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三十年

合集下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班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班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班制
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班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以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相结合的国家重点中学,拥有完善的班级制度。

学校建立了几套完全不同的班制,以不同的理念、教学方式、课程安排来落实多元化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及追求更好发展,在智力、身心及学术等方向发展最具优势。

1.1理科重点班
理科重点班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进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踏实有效的全面素养的发展,贯彻开放的价值观,激发心智启蒙,促进综合能力和体贴入微的能力发展。

此班以理科科目为主,教师会加强对学生数学、物理等科目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技能。

1.2文科重点班
文科重点班以文科科目为主,培养以思考、分析、探索、总结等人文素养为贯穿线的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艺术、寓言和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文学文献背景,运用语言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科水平。

1.3艺术实践班
艺术实践班以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重视艺术与文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拓宽学生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个人潜能。

教师负责以多种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并进行艺术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深度探索艺术知识,促进其艺术视野和能力的发展。

1.4体育班
体育班注重全面发展,实施多样课程,利用赛事组织、协调活动,围绕体能、技能、心理、文化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贴入微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理性把握体育活动并积极参与,树立自信,这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保险。

就这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班制的介绍完毕,希望这能给大家一些参考,为孩子择托以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责任。

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作者:韩晖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06期【摘要】课程建设应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实际,努力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生本化、校本化,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课程建设;办学特色;卓越发展【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1-0045-03【作者简介】韩晖,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江苏南京,210019)。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高质量的课程就会有高品质的学校和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课程建设应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实际,努力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生本化、校本化,让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是南京师大附中与建邺区政府合作创建的一所学校,秉承南京师大附中优良的办学传统,汇集优质师资和生源,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卓越发展,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一、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谱系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以“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人”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以素质养成、个性选择和特长发展为基本框架的校本课程体系,即三大课程群。

1.素质养成课程。

该课程包括校本德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和校本学科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共性素质的培养,形成以“爱心、责任、创造”为核心的个性特征培养目标。

如以“初中生生涯规划”“爱心·责任·创造”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以“新城功夫扇”“新城武术操”“新城啦啦操”等为主题的体育健身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PPT 40页)

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PPT 40页)

第一,生涯规划课程 ——“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第二,意志训练课程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责任培养课程 ——“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
第四,领袖训练课程 ——“从自我的努力中看世界”
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 高中教学模式
• 素质养成课程中推广探究性教与学改革。 • 个性发展课程中展开体验性教与学改革。 • 特色创造课程中展开创造性教与学改革。
锐意实验,是南京师大附中教育文化的基本特 色。30年代的三三制实验和道尔顿制实验、40年代 六年一贯制的学习心理实验、50年代的四二制试点 班教学改革、60年代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改实验。 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实验,建立了个性化、多样性、 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为国家高中新课程的确定提供 了前期实验基础。近10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国际文 凭课程,信息化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江苏省 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我校又在高中多样化课程环 境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方面提供了范例。
,通过“中学教材中的鲁迅”等项目,培养学生的质疑 精神和批判思维。
校 友 胡 风 塑 像
教工话 剧社纪 念鲁迅 先生诞 辰130 周年实施“1+6荣誉证书”制度——发挥评价的引领作 用
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活 操作一项探究性的理科实 动——研究性学习成果集 验或理科综合实验活动
• 以关爱、责任、创造为鲜明特征。
1、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 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类是素质养成课程。
• 主要由国家必修课程和国家必选课 程的国家标准和校本必修课程的附 中标准构成,是附中学生发展的基 础性要求。
第二类是个性发展课程。
• 主要由国家选修课、校本选修课和 学生社团活动构成,它以多元智力 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为学生的多元发展、个性发展提 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它是附中学生 发展的拓展性要求。

走进1+4课程之全科阅读

走进1+4课程之全科阅读

走进“1+4”课程之全科阅读一、“1+4”课程简介附中自2013级试行南京师大附中“1+4”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必须获得国家规定的必要的学分外,还必须参加附中特有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一)校本必修三项实施一项贯穿三年的高中阅读计划,即全科阅读课程;参与一项可持续的志愿者活动;开展一项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研究性学习。

