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4.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
3. 文具、草稿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示例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3. 以实例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要点。
2.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化学平衡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化学平衡[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教学过程:复习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原因,及浓度和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增大浓度,加快反应速率;减小浓度,减慢反应速率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二、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①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②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
③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三、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讲解】: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温度的变化对吸热反应的速率比放热反应的速率影响大。
旧平衡 V 正=V 逆条件改变v 正≠v 逆一段时间后 新平衡V '正=V '逆温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完成课本P54活动与探究:学生说【结论】:具体表现在: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增大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
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降低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降低的倍数大。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注意: 温度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化学平衡,使平衡发生移动 【练习】在高温下,反应2HBr H 2+Br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 A 、保持容积不变,加入HBr(g) B 、降低温度 C 、升高温度D 、保持容积不变,加入H 2(g)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t 时间加入正催化剂V速率V 正V 逆V 逆= V 正′′❖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V 正=V 逆)❖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1【考试说明】1.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2.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点击】例1.(2006江苏高考·16)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Ⅰ:△H>0,P2>P1B.反应Ⅱ:△H<0,T1>T2 .C.反应Ⅲ:△H>0,T2>T1;或△H<0,T2<T1 .D.反应Ⅳ:△H<0,T2>T1【说明】中等难度,该题以“条件改变导致化学平衡移动的图形”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理解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亦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移动逆向推论反应的热效应及条件改变的能力。
【知识梳理】1.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例2.(2007·全国I理综,13)下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2.化学平衡的移动 (1)平衡移动的原因(2)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①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v 正’ v 逆’ ,平衡朝着 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v 正’ v 逆’ ,平衡朝着 反应方向移动。
② 增大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 的方向移动; 体积减小方向反应速率增加 体积增大方向反应速率增加。
减小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 的方向移动, 体积减小方向反应速率减小 体积增大方向反应速率减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通用版):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
第23讲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必备知识整理1.可逆反应(1)定义在__________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双向性指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双同性指正、逆反应是在________下,同时进行共存性指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_100%,________与________共存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建立:以“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为例。
①正反应开始进行的c t 图如图(a)②逆反应开始进行的c t 图如图(b)③反应过程中v 正、v 逆变化(3)平衡特点[正误判断](1)反应NH 4Cl=====△HCl ↑+NH 3↑、NH 3+HCl===NH 4Cl 互为可逆反应()(2)可逆反应到达平衡前的v 正一定大于v 逆()(3)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相等()(4)在1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O 2(g)⇌2NO 2(g),当容器中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5)对于反应H 2(g)+I 2(g)⇌2HI(g),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6)对于C(s)+H 2O(g)⇌CO(g)+H 2(g)反应,当C(s)的质量不变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对点题组训练题组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1.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I(g)+Cl 2(g)⇌2HCl(g)+I 2(s)。
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
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 1914年哈伯运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V正≠V逆)(V正=V逆)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重点难点的突破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第三课时: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第四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与练习六、教学策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示、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化学平衡的规律。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状态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清晰的化学平衡状态示意图、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示例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平衡反应瓶、指示剂等,用于现场演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3. 搜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分析讨论。
4.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思考。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专题7 第22讲 化学平衡的移动
则总反应的ΔH_<__(填“>”“=”或“<”)0。
解析 答案
(2)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请在 上图画出相应αHCl~T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 明理由:_温__度__相__同__的__条__件__下__,__增__大__压__强___,__平__衡_ _右__移__,__α_H_C_l增__大__,__因__此__曲__线__应__在__原__曲__线__上__方__。 答案 见下图
(1)平衡后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对平衡体系
产生的影响是__C_D__(填字母)。 A.c(H2)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反应物转化率增大 D.重新平衡cCcHH3O2H减小
解析 该反应为正向气体分 子数减小的可逆反应,缩小 体 积 , 平 衡 正 向 移 动 , c(H2) 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 大,因而A、B均不正确。
2.平衡转化率的分析与判断方法
(1)反应aA(g)+bB(g) cC(g)+dD(g)的转化率分析
