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
细说汉字生儿育女——说“育”(毓)
细说汉字生儿育女——说“育”(毓)朱英贵“生儿育女”是民间的常用说法,意谓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今天说的“育”通常侧重于培育或教育,而“育”字的初文含义本是生育。
其实,“生”本是指植物出生,“育”才是指人出生,跟“育”同源的还有一个“毓”字,本文一并来谈谈“育”和“毓”的构字理据及其字义演变。
一、“育”(毓)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育”和“毓”是两个不同形体的汉字,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这两个字的初文本是同一个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育”(毓)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从上图可以看出,“育”(毓)字的甲骨文构字理据至少有三种表现方式:其一如上图第一个甲骨文字形,只画一个倒“子”表示生育产子时头朝下产出的状貌,周边的几个小点表示分娩时流出的羊水与血水;其二如上图第二个甲骨文字形,在第一个字形的上方又增加了一个头部多了一条横线的“女”字,表示生育产子的女人,使得表意更加准确;其三如上图第三个甲骨文字形,在第二个字形的女人胸部又增加了两点使之成为“母”字,使得表意更加完善。
“育”(毓)字的金文字形是对后两个甲骨文形体的直接继承,并且省去了“女”或“母”上方的一条短横线,使得表意更加清楚完备。
“育”(毓)字的小篆字形有两种:笔画较多的一种在楷化以后演变为“毓”字,它是对含有“女”或“母”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承继发展;笔画较少的一种在楷化以后演变为“育”字,它是对不含有“女”或“母”的初文形体的加工改造,将倒“子”周边的几个小点讹变为“肉”(月),可能是为了表示“育”字在生育的意义之外还有养育的意义吧。
总之,“育”(毓)字的构字理据就是妇女(母亲)生育产子,它的造字本义当为生育。
后来“育”字又滋生出来养育的直接引申义,于是便分化为两个字形:其中“毓”字侧重表示其生育繁殖的造字本义,而“育”字侧重表示其抚养培育等引申义。
当然,在生育产子这一初文意义上,“育”和“毓”这两个字还是通用的。
重新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优秀范文5篇)
重新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重新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重新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与汉字进行亲密接触。
可以这么说,在我二十年的生活和学习中,汉字也陪伴了我近二十年。
说实话,除了知道它可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外,关于其他的,我就一无所知了,也根本没想过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这两者的关系。
于是,抱着疑问和好奇的心态,选报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这门公共选修课,重新认识它们两者的关系。
五千多年的时光交替,历史变迁,也慢慢的造就了瑰丽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在一定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古代文化的历史衍生物。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众所皆知,在兽骨和龟甲上率先刻字的古人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甲骨文。
它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而后,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中国文明史的五千年。
在冗长的年月里,汉字经历着岁月变迁,还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的演变。
经过选修课的系统知识学习,我领悟到了汉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立性强。
2.汉字是音义二维的文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
3.汉字构形有理据,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分割的关系。
这些特点无一不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汉字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发明创造。
所以,对那些削尖脑袋也想学习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老外们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就是我们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春秋战国时期,战局不稳,因此也产生了很多思想。
当中以孔子最为经典。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礼”和“仁”的政治思想,重义轻利和富民的经济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还有从小到大,老师们都极力推荐我们的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孔子作为一个在政治上发展不了拳脚的人,却在教育上大发光彩。
弟子三千就是他的成就,杏坛下的言传身教就是他传播思想的途径。
一斑窥豹——从汉字字源看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t i o n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Ap r . 201 3
第3 4卷第 2期
Vo 1 . 3 4 No . 2
一
斑 窥 豹
—
—
从 汉 字字 源 看 古代 女 性 的 生存 状 态
姚 利 芬
( 中央 民族大 学语言文 学系,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汉字与文化同构 , 汉字集造字法与表辞法于一身 , 包容着造字心理 和社会心理 的全部流程 , 古今 汉字概莫
些肤浅的探讨 , 从—些 与女 性有关 的汉 字 , 分 析其 甲
C h i n e s e c h ra a c t e r i s o f n o e x c e p t i o n s . B y e x p l o r i n g w o me n r e l a t e d f r o m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 we c a n g l i mp s e t h e nc a i e n t f e — ma le s u r v i v l a s t a t u s nd a s o c i a l h bi a t s . Ke y Wo r d s :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r a c l e ;c l e me n t i ;g h u a n w e n;w o me n
Ab s t r a c t : I t i s t h e i s o mo r p h i s m o f C h i n e s e c h ra a c t e s r nd a c u l t u r e , t I l e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c o mb i n e d t h e me t h o d o f w o r d s r e -
从许慎《说文解字》看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
从许慎《说文解字》看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摘要:许慎《说文解字》中收辑的9353个文字中,有160多个文字对人体结构、疾病症状、疾病诊断、针灸、草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古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概况,对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说文解字》疾病草药针灸一、《说文解字》中的病理知识1.对疾病症状的描述。