(二)校本选修三项(三选一)操作一项探究性的理科实验或理科综合实验活动;深入开展一项体育专项活动;深入开展一项艺术专项活动。

第1页共12页二、全科阅读体系我校全科阅读体系由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数学阅读、自然科学类阅读(含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类阅读(简称社科类,含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类阅读(含信息技术、心理、体育、艺术等)六大类组成。

第2页共12页第3页共12页三、全科阅读课程开展流程其中,“评价”、“录入成绩”由任课老师完成,“确定等级”由全科阅读系统自动完成。

高一年级选择、确定阅读大类与科目。

高二学年结束时计算出全科阅读总等级。

在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等级前,要注意各学科的成绩录入截止日期。

不同学科成绩录入截止日期不同。

序号学科截止日期1学测科目高二上学期期末前2信息高二下12月会考前3音乐高一结束前一个月4美术高二结束前一个月5心理高一上学期结束前相关任课老师在截止日期后无法对阅读作品判分,作品上传失效。

所以,若要保证上表中的几门学科有成绩,必须在截止日期前上传并且老师在系统中完成判分。

四、阅读要求(一)基本阅读要求1.六大类必须全部涉猎。

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的书籍必须每一大类都涉及。

若某一大类没有涉及,最终全科阅读总等级为“不合格”。

2.对于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学生在阅读这三大类时,每一类至少需要涉猎一门学科。

例如:学生甲选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自然学科类)、地理(社会科学类)、心理(综合类)。

这样的选择符合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㈡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 • 1.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 • 2.设计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 内容的纲目、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提出 课程实施建议) • 3.编写教学指导书 • 4.进行课程实验
校本(school-base),以校为本,为了学 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课程乃校本体 现方式之一,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校本。校 本课程与学校教育有着同样的悠久的历史,如 今又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放光彩,成为我国基础 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标志着课程决 策机制由集权制走向决策分享,这种对学校与 教师的“赋权”体现了课程价值的“解放理性” 取向,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传统的课程文化 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的 专业化发展,引导学校走上一条特色之路。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外部影响(科学研 究、专业人员、课 程标准)
环境分析
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基础 (知识、学生、社会 等)
• ㈠环境分析 •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 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主要 包括有关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和期望、教育 系统(社区)的要求和挑战、师资培训的 条件、给予学校的资源等;学校内部环境 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校风、办学条 件等。
•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以学校 教师为主体,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 程,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 2.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 • 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 依据,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关系 • 首先,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 目标保持一致,还要充分考虑地方课程的 开设。其次,应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具体条 件,确定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的适 当比例。第三,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在立足学校的基础 上可适度的灵活。第四,在课程内容和实 施上,立足于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 特点。

【高中】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

【高中】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

【关键字】高中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索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韦燕智内容提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根据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师生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开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满足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需要,重点开发课程拓展型、学校特色型、学科综合应用型、网络应用型、学生综合活动性以及学生兴趣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思考、探索一、我国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的发展和现状“校本选修课程”是近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

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西方国家要求在课程决策上实现民主化,强调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这样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前苏联等西方国家都实行了教育改革,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国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我国校本选修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的根底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

我国根底教育改革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0 年教育部根底教育司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地方和学校安排的选修课占用课时累计数为10.8%-18.6%,同时,需要承担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占8.8%)的课程。

2001 年国家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结果的通知

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结果的通知

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
课程展示评比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京市教育局
•【公布日期】2020.02.20
•【字号】宁教中〔2020〕4号
•【施行日期】2020.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中等教育,基础教育
正文
关于公布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结果的
通知
宁教中〔2020〕4号各区教育局、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有关直属学校: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局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活动。

经学校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评选和现场答辩,评选出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44个,二等奖63个、三等奖131个,现予公布(详见附件)。

希望各获奖学校和教师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课程开设质量。

各区教育局要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

各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加强研究实践,完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

附件: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结果
南京市教育局
2020年2月20日附件
2019年度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44个)
二等奖(63个)
三等奖(131个)。

