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评课实录

合集下载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1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蜀道难语文课堂实录

蜀道难语文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及解说
1)导入
师: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将其中的名句背出来。

生1:《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2:《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3:《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4:《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师:那么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2:还有瑰丽神奇的想象。

生3: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你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李白的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
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又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清新俊逸〞也是对李白诗风的概括。

2)形式多样的诵读
第一遍:听读,听录音,校正字音句读错误。

第二遍:跟读,读完后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出现的次数最多?
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蜀道难行的?。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在岗实践作业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一、基本信息(1)、学科:高中语文(2)、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年级:高二(4)、课题:《蜀道难》(5)、课时:第一课时二、具体内容《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

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⑴赏析提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

生: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比如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写了蜀道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坐。

还有吗?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师: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

这是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还有吗?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

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

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不错!还有吗?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险也”,后面“也”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

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意。

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啊,老师在诵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诫友人什么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劝友人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

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了。

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

别忘了,我们说,鉴赏诗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出怎样的情感呢?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然后感叹世事艰险。

也就是说他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

师:世事之难,仕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

那老师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

我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

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

蜀道难教学实录修订稿

蜀道难教学实录修订稿

蜀道难教学实录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共出现了几次?生:三次。

师:三次。

《蜀道难》课堂实录、反思及检测题

《蜀道难》课堂实录、反思及检测题

《蜀道难》课堂实录、反思及检测题《蜀道难》课堂实录、反思及检测题【《蜀道难》课堂实录】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师: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等信息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道行不行?师: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敢不敢的问题,只要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即使我们用一节课来展示大家的作品又何尝不可呢?生4:我不是李白,不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不是李白,不是诗仙,不是青莲居士;我不是李白,没有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不能把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不是李白,没有他的洒脱和气魄,也没有他的孤独和寂寞李白,请允许我与你对酒放歌,请允许我与你同销万古愁请你告诉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片掌声响起)生4:每当我读完李白的诗词之后,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然而诗人的伟大却并不让我望而却步,反而让我更想接近他、了解他,与他一起沉浮跌宕师:你所写的评传让老师想起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曲《我不是黄蓉》,王蓉虽不是黄蓉,却以歌声征服了她的听众;你虽然不是李白,但是你的勇敢和敏锐也同样征服了我们有感于余光中前辈的《忆李白》,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寻李白》,想请大家品评,好不好?(师诵读所写小诗《寻李白》,多媒体展示播放)金星彷徨,几世不遇,谁见你从天而降那时你,满腹经纶,一身豪放;道骨仙风,侠胆柔肠;冠盖京城,情采张扬志气恢宏,欲使海县清一,寰宇大定;却生不逢时,举步难行虽龙巾拭吐,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也终不过赐金放还,瞬息显赫,化作云烟盛唐已荒唐,明君非昏君?繁华落尽,你被无情地裹挟在滚滚沙尘里,迷失了踪影蓦然回首,雕蚀了谁人千年的凝望;彳亍徜徉,回响着何处困顿中高唱天生你材穿越千载,御风而来你仰天大笑,抽刀断水,举杯邀月,梦游仙山;水因你而愁怅,月因你而徘徊,山因你而妩媚,众生因你而沾襟落泪,我亦因你把酒倾杯,同销千年一醉谁说诗人薄命,谁不知你千古流名;谁说天才难成,谁不知你青史峥嵘生5:老师,你是不是“穿越”了啊?