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作品

合集下载

拾穗者

拾穗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品影响
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 足以引发一场革命。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 注。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 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 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 农民的暴力革命。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 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米勒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在他而言,在乡 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 那些小花,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 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 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他所要做的, 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 蕴藏着真正的力量。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 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 理· 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 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 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 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 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 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 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 作者介绍 • 让· 弗朗索瓦·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是 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 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 村生活气息。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 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 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1849年,他定 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 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代表作品 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 《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米勒在 “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艺术语言承继 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 的影响甚大。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

法国米勒三幅传世之作

法国米勒三幅传世之作

米勒: 米勒《拾穗》 《拾穗者》超越了对
一般田园美景的歌颂, 成为一幅人与土地、 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伟 大作品,因此有学者 赞誉“米勒画中的三 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 神”。
米勒油画作品《晚钟 》
米勒油画作品《晚钟》
画上大地被一片苍茫的暮色 掩盖,在远方村落的教堂塔尖 上传来的钟声中,一对农夫正 在虔诚地做着晚祷,祈求着上 帝的恩赐与怜悯。大自然的寂 静,心灵的安宁,善良的人性 ,苦难的容忍,平凡的高大似 都融入土地和即将弥漫的晚雾 中,构图上,米勒做了无懈可 击的精心构思。有人企图把独 轮车,小篮子,锄头从人物旁 边稍稍挪动和交换一下位置, 结果都达不到原有构图的艺术 效果,就‘‘多样统一’’的 形式规律而论,如果说画面上 人物众多的达,芬奇《最后的 晚餐》是个绝佳的例子,那么 只有两个人的《晚钟》同样也 是对这一规律最佳的运用!
现实主义美术
• 法国,米勒 • 19世纪法国杰出现 实主义画家,以描绘 农村主题见长,他创 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 的劳动和生活为主, 具有农村生活气息代 表作品有;《播种者 》.《拾穗》.《晚钟》. 《喂马》.《慈母的爱 》.《牧羊女》.《拿锄 头的人》.
(现实主义代表画家米勒)
现实主义画家代表画家;米勒
• 米勒热爱土地也热 爱艺术,二者够成了 他生活的全部。 • 罗曼,罗兰认为 ;近代两大艺术巨匠 ,一位是贝多芬,一 位是米勒。
米勒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拾穗 》,《晚钟》,《播种者》 被世人传颂的不朽的三大作 品
《播种者》
《晚钟》
《拾穗》
米勒:
米勒《拾穗》
《拾穗》
。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 米勒《拾穗》
作品赏析
米勒油画作品《晚钟》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 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 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 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 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 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 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 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 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 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 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 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 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 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画家,1814出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逝世于1875年。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代表作品《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播种者》(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

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

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

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少女》(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国外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国外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国外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
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

从整体上来看,《拾穗者》是一幅“劳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虽然是农民题材的作品,却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

米勒的整体构图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来安排,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劳动农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阶层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块石子,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

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当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出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过真实,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

米勒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米勒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In 1940 Miller wrote 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 which was produced in New Jersey in 1940 and won the Theatre Guild's National Award
In 1946 Miller's play All My Sons, the writing of which had commenced in 1941, was a success on Broadway (earning him his first Tony Award, for Best Author) and his reputation as a playwright was established
03
In 1999 Miller was awarded The Dorothy and Lillian Gish Prize
Miller's career as a writer spanned over seven decades, and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Miller wa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was the first play to win all three of these major awards( Tony Award for Best Author , New York Drama Circle Critics‘ Award ,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 The play was performed 742 times

拾穗(2023版ppt)

拾穗(2023版ppt)
2
举办农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观看农业纪录片,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4
谢谢
对生活的启示
珍惜粮食:《拾穗》描绘了农民在收割后拾取散落的麦穗的场景,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团结互助:《拾穗》中的农民在拾穗时互相帮助,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勤劳致富:《拾穗》中的农民通过辛勤劳动,拾取麦穗,体现了勤劳致富的精神。
感恩生活:《拾穗》中的农民在丰收后,感恩生活,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STEP3
STEP2
STEP1
光影对比:通过明暗对比,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光影变化:利用光影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光影效果:通过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光影运用:运用光影,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
4
《拾穗》的历史地位
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了后来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成为了法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
演讲人
《拾穗》课件
1
《拾穗》简介
作品背景
作者:米勒
创作时间:1857年
创作背景:法国农村生活
主题:农民生活、劳动与收获
作者介绍
米勒,法国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01
01
02
03
04
代表作品:《拾穗》、《播种者》、《晚钟》等
创作风格:注重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强调真实和自然
艺术成就: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农民画家”
结合背景:结合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解读主题:分析画面的主题,理解画家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评价标准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先锋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销售员之死》、《红狮》和《拾穗者》等。

