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诲人不倦》(教学课件)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ppt精品课件2
思考P55 课后练习三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 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 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 阐释和传授,而这些都是恢复周礼的需要。 1、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 现代社会要求。 2、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离开了对前 人成果的吸收和学习,一切都是空谈。 3、述应该是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应 该渗透个人的观点和倾向。
文章标点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 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 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 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 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 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 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 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 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 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 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 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愿因老兄而 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
思考P55 课后练习一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 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 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 人功能的。因此,孔子是重视反映论、实文:自明离开一年了,想起来真难过,好像昨天才 刚刚离开一样。 不知你的东西写完了没有? 渠(自明) 所写下的道理,自然足以流传于世。 然而他说得前前 后后的道理根据,也不能不让后人了解清楚。 自明的 家务事怎么样了? 听朋友们说,你妹妹十分明礼,必 定会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守节而终。 这件事也请丞相 夫人(你妹妹她老妈)勉励帮助以成就之。 假若自明死后为忠臣,而其家室活著是贞洁的女 子,这也是伦理道德上的一件美谈。我想你们兄弟, 一定会赞成这件事。 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伊川先生 的观点真是迂腐之言。然而从知识分子的观点看,才 知道伊川先生的观点是多么不可动摇。 况且丞相乃一代元老,知识界的领头人,言谈举 止不可不慎重。 既然我不巧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 不能不说明白。 没有直接登门造访,老兄你明白的, 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唐突呢。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 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 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和原则。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4、讨论式教学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 的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 亢(gāng) 不悱不发(fěi) 隅 (yú) 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 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明确: 17.2章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高中语文《十一诲人不倦》1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教学重点、难点】1.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幻灯片:“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幻灯片:孔子教育名言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三、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加以归纳。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同”智”)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诲人不倦ppt1 (3)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教育者素养
那么弟子们传述什么呢?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教育的作用
习染
愚者,形容词作名 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等的
通“智”, 智者,形容 词作名词
下等的
这两章如何与“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 变人。 对于天才或蠢才,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的。
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
取独
独自站立, 弟子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古今异义
离开,保持距离。 形容词做动词
闻: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听到、听说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知道、懂得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名声、声望 ④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第4——7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四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 有哪些具体内容? 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 注重道德修养、注重表达能力、注重政事管理、注重文化典籍 关注圣和仁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 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 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 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
诲人不倦 课件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 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 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 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 下等。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 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 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 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 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 “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 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 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 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 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 1君。
•3
,不以人废言 。
• 4君子以文会友,
。
•5
,
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6求也退, ;
,故进之。
• 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诲人不倦
——圣人的教育之道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 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 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 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 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 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 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 “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 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件3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 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 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 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 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 德行 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列为第一 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 因材施教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 【读解】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 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良医之门多病人 隐括 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枉木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子路求学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
论语今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读解】
• 【读解】 •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 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 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 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 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 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 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 “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 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 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 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 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 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件 11.《论语》十二章(人教版) (共27张PPT)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每天
反省 wèi 谋划
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我
自己
泛指多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 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 说,认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指孔子
复习, 按时 温习
也、也是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表顺接,然后 代指学习的内容 “悦”的古字,愉快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表转折,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能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 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 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乐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几三个 人走行路,必一定有 我师焉。选择择其善者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之
未来的事。动作名
过去的事;动作名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子曰:“闻斯行之。”
不复也。” 同汝 再
较好
同…比较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 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同欤
赞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论出生贵贱
• 少数贵族子弟:
• 司马牛、南宫敬叔
• 商人子弟:
• 子贡
• 大多数平民:
• 颜回、曾参、子路等
• 家无立锥之地:仲弓
• 出狱犯人:公冶长
• 盗贼:颜涿聚 2020/12/12
7
• 不限地域:鲁、齐、宋、晋、楚、秦等
• 不分智愚 • 接受能力强的:颜回、子贡 • 智力比较差的:曾参、高柴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修身做人篇
(六则)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 乎?人不知而 不 愠 ⑤ , 不 亦 君 子 ⑥ 乎 ? ” (《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④三省 ( xǐ 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宋朝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朗读