①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达到平衡后,它们
的转化率相等。
②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提高,A的转化率降低。
③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或降低)A、B的浓度,等效于压缩(或扩大)
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等效于减压
正误判断·辨析易错易混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 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 )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放减小,v吸增大( × ) (3)合成氨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说明催化剂可以促进该平衡向生成氨的 方向移动,所以也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使用催化剂的原因( × ) (4)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固体生成物,v正减小( × )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七章课时2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
________。
(2)在恒压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的同时生成 2n mol NO2 ②单位 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的同时生成 2n mol NO ③用 NO2、NO、 O2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 2∶2∶1 的状 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
考素点养深优度化
⑥中,由⑤中的分析可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⑦中,消耗A的量与生成B的量之比与 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相等,也就是反应正向进 行和逆向进行的速率相等,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⑧中,A、 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只是反应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的 状态,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案 A
考素点养深优度化
解析 (1)由图可知 10 min 时反应达到平衡,所以 v(CO)=0.03 mol·L-1/10 min=0.003 mol·L-1·min-1,方程式的化 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时物质转化的浓度之比,所以反应达平衡 时,c(H2)=c(CO2)=0.03 mol·L-1。(2)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反应 体系组成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CO 减少的化学 反应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O2 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逆反应速率。 所以选①③。 答案 (1)0.003 mol·L-1·min-1 0.03 mol·L-1 (2)①③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 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 正 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 逆 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考素点养深优度化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 小于 (填 “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
4.(1)不一定 (2)不一定 (3)一定不 (4)一定 5.解析: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各组分的含量不变,则平衡
不发生移动;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改变,但平衡不 移动;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压强对平衡无影响。 答案:C [核心考点·层级突破] 1.解析:A 项,正、逆反应速率不等于系数比,错误;B 项,随着反应 的进行,气体的总质量发生变化,而体积没有变化,故密度一直在变 化,当不变时即达平衡,正确;C 项,A 为固体,该反应为气体的总 物质的量前后不变,故不能作为平衡标志,错误;D 项,物质的量不 变,压强也始终不变,错误。
8.解析:A 项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瞬间 A 的浓度为原来的 2 倍,达平衡是为原来的 2.2 倍,确定平衡向逆反应移动, 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正确;B 项正 确;C 项 m+n=p+q,气体体积不变,正确;D 项正反应 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反应移动,错误。 答案:D
9.解析:0.2 mol HI 相当于 H2、I2 各 0.1 mol,所以甲、乙在 题述情况下达到的平衡是等效的。A 项,甲、乙提高相同温 度,仍等效;B 项,甲中加入 0.1 mol He 对反应无影响;C 项,甲降低温度,平衡右移,HI 的浓度增大;D 项,甲增加 0.1 mol H2,乙增加 0.1 mol I2,平衡都向右移动,HI 的浓度 都增大,具体结果不能断定。 答案:C
4.解析:因为此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没有变化,故减小容器体 积,平衡不发生移动,所以 A 项错误;加入催化剂可同时同倍 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不会发生移动,所以 B 项错误; 增大 c(X),平衡将正向移动,但 X 的转化率减小,所以 C 项 错误;此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Y 的转 化率增大,所以 D 项正确。 答案:D
高三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1-7-3化学平衡移动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催化剂 (2011· 国 , 28) 反 应 aA(g) + bB(g) 全 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 改变其他反应条件, 在Ⅰ、 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 示:
江 苏 教 育 版
必修部分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 域中的重要作用。
江 苏 教 育 版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江 苏 教 育 版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化学平衡移动 平衡移动的原因:条件改变,引起____________相对 大小改变,平衡才能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向________ 方向移动;若v正 <v逆,则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正向 移动
反应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任一平衡 或反应前 后气体化
⑦正催化 v(正)、v(逆) 剂或增大 均增大相同
压强
倍数
平衡 不移 动
学计量数
和相等的 平衡
⑧负催化 v(正)、v(逆) 剂或减小 压强 同等倍数减 小
江 苏 教 育 版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答案: 知识点 1: 1.v(正)、v(逆) 正反应 2.(1)正方向 放热反应 逆反应 (3)吸热反应
江 苏 教 育 版
必修部分
专题7 第三单元
高考化学总复习
江 苏 教 育 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第7章 第3讲《化学平衡移动》
第3讲化学平衡移动[考纲解读]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________,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________________。
这种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____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____v逆,平衡不移动。
(3)v正____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什么?2.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考点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向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向______方向移动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增大压强向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减小压强向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改变压强温度升高温度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使用催化剂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
