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重点整理
药理重点(全)
一名词解释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激动剂、拮抗剂、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来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2. 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也是一种分类药物的方法,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酚类、醚类、醇类、酸类等。
3. 按照药物的临床用途分类在临床应用中,药物可以根据其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镇痛药物等。
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效应的。
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节受体的活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2.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毒性等方面。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是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4.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机体内主要通过代谢和排泄来清除,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和肺脏等途径。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药物的药效学1. 药物的药效药效是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效应的程度和性质,包括药物的疗效、毒性等。
药物的药效决定了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是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2.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药理学的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2、药品: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的疾病,有目的调节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的物质。
药物的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药物包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4、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是食物也可能同时是药物---药食同源5、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等6、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1、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2、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3、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①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②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①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②全身作用: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2)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可以分为▲①原发作用:即直接作用,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就属于此类。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经皮等途径给药。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离子性等)、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
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内吞作用。
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扩散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量、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蛋白结合率、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组织库效应和毒性积累等现象。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也可以在肠道、肺、肾和其他组织中发生。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活性,同时减少毒性和排泄速度。
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性别、年龄、饮食、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相对水解和偶氮化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和乳腺排泄等。
肾脏排泄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远曲小管重吸收等过程。
其他排泄途径是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通过呼吸、汗液、胃肠道、唾液、乳腺分泌、皮肤和毛发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方式和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激活受体、抑制酶、杀死细菌等。
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产生治疗效应,如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六、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和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的曲线通常是S形曲线或饱和曲线,其中包括最低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半数抑制剂量等参数。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整理)药理个人整理的重点
1.不良反应(1)副反应治疗剂量下发生,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3)后遗反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出现(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人(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多为遗传2.毛果芸香碱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对眼睛的作用:缩瞳,降眼压,调节痉挛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扩瞳,升眼压,调节麻痹3.阿托品(1)腺体:抑制腺体分泌(2)眼:扩瞳,升眼压,调节麻痹(3)平滑肌: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4)心脏:主要为加快心率(5)血管:大剂量可扩皮肤血管,出现潮红等。
可改善微循环(6)中枢神经系统:可轻度兴奋延髓和高级中枢,引起弱的迷走神经兴奋4.派仑西平对M1 受体选择性阻断,可治疗消化性溃疡5.肾上腺素升血压作用,若预给a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可以被翻转,呈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表现出肾上腺素对血管B2受体激动作用。
6.多巴胺目前最重要的抗休克药,抗休克的时候应注意补足血容量。
多巴胺与利尿药联合应用于急性肾衰竭7.麻黄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能快速耐受。
可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和轻症的治疗。
防治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麻醉所引起的低血压。
8.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不良反应:(1)心血管反应:对心脏B1受体阻断作用,出现心脏功能抑制(2)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或加剧哮喘。
(3)反跳现象:突然停药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9.苯二氮卓类宜口服不宜肌注,血浆蛋白结合律高。
过量中毒可用氟马西尼(安易醒)进行鉴别诊断和抢救。
苯巴比妥是肝药酶10.苯妥英钠是治疗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等中枢神经疼痛综合症。
特有不良反应是齿龈增生,多见于青少年。
肝药酶诱导剂,血浆蛋白结合90%11.选药原则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失神性发作:首选乙琥胺,丙戊酸钠(UPA)肌阵挛性发作:UPA阵挛性发作:糖皮质激素,氯硝西平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静滴12.硫酸镁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
