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如何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再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再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座有感作者:陈娜孙国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8年第6期[摘要]把儿童思维成人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常见现象,很多教师总爱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导致小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的主要原因。
教师应该注意成人与儿童的思维差异,防止把儿童思维成人化。
因此,教师心中应该具有儿童的世界,让数学教学从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关键词]成人化思维;做大一些的事情;讲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7-0032-01最近,我再次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平台上观看了北京教科院范存丽老师的讲座“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讲座深入浅出、精彩至极,尤其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做大一点的事情”的观点,更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最好诠释。
基于“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理念,范老师评点了“圆的周长”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对其评点持有异议,现写出来与同仁商榷。
[教学案例]“圆的周长”第二次试教的基本环节。
1. 结合如图1的直观图,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图1图22.结合图2所示的直观图,进一步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3.学生提出验证猜想的方法后,用手中的学具测量,想清量什么,量完后怎么办,并完成下表的表头设计。
■4.操作并填表。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中。
5.汇报。
得出公式C=dπ后,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
6.练习。
异议一:环节1对启发学生思维颇有好处,但直接给出这组同心圆,简化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缩小了思维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发展创新思维。
异议二:环节2中所创设的正方形、圆、正六边形的组合图,看似新颖独特、生动直观,但这其实是成人化思维的产物,超越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正六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对小学生来说比圆的周长计算要困难得多,属于小学生的未知范畴。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上课教师: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田学奇指导教师: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贾淑丽、潘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范存丽[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物品实验、操作等活动素材,通过观察长方体图形形状及动手用小棒和连接点做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标准》中还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大量学生合作、小组间汇报交流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页例1、第19页例2及练习五中部分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
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起到铺垫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性的基础;在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上,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懂得分工和合作,能够在组内互相促进学习,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还比较弱,为了使学情分析更为准确、有价值,我在学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前测查,发现一: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名称不清楚;发现二:部分学生能够有序的数物体的棱,并找到了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有困难。
国培总结心得
今年7月份,我参加了河北省2012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特级教师、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
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在培训期间,我始终怀着热情,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班级研讨活动,和各位学员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真心探讨。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听了范存丽和周卫红两位老师的专题讲座后,让我知道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了解了学生是喜欢怎样学数学的,即师生互动;教师多讲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做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多动手;运用动画课件学习数学;不能拖沓,要有效率;讲课最好要画一些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带学生到外面去上数学课,开阔视野,心情舒畅的学习知识;给学生自己的思考时间。
名师们带给学生的数学就像小马眼里的那条河,既不想老牛感觉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感觉的那样深,而是不深不浅刚好没过膝盖。
这种数学不是板着面孔出现的,是真正符合孩子认知的儿童数学。
如果一个教师能如此深入地走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认知空间,把数学的序同孩子的趣相得益彰的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的学习就回变成对富有挑战价值问题的探究过程,那个孩子会不向往这样的学习生活?孩子也就没理由不喜欢数学课了。
但是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创设情境是学生的学习别有情趣;二是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三是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四是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最高的追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小学数与形及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策略法国大数学家笛卡说过,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
读范存丽老师的《优秀
踏实认真的做一名数学教师
——读范存丽老师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 邓云玲
范存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 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 教研员,数学教育硕士,北京市课 改实验材编者。长期致力于数学教 学研究工作,经常走入学校、走进 课堂,组织教研活动几十场,听课 上千节,评课几百节,曾到美国讲 学。撰写文章及报告二十余万字。
一、我们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数学 老师?我们的家长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 学教师呢?
