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

合集下载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第一章:引言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体,对于自身行动的自主性及独立性有着极高的追求,但随着各种疾病的发生,许多人的行动自由被限制。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医疗设备,尤其是在结合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后,可以帮助受伤或残疾人士恢复部分行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二章: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外骨骼助行机器人是一种装备在人体外部,同步跟随人体运动的穿戴式或支架式助行装置,而不是用于取代人体动作的完全机器人。

按照分类,可以分为主动外骨骼、被动外骨骼和混合外骨骼。

第三章: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技术原理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动力技术、设计技术等。

传感技术主要是指对人体的各种生理信号进行感知以及环境的实时感知。

控制技术主要是指对助行机器人运动的控制,包括步态控制、动作控制、力控制等。

动力技术主要是指为外骨骼提供动力的电机、液压元件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其重量、电量等因素。

设计技术主要是指如何将机器人尺寸、重量、结构等优化,使其达到更好的协同效应。

第四章:国内外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研究现状较好,主要有:美国的Rewalk、日本的HULC、Exos、HAL、中国的奇骏、泰科智造的Skel-Ex等。

其中HAL和ReWalk的销售情况较好,HAL已在日本国内得到广泛应用,ReWalk在全球达到销售峰值。

第五章: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在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机器人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等。

结构设计包括对机构和元件的设计、优化和集成,同时需要考虑到人体力学特性;动力系统需要选择适合的动力传动机构、传感器和配套机构;控制系统需要确定合适的控制算法、控制器,同时还要融合上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人机交互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健康问题等。

第六章: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医疗、保健、警务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与下肢功能障碍问题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一种先进的康复技术。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康复辅助工具。

本文将探讨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挑战。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机械结构与人体下肢结合,实现康复治疗的辅助工具。

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随着现代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现阶段,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康复控制系统。

机械结构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人体下肢生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与人体骨骼结构相似的外骨骼骨架,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同时,采用轻质材料和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更加舒适和灵活。

动力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液压、气压和电机等方式实现力与力矩的输出,并利用相关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肌肉力输出,以保持与人体行走协调。

康复控制系统方面,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行走姿态和力度等重要信息,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协调机器人与人体的动作。

这种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如加强力量输入、改变步态模式等。

2.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帮助康复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截肢患者可以恢复走路,下肢麻痹患者可以提高其行走速度和稳定性。

其次,对于行走工作环境极端困难的军事、消防和救援人员,该技术可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劳动强度和防止意外伤害。

此外,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在体育训练和娱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和保护身体。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展望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展望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展望摘要:总结性的介绍了当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典型的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等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探讨了该装置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展望了未来的人体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能达到的科技水平。

关键词:外骨骼机器人助力1 现状人体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起源于美国1966年的哈德曼助力机器人的设想及研发,到今天整体仍处于研发阶段,能源供给装置以及高度符合人体动作敏捷及准确程度要求的控制系统和力的传递装置都有待大力投入研发和试验尝试[1]。

以下是近些年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1 日本外骨骼机器人HAL3 它由筑波大学研发,功能为:帮助人行走、起立、坐下等下肢动作的动力辅助机器“机器人套装(Robot suit)”HAL(Habrid Assist Legs),该机器人主要由无线LAN(局域网)系统、电池组、电机及减速器、传感器(地板反应力传感器、表面肌电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组成,总重约17千克,设备较重,动力传动采用电机-减速器-外骨骼机构的方法。

能够根据人体的动作意愿自动调整装置的助力大小。

市场规划:将主要面向高龄护理、残疾人辅助、消防及警察等危险作业的用途,并且加强运动娱乐用途市场的开发力度,将针对各种用途进行HAL的设计生产[2]。

具体产品可见以下链接网址:/show/hkJUlIx1wbzsJMYV.html1.2 以色列:“外骨骼”助力装置ReWalk 埃尔格医学技术公司研发的“ReWalk”用一副拐杖帮助维持身体平衡,由电动腿部支架、身体感应器和一个背包组成,背包内有一个计算机控制盒以及可再充电的蓄电池。

