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体育课程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是关系到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高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本质上是将普遍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因此,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不仅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性高中体育课程的教育性质不仅在于教授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康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和体育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综合性高中体育课程综合了多种体育运动和技能,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各种运动项目,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3. 个性化高中体育课程的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二是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化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全人教育高中体育课程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更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过体育课程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自信心和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者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既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学科标准来制定,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生活素质和学习效果。

以下是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内容:1.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和活动的基础。

高中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从而使学生对日常生活更加强健有力。

2. 强化学生技能技能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和活动的关键。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及目标体系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及目标体系

。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
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
一、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01
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 特 点 和 学生 发展这 “ 三个基 本要素 ”
02
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03 04
高 中学生 的体 育教学 目的 必须与 终生 体育相 联系
确 定高中 体育 教学目 的是 从我国 实际 出发
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 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 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 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 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二、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 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关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
本活动能力 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
A 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 生长发育 B C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 适应能力 D
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美全面 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高中体育与健 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 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 程。
课程性质
基础性
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高层次
01 0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报告屈中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作总体的说明和分析,以便增进体育教师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

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

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

体育课的根本目标为:培养具有健康第一的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基本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学校或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的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健身手段。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能有意识地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的运动项目的意识,具备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3.素质目标让学生通过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另外体育还包括身体形态和动作的健美等有关美育的因素。

强调锻炼身体的效果,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培养爱好体育运动的习惯,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积极主动、活泼愉快。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以上4类课程定义中,有的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 以上 类课程定义中,有的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有的注重理论及 类课程定义中 书本知识的研究;有的强调课程应包括全部学习的经验; 书本知识的研究;有的强调课程应包括全部学习的经验;有的把课 程看作为计划和策略。 程看作为计划和策略。 课程不仅仅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而应该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 课程不仅仅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而应该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 因此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了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 因此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了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 内容的安排和实施。 内容的安排和实施。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成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 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课程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课程产生了 不同的理解,但是, 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课程是静态的课程设计与动态的课程实施 相结合却成了人们共识。因此,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 相结合却成了人们共识。因此,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据此作以 相概括,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相概括,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 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 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基于对体育的这种认识,在当时重视体育的认知过程, 基于对体育的这种认识,在当时重视体育的认知过程,即重 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而忽视了身体和情感意志的发展过程。 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而忽视了身体和情感意志的发展过程。 这样的认识也是将体育课程学科性质理解为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学 科的根源。 科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时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时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现实, 以及文革末期形成的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竞技体育, 以及文革末期形成的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竞技体育,把少数运动员 的比赛成绩视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成绩, 的比赛成绩视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成绩,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体质的不 良状况,我国教育界、体育界从提高民族体质的角度, 良状况,我国教育界、体育界从提高民族体质的角度,开始疾呼关 心学生的体质。“体质教育”思想形成并主动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 心学生的体质。 体质教育”思想形成并主动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质教育”思想以“体育真正意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 “体质教育”思想以“体育真正意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 身体”为前提,提出“ 身体”为前提,提出“体育的科学化必须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 转移到增强体质为中心上来” 进而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阐述, 转移到增强体质为中心上来”。进而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阐述, 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因而具有社会科学的 性质;对于从事体育的人而言,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就是说, 性质;对于从事体育的人而言,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就是说, 体育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即体育课程性质为一门综合学科。 体育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即体育课程性质为一门综合学科。

《体育课》课程标准

《体育课》课程标准
104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课程标准 3
4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4.1 篮球课主要内容 4.1.1 理论部分:介绍篮球运动的特点、锻炼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篮球竞赛规则 及裁判法 4.1.2 实践部分:篮球基本技术、篮球基本战术 4.1.3 学时数:104 4.2 排球课主要内容 4.2.1 理论部分 (1)现代排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2)常用排球规则与裁判方法 (3)常用排球比赛编排方法 (4)排球基本技术及战术知识 (5)排球临场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的运用 4.2.2 实践部分 (1)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 (2)发球技术 (3)垫球技术 (4)传球技术 (5)扣球技术 (6)单人拦网技术 (7)排球专项的一般身体练习方法 (8)学习侧面跨步及倒地垫球技术 (9)学习二传技术及背向侧向传球技术 (10)学习保防跟进技战术 4.2.3 学时数:104 4.3 足球课主要内容 4.3.1 理论部分 (1)足球基本技术与教法 (2)足球基本战术与教法 (3)足球规则与裁判法
体育课课程标准 2
《体育课》课程标准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体育课 课程性质:基础课 计划学时:104
2 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 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 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 节,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 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 要途径。