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1、*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原理及解救措施原则。
中毒的原理:有机磷酸酯类+AChE——磷酰化AChE ---中毒时间过长——酶老化——递质Ach被AChE水解的量减少——突触间隙ACh 堆积——中毒症状。
500个药理知识点总结
500个药理知识点总结1.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而发生生化转化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微粒体和线粒体内。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作用在药物上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通过酶促反应进行的间接代谢。
药物代谢的结果往往是药物失活或活化,其中失活主要是通过药物的转化为水溶性代谢产物而实现的。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机体内的过程。
主要是通过口服、皮肤吸收、直肠给药、肌肉注射等途径实现的。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方式和给药部位等。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有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途径、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药物在组织内的亲和力等。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胆汁排泄、乳汁排泄、呼吸排泄等途径实现。
药物排泄对于清除机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是非常重要的。
5.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通常药物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
受体通常是蛋白质大分子,它们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通过与药物的结合来触发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6.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核酸等)相互作用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包括激活或抑制受体、调节酶活性、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多种方式。
7.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指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对比研究的学科。
药物的主要效应包括治疗效果、毒性和不良反应等。
8. 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在机体内,由于相互作用而引起某一方药物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
9.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的定量研究。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吸收(1)肠道吸收: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内受到吸收,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率较高。
药物的吸收受到pH值、溶解度、肠道蠕动、肠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2)肝循环: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被带至肝脏,部分药物在这里发生首过效应,降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药物分布药物分布受到组织血流、血管通透性、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些则无法穿过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化学结构改变后易于排泄。
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
4、药物排泄大部分药物从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肝脏、肺、皮肤等排泄。
药物排泄受到肾小管分泌、被肝脏再次代谢以及肾脏滤过等影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构象或结合活性,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激动剂类药物通过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剂类药物通过阻止受体的激活而产生效应。
2、酶的抑制和激活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或激活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的蛋白合成酶,从而杀死细菌。
3、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某些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效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耐药性等。
2、药物的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畸性等。
对一些高毒药物,应该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微生物药物(1)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对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抑制。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以下是对药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可以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2、药物的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3、药物的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
(2)对症治疗:针对疾病症状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症状。
4、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
5、药物的量效关系(1)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发挥作用,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
(3)对神经递质、激素或自身活性物质的影响。
(4)作用于受体。
(5)影响酶的活性。
(6)影响离子通道。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机体的生理状态等。
(2)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重点完整版
氟喹酮类药物的共同特性1、抗菌谱广谱杀菌药,对G+菌、G-菌、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有杀灭作用;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最2、耐药性本类间交叉耐药,与其他类抗菌药间无交叉耐药3、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富含Fe2+、Ga2+、Mg2+影响 F ,分布广,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培氟沙星:肝脏代谢,胆汁排泄;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和加替沙星4、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肠道感染及伤寒、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5、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光敏反应、软骨损伤、心脏毒性、跟腱炎、肝毒性、替马沙星综合征、过敏反应毛果芸香碱水溶液稳定,毒蕈碱是经典的M胆碱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1眼: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M受体,收缩);降低眼压(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扩大);调节痉挛(激动M受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近视)2增加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激动M受体。
3平滑肌:兴奋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膀胱、胆囊、胆道平滑肌临床应用: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好),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口腔干燥,阿托品中毒。
毛果芸香碱——阿托品(互相解毒)不良反应:过量可致毒蕈中毒症状,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流涎、流泪、多汗、恶心,阿托品解毒。
肾上腺素体内过程:肌内注射吸收最好,碱性条件下易氧化失效。
药理作用:肾上腺素激动α,β受体。
