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标准》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时间】第3、4学期【学时/学分数】64学时/4学分【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授课对象】全院高职二年级各专业学生二、课程定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知识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学分最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讲实话,办实事,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等重要功能。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理论精髓。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使学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使学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的科学道理。

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2.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4.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二)能力培养目标1.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3版概论课程标准

23版概论课程标准

23版概论课程标准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23版概论课程标准可能对课程内容进
行了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当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

可能会强调
新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概念,以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此外,可能会增加对于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方面,23版概论课程标准可能会提倡更
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可能会对评估方式
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而不
仅仅是传统的笔试形式。

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23版概论课程标准可能会更加注
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
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最后,该版本的概论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能会带
来积极的影响,鼓励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23版概论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可能都有所调整和更新,这将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发展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到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时,学生需要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语言的定义、特点、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语言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

语言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时,学生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和分析。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言学概论课程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言学概论课程是语言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掌握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包括: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教育素养;2. 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特点、类型、设计原则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施合理的课程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特点、类型、设计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评价等实践知识。

具体要求如下:1.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和功能;2.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类型:介绍各种幼儿园课程类型,如学科中心课程、经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课程的优缺点;3.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原则:介绍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如儿童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介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5. 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介绍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同时,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课件等,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此外,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提问、回答、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自动化概论课程标准

自动化概论课程标准

自动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中等职业院校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时对学习了机电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后对于机电专业的理解有更深入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1)自动化的内涵、外延与自动化技术的核心 ;(2) 自动化技术的信息载体信号的传递—信息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分类与构建 (4) 自动化设备及控制装置;(5)自动控制的策略—控制规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毕业上岗之前对自动化相关专业的知识领域加强了解,熟悉自动化的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地点及工作岗位,使学生具有自动化核心思想,熟悉工业自动化技术,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技能,成长为一位具有中等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材。

(三)课程设计思路教学中对于自动化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加关注其在应用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职业活动,与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基础层面描述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分层次对自动化的职业活动涉及到的四方面内容: 1) 自动化工具使用及维护; 2)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 3)信号的传递; 4) 自动控制方法的调整和优化做出了详细的解析,为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初步的引导。

在本课学习中将前面所学的电工基础、电子路线、维修电工、 PLC、单片机以及机械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数理文化知识通过自动化系统的搭建,控制方法的选取等工作流程的讲解得到了有效地结合和知识的巩固积累。

(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课程开设时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由于本校机电专业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 6 月份面临顶岗实习,因此本课程课时周期惟独三个月,十二周时间,周课时 3 节,总课时为 36 学时。

根据校内机电专业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序号项目名称课时1 自动化及技术核心 62 信息与信号 83 自动控制基本形式与系统构建84 自动化设备及控制装置65 自动控制策略 46 自动化技术应用 4总课时 36二、课程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自动化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构建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轮廓,熟悉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及各关键技术的应用层面,熟悉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较全面地认识、体味自动化技术,拓展认知领域、思维空间,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是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工学结合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征求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意见;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在学习、调研、讨论和总结我校多年药学专业教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建设的共识:1.课程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得原则。

2.课程体系人性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岗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结合个人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供可能。

3.课程结构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解岗位任务入手,明确岗位课程,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模块。

4.课程标准综合化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特色,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要体现高等、突出职业、强化技能,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二、课程性质基础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正常人体的组成、代谢、功能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概论课程标准

概论课程标准

形象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形象设计
适用专业:人物形象设计
学时:30学时
教材:人物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全面讲授人物形象设计的相关知识、概念。

并力求反映行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及实际操作过程,并配以大量的示范图片和作品欣赏。

使学生较全面地对形象设计专业有所了解,并知道今后从那些方面去学习提升自己成为合格的设计师。

为下一步学习人物形象设计类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以项目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关注最新设计理念、设计潮流,紧随社会需求去丰富课程的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突出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注重引领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元素,对其产生求知、学习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包括10个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针对性知识了解。

三、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基本达到:
1、了解形象设计的概念
2、认识形象设计社会作用
3、了解形象设计产生、发展、现状、前景
4、认识形象设计要素
5、认识年代经典流行代表及特点
6、了解形象设计基本操作过程。

7、认识著名形象设计师
9、懂得怎样才能成为形象设计师
10、形象设计的思维方法与锻炼
五、学时分配
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鉴赏为辅,并进行讨论。

机动课时预留2课时,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增减调整学习。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3.知道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4.学会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多媒体教学及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学习关于气血津液的概念及生成、分布、分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任务五
病因病机
1.识记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2.知道疾病的发病情况;
3.学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的基本病机。
20
方剂学基础知识
讲解方剂组方特点、方剂的命名与剂型、方剂的应用、中成药稳定性。
4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活动二:实训操作
通过中药饮片的煎煮实践,对汤剂制备的具体步骤,汤剂制备器材,煎煮中药饮片的方法进行实地训练。
6
任务十二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1.知道常用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地点--药学实训中心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校外项岗实习学时为100 占58.1%
实训、实习要求与
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地 点—药品营销和医药药房岗位
教 师--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教学资料--岗位操作规程
(二)教学任务安排