师:老师没有“穿越”,但是可以在诗词文赋中偶尔“神交古人”生6:老师,你的诗写得不好师:为什么呢?生6:因为你的文字太过文言化,现代人应该写现代诗,通俗易懂才是好诗师:你说得也对,但老师偏爱于古典文学,喜欢这些整齐的句式、押韵的篇章、文白的融合,所以才这样写的师:通过与大家交流习作,李白的形象已渐渐清晰而明朗,李白之风格、思想亦初现端倪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略识和追忆,进一步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师:通过“课前篇”的练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扫清了字词障碍首先我们带着“谪仙”对蜀道的慨叹先全体初读一遍课文,然后对昨天同学们找出的疑难进行解析(全班高声朗读课文)1.注音(学生课前自己查找解决,课上教师对个别典型词语详细解读)2.释义生7:“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翻译不明白师:可能是因为这句中的两个词“当”和“绝”理解上有难度吧“当”这个字,我们可以结合螳臂当车、锐不可当这两个成语来理解,而“绝”可以结合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来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这两个字应该怎么翻译比较恰当呢?生7:从相关成语的角度分析,那“当”字解释为“阻挡、挡住”比较恰当,而“绝”字理解为“渡”,并引申为“飞越”比较好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翻译不出来?生8:还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不太理解师:我们先来齐背一首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首句也提到了“子规”,那么“子规”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怎样的特点呢?生9:子规,就是杜鹃鸟,其叫声哀怨、悲怆,让人闻之,不禁落泪、感伤生10:关于“子规”,大概还有一个“望帝啼鹃”的故事,说古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啼血哀鸣师:同学们博学的精神,让老师很欣慰,怪不得你们报考文科倾向班,果然文学根底不浅师:初读课文,我们把句意上的疑难全部解决;现在我们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读课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找出韵脚、诵出韵律(全班再次捧书而读)生11:韵脚分别是“天、然、烟、颠、连、川、援、峦、叹、还、攀、间、山、颜、豗、雷、嵬,麻、家、嗟”,12下一页《蜀道难》课堂实录、反思及检测题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生(齐):同意后者师:我们来分析过渡句之后的内容生28:作者选取了“连峰、枯松、绝壁、瀑流、砯崖、转石、沟壑、雷声”等意象来写蜀道之险师: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29:描绘了一幅山势连绵高峻、水流急湍、飞石四溅的画面师:几个问题的解疑,使我们对蜀道之高险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么最后一段,作者写了剑阁的哪些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寓意何在生30:剑阁的特点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者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去四川,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这两句可知师:通过针对《蜀道难》每一章节设计的几个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赏析,我们对蜀道之高、之险、之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蜀山之险峻陡峭、蜀水之急湍奔涌、蜀声之凄怆哀怨、蜀道之艰难困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伟力,更让我们体悟到了人生之艰难赏析接近尾声,铃声已然响起,让我们带着一丝遗憾回家做完课后练习,并背诵全文【《蜀道难》执教感言】执教十载,沉淀几多然而实践着创新探索的新课改、奉守着稳中有变的新教材的我有时难免困惑和茫然,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成功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千姿百态的课改,我们何教何学、何为何思、何去何从才能走出课堂教学的瓶颈探索反思中,我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那就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着眼于高考考纲的标准和命题走向的把握,指向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蜀道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就是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我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赏析《蜀道难》本身,而是把它放到学生对李白其人其作学习的知识建构这一大体系中来解读,不仅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更引导学生走进了李白的文学作品和精神世界首先,对“知人论世、背景常识”这部分课前内容进行改版整合,变原来的查找作家作品、背景资料、文学常识为“写作评传、创作诗歌”等写作训练形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文学常识,而且锤炼了写作能力,积累了作文素材其次,在课前篇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字词难点,并提出在略读文本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这样,就实现了有效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对文本中出现的考点、重点、难点、采分点等进行初高中教材的知识整合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链接,这样就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文本主体的鉴赏采用“以问带析、析中有赏、赏中有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把文本的鉴赏和高考的考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评价的水平。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2)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2)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2)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生(部分):太平常了,简单。

师: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

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生(齐答):噫吁戏!危乎高哉!师:特殊吗?生(6):好象语气词多了点?师: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生:(6)噫吁戏!乎哉,五个,大概是四川的方言。

师:如果翻译成绍兴方言——(生笑)生(部分):哎生(部分):啊生(部分):阿呦生(部分):哇,我的妈呀。

生(部分):哦。

我的上帝。

师:哦,各种版本都到齐了。

我惊叹于同学们的想象力。

按照黄健翔的时髦的话来说,是伟大的诗仙的灵魂附体。

(生笑)据《宋景文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

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

”“难”是一个抽象词语,刘晓庆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生(7):蜀地与世隔绝——师:莫非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生笑)生(7):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

