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榆次:万里茶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优质精彩实用】

合集下载

榆次常氏与“万里茶道”

榆次常氏与“万里茶道”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俄罗‘世纪动脉’。

”习近平对“万里茶道”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他的高度评价,掀起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说:“中俄油气管道是继17世纪开创的道”热。

‘万里茶道’之后,中俄两国又一条新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茶道”就是在◇ 常忠武“万里茶道”是山西能打到国际上的300多年前由晋商开拓的,繁荣两个多世纪重要名片之一,我们讲“万里茶道”不能的一条国际古商道。

这条纵贯中国南北,不讲晋商,讲晋商和“万里茶道”不能不穿越蒙古国,横跨俄罗斯,联接中蒙俄三讲榆次常家。

我作为榆次常氏的第18代后国的商道,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经福建、人,有责任把我所了解的“榆次常氏与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万里茶道’”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内蒙古,向北延伸经蒙古国库伦(乌兰巴回顾那段历史,以期对我们今天传承中华托),至蒙俄边境的恰克图,在俄罗斯境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智慧,弘扬晋商内横穿西伯利亚,经莫斯科等20多个城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山西经济社市,抵达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全长会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3000余公里。

晋商万里茶路的历史回顾山西的地理位置“极临北边”。

北靠广阔的蒙古草原,南接中州,位于蒙古草原游牧经济区域与中原农业手工业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区域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山西商人(以下简称晋商)的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

清康熙时起,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为清廷驻守边疆的军队提供粮草给养,取得在边境地区做边贸生意的权利,大量做起了以货易货的草原生意,以烟茶粮棉,盐铁制品换取毛皮牲畜。

晋商在长期的草原边贸活动中了解到俄蒙民族“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对茶叶有巨大的需求,开始做起了茶叶生意。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俄的贸易壁垒,双方同意在恰克图中方一侧建买卖城,开始大规模的茶叶贸易。

早在张家口做草原生意的以榆次常家为代表的山西商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商机,迅速占领了这一市场。

水上璀璨明珠——留槎洲

水上璀璨明珠——留槎洲

水上璀璨明珠——留槎洲水上璀璨明珠——留槎洲有人把留槎洲比喻成一个琵琶,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日夜夜弹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鼓舞龙泉人民坚定信心,胜不骄,败不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槎洲,也叫留槎洲公园。

位于浙江龙泉市城区龙泉溪的中心,济川大桥(南大桥)之西100米左右。

它由留槎洲上游600米左右处的蒋、秦二溪南北交汇,长年累月溪水冲击积泥石而成。

上世纪龙泉城里居民都称其为“蒋秦淤”。

据《龙渊古迹寻踪》记载,留槎洲古时又叫灵洲。

其源于蒋、秦二溪交汇古名“灵洲。

”面积约2平方公里。

政府先后投资近4亿元,将其打造成了水上精品公园。

它好像镶嵌在龙泉溪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2年12月25日上午,碧蓝的天空,晴空万里,看不到一丝的云;虽是寒冬,但太阳照在身上还是暖阳阳的。

此时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凭着雅兴,到龙泉市民首选的休闲、观光、健身的留槎洲公园游览。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中茂盛的香樟、银杏、桂花、梅花、白玉兰、石楠、枫香、杨柳、雪松等众多的树木,其中常绿树一片郁郁葱葱。

周围的树木把整个公园中各个景点都包围其中,形成了水上有林,林中有园,园中有林美丽独特的园林格局。

各种常绿树木好像面带笑容,伸出千万双绿色的手,含情脉脉地点头含笑,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观光。

偶尔也会听到小鸟的歌唱声。

园中景点名气最大是“留槎阁,”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后屡建屡圮。

2002年重建,它被誉为“丽水十大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

”它位于公园靠西方向的中心,阁分四层,直冲云宵,宏伟壮观。

爬上阁顶,可览龙泉全城,可腑瞰留槎洲大桥、南大桥、剑川大桥、东大桥、后沙大桥。

阁的正面朝东,在阁基中心上方2米左右处的中心位置,有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气势奔放,刚劲有力的书法墨宝——“留槎阁”三个大字。