本文将围绕米勒和他的代表作《拾穗者》展开探讨。

米勒是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家庭处境不佳,从小就深受社会不公的煎熬。

这种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平现象,他通过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变革的作品,成为了美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拾穗者》是米勒于1953年创作的一出戏剧,它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大资本家对工人和小商业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会和政府在这场“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故事的主人公是威利·洛曼,一个60多岁的小商贩,他曾经在纽约市的商业中心很有名气,但如今却面临破产和无助的局面。

威利的两个儿子本和比夫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本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相信通过聪明、勤劳和诚实可以实现成功。

而比夫则是一个靠着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关系建立的人,他认为成功只取决于你的外表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里,威利的失败是由他的商业方式、处事方法和心态导致的。

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人脉”,不肯相信和借助其他资源,还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过高地标榜出来。

威利相信生意取决于能力和信誉,所以他从不愿意拜倒在大资本家的权威下,这使得他在商业上得到了很少的机会和支持。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描绘了一个被人识破的社会现实,比如大资本家的利益追求和工人/小商家的不公平待遇。

在这一方面,《拾穗者》揭示了美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如何克服巨大商业力量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总而言之,《拾穗者》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现象的作品,它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部经典戏剧。

米勒的创作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元素,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朴素单调。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油画《拾穗者》鉴赏你或许可以说——我不认识米勒!但你不可以说——我没有看过米勒的面。

看,麦田上,三个弯腰捡拾麦穗的身影……听,黄昏的田野传来了教堂的钟声……那就是米勒。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米勒(1814-1875年)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的一生并非风平浪静、平步青云。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他在巴黎贫困潦倒,爱妻去世于生活穷困潦倒的双重打击使他生活的捉襟见肘。

为了得以生存,他靠卖画来获取微薄的收入,甚至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而后周围人们的流言蜚语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由于出身农民世家,米勒从小就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种特殊的浓厚感情,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现出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虽然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的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和《晚祷》等名作。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米勒于1857年创作出了这幅后来举世闻名的《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攀枝花学院《艺术导论》课程论文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2010级英语本科3班姓名:刘鹏学号:201010201037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写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作品通过温暖朴实的色调,勾勒出了极富田园气息的农民生活。

画中三个拾穗者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农民的坚忍、谦卑和忠诚给整幅作品奠定了庄严肃穆的气息,使人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只能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拾穗者》体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拾穗者,秋收,农妇,辛劳,现实主义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只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威廉富兰克林米勒简介

威廉富兰克林米勒简介

威廉富兰克林米勒简介范文一威廉·富兰克林·米勒是一位美国的作家和剧作家,他以揭露社会问题和描绘普通人生活为主要特点。

他的代表作有《推销员之死》和《康涅狄格人的景象》等。

作为一名学生,我被米勒的作品所吸引,他从不回避社会上的问题,他的作品也不仅仅是为娱乐而写。

《推销员之死》揭露了商界弊端,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此外,米勒的作品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康涅狄格人的景象》娓娓道来康涅狄格的农村生活和人际关系,让读者在小镇中感受到那种平凡的生活和人情味。

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米勒的作品很接近现实生活,他将社会问题直接描绘在纸上,让读者深入思考和了解问题。

他的描写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一边读一边想要了解结局。

他的语言简洁、有力,读来顺畅而不生硬。

总而言之,米勒的作品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也让人们思考社会问题。

我相信他的作品将会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写作重点:阐述米勒的作品特点及含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知,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用词分析:描绘、社会问题、接近现实生活、情节跌宕起伏、有力、思考社会问题。

范文二威廉·富兰克林·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写作风格独特,作品内容丰富,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位学生,我非常喜欢米勒的作品,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问题,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就是揭示商业社会中弊病的杰作。

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也让我们了解了商业社会中的黑暗面。

不仅如此,米勒的作品还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让读者们看到了美国社会中人物的丰富多样。

他的《越狱》和《康涅狄格人的景象》描绘了美国小镇中的平凡生活和人际关系,让读者们了解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读者,我喜欢米勒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很真实,他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还将这些问题体现在人物身上,让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成为更好的人。

米勒 《牧羊女》

米勒 《牧羊女》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米莱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

1849年,他决定终生定居于巴比松乡村。

从而开始了他伟大的农村系列画创作。

《牧羊女》全画洋溢着宁静、安祥与和谐之美。

年轻牧羊女站在羊群的前方,戴着红帽,披着羊毛短斗篷,低着头正在打毛线。

她独自一个人领着羊群,站在萧瑟、阴暗、单调、平坦的旷野中,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直延伸到远处天地相会的地平线。