(1)记载疾病名称。
在《说文解字?疒部》102字中,表示疾病意义的就有70多个。
其中解释为“病也”的文字就有15个,反映了当时医学发展的状况。
如:“瘿,颈瘤也。
”[1]颈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的疾病,说明那时已有了因长期缺碘而形成的瘿病。
“痱,风病也。
”[2]指出这是中风病。
(2)认识疾病特征。
“暍,伤暑也。
”[3]即指外感暑邪引起的热性病。
“疟,热寒休作。
”[4]指出这种病寒热断续交替发作,即疟疾病,多发于秋季天凉时。
“痁,有热疟。
”[5]痁为疟疾的一种,多日一发,有热无寒。
“痎,二日一发疟。
”[6]痎为二日一发的疟疾,也泛指疟疾。
可见古人对于疟疾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深刻的,不仅有一般特征,还有具体分类情况。
“疫,民皆疾也。
”[7]即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说明在汉代已经出现传染病疫情。
(3)解释疾病原因。
“痹,湿病也。
”[8]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此外,对“疾”、“病”二字的解释也很精细,如“疾,病也。
”[9]“病,疾加也。
”[10]“疾”和“病”的程度不同,“病”是在“疾”之基础上发展的。
2.对人体疾病的分类。
(1)五官疾病。
第一,耳病。
“聋,无闻也。
”[11]指耳听不见声音,丧失听觉能力;“聳,生而聋曰聳。
”[12]指因母亲妊娠、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聊,耳鸣也。
”[13]指人们在没有外界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第二,目病。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目部字有113个,如“眵,目伤眦也。
”[14]眵义为眼眶有病,红肿。
“盲,目无牟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探析】中国传统生育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探析】中国传统生育观念一远古先民的两性生活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动物生殖本能的基础上,人类对男女两性关系一直处于蒙昧阶段。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天人交感而生圣人的神话,这些“圣人无父”的感生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育科学的无知。
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又由于认识到女性腹体是孕育生命的所在,于是产生了对女性的孕体崇拜。
孕体崇拜实质上是对新生命的崇拜,这是人类生育信仰的起点。
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超过女性,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女性孕体崇拜也逐渐转为男性生殖崇拜。
我国新石器中晚期就有石祖、木祖、陶祖崇拜。
“祖”字的古体为“且”,而“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符号,石祖即是形态颇似男性生殖器的石头。
在河南淅川的下王岗、陕西铜川李家沟、临潼姜寨和甘肃谷灰等地都发掘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遗物。
“男性生殖崇拜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在文明很高的种族里也可以找到。
”从女性孕体崇拜向男性生殖崇拜的转变,标志着生育信仰在原始人的直观思维中得到了发展和推进,认识到了男性在生育繁衍中的作用。
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上,象征新生命的头像不是刻画在女性的腹内,而是雕刻在男子的胸部,表明新的生命原来是在男人的身上,是他们的“种”,传到女子身上,有她们孕育生产,女性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一个延续生命的任务而已。
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对男性地位的认可和强化,更标志着生育信仰由对女性自然能力的承认变为对男性在家庭、社会生产中地位的肯定。
在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家长拥有对包括妻子儿女在内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女子在家庭中变成男性的附庸,沦为生育以为夫家传宗接代的工具,这就必然导致出现在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同时,“原始艰苦的物质生活和濒于种族灭亡边缘的生育危机,使原始人渴望种族繁衍,人丁兴旺”。
于是,早生多生生男开始成为生育信仰的重要内容,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与儿童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与儿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生育观念与儿童教育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育被视为一项神圣而重要的责任,而儿童教育则是培养下一代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和儿童教育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生育子女被视为传宗接代的重要任务。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强调子孙满堂,认为只有生育后代才能维系家族血脉、延续家族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夫妻多生养子,尤其重男轻女的观念普遍存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教育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具备君子的德行,因此,儿童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孝顺之道以及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和教师被视为孩子道德修养的重要引导者。
三、生育观念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对儿童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对男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
传统上,男孩子被认为能够继承家族血脉,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因此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男孩往往会得到更多关注和培养。
其次,传统生育观念使得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家长希望子女能够成为家族的栋梁之材,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家族的责任。
这种期望会导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大的资源和精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教育的结合在当代中国,虽然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演变,对于儿童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儿童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重视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因此,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念与儿童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育被视为一项神圣的责任,而儿童教育则是培养下一代德行的重要途径。