据《龙泉县志》记载,“留槎阁”的来历曾有一段美好传世佳话。

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太守时。

晋中明珠:榆次老城

晋中明珠: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去年十月,游逐步开放。

我也抓住机遇做了寻根之旅。

有人说:中国历史,海,千年看北京,看山西。

且有众多古老的城市,也是古建筑的聚集地,榆次老城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榆次老城内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的建筑风格,在晋商文化土壤的孕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榆次老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为汉城旧址上修筑而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城区内集古城墙、古民居、古商铺、古寺院等人文景观,此外山、水、林、瀑皆有展现。

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书院与文庙凤鸣书院位于老城西北隅,是清代榆次县学,即榆次的最高学府,也是榆次的最大名校。

其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

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钱之青设义学于此,乾隆三十一年(1766),称“凤鸣书院”。

院名来源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79),荀藐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凤集于榆次”的传说。

书院内呈园林式风格布局,湖光山色争辉,中间的湖名为砚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由两贤祠和讲堂、六角亭、四角亭、绿花轩、祭坛等组成。

亭廊楼宇相间,开阔疏朗,林荫掩映,清静优雅,风景独具,是莘莘学子求学读书的理想环境。

与凤鸣书院一墙之隔的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为北宋咸平二年(999)县令龚父主建,金、元、明、榆次文庙榆次城隍庙局部老城品质生活·镜界清以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建筑范围也随之扩大,至民国初年,文庙南北长92米,东西宽65米,占地约5980平方米,面积相当大。

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龙石柱和31根木柱围绕,气势磅礴。

尤其是其中的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以及前面的戟门、棂星门等都是斗拱迭集、飞檐高啄。

这里历来为榆次最高学府驻地,可惜特殊时期被陆续拆除,仅存戟门以前的一小部分明代建筑。

县衙和城隍庙俗语道“天下衙门朝南开”,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落在街北,大门面南而开。

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衙署,有着“三晋第一署”的美誉。

在我国有“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的说法,可见榆次县衙的重要性。

给学生讲解万里茶路的重大意义

给学生讲解万里茶路的重大意义

给学生讲解万里茶路的重大意义一、万里茶路通过近两个世纪繁盛的大宗的茶叶贸易,使得中国向世界输出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同时,欧洲国家也借助万里茶路向中国输入近代工业文明。

这不仅仅是茶叶贸易,还包括西方的金融制度、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现代城市文明对中国内地的影响。

在万里茶路兴起之初,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大茶园和现代机器生产的大茶厂。

茶叶的种植、采摘与加工的承担者一头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户,甚至没有大规模的茶园,大多数是农户在田头屋后种植的茶树林,另一头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茶栈茶行。

晋商从明末清初携带大量资金和种植及加工茶叶的技术到南方茶区投资,建设成片的茶园,敢为人先的开辟长江和汉江水系北上的水陆联运的运茶路线,使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金融资本的运作形成一条龙,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运作方式。

1861年,根据中俄两国签订的《北京条约》以及之后两国签订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汉口茶市开放,大批外商涌入已经国际化的汉口茶市,它标志着茶叶贸易的商业资本已经从简单的流通领域开始走向工业资本主义。

一年四季奔忙在万里茶路上的商茶队,虽然是肩挑车推、江河木舟、骡马驼队,沿用的是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但是它却是一条全新于丝绸之路的新型的国际商道。

与丝绸之路相比,万里茶路不仅仅是一条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之道,它在向欧洲输出中国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工业文明带入中国的腹地,加快了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的进程。

而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的元素就是金融资本的运作、大机器生产和轮船火车现代交通工具。

地处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交汇点的汉口,兴盛于明清,以商业贸易起始。

具有“九省通衢”的地域优势,在万里茶路的辉煌历史上汉口是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中国外输茶叶有65%是从汉口输出的,80%的输俄砖茶也是以汉口为起点的。

所以西方称汉口为“东方茶叶港”。

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汉口在贸易上的影响力远不止国内,到1861年汉口开埠后,汉口的国际贸易地位日益突出,已经从内陆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国际通商口岸。

榆次老城 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榆次老城 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榆次老城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榆次老城是中国城市文化和中国古建筑艺术的自然融合,占地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整个老城如明珠含碧,韵味深长。

其主要景点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西门瓮城、明清街、清虚阁、大乘寺、遗园、东西花园等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各类专题民间艺术博物馆点缀其中,徜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民族的归宿,各种情感油然而生。

