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吉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重点模型解析

吉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重点模型解析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体问题。
吉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中,宏观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其中模型解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下面将对吉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中的宏观经济学重点模型进行解析。
一、凯恩斯总需求模型凯恩斯总需求模型是宏观经济学领域最经典的模型之一,它揭示了经济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模型以C(消费)、I(投资)、G (政府购买)和X-M(净出口)为基本要素,描述了总需求对GDP的影响。
在该模型中,消费是基于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投资受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政府支出的影响,政府购买由政府决策所确定,净出口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要素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凯恩斯总供给模型凯恩斯总供给模型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它描述了生产者对总产出的影响。
该模型中,总供给由劳动者雇佣量、资本和技术水平所决定,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总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该模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进步是决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通过研究这些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总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被视为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失业率则代表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经济政策对通胀和失业的影响。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资源利用率较低;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资源利用率较高。
这种负相关关系表明,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调控失业率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四、货币供给与利率模型货币供给与利率模型研究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这是因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而货币的供给则是由央行决定的。
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

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增长。
这些模型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因素以及对经济体整体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古典增长模型古典增长模型又称为劳动增长模型,是最早的一种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经济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所驱动。
其核心假设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产出也会相应增加。
这一模型最早由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在其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得到详细阐述。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对古典增长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引入了资本积累的概念,认为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古典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解释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该模型中,资本积累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由罗伯特·索洛等经济学家提出。
三、内生增长模型与古典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不同,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该模型将创新、研发和教育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考虑范畴。
内生增长模型认为,通过增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可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一模型由保罗·罗默和罗默共同开发提出。
四、扩散增长模型扩散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的传播和扩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该模型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员流动等途径进行传递和扩散,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扩散增长模型主要由保罗·罗默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五、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展。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传统模型所能解释的范畴。
新增长理论强调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部分三大模型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部分三大模型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学科。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分别是凯恩斯总需求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这三个模型在不同的层面上解释了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凯恩斯总需求模型凯恩斯总需求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该模型主要关注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导致产能过剩和失业问题;而当总需求过高时,会引发通货膨胀。
凯恩斯总需求模型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
其中,消费受到收入水平、利率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受到利率、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支出由政府决策确定;净出口受到国际贸易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总需求的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
该模型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决定。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受到人口增长率、退休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资本积累受到储蓄率、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技术进步则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来实现。
通过调整这些要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保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DSGE模型DSGE模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凯恩斯总需求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并加入了更多现实约束条件,以更准确地描述经济运行机制。
DSGE模型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部分,与凯恩斯总需求模型类似。
但是,DSGE模型更注重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同时考虑了价格刚性、资产市场等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DSGE模型中,消费受到收入、利率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受到利率、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支出由政府决策确定;净出口受到国际贸易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对宏观经济三大模型的评析与运用》

《对宏观经济三大模型的评析与运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
定与实施问题。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三大模型——凯恩斯经济学模型、新古典经济学模型
和现代货币理论——被广泛运用。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模型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主要解决失业问题。
该模型的主
要观点是,市场不能自动平衡,政府应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稳定就业
和通胀的目的。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在经济萧条时期曾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复苏,其理论也逐渐被推翻。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主张市场自由化,强调劳动力和
资本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全民福利的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其缺点在于忽略了社会不公和外部性等问题,因此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最后,现代货币理论强调货币政策是决定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
该模型认为,货币政
策应遵循稳定价格的目标,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
现代货币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将
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但它的缺点在于忽略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
综上所述,三大经济模型各有其优缺点。
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政
策目标灵活运用。
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和解决现实问题,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
新宏观经济模型。
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重要模型梳理

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重要模型梳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规律。
在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学习中,宏观经济学是必修课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模型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模型进行梳理,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模型。
一、凯恩斯总需求理论凯恩斯总需求理论是宏观经济学领域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总需求是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总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模型:1.1 简单收入支出模型简单收入支出模型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入门模型,它通过对消费支出和储蓄支出的分析,揭示了收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总支出等。
1.2 常量比例消费函数凯恩斯提出了常量比例消费函数的概念,即人们在消费中倾向于根据收入的变化适度增加消费开支。
这一理论为后来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物价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物价会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购买力减弱,从而抑制总需求的增长。
二、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它探讨的是一个经济体系长期内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过程。
以下是几个经济增长模型的概述:2.1 托马斯·罗伯特·梅尔特尔斯的生产函数模型梅尔特尔斯的生产函数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领域,它将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产出的决定因素,通过这些决定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三、货币政策模型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货币政策模型:3.1 IS-LM模型IS-LM模型是描述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一种框架模型,它通过分析投资和储蓄、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供求关系等因素来说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和利率。
宏观经济学中有关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有什么不同

