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

合集下载

经济学综合名词解释

经济学综合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关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6.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7.过度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8.渐进式经济: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9.激进式经济: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机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

10.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11.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驶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3.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4.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词与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词与思考题

同等学力人员中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指南(第4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词与思考题第一部分名词解释(77个)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三个有利于”标准3、集体经济4、混合所有制经济5、市场6、市场经济7、市场机制8、增量改革9、渐进式改革10、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11、等级规则12、产权规则1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14、宪法秩序15、诺思悖论1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17、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18、所有权19、占有权能20、使用权能21、收益权能22、处分权能23、产权24、产权制度25、自然人企业制度26、法人企业制度27、股份公司28、公共产品29、基础产业30、竞争性国有企业31、企业治理结构32、道德风险33、刺激一致性约束34、参与约束35、代理成本36、企业所有权37、内部人控制3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39、企业共同治理40、相机治理机制41、按劳分配4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4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44、公共服务均等化45、社会保障46、经济增长47、经济发展48、国民经济总值(GNP)49、国内生产总值(GDP)50、绿色GDP51、制度52、宪法模式53、制度安排56、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5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6、经济发展模式57、可持续发展58、二元经济结构59、二元对比系数60、比较劳动生产率61、二元反常指数62、产业63、产业结构64、技术进步65、后起者优势66、经济开放67、经济全球化68、外向型工业化战略69、看不见的手70、市场失灵71、物价稳定72、充分就业73、经济政策手段74、财政政策手段75、货币政策手段76、行政管制手段77、经济法制手段第二部分简述题(39个)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3、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

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共有形式的经济。

4.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共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5. 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7.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有机系统。

8.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9. 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

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0. 华盛顿共识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又称“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11.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12. 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架构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

A.社会人B.成本与利益C.经济人D.社会资源配置【答案】A【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解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是社会人。

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等产量是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A.福利B.效用C.技术水平D.价格水平【答案】C【考点】西方经济学——等产量曲线;【解析】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用生产函数表示,产量为y_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y_=Af(L,K)。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货币市场的子市场的是()。

A.商业票据B.同业拆借市场C.股票市场D.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答案】C【考点】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体系;货币市场是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资本市场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

C项,股票市场属于资本市场的子市场。

4.商业银行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

A.存款货币银行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B.存款货币银行运用其所吸收的资金的业务C.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D.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却会产生风险的业务【答案】D【考点】货币银行学——存款货币银行的表外业务;【解析】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经济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精粹完整版

经济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精粹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2、所有权※3、产权※4、按劳分配※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可持续发展※7、经济全球化※二、简答题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简述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3、简述我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4、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7、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9、简述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性※10、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进程★※※※2、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补充内容: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2、试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发展观★★4、试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2、国际收支失衡※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4、升水与贴水※5、贸易乘数★※6、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的次优理论)※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H-O模型※2、简述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理论)※3、什么是倾销?倾销的危害有哪些?※4、简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弹性法和货币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5、试推导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中吸收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6、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般处理国际收支失衡有哪些调节措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实调节方法)?★※7、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并阐述其政策含义★※8、简析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财政学一、名词解释1、免费搭车行为★※2、寻租行为★※3、公共物品※4、累进税率★※5、起征点与免征额★★※6、价内税与价外税★※7、税收原则★★※8、国债限度★※9、赤字财政※10、赤字依存度与赤字比率※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4、简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5、简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6、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7、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8、简述国债的功能★★※9、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10、简述我国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货币层次★※2、流动性偏好★※3、倒逼机制★※4、单一规则★※5、基础货币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7、基准利率★※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9、利率与收益率※10、菲利普斯曲线※11、滞涨※12、货币政策时滞※13、“特里芬难题”※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简述金融创新的原因★※3、简要说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1、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3、试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12)导论简述题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P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分析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因此,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P2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如果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需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其具体内容包括:(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

(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

(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论述题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P18)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发展的特征:(1)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2)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3)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4)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学》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4、过渡经济: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5、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6、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称为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

