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1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智慧”。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篇一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智慧”。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
近年来的“国学热”虽然也受到一些诟病,但毕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
即使不是系统学习,从中感悟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好的。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来说,能够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与教学结合,相得益彰,那更是一件好事。
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看得出人们对论语的推崇。
今天,跟随西安交通大学陆卫明老师走近《论语》感受来自几千年前的祖先的智慧。
关于《论语》一书如何写作而成,我的观点应该是他的弟子们从类似于今天的课堂笔记之类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有讲授的道理,有师生间的对话。
对这个思考,告诉我不要迷信任何约定俗成的方法,不要迷信权威。
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音乐、美术、人性……还是一本政治哲学书,讲了治国安邦的学问,讲了治国的的道理,讲人口,讲百姓,讲治国目标“足食足兵民信之。
”治国理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这本书的主线只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方面展开。
《论语》的核心思想“礼”“仁”。
“礼”的思想是沿袭而来,“仁”的思想是孔子的独创。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是占首位的,是基础。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我认为有道理,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其实未必会活出大众认为的那样的功成名就,但就一个普通人来说,按照《论语》的思想为人,做一个心怀仁爱,宽容大度的人;为学,有健康向上的目标;为政,即使不能当权,也有一份家国情怀,心怀美好。
这样的人生,也可以的快乐的。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做为人,有”仁爱“的思想,才能心存善念,对天地万物有一份悲悯情怀,这份情怀,是无论身份地位,无论文化程度,只作为人而独有的安身立命的底线。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5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在论语中学做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还暗含着另一个意思: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总想谋得其它更高的职位,存心不良就难免自食其果。
“多闻阙疑”教我们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慎言其余”教我们慎言,即便自己觉得有把握,说话时也要小心。
“多见阙殆”教我们要多看,就能避开许多危险。
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你自己少后悔。
在论语中学做学问。
《论语的生活智慧》开篇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人要安身立命,要立于天地之间,首先要在“学”上下功夫。
学人间大道,学真知卓见,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快乐的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明了孔子求学的态度,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毛主席解释得最好:“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当然,《论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上述实属一人之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都应当在国学经典中吸取营养,丰富人生阅历,以大仁、大智、大勇的状态,投身到本职工作当中。
维护,要有仁爱之德。
这里所说的“维护”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维护企业核心利益,二是维护员工切身利益。
企业核心利益由行政主导,员工权益主要由工会维护,两者是矛盾的统一。
在维护员工权益过程中,必须心怀仁爱,秉承中庸之道,以光明正大、谦虚的心态来对待;必须拥有一颗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热爱企业、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从企业行政来讲,在制定重大决策或利益分配时,应当多从员工角度考虑,这也是所谓“敬天爱人”吧。
参与,要有忠义之心。
工会的参与职能,就是带领和组织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工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最能体现职能发挥情况。
在现实过程中,工会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和政治高度,忠于企业、忠于员工、忠于发展,不能只想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关于《论语》一书如何写作而成,我的观点应该是他的弟子们从类似于今天的课堂笔记之类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有讲授的道理,有师生间的对话。
对这个思考,告诉我不要迷信任何约定俗成的方法,不要迷信权威。
这本书的主线只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方面展开。
《论语》的核心思想“礼”“仁”。
“礼”的思想是沿袭而来,“仁”的思想是孔子的独创。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是占首位的,是基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有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
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着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
亲友一想到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
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边大发雷霆,至少也要便是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
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也很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论语》,这本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真谛。
当我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宝库的大门,每一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话语,都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一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心里羡慕极了。
于是,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刚开始,我连上车都困难,总是掌握不好平衡,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但我没有放弃,每天放学后都在小区里练习。
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爬起,慢慢地,我能蹬上几圈了。
再后来,我可以骑着车绕小区好几圈。
当我终于能够熟练地驾驭自行车,那种喜悦和满足感无法言表。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吗?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掌握了新的技能,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让我想起了去年过年的时候,多年未见的发小从外地回来了。
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一起上学,后来他跟着家人去了别的城市。
听到他要回来的消息,我兴奋得好几晚都没睡好。
见面的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我们聊起了小时候的趣事,一起走过的街道,一起玩耍的游戏。
那几天,我们天天黏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和经历。
这种久别重逢的快乐,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再次相聚时,那份情谊依然深厚如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让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
我精心准备了很久,付出了很多努力,满心期待能取得好成绩。
可是比赛结果出来,我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名次。
当时我心里特别失落,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
但后来我想通了,也许是我的表现还不够出色,也许是评委的评判标准不同。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导语:写读后感就是把自己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但是写读后感要先概括自己读看到的东西,下面再展开写自己的个人感受。
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一)大旨谈人《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
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
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
“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
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二)管理的逻辑《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你会写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读后感(精选篇1)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