是写隔绝时间只久。

师:对,养养蚕,打打鱼,逍遥自在。

-----生(7):老师,你错了,蚕丛鱼凫是两个国王的名字。

师:看来师不必贤于弟子——生(笑答):生不必不如师。

师:我们班中有叫蚕丛和鱼凫吗?(生笑)。

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古怪的名字,是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

“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

还有吗?生(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蛾眉颠,有鸟道,而无人道,也是说隔绝之久。

师:好,讲得很精辟。

而蜀道的开辟也具有神奇色彩,谁来说一说这方面的内容?生(9):五个大汉拽一条蛇,山崩地裂,大汉被压死,路就通了,生(10):还有五个美女也被压死,入蜀之路才通,师:老师曾看到过着这样故事,与课文有些出入,五位大汉压死后,不知为何,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多浪漫。

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许多劳动人民为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蜀道难》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有出声交流)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二、预习检测(10分钟)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Ppt出示: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5、胡为乎来哉?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一生说,另一生纠错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Ppt出示: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三、出示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生齐读目标四、诵读(20分钟)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生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上青天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生2读师:非读不能明其志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现在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Ppt出示: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师提示:我喜欢:喜欢的理由是: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分钟)Ppt出示: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生1:对朋友的嘱托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师:咏叹调该如何读?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五、探究(5分钟)师: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生:不如早还家师: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Ppt出示:观点之一: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观点之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师:为什么为自身而作?交流讨论一下生短暂交流讨论生1: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师: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生:安能……师做结: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区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独的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诗文抒胸中块垒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评述】一、整体设计不错老师以“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为主线,串起整节课堂,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中体现的感情和诗歌主旨,做到了“读思结合”,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二、诵读环节这堂课,老师同样重视了对文本的诵读,有齐读,单个读,还有师生互读,形式多样,而且,老师的指导也非常好,尤其是关于“上青天”处的重音指导非常出彩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不太好,不如单个读然后纠错,老师明确强调诵读重点后再齐读,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在后面的诵读中有误读的字音证明上来就齐读确实不太好。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参考答案
1.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2.“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蜀道难》教学实录2

《蜀道难》教学实录2

15《蜀道难》教学实录2海南经济特区海口市第二中学谢娜教学设想:在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赏析典型诗句,进而感受古典诗歌之精华。

为了让学生真正有感而言,我设计了蜀道之“最难”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信息与筛选信息,同时试图借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对诗句做个性化赏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公布上课)(第一课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内容串讲学生已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师:从李白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蜀道有高、险、地势险要的特点。

作者也一再强调蜀道难行,甚至说比登天还难,真有这么难吗?生:有,因为那里黄鹤飞不过,猱猿攀不过。

生:蜀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常人无法行走。

生:“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轰隆隆的巨响,让人听而心惊;急湍飞流,让人望而却步。

……师:大家所说都有理,但又不尽相同,要想让别人赞同自己的看法,必须要有理有据。

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找出你认为的诗中蜀道最难之处的典型句子,并稍加分析。

(学生认真预备)师:时间到,谁先来展示?生:我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我认为这是最让人害怕的。

蜀道上眼睛可看见奔腾的急流、冲天而下的瀑流,耳朵可听到急流瀑布冲击山崖发出的雷鸣般的巨响,谁看见了都会心生怯意。

生:这不足于让人害怕,让人害怕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你看这个地方山峰距离天不到一尺,多高耸,那山壁上只有枯松倒挂,谁敢去攀爬?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么弯弯曲曲,把人都绕晕了,哪还有力气爬山呀?师:大家都从自身感受出发而谈,不错。

能不能深入些,把诗句的美感赏析出来?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写出了丛林的景象,静静的丛林中只听到鸟儿在古树上悲号,雄雌鸟双双在林间嬉戏,像这样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多了,许多鸟的种类已经灭绝了。

读这句时似乎把我带进了那原始的丛林,那有许多没有见过的鸟类在树上歌唱。

(学生议论纷纷)师:怎么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我觉得他描绘的景象是让人愉快的,不符合这两句诗句的内容。

《蜀道难》教学实录[修改版]

《蜀道难》教学实录[修改版]

第一篇:《蜀道难》教学实录《蜀道难》教学实录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

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公元2006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