姓名学理论之如何从中国人的姓名看中国历史文化变迁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的启迪和资源。
一中华民族的姓名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社会起源的姓遗传下来的姓只有任、姚、姜三姓,其他的不是消失就是人口极少。
而父系氏族时的姓却大都保留了下来。
据统计到今天我们中国的姓氏已达到了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关于中国姓氏的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谱名的规定也从那时开始。
西汉以后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王莽篡权,为了强调自己革新的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中国两字名开始兴起。
到了唐代谱名才又重新被人们重视,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中国人的姓名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五千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姓名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可惜,姓名文化现今已经明显衰落,原本蕴涵的情怀和格调荡然无存。
虽然孔、孟、曾这几大姓迄今仍然严谨地遵循着谱名的要求,但是广大中国人的名字早已没有文化品位,仅仅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
“字”字的本义竟然是生孩子.doc
“字”字的本义竟然是生孩子文字趣谈——字的本义“字”(zì)的意思现在指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 ,但最初的意思却与现在大相径庭。
古代本义是不是很复杂呢?归结起来,“字”就是在屋里生孩子的意思,并以此为基本义,引申开去,产生了一系列类似的意思。
要想弄明白,就看一看下文的详细解释吧。
(1) 会意兼形声。
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 (2) 同本义 . 字,乳也。
――《说文》。
字,生也。
――《广雅》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论衡?气寿》六畜遂字。
――《汉书》。
颜师古注:“字,生也。
”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汉书?食货志下》 (3)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4) 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易?屯》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史记?平准书》 (5) 又如:字牝 (怀孕的母畜);字孕 (怀胎;生殖);字马 (怀孕的马) (6) 抚养;养育;教养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左传》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牛羊腓字之。
――《诗?大雅?生民》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7) 又如:字养 (抚养;养育);字民 (养育人民);字育 (化生);字孤 (抚养孤儿) (8) 爱于父,不能字厥子。
――《书?廉诰》乐王鲋字而敬。
――《左传?昭公元年》。
注:“字,爱也。
” (9) 又如:字孤 (抚爱孤儿);字爱 (抚爱) (10) 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teach] 天会间,充女直字学生,学问通达,观书史,工为诗。
――《金史?温敦兀带传》 (11) 治理 [govern] 防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
――刘禹锡《答饶州之使君书》 () 取名;取表字 [style]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多子多福书法
多子多福书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多子多福书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形式,通过书写特定的汉字来表达对子孙多福的愿望。
这种书法形式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受推崇,而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多子多福书法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传承现状。
多子多福书法起源于中国古代道教文化,其中“多子”代表生儿育女的喜悦与幸福,“多福”寓意着一家人共同享有幸福与福祉。
在古代社会,子女多表示家庭昌盛兴旺,而福气则是每个人所期待的美好命运。
多子多福书法被视作一种祈福的方式,能够为子孙后代带来吉祥和幸福。
在书法艺术中,多子多福书法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
草书的多子多福书法最具有艺术性和辨识度。
用草书书写多子多福,能够展现出书法家浓墨重彩的狂放风采,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艺术家的精神和力量。
多子多福书法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书法家会将“多子多福”四个字排成横排或竖排,有的则会以圆形或方形的方式书写,赋予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在当今社会,多子多福书法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人将多子多福书法作为家庭装饰,放在客厅或家庭祠堂中,期望为家人带来好运和安康。
一些书法家也将多子多福书法作为创作主题,将传统的祈福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赋予作品更加时尚与个性。
在一些节日或特别场合,人们也会选用多子多福书法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
值得注意的是,多子多福书法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多子多福书法逐渐被现代化和商业化所替代。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日益减少,导致多子多福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失去了它的生机和活力。
加强对多子多福书法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传承和弘扬多子多福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应该加强对多子多福书法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婚育”相关词语之女部汉字文化内涵刍议
留下 的痕 迹 。
、
与婚姻有关的字还有 :姻 ( “ 姻 ,婿家 也 。女之所 因,故 日姻。从女从因。”所因 , 即所 就 ,也 可 称 趋 就 。 “ 姻 ” 是 男 子 一 方 的 代称 ,因为女子将 因就男方 ,所 以称男家为 “ 姻”。去了男方家必须依附于丈夫家 才意 味着有 了归宿,因此也就有 了婚姻。 ),媒 (“ 媒,谋也。谋合二姓。从女某聱”在 中 国封建社会婚姻 以家族利益为前提不 以双方 感情为基础并且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妁 (“ 妁 ,酌也 。斟酌二姓也。从女勺罄”。 中国古代同姓不婚男女双方的结合要先经过 媒人 的斟酌媒合。) , 嫁( 《 说文女部 》 :“ 女 逋人也”。) , 娉( 《 说文 女部 》 :“ 问也 ” 。) 在古代,男 女双方 经过父母的同意媒人的谋 和之后就可以 “ 娉”,然后经男 “ 娶 ”女 “ 嫁” 而达 成 婚姻 。 婚姻牵涉到男女双方, 但和男性 比 起来 , 家庭 对 于 女 性 更 加 重 要 。 女 性 在 家 庭 中 一 方 面承担着传 宗接代生子育女的责任和义务 , 另一方面还得孝敬公婆相夫教子 ,从事家务 劳动,所 以女性在 婚姻家庭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 。古人把这种对 女性 生活状况的认 知反 映到造 字当中,就 出现了一 大批 以女子为部 首的反映婚姻家庭的字。 而这一类字的存在 , 又为我们完 整地记 录并诠 释了古远的婚 姻制