概论课程标准

概论课程标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它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三、课程设计思路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实现体系转换。

以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为主体,体现自主性;以学生自身的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身实践来推动理论内化;体现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相结合,将课程理论与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体现实效性。

四、课程基本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是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增强学生自身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三)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程(四)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学期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教育非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根据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需求设置。

临床医学概论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关于认识临床常见疾病的表现和治疗的课程。

其任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病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家庭文化需求提供整体治疗,以切合临床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教师在系统性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人文关怀精神,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各项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程等,同步课程包括康复医学、社区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主要内容2.熟悉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要点3.了解临床医学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辅助检查(二)能力目标1.学会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2.学会临床医学常用技术,能进行临床常见病患者的专科操作3.能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急重症患者4.能使用临床医学常用器械、仪器和设备5.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开展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能进行医护团队内的专业交流(三)素质目标1.具有医疗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自觉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保护其隐私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护理任务3.具有医疗安全、医患交流、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给予服务对象以人文关怀四、参考学时108学时。

五、课程学分4学分。

《社区概论》课程标准

《社区概论》课程标准

《社区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社区概论》是一门关于社区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构成、发展、管理及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社区的基本知识,培养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参与能力。

二、课程目标具体化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社区的构成要素、发展历程、管理体制及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

2. 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社区调查、分析、规划及实施社区建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内容包括社区理论、社区发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主题,如社区发展历程、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资源整合、社区文化建设等。

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共计32学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社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社区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社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六、课程资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教学PPT、视频资料、参考书籍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增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全面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参与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应继续关注社区发展,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要求:
1. 课程目的与目标
- 了解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 理解建筑工程的各种要素和关键技术。

- 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 课程内容与安排
- 建筑工程的定义与分类。

- 建筑工程的发展与演变。

- 建筑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 建筑材料与结构。

- 建筑施工与工艺技术。

- 建筑设备与能源利用。

- 建筑工程的管理与运营。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 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引入新技术和信息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4. 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
-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评分。

-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成绩。

- 期末考试或综合性大作业。

- 基于学生参与度和表现的平时成绩。

5. 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
- 建筑学导论,作者:XXX
- 建筑工程概论,作者:XXX
- 建筑工程技术手册,作者:XXX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以上是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评估,学生将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1)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1)

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1)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通过标准化的课程设置,来保障孩子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幼儿园课程概论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背景和意义:针对幼儿园教学规律和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制定幼儿园课程标准,从“儿童中心”出发,构建“多元整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2.课程标准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总体要求、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其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数学思维、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培养。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社交目标和身体发展目标。

3.课程标准实施:幼儿园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

同时各校要注重体制机制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家园合作建设和教育环境建设,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体要求:幼儿园课程实现儿童整体发展、特点突出、多元并重的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能力。

同时实现持续化、循序渐进化、不断优化和创新更新的目标。

2.核心素养:针对儿童的发展特征,幼儿园要培养幼儿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素养、身体素养、情感素养和社交素养等方面。

要通过多元教学方式,注重体验学习和游戏学习,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儿童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个体发展和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

3.教学目标: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社交目标和身体发展目标。

通过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全面达成教育目标的具体指向。

4.课程设置: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符合幼儿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具体课程设置。

同时结合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注重课程的展开深度和广度,保证各个学科的协调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2011年12月团队成员:王芳副教授/硕士王珏副教授/学士杜新安副教授/学士谷山讲师/硕士孙志方副教授/硕士孙丽萍讲师/硕士汪爱青讲师/硕士张金磊讲师/硕士陈蕊花讲师/硕士目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定位(二)与上下游课程的关系(三)课程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二)能力培养目标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四、学时分配五、教学组织与方法六、考核评价方法七、使用教材八、主要参考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课程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与上下游课程的关系前期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奠定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课程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课程设计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

因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使“概论”课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突出有两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

二是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

“够用”即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讲清基本理论就行;“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课程设计思路: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契合,力求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具体表现在:1.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概论课的课程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政治理论研究者,而是要体现职业性,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塑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突出时代特点,按照时代要求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重点让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当代世界开放性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其职业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2.增强实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变思想政治课说教式、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突出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程本身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应八个专题设计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项目,实践项目中注重概论课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紧密联系,设计学生的社会调查任务,培养他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过程、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团结协作意识、自强不息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创美好未来。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第二,突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专题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8个专题:第1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个跨时空、跨世纪的历史话题。

民族危亡关头,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然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都注定了在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不经过异常艰辛的探索。

正是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独特的科学思想武器,引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拨乱反正,绝处逢生,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崭新的理论飞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1.历史的选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程和理论成果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学重点与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和理论成果2.科学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教学组织与方法]讲授、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讨论。

第2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规律,回答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观点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是回答其首要基本问题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不仅是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包括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十分关注并致力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从基础理论上回答为什么、什么是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了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认识发展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明确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旗帜论(必然论)2.社会主义本质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教学组织与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第3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与要求]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内容]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如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学组织与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第4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目的与要求]政治是社会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

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了解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和意义;深刻认识我国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的特色,它的优势在哪里?进一步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认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教学重点与难点]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2.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4.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

[教学组织与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第5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通过本专题教学,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共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