使用者可以用遥控腰带选定某种设置,如站、坐、走、爬等,然后向前倾,激活身体感应器,使机械腿处于运动之中。

主要用来助瘫痪者恢复行走能力[3]。

动力传动采用电机-减速器-外骨骼机构的方法,运动模式主要是装置带动人体动作,装置的助力大小由控制系统设定,不能跟随人的动作意愿而随时改变。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医疗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而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就是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康复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比较传统的康复模式,康复机器人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起到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功能的作用。

其中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则更加突出,因其具有独特的控制策略和功能,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由人体机器接口控制的智能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辅助四肢瘫痪、脑卒中和运动障碍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采用的是外骨骼式结构,能够通过机器人的电力系统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和动作,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与传统的平板式康复机相比,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其更为适合患者的治疗需求。

然而,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也是其关键的一环。

目前,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基于力矩、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基于脑机接口和基于虚拟环境等若干种。

那么,这些控制策略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呢?基于力矩控制,是一种以患者关节的力矩为控制目标的控制策略。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肌肉产生的力矩,并提供一定力矩的支持,使患者能够通过对机器人的协作控制来恢复肌肉的功能。

优点是对患者力量恢复的速度和清晰度有较好的控制,但不足之处则是其存在滞后性,控制算法需要合理设计,否则会使患者动作不够自然。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控制,是一种以肌电信号为控制目标的控制策略。

在这种控制策略中,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将其转化为匹配的动作。

这种控制策略的优点在于可以在无需外部控制的情况下将控制权交给患者自己,但不足之处是其易受干扰,同时也容易对患者情绪造成影响。

基于脑机接口控制,是一种以大脑信号为控制目标的控制策略。

这种控制策略主要通过将脑电波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电信号来实现。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大众的视野中逐渐得到了关注。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扩展人类运动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士恢复行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甚至在军事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述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一、技术发展历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开采火星矿场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标志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开始走向实用化。

进入21世纪,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制造材料的不断升级,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5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款名为HAL(Hybrid Assistive Limb)的外骨骼机器人,该产品可以辅助残疾人士恢复行走和使用手臂的能力。

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金属骨骼的外骨骼机器人,以提升劳动效率和减轻工人负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我国也开始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应用领域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首先是医疗领域。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和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让他们重获自由。

同时,在手术室中,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普及,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精确和稳定的运动助力,从而减少手术风险。

另外,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军事领域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战场上,士兵们会经常面临长时间负重行军的情况,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负荷,提高战斗力。

同时,在复杂环境下,外骨骼机器人也能为士兵提供更好的防护和生存保障。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在辅助工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比如,在工厂生产线上,外骨骼机器人可以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助力,降低工伤的风险。

同时,在体育领域中,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辅助残疾人士参加轮椅比赛,提升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

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研制与步态生成方法

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研制与步态生成方法

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研制与步态生成方法汇报人:2023-12-19•引言•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设计目录•步态生成方法研究•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实验研究•总结与展望01引言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对辅助行走工具的需求增加。

康复医学需求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辅助行走装置帮助恢复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技术发展趋势机械外骨骼作为新一代辅助行走工具,具有便携、轻便、适应性强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外研究以美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技术起步早,研发实力强,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国内研究近年来国内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始关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在智能化、适应性、舒适性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研究目标:针对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制,研究一种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步态生成方法,提高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和舒适性。

主要内容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基于人体工学和机械设计原理,设计一种轻便、舒适、可靠的外骨骼结构。

步态生成算法研究:分析人体行走步态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一种自适应于不同用户的步态生成算法。

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机器人的运动需求,设计一种高效、稳定的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与用户的协同行走。

实验验证与优化:通过实验验证外骨骼机器人的性能和舒适性,根据实验结果对外骨骼结构和步态生成算法进行优化。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02轻便型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设计人体工学设计根据人体工学原理,优化机器人结构,提高穿戴舒适度和安全性。

关节设计与运动范围合理设计机器人的关节,确保足够的运动范围和灵活性,适应不同人群的行走需求。

结构轻量化采用高强度材料和结构设计,降低机器人整体重量,提高便携性。

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控制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架构,实现机器人各部分协同工作。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与设计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与设计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与设计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以穿在身上的机器人,它可以增强人类肢体的力量和自主移动能力。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种机器人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重点。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外骨骼机器人最初的应用是在军事领域。