古城名刹城隍庙,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其历经风雨,风姿依然,雕梁画栋,异彩纷呈,其独特的艺术匠心,别致的建筑构成,将中国古代“人神共治”的思想内涵体现无遗。

整个老城集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熔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晋商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于一炉,全面展示了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

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

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新兴的城市化建设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

21世纪初,开始修复的榆次老城,西至西门瓮城,东至俞家街,南至清虚阁,北至小井巷。

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

南北大街市场繁荣,店铺林立,是古城经济中心。

城隍庙、县衙、凤鸣书院等建筑相依而立,是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充分体现了榆次老城历史文化和城的意向,初步构成了榆次老城的城市体系。

修复后的榆次老城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古建筑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东西花园、遗址花园、褚趺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千年老城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记载着无数个守土卫乡的忠臣英烈的豪杰壮举,也演绎出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赞美家乡的优美句子

关于赞美家乡的优美句子

【导语】陆良不仅风景优美,⽽且物产丰富,⼟特产很多。

最出名的有:⼜酥⼜甜的⿇依馓⼦;汁多味⾹甜的蜜⾹梨⼩黄梨;⾁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鲇鱼⾦线鱼;营养丰富的乳饼等。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关于赞美家乡的优美句⼦,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啊,故乡!读万卷书怎么也读不完你的美丽,⾏万⾥路怎么也⾛不完对你的畅想。

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我的⾏囊,相伴我四海为家。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泉城济南,这⾥很美,有七⼗⼆泉,曾经有“家家泉⽔,户户飘⾹”的美称。

三、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空⽓格外清新。

四、家乡烟台是⼀座美丽的城市,这⾥风景秀丽,⽓候宜⼈,物产丰富。

五、家乡的夏天,热热的。

看,重庆有这么多好地⽅!它那的⼭,有⼀⽚青绿,⼭上的⼩溪哗哗的流着,是多么美妙呀。

六、我的家乡在济南,这是⼀座古⽼和美丽的城市。

济南因为“家家泉⽔,户户垂柳”的美景,⼀直有“泉城”的美誉。

其中七⼗⼆名泉⾥,趵突泉珍珠泉⿊虎泉五龙潭四⼤泉群最负盛名。

七、家乡多么美呀,交通是发达的,楼房是精致的,有顶绿的树,有顶靓的花,⿇雀在电线杆上叽喳,⼩猫在树下嬉戏,蝴蝶越过花丛⽽来,摊贩像⼩河似的在街道上翻涌⽽来。

看,太阳冉冉升起,红红的⽕球在⼭的背后缓缓燃烧。

⼋、我的家乡不仅美丽,⽽且富饶。

家乡盛产优质稻⽶和丰富的⽔产资源,因⽽有“渔⽶之乡”的美称。

家乡的矿产资源也⾮常丰富,有元明粉⽯油天然⽓等矿藏。

尤其是元明粉,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所以,家乡的元明粉源源地运向外地,⽀援祖国建设。

九、我的家乡变化很⼤,从平房到楼房,从⾃⾏车到汽车,从狭窄的⼩红房到⼜⾼楼林⽴的⼩区,从窄窄的不平的⼩路到⼜宽⼜⼤的柏油马路,从座机到⼿机。

⼗、的家乡是⼀个美丽,富饶的地⽅,也是⼀个多民族杂居⼜以彝族为主的⾃治县,还是⼀个偏远的⼩城,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的踪迹,但就是这样⼀个⼩地⽅,⽤它那秀丽⼭河,各种风⼟⼈情,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那浓厚的⼈情味,博得了我的爱。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注意事项:1.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四大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36分)1.光影记录变迁,照片讲述历史。

某校思政社团计划举办一期“庆祝改革开放 45 周年成就”主题摄影作品展。

下面是小华收集的图片,其中符合主题的是2.为了让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我国不断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阅读下图可以看出A.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特点C.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D.我国不断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3.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一份份议案、提案直指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材料体现出的我国民主制度有A.基层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概括以下四幅图片的共同主题,你认为合适的是A.民主监督防腐败B.加强民主管理C.全过程人民民主D.推进民主协商5.某中学组织九年级同学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实践“做中学”课改理念,让学生走进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围绕“三农”问题撰写提案。