场景这样的简单,令人赞赏的构图与画家对巨细靡遗的细节观察,并再次以红、蓝、金黄色组成和谐而完美的画面。

我想通过构图方面来欣赏这幅米勒的《牧羊女》。

构图必须有个中心,或者讲必须确立画面的主宾关系和“趣味”。

这个地方也就是画家着重考虑的地方一个国家必须有主有次,孔子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宾分明[2]p91。

构图也是如此。

那么米勒的《牧羊女》是如何使画面中心突出,主宾关系明确的呢?I 一.构图中心位置,是画面中各个形,体,色的部位。

按构图学的说法,应将画面的重心设置在画面中央略偏一些,即按黄金律分割后的交叉之处。

它与画面的几何中心不同从几何上来讲,“米”字交叉点就是其中心,而构图的形式中心往往布置的略偏离些,或上下或左右。

[2]p92米勒的《牧羊女》,画面中做晚祷的牧羊女位于黄金分割线上,所以格外突出。

其实,我们会发现,当画面上的物体趋于简洁时,该物体会显得突出。

下面我们做个实验,当画面上出现一个苹果时,这个苹果无论在任何位置都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当画面上出现两个苹果时,处于中间位置的苹果成为视觉中心。

这是人的视觉心理所决定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餐桌上盘子中的残菜会被遗留在盘子的边缘,而中央部分的菜往往是先被吃光的。

这就是说,中心部位是刺激人们视觉的主要部位。

当画面中间有三块面积相同的长方形,也是接近画面中心部位的那块最显眼。

所以《牧羊女》中牧羊女的形象成为了构图的视觉中心。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

名画赏析米勒之《拾穗者》让·弗朗索瓦·米勒布面油画1857年83.8cmX111cm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在西方,油画一直被认作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富丽华贵的奢侈品,普通农夫的生活很少成为画家的描绘对象。

但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使这一现象悄悄发生了改变。

1849年,35岁的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875年)举家前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有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他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个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麦穗。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一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米勒的作品阅读理解含答案

米勒的作品阅读理解含答案

米勒的作品阅读理解含答案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

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

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有(),()和()相配合。

画面本身是()的,而表现的内容是()的,它使人好似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的身旁。

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1.将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2.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
A.简介了油画的作者,评价了画的特点。

B.介绍这幅画的来历。

C.教我们怎样来欣赏这幅画。

3.练习用“因此”写一句话。

1.远景近景远景近景静动
2.A
3.因此——由于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因此对这儿很熟悉。

(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堕落之后(阿瑟 米勒作品系列)

堕落之后(阿瑟 米勒作品系列)

精彩摘录
这是《堕落之后(阿瑟·米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品系列)》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堕落之后(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系列
婚姻
戏剧
阿瑟米勒
人物
猎巫
作品
米勒
剧本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
幕剧
良心
剧中
内容摘要
“她的一切属于她,我的一切属于我。”——“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的精神自白,对股市崩盘、大 屠杀、猎巫运动和一代名伶的私人记忆。资深戏剧研究专家郭继德先生翻译,中文单行本国内首次出版。当“伟 大的美国头脑”遇上“伟大的美国肉体”,“梦露先生”表示,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彷徨,同床共枕时要坚定。 《堕落之后》是阿瑟·米勒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剧本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米勒对与第二任妻子玛丽 莲·梦露之间一场失败婚姻的总结和追溯:主人公昆廷是纽约的一名律师,他一边回顾25年来的人生经历,包括 股市崩盘造成的家庭悲剧,麦卡锡“猎巫”行动下岌岌可危的友谊,以及一段痛苦的婚姻,一边反思何为道德、 何为人性。最终领悟到人类自从亚当犯了原罪、堕落之后,就有了犯罪的本能,只认识到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 要面对生活而无所畏惧。值得注意的是,剧本在叙事形式上大胆创新,以一种非线性的意识流推进剧情,实现了 出场人物视角的自由切换。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米勒敢于暴露自己的灵魂而写出了一部意义深远的自传体文献, 堪与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相并列而无愧。
读书笔记
古怪。 这是一本道德伪善者想借抨击堕落来证明高尚,却恰好呈现了他的堕落的故事。 据说这个剧本是对他和梦露婚姻的总结和思考,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意识流剧本。 一口气读完,喜欢,有几处冲突非常震撼,心被撕裂,有种破碎、残忍的美。 有几句台词蛮优秀的:霍尔佳“在自身之外寻找希望是错误的”那大段独白、露易丝“我一直等着挣扎开 始”。 一生太长,太多的遗憾该从何写起,无数的人物在同一时空交替,父母、兄弟、曾经的爱人与朋友,现实梦 境,混沌回忆,读了两遍才弄明白所有事情,如果在舞台上呈现,效果应比文字好得多。