2000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戴上外骨骼机器人的士兵能够在山路上扛着100多磅的装备行走。

之后,为了解决失能人群机械化帮助的问题,医学界增加了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

同时,德国开发出了专门的“机器人运动员”,使得协会残疾人可以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日常生活和生产制造等领域。

在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瘫痪患者进行肢体康复。

在日常生活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搬运货物、爬楼梯等力气活。

在生产制造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伤。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与原理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体重、力度、稳定性和电池寿命等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外骨骼与人类进行有效交互的问题。

从原理上来说,外骨骼机器人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传感器、计算机、执行器和电池。

首先是传感器,它可以读取人类的姿态和动作,以对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控制。

然后是计算机,它用于对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执行器被用来转动电动机或液压系统,以使外骨骼机器人产生相应的力和运动。

最后是电池,它能提供给外骨骼机器人所需的电力。

三、外骨骼机器人的优势与未来展望外骨骼机器人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强人类的肢体功能,并且帮助人们完成一些重体力活,减轻了工人们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瘫痪患者可以完成肢体康复训练。

另外,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未来还将不断拓宽,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多样化,例如,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被用来支持太空步行、远程医疗等方面。

总之,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和设计离不开数学、力学、材料等学科的支撑。

未来,它将会不断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技术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其中一种类型的机器人,即外骨骼机器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重点阐述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前景。

一、外骨骼机器人的定义和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机器人设备,其框架和结构与人体骨架相似,可以认为是与人体骨架相互耦合的机器人系统。

外骨骼机器人包含了人体骨骼系统和机械装置,可以通过传感和信号处理,与人体信号互动,最终达到帮助人体完成一定动作的目的。

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用于为卡车司机和陆军士兵提供支撑,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和功能也不断提高,可以帮助运动员完成更具挑战性的训练和比赛,帮助行动不便者恢复行动能力,甚至被应用于医疗领域等。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即机械结构设计、底层控制算法和上层应用开发。

机械结构设计外骨骼机器人机械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工艺,降低产品的成本,并为设备的可穿戴、保护和操作提供最佳的物理接口。

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作业底板等部件的设计和优化。

底层控制算法底层控制算法是指外骨骼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力控制、姿态控制、步态控制等方面的算法。

外骨骼机器人的动态稳定性、负载能力、可操作性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

上层应用开发外骨骼机器人的上层应用开发主要包括人体运动分析、信息融合、人机交互、任务规划等方面。

这些应用可以为外骨骼机器人实现与人体相互合作和协作的目的,并达到对人类的有效辅助。

三、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外骨骼机器人由于具有精确的运动控制、协作性和保护性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军事领域:如前文所述,外骨骼机器人起源于军事需求,用于减轻士兵、工程师、消防员等人员的负担,提高他们的运动力和工作效率。

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与应用

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与应用

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与应用1. 前言外骨骼助力器是一种新型辅助装备,它可以为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人提供帮助,使之更加便捷地移动和进行运动。

外骨骼助力器研究和应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2. 外骨骼助力器的定义与分类外骨骼助力器是一种带有电动机、传感器、控制系统等电子元器件的骨骼外固定装置,通过对肌肉运动的识别和分析,控制装置的电机提供助力,协助人体完成运动。

外骨骼助力器依据不同的运动类型、应用场景可以分为步行助力型、上肢助力型、康复训练型、体育比赛型等多个类型。

3. 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现状外骨骼助力器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个领域的研究也非常成熟。

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大型公司和机构都在该领域展开了研究,包括康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在国内,北大、清华、复旦等多所著名大学都开展了外骨骼助力器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

在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也是外骨骼助力器研究的先行者。

4. 外骨骼助力器的应用场景4.1 康复训练外骨骼助力器在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康复疾病和创伤的恢复阶段,包括脊髓损伤、脑损伤、中风等。

外骨骼助力器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肢体活动的方式,可以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和成效。

4.2 残疾人帮助外骨骼助力器对于残疾人的帮助是巨大的,包括自闭症儿童、下肢残疾人、截肢者等人群。

外骨骼助力器的出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可以协助残疾人更加便捷地行走、工作和学习。