Who?(生笑)生(齐答):李白。

师:怎么都知道?生(1):李白写过《署道难》,其实青藏线才是难上加难。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吗?生(1):可能在唐朝,生产力比较低,进入四川比现在进入西藏还难。

师:你很有政治辨证思想。

这种想法李白是通过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的?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谁上过青天(生笑)就这一句?生(齐答):出现了三次。

也差不多嘛。

师:是差不多,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

(生笑着念)《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生(齐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生(齐答):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好。

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

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

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生(2):想表达离别之痛。

生(3):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生(4):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师: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

二是劝阻和挽留。

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生笑)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生笑)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蜀道难》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蜀道难》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蜀道难》课堂实录执教者:张巨玲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诵读自主品评、鉴赏、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特色;2、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享阅读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让学生走近李白,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重视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一个自由品评,恣意想象的空间。

师:同学们,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像一匹汗血宝马,日行千里,追逐梦想和月光,从遥远的西域大地出发,来到了大唐长安,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股诗歌的风暴,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他的一首《蜀道难》,情不自禁地惊呼:子,谪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一叹千年,千年一叹,他就是大诗人李白。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他的《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首先老师来为大家范读全诗,同学们把书打开,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旷世之音和对蜀道难的咏叹。

(教师配乐诵读)(读后,掌声雷动)师:感谢大家的掌声,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老师这种诵读方式的认可,那么,现在大家就放开声音,自由诵读全诗,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气势来。

(全班自由诵读,同学们全情投入)师:好,声音越来越小,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一遍了,那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为我们大家演绎全诗呢?试着去读出李白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

(一男生起立诵读,声音铿锵有力,情感把握很好,读罢,同学们掌声响起)师:读的太好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通过你的诵读,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仙李白兴致酣畅淋漓之际,落笔之时的满目烟霞,摇动了五岳山川,那你能谈一下自己诵读后的总体感受吗?生:蜀道太艰险了,路不好走,而且很多天然障碍。

师:能不能试着用一个字概括蜀道的总体特征?生:难(板书:难)师:说的好,蜀道太难了,我们今天的人,面对如此难的事情会怎么说啊?生:啊!生:哇!哇噻!生:还有‘唉呀妈呀!"师:呵呵,大家的感叹词很丰富吗?那么李白又发出了哪些感叹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全诗有哪些表示感叹的词!生:噫吁噦,长叹。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课堂实录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课堂实录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课堂实录一、导入XXX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明确]XXX。

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XXX的诗歌,你对XXX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XXX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XXX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XXX 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XXX 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XXX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XXX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XXX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XXX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XXX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

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

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危乎高哉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

《蜀道难》课堂实录2篇

《蜀道难》课堂实录2篇

《蜀道难》课堂实录《蜀道难》课堂实录2篇《蜀道难》课堂实录1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生:(小声的)山高啊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生:(学生背,比较整齐)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生2:凫(fú)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师:什么“崖”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生:(同声)奇险/也如此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生4:靠前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生7:想象丰富,奇特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生8:噫吁嚱!生9:噫吁嚱!生10:噫吁嚱!生11:(感觉读不出来)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生:(同声)还没有呢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生:(学生读)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生:(学生划这三句)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生:(学生笑)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生14:把文章串起来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师生合作朗诵)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生17:行走在蜀道中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生20:诗眼就是“难”师:蜀道“难”在哪里?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生30:书上的好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蜀道难》课堂实录2课堂实录及解说1)导入师: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将其中的名句背出来。

《蜀道难》优秀教案实录

《蜀道难》优秀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蜀道难课堂实录《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蜀道难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1)导入师: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将其中的名句背出来。

生1:《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2:《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3:《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4:《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那么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呢?生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2:还有瑰丽神奇的想象。

生3: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你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李白的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又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清新俊逸”也是对李白诗风的概括。

(评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唱戏前的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

我的导入虽简单,但联系了已有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已经学过的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李白诗作的特点和风格。

)2)形式多样的诵读第一遍:听读,听录音,校正字音句读错误。

第二遍:跟读,读完后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出现的次数最多?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蜀道难行的?生:三个方面——高、险、战祸之烈。

(评价:前两遍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解决并疏通字词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板书是一条斜线,如同高耸入云的蜀道。

