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3——森林与环境-温度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绪论

森林生态学绪论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 叶树组成的森林)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 建群种的森林)
24
森林的分类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寒带森林
25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李景文: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和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学科。 薛建辉: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 乔木树种与其它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 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按应用领域划分
33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的(field approach) 实验的(experimental approach)
理论的(theoretical approach)
34
(1)野外观测
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
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
方法。
野外考察:
北京水利局引进的国外 摆动式人工降雨装置
41
(3)受控实验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 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 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 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 拟系统,即在光照、温室、风力、土质、营养元 素等大气物理或水分营养元素的数量与质量都完 全可控制的条件中,通过改变其中某一因素或多 个因素,来研究实验生物的个体、种群以及小型 生物群落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活史动态过程, 及其变化的动因和机理。
5
参 考 读 物
李景文. 1994 .森林生态 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
6
李俊清.2010.森林生 态学(第二版).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读物

森林环境重点

森林环境重点

第一单元森林植物概述名词解释林层(林相):是指乔木树冠的垂直配置所构成的层次。

郁闭度:是指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一片森林中林冠彼此衔接的程度或是林冠遮盖地面的程度。

立地质量(立地条件):是对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生活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一些是森林植物所必需的,没有这些因子植物便不能生活,这些因子称为生活因子。

填空1.根据树种组成,可将森林划分为单纯林和混交林2.森林的层次通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3个基本层次3.按照林层或林相一般可将森林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4.森林中生长着一些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等,称其为层间或层外植物5.按照森林的起源,可将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类6.森林按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7.通常将生物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大类判断题1.大量树木聚合在一起就是森林。

(×)2.森林是受环境强烈影响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森林。

(√)3.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比较均匀整齐,树种较单纯,多为单纯林。

(√)4.北方寒冷的地区易于形成复层林,温暖湿润的南方易形成单层林。

(×)5.天然林不含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6.林分密度大,其郁闭度也大,但郁闭度大的林分,其密度有时并不大。

(√)7.不同树种,龄级期限的长短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树木生长的快慢确定年龄范围。

(√)8.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说明立地条件对该树种越适合,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生产力越高。

(√)9.一般按林分平均高(H)和林分年龄(A)来确定森林的地位级。

(√)10.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统一。

(√)11.有垂柳生长的地方,常常指示其生长环境的土壤水湿,表示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单项选择题1.( A )的树干,一般高大、通直、圆满,自然整枝良好,枝下高长,树冠较小,且多集中于树干上部。

森林生态学中的关键生态因子

森林生态学中的关键生态因子

森林生态学中的关键生态因子森林是大自然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地球上生命的平衡。

森林不仅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生态服务,而且还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森林生态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它们对森林的结构、功能和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森林生态学中的关键生态因子,以及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气候因子气候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可以影响森林的生长、分布、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气候因子包括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温会导致不同的物种分布和生长速度,规定着森林环境的温度条件对于不同的植物生长和生态过程不同。

例如,一些植物对寒冷条件更具适应性,而另一些则需要较高温度。

气候因子的改变可以加剧森林植物的竞争,导致植物物种组成的改变,还可能加速土壤侵蚀,影响土壤的水分循环。

二、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物质循环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包括它的质地、渗透性、酸度和水分含量等等,可以影响森林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物、可溶性盐和微生物等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因子与气候因子互相作用,二者的差异为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及发展的差异。

例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土壤类型和pH值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展。

当这些土壤因子发生变化时,森林生态系统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三、植物因子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物因素。

它们对森林环境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生命过程能够调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的生产与分解,加速生态能量的流转,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因子包括植物的物种、数量和分布。

不同的植物物种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态压力,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例如,某些植物物种可以通过植株的轮廓和叶绿体的类型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从而适应不同的森林环境。

森林生态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耐荫性生活型生态位生物量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四、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3、团块、均匀、随机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森林生态学试题二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生活型谱异株克生生产力建群种二、试述水分和温度在森林分布中的作用(20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何为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2、水生演替系列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可特点?四、试述森林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20分)五、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1、森林死地被物可分为和,针叶林下易形成,针阔混交林下易形成。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与环境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与环境