4.3 工业生产外骨骼助力器还可以被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协助工人完成一些危险、辛劳、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5. 外骨骼助力器的优势和挑战5.1 优势外骨骼助力器可以协助人们完成一些较为高强度、高风险的活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外骨骼助力器也可减少康复时间和成本,而且方便携带。

5.2 挑战目前外骨骼助力器的成本偏高,同时外骨骼助力器使用也需要一定的培训和适应期。

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工作或改善行动功能的机器人装置,它通过感知人类的运动意图并提供力矩支持来增强人类的行动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研究。

第一部分: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系统等。

首先,机械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确保机器人能够与人类身体接触的部分尽可能符合人体的形态和运动特点。

此外,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也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重量和耐用性。

其次,传感器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能够感知人体的姿态、力矩和力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传感器和肌电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的生物信号数据,从而帮助控制系统识别人体的运动意图。

第二部分: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是保证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协同工作的关键。

控制系统需要通过传感器获取的生物信号数据来判断人体的运动意图,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机器人动作。

常用的控制算法有基于PID控制器的位置控制、基于模糊逻辑的力矩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识别等。

同时,控制系统还需要具备实时性和稳定性。

实时性是指控制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和适应人体的运动变化。

稳定性是指控制系统能够保持与人体协调稳定的状态,避免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力矩或冲击。

第三部分: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应用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重训练,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通过感知患者的运动意图并提供力矩支持,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方式,并加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在工业领域和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工业生产中,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工人完成繁重的劳动任务,减轻工人的负担并提高工作效率。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人体行走的外骨骼装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本文将介绍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背景、现状、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它通过仿生学原理和机械结构设计,为穿戴者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助力,从而减轻行走时的负担。

这种外骨骼机器人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行走或者负重工作的人群,以及下肢损伤或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还有着广阔的老年护理市场前景。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目前,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军事、工业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已经有一些原型机或者商业产品投入使用,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同时,学界对于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涉及到机械设计、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仿生学、机械动力学、传感技术、控制算法等。

其实现方法通常包括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机构优化与调试、传感器采集与处理、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等步骤。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包括腰部、大腿杆、小腿杆和脚踝等部位的设计。

这些部位通过仿生学的原理,模仿人体下肢的动作规律,从而实现与人体运动协同的外骨骼机器人。

在仿生学的基础上,通过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效率。

同时,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可以实时采集穿戴者的运动信号并反馈给控制系统,从而实现精准的控制。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军事方面,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士兵在行军过程中节省体力,提高作战能力。

在工业生产中,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工人进行重物搬运等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在康复医学领域,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患有下肢损伤或疾病的人进行康复训练,加速恢复。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成本较高
目前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 发和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 泛应用和推广。
用户体验需要进一 步优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 高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进一步拓展全身外骨骼助力 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 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其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比不同 设计参数、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机器 人性能差异,找出优势与不足。
改进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针对性 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为后续的机器 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高度集成
实现了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高度集成 ,提高了其便携性和可穿戴性。
适应性强
04
机器人软件设计
运动学建模与控制算法
运动学建模
通过建立准确的运动学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等运动特性。
控制算法
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 制。
机器学习算法应用
特征提取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机器人收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识别用户的意图和行为。
03
机器人硬件设计
机构设计
连杆机构
由刚性连杆组成,用于实现机 器人的运动模拟和助力。
关节设计
采用高精度舵机实现关节的精 确控制,同时保证机构的稳定
性。
轻量化设计
采用优化算法对机构进行轻量 化设计,减少机器人自重,提
高移动性能。
驱动器设计
电机驱动
采用无刷电机驱动,具有高效率、高转矩、高寿 命的特点。
意义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和残疾人 提供行走和负重的辅助,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负担。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综述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综述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综述摘要外骨骼机器人(Exoskeleton Robot)实质上是一种可穿戴机器人,即穿戴在操作者身体外部的一种机械机构,同时又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耦合、移动计算等机器人技术,在为操作者提供了诸如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

本文简要介绍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加重,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0%。

老年人普遍存在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力量、耐力不足等情况,研发一种可穿戴舒适的外骨骼机器人,助老年人行走、上下楼梯、适当负重等十分必要,同时,可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也适用于残疾人或身体机能薄弱者,这将会大大减少照顾老弱病残者的人力资源,减轻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具有社会与经济价值。