改善学生的学习: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改探索葛军

改善学生的学习: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改探索葛军

改善学生的学习: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改探索葛军发布时间:2023-06-22T07:31:33.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7期作者:葛军[导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0003近年来,围绕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国家从课程实施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更好地落实政策精神,达成让“学生健康生长、人人卓越”的办学追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京师大附中”)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始终遵循“全方位展开,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推动“无边界学习”: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回到教育的未来》一书中,列举了未来20年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学校仍然作为学习的中心,学校教育内容扩展,教育外包,无边界学习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办学趋势。

”所谓“无边界学习”,是指在不断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突破时间、空间、人际、资源以及载体等各种学习要素的固有边界,所呈现出来的融合学习的样态。

当今时代,由信息化、智能化支持的泛在学习不断推进,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极大丰富,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带来教育理念、教学形式、课堂结构的变化等因素,都为无边界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无边界学习是以丰富的、整体化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本身包含学习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和边界的突破,如不同学科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等等。

南京师大附中在推行无边界学习的行动中,以跨学科学习为基础,全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

如我们将无边界学习理念渗透进节假日学习安排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学习中,还在校内构建起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坊,兼具黑板、电脑、网络传输等设备和功能,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搭建起探讨问题的平台,并借此联结起校内外、国内外无差别化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六向”发力,构建德育长效机制

“六向”发力,构建德育长效机制

“六向”发力,构建德育长效机制作者:杜秋华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46期文 | 杜秋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大附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的“六向”德育长效机制。

筑牢课程育人主要阵地。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南大附中在开齐国家必修德育课程之外,立足地方和校情自主开发了校本选修德育课程《走进江西——我们生长的地方》《江西历史文化名人选讲》等,让学生了解江西的山川风物、历史文化底蕴,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及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在德育课程之外,学校还特别与全体教师强调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与主题班会中渗透德育理念,切实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文化具有无形而持久的影响力,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文化育人。

在校园墙壁上、教室中、橱窗里,不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当代杰出人物、爱国楷模等事迹展板。

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LED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作用,开展德育主题宣传活动。

此外,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仪式感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强化以文化人的德育氛围。

打造活动育人优质平台。

学校以校内外特色德育平台为依托,营造良好德育文化氛围。

2019年下半年,学校首设“学生成长论坛”。

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等专家学者来校开坛设讲、传道授业,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每年举办团主题德育活动,如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争做文明南昌人,共创全国文明城”等多个团课活动,培养学生崇德守礼、言雅行正的良好品质。

此外,校艺术团、校运动队、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都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开拓实践育人广泛渠道。

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课堂的外延,也是培养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

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

“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开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5年11月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选修课程Ⅱ)的要求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2004年全国4个省区、2005年江苏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程Ⅱ的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在国际和国内很多学校长期进行。

我校也在1980年开始进行了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

但是,多年以来,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课程开设随意,缺乏校本选修课程目标;二是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不规范。

本课题研究希望解决上述问题,希望通过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研究、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形成学校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的工作程序,以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国内外开发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校本课程目标、特别是校本选修课程目标,或者没有区分国家课程目标与校本课程目标的区别,或者没有区分校本课程目标与校本选修课程目标,因此存在校本选修课程无目标、或者目标制定过程不科学不实际、或者目标与实施脱节的现象。

对于学校课程目标,国外各个学校已经有成熟经验,在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时,都注意依据学校课程目标而设计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但是,由于国外课程选择性远远大于中国,学校可以围绕学校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在内的整体方案,因此,没有也不必要专门为校本选修课程制定专门的课程目标。

三、研究目的和选题的意义我校希望通过对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专门研究,填补国家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以外的课程目标研究工作方案的空白,并期望通过这个研究,形成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开发选修课程Ⅱ的目标确定、科目确定、实施准备、评价准备中最必要的前提准备,以真正提高校本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1、通过对我校过去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调查,分析校本选修课程目标对校本选修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2、通过对部分国外高中课程的分析,了解校本课程目标与校本选修课程科目的关系;3、通过对我校学生现状和去向的调查,了解大学对我校学生素质的要求,并根据我校的学校课程目标、学校选修课程的任务,研究我校近阶段校本选修课程的目标;4、通过对我校研究工作的直接,和对南京市教师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专项培训,探索各个高中确定校本选修课程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实施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汇报材料2014.9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汇报材料2014.9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汇报材料语文教研组张小兵附中语文教研组有着丰厚而深远的优良传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创新。