第二章森林与环境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森林最基本的特征。

林木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林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常常形成不同类型的森林。

同时,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以枯枝落叶、蒸腾水分和气体交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归还于环境。

这种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循环,就是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

一、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1.森林的概念森林(forest)是指一个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它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复合体。

它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

2.环境的概念环境(environment)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具有相对性、主体性和动态性。

森林环境(forest environment)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包括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对森林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和体内环境。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也有人称之为星际环境或空间环境。

它是由广阔的宇宙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组成,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太阳黑子的活动、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现象,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

当地球表面上第一批生物诞生时,遇到了空气、水和地表岩石的风化壳,在生物的活动下,岩石圈的表层形成了土壤圈。

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物圈的环境。

大气圈(atmosphere)是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

森林生态学3——森林与环境-温度

森林生态学3——森林与环境-温度

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物候是生物对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适应的一种温周期现象。 物候具有纬度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差异。
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物发育阶段 称为物候期; 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它们的生 长、发育、休眠等的生活现象,都表现了和生境条件的一定关系;冬眠 或是惊蛰等现象。
森林对周围无林地气温的影响山坡上的森林对其附近无林地的气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山坡上夜间由于地面热辐射冷却的地表空气往往沿山坡下沉但遇到森林则停止下来故林缘上部的无林地的温度较低而山坡下部的无林地由于受到森林的保护而温度较高
第二章 森林与环境
2.4 温度因子(热量)
温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
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必须在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才能进行; 温度变化能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进而又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产 量和质量。
有效积温: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活动积温: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 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适用于植物、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
生产实践的意义: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 植物引种适宜性分析; 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
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
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
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度。 行为适应:通过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 吸收带较宽,能吸收较多的红外线,增强植物的耐寒性。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与环境绪论森林与环境

森林与环境绪论森林与环境

耐性定律
• 1913年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 的概念合并成为耐性定律,并提出最适度的观 念。
• 耐性定律----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即每 一种植物总是有其一定的最适分布区,在最适 分布区以内,生长发育最好,生长率最大,随 着植物向着最大和最小限度两极发展,生长逐 渐减退,在极限时则不能生存。
森林与环境
主要内容
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环境 因子的特点、变化规律及环境与树 木的相互作用和生态意义。
绪论
主要内容:森林与环境的概述 要求掌握森林环境的概念及森林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森林与环境概述
思考问题: 1.森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林木与孤立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 区别? 3.森林的概念? 4.环境的概念? 5.森林环境的概念? 6.森林环境的范围包括哪些? 7.什么是生态因子?包括哪些?什么是生活因子?
• 小环境是相对自然环境、 区域环境等大环境单元 而言的,直接接触所研究 主体或与主体某一部分 有关的局部环境条件。
(5)内环境
• 指的是森林植物体内的环境。 • 例如,植物的细胞空腔、气孔、气室等都是
植物的内环境。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受内 环境的影响。
2 .生态因子
•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 CO2等。
思考问题 1.树种特性与生态环境怎么样能达到统一?举例 说明 2.各生态因子间是怎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3.各生态因子间是怎么调节的? 4.怎么理解主导因子的意义? 5.怎么理解森林对环境作用的阶段性?
二.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一)生态环境对森林作用的基本规律 1.树种特性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

《森林生态学》习题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含答案

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3.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Shelford)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概述: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

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2、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

“山有枢、险有榆”。

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

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

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

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

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考研复习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考研复习