宏观经济学中有关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有什么不同?(提示:有关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分别是收入——支出(Y—E)模型、汉森—希克斯(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答:(1)Y—E模型:①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居民消费、企业投资需求。
均衡的产出可表示为:Y=C+I,这里,消费和投资是居民、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量,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②如果发生了实际产出大于市场实际需要的情况,则二者的差额就成为非意愿存货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
这部分存货投资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但它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③均衡的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与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即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若用E表示支出,y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在均衡条件下,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同时,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 = Y,也可以表示为:I= S(2)IS-LM模型:①IS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②LM曲线描述的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③IS-LM 模型则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达到投资(I)=储蓄(S),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决定的模型。
④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
常见宏观经济模型

常见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和解释整个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理论工具。
在宏观经济学中,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总量模型、新凯恩斯总量模型、新古典总量模型等。
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一、凯恩斯总量模型凯恩斯总量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用来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总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总量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总需求决定总产出,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凯恩斯总量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即总支出可能低于总收入。
凯恩斯认为,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二、新凯恩斯总量模型新凯恩斯总量模型是对传统凯恩斯总量模型的一种改进和延伸。
新凯恩斯总量模型将价格粘性引入模型中,认为价格调整不及时会导致市场失灵,使得经济波动更加剧烈。
新凯恩斯总量模型主要关注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新凯恩斯总量模型认为,由于价格粘性,经济短期内可能存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发生。
通过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可以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三、新古典总量模型新古典总量模型是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一种改进和发展。
新古典总量模型认为,市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能够自动调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社会福利。
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来决定总产出和价格水平。
新古典总量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市场在充分竞争条件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引导资源的流动。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和调整市场失灵。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宏观经济模型的简要介绍。
这些模型在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这些模型都是简化的描述,不能完全涵盖复杂的经济现实。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以更好地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宏观经济三大经济模型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
Y=C+I, S=Y-C 可以得出S=I
国民收入是因变数,决定它的是作为自变数的前期消费和投资或可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等三个因素。
以后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 C=a + c Y ,I = x- yr
我的学习思路是模型分析。
其实宏观经济的各种模型是具有历史性的,即建立一种模型是为了解释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模型与建立模型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学习。
我们经济科学出版的书,先是详细介绍了三个基本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张老师当时的目的可能是想让同学们先打好基础,再去分析模型,而高鸿业的红皮书是通过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时再来介绍这三个基本市场,我觉得这样比较有条理。
因为这三个市场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不断添加到模型中的,是有历史顺序的。
首先是凯恩斯时代的两个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的模型
通过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总需求使AD线平移,可达到充分就业
第二个模型是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
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
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
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
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古典主义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3、市场自动出清凯恩斯主义:1、需求为中心2、工资、价格刚性3、市场非出清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Y=C+I, S=Y-C 可以得出S=I国民收入是因变数,决定它的是作为自变数的前期消费和投资或可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等三个因素。
以后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C=a + c Y ,I = x- yr我的学习思路是模型分析。
其实宏观经济的各种模型是具有历史性的,即建立一种模型是为了解释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模型与建立模型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学习。
我们经济科学出版的书,先是详细介绍了三个基本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张老师当时的目的可能是想让同学们先打好基础,再去分析模型,而高鸿业的红皮书是通过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时再来介绍这三个基本市场,我觉得这样比较有条理。
因为这三个市场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不断添加到模型中的,是有历史顺序的。