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推出全国最早的学生刊物《树人》杂志;90年代中期率先进行学生社科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成功进行了多次论文答辩,每年印发学生优秀论文专集;2003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为我校学生开设鲁迅选修课,在全国首次尝试请大学专家到中学开设选修课并推出校本选修教材;2003年率先推出校本《语文推荐书目阅读指南》一书……这些开创性的设计均在全国语文教学领域乃至整个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向。

在王栋生等前辈语文人的引领下,如今,附中语文组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正行走在做一个有思想的、自觉的教师、阅读者和写作者之路上。

一、我们的追求: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附中语文教研组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读书、思考才是更有分量的。

因此,我们相对而言是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我们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真正时间是春节后,之前更多的还是带领学生阅读、写作。

目前,在职的多位教师以自身丰厚的阅读积累赢得师生的好评。

最让我们觉得幸福的是,很多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表示“想念附中语文课堂”。

这样的想念,可能更多的是由阅读带来的快乐。

附中语文组教师大多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我们教研组的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倪峰老师藏书丰富,在版本目录方面有着较深的研究;周春梅老师酷爱诗歌、哲学和外国小说,出版了阅读随笔集《把自己和书关起来》;王雷老师爱好外国文学,善于在教学中思考问题,出版了阅读与教学随笔集《战战兢兢的讲台》;2013年,周春梅和王雷老师的近20篇阅读研究文章被收进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迷人的阅读》一书。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社团——“地平线教师读书社”,这个社团由语文教研组王雷老师担任社长,是教师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没有学科界限。

他们建立了QQ群(223752737),经常自发组织座谈、讲座、剧本创作和表演等活动,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教育、艺术等,并定期出版《地平线》专刊,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介绍,在南京市乃至全国一定范围内已经形成影响,吸引了来自很多学校外的阅读爱好者,他们也主动加入到这个团体,并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作者:潘庭前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2年第10期【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多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2-01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泛而大力地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以下称我校)自建校之初,就秉承百年附中的优良传统,高度注重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方面更是独具特色,得到了学生、家长、兄弟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赞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下面结合笔者的开发实践情况做一个粗浅的归纳,供同行们参考,若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一、明确课程开发的宗旨,强化课程开发的目的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校本的意义就在于课程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为学生量身定做。

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指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又是学校实现教育理想、承担教育责任、体现办学特色的载体。

这不仅是学校课程建设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在进行具体课程开发时的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开发的目的还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得以落实,所以在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时一定要加强指导,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个人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校在学生对校本课程初步选择后,常常还会组织人数不足的课程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再动员。

其实这里就存在着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开发意图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选择课程前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南京师大附中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三十年

南京师大附中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三十年

南京师大附中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三十年一、1980年—2003年校本选修课程建设道路的简要回顾锐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南京师大附中的传统和特色。

上世纪的20年代(南京高师附中、东南大学附中时期),我校就在全国率先实验影响至今的“六三三”新学制,在中国率先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30年代(中央大学附中期间),开办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5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期间),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能力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可贵的探索。

8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南京师大附中)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尝试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旨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必修科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模式。

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附中课程结构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南京师大附中开始开设选修课程,1992年在选修课程中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通过选修课程,改善知识和智能结构,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至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的23年间,南京师大附中已经先后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程。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意义,在于给学生课程选择权。

这100多门选修课程包括:为喜爱社会科学的学生提供了重大历史事件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市场经济与法制、研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天文学、国际关系史等选修课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与物理图景、实验化学、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为喜爱艺术的学生开设了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如歌唱艺术、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欣赏、素描、色彩写生、吉他演奏、摄影艺术欣赏等;为对语言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各类课程,如影视文学与鉴赏、朗诵及配音艺术、小说欣赏、唐宋诗词鉴赏、新诗鉴赏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设了日语及日本文化、英语时文阅读、走遍美国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语工具的同时,了解国际社会,开阔眼界;还包括网上选修课程“世界风云”“科技动态”等。