①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
②血管:根据体内血管肾上腺素受体的种类,密度不同,激动α受体血管收缩,β受体血管舒张。
③血压,平滑肌,代谢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临床:①心脏骤停②过敏性疾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③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④治疗青光眼。
不良反应:血压骤升,脑出血,心律失常。
禁忌: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变,甲亢,糖尿病。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
以下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 分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
- 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前者增强受体功能,后者抑制受体功能。
3. 药物的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 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和治疗指数。
4. 药物的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 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血药浓度曲线等。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剂量是指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量。
-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 药物与食物、其他药物或疾病状态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 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8. 药物的临床应用:- 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指导、药物监测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品审批流程和药品监管。
10. 药物的储存和保管:- 了解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1. 药物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包括药品专利、药品广告、药品价格和药品可及性等。
12. 新药研发:- 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1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合理用药、最小有效剂量、药物经济学等。
14. 药物的监测和评价:- 如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利用评价。
15. 药物的未来发展:- 包括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特定影响的作用,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是药理学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效学和药效作用机制过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根据受体特性,可分为天然受体介导的作用和人工合成受体介导的作用。
2、蛋白质结合能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可直接结合致毒成分,大大减轻其致毒效应;抗血小板药物在血小板表面结合,导致血小板溶解。
3、代谢酶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通过与活性酶相互作用,达到活化、降解或转换药物本身而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生素经酶修饰才能增强抗微生物环境,抗非缓慢性病毒甚至是致癌药物多经过作用后才能形成活性产物。
4、能量介导的药物作用指利用有机分子的特定吸收能量带来的物理作用,譬如紫外线吸收,可诱发一定的反应。
二、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指利用动物体外室内模型体系,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及剂量效应等,在初步探索新药和新剂型时,它是药效学研究中用来评价药物功效、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2、药代动力学研究指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运、代谢和清除这样一个综合概念,药代动力学是药物疗效及药物毒性与药物运动在体内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3、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指临床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等指标的研究,主要研究药物被机体利用率,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结果可以作为药物剂型优化和药物调节研究的参考。
4、神经药理学实验指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兴奋性、抑制性作用、反射反应等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功效。
三、药理学的应用领域1、药物调节指调节药物的浓度,可以改善多种疾病的症状或抑制疾病发作,使患者脱离病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风险最小化,以达到有效调节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药物开发指从实验室通过各种动物模型和人体模拟实验,到临床前和临床后的研究阶段,以评价新药或创新剂型的药效学耐受性、剂量及给药方式等因素,最终完成药物研究开发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言一.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二.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和吸收作用(systemic action):局部作用仅在用药部位发挥药物作用,吸收作用到达体循环发挥作用。
二.直接作用(primary action)和间接作用(secondary action):举例——强心苷对心脏的强心作用是一种直接作用,通过强心作用可使心衰患者尿量增加则为间接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therapeutical effect)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应:1.【副作用】(side effect):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产生的原因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差,药理效应范围广。
(不可避免,不严重,停药后副作用消失)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虽已降至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而出现的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又称反跳现象(rebound action)。
(受体调节,普萘洛尔降血压)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亦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7.【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区分dependence(依赖),tolerant(耐受),resistance (耐药)四.效能与效价强度:【效能】(efficacy):或称最大效应(maximum efficacy,E max)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效价强度】(potency)反应药物效应与剂量的关系,为药理效应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
(P10,图2-3)五.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
LD50反应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通常结合ED50综合考虑,以LD50/ED50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但当药物的量效曲线与其他剂量毒性曲线不平行,可用LD5/ED95或LD5-ED95之间的距离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六.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agonist):激动药为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即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拮抗药】(antagonist):为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分为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和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P16,图2-6)七.受体的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名解,翻译,选择,问答?)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 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二. 跨膜转运规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转运方式,使血液中和组织中药物浓度相当。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的跨膜转运,在碱性环境中跨膜转运:(选择)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易跨膜转运,吸收快,排泄慢;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易解离,不易跨膜转运,吸收慢,排泄快。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不易解离,易跨膜转运,吸收快,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解离,不易跨膜转运,吸收慢,排泄快。