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远行与负重的主要方式,但存在对路面要求高,不适应于军事、消防营救等领域,士兵与消防人员需长距离行走、背负重物、野外作业等,这些特殊活动交通工具都没法完成,且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

研制一种可穿戴外骨骼机构,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耐力来增强长时间行走和负重等能力,从而完成一些特殊任务。

可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由于自身的商用与军事应用价值,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理想外骨骼机器人有能够在操作者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但永远不妨碍其行动的自动化机器人装置替代他的手足,能承受货物背负任务且与人体完全结合,准确预判佩戴者的意图,具有防护并增强操作者负重和运动能力的作用。

理想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制困难可想而知。

研究现状早期人类为减少人员伤亡所制作的盔甲其实已经属于外骨骼的雏形,提高了士兵的个人防护能力,但其存在自重与被动阻力,极大消耗了使用者的体力。

1960年,通用电气公司研制一种名为“哈曼迪1”的可佩戴单兵装备,采用液压驱动。

该公司第一个提出并开展增强人体机能的主动助力型外骨骼机器研究。

其外骨骼体积巨大且笨重,安全性能低,也只能取代单只手功能。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发展综教学提纲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发展综教学提纲

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发展综教学提纲一、外骨骼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一)外骨骼机器人的定义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机械设备,它能够为使用者提供额外的力量、支撑和运动辅助,增强人体的机能和能力。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分类1、按应用领域分类医疗康复领域:帮助残疾人恢复行走能力,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工业领域: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防止工伤。

军事领域:增强士兵的体能和作战能力。

2、按驱动方式分类电动驱动:通过电机提供动力。

液压驱动:利用液压系统产生动力。

气动驱动:依靠气体压力驱动。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一)传感器系统外骨骼机器人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如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用于感知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和身体状态。

(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发出指令,控制外骨骼的动作。

(三)动力系统根据不同的驱动方式,动力系统为外骨骼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动力。

(四)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撑和传动部分,确保外骨骼能够与人体紧密贴合,并实现稳定的运动。

三、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一)中风康复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通过重复的运动训练促进神经重塑。

(二)脊髓损伤康复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站立和行走的辅助,改善生活质量。

(三)肢体残疾康复辅助肢体残疾者进行日常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

(四)康复训练效果评估通过监测患者的运动数据,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四、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一)物流搬运减轻工人在搬运重物时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筑施工辅助工人进行高处作业、长时间站立等工作,减少疲劳和工伤事故。

(三)制造业在装配、加工等环节提供力量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

五、外骨骼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一)士兵体能增强提升士兵的负重能力、行军速度和持久作战能力。

(二)伤员救援帮助救援人员在复杂环境中快速转移伤员。

(三)特种作战为特种部队执行特殊任务提供额外的保障和能力。

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在脑机接口技术(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的推动下,肢体康复逐渐取得了重要突破。

其中,脑机接口技术下的肢体外骨骼助行器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肢体外骨骼助行器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肢体外骨骼助行器是一种具有机械结构和传感器的穿戴式机器人装置,旨在帮助患有运动障碍的人重建或增强其行动能力。

脑机接口技术则通过读取人脑活动的电信号,将其转化为机械指令,使外骨骼助行器能够实现行动的协调与控制。

目前,国内外研究团队在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脑机接口的外骨骼助行器系统,能够通过读取大脑的运动意图实现四肢的协调行走。

此外,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成功开发了一款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下肢外骨骼助行器,通过读取脑电波信号实现肌肉的控制,让患者可以更加自由地行走。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也在尝试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下肢外骨骼助行器的研究中。

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脑电图的外骨骼助行器控制系统,能够通过读取患者的脑电信号实现对外骨骼助行器的精准控制。

同样,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也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下肢外骨骼助行器,通过读取人脑皮层的电信号实现对外骨骼助行器的动作控制。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下肢外骨骼助行器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外骨骼助行器的重量和尺寸需要进一步减小,以提高患者的穿戴舒适度。

其次,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外骨骼助行器能够准确地响应患者的运动意图。

此外,机器人与人体的运动协调性也需要得到更好的改进,以提高使用者在实际行走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已经逐渐从科幻小说中走进了现实生活。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集合了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等技术的高科技机器人,它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们恢复走路、迈步等动作功能,同时还能让劳动强度大的工人或者士兵减轻体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医疗、军事和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历史渊源作为一种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不断地研发和推广相关技术和产品。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历史。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就已经开始研究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旨在为行动不便的士兵提供帮助。