“ 婚 育’ ’相关词语之 女部汉字文化 内涵刍议
7 4 3 0 1 1 甘 肃省 定西 市安 定 区西巩驿 中学 甘肃 定 西 于君秭
【 摘 要】 汉字是 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有褒而娶褒姒。 《 说文 》 :“ 婚, 媚家也。 《 檀》 : 古代社会针对女子的 “ 七出之条”中就有 “ 无 我 们 研 究 汉 字 字 ,应 该 注 重挖 掘 它 所 蕴 涵 的 娶妤 以昏畴,妤人陲也 ,故日婚 。从女从 昏, 子”这样一条。可见 ,在古代社会 ,女子如 深 刻 的 文化 内 涵 。本 文 以女 部 字 的 文 化 内涵 昏亦声。” “ 婚”是女 子一方 的代称 ,称女 果 没有生育能力 ,就不是一个合格 的女人 , 为切入点 以女性婚 育为例选取具有 不同代表 家为婚 ,这也是早期黄 昏抢婚 习俗在语 言中 就会 被人看不起 ,或直接休掉 ,扫地出 门。 性的女部汉字讨论其文化 内涵。 【 关键字 】 女性 ;社会 ;婚姻;文化 内涵 《 说文解字 》汉字 “ 女”是这样解释的: “ 女 ,妇人也 ,象形。”在 甲骨文里 , “ 女” 字形象交手于胸前而端坐 的人形 ,这正是温 柔 贤惠的女子形象。古代女子一般不 出门, 其 生活空间主要是在家 中室 内,闺阁之 间, 而交 手端坐是其在室 内的惯常姿态 ,故以此 形态 之人 形来表示女子。我们也可 以认为 : 甲骨文女字形象乳房高耸而跪坐 的人形。因 为乳 房是 女人最显著的生理标志 ,也是女子 和男 子最 重要的区别,古人正是抓住了女子 的这一显性 生理特征 ,用以来表示女子。 甲 骨文 的女字其实也生动 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男 耕女织, 男子主外 , 女子主内的生活文化特征 , 而且也形象的表现了女子的阴柔 曲婉之美。 女 性 婚 姻 在原始社会 的初始 阶段女 尊男卑 ,氏族 社会 中没有 明确 的法律 伦理道德观念 ,婚姻 处于群居群交 的群 婚阶段。当母 系社 会向父 系 社会 过 渡 时 ,出现 了两 种 形式 的婚姻 生 活 。 早期是男子夜 晚对 女子拜 访实行偶居 ,男女 双方仍然 以各 自母 亲的家庭 为家庭,他们所 生的子女 由女性抚 养,子女 只知 其母 不知其 父。发展到 了后期 ,男子经济地位 和社会地 位的 已逐渐提高 ,希望能 以 自己为中心,让 女子归 向 自己。从此 ,男子凭借 自己强 于女 子的力量 ,用武力把女子抢到 自己家 中,强 行结为婚姻 。这种行为发展成 了后来的 “ 劫 夺婚 ”的结婚仪式 ,即 “ 抢等 字 的结 构特点 , 可以发现它们记录了这种历史现象。 “ 妻”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左部像长发女子形 , 右部像一只手 ,整个字形像用 手抢女子,这 就是说 ,妻子是抢来 的女子。古文字学家徐 中舒主编 的 《甲骨文字典 》上 说: “ 上古有 掠夺 妇女 以为配偶之俗 ,是为掠夺婚姻 ,甲 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来 “ 妻” 字所表示女 予的长发变为 “ 十”, “ 又 ”插 入 发 中,即变成今 天 “ 妻 ”字 形。 “ 娶 ”亲 的“ 娶” 在早期的文献中只写作 “ 取” , 如《 诗 经 ・ 齐风 ・ 南 山 》: “ 取妻如 之何,匪媒不 得 。” “ 取”的本意并不是一般 意义的 “ 拿 来 ”,而是: “ 抢夺”。 《 说文解字 ・ 又部 》: “ 取, 捕 取也。”取 的本意是捕 获、抢掠 , 自然 “ 娶亲” 就是劫夺婚 了。“ 娶” 字是在 “ 取” 的基 础上加 了 “ 女”字旁 ,这 显然是在掠夺 婚 的影响已经消失 , 而娶亲的意义又很常用 , 需单独成词 的情况下产生的。 先秦文献用 “ 取” 而不用 “ 娶”,说 明掠夺婚 的影响那时仍然 存 在。如 《 左传庄公二 十八年 》载晋献公伐 骊戈而娶骊姬。 《 国语 晋语 》中载周幽王伐
从《说文解字-女部》看汉民族女性文化
从《说文解字?女部》看汉民族女性文化在汉字构成系统中,“女”部字作为一个较大的部类可简略分为与女性相关的称号、形容以及人生经历三部分。
它所蕴含的女性社会地位变化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意蕴也跃然纸上。
标签:部首女义类地位文化意蕴汉字是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它的形体构造过程便是汉民族对待事物的认知过程及其文化发展历程的客观显现。
本文将据《说文解字·女部》,从“女”部字的义类以及其蕴含文化意蕴着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分析。
一、“女”部字义类分析《说文·女部》这一部分共收录258个字,可以简略分为表示女性姓氏、称谓等区分性别的字、形容女子姿容或品性的字以及展现女性人生经历方面的字三大类别。
1.表示称号其一为姓氏。
许慎解释“姓”的本意为“人所生”、“因生以為姓”。
“姓”作为一个代表生育起源以及人类家族分支的字,其偏旁部首反映出女权制时代下充斥着母系氏族的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有着互相区别的族号。
“姓”的含义最初与女性生子相关,姓区别出身,而出身由女性决定,也就是所谓“因生以为姓”。
女性由于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大职责而拥有至高的地位。
因此,尽管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女权削弱男权上升,古代社会的很多大姓仍然带有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例如“姬”、“姒”、“嫪”、“姜”等。
其二为称谓,称谓用来对不同家族关系或是不同社会层级的女性角色进行区分。
以年龄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年老的妇人为“姥”、“妪”与“媪”而称年轻的女子为“媛”、“奼”等。
以家族角色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丈夫或是妻子的母亲为“姑”;称叔父的妻子或是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为“婶”;称年辈相当的女性为“姊”、“妹”等。
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古代宫廷有“妃”、“嫔”、“嫱”、“婕妤”等官职,而女性服务阶层则有“妾”、“婢”等卑称。
2.形容姿容、品性《说文解字·女部》中包含许多对女性形象的姿容、品性有形容义的字,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关于育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育字的研究报告摘要:“育”字在中国汉字中属于很常见的一个字,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在汉字文化的发展中,育字被经常使用来表示“生育”或“教育”的概念。
在本次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育”字的语义、语用特征以及其历史、文化和语法方面的演变与应用。
引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信息。
在中国的汉字中,“育”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该字在古代书写中代表了很多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次研究将对“育”字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历史、文化和语法方面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
育字的语义特征:“育”字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生育”和“教育”两个主要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该字的解释为“产生后代”和“教养”,表明了该字在古代语境中的这两种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育的含义逐渐扩展,从单纯的生育和教育,到授业、培训、抚育等多方面的配搭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育”字不仅用于描述人类产生后代和教育,还可以表示生物繁殖、养护、培育等多种含义。
育字的语用特征:在语用学中,育字通常被用来表示产生后代和教育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该字还可以用于描述生物繁殖、养护、培育等含义。
