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标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2011年12月

团队成员:

王芳副教授/硕士

王珏副教授/学士

杜新安副教授/学士

谷山讲师/硕士

孙志方副教授/硕士

孙丽萍讲师/硕士

汪爱青讲师/硕士

张金磊讲师/硕士

陈蕊花讲师/硕士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定位

(二)与上下游课程的关系

(三)课程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学时分配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六、考核评价方法

七、使用教材

八、主要参考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课程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与上下游课程的关系

前期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奠定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课程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课程设计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因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使“概论”课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突出有两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二是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即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讲清基本理论就行;“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课程设计思路: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契合,力求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具体表现在:

1.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概论课的课程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政治理论研究者,而是要体现职业性,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塑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突出时代特点,按照时代要求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重点让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当代世界开放性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其职业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2.增强实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变思想政治课说教式、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突出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程本身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应八个专题设计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项目,实践项目中注重概论课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紧密联系,设计学生的社会调查任务,培养他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过程、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团结协作意识、自强不息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创美好未来。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该课程的基

本要求,即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第二,突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专题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8个专题:

第1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个跨时空、跨世纪的历史话题。民族危亡关头,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然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都注定了在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不经过异常艰辛的探索。正是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独特的科学思想武器,引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拨乱反正,绝处逢生,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崭新的理论飞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

1.历史的选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程和理论成果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和理论成果

2.科学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教学组织与方法]

讲授、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讨论。

第2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