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A.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民主生活B.丰富民主形式,发展基层民主C.规范民主程序,行使民主权利D.在实践中学习,提升金融意识6.某市公安机关开展2023年“夏季行动”,全市刑事类、治安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0.2%、 10.26%。

一万里茶路 两百年常家

一万里茶路  两百年常家

一万里茶路两百年常家作者:李远江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

常家的经商史,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清代对俄贸易史。

而常家开辟的万里茶路和汉唐的“丝绸之路”一样,是我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公元1681年,太原去往张家口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操着山西榆次口音的青年男子穿行在“走东口”的商旅中间。

他衣着简朴,肩上搭着一条中间开缝的褡裢,山西人称之为“捎马”,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六枚铜钱和一方摇筒,再没旁的行李。

一路上,他总是留意观察沿途的商贸情况,不时地和商帮的掌柜和伙计们搭搭讪,向他们了解关外的情况,请教经商的知识。

他叫常威,是榆次常家的第八代。

此时的他,虽然连去往张家口的盘缠都没有,但是他很快就将步入商界,并且开辟一个兴盛二百余年的商业王朝。

一肩捎马闯天下常威的家乡在榆次县车辋村。

公元1500年左右,他的八世祖常仲林从太谷县迁到这里,起初只能给本村刘姓的大户牧羊,后来娶了刘姓婢女为妻,从此落地生根。

车辋村位于晋中谷地,土地肥沃,很适合农业生产。

明代就已兴起的太谷商人经常从车辋一带经过,他们的财富传奇时时传入车辋人的耳朵,使车辋村的年轻人对经商充满了向往,而常威就是其中最不安分的一个。

张家口俗称“东口”,它北接蒙古草原,南通北京、太原,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常威只身来到张家口,刚开始本钱小,只能肩挑背扛做一些小买卖。

为了迎合蒙古贵族,张家口的大商户贩卖的多是茶叶、丝绸、瓷器和江南细布之类的高档商品,本小利薄的常威根本做不了这些。

但颇有商业头脑的他,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身处苦寒之地的蒙古牧民对粗棉布有着很大的需求。

而自己的家乡榆次正好盛产一种“大布”,这种布纱支较粗,密实耐用,且幅面较宽,价格还比较便宜,非常适合牧民的要求。

常威便集中力量贩运榆次大布,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山西榆次老城,在接下来的导游中,我会为大家带来历史悠久、文化浓郁的榆次老城。

首先,让我们来到城门口。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的城门,叫做榆门。

它是榆次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榆次的名片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到城内的古街道。

这里有着传统的商业街区,街道两旁檐下商铺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吃、特色商品。

旧时的气息,历史的痕迹,都在这条街上得到了体现。

我们沿着古街道往里走,来到了一处古迹——岳飞庙。

相传,岳飞曾在这里驻守过,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特地建了这座庙宇。

再往里走,就是榆次的文化广场了。

这里常年举办各种文艺表演,也是居民们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最后,让我们来到榆次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它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高约20米,由砖木结构组成。

钟楼的建筑风格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理论,它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榆次老城浓郁的历史文化之美。

希望大家不仅在这里欣赏到了传统建筑的美态,更能感受到榆次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欢迎大家来到山西榆次老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榆次老城的历史、文化和景点。

榆次老城建城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次老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多次战争,也培养了众多英雄人才。

同时,榆次老城曾经是古代唐、宋、元、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众多珍贵文化遗产。

首先,让我们来到城门口,这里有一座明代城门——榆门。

榆门是榆次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榆次的名片之一。

榆门是城门中的佼佼者,依山而建,庄重大气。

其次,让我们来到榆次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是城市的文化中心,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广场上有天幕阁、钟楼、观音阁等古代建筑,可以欣赏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人文景观。

然后,我们来到榆次的古街,榆次古街建筑群保存完整,共有30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风格建筑达到70%以上,尤以明代建筑最为集中。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万里茶路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万里茶路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万里茶路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二集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福建武夷山脚下一个叫下梅的村子迎来了几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来这里的客人不同,这些山西人似乎对武夷山的奇峰秀水并不感兴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这一看就是两个多月。

终于有一天,他们向当地人提出一个请求,要购买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

莫名其妙的当地人以为是笑谈,便随口开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天价,本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谁料想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且当即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票签字画押。