线下端写着“蜀道难”,线上端板书“难于上青天”。

)3)研读、评读、品读1、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然后再请他说说为何这样诵读。

之后其他同学点评。

生1:读第一段生1:诵读理由:开头“噫吁嚱”四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蚕丛及鱼凫”等四句写蜀道历史,要用舒缓的语气;“地崩山摧壮士死”应读快,读出气势,最后写青泥岭的曲折盘旋和登山者的情态,应读得较慢,突出人们的无可奈何。

高中语文《蜀道难》评课稿

高中语文《蜀道难》评课稿

高中语文《蜀道难》评课稿今天,我听了我校王老师执教的《蜀道难》一文,现将我听完这节课的感受总结如下:一、优点:1、课文的导入直截了当,没有绕弯子,初衷是让学生直接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达到教学目标,但却没有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2、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主要就是阅读教学。

朗读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最有效的手段。

“初读韵律”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3、“在读情语”环节是教学的主体,围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仔细研读,深入探究,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细读、品读、意读、美读的基础上逐步体会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特点。

4、“深读诗旨”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培养学生围绕主旨句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

二、不足:1、对文本的介绍不够。

李白的诗歌年代久远,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做一些背景知识介绍,对文本做适当的解读,才能让学生走近李白,走进诗歌,知人论世。

2、读的方法略显单一,读的力度略显不够。

对文质兼美的诗句,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品味,在研读诗歌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穿插朗读来带动对诗句的理解,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朗读再领会再感悟。

公开课评课稿今天,我听了我校王老师执教的《王好战,请以战喻》的第二则《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深深地体会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教学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的教案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评课实录
《蜀道难》评课实录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春来
尊敬的马所长、易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按照活动的安排,现在由我来评课,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老师说:“上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

”今天我就来做一回最愚蠢的人。

想起一段唱词“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

种菜哥哥要下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上课也是如此。

语文课什么才算好,什么算不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说到课的好坏,让我想起一则经典台词:“一道菜烧得好坏,原料不重要,调料不重要,火候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烧菜人的那颗心。

”因此,我想说:“一堂课上得好坏,课文不重要,学生基础不重要,教学年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上课人的那颗心。

”今天我看到了苏春老师一颗激情燃烧的心,他就像丹柯一样高举着那颗心,引领学生穿越语文的林子,用激情感染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激情,我一直主张:上课上的是生命,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上课要大气、随心、生动,不要拘泥于技巧,要营造课堂的语言场,让学生置身于文学与人生的精神海洋。

苏春老师迈上讲台才两年,但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很不一般,两年、四年、六年、八年、十年,只要他坚持努力,必将成为永州语文教育的佼佼者,所以,在这里我要祝贺苏老师。

我国文论中强调“兴味”,孔子提出“诗可以兴”,按照朱熹的解释,为“感发意志”,换一句话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

记得梁实秋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说,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在平时作文批改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是多么缺乏。

苏老师的课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特点,也抓住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课堂上立足于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道至简。

苏老师这节课十分简约,既有教学内容的简约,也有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简约。

这种简约是基于学情之上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是市一中的学生,一节课完全可以学完整首诗,而李达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慢慢学,老师慢慢教,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苏老师在这节课上体现出一种自觉的语文意识。

以前我听过一些老师上《项羽之死》,一节课只讨论一个问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赞成的举手,不赞成的举手,最后双方辩论,课堂气氛倒是十分活跃,不过我想问:“历史老师来上这节课,是不是也要这样上。

如果历史老师也这样上的话,语文老师跟历史老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不得不要提一提语文意识。

王尚文先生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语文课与其它课最大的区别是,其它课讲的是什么,语文课强调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怎样表达的。

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语文意识的语文老师而言,教授一篇课文时,就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搞清它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苏老师始终围绕“如何描写山之高”“如何描写蜀道之难”来展开教学,充分看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语文意识的老师,也稳稳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缰绳。

苏老师这堂课还有一个重大特点那就是回归语文的传统教学。

清朝桐城派大师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黎锦熙先生曾提倡国语的诵读教学。

诵读,是读者倾听自己或另一读者以物化的语音形态表现文本言语,它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苏老师设计“一读——再读——个人读”三环节,课堂上可谓书声琅琅。