它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出现,体现一种深厚的语境意义。
在使用该字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例如,在国学文化中,“育”字作为“教育”的代表,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并在古代教育施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育”字的多种含义,表明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很重要,是人们对生物、教育、养育等方面认知的基础。
育字的文化、历史与演变:“育”字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主要用于古代文化中的生殖概念。
在古代文献《周礼》中,该字用来描述“生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育”字的意义逐渐演变,它可以用来表示生物繁殖、养护和培育等多种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育字在赋诗、奏乐、礼仪等方面都有其出色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 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汉代以前的文字。 阶段的汉字,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 有形象性。 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 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 车涂异轨, 田畴异亩, 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 是支流。 迹,是支流。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 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 4,000年左右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 族的徽号, 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 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 ),有四个鸟形图案 上行) 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 下行)对照,十分相似。 说文》 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 是短尾鸟的总名。 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 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 汉字中的一些" 比较,其相似的程度, 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 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5篇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5篇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1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1.君.臣.民〝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2.无子不孝〝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3.带〝女〞字的贬义字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妒〞.〝妖媚〞等等.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sòng)〞,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字同‘奸’)〞,意为邪恶.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安妥.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清除.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 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汉字的影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在_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_6个汉字.[5] 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 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_个母音字母和_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_43年公布使用《训民正音》.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字词在朝鲜语(韩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 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少数人还在用汉字).但是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 ,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服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代的文化.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 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佛. 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大唐服饰和壁画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使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种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2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我想谈几点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3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40 年3月28日,单位老总决定由我带队,去参加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五天(4月2日—4月6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4月2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五人乘坐单位的专车前往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一进培训中心的大门,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躬身站着,又是鞠躬又是问好,我感到甚为惊讶和不习惯,觉得他们也许是出于礼貌而已.签名.报道.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四组,辅导老师是来自镇江的尹小溪先生.瘦高个,1米80的个子,脸上的微笑没有停止过一刻,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_个省市的56家企业的_0名学员.有企业老总,有企业中层干部,还有普通员工,有20来岁的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同志.由于是封闭培训,所有员工一律不许无故离开大门一步.我们宿舍四个人:淮安人陈宝国,哈尔滨人王云鹏,石家庄人王建斌和我.大家每天必须在六点起床洗漱,而我最懒,每天都是舍友呼了几遍仍然无动于衷,非要等到尹老师推门来呼我起床才起来.早上,全体学员到教室齐颂《弟子规》和《孝经》,再去食堂用餐,用餐时需齐颂《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该培训中心粮食均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热心赞助,所以请大家用餐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听老师这么一说,学员们均把碗中的米饭等吃的一干二净.这几天,集中学习了台湾人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录像).台湾人李泳杉老师的《_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录像).中心张晓东老师的《百善孝为先》等课程,还聆听了中心靳雅佳老师的用音乐感悟孝道的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海南省海口监狱的沈芝梅警官和南京德国独资的菲尼克斯公司李慕松总裁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从女字旁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
