋而又担心的复杂感情。

这里着一“待”字,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阅读训练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闺意献张水部①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翻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即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
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阅读训练】
(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
(2)全诗以“”三字为巧妙比喻的灵魂,新娘询问新郎打扮得人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3)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馀比作越州镜湖的,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参考答案】
(1)“拜”、“低声问”等。

(2)入时无
(3)采菱女歌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