几年之后,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作为起点,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路不仅成就了武夷山的茶叶在全世界的声誉,也使得一批山西家族迅速崛起。

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商帮晋商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那么,这些山西人为什么不远千里选择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叶又是怎样成就了晋商呢?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国人喝茶的习俗要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

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

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当时的俄国的贵族们决不会想到,这种令他们热情追捧的武夷茶,在中国的诞生却经历了一个阴差阳错的过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一道特殊的诏令从紫禁城中发出。

诏令规定,从此之后,各地向皇宫进贡的茶一律由团茶改为散茶。

在明朝之前,地方向皇宫进贡的是一种工艺极其复杂,外形无比奢华的龙团凤饼,这种贡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民力和财力。

明朝建国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减轻民间负担的政策,罢除龙团凤饼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是,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他的这一政策在武夷山催生了一项重大的茶叶制作工艺的诞生。

后来,这种工艺改写了茶叶史。

黄贤庚(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这个茶生产的量也大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

茶香万里 古韵遗芳

茶香万里   古韵遗芳

茶香万里古韵遗芳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04期从武夷山到张家口,万里茶道串联起无数古老的城镇,这些城镇因茶而兴,是中外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纵贯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个省区,贸易过程分为生产、集散、外销三个环节。

生产环节主要集中于武夷山区;汉口和张家口是万里茶道的主要節点,汉口是南方产茶区向北的水路转运中心,张家口则是茶叶外销的集散地,这两座城市连同沿线的各个城市、集镇、村落,共同支撑起一条辉煌的茶叶贸易之路。

万里茶道沿线遗产点密集分布,茶香飘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的的历史文化印记。

因茶而兴的古村落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自古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

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不少古茶园,如大坑口古茶园、蓑衣岭古茶园、喊山台古茶园,还有慧苑寺、佛国岩茶厂遗址。

这些都是武夷山重要的遗产点,见证了当年产茶业的繁盛。

武夷山茶贸易的繁荣得益于晋商的推动和发展。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批山西客商来到了武夷山下一个小山村,他们在附近山区考察了两个多月,然后花重金买下了所有的荒山,建设茶园,开设茶庄,收购茶叶,还把散茶加工成精制的红茶、乌龙茶、砖茶等。

这些茶叶经由绕村而过的梅溪运输北上,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贸易之路。

这些客商就是清代最著名的商帮—晋商,这个小山村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下梅村。

下梅村是一个面积仅有2.0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

环村而过的梅溪与武夷山最重要的河道九曲溪相通,沿着九曲溪可直达闽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下梅村虽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初兴于宋,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据说,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为官时常常莅临梅溪,并留下“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的赞美诗句。

下梅村人世代以茶为业。

每到春天,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弥漫着茶的清香。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精选5篇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精选5篇

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精选5篇山西榆次老城导游词1山西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来山西榆次老城旅游的人不断增多.山西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

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20___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

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

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

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乔家大院》、《走西口》、《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太行山上》、《双枪李向阳》、《关中男人》、《狼毒花》等等的影视片。

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庙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

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庙内主殿建筑结构精巧细致。

主殿前有玄鉴一座,高达25米,颇为壮观,1999年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

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山西榆次老城西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

山西祁县古茶路及茶叶物流考证

山西祁县古茶路及茶叶物流考证

山西祁县古茶路及茶叶物流考证张江【摘要】明清时期,晋商开辟了一条把中国江南和欧亚大陆连起来的"茶叶之路".晋商的万里"茶叶之路",由采茶到开发基地种植、加工;由水运到驮运、车运、再驮运到欧亚大陆,是一项庞大的茶叶物流工程.祁县的古茶道路是晋商万里荼路上最重要的中心路段,祁县茶商是开辟"茶叶之路"的主力军.【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7)005【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晋商;茶叶之路;茶叶物流;祁县【作者】张江【作者单位】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山西,祁县,030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在中华民族浩瀚灿烂的文明史上,一条闻名全球的“丝绸之路”把东方文明推向了西方。

明清时期,我们晋商前辈又开辟了一条把中国江南和欧亚大陆连起来的“茶叶之路”。

这条“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一样,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南北文化、商业的交流之路,也是促进民族和睦的友谊之路。