从女字旁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王嘉悦 杨小梅汉字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属于表意文字,其形成和构造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女”字,在小篆中的写法像一个屈膝跪坐,双手交叠的人。
该字形象地展示出古代女子在室内活动时常见的姿态,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女子卑微的地位。
如今女子的社会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以女旁汉字为视角,根据其字体的构造方式,分析这些汉字的形成原因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含义。
一、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女旁汉字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女旁汉字有很多,字典中收录的就有一百六十余条。
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及女子地位的低下。
以下对其中的几个常用字进行分析。
“奴”字,根据古汉字中部件所代表的含义,“又”表示“手”。
甲骨文中的“奴”字像一只手抓住一个女人的形状。
在古代,“女”字和“奴”字曾读音一致,并表示同一意思。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奴”的其中一项词条为“女子表示自卑的称呼”。
这些都说明古代女子社会地位卑微,是被压迫和奴役的对象。
“妄”字的本意是无理乱来,根据该字的构造及字的本义,我们可以推测古代社会认为女子感性,易无理乱来,会做出很多不恰当的举动,因此将“女”部作为偏旁。
“妖”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1.妖怪2.邪恶而迷惑人的3.装束奇特、作风不正派(多指女性)。
其中,两个解释都与女性密切相关,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妖怪形象也多为女性,如在蒲松龄的著名小说《聊斋志异》中,就有娇娜、青凤、婴宁等众多女性妖怪,而“妖”也为“女”字旁。
古人认为只有女子妖娆的样子会魅惑他人,妖怪也会利用美色迷惑人,并认为女子花枝招展打扮妖艳是不庄重的体现,体现出传统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和限制。
“妒”,婦妒夫也。
从女戶聲。
當故切。
[1]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妇人嫉恨丈夫。
“女”为形旁,“户”为声旁。
”一般说“嫉妒”也多用来描述女人心眼小,记恨比自己优秀的人。
由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实为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沈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论汉字蕴涵的生育文化
特 点 。据 专家 推测 ,初 民 的平 均 寿命 在 2 0至 3 0岁 以“ ” “ ” 花 蒂义 上 构 成 了一 组 古今 字 , 以 帝 与 蒂 在 可
发 现 的支持 。 “ 花卉 纹 等 植 物 纹 样 是 中 国母 系 氏族 文 的字 形 结构 我们 不 难看 出“ ” 后 的本 义 即是指 妇 女
必需 的工 具 的生 产 ; 一方 面是人 类 自身 的 生产 , 另 即 殖崇拜 文化 。
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 “ , : 帝 谛也。王天下之号 ”尔 :帝 君 ” 件 , 以生 育 始 终 是 人 类 关 注 的 重 大 问 题 。远 古 时 也 。 《 雅 ・释 诂 》 “ , 也 。 两 书解 说 的 都 是 所 “ ” 帝 的引 申义 , 是 其 本 义 。“ ” 甲 骨文 与 金 文 不 帝 在 代 , 个难题 始 终 困扰 着 人 类 。就 人类 自身 的生 产 这 本 帝 而言 ,自然 环境 的严 酷 、 产 力 的落 后 、 生 血族 战争 的 中写 的都 是花 蒂 的形 象 , 义汉字 的神奇 与伟大 。那 么 , 们 只知 其母不 知其 父 , 民只看 到孩 子 由母 亲 所生 。 汉 先
先民排除了男子的生育作 字如何 记录 了先 民 丰 富多 彩 的生 育 文化 ? 本文 选 取 由于缺乏科学的生育知识 , 用。在 原始初 民的 观念 中 , 育 只 是女 人 的事 , 孕 于是 部分 汉字对 此 问题 进行讨 论 。
之 间 。生命 的短 促 使 妇 女 的生 育 期 大大 缩 短 ,可 以 通用 。如此 , 帝 ” “ 怎么 与女 性 生殖 崇 拜 有 了关 系 呢? 想见 , 始人 只 能通 过 增 加 出 生率 来 扩 大 人类 自身 这可 以从花朵的外形及其功用上求得解释。帝( 原 花) 的再生 产 ; 否则 , 类 的生 存 与延 续 就会 成 为 问题 。 的外形 与女 阴相似 ; 的功用 就 是 结 出果 实 , 与女 人 花 这
语言与婚育文化
社科文化317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摘 要: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本文主要阐释了语言与婚育文化的关系,分别从汉字与婚姻制度、汉字与婚姻习俗以及汉字与生育繁衍三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从而进一步认识语言与婚育文化的密切联系,感受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汉字;婚姻制度;婚姻习俗;生育繁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文拟从汉字与婚姻制度、汉字与婚姻习俗以及汉字与生育繁衍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体现汉字与婚育文化的密切关联。
一、汉字与婚姻制度1.婚姻制度婚姻是家庭和社会的总开关,对促进社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婚姻制度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
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摩尔根将婚姻制度分为四个阶段: 群体婚姻,对偶婚姻,专偶婚姻以及多妻制婚姻。
汉字对这些不同的婚姻制度也有所反映。
2.“姓”、“姑”、“舅”与群婚制群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姻形式,前期表现为血缘集团内部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即血缘群婚;后期则发展到两个集团间的族外群婚,也称“伙婚制”。
对于如今习惯、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我们来说,群婚制似乎非常遥远,但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还是能发现它存在过的一些痕迹。
“姓”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姓氏表明了他所属的家族。
我们会普遍认为,孩子应该随父姓,然而我们却也不难发现其实“姓”这个汉字本身是“女”字偏旁。
《说文· 女部》:“姓,人所生也。
”由此可见,先民们在创造“姓”这个字的时候,普遍认为孩子的血统应是以母亲为继承关系的,而这其中的缘由便是当时盛行的群婚习俗。