不过遗憾的是,苏老师有那么好的诵读功底为何自己不泛读呢?我一直主张老师在课堂上要敢范读,你读得好可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得不好
可以给学生以信心——你听,老师读得那么差都敢读,那我怕什么呢?
此外苏老师这堂课给我了许多教学的启示,有些是关于这节课的,有些与此课无关。

体验重要还是分析重要?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将语文教学分为“文学作品教学”和“汉语作品教学”,文学作品教学重要的是体验,就是让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汉语作品教学”强调揣摩意图。

《蜀道难》是文学作品,应该多让学生去体验,而不是反复去分析,否则,诗歌就被肢解了。

如何上出文体味?广东的程少堂老师提出课堂的“语文味”,主张文人语文,“一语三文”教学;黑龙江的董一菲老师提出“诗意语文”,提倡课堂营造诗情画意的美;江苏的黄厚江老师提出“本色语文”,主张本本色色教语文。

现在我请大家想想文体味。

前些年《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先后开展了文体教学大探讨,课堂如何体现出不同文体的味,什么是散文味?什么是小说味?什么是诗歌味?就拿诗歌教学来说,诗歌可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有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去研究与思考的。

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在座的老师们都知道语文不好教,是因为不知道教什么。

物理老师上牛顿第三定律,数学老师上二次函数,化学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都不难,因为他们知道教什么。

碰到语文老师上《蜀道难》就犯难了,我们到底上什么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那就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先生直截了当地说,语文就是语言。

已故上海特级教师陈忠樑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深处。

最近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发起的真语文活动就是主张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要从语言文字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我一直呼吁语文教学一定要引领学生徜徉在言语的芦花深处,语文课堂一定要立足于语言文字,只有立足于语言文字,语文才可以是清风明月的诗意人生,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才可以是诗人出塞的豪情,剑客跃马的痴狂,才可以是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仰天出门的洒脱身影,精神的图腾,生命的绝唱。

《蜀道难》一课不知老师思考没思考过开头为何连用三个语气词“噫吁嚱”,“危乎高哉”能换成“高乎危哉”吗?刚才有老师说了,是因为“高”字放在后面更有气势,那为何有气势呢?这是不是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清朝有一位作家叫刘大魁主张写文章要听声音,什么地方用什么词语是很有讲究的。

从音韵上讲,“危”字属于齐齿乎,声音小;“高”属于开口呼,声音大。

所以,“高”放在后面,声音从小到大,自然有了气势,否则气势全无。

那么在诵读时,“高”要重读。

此外,我想问“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训诂学上讲,危者,人在高而惧也。

“危”不仅强调高,同时也强调险,因为险才惊恐、害怕。

故而,诗继写高后,着重写了险。

其实讲到这里,诗歌的思路也清楚了。

最后我们从诗歌第一节的字数上看,“噫吁嚱”三个字,“危乎高哉”四个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九个字,“蚕丛及鱼凫”五个字,字数不等形成了一种艺术节奏,这样的节奏构成了李白诗歌那种磅礴的力量,有吞吐天地的气势,林语堂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节奏的艺术。

这些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的。

文本是否可以整合?文本如何整合?我们的教材教学采取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然而北京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就反对教材这样的体例编排,他说文章的主题是多元的,单元教学有很多大的局限性。

很多学者认为《蜀道难》是一首离别诗,同理,《梦游天姥吟留别》也算是一首离别诗,我们是否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如果站在离别诗的角度来思考,为何《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语言是这样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而《蜀道难》却是另一种语言表达呢?在比较中不仅是体验,更多的是理解了文字的生命的体温。

那么如何整合呢?此类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这里我还要提一提教与学的关系。

好的课堂应该是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而不是上着
上着,老师的形象越发凸显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上课前我跟省教研员易海平女士交流中谈到一个话题——湖南的语文教育为何在全国影响不大。

前不久,江苏几位特级教师来永州上课,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湖南为何没有出现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的语文名师。

江苏有“苏派语文”,湖南曾经也提出过“湖湘语文”,那么“湖湘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不知在座的老师们清楚不清楚。

不过,我真的不明白。

所以,今天我趁这个机会,说了一些想法,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和批评,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