首先是凯恩斯时代的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的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总需求使AD线平移,可达到充分就业第二个模型是有效需求决定模型总需求:Y=C+I+G+X总供给:Y=C+S+T+M总需求=总供给:C+I+G+X=Y=C+S+T+M均衡条件:I=S+(T-G)+(M-X)I=S+(T-G) +(M-X) (总需求=总供给)I<S+(T-G) +(M-X) (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I>S+(T-G) +(M-X) (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凯恩斯认为I与S不容易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改变(T-G),和(M-X)。
使(T-G)<0即财政赤字,可以使收缩的经济扩张,而使(T-G)>0即紧缩财政支出,使过热的经济收缩。
凯恩斯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式来分析这个模型,而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主要是分析产品市场,假设不论需求量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之所以有此假设的历史背景为,1929~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这是,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是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保持不变。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何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按照凯恩斯的观点,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凯恩斯在强调政府调控经济的同时,提出了乘数效应,很多同学觉得各种乘数十分之混乱,其实还是蛮简单的。
这里我推导一下。
三部门经济:定量税为T消费函数C=a+cYdYd=Y+Tr-TC=a+c(Y-T+Tr)Y=C+I+G=a+c(Y-T+Tr)+I+G均衡收入:Y=(a+cTr-cT+G+I)/(1-c)这时候那个符号前面的系数是什么,那他的乘数就是什么,比如,Tr(转移支付)前面的系数是c/(1-c),所以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就是c/(1-c)。
注:比例税与定量税的推导思路相同。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
凯恩斯主义者于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即上面的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
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在经济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者很快就乐于赞同货币主义者关于货币至关重要的看法,但是他们认为,在相信唯有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点上货币主义者与他们不同。
借助与IS-LM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的综合,争论得以解决。
然而在IS-LM模型中,货币主义者假定了一条非常缺乏弹性的LM 曲线,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假定一条非常富有弹性的LM曲线。
首先IS曲线为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产品市场均衡得到的曲线,而LM曲线则是货币市场的均衡。
这时引出货币市场。
货币是指实际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根据流动性不同分为M1,M2,M3……这个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
古典主义时期,货币市场包含在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间,货币流通完全从属于商品流通,有价证券交易视为投资,与货币流通是没有关系的。
凯恩斯革命使得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通过货币市场联系起来。
古典主义的利息率决定于时间偏好(因为对未来物品的偏好,而让渡一部分现在物品,需要利息做补偿)和储蓄投资需求,即利率的功能仅在于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货币的供给需求只决定物价水平,这种二分法基于对未来的准确预期。
而凯恩斯理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货币有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通货不仅为了交易,还为了投机。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不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
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可以增加投资和有效需求。
但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使人们对投机的货币需求无限大,从而利率无法在下降了,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货币的需求函数:L=L1+L2=kY-hrk 为出于为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
h为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r为利率而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基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把它看做常数这就是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当然供给和需求会变动达到新的均衡的图比较麻烦,而且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我就不往上放了。
接下来就是两条曲线的推导了先是IS:i=S, I=α-βr, S=-a+(1-b)Y联立可以解出r=(a+α)/β - (1-b/β)Y即r=A-BY由此可以画出IS曲线的图形IS曲线有三条经济含义:1、是一条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在商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即商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如果某一点位于IS 曲线的左侧,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
位于右侧时反之。
至于IS曲线的移动分两种,水平移动和旋转移动,水平移动主要是因为财政政策,比如政府增加购买,会使同利率下的产出增加,即IS曲线右移。
而旋转移动主要是IS曲线的斜率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开放程度不同,产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LM曲线的推导供给L=M M为名义货币总量,m是实际货币供应量,M=mP,假设P=1,即M=m需求L=kY-hr联立解得:r=-m/h + kY/h即r=E+FY由此可以画出LM 曲线的图形LM曲线的经济含义:LM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可以视作原有的LM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向右移动。
把两个图结合起来就是到现在为止IS-LM模型就已经建立起来了LM模型引入货币和利率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用一般均衡方法概括了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内容可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至于IS-LM模型非均衡状态的自我调整,有这个图来表示而单纯的IS或者LM曲线单独变动和一起变动的图形为为什么要达到均衡产出?主要是为了充分就业,而IS-LM模型就是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控来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主要使得IS曲线变动,而货币政策主要使得LM变动。
至于怎么变动,为什么这么变动,这是后边宏观政策那节主要研究的问题。
IS-LM模型主要研究的是国民产出与利率的关系,而接下来的AD-AS模型则主要是研究国民产出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
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从前面IS-LM模型的假设可以看出,P=1 即短期物价水平不发生变化,未考虑通货膨胀,这也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二战之后的十多年里,美国经济比较稳定,相应的物价水平也比较稳定,所以在建立模型时就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同时IS-LM模型亦未考虑劳动力市场。
现在进行AD-AS模型的推导首先是AD总需求模型:IS: r=(a+α)/β - (1-b/β)YLM: r=-m/h + kY/h物价水平不为1,M=mP m=M/P这时的LM曲线为:r=-1/h*M/P + kY/hIS=LM 得到Y=θ1+θ2M/Pθ1=h(α+a)/[βk+h(1-c)] θ2=β/[βk+h(1-c)]AD曲线是物价指数不等于1的情况下,IS-LM模型的通解所以用几何法推导,就是LM曲线因为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动,与IS曲线的不同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