二、范老师提到“爱学生、爱职业、 爱生活、爱思考、爱学习”是一个 优秀数学教师的前提。
三、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用数学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是最 重要的。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你对学生知多少 要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运用什么方式开展数学教学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第1件事 认识语文的本质 对母语,要有敬畏与传承的意识 语文的基本构成是字词 母语教学中的取与舍 第2件事 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小心轻放孩子的心 为儿童的声音把脉 “讲”与“学”的黄金分割 第3件事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第4件事 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第5件事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 第6件事 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第7件事 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国培研修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了范存丽老师和付春红老师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讲座后,真是受益匪浅,现在就关于设计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一体的,那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倘若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其中,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更主动学习知识。
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计算中,在加法的教学中,我大量运用了小组活动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上,设计了许多游戏,如15点、21点、小猫钓鱼等等。
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游戏当中,在游戏中他们玩得非常热闹,也非常开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也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15点、21点等等计算类的游戏中,每个学生需要对组员所说的算式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判断后还要进行记录。
如果说学习新知识是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那么对知识作出判断则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再学习的机会。
这种小组活动中,他们或许会争论、猜想,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但是这争论或猜想却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贴近了他们的心灵。
而且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获得了真知与问题的证实,形成了
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小组互动,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PPT文档123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简报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简报(第四期)乐东思源实验学校教研室 2010年12月16日第五次学情会:总结学思阶段承接在岗实践(转)12月15日下午15:00整,“2010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迎来了第五次学情通报会。
会议由中国教师研修网业务总监助理陈敬宏主持,研修网“国培”项目首席专家周卫研究员做学情分析报告。
会议首先由周卫老师对上一周的学情做了总结分析。
周卫老师指出:从开班以来,国培首页日访问量一直在平稳增长,持续保持在40万人次以上,本周稍有下降,需要警惕以防松懈。
随后周卫老师对学习率已达100%的18个地市和学习率超过90%的9个省份分别提出了表扬,同时对云南、重庆、陕西、广西等省份学习率快速增长、后势蓬勃的学习劲头表示肯定。
随后周卫老师讲到学思阶段即将结束,广大学员及指导教师应抓紧时间把握学习机会,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1、按进度本周完成第三模块课程的学习,学员准备提交作业。
下周应完成规定学时和学思阶段作业考核。
2、没有完成学思阶段规定学时和作业的考核,需抓紧时间继续完成。
3、离放寒假只剩5周时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期完成国培任务。
在详细分析了各省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周卫老师代表项目组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安排:本周将推出“课堂观察”、“课例研修”两个辅导报告,望导师组织学员收看。
最后,针对即将开展的课例研修与优质课评选活动,周卫老师特别从“课例研修模式”、“课例研修操作过程”、“课例报告基本框架”、“上传课例研修资源”、“优质课评选流程”、“优质课评选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以确保下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转自中国教师研修网,网址:/dts/channel/155/news/29294.html)关于实施“国培计划”——乐东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家答疑时间的通知1、初中、小学美术学科专家答疑的时间为12月20日上午9:00—11:30,会议密码:122001。
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PPT课件 图文
上《行程问题》一课时,吴 老师用课桌当桥,拿铅笔盒当车, 现场演示“车”通过“桥”的场 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 “行程问题”的经验。
一次上《相遇问题》一课时,吴老师请两位 同学上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 了,不走了。她一手拉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 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 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同学继续表 演“相对”、“同时”、“相向”,同学们都争 着表演,争着说。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赢来 了雷鸣般的掌声。
设问:假设这些就是可供你们分配的队员,你准备怎 么派人?为什么这么派人?
预设: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其中一个队长选派一 名选手,另一个队长也会选派一名选手……体 会每次都相等。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不派?为什么? 预设生: 情况一:不派,因为再派上去人数就不一样了。而现
史宁中教授演讲,要把数学教学 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基本数学知识 基本数学技能 基本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而且 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数 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活动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 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
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 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苏联心理学家 从20年代起就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 究。其中Α.Н.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 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 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比如在刚认识“>”和“<”时,朱玲 老师请学生张开手臂来扮演“>”和“<”, 并要求一边表演一边自我介绍:我是“>”, 我有张开的嘴巴朝前,尖尖的屁股朝后,排 在我前面的数比较大,排在我后面的数比较 小。再请两个同学分别两个不同的数,选择 正确的位置排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一下 子就接纳了“>”这一数学符号,并将它的 形象和作用深深烙进了脑海中。
让数学课真正动起来
让数学课真正“动”起来罗圆听了范存丽、付春红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对于这些数学专用名词似乎明朗了许多。