3.改变条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料的转化率一定提高吗?4.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会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此时放热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会减小吗?5. 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X+Y W+Z,增大压强则正、逆反应速率(v)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X、Y、Z、W的聚集状态可能是( )A.Z、W为气体,X、Y中之一为气体B.Z、W中之一为气体,X、Y为非气体C.X、Y、Z皆为气体,W为非气体D.X、Y为气体,Z、W中至少有一种为气体6.将NO2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变浅C.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D.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1)压强的影响实质是浓度的影响,所以只有当这些“改变”造成浓度改变时,平衡才有可能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基础知识自查]1.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平衡可能发生移动,如下所示: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 正=v 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平衡不发生移动; 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充入惰性气体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2)恒温、恒压条件[应用体验]1.已知在K 2Cr 2O 7的溶液中存在平衡取两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的K 2Cr 2O 7溶液。
(1)向1号试管中加入几滴浓H 2SO 4,橙色________,说明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2)向2号试管中加入几滴浓NaOH溶液,橙色________,说明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提示](1)变深逆反应(2)变为黄色正反应2.将充入NO2的球放入热水,颜色变化为________,放入冰水中颜色变化为________,说明2NO2(g)N2O4(g)的ΔH________0。
[提示]红棕色变深红棕色变浅<[考点多维探究]角度1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1.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甲:A(g)+B(g)C(g)ΔH<0乙:A(s)+B(g)C(g)ΔH<0丙:A(g)+B(g)2C(g)ΔH>0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升温,平衡移动方向分别为(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此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均比原来________(填“高”或“低”)。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分别为(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加压,使体系体积缩小为原来的1 2①平衡移动方向(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②设压缩之前压强分别为p甲、p乙、p丙,压缩后压强分别为p′甲、p′乙、p′丙,则p甲与p′甲,p乙与p′乙,p丙与p′丙的关系分别为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3)恒温恒压充入氖气,平衡移动方向(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答案](1)向左向左向右高减小减小不变(2)①向右不移动不移动②p甲<p′甲<2p甲p′乙=2p乙p′丙=2p丙(3)向左不移动不移动2.(2017·武汉模拟)在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 B(g)2C(g),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30 min时温度、压强不变,40 min时温度不变,增大压强B.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s)-1C.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20~40 min时该反应的环境温度不变D[第30 min浓度突然减小,说明此时应为增大容器体积,减小压强;第40 min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且平衡向左移动,说明此时反应温度升高,A错误;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00-1.36) mol·L-1480 s=0.001 33 mol·(L·s)-1,B错误;由A、B、C三种物质单位时间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可知反应方程式中的x=1,而第40 min时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放热,C错误;20~40 min时该平衡没有移动,故反应温度没有改变,D正确。
]分析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注意事项(1)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消除外界条件的变化。
(2)不要把v(正)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起来,只有v(正)>v(逆)时,才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4)对于缩小体积增大压强,不管是否移动,各成分的浓度均增大,但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角度2外界条件对转化率或产率的影响3.(2017·成都模拟)工业上采取下列方法消除NO2污染:CH4(g)+2NO2(g)N2(g)+CO2(g)+2H2O(g)ΔH=-867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冷却使水液化可提高NO2的平衡转化率B.提高反应温度,平衡常数增大C.缩小容器的体积,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比正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小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NO2的平衡转化率A[选项A,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正确;选项B,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错误;选项C,缩小容器体积相当于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错误;选项D,使用催化剂对平衡的移动无影响,错误。
] 4.(2015·全国卷Ⅱ节选)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
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①CO(g)+2H2(g)CH3OH(g)ΔH1<0②CO2(g)+3H2(g)CH3OH(g)+H2O(g)ΔH2③CO2(g)+H2(g)CO(g)+H2O(g)ΔH3>0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为________;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合成气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α(CO) 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解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要求可知,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 =c (CH 3OH)/[c (CO)·c 2(H 2)]。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 减小,故曲线a 符合要求。
(2)由图2可知,压强一定时,CO 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原因是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③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又使产生CO 的量增大,而总结果是随温度升高,CO 的转化率减小。
反应①的正反应为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 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而反应③为气体总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 的量不受压强的影响,因此增大压强时,CO 的转化率提高,故压强p 1、p 2、p 3的关系为p 1<p 2<p 3。
[答案] (1)K =c (CH 3OH )c (CO )·c 2(H 2)[或K p=p (CH 3OH )p (CO )·p 2(H 2)] a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数值应随温度升高而变小(2)减小 升高温度时,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 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又使产生CO 的量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 的转化率降低p 3>p 2>p 1 相同温度下,由于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提升CO 的转化率;而反应③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 的量不受压强影响。
故增大压强时,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5.(2016·全国甲卷节选)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
回答下列问题:(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3H6(g)+NH3(g)+32O2(g)===C3H3N(g)+3H2O(g)ΔH=-515 kJ·mol-1②C3H6(g)+O2(g)===C3H4O(g)+H2O(g)ΔH=-353 kJ·mol-1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 ℃。
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于460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字母)。
A.催化剂活性降低B.平衡常数变大C.副反应增多D.反应活化能增大图(a)图(b)(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
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