在这条“茶叶之路”的开发和形成方面,祁县茶商堪为主力军。

祁县不产茶,但茶庄是祁县人外出经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行业。

长裕川、大德诚、大德兴、大玉川、巨盛川、永聚祥等都曾是当年盛极一时的茶庄。

祁县茶庄的采茶地区,原在福建武夷山,茶市在福建省崇安市下梅镇。

茶由产地陆运至江西铅山县老河口,再水运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至汉口。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采茶地区改到湖北、湖南的羊楼洞、羊楼司、聂市、安化和咸宁等处。

加工后的茶叶先集中于汉口,由汉口至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省赊旗镇。

在赊旗改驮运继续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入太行山越晋城,过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在鲁村换畜力车经太原至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全程近一万华里。

这就是晋商的万里茶叶之路的梗概。

为了重温茶商的历史,笔者参阅了一些有关茶叶贸易的资料,拜访了数十位老前辈,在当年的祁县古茶路上反复调查、寻踪、采访,初步了解了不少史料,现予以整理以供研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次:万里茶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晋中市榆次区位于中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中部,是省会太原的南大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是北方重要的农林果蔬产地,山西商贸物流中心,中国晋商文化之乡。

榆次区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6镇4乡,272个行政村,9个街道办事处、67个社区,64万城乡人民乐享和谐宜居之地。

榆次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

榆次古称涂水、魏榆、中都,又有凤城之美誉。

据清同治《榆次县志》载:“榆次之邑,战国时已有之。

”关于榆次的来历,据说,早在西周时,神农氏后人部落首领榆罔的后裔建立榆州国,与之相次接属之地称榆次。

三千年的建城史留下了各级各类珍贵文物四百多处。

榆次,生态环境宜居,林木葱茏,空气质量优良,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榆次社会和谐稳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兴盛,经济发展在转型跨越中谱写辉煌。

榆次历来是晋中平原上富庶之地,自古就流传着“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的谚语。

尤其是孕育了秉承晋商精神、纵横捭阖于千万里之间的榆次商帮,并书写了光耀青史的传奇篇章。

过去的500年里,榆次商帮作为晋商的重要代表,在时间、实力、文化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著名的榆次常氏开拓从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并以雄厚的实力执茶叶对外贸易之牛耳。

沿路上常家当年的茶山、茶场、贸易货栈旧址犹在,如今还有常氏后人定居恰克图。

在解放后的60多年里,榆次一直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近年来,榆次
区委、区政府提出统筹发展、建设都市核心区战略,并以跨越式发展,重振现代晋商雄风。

深厚绵延的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晋商创造的两项中国之最尤为山西人骄傲和津津乐道,一为票号,二为茶叶对外贸易。

茶叶之路的来历,正是因这条路上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商品而得名。

这是一条跨越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通道,由此开创的是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奇迹——万里茶叶之路。

这条茶路始于福建武夷山,经俄罗斯恰克图,再深入到之北的广阔区域。

而在所有经恰克图把中国茶叶推向国际市场的商人中又以榆次茶帮为首。

首先,以恰克图为边贸口岸的茶叶之路上,山西茶商以榆次茶帮是瞻。

茶叶之路的形成从恰克图开市之时,即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开始,真正走向繁荣在清乾隆年间及其后。

《条约》签订之后,长期以张家口、库伦为据点从事商业贸易的晋商迅速北移入主恰克图,并垄断了恰克图市场,以常家为代表的榆次商人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在通过恰克图边贸进入国际市场的所有商品中,茶叶一项独占鳌头,一度曾占到全国对外贸易额的19%。

正是以经营布匹百货(包括茶叶)起家的榆次常家,在乾隆年间把茶叶经营推向极致,使常家成为茶叶之路上的商家之最,也使以恰克图为中继的中国北口贸易通道正式形成中国历史上盛极两个多世纪的茶叶之路。

其次,榆次茶商的足迹纵跨茶叶之路的战略要点。

这条一路北上,经东口(张家口),过内蒙库伦,一直到恰克图通往北亚和欧洲的茶叶之路,是唯一由政府认定的里程最长、历时最久的
一条茶叶贸易之路。

这条茶路起始自茶叶产区福建武夷山,全长达一万多里。

榆次常家的茶园和茶厂就设在其起点武夷山下梅村(现遗址仍然保存),然后经鄱阳湖、长江水运到湖北汉口,再经汉江船运到襄樊,再一路陆路驼运北上经河南周口、山西泽潞、晋中、雁北,到河北张家口,再经外蒙库伦(今乌兰巴托)到恰克图,再从恰克图转口,输送到俄罗斯及波罗的海周边的广大区域。