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集体相互结婚,一般很难确定父亲是谁,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又需要有一个可以被认可的身份,便只能选择母亲的姓,以母亲家族的血缘关系来作为身份的传承。
当然从中我们也能得知那时是以母系为中心,有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说法。
“舅”、“姑”这两个亲属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们提及,但其实它们也同样反映了古时的群婚习俗。
关于娩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娩字的研究报告摘要“娩”字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在历史、文化、语义和语用等各方面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多角度探究“娩”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并结合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解读这一汉字的多重内涵。
引言“娩”字,出自《说文解字》,其引申义为产妇、分娩之事,说明了它与生育、生命息息相关的特征。
在古代,妇女地位低下,而妇女的繁衍后代却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娩字因此也被看作是传承家族血脉的象征。
本文将以“娩”字为切入点,分别从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两方面,进一步探究这一汉字的深层内涵。
1. “娩”字的语义特征首先,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娩”字是一个形声兼通的汉字,由“女”旁和“旦”部组成。
女旁代表女性,旦部含有“日”的意思,代表了一种连续、日复一日的过程。
因此,“娩”字的语义特征也与女性、生育与连续性息息相关。
其次,从字义上来看,“娩”字的最初意义是“妇女分娩之事”,早在《诗经》就已有“震雨亟娩,雷声大敲”一句,描述了妇女在孕育生命的同时遭受的痛苦和压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娩”字的引申义也越来越广泛,除了指女性的分娩,还可以指生育过程中的任何相关事宜,比如产前检查、产后康复等。
2. “娩”字的语用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娩”字的使用也有很多特点。
一方面,它是一个视觉形象鲜明的汉字,极具表现力。
比如,“娩”字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描绘生命的诞生和坚韧。
另一方面,“娩”字的使用在现代中医、护理等领域也非常广泛。
例如,产科医生经常使用“娩胎”、“娩出”等词语,来描述分娩过程及其相关词汇。
3. “娩”字的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的研究报告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娩”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春秋时期,妻子生子可以承继丈夫家业,男性的子嗣更是一代代传承祖业的保障。
因此,古代的女性有了“育婴”的崇高地位。
在佛教文化中,性空观的释义对于中国佛教史的影响也同样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汉字形象生动地向后人展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从开始到出生的完整过程:“胚”记录了生命的开始形态,“胎”“妊”“娠”描绘的是生命生长发育长大的历程,“道”“毓”描绘的是古代生产图画,“子”代表的是独立生命个体形成的最终形态,“字”“乳”“弃”“保”则记录的是孩子出生后的养育情况,。这些汉字的古文字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生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生育文化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种的繁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人类的发展与发展。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育文化。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对自身“种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还产生了炽热的生殖崇拜,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生育文化。这种生育文化,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加以研究。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象形表意是它的基本特征,因而,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记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在汉字的构形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现代汉字文化学研究表明:汉字与中华文化可以互证,既可以从汉字的形音义所携带的信息窥见中华文化的一斑,也可以用中华文化的某些事实和特点来解释汉字构形表义的诸多现象。因此,本文拟从汉字入手,探讨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
二、 体现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汉字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生命孕育过程的认识,而且在汉字构型中也体现了自己的生育观念——多子多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一个部落力量的强弱完全取决于人丁数量的多少,因此为了能够让本部族继续繁衍下去,在竞争中得以保存,人们自然希望有众多的子孙。因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四世同堂,子孙满堂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象征。反之,一个人没有后代,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 。汉字“胤”“孙”较好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卫生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能否成活还是一个未知数。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被抛弃,汉字“弃”的古文字形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习俗。古文由三部分构成:上部“云”是倒子之形,代表刚出生的婴儿,中间是簸箕,下面是双手,合在一起就是用簸箕将孩子扔掉。《诗经·大雅·生民》就详细讲述了周代始祖后稷出生后遭到母亲抛弃的情形。有的孩子被养在家中,这就是“字”。古文像房间里有个孩子,《说文》解释为“乳也。”实际上就是指在房间里喂养孩子。汉字“乳”则形象地描绘出喂养孩子的情形,甲骨文像一个母亲面朝左跪坐着,两手环抱一个娃娃,胸前一点表示母亲的乳房,表示给孩子喂奶。汉字楷化以后,母亲的双手变为“爪”,孩子变为“子”,母亲的乳房变为“■”,
胤,《说文》:“子孙相承续也。”从汉字结构来分析,“胤” 属于会意字,从八从幺从月(肉)。朱骏声:“按从八犹从分,分祖父之遗体也。从幺如丝之继续也。”阐明了子孙相承续的意思。《国语·周语下》 :“胤属于会意字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胤字由“子孙相承”义引申为 “嗣,继承”义,例如《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意思是希望主人万寿无疆,后代的幸福永远继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是由当时生产条件决定的,上古氏族部落生存需要大量的人口,后来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血缘宗族制度的生存、安全和发展也需要大量繁育后代,这样世代沿袭,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