南京师大附中二十世纪70~90年代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南京师大附中二十世纪70~90年代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南京师大附中二十世纪70~90年代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胡百良
【期刊名称】《中国基础教育》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附中,我在这里和大家讲讲这段历史,供研究参考。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胡百良
【作者单位】南京师大附中原校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20世纪70-90年代上党八音会的历史变迁——上党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口述史解读 [J], 赵建斌
2.二十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反思——Ⅰ.历史的回顾 [J], 张云坤;杨玫;张志平;王宜怀
3.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政府对南海的科学考察及历史意义 [J], 郭渊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 [J], 项贤明
5.砥砺奋进70年——青海民族大学建校70年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J], 阿进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师附中:分层教学育优才

南师附中:分层教学育优才

南师附中:分层教学育优才
颢文
【期刊名称】《现代特殊教育》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继率先全国实行课程改革,建立起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交叉的课程结构框架之后,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又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毕业生普遍受到高校的欢迎。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庭华在美国讲学期间,发现那里所有的著名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颢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9.2
【相关文献】
1.大爱育贤才——访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老校长赵尚志 [J], 尹红芳
2.大爱育贤才——访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老校长赵尚志 [J], 尹红芳
3.匠心育桃李r——记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教师曾辉 [J], 李俊伟;覃事勇
4.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养三型”体育课程实施途径——以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为例 [J], 谢三云;许小平
5.搭建“菠菜园”的幸福坐标系——访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 [J], 余柯;李茂林;陈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跑者

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跑者

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跑者
王铁军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正> 南京师大附中是国内知名学校,是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在历任校长带领下,始终坚持"促进每一位学生卓越发展","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的办学宗旨,坚定不移地继承与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坚
持不懈地开展教育实验,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王铁军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9.28
【相关文献】
1.凝心聚力,不断创新,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领跑者--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践与体会 [J], 赵启文
2.课程:为未来领跑者铺设青春起跑线——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改革的要义与特点 [J], 成尚荣;
3.快乐体验放飞创意——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艺术创意工场”社团掠影[J],
4.以孕育未来科技精英为使命——南京师大附中秦淮科技高中科技教育掠影 [J],

5.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南京师大附中举行年度学生干部培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课程领跑“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改革新旅

用课程领跑“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改革新旅

用课程领跑“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改革新旅杨孝如【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年(卷),期】2008(000)009【摘要】名校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学校文化、办学思想和发展路径,对于区域教育决策和学校发展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也是教育研究的"富矿"。

从本期始,我们将不定期推出"名校解读"专栏,选取部分名校进行多视角观察、多维度展示和多元化解读。

在名校的选取上,我们将既重视那些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老校",也关注那些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新星",力图勾画一幅色彩斑斓的"名校地图"。

本期,我们首先推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作为一所有影响力的百年名校,南京师大附中可供解读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众多亮点中,我们选取了课程改革这一主题,力求全面展示南京师大附中的课改理念、课改路径、课改经验和课改成果,揭示南京师大附中作为一所课改样本校和传统名校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总页数】6页(P4-9)【作者】杨孝如【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3【相关文献】1.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跑者——郑州市金水区持续推进“多元课程、情智课堂”建设——金水经验——区域教育的金字招牌——郑州市金水区推动课程体系、课堂文化建设纪实 [J], 肖飞;孙红星;孟建峰2.国家能源局r关于推进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实施和r2017年领跑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17]54号 [J], 国家能源局3.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领跑者——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课程改革印象 [J], 倪娟4.课程:为未来领跑者铺设青春起跑线——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改革的要义与特点 [J], 成尚荣;5.成本控制铸就高品质商业及文旅地产领跑者——记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文旅建设成本部副总经理王雄伟 [J], 肖晓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师大公选课建设成绩显著

南京师大公选课建设成绩显著

南京师大公选课建设成绩显著
彭志斌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1987(000)004
【摘要】<正> 为了促进学科渗透,开拓学生知识面,南京师范大学自1985年2月以来,共开设了公共选修课110门次,已经形成了以师范性、知识性、学术性及学科渗透性为特色的公选课系列,受到广大学生热烈欢迎。