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他的教导。
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
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
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一遍,终生受益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一遍,终生受益生活处处是《论语》,日用而不知!当我们劝解他人时,会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我们开解自己时,会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我们看见别人争执时,常劝解到:“和为贵”;当我们面对一位不对谈的人,心中会想:“道不同,不相与谋”……《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自古以来,《论语》被诸多名家推崇:学者章太炎说: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学习《论语》早就成为了培养少儿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早有新闻报道,重视教育的日本,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必须要学习《论语》。
而今在我们国家,教育部教材改编后,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由过去的25%提高至35%,《论语》是孩子们今后学习的要点,北京更是把《论语》纳入高考经典阅读考察之中。
可以说,不学《论语》的孩子,将来会远远落后于他人。
但很多家长反映,市面上《论语》都是原文配上翻译,枯燥无味,孩子看几页就没兴趣了。
小编给大家推荐一套《给孩子讲论语》(4册),作者用心解读每句论语,好玩又有趣,帮助孩子轻松掌握《论语》智慧。
01数千年来,全世界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语言形式朗朗上口,画面描述生动形象。
小到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大到修身立德、为政处世、治国理政,无一不涉及。
比如梁启超在《论语》里想到了历史:“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杨绛在《论语》里见到了不同的人:“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林语堂在《论语》里读出了趣味:“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余秋雨在《论语》中体味到了美德:“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一)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门生不单单要精晓书籍知识,更必要亲自实践体验,否则至多只可以或许做个眼高手低之徒。
它附属教育目标范畴:念书的目标,不在于死记书籍,而在于运用,在于实践,在于“闻一知十“地天真应用知识。
而反思如今的教育体例,无论是教育者仍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单方面的教育思惟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
只正视书籍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门生,它再次给咱们以警世:咱们的教育必需联络生存现实,切忌空口说,这也是进步学*效力、注意实效的最好本领。
着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才能勤学孔子的这句话揭露了学*兴致与学*结果之间的瓜葛。
差别的人在一样的学*情况下学*结果不一样,本身的本质虽然是一个方面,更为首要的还在于学*者对学*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致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当门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浓重的兴致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索和研究,而不是被动守候接纳知识灌输。
作为低年级的1名数学教师,理解并应用这一条名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首要的。
那在教学中若何激起门生学*的兴致呢?我想,必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情境;计划拥有思惟含量并吻合各条理门生的题目;联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激励门生获得的细小前进,加强学*的信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本领引发门生的学*兴致等等。
如许,当门生的学*兴致油然而生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求知愿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
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立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夸大了老师本身的表率作用。
老师应翟自己豁达的胸襟,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沾染和教育门生踊跃面临人生,达观地学*和生存。
在平常教学运动中,除了向门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外,更首要的是匡助门生养成优越的风俗,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4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纵览人类文明的历史,先进的技术来在西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中国。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最近,品读了《论语的生活智慧》,自己深受启发,改善了心智模式,借此把一点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
在笔者看来,凡夫度日、觉者度己、圣贤度人。
品读孔子的《论语》,感悟其微言大义,能使我们在纷繁万象中拔云见日,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
近代大儒梁濑溟从出世、出世的观点出发,归纳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曰“逐求”,二则“厌离”,三乃“郑重”,并分别作了深刻阐述。
笔者试解析如下:一是“争名夺利、为我独尊”的人生态度。
通常表现为追逐物质享受,以及表面的虚荣,比如攀比吃穿、居所、声色,豪夺金钱、利益乃至地盘等,一面受利益驱使,一面受问题困扰,不断向外索取,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
这种思想主要盛行于西方国家,比如欧洲早期的“大帝国”,都是通过战争、掠夺发展起来的,包括近代“一战”和“二战”也是从欧洲打响的。
二是“悲观厌世、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这类人的基本特征是,感到人生太苦或过分悲观,对生活没有追求,对大多事物不感兴趣;他们向往极乐世界,不重今生、而修来世,通常信奉宗教。
其发源地是印度,所有印度人为宗教而生活。
尤其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在我国比较盛行,影响力大有超过佛教之势。
三是“郑重生活、实现价值”的人生态度。
其特征是,他们立于天地之中,行人间正义,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既全力以赴,又顺其自然。
这种思想主要在我们中国,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境界,正是儒家思想几千年影响的结果。
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儒家思想倍受推崇,说明外国人更热衷于探寻东方智慧。
不同的人生态度,必然有不同的命运结果。
“功利者”永远痛苦迷离、怨怨相抱,为天下所不耻;“厌世者”痛不欲生、修道练佛,失去了人生斗志;唯有郑重生活的人,崇尚道德、秉承大义,过有意义的人生,实现最大价值。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论语》,我深受其智慧的启示,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人生的启示。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惟独通过自我完善才干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的弟子们也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努力实践道德准则,以身作则,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这让我深思,惟独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和自我提升,才干真正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读完《论语》,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有独立思量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材。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待人以诚、宽容和尊重。
他的弟子们也积极践行这一原则,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读《论语》,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换位思量,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才干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匡助。
最后,《论语》中强调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惟独通过不断地思量和探索,才干逐渐接近真理和智慧。
他的弟子们也积极追求真理,通过不断地讨论和思量,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读完《论语》,我深受其影响,意识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惟独不断学习和思量,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总结起来,《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籍,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读《论语》,我受到了道德修养、教育、人际关系和追求真理的启示。
论语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中的智慧读后感》最近读了《论语》,这一读可真是让我有了不少的感悟。