三、 反映华夏民族生殖崇拜意识
生殖崇拜是指人类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生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是为了祈祷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丰收,另一方面是为了祈祷继承种族子孙的繁荣。因此,在原始宗教、原始神话、原始艺术、乃至今天的民族习俗中到处可见生殖崇拜的痕迹。例如:民间三月三上巳节是汉民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上”通“尚”,“巳”与“子”意同。因而“求子”是上巳节的主要内容。在河南淮阳地区的“人祖庙会”,当地人在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期间会举行各种求子仪式,这种民间风俗正是华夏民族生殖崇拜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遗存。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华夏先民的生殖崇拜大致经过一个过程:“从崇拜女阴、女性,到崇拜男根、男性,再到崇拜男女的结合及其生育。在这个过程中,先民们因崇拜而注意其具体形态特征,寻找其象征物,继而用文化的手段给与写实的再现或抽象的表现。这一切都不免渗透到先民对汉字的创造中,影响了汉字的构形表义。”⑤罗映辉认为,“也”是女阴之象形,“且”“士”是男根之象形,笔者认为他的分析很透彻,这里就不在赘述。本文则侧重分析一组突出女性特征的汉字结构,论述汉字中所蕴涵的生殖崇拜意识。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生命在母腹中从孕育到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人形,直至出生,大约需要十个月的时间,故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说。汉字中的“胚”“胎”“妊”“娠”“毓”“道”则生动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胚,《古汉语词典》解释为“发育之初的生命体。”《说文》肉部下:“胚,妇孕一月也。”①胚,从肉,丕声,丕亦声。也就是说“丕”既表示整个字的读音,又表示整个字的意义。古人认为“丕”是指花的蓓蕾。“丕”字由“不”和“一”两部分组成,“不”指萼足,即今之“花托”“花萼”,“一”表示花萼的部位。《诗经·小雅·裳棣》:“裳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为柎,柎,鄂(即萼)足也。”这说明“柎”是“不”的后起字,“柎”为花托,“不”字实为花托之象形。②郑玄的解释是非常准确的。从语音上来看,“柎”上古属
娠,《说文》曰:“女妊身动也。凡从辰之字皆有洞意。震振是也。妊而身动曰娠。浑言之则妊娠不别。《诗》‘大人有身,生此文王。’传曰:身,重也。盖妊而后重,重而后动,动而后生。从女,辰声。”而“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也。民农时也。物皆生也。”按照《说文》的解释,娠,就是胎动的意思,因“辰”字而得音得义。辰月,正是阳气充沛,雷电震动,万物重生的季节。孕育在母体中的胎儿也逐渐成熟,出现胎动,不久就会出生。由此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娠,是出生前的最后一个时期,表示胎儿已经成形,发育成熟即可离开母体。
怀孕也可以用“妊”“娠”二字来表示,可单用也可连用。妊,初文写作“壬”,约斋先生认为是妇女怀孕的意思③,甲骨文的最简字形跟“工”字相同,一竖的两端加两横,以示一化而为二。“壬”字的古文字形也可以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腹部位置上加一点,像人肚子里有胎儿之形。许慎则认为“壬”的本义是指刚刚破土而出的植物苗,虽弯曲但已能挺立。《说文》:“壬,像物出地挺生也。”段玉裁进一步解释道:“上像挺出形,下当是土字也。”古人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一切植物都是由它孕育而生。古人借此物象联想到妇女怀孕之后,由于胎儿一天天长大,孕妇的腹部也随之隆起,腰身不再像普通人一样挺直,有些像刚出生的植物一样弯曲,因而,“壬”字左边加一“女”字,构成“妊”字表示妇女怀孕这一现象。无论哪种解释,“妊”字的词义都与怀孕有关。
孩子不仅需要母乳喂养,而且需要大人的看管照顾才能顺利生长。汉字“保”就体现了这一过程。保,金文画一侧面站立的人形,将左臂伸向背后,扶住背上的孩子,孩子的旁边还有一条包裹用的被子。因而《说文》解释“保”为“养也”。《尚书·康诰》“若保赤子。”用的即是本义。赤子即出生婴儿。后引申为保护、保卫、保证之义。
就构成了今天的“乳”字。“乳”字作“喂奶”讲,在古文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羊羔乳食其
母。”意思是小羊羔从母亲那里得到奶吃。李商隐《行次西郊作》:“皇子弃不乳”。不给皇子吃奶并且把它扔掉。
胎,《说文》:“妇孕三月也。”从月(肉)台声,台亦声。台(yí)字音和字义来源于“已”。在上古时代,已、巳为一字之变。巳,像子未成之形,它的古文字形比“子”少两条臂膀。“巳”表示胎儿义可以从《说文》中对“包”字的解释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包,像人怀妊,巳在中,像子未成形也。”“包”字从勹从巳,“巳”为子未成之形,“包”像人怀子之形。由此可见,“胎”字表示“妇孕三月”是很有道理的。由于“已”“以”“巳”在古代通用,古人把一种专治妇女不孕之症的中草药“车前草”命名为“芣苡”,或写作“ 芣苢”,含有孕育之义。《诗经》中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芣苢》。
于轻唇音,“不”属于重唇音,根据清人钱
大昕“古无轻唇音”的原理,在上古“柎”“不”读音相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字义必定相通。也就是说,“丕”代表种子开始开始生长的地方,推而广之,“胚”自然就可以代指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内的着床。
毓,学术界公认的代表生育之义。左边的“每”字代表一位头戴发簪的母亲,右边的“云”是倒子之形,右下脚角代表孩子的头发。古文字形在母亲身后还有三点水,代表羊水。因此“毓”字的本义是生育。
孩子出生以后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汉字表示就是“子”。古文字形总是画出孩子的大头和身体,两腿用小被子裹在一起的样子,两只手臂或向上举或一前一后摆动,这正是襁褓中婴儿的形象。因此,“子”在古代指婴儿,不分性别。如《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子”由“婴儿”义引申为“儿子”,如《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也可以指女儿,例如《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
孙,繁体字写作“孫”,《说文》:“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从字形上分析,“孙”是会意字,子代表孩子,系代表绳索,绳索有系联之意,即系于子之下者为孙。“子”“系”会合成意,表示子孙后代延续不绝的意思。古人把这种愿望用称谓的形式固定下来,《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子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
一、 汉字忠实记录生命孕育过程
华夏先民对于生命孕育过程的认识是从妇女怀孕开始的。对于妇女怀孕这一现象,古人用“孕”“身”两个汉字来表示。孕,甲骨文表示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腹部突出,腹中有一个孩子,汉字楷化把人形简化为“乃”字,失去了象形表意的特性。身,金文也是画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用一个半圆夸大她的腹部,表示腹部隆起,在半圆内有一点,代表胎儿,本义是指怀孕。例如《诗经·大雅·大明》:“大人有身,生此文王。”即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身体。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身,躬也。像人之身。”现在一些农村老人还把妇女怀孕称为“有身子”。这可以看作是“身”字表示怀孕义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