种群 : 分。
第三章种群结构与动态 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成
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种群的繁殖特性 ②种群的结构 ③种内和种间的关系 ④物理环境因子
(2)频度:指某一个种在样地上分布的均匀性.频度=出现某个种的样方;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 结构特征 生态系统 生物成分:生产者(producers) 、消费者(consumers) 、还原者(decomposers) 非生物环境: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生产者: 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绿色植物利用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 作用将吸收的水、CO2 和无机盐类合成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可进一步合成脂肪和蛋白质。这些有机 物成为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 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或寄生菌类,异养型生物,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 来获得能量。 分解者: 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还原 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 功能特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动态特征: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总是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向复杂结构状 态发展,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4)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特征 生态系统内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5)稳定平衡的特征 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是达到和维持平衡或稳定的重要途径。 例如: 森林的自然稀疏过程 昆虫数量与食物的供应 思考: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6)对外开放的特征 生态系统之间都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如森林与河流之间营养的流通;森林植物得到来自太阳的能量。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 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包括可以获得的或因条件不够不能获得的所有有机物质。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个环境中并且彼此起着相互作用的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的群聚,它形成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环境关系的生命系统。

2. 耐性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3. 生态型:一个生态种或分类种对某一特定的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而产生的产物。

4. 群落演替: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或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使之从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类型的顺序过程。

即在一定的地域内原有群落被另一群落所替代的现象。

5. 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6. 树木的抗烟性:7. 顶极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如在水陆交界或湖泊边缘出现的水生演替系列,常以沉水植物群落开始,经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等过渡群落阶段,最后发展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森林群落,即为该地区的顶极群落。

8. 优势种:是指在一定的地区,植物群落的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在群落中作用最为明显的植物种.它是群落的重要建造者,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环境并决定了其它成分的构成条件。

9. 重要值:10.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的能力以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

森林演替:是指在一个地段上,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代替的过程。

12.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恰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CP)。

光饱和点:光强一旦超过补偿点,CO2吸收的速度就迅速增加,随着光照强度进一步增加,净光合速率又减慢,直到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SP)。

13. K对策者:14. 群丛:生长于特定均一生境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种类组成和外貌的植物群落,称之为植物群丛。

森林生态学温度因子

森林生态学温度因子

夏季绿地内气温低于绿地外气温,可有效
降低日均温和最高温
草坪旳降温效果(℃)
时间
草坪
广场
街道
07:00 31.3
29.3
30.5
墙面绿化对室内温度旳影响(OC)
地点
7月13日
7月15日
7月16日
最高 最低 日平均 最高 最低 日平均 最高 最低 日平均
绿化房间 33.0 30.0 31.0 34.0 31.0 32.8 34.0 30.5 32.0
生理干旱 冬季或早春土壤结冰,使植物根
系不能活动。当气温回升时地上部分开始蒸腾 失水,从而使植物失水干枯和死亡
桂花冻 害
柑橘冻害
樟树冻 裂
破坏植物旳光合呼吸平衡 破坏植物旳水分平衡 园林植物 焦叶、根颈灼伤
根颈灼伤 夏季土表温度升 高灼伤幼苗柔弱根颈,使根 颈处产生宽几厘米旳缢缩环 带 皮烧 强烈旳太阳辐射, 使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 局部死亡
影响植物旳分布
耐寒植物分布存在高温限制 Eg. 云冷杉、白桦、黄山松、梨、 苹果、桃 喜温植物旳分布存在低温限制 Eg. 椰子、橡皮树、热带兰、马尾
云 杉
冷杉
白桦林
值钱旳加那列海枣
(2)植物对极端温度旳生态适应
植物对低温旳适应
预防热量散失 矮化、鳞片、绒毛 降低细胞冰点
植物对高温旳适应 反射阳光 降低光吸收面积 降低细胞含水量 增长蒸腾散热
Eg.春季─萌芽 秋季─落叶 Eg. 萌芽、展叶、初花、盛花、末 冬季─休眠 花、果熟、落叶、休眠
物候规律
春季 山上比山下晚 高纬度比低纬度晚 沿 Nhomakorabea比内陆晚

菊花
南坡
北坡
木芙蓉

李俊清编的森林生态学复习题目

李俊清编的森林生态学复习题目

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解:⑴森林是指由以森林植物为主题的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④类型多样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森林生态学复习材料2

森林生态学复习材料2

森林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5.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6.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7.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生态适应:植物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树种的耐阴性: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1.耐阴树种:能忍受强光,在遮阴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并完成更新。

有些强耐荫性植物,只能在遮阴下才能更新。

阳性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或强光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并完成更新,不能在遮阴条件下更新。