但是,由于当时科技水平限制较大,外骨骼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都较为低下。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大幅度扩展。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百家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其中以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和机构居多。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外骨骼机器人需要集成香港的多项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

外骨骼机器人一般由支撑体系、助力系统、身体运动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

其中,支撑体系主要负责外骨骼的负重和支撑;助力系统拥有强劲的推力,可实现由机器人来完成人体本身难以完成的动作;身体运动控制系统则是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它能够根据对人体生理结构的深入理解,实现人体肢体设备的准确运动控制。

外骨骼机器人一般采用液压、气动和电气传动等技术,其中液压和气动系统能够满足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复杂动作的要求,而电气传动则主要应用于精细的动作控制。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在于对人体运动学和生理学的深入掌握,以及对其动作模拟和控制的高度精确性。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指由机械装置组成的“骨骼”结构,穿戴在人的身体表面,以增强、辅助或替代肢体功能为目的的智能助力外骨骼系统。

外骨骼最初的应用对象是军事作战中伤员的康复治疗,后来逐渐扩大到广泛的民用领域。

现在,外骨骼已经开始出现在高龄化社会、残疾人康复、职业体育训练等方面。

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康复治疗外骨骼机器人技术能够为康复患者提供适度的支持,从而协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

随着外骨骼技术的不断提升,康复治疗中已经可以实现下肢外骨骼带动下的腿部运动、上肢助力背心的辅助抬臂等功能,这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2、体育训练外骨骼机器人技术能够通过增强肌力和灵活性,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更高水平的训练效果。

比如在赛车运动中,穿戴上外骨骼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技术水平,同时也降低了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的风险。

3、日常生活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也在逐渐服务于日常生活。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外骨骼技术已经逐渐在日常护理中得到应用,比如老年人穿戴上外骨骼可以帮助他们在行走等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挑战尽管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1、技术不成熟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达到成熟的水平。

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技术不足之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2、成本过高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所涉及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这对其在民用领域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3、适应范围有限目前的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仅适用于一些比较单一的活动,例如走路、提起物品等,对于高级行为的辅助还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程度。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外骨骼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它是一种以机械结构为主导,可穿戴的智能机器人设备,能够协助人类完成各种日常活动和特定工作,如军事作战、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等。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在逐步加速。

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起源人类一直在追求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密不可分。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NASA为宇航员的行动想要提供一种支持,从而开发了第一款外骨骼机器人。

以NASA机器人为基础,日本在1991年开发了第一个真正的外骨骼机器人,命名为"Exoskeleton"。

中美两国的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也逐渐迎来高潮,除了一些军事与医疗方面应用之外,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主要应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方面,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应用在战场上,能大大提高士兵行动的速度和力量。

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协助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进行康复,或者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的病人进行帮助。

工业生产,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三、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1.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不断增长的失能和康复人群,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提高。

在未来十年,全球康复和创伤治疗市场将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2.技术创新和应用扩展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在最初的军事和医疗方面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限制,如重量、能耗、自由度等。

未来,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将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不断提高其性能和应用效率,同时更多的领域也将开始探索相关应用。

3.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为了推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国家政府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以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积极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分析
王庆江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运用比较传统的运载方法以及在工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比较复杂的地形条件之下,传统运载工具不能够很好的工作,而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突破。

因此,在当前世界各地,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发展状况,主要分析了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并且作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装置,这种机器人融合多种信息,控制系统传感系统集于一身,并且为穿戴人员控制好功能和任务。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是一种前沿技术装备,受到多方的关注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在我国,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借鉴先进技术,并且不断地创新,主要研究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1.在国内外,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最新型的材料和技术充分应用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发明上,促使外骨骼助
力机器人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改良,并且不断创新,经过努力,在我国国内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发明和创新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下面将归纳分析目前为止国内外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状况。

1.1国外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分析
表1 国外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表
1.2我国国内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分析
表2 国内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表
2.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关键技术分析
2.1驱动技术
2.1.1液压驱动
通过运用液压驱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外骨骼助力
机器人提高自身的承载能力,这种特点保证了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能够进行搬运工作。