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关系

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关系

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关

学校体育课程是每一个学校都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体育课程是一种基础性的课程,它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效性和活力。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很重要,它改善学生的体质,增强他们的抗疲劳能力,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

此外,学校体育课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培养了负责任的态度,更加了解了自我,并在活动中培养自心,把握机会,增强自我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学校体育课程既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体魄,又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责任感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十分重要。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第一篇: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发,并将在一些地区进行试验。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义务教育体育大纲》)颁发之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一件大事。

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

这部新大纲是在总结《义务教育体育大纲》实行近十年的基础上,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历史的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

因此,通过新大纲的试验和学习,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提高。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

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

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

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

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胡 乐“技能性”是学校体育课程尤为突出的一个属性,它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获取,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从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着手,分析学校体育课程自身的本质属性,以期待在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做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性。

一、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认知性“知识”明确体育运动是否是“知识”,是研究学校体育课程首先要明确的重要观念。

“知识”最明显的载体与传播路径唯有“课程”最为行之有效。

没有“知识”的课程是缺少核心内容与根本思想的,也就无法称之为“课程”。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类别,承担着体育文化与体育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它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到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兼顾着学生身体锻炼与理论知识学习的双重任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在许多大众的眼里,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属于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体育运动是否可以划分在“知识”的范畴里,许多人就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一般而言,这类人会认为体育运动就等同于身体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状态,不能归类于“知识”的范畴。

只要会动就能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课程就是“游戏”与“玩”的课程,这类观点是对体育课程的误解与歧视,体育课程中所谓的“玩”,也是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的,没有目的、没有知识传授的“玩”是不能被称为体育课程的。

人的认知可分为三个体系,第一类是对概念的认知,这类认知是需要人们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而获取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语文、数学等科目。

第二类是对感官的认知,是需要通过感官的刺激才能获得知识,比如美术、音乐这些科目,就是通过感官才能获取知识。

第三类是运动的认知,这类认知是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来获取运动的经验,从而能够获取知识,这类认知是不可能通过另外两个认知途径获取的。

因此,体育运动的认知是归于第三类认知体系的,也就由此证明体育运动是“知识”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学校体育课程的“技能”特点(一)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经验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动课程,是让学生们通过亲自从事和体验某些活动的途径而实施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二节 体育课 程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科性质
(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1、自然科学——源于体育的活动者、实施者,是研究 、自然科学 源于体育的活动者、 源于体育的活动者 实施者, 生命现象、促进生命活动之课程。 生命现象、促进生命活动之课程。 2、社会科学——体育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一 、社会科学 体育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体育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种文化活动,教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种文化活动,教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3、综合学科——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 、综合学科 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 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
第二篇 体育课程 与体育设施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课程的基本观点,掌握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课程的基本观点, 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及体育课 程的功能价值。 程的功能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功能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一、课程之内涵
(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四、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异同
(一)共同点 1、都属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 2、都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教育过程 、都是学习知识、 3、都有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 、都有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内容 4、都有规定的教学班级、授课对象和课表 、都有规定的教学班级、 时间) (时间)
(二)不同点 1、体育教学侧重学生的身体发展 、 2、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 3、体育教学有专门的场地, 3、体育教学有专门的场地,器材设备 4、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交往频繁,有利于学 、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交往频繁, 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5、体育教学能磨砺意志,塑造人格与品质 、体育教学能磨砺意志, 6、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多,组织教学难度大 、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多,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一、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及其结构体系体育教学目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整个大纲构建的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确定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以检查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