12.耐旱树种:能够在干旱条件下长期忍受水分不足,并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

13.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节律。

14.有效积温:指植物机能得以进行的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总和。

15.阳性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马尾松、桉树、相思等。

16.三基点温度: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生物对于温度的变化均有一定的适应幅度,通常可以分为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在生态学上称为三基点,此时的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17.酸雨:PH值V 5.6的所有大气降水,也叫酸沉降18.粗糙死地被物: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死地被物较多,C/N 比较高,真菌多,细菌少,呈酸性19.柔软死地被物:已分解凋落物比例大,C/N 比低,真菌少,细菌多,呈弱酸或中性反应20.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21.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的死亡或成活的动态过程而编制的表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限时的年龄结构调查,由此编制的表23.竞争:指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体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当时的空间或共同资源供应状况,从而发生了对于资源和空间的争夺,这种现象叫做竞争24.密度效应: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5.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26.优势种:指群落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较高的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山上比山下晚;高纬度比低纬度晚;沿海比内陆晚; 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多,在三、四月桃李开始开花,先后相差19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非节律性变温 1)低温危害 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0℃以上植物所受的伤害; 直接寒害指气温骤变造成的伤害,间接寒害是缓慢降温造成的危害; 寒害的原因是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受阻、膜性改变和根 系吸收力降低等;
地球的温度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多亏了大气层和海洋。
如果大气层太稀薄,地表热量易散失,以至昼夜温差加大,造成强烈风
暴。反之,如果大气太厚重,则过强的温室效应也将使地球过热。 金星和地球大小相差无几,距太阳只比地球稍近。但因它没有海洋来缓 和高温,并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致使二氧化碳越积越多,而二氧化碳 的温室效应则使温度持续上升,使整个星球有如火的炼狱。 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 厚的棉被裹住金星, 二氧化碳占大气成分 的96%,表面气压是地 球的92倍,令其地表 炙热如烙铁,高达450 度。
变化。Leabharlann 2.4.3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三基点温度
植物在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称作生物学温度:
最适温度:生物生长发育或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温度范围。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低温和高温限度。
各种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同的。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物候是生物对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适应的一种温周期现象。 物候具有纬度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差异。
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物发育阶段 称为物候期; 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它们的生 长、发育、休眠等的生活现象,都表现了和生境条件的一定关系;冬眠 或是惊蛰等现象。
逆温能造成危害, 在冬季加重了城市 空气污染。
冷湖现象:在晚间由于 冷空气流动到低洼地带 ,造成山谷的低温,形 成一个看不见的冷空气 的“湖”。
形成逆温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天 晴风小的夜晚尤 其是冬季,地面 因长波辐射强烈 ,大量失去热量 ,地面温度显著 降低,以致贴近 地面的空气层温 度也随之冷却。
树木的耐寒性随树木的年龄、树木部位及土壤含氧量而变化。 树苗壮龄阶段的耐寒性强于幼苗,茎与粗枝的耐寒性高于花、叶、芽和
幼枝;土壤含氮丰富,树木耐寒性差,土壤含钾丰富,树木耐寒性强;
(2)树种对高温的适应 树种对高温的生态适应性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旱生树种比中生树种 抗高温; 树种抗高温性因植物种类而变化,相同树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高温 性亦不同,休眠期最强,生长发育期最弱,以后渐强;
植物对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只有在已适应的昼夜和
季节温度变化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
昼夜变温与种子萌发 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在变温下萌发良好,因此变温处理,有利于许多种子 的有效萌发; 昼夜变温与生长发育
较低的液温和适宜的昼温对植物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季节明显地区,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 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
白等措施削弱高温的有害影响。
温度与树种分布
影响生物分布的温度因素
年平均温、最冷、最热月平均温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物 种根据其生活的温度最适或耐受的范围而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合适的
位置上。
日均温度累积值的高低是限制植物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日均温高 于18℃的日数长短是决定热带植物能否栽种的重要条件;日均温累积 值可以以积温表示;
夏温不足而不能满足生长和繁殖在物质上的需要;
高海拔的限制作用与高纬度相同,低海拔的与低纬度相同。
温度与森林分布 我国根据:气温≥10℃的天数, ≥10℃的积温值,1月平均气温等;我 国东部季风区和蒙新区由北向南划分的温度带如下(由于各带内温度条
件的不同,生有相应的树种和森林类型):