但是,液压驱动系统有一个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效率比较低,并且产生的噪音比较大。

由此看来,必须充分发挥液压驱动系统的优点,尽可能减少缺点。

在这种情况之下,保证元件的数量,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最终达到减重的目的。

2.1.2电动机驱动
由于电动机技术是比较成熟的,非常容易控制,但是也存在缺点,电动机动态不够平衡,并且电动机的负重能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需要比较大的动力,电击的体积也会随之增加,不利于整个结构的灵活性。

我国相关技术公司,所研究的外骨骼应用的电动机驱动技术。

2.2结构技术
2.2.1有利于使用人员的控制以及驱动
在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机械结构的设计,为了使用者更加方便,必须采用模仿人形结构的特点,对各个关节进行更加精细的设计,从而促使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更加灵活。

这种机器人跟随使用者行走,在完成动作的过程当中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度,相关关节的屈伸以及活动都是非常容易的,并且根据不同程度的需要进行配置,从而有利于使用者控制和驱动。

2.2.2安全性
在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自由度设计当中,必须设计可调节的位置,并且满足运动范围所需要的相关需求,在关节的运动范围之内必须保证使用者更加安全。

2.2.3便于使用者进行调节
虽然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设计是模仿人形的,但是由于个体的相关尺寸存在差异性,那么,设计出来的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必须有利于调节自身尺寸从而适合不同的人使用。

在小腿部位以及大腿部位和相关关节部位安装调节装置,从而调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宽度以及高度,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腰部设计当中,必须可以方便地调节宽度,安装插孔。

2.2.4穿戴更加舒适
为了保证外骨骼机器人在穿戴的时候使用者更加舒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就要考虑使用者与外骨骼机器人具有足够的贴合度,并且保证使用者运动过程更加自由灵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结构设计必须满足使用者基本的活动,不能干涉使用者的任何动作。

从而保证助力机器人相关关节设计人体关节设计处于同一条直线之上,进行更加精细的计算和分析,确定绑带的位置以及具体的数据。

不仅可以保证使用者安全性还保证了使用者穿戴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时候更加舒适。

2.2.5携带更加方便
在满足各种要求之后,必须保证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体积的大小,尽可能的减少尺寸,并且保证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折叠,按照相关的方向进行折叠,有利于使用者携带。

2.3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所设计的传感器通过感受穿戴者的相关动作以及速度,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进行及时的控制。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充分应用传感器编码,测量关节运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推力或者拉力,使用者通过感受鞋底的力量,检测速度和姿势。

通过传感器装置可以检测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在跟随人体运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具体数据,从而进行整体检测。

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控制包括不同方面。

使用合理的控制策略,保证使用者和机器人产生一体化的效果,对机器人可以进行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抵抗干扰,并且增强自身功能,通过自身功能从而增强适用性,一旦发生故障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反馈出来。

2.4安全性的设计
穿戴者在使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活动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必须保证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有着足够的安全性。

在设计的时候,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自身所对应的安全评价系统和方法。

在满足的各种需要程度之后,采用一些具有较小惯性的部件,在设计关节的时候,设置缓解装置。

并且控制系统也要做好安
全设置,如果发生意外状况,可以发出信号,使用者能够自由控制。

并且在与使用者接触的部分安装安全气囊,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由于意外对使用者造成的伤害。

2.5能源技术研究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驱动系统以及控制系统都需要供电装置,主要是应用蓄电池。

目前国外科技公司已经研究出先进的电池技术,将这种燃料电池装置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上,能够充分应用太阳能,不仅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而且提高了使用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外以及国内对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相关的科技公司以及技术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创新,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从而保证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可以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加永,莫新民,张昂,等.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10).
[2]宋遒志,王晓光,王鑫,等.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兵工学报,2016(1).
[3]李坦东,王收军,侍才洪,等.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6(9).
[4]岳海波.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J].河南科技,2017(13).
[5]薛增飞,赵新刚,林光模,等.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J].控制工程,2017(7).
[6]邱静,陈启明,卢军,等.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自适应阻抗控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4).
[7]刘秀华,闫磊.下肢外骨骼助力装置结构与动力学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