数学活动的类型从大体上说有说话、表演、操作、活动的整合五大块。
在每堂数学课中,我们的教学都会用到上面这五种数学活动中的几种,怎样合理运用,怎样过渡到里另一种是关键,每运用一种数学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重点,其实,各种数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又像是上阵的父子兵一样,或者说亲密的战友更贴切吧。
我们的教材是人教课标版得我上过小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这节课,由于是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我准备了大量的积木及生活中的牙膏盒、药盒等一系列“玩具”,每6人为一组,我告诉他们,把一些长得很像也就是形状相似的玩具放在一起,很快有几个小组就把这些玩具分成了四堆,也有个别小组分成了三堆,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手脑并用,特别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接着让每个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这是一个说话的数学活动过程,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吧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全部都讲出来了,记得当时有一个小组为了让我们更信服,就用书来当滑梯,把球从上面滚下来,还把球原地四处滚动,也把圆柱从书山滚下来,并拉着我的手说他么这组发现圆柱只能往一个方向滚动,另一组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也区分开来了,我见他们说得合理,就叫把玩具分成三堆的那组小朋友过来听,并给这些图形起了名字,整个说话的过程就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给突破了,接着我让学生用这些玩具随意组合,尽量摆出一些造型如:小汽车、火车、机器人、、、、、、最后,布置了家庭作业:从家里找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些东西。
这堂课的顺利完成时操作重要,还是说话重要呢?在操作过程,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尤其在摆造型时,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从而形成空间表象,几何立体图形第一次扎根在他们脑海。
说话的过程是对于整节课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它要用操作中所得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整合,进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些数学活动没有孰轻孰重,他们之间息息相通,都服务于教学。
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通过学习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范存丽和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陈凤伟专家的《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这一专题,使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学生的数感的教学策略。
指出在培养小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更要让学生看到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及数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内运用数,提升学生的数感。
课后对我的感受颇深,
此专题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帮助我理解数感及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通过此专题学习,对我在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的再设计:
• 还可以怎样设计? • 怎样实施?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施
数学活动有在一堂数学课中 的数学活动,又有需要相对较长一 段时间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的 数学活动。
1.说话
通过让学生说,调动学生的 经验。用熟悉的来认识新面孔, 让学生产生原来就是“他”之感。
如在《年、月、日》教学中, 吴正宪老师关注将学生的经验对 接到数学学习中来,师生对话中 学生述说着自己曾经经历过的1年、 1月、1日。
2.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 既“数学+活动”。
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 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
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 包括观念性活动( 动脑),做数学活动时 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 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 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 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 “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 活 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 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 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 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 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 步发展。
3.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经验大致可以分为:
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②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 ③从事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史宁中:“我们必须清楚世界有很多东西是
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 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 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练。”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 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活动,亲 身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 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 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3.表演
(1)模拟操作 《相遇问题》一课中,吴正宪老 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的形式理解概 念。学生不明白路程,但学生能够通 过学具的“行驶”看到路程 ;学生不明 白相遇,但学生经历过“相遇”。运 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何尝不是一 个好办法!
在教学“时,分,秒”时,让学 生扮演小闹钟来介绍自己,强化学生 对钟面的认识。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扮演小狗、小猫和小猴来排队, 从而形成分类整理的观念。
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进入角色扮演数学对象,可以 演数、图形、运算符号等等。 比如在刚认识“>”和“<”时,朱玲 老师请学生张开手臂来扮演“>”和“<”, 并要求一边表演一边自我介绍:我是“>”, 我有张开的嘴巴朝前,尖尖的屁股朝后,排 在我前面的数比较大,排在我后面的数比较 小。再请两个同学分别两个不同的数,选择 正确的位置排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一下 子就接纳了“>”这一数学符号,并将它的 形象和作用深深烙进了脑海中。
①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箱》一课中,一 家纸箱厂要设计牛奶包装箱,问学 生如果你是牛奶厂的经理,你希望 怎样设计呢?如果你是纸箱厂的设 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该怎样 设计呢?让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 可以更好地进入到问题的内部,而 非浮于表面。
在《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 中,要帮公路局的张局长统计一个 路口各种车辆的车流量情况,怎样 统计呢?学生进入角色,要帮助张 局长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到受 到信任给别人帮忙的角色,有了使 命感,更专心地迎接挑战,完成任 务。
• 11~20的认识:
• 小“1”和大“1”的对话
问题会引发出学生什么样的思考?