yuè
yù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xǐng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8分)
诲人不倦ppt1 (1)
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 关于教者的素养
关于教育的作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也,……也。”表示判断]”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 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 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吗? 找一找。
字音
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5.9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1.22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诸”11.22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 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 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 “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 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 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 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 《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素以为绚兮:以素为绚兮 其斯之谓与:其斯谓之与 天何言哉 :天言何哉 状语后置 绘事后素:省略了介词“于”,绘事(于)素后 窃比于我老彭:介宾短语后置 省略句 ①礼后乎:省略了“义” ②始可与言:省略了代词“汝” ③吾与女弗如也 :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 ④始可与言《诗》已矣: 省略“之”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 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 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 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 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 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诲人不倦ppt8 苏教版
【教学目标】 ❖ 1.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 3.背诵重点章句。 ❖ 【学习要求】 ❖ 基本要求 ❖ 1.背诵*、*章。 ❖ 2.掌握“习、趋、愤、与、素”在文中的含义。 ❖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
杏坛: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 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 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 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 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 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即教育。
❖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 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 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 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 1.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
解的? ❖ 【明确】 ❖ “类”的含义: ❖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
❖ 思考:孔子“四科”中的高才生的培养反映 了孔子什么教育方法?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 弟子不能学也。” ❖ 抑:不过
❖ 诲:教导
❖ 思考:孔子的教育追求是什么?在实现这一 教育追求,他是怎么做的?
❖ 教育追求:“圣”“仁”
❖ 教育实践: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 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 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 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 论语》四则教学课件
论语四则
第三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注 默:默默、不出声。 诲:教诲、教导。 释 识:音记z住h。ì,通“志”, 倦:疲失倦去耐、心厌。倦,
之:它(所学的知识)。 于:对于。
厌:通“魇”,满足、 哉:语气助词,表
厌烦。
示疑问或反诘。
论语四则
第三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矣: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翻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 译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四则
第二则
获取 新的知识
有所发现
温习 学过的知识
将旧知识 融会贯通
独立思考
论语四则
第三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述而》篇共包括38章。
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 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赵晋在处理朝政的时候,有时候 拿不定注意,就说第二天再说,结果 第二天他就知道怎么办了。
有人觉得奇怪,就去观察他,发 现他回到家里翻《论语》,翻完了就 知道怎么办了。
《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作之一
Lún yǔ
•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
•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随堂练习
辨析文中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的句子,完成 以下图表。
学习
态度
方法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 “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 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 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 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 《论语集解》) •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 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 《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 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 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 述而不作。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 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 • • • • 【明确】 教育作用:17.2、17.3 教育对象:15.39 教育内容:7.25、16.13 教学原则与方法:11.3、7.8、5.9、3.8、 11.22 • 教师素养:7.34、1.15、17.19、7.1、9.15
关于教育的对象 种类、
类别
•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 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 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 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 你作何评价?
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 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 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 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 贵族森严的等级。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 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 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 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 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 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 统计过。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 货》) 习染 反复练习 2.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而》)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 五 蠹》) 学习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 衡· 本性》) 习惯于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 张仲武 传》) 熟悉 6.鹰乃学习。(《礼记· 月令》) 飞翔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 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 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 (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 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 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 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 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 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 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 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 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 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 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 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 弃他们。”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 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 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 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 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 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 的名义设立初读感知
文本研读:关于教育的作用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性:指人的天性(性情、本性) 习:习染(习惯、习性、习俗) “……也,……也。”表示判断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 移。” 唯:副词,通“惟” 独、 只有
知:通“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
补充资料:清朝时有个故事:
【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 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 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 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 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 语· 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 子 路》)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 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 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 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 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 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 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 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 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 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 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 地位。 •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 能可贵的。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 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 “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 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 “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 “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 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 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 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