《唐宋诗词鉴赏》已连续开设三学期,选修人数越来越多,本学期多达652人,是全校反映最好、选修人数最多的公选课。

听众不仅来自本校各系师生,且有河海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等十多个单位的同志,五易教室也难以容纳这么多热心的听众,现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彭志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华南师大体育系办学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J], 关文明
2.贵州师大离退休工作成绩显著 [J], 欧阳霖;
3.华南师大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成绩显著 [J], 蕲文
4.西南师大古代交通研究成绩显著 [J], 思齐
5.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大家谈——华东师大、浙江工大、南京师大访谈录 [J], 孟翔君;黄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规律与制度建设——兼南师二附中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规律与制度建设——兼南师二附中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规律与制度建设——兼南师二附中
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柏宏权;徐克;奚彩林;刘世星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具体目标提出。

这意味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由单纯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创造者和一定范围课程管理者。

从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柏宏权;徐克;奚彩林;刘世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制度保障——兼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2.高中文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为例
3.培育旅游素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建设——以\"旅游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例
4.价值规律
是经济运动的基础规律——兼谈物质利益原则与价值规律的内在联系5.企业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多视角分析——兼对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理性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980年—2003年校本选修课程建设道路的简要回顾锐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南京师大附中的传统和特色。

上世纪的20年代(南京高师附中、东南大学附中时期),我校就在全国率先实验影响至今的“六三三”新学制,在中国率先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30年代(中央大学附中期间),开办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5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期间),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能力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可贵的探索。

8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南京师大附中)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尝试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旨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必修科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模式。

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附中课程结构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南京师大附中开始开设选修课程,1992年在选修课程中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通过选修课程,改善知识和智能结构,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至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的23年间,南京师大附中已经先后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程。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意义,在于给学生课程选择权。

这100多门选修课程包括:为喜爱社会科学的学生提供了重大历史事件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市场经济与法制、研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天文学、国际关系史等选修课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与物理图景、实验化学、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为喜爱艺术的学生开设了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如歌唱艺术、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欣赏、素描、色彩写生、吉他演奏、摄影艺术欣赏等;为对语言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各类课程,如影视文学与鉴赏、朗诵及配音艺术、小说欣赏、唐宋诗词鉴赏、新诗鉴赏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设了日语及日本文化、英语时文阅读、走遍美国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语工具的同时,了解国际社会,开阔眼界;还包括网上选修课程“世界风云”“科技动态”等。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意义,也在于给教师成长的空间。

选修课程的师资实行校内教师为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方法;教师在自己开发校本课程中,思考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把握学科研究动态和学科思维培养方式,进而探索如何编写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如何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如何体现选修课程的特色,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专业提升的机会;学校还凭借南京市大批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艺术团体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大批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学者等来校讲学,其层次之高、内容之丰富,常常令学生在选择时难以割舍,难做决断。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还在于给学校不断提高课程管理能力的机会。

南京师大附中的选修课程形式多样,按照时间划分,有开设时间在一学年以上的长期课程,与一学期或不到一学期的短期课程,以及不定期系列讲座;按照规模划分,有50人以上大中型选修课程,与20人以内的微型选修课程;按照授课方式划分,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选修课程,与课外活动为主以及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课程。

选修课程的场地安排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由学校教室向专用场地延伸,充分发挥各个专用教室和场所的作用,包括体育场馆、音乐、美术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放像室、演播室、图书馆、影视阅览室、各类实验室、阶梯教室等;二是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场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实验物理选修课,上课的地点主要设在南京师范大学的物理实验室,旅游文学选修课选定安徽省西递村和宏村等地作为实践采风场所,后来这里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三是从有场地向无场地延伸,这就是网络选修课程无场所限制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家里任意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没有场所限制,例如假期在外地、现在派驻国外的教师,都能够异地教学。

二、2003年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整体设计课程群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2005年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我校继续探讨校本选修课程内涵建设的道路,充分讨论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立足学校办学目标,经历了从“课程超市”到“课程群”的发展。