《论语》这部经典,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聆听他的教诲。
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过的知识考完就扔一边了。
可后来发现,真正学到手并且时常温习的知识,那才是自己的财富。
就像我曾经为了准备一场数学竞赛,拼命地刷题、背公式。
那段时间真的是辛苦啊,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但比赛结束后,我并没有把那些知识丢开,而是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做几道相关的题目巩固一下。
结果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遇到了类似的题型,我轻轻松松就做出来了。
那种感觉,真的是太爽啦!就好像是自己偷偷藏了个宝贝,关键时刻拿出来显摆了一下,还特别管用。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表现。
有一次,我答应了帮朋友一起完成一个项目,结果因为自己临时有点别的事情,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导致项目进展不太顺利。
当时朋友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自己心里特别过意不去。
后来我就不断提醒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要忠诚守信。
这之后再有类似的情况,我都会先安排好时间,把答应别人的事情放在首位,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句话在生活中简直太实用了!有一回,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
团队里有个小伙伴特别会组织协调,把大家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特别会照顾大家的情绪。
我就偷偷观察他,学习他的沟通方式和组织技巧。
而另一个人呢,脾气有点急,有时候说话不太注意方式,导致和别人产生了一些小矛盾。
我就告诫自己,可不能像他这样,要学会控制情绪,好好说话。
再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伦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读后感。
首先,《论语》中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论语》中的智慧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强调仁爱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父母、师长,关心他人的福祉。
他还强调诚实为人的重要性,认为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更要关心他人,秉持诚实和仁爱的原则。
另外,《论语》中的智慧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处世之道。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他还强调了谦虚与谨慎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谦逊,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谨慎行事。
这些智慧告诉我,要不断学习进取,保持谦虚和谨慎,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外,《论语》中的智慧也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父母的责任和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还提倡君子之道,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为人民做出榜样。
这些智慧告诉我,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伦理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努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生活和处世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如何处世和教育子女,这些都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录的言行录组成。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
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
的基础。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念,意味着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言行不一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读完《论语》后,我对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
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总之,《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它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
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学习,言行一致。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和教诲,还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所启发。
在阅读《论语》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种互相尊重和善待他人的态度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倡导和践行的。
其次,孔子对于学习和修养的重视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让人感到快乐,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努力的价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道德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坦荡荡,而一个缺乏道德的人则会心生畏惧。
这种强调道德和正直的观念,对于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要。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而不是追逐功利和享乐。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追求美德和善行,而不是陷入恶习和邪恶之中。
这种追求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的观念,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阅读《论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孔子的思想智慧。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示,对于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量。
首先,《论语》强调了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比外在的才干更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再有才华也是徒然。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只顾追求功利和权力的人,他们可能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心却空虚而不安。
而那些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无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都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其次,《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惟独不断学习,才干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是淡如水的关系,不应该因为功利或者私利而相互利用。
真正的朋友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匡助,共同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与朋友相处时的一些问题,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真诚地对待朋友,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和他们交往。
最后,《论语》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我们在外面有多么的忙碌,我们都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和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父母的一些事情,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关心和照应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之,读完《论语》,我深受启示。
《论语》不仅是一部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一本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关于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启示和指导。
《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论语>的智慧点滴读后感》《论语》,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经典之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与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在《论语》中,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
“仁”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它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是构建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温习、实践。
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应用,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同时,学习也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所得,而要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不断地探索和进取。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如果我们停止了学习的脚步,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精神内核依然不变。
