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干谒诗(专题)20.4.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14-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14-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
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三、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考诗歌鉴赏:干谒诗(专题)20.4.4

二、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的朝代, 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 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先守选若干年后,还要 参加吏部的铨选。而六品以下的旨授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 铨选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规定选人还须有保官担 保。所以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 保人及主持铨选的铨选三铨(一般由吏部尚书与侍郎担任) 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的对象。
【扩展阅读】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 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 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 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 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 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 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 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 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中唐以后,随着幕府的兴盛,请求入幕的干谒诗也多于初盛 唐。卢纶有《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韩大夫为夏绥银节 度使韩谭,请求入韩谭幕。李益的《献刘济》作于贞元十三年 (797)至贞元十五年(799)间,时诗人在幽州刘济幕府任从 事,后进营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传达出 了诗人对幕府生活的认可。
唐代幕府的兴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镇的设置而引起的唐代幕府一开一大批官场失意的文人纷纷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的文学大家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孟郊权德舆韩愈黄埔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偓都有入幕经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高考语文干谒诗 课件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 韩朝宗喜欢识拔后进,曾向朝廷推荐崔宗之、 严武等人,所谓“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致“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李白《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 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 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 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 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古意赠梁肃补阙》孟郊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李师道是唐有名的大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他 想把张籍网罗到麾下,张籍却决意忠于朝廷,写了 “闺阁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回绝: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李白《与韩荆州书》《赠何其七判官昌浩》《赠韦秘 书子春二首》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走 笔赠孤独驸马》《赠从兄襄阳小府皓》《赠徐安宜》 《赠任城卢主簿》《赠范金乡二首》 ;
• 卢纶《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
• 李益《献刘济》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自负豪迈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曾巩)(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曾巩)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谒李白墓曾巩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①。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注】①几筵:祭祀的席位或灵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工整,“三千首”与“二百年”突出了李白诗作之多和离世之久。
B.颔联评价李白的诗歌光芒万丈,可与日月争辉,其精神至今仍能撼动山川。
C.颈联叙写李白身后的落寞,“空”字暗含着对墓地只有乡人来祭扫的感伤。
D.全诗先总后分,首联总写,二、三联分写李白的诗与墓,尾联抒发谒墓之情。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寺多景楼①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
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含”“浮”“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即将入海乘风破浪。
4.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介甫曾巩日暮驱马去,停镳①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②。
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五年高考说明:本题组包含2019—2023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十二道。
一、(2023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9分)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参考答案1.A2.①词人展开想象:垂柳袅袅,艳影荡漾在江水中;梅花凋谢了,隐藏在枝头残雪中。
寥寥数语,总体上描绘了东溪春天的美景,色彩对比鲜明。
②以“春柳”“冬梅"烘托渲染了清新凄美的氛围,情景交融,抒发了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以春光美景收束,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美好的春光中,以乐景写哀情,伤感中又有乐观豁达。
(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2023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9分)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题组一表达方式类1.(·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访秋①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
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
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
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
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
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
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答案:(1)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干谒诗鉴赏

干谒诗鉴赏一、干谒诗简介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
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可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多乞怜语而为人所轻。
但是,干谒诗中体现出来的文人干谒心态对研究诗人、诗歌的意义以及干谒诗的写作技巧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干谒诗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此诗当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
三、四句实写湖,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作者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 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 首。此诗气势磅礴,又含蓄蕴藉,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 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3)。作者重游京师,张九龄为相 ,便以此来诗为相赠。
诗的前四句承题写洞庭湖风光,境界阔大,特别是“气蒸云 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南 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齐名,同为写洞庭湖的 名句。有这样的佳句,作者的才力、胸襟自不必说了。后四句 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 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 ”,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这实在使人羞耻,表达了想要 有所作为的意愿。“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承上申足 意思,“垂钓者”喻指一般当政者,“羡鱼情”用古语“临渊 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羡慕他人无补于事,总须自 己实践才好,再一次表达了出仕的愿望。
三、请求入幕的干谒诗
