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中的那把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心中的那把火
摘要: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借此来改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我要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实行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1-001
新课程认为,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滔滔不绝,不再是学生埋头苦记笔记,不再是只围着教材转动,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多方面地交流,多角度地思维碰撞。于是,很多的课堂开始转变,变得热闹纷呈,老师频频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样的课看上去师生互动了,但课堂效率却是很低。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而后一种模式则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缺乏深入地学习研究,这种“动”是假的“动”,是单线性的“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才能让语文课真正热动起来,如何让这种互动性切实有效呢?基于现代课程标准,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视
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首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俯
下身子,是说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要理解他们的想法,要明白每代人都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插嘴”、大笑,不要随便否定批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努力,肯定他们的进步,尊重他们的思考,及时鼓励他们,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教育都不相同,我们必须要承认并尊重这样的差异,并在教学中照顾这些差异,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学生,才能使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比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多做模仿性的学习,重视他们的基础,从简单的字音、字形抓起;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性方面的训练,重视他们的迁移训练,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难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创新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所以往往需要设定一种特定的环境。针对教材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心设计,学生不但能愉快地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明显感受到老
师的创新精神。比如,我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并安排学生在课上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当要求一提出,学生们情绪高昂,非常活跃,想想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想想王熙凤的八面玲珑,都已让人忍俊不禁,于是一头扎进课文中,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感情。而其他学生也没闲着,要点评演员的演技,还有评选“影帝”、“影后”。这堂课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营造了一个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激情,也正因为同学们积极投入了热情,所以很快就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文章主旨。
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符合了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学生主体观”,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三、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当然,真正的课堂互动并不是简单地抛出问题。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学生的回答也要经过思考、讨论与探究。
课堂提问方式可以多样化,有的化直为曲,化枯燥单调为生动活泼。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中,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中的“泄”,不直接问这个“好不好?好在何处?”而是问“如果换成‘照’如何?”并让学生在纸上画画,分别描摹出“泄”和“照”的画面,来理解“泄”字的作用,提高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认真设置问题,也不能过于琐碎,应该由两到三个主问题贯穿课堂,由点带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到课堂,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慢慢地就形成了参与能力,进入了文本,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了积极的反应。
比如我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设置一个主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由这个问题进行辐射,引出了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大伯、柳妈,从这四条线延伸出去,分别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夫权、族权和神权,这四条形成了绳索,硬生生地把祥林嫂这个“人”变成了封建社会中的“囚”,直至死亡。
一节语文课,仅仅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要从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个“高级”的参与者,要对课堂情形有意识有目的的调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全能化,变成无所不知的“神”,而应该起提示启发的作用,要借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去完成学
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