2.对话
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真理的敞 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 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 作用的特殊形式”。
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正反观点双方 通过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得学生给学生 搭台阶,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上到高处。 而不是老师直接把学生搬到高处,或者 把高处的东西直接搬给学生。
一个回合下来,未见胜负, 于是进入下一轮。这次先有反方发 言:“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 数,只要它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 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它就能化成 有限小数。”局势似乎已经明朗, 但正方依然提出了问题:“既然加 不加最简无所谓,那么为什么还要 加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课堂真似 波涛起伏!学生才是真正的水手和弄潮儿。 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 除了2和5之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那么这 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 小数。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中含有2和5以 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化成最简分数之后才能 判断。所以“最简”两字不能少。学生不仅 理解了“最简”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象 12/32这样不是最简的分数,不必化简,就可 以依据32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而判断它 能化成有限小数。
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着、笑着、回味着生活得经历,初 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时不像 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 生现场体验,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自 己的经历中自主提取,形成一个个 鲜活的一年、一月、一日的经验。
在《认识时和分》一课中,教师让学 生感受 1 时的长度时,说:时针从 1 走到 2 , 表示走了多长时间?从3走到4呢?学生知 道是1小时。教师接着问:你知道 1时有多 长吗?这样一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经验。 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兴致勃勃地叙说: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 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 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 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 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 一定的理性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原来的活动:
通过模拟操作,吴老师引发 学生对其中“路程”、“相遇” 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 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以现场 “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经验, 使得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中,教 师设计了数学活动,刘翔跑步成绩 要受风速的影响,让学生模拟当时 的场景。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刘翔, 一位扮演风。当顺风的时候,“风” 推着“刘翔”向前跑;当逆风的时 候,“风”阻碍着“刘翔”的前行。
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 位,年月日是怎么规定的?(演示三球 仪说明) 师: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描述一 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吗? 生1:今年过春节放花炮到明年再过春节放 火炮就是一年。 生2:今年5月7日是我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 日,我长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 生3: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 工资就是一个月。 生4:今天早上8点钟上数学课到明天早上8点 钟在上数学课就是一天。 ……
是否应该有“最简”这件事, 不是教师搬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之 间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
• 11~20的认识:
• 小“1”和大“1”的对话
(2)比赛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正宪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进行拍 球比赛。
学生尝试建立比赛规则:全上比总数?
还是上一个人呢? 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 多派几个人!”又决定各派4个人比总数!女生组输了以后,吴 老师加入女生队,使得女生队获胜。女生们脸上露出了微笑,男 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 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 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 么办呢?”学生发现用平均数更公平。
让学生在拔河比赛选派人的过 程中,对看不清楚的数量进行操作, 体会同样多,情境虽然是不相等的数 量,但是由于学生关注的是公平,更 容易强烈地感受同样多。这个情境 “拉长”与“放性的、有 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老师在教学“除法的认识” 时,让学生扮演“孙悟空”,来把 8 只桃平均分给小猴,体验平均分的过 程。
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 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直观思考问 题。如果我是反方向的风,我该 怎样做呢?做出来的时候,学生 对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更透彻了, 对概念更清晰了。
• 圆的认识 • 手拉手围一圈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 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 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理 解得好。
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 老师安排了在商店购物的实践活动。 请组长担任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他 学生当顾客。一年级的小学生进入 角色,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运用着数 学知识。
②虚拟角色扮演。
在一年级的《比较》一课的 说课中,赵雪丽老师设计了拔河 比赛的数学活动。
导语:黄蓝两队要进行拔河比赛,现在要从咱们同学 们当中选出两队的队长,谁愿意来? (师提供黄、蓝队员贴纸,黄队9人,蓝队7人) 设问:假设这些就是可供你们分配的队员,你准备怎 么派人?为什么这么派人? 预设: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其中一个队长选派一 名选手,另一个队长也会选派一名选手……体 会每次都相等。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不派?为什么? 预设生: 情况一:不派,因为再派上去人数就不一样了。而现 在两队都是7人,一样多,才公平。 情况二:如果说派的话,蓝队就会不服气,说这样比 就不公平了,要么蓝队加2人,要么黄队少 人,变成和蓝队同样多。
在《分数、小数互化》一课, 学生对于“一个最简分数,如果 分母中除了 2 和 5 以外不再含有其 它质因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 小数。”中的“最简”两字存有 异议。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 论”的活动解决这个问题。
甲方:“如果它不是最简分数,那么 它的分母中可能会含有其它质因数, 因而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正方紧 紧抓住“最简分数”这个关键词。 乙方立即反驳:“比如 3/6 ,它的分 母中含有其它质因数了,但它却能化 成有限小数,该怎么解释?”反方巧 妙地以具体数据为突破口,举了一个 反例出来,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