第三、榆次茶商在茶叶之路上实力最强、历时最长。

在晋商票号史上曾闻名天下的是平遥帮、太谷帮、祁县帮,但在晋商的茶贸史上脱颖而出的是榆次帮,而且名列各茶帮之首。

历史资料充分表明,榆次茶商是茶叶之路上实力最强、经营时间最长的晋商茶帮。

汉口、张家口、恰克图三座城市是茶叶之路东线必经的三个商业中心(特别是汉口,无论茶叶之路西线还是东线都必须从汉口转运),当时三地的经营状况可直接反映出榆次帮的规模和实力。

《汉口山陕会馆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设在汉口的茶庄,排名前XX年,经专家对历史和现状的多次充分调研考察,榆次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这是中国民协对榆次区长期以来坚持传承、发展晋商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之后,榆次区专门成立了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并将其列为事业单位,设置了编制,制作了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专业网站,创办了《晋商文化研究》期刊。

同时成立了晋商文化研究基地常氏儒商专业委员会,特别聘请了常氏后裔和省内相关专家研究常氏文化,为挖掘晋商精神内涵,重塑晋商文化品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
作。

在晋商文化研究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儒商常家》、《晋商巨擘》等众多成果,并全力推出晋商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已出版的有《万里茶路话常家》、《晋商堡寨》等。

在此基础上,榆次区更将晋商文化研究定为全区重点工程来着力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晋商文化实地调研、考察和课题活动,不断将晋商文化研究推向深入,进一步发扬光大。

雄风重振的蓬勃活力
榆次,作为晋中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科技中心,地处太原—晋中同城化、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的重要战略要地,得天时、享地利、悦人和,百业俱兴,更成为新晋商投资创业的“家园”、集聚财富的“摇篮”。

榆次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

榆次航空条件便捷,距离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只有10公里。

榆次铁路交通地位重要,是石太、同蒲、太焦、太中银铁路及大西高铁的交汇枢纽。

榆次公路交通发达,以榆次为中心呈辐射状连接省内外,108国道、太长、大运、榆祁高速过境,与冀京津等国道主干线连成一片。

随着大西高铁晋中站和太原南站的建成,凤城榆次与龙城太原交相呼应,龙凤呈祥,在太榆同城化加速推进中抢占先机。

榆次新型产业发展壮大,引资创业力强。

榆次工业结构多元,门类齐全,以先进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新型工业迅速崛起,释放出资源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成效应。

经纬纺机转型路上再振雄风,榆次液压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榆次以重商亲商的诚信、合作多赢的襟怀吸引了娃哈哈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来榆投资。

榆次工业园区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
基地。

园区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入园企业达到272家,实现产值159.8亿元,完成税收5亿元。

富民产业龙头引领,现代农业风生水起,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渐入佳境。

粮、菜、果、牧、苗产业蓬勃发展,“一村一品”造福农民。

特色产业千帆并进的征程中,榆次新晋商乘势崛起,传承晋商精神再写神奇。

榆次文化旅游特色鲜明,文化吸引力强。

榆次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

“中国晋商文化之乡”、“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殊荣实至名归。

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叫响,先后书写了常家庄园、榆次老城、后沟古村落、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四篇文章,古村老城游、乌金生态游、庄园休闲游已成为榆次文化旅游的闪亮名片。

现代物流步入快车道,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渐具雏形。

榆次城市环境优良,综合后发力强。

榆次作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独享市、区两级资源。

辖区内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齐全,山西高校新校区入驻汇集文脉,文化设施华北一流。

作为首批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享有“山西煤海中的一片绿洲”之美誉。

榆次更是省城太原的“后花园”、“卧居佳地”,在绿色转型发展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如今,榆次区抢抓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省高校新校区入驻大好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发展都市农业,创新现代服务,统筹城乡一体,突出生态文明,协调统筹发展,在改革创新中赶超跨越,在转型发展中创造业绩。

全区上下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奋力建设都市核心区的征程上一路跨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