9、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10、二元经济: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1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8.1 大纲要求8.2 大纲详解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及衡量指标1.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结构的衡量指标(1)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2)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

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方向变动,这就是说,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

(3)二元反差指数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二元反差指数的取值范围理论上也处于0到1之间。

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例题8.1】下列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实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B.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结构C.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国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并存的结构D.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的结构【答案】C【考点】二元经济结构【解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原因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主要表现(1)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4)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1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1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导论0.1大纲要求0.2大纲详解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四十多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1)市场化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规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

(2)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过程。

(3)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基本上走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2.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3)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3.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2)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3)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生学科考试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生学科考试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平衡增长战略答:一种经济策略,旨在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产权答: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3、经济发展模式答: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4、公共产品答: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也就是说,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在消费时不为这些产品付费的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5、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不表明社会的经济性质和特征。

二、简答题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2.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社经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

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生产资料的分配。

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大于1。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3财政政策手段是指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和紧缩型两种。

4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5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牵制性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可依赖于法律、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于伦理道德规范。

6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7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则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化为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0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一、价格机制:指由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应到供求的循环作用的过程。

二、供求机制:〔课本定义〕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区域均衡的规律性。

〔MBA智库的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三、简述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资源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根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通过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但这种体制的缺点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经常出现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收入的差异太大,有失社会公平。

四、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所谓供求机制,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风格节。

这两种调节机制促使厂商向社会提供适用、适量的各类产品,并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这就是供求机制。

具体方式:1.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生产,关停一局部生产线,乃至推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对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给量。

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2.价风格节,也称需求调节。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表达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是,生产者未销售产品展开剧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置者在市场上竞相购置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

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4.1 大纲要求4.2 大纲详解第一节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一、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

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正是由于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因此,马克思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乎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二、所有权的权能1.所有权的含义所有权是指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1)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2)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3)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

2.所有权权能的内容(1)占有权能占有权能是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核心讲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1 大纲要求1.2 大纲详解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想王国,而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动力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2)科学社会主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认识未来社会,并不是为未来社会提供一个详细的建设方案,或提供一个完整的描述。

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

由这些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没收官僚资料本主义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是指社会产品由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集全所有制的建立健全是分通过对家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来完成的则指社会产品归某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依所是社会生产力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状况等综合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称作生产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定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

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这些关系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共同遵守,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则得到法律的保护。

生产资料所有制除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

归谁使用以及发挥这些权能得到的物质利益归谁所得和支配的关系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权利关系或法律上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具体而言,它包含了狭义的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所有制。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所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的成分和集体成公。

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

理性预期(1999):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理性预期假设(2008):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外在性(2000):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

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进而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低效率。

市场失灵(1999):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或者说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不能起到基础的作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自动稳定器(2014):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财政制度具有较好的自动稳定功能,它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相应地自动减少。

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由于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会下降,人们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增加而自动增加,税收增加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其次,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萧条时,失业增加,需要救济的人数增加,用于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就会相应增加,从而起到了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VIP专享]102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_第二章

[VIP专享]102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_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渐进式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

)(即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逐渐打破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新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102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_第二章

102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_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渐进式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

)(即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逐渐打破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新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共有形式的经济。

4.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共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5. 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7.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有机系统。

8.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9. 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

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0. 华盛顿共识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又称“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11.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12. 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架构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

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13. 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越大。

14.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15. 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16. 诺斯悖论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17.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

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叫做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18.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19. 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或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权利。

20. 占有权能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1. 使用权能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2. 收益权能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3. 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4.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25.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6. 自然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27. 法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8.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9.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可耗竭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30. 基础工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

31.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人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32.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33.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4. 激励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35. 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

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36. 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人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①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②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③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37. 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38. 内部人控制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

39.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40. 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41. 相机治理机制企业所有权安排形式的多样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它的状态依存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

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42.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以劳动为尺度,在对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43.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人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44. 宏观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6.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47.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48. 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49.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50.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51. 绿色GDP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也就是在GDP 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52. 制度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53. 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54. 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