三.【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
(与药物代谢酶改变药物结构有关)四.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是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向组织转运少,组织浓度较低,仅游离型药物才能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药理效应。
五.生理屏障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3.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六.代谢:主要在肝脏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药酶的诱导】(enzyme inducer)药物等外源性化学异物使肝药酶的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从而使药物代谢能力增强的现象。
【药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or)药物等外源性物质使肝药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从而使药物代谢能力减弱的现象。
七.排泄:肾脏排泄、胆汁排泄(肝肠循环,HEC)八.药代动力学参数及意义:1.F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吸收参数。
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AUC:曲线下面积:反应体内药物的相对量(绝对/相对生物利用度)2.C max:药峰浓度T max:达峰时间3.V d:表观分布容积,分布参数。
体内药物按血药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量,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4.t 1/2:半衰期,消除参数。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经过五个t1/2后,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毛果芸香碱对眼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
药理作用(1)缩瞳——虹膜睫状体炎(2)降眼压——青光眼(闭角型和开角型)(3)调节痉挛临床用途(1)青光眼(2)虹膜炎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一.新斯的明对骨骼肌选择性总用的机制(收缩骨骼肌的机制)1.抑制胆碱酯酶而发挥作用2.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m受体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二.临床应用:重症肌无力三.新斯的明不良反应:中毒量可致胆碱能危象(翻译)四.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特征解救:阿托品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一.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主考选择题)1.阻断M胆碱受体——有机磷酸酯类中毒(1)抑制腺体分泌——麻醉前给药、盗汗、流涎(2)眼睛A.扩瞳B.升高眼内压C.调节麻痹——眼底检查、儿童验光、虹膜睫状体炎(3)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内脏绞痛:胃肠绞痛、遗尿、膀胱刺激征肾绞痛、胆绞痛(+镇痛药)(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2.扩血管——感染中毒性休克3.兴奋中枢系统•不良反应:口干、皮干,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畏光、眼内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潮红等。
•禁忌:青光眼,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前列腺肥大。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一.肾上腺素、多巴胺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
肾上腺素作用与用途:1.兴奋心脏(三性一力升高)——抢救心脏骤停(+按压,心内注射,电击除颤)2.影响血管α:皮肤黏膜,内脏血管——与局麻药配伍应用,局部止血ß2:骨骼肌,冠状动脉3.升高血压:治疗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α)——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预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引起血压下降时,不应使用肾上腺素升压,而应使用去甲肾上腺素)4.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5.促进代谢(糖原脂肪分解增加,耗氧量增加)•不良反应及禁忌:兴奋心脏:心慌、心失;心脏病!甲亢!升高血压:头痛、烦躁、脑出血;高血压!促进代谢:糖尿病!•多巴胺:主要在外周发挥作用二. 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作用与用途:1.兴奋心脏(三性一力升高)2.收缩血管(全部,除冠脉)——上消化道出血3.升高血压:治疗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大剂量收缩压不变或降低,舒张压升高——休克(少用)早期,药物中毒性低血压•不良反应:缩血管:局部组织坏死肾功能衰竭:表现少尿,无尿。
肾衰!异丙肾上腺素:ß1、ß2•作用与用途:1.兴奋心脏——抢救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2.舒张血管:ß2:骨骼肌、冠状动脉3.血压:治疗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大剂量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4.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气雾吸入或舌下5.促进代谢•不良反应:心慌心失(哮喘者易发生)心脏病!室颤导致猝死第十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一.酚妥拉明(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1.舒张血管 2.兴奋心脏临床应用: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选择题)二.普萘洛尔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
药理作用1.ß受体阻断作用:(1)抑制心脏(三性一力下降)(2)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患者)(3)收缩支气管:ß2(4)减少肾素释放:肾小球旁器ß1(5)抑制脂肪分解和降低血糖2.内在拟交感活性3.膜稳定作用临床用途(简答题)1.心律失常2.心绞痛或心肌梗死3.高血压4.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可改善激动不安,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症状•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1.一般反应:消化道(恶心、呕吐);中枢(失眠、抑郁等)2.诱发心衰:严重心功能不全!A-VB!窦性心动过缓!3.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支哮!4.反跳现象(ß受体上调)5.糖尿病慎用:用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不易发觉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一.苯二氮卓类作用机制(选择题),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大题)(代表药—地西泮)作用机制:与GABA受体亚型上BZR(苯二氮草受体) 结合→Cl-通道开放→Cl-内流→后膜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产生各种中枢抑制作用)增加Cl-通道开放开放频率图见P111,注意与苯巴比妥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比较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 抗焦虑:(1) 焦虑情绪与焦虑症(2) 改善焦虑症状——焦虑症2.镇静催眠:小剂量镇静:——术前, 甲亢, 心衰,高血压大剂量催眠:——失眠特点:1治疗指数大、无麻醉2耐受少3停药困难少4伴焦虑的失眠尤佳3. 抗惊抗癫痫作用:——各种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 地西泮)4. 中枢性肌松:——各种肌肉痉挛状态第十五章抗精神失常药一.氯丙嗪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临床应用(简答)(1)镇静作用:——神经官能症使反应迟钝,安静环境中易诱导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