我校处于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是重点中学,学校有义务开发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体现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信息化、创新教育的需求,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为实现学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育人目标,南京师大附中将课程群作为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背景下,各种课程类别(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包括了校本选修课程,和学校德育课程)、各个课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整合与互补的重要方式。

经过6年建设,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速度加快,先后达到200多门选修课程。

1、南京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南京师大附中育人模式是,建构为全球化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高中教育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格,促进人的卓越发展。

附中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以天下为已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

附中学生的特征是:责任,创造。

因为“责任”,我们成为了“人”——中国公民,世界公民;因为“创造”,我们成为了“我”——在全球化时代富有民族文化和个性魅力的自己。

时代赋予我们的师生两个特质:责任,创造。

责任是教育的社会化的要求,创造,是教育对象个性化的要求。

附中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自主发展(责任·创造;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创造性人格——人的卓越发展(充分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未来社会的领跑者。

附中办学目标:高质量,高品位;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国际化;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有新的贡献,积极参与国际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对话,建设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中学。

为此,附中新百年第二个五年工作思路:以创建“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中学”目标为指向,以构建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高中教育模式为抓手,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领导方式,优化教育质量提高方式,提高学校办学效能,提高学校教育力。

为中国基础教育做出新的努力,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中的办学理念是: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使学生养成在未来全球化社会成功的素质: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

南京师大附中的教育理想:教育,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知识发展。

——人的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充分发展。

2、学校围绕育人目标进行的课程群设计为实现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育人目标,南京师大附中将课程群作为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背景下,各种课程类别(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包括了校本选修课程,和学校德育课程)、各个课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整合与互补的重要方式。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群,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与互补,有利于不同发展志向学生的选择。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不同定位,主要是考虑到区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学校客观存在的层次性。

我校处于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是重点中学,学校有义务开发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体现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信息化、创新教育的需求,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首先,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学校设计并实施了下列课程群:●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高层次文理科实验班课程群——增加文科实验班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类课程、理科实验班竞赛选拔和实验动手类课程●基础全面学科思维能力充分的合格毕业生需求的课程群——在学校选修Ⅱ时间段开足国家选修Ⅰ课程,丰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学科思维和训练●适应国际化教育趋势满足出国考试需求的课程群——提供高二后课程组织●满足学生特色需求的体育艺术特长培养课程群——增加特色课程●适应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的高三课程群——增加面试课程,演讲类课程其次,各类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完善研究性教和学——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时代性。

●常规课程结合学科思维培养,尝试单元研究性教和学●实验班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性教和学的实践●各类课程群通过课程整合后通过“主题学习”实现研究性教和学第三,课程群目标下的课程评价和学习评价——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

●不同课程群在共同的基础性课程评价中实行标准分加权折算●不同课程群在不同的特色课程中应当有自己的学分比例●各种课程群应当通过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务系统中的综合素质报告书、实验班的教学过程评价、电子版学生成长记录)●完善课程教学评价,重点是校本选修课程教学评价三、2003年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选修课程规范建设的探索附中有义务,根据30年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经验,为省内实施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奉献自己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经验。

近年来,附中在校本选修课程规范建设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探究校本选修课程的规范建设。

首先,从2004年开始,我校开始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选修目标,并开始逐步规范学校选修课程开设的审查,主要目标是对审查学校选修课程科目的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步形成依据学校选修课程目标审查审查申报科目的制度和流程。

具体工作程序是:(1)明确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研究方向。

通过两年的实践,2006年,我校的《学校课程规范建设工作条例》对包括学校选修课程在内的各种学校课程的规范建设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明确了学校选修课程目标在课程建设中的特别意义和研究方法。

条例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都提出了规范建设的具体要求,其中特别在“课程设置”规范开发方面,强调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学校课程设置,立足于学校的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应当有别于国家课程目标,确定学校课程目标,应当依据国家的课程方案,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综合性,也要符合社会发展和本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学校教育研究部门对课程目标进行动态研究,对课程设置作阶段性调整,通过组织调查、专家论证、课题研究等方式,提供对课程目标的意见。

(2)组织学校选修课程目标的讨论。

每年,学校教育研究处都组织进行选修课程目标的调查和研究。

确定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学校课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