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项目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桑—蚕—丝—蛹虫草”农业循环经济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桑、蚕、丝农业循环经济

1.2、项目承办单位:

1.3、项目建设地点:

1.4、项目负责人:

1.5、建设规模:栽桑1万亩,养蚕15000张,生产鲜蚕茧120万斤,干茧250吨,白厂丝80吨。

1.6、技术提供:蛹虫草有限公司

二、项目背景介绍

中国蚕桑循环经济现状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农、工、商、贸紧密结合的传统产业。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拥有蚕丝业,蚕农1000多万户[1]。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长2.2%,桑蚕茧收购价1544元/担,同比提高43.6%,在许多区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

目前我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有垄断地位的少数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包括蚕丝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受到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2]。一方面茧丝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的印度、越南、乌兹别克等国家快速发展的蚕桑生产[3],正在威胁中国在世界蚕丝业上的垄断地位,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蚕桑生产仍存在着桑蚕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同时因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桑园有机肥少,造成桑叶叶质差,易引发蚕病[4]。因此,要保持中国蚕丝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认识,大力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1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21 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大趋势[5]。我国政府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6]。

1.1 蚕桑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倡导的是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资源潜力不断发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生态与环境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上来解决或减轻资源压力,消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蚕桑循环经济是整个循环经济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循环经济在具体产业上的一个子系统,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蚕桑生产,并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蚕桑资源,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并使废物资源化,通过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蚕桑生产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具有现代理念的生态蚕业,

它将蚕桑产业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蚕业经济活动,将传统蚕桑概念、范畴、领域加以拓展、延伸、扩大,转换为现代的将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产学研、产供销、废弃物资源化全过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现代新型蚕桑业[7]。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同样必须遵循3R 原则,即:①减量化(Reduce)生产形式,主要通过科学使用桑肥、蚕桑药剂和其他生产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②再利用(Reuse)运作形式,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③再循环(Recycle)链接形式,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蚕桑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由于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减少蚕桑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发展环保型蚕桑生产资料。

1.2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是蚕桑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据商业部办公厅2010年统计的数据,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

比增长2.2%;桑蚕茧发种量1580万张,同比增长9.8%;桑蚕茧产量61.8万吨,同比增长10.7%;桑蚕茧收购均价1544元/担,同比提高43.6%;桑蚕丝产量9.6万吨,同比增长3.6%;真丝商品出口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二是蚕桑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价值极高。蚕的一生及蚕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物都是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用这些副产物开发出来的产品涉及到医药、保健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前景十分广阔[8]。三是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既能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 又能为广大蚕农增加收入, 同时又减轻了污染, 改善了环境, 为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8]。

1.3 蚕桑循环经济的模式

循环经济提倡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传统经济对资源采取的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利用模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都很严重。在我国古代就早已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蚕桑业[9]。四百年前,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而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越多,塘鱼的饲料越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渔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桑基鱼塘模式

就出现了,模式的核心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塘泥培桑”,构成了一个显著的良性循环。这个模式巧妙地把桑叶、蚕粪、鱼、塘泥组合进一个物质输入输出链,深刻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10]。

以下为各蚕桑主产区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

1.3.1以生态蚕桑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复合经营模式

1.3.1.1 “桑树—林木”模式[11]

桑树是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不仅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而且固沙能力也强。实践证明,桑树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因为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我国北方地区已被列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林木之一。

近些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通过将蚕桑生产与沿海经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了沿海桑树林生态带的建设,在防风固沙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利用桑园上部空间及银杏树生长慢、前期对桑树影响小等特点,在桑园内大力推广套植银杏。通过采收银杏果或卖银杏树,增加桑园收益。至2008年底,江苏全省套植银杏树的桑园近2000公顷,每公顷桑园年均增加收益4500元左右,仅桑园套植银杏树增加收益近900万元[11]。

1.3.1.2 “桑园—蔬菜”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