中国的养士、入幕之风由来已久,世乱则幕府盛,养士之风也 盛。无论是战国七雄争霸,还是汉末群雄逐鹿都是幕府发展的黄金 时期。唐代幕府的兴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镇的设置而引起的,唐代幕 府一开,一大批官场失意的文人纷纷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 的文学大家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高适、杜甫、 岑参、孟郊、权德舆、韩愈、黄埔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 偓都有入幕经历。尽管他们入幕或被动、或主动,但仕阶难进的现 实使他们不得不摒弃那种“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传统观念, 产生“功名只向马上取,安能终日守笔墨”的思想。或以幕府作为 进阶的跳板、或以入幕作为谋生的手段、或在幕府实现自己的经邦 理想。毕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入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正如李益所言:“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历来幕主往往非贵 即显,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就需要事先 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
【扩展阅读】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 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 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 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 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 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副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副标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几首特别的诗:
诗例一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例二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此诗,以望洞庭湖托意,诗意超绝,不亢不卑,明确 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不露甘乞之痕。
【比较阅读】 宋人胡仔《苕[sháo]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 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 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 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段话将孟浩然句与杜甫句作了比较 ,肯定了二者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俱是神来之笔,孟“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的水势云梦沼泽之地都受其滋养哺 育,处处草肥水美,苍绿一片;下句写湖的澎湃浩荡和波涛汹涌的 声势,力度惊人,似乎要撼动湖边这一座小小的岳阳城了。杜“吴 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联,写出了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 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湖水无边无垠,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在 此相连,水势连天,天地似乎都受其水势蒸腾而日夜漂浮其中。从 诗人个人情感来看,孟浩然只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诗的结 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渴望得到援引;杜甫句比孟浩然 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的结旬“戎马 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赐金放还后的天宝十年 (751),希望能得到举荐公共效力于幕府。《赠韦秘书子春 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应征入李璘幕府后赠韦子春的。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表明了李白入幕的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宝十三年(754) 作《赠田九判官》与《寄高三十五书记》,干谒已在哥舒翰幕 府任行军司空的田梁丘和书记高适请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亲谒哥舒翰。
二、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的朝代, 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 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先守选若干年后,还要 参加吏部的铨选。而六品以下的旨授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 铨选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规定选人还须有保官担 保。所以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 保人及主持铨选的铨选三铨(一般由吏部尚书与侍郎担任) 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的对象。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 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 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 不同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 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 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 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 发,以干谒目的的不同来对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
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优秀的作家即使是戴上脚镣舞蹈,也 总能创造典范、展现风格。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一、求取科举登第的干谒诗 唐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类。因此,求取科举入仕的干谒诗 也相应地针对常科、制科而有所不同。
(一)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中晚唐用于进士考试的干谒诗也 不少。孟郊曾留下大量的干谒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约为贞元八 年(792)所作,谒右补阙梁肃。此外尚有《上包祭酒》、《献汉 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等。
(二)求取制举入仕的干谒诗 相对于定时、定科取士的常科, 制科是由天子下制诏举选的一种考试形式,由于考试科目、考试时 间的不定性,制科则可以说是“特科”。制举是举制和选制的结合, 具有举士与选官的二重性。正因为制科是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进 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纷纷加入到制举的行列中来。 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所以为求 制举,士子们不得不展开对权贵的干谒。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 高适、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张说、张九龄、裴度、牛 僧孺等都有制举登科的经历。
【干谒】gān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
历史上把这种“要官”的诗叫着“干禄诗”。所 谓“干禄”,就是不给“湿禄”,不真给钱,而是向 上级领导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 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 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而且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句历 久弥新,被累世传诵,所以对干谒诗进行研究不仅有 意义,而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 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 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 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 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 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唐时,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 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 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于主考官从而对正 式科举有所帮助,这已蔚为风尚,时人称之为“温卷”或 “行卷”。 ) 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 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 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 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约作于初入长安的天宝五年(746), 汝阳王为天宝三年初封为汝阳郡王的玄宗侄子李琎。《赠比部萧郎 中十兄》作于天宝六年(747)诏试下第之后,比部郎中属刑部, 萧郎中为杜甫姑表兄。还有天宝七(748)年同写给韦济的《奉赠 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时韦济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持尚书省日常工作,韦家三代为相 ,权倾一时。天宝九年(750)杜甫又以《赠翰林张四学士》干谒 张说之子,翰林学士、玄宗女婿张垍。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了进士考试,年少轻狂的他似乎并没有 把落第放在心上,继续自己的壮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 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时过境迁,当天宝 五年(746)三十四岁的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时不我待,诗人 急切的参加了来年的制举考试。此时人到中年的杜甫少了些年轻气 盛,多了些理性务实,但等待他的依然是艰辛的十年长安困守。在 此次制举前后,杜甫为求登第,作了许多干谒诗,但等待他的却是 命运无情的捉弄。
诗例三 东都望幸 (唐)章碣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诗例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一种特殊的诗歌题材-----干谒诗
干谒诗简介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 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 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 己的心迹。
中唐以后,随着幕府的兴盛,请求入幕的干谒诗也多于初盛 唐。卢纶有《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韩大夫为夏绥银节 度使韩谭,请求入韩谭幕。李益的《献刘济》作于贞元十三年 (797)至贞元十五年(799)间,时诗人在幽州刘济幕府任从 事,后进营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传达出 了诗人对幕府生活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