一个懂礼的人,能够以恰当的方式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从而营造出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而一个无礼的人,则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满,甚至引发冲突和矛盾。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君子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不为私利所动;而小人则心胸狭隘,常常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
我们应当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到问心无愧。
只有拥有一颗坦荡的心,才能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诱惑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头脑。
论语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记载的言行录。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阅读论语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论语中,孔子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言行塑造了一个崇高的人格形象。
他的智慧凝结在言辞中,流露在言行间。
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人应该心存仁爱之心,待人宽厚、和善,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人以宽容与友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而论语中提醒人们要秉持仁爱之心,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论语中重视礼仪的意义。
孔子认为礼仪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塑造人的行为规范,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现代社会,礼仪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只有以礼尚往来、以礼待人,才能维系社会和谐。
此外,论语中谈及智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智者能审时度势,不断学习进取,做到理智决策并谋求最大利益。
他常常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弟子的智慧,让他们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智慧的力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追求知识,灵活运用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仰和忠诚是孔子所倡导的核心观念之一。
他强调人应该对道德和价值观坚守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孔子认为,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事业保持热情和坚持。
这种信仰和忠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人生的真谛,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成就。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智慧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为人处事的智慧。
论语中蕴含的智慧指导着我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思考、正确选择,并且不断进取。
我深感这些智慧是可以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注重知识学习和修养提高、坚守信念和追求事业的有担当的人。
论语的大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大智慧读后感(一)最近,我在本校教师阅览室有幸拜读了《论语中的大智慧》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仍然那末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时代的人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在为人、为政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心灵所憧憬的那种理想追求。
读论语让人感觉视野开阔、豁达开朗、风清气正,充满智慧。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论语为政》)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管理正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其实,德治正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治国理念。
《论语为政》在第一章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堪称儒家德治的总纲。
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孔子也曾经多次谈到执政者的品德的重要性。
又如:子曰:“政者,正也。
子辛以正,熟敢不正?”(《论语颜渊》)战国的儒家孟子把德治推到了极致;仁改。
孟子周游列国力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说如果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改,那末“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把仁政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管理天下就会成为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情。
这是孟子所想象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
在治国上,儒家特殊强调道德的作用,但也绝不排斥法治的作用。
除了“为政以德,”孔子还认为从事政治要“宽猛相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转昭公二十年》)孔子只是倾向于以德治为主,而以法治为辅罢了。
由此可见,德治和法治这两种治国方略,就好像人和两只脚,哪一只都不可偏废。
德既是一种坦诚的态度,也是一种宽容的胸怀。
宽容,使人拥有博大的心理空间。
治国如此,做人也罢。
论语的大智慧读后感(二)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学习从四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一)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门生不单单要精晓书籍知识,更必要亲自实践体验,否则至多只可以或许做个眼高手低之徒。
它附属教育目标范畴:念书的目标,不在于死记书籍,而在于运用,在于实践,在于“闻一知十“地天真应用知识。
而反思如今的教育体例,无论是教育者仍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单方面的教育思惟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
只正视书籍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门生,它再次给咱们以警世:咱们的教育必需联络生存现实,切忌空口说,这也是进步学*效力、注意实效的最好本领。
着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才能勤学孔子的这句话揭露了学*兴致与学*结果之间的瓜葛。
差别的人在一样的学*情况下学*结果不一样,本身的本质虽然是一个方面,更为首要的还在于学*者对学*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致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当门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浓重的兴致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索和研究,而不是被动守候接纳知识灌输。
作为低年级的1名数学教师,理解并应用这一条名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首要的。
那在教学中若何激起门生学*的兴致呢?我想,必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情境;计划拥有思惟含量并吻合各条理门生的题目;联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激励门生获得的细小前进,加强学*的信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本领引发门生的学*兴致等等。
如许,当门生的学*兴致油然而生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求知愿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
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立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夸大了老师本身的表率作用。
老师应翟自己豁达的胸襟,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沾染和教育门生踊跃面临人生,达观地学*和生存。
在平常教学运动中,除了向门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外,更首要的是匡助门生养成优越的风俗,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曾仕强、曾仕良所著的《论语的生活智慧》,初读颇觉枯燥。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的悟道。
读了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说的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身边的同事吧,就有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多数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论语的生活智慧》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读了让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