寒温带:天然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即我国面积最大的兴安落叶松林; 温带(中温带):天然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
2.4.2 温度的变化规律
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入射的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 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是否邻近水体)。
温度的空间变化
1)纬度 纬度决定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并决定太阳辐射量; 纬度每增加1°,气温约下降0.5~0.6℃; 从赤道到北极: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
虽然热带地区植物的总生长量高,但其积累的有机物质并不比温带地区高
很多。 较低的夜温和适宜的昼温对植物生长、开花、结实和物质贮藏都很有利。
温周期现象 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之为节律性变温; 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节律性变温包括昼夜变温和季节变温。
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树种对低温的适应 树种对低温忍耐和抵抗的特性称为树种的耐寒性;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特征: 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
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
根据一个地区日均温累计值的高低就能初步了解该地区有哪些植物分布,
以及能引种栽培哪些植物。
极端高温限制原因 破坏植物光合、呼吸作用的代谢平衡; 生长发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低温刺激,因而使植物不能通过发育阶段; 油橄榄、苹果、桃、梨等在低纬度高温地区栽种不能开花结果的主要
原因?
极端低温限制原因 低温冻死; 植物对低温的要求在冬季的前期就满足,在冬季尚未结束前就可能恢 复生长受害;
生长发育 温带和寒温带许多植物种子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期,才能顺利萌发; 低温对开花的诱导效应:某些植物的开花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低温的刺激, 这个过程称为春化过程。如冬小麦、山茶、白榆。
这是东北的红松, 树体高大,但是在 南方栽培的红松却 长成了灌木形态。
温度阀
发育阀温度(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或生物学零度
1)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引起温度季节变化的原因;
温度的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是温度
季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平 面),有约23.5度的倾角。保证了适宜的 季节温差。
2)昼夜变化 气温日变化中,最低值出现在将近日出的时候; 最高值在13:00-14:00; 土温的日变化随深度而异,较气温变化更剧烈;土表以下温度变幅减小, 一天中最高最低温度有后延现象。至35-100cm深以上,土温几乎无昼夜
有效积温: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活动积温: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 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适用于植物、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
生产实践的意义: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 植物引种适宜性分析; 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
树种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个方面;
形态适应: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 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有 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 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 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蒸 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受害。 林业生产常常采用灌溉、遮荫和树干涂
热带植物的最适温度高于温带植物;
多数植物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比地上部分低。
净光合作用的低温限度,热带植物为5~7℃,而温带和寒带植物在稍低于 0℃的温度下也能同化CO2。
高等植物,当同化器官开始结冰时,CO2吸收便立即停止。
许多地衣在-10℃、甚至-25℃,即叶状体冻结时,仍能吸收并固定CO2。 木本植物净光合作用的高温限度约40~50℃。 最适温度因生物种类,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理活动,以及植物体的 不同部分而异。
山地温度随海拔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5~0.6℃; 由于温度的垂直变化,在山区出现了相应的植被垂直地带性。
• 此外,坡向影响热量分配!
陡峻的秦岭造成了南 北气候的巨大差异。
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也称“城市热岛”。
城市的热岛效应
温度的时间变化
(biological zero):生物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开始,低 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温周期现象
由于地表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许多生物适 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 ,净积累多。
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
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
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度。 行为适应:通过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 吸收带较宽,能吸收较多的红外线,增强植物的耐寒性。
区;
农业规划,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
生理代谢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是借
助酶和温度的关系实现的;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一般随温度的增加,
生物反应加快;
2)蒸腾作用 改变饱和差影响植物蒸腾; 影响叶片温度和气孔开闭,并影响角质层蒸腾与气孔蒸腾的比率;
生长发育 植物种子只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萌发; 1年中,树木从树液流动开始,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生长期。 大多数树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温度为35-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