米勒《拾穗者》简评

米勒《拾穗者》简评

米勒《拾穗者》简评(赏析)作品名称——拾穗者拾穗者The Gleaners巴比松1857油画83.5cm×111cm现存: Paris, The Louvre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米勒是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浅析米勒之《拾穗者》一题材的由来㈠米勒的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1]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2]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㈡绘画来源于生活在古典艺术中,艺术作品的题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圣母,仙女,王公贵族以及英雄人物是入画的最佳后选,背景通常是美丽飘渺的仙境。

《拾穗者》这幅作品在题材上惊世骇俗,在作品的视觉中心是引人注目的三位平凡的农妇,与古典主义作品代表着圣洁的女性身体相比米勒大胆的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美丽。

他通过心灵来描绘世界,而没有通过他的艺术来表现事物。

二从画面看整个画面上呈现暖黄色调,强烈的表现出一幅秋收的场景。

图的中央最醒目的是农妇的红色的头巾,与地平线上的黄色草垛前后呼应。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 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
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 但 阿 瑟 ·米 勒 却 一 再 强 调 它 与 古 希 腊 悲 剧 具 有 内 在 一 致 性 , 即 悲 剧 精 神 的 具 有 内 在 联 系 。 阿 瑟 ·米 勒 将 古 典 形 态 的 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 美形态。
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 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 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
阿瑟 ·米 勒
美国剧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主要作品 05 获奖记录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创作特点 06 人物评价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
1915年10月17日,米勒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 米勒读书期间开始尝试戏剧创作。1947年,米勒 凭《全是我的儿子》一举成名。花六周时间写成的《推销员之死》(1949)得到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 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米勒的重要作品多写于五十年代,如影射美国政治歇斯底里状况的《萨勒姆的女巫》,反映 工人生活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写意大利移民的《桥头眺望》。之后他写得很少,但总是适时地发出自己的 声 音 。 2 0 0 5 年 2 月 1 0 日 凌 晨 , 米 勒 因 心 力 衰 竭 去 世 。 阿 瑟 ·米 勒 与 尤 金 ·奥 尼 尔 、 田 纳 西 ·威 廉 斯 并 称 为 2 0 世 纪 美 国 戏剧三大家。

浅析《拾穗者》的艺术特色

浅析《拾穗者》的艺术特色

简析米勒作品《拾穗者》一、油画作品《拾穗者》的创作背景著名的美术作品《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米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曾经种过田,因此米勒的绘画作品多以乡村的普通生活为题材,或是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见长.1849年,米勒全家定居在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8年后的1857年米勒创作了《拾穗者》这幅画。

由于米勒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简朴的生活,每天都是边耕种边进行创作,所以他非常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枫丹白露森林优美的风景唤醒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给他带来充足的创作灵感,《拾穗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创作的时期,也正处于法国阶级对立严酷、贫富分化严重的时期,作者在对其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画面上真实地反映着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下劳动人民饱受疾苦、贫困朴实的生活状况。

二、《拾穗者》画面部分的分析(一)画面的色彩关系作者在创作中主动利用了法国乡间秋季特有的色调,使《拾穗者》画面整体色调温暖而柔和。

首先,运用浅颜色色调塑造天空,主要运用了紫灰、淡蓝、淡绿和淡黄,使画面显得平静而辽阔,与地面的颜色和谐统一。

同时,远处丰收的场景也在浅颜色的色调中重点使用明亮的黄色,这里也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烘托出了丰收场面的忙碌与宏大。

其次,运用深颜色色调塑造近处,通过与远处的明亮色调形成对比,给人一种稳定感和沉重感,使得近处景物更有分量.大地颜色整体利用了深褐色,与天空和丰收的场景相比是多么的荒芜,三位拾穗者的暗色调也与远处人们鲜亮的色彩形成对比,农场主的生活是那样富足而拾穗者的生活是这样艰辛。

作者为三位拾穗者的衣着分别选取了红黄蓝三种较浓郁的色彩,意在吸引欣赏者眼球,将注意力锁定于此,使得平淡的画面因三位拾穗者的存在而得到了一丝光彩。

(二)画面的构图关系《拾穗者》这幅作品对风景和人物都有所描绘,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的地平线将天空与地面隔开,重在描绘地面部分.而在地面部分,又有远景和近景的描绘,更加侧重对近景的刻画。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尽管画面中运用了很具有运动感的光源及人物位置的排列方式,但此画并未给人一种空洞、浮躁的感觉。因为我们可看到,米勒以色彩为手段解决了画面中焦点的问题。很明显,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张画时,我们首先会被前方的三名农妇所吸引。而三人中,观众的视觉焦点被首先锁定在中间的那名农妇身上。
中间的农妇不是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那么大。与画面左方的人相比,离光源也相对较远。但她却处在三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对三个人衣着的颜色处理上别具匠心,这才使得中间的农妇成为了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