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

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

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的性质是普修课课程,属于必修基础课。

授课对象为体育系社会体育普通专业本科生。

本课程大纲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我院具体的教学条件制订编写的。

课程的地位作为体育课程,发展到目前普通专业的排球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授课对象越来越多,课程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目前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

多年来不断注重课程的建设和师资的培训,并在长期的教学训练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普及排球,使排球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排球运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排球健身计划,具有较高的排球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在排球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掌握常见排球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具有参与校园排球活动的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排球运动能够合理地评价自己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能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不同水平的排球比赛,自觉通过比赛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通过排球运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热心参与校内外排球事务。

6、本课程的基本目标讲授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战术、基本规则与裁判法等,重点培养排球运动兴趣与实战能力,以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终身健身的目的。

体育课程标准 1

体育课程标准 1

体育课程标准 1体育课程标准1体育课程标准(1)松田职业学院体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类型(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推动身心人与自然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融合的教育过程;就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虽同属高等教育,但在培养模式与规格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职体育教育在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掌握管理、与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增强健康层面)。

同时,高职体育课程还须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和体育载体,有针对性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服务专业层面)。

形成以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工作过程身心需求)为依据的高职体育职业体能课程体系。

(二)课程类型: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在各专业一年级开办。

二、课程能力标准制订背景、依据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强化和改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表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充斥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猛烈,体育的地位就越关键,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直面日益竞争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就是生理的,同时也彰显在对学生较好的人格刻画与身心健康个性的构成上。

本课程能力标准基于上述背景,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与有关职业素养的培育,全面落实国家提倡的“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身心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二、课程能力标准构建思路与依据本课程能力标准的构筑就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大学生体育与身心健康课程》为指导思想,融合学院专业培育方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内容,构筑了为学生掌控体育运动技能为目的的学生自我管理、推动身心健康能力标准和以健全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的职业体力能力标准。

体育课程导论1

体育课程导论1

1.课程的概念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教育领域的课 程问题形成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基本围绕 着三个主题:在课程形态上,应采用学科课 程还是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 面向现实还是面向传统;在课程内容的组织 上,应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还是以 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对这些问题的解 决则于对课程内涵的了解有直接的关系。
《课程论》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论体系主要涉及三大层面的 问题—— 一是课程实体。 二是课程运作。 三是课程研究。
课程实体:是指课程本身,即从静态的角度看,
课程自身是什么、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包含什 么。主要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要素。
课程运作:是对课程的动态考察,指课程运行、
操作的整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课 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
由于课程是时代是产物,产生于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客观需要和人们受教育的客观要求,相应地课程的内容与 形式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水平 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和人们受教育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民 素质进步的水平。 如我国古代社会西周时期学校开设的“六艺”科目(礼、 乐、射、御、书、数),西方古希腊开设的“七艺”科目 (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而到了我国封建社会,课程是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儒家经 典,西方中世纪则是以宗教教义为内容。而现代社会开设 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科目以及卫生保健、闲暇教 育等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时代对人们要求的提高,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国民素质本身的提高。
《体育课程导论》
教学专题内容
主要内容
1.体育课程概论: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的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课程的界定与特点
2.体育课程价值论:
课程价值引论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与设计 体育课程的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

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

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有利的因素。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
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

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

“我们的教材应该是基础的。

如何体现基础呢?我们强调两个基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那么长,因而要把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只有真正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
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
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

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

从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角度看,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它具有基础性。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某一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

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其优越性。

因为无论体育课程属于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订体育课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就不加分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
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得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

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

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

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因此完全按照活动课程模式设计体育课程也是不理想的。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

这种分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

但是,不能因为把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就看不到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有的优势,更不能因为强调了基础性,课程的体系就过份地强调完整和系统,把课程看成是固定、封闭的。

在课程发展史上,各种课程都有相对合理的成份,也有其不足。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合学生特点。

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借鉴各种课程的优点,使中小学体育课程科学化和完善化,更好地为
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