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程与教学政策.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计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势与政策,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3.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辩论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和制度,培养全球视野。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的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提高他们的时政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有一定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国家发展大局,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重点学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
2.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策略等,关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 研究我国文化政策及文化事业发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
4. 掌握我国外交政策,学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原则和策略,分析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及国际组织的作用。
2023-2024形势与政策教学案例
2023-2024形势与政策教学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
尽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可能被许多学生视为枯燥无味,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2023-2024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形势,加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二、国际形势分析在2023-2024年,全球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学生需要了解各国应对疫情的政策和举措,以及全球疫情对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各国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气候变化、科技发展、地缘政治等议题也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
三、国内形势分析在2023-2024年,中国将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保、完善民生保障等政策。
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的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发展,加深对国家整体状况的把握。
四、案例教学设计1. 课程主题: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
-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对外交流的成就,分析当前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文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
2. 课程主题: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竞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数字经济时代下国际竞争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认知。
- 教学方法:引入最新的实例和数据,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教学内容:介绍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突出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实践,分析全球数字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影响。
课件5-1-课程与教学政策
追求的主要不要是社会的 功力目的,而是为了受教 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 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
和谐发展的个人。
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 加剧学校之间的 的过程与结果 差异及其教育质 量的不平衡
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政策
2001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典型代表。该纲 要反映了课程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以及逐步优化的课程 决策模式的形成,平衡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分 配。
课程与教学权力包括:
1. 课程与教学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权、 2. 课程与教学的决策权、 3.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权、 4.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权 具体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计划、课程与教学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决
定和使用,及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之中。
课程与教学政策2
类型及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
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划分 1. 中央集权型 2. 地方集权型 3. 学校自主型
中央集权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典型国家:法国、日本和苏联
课程特征:全面集中、刻板划一、自上而下
表现:教育部包揽权力(有权提出教育法案、发布命令、确定教育经费,而 且有权规定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原则、制定教育大纲,甚至还有权规定教学方 法、考试的内容和时间等等。),具有一套组织严密、完全受教育部垂直领 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 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 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的课程与教学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课程与教学
道教、佛教广泛传播,以往占主导地位的儒家经学受到冲击。 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人才培养受到重视,教育理论争 鸣氛围浓厚,各民族教育大融合。学者们围绕社会到底培养什么 样的人才展开了百家争鸣。
古罗马:古罗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政治家和管理者。为了培养多才多 艺的“雄辩家”,后来的修辞学校特别设置了修辞学,辩证法、希腊 语、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等主要课程。
作为古罗马雄辩教育倡导者之一的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该拥有各 种重要的知识和全部的自由艺术,主张从培养具有雄辩才能的政治家 出发,加强修辞学习和讲演能力训练。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更是通过 他的《雄辩术原理》,积极倡导学校应以培养演说家为目的,主张儿 童的人文教育应从从学习希腊文开始。昆体良的这部著作后来被称为 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3.秦汉时期的课程与教学
秦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的专制主义 文化政策使先秦时期的官学和私学遭遇“摧 残”。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课程”一词, 但已有关于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此时课程 内容重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西汉建立不久便向儒学敞开大门。为了建 立大一统教育,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设置六经课 程。
谢谢观看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学而优则仕”;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出“六艺”和《六经》: 在学习态度方面,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 好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的实事求是态度等; 在教学原则与方法方面,重视学习兴趣,主张启发式原则,学思结合原则, 温故知新原则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则。
第二章 课程政策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政策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政策概述考点名词解释:课程与教学政策,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力的不同需要,并调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课程与教学政策一般是—个国家用文件形式来规定的。
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载体和主体。
其本质就是课程与教学权力和课程与教学权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利益的变化。
简答:课程与教学政策特征1、行为的准则性,指它是一种行动准则,路线与纲领,它要解决的是当前较为重大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目标的针对性,指其是为课程目标服务。
3、实施的程序性,指在实施过程中是按一定步骤、阶段与方式方法去进行的。
4、载体的规定性,指其基本思想及变革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计划、标准、教科书等载体来体现,国家有权对其进行规定。
5、内容的法定性,指其所陈述的一切内容是有法律法规效应,必须实施与执行。
课程与数学政策的研究意义及作用1、课程与教学政策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2、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教育实践的保证3、课程与教学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第二节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其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特征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利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来划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可分为3种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集权型和学校自主型。
1、中央集权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法国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集权的最高典型,日本和原苏联等国家也是这一政策类型的主要代表。
2、地方集权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可划入这一类型。
3、学校自主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
3-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 及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
1. 2. 3.
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划分 中央集权型 地方集权型 学校自主型
中央集权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几 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典型国家:法国、日本和苏联 课程特征:全面集中、刻板划一、自上而下 表现:教育部包揽权力
地方集权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 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 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典型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特点:层次最高的教育领导权力拥有者是 “州”,州在教育上独立自主
学校自主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 往往只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 建议。 典型国家:英国(例:1920年以来……) 特点:教师有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地方集权型
适应论, 适应论,地方中心主义
学校自主型
特色论
提出“课程共有” 提出“课程共有”的理想的课程与教 学决策模式
“课程共有” 一是指课程权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有,形成“朋友”关系 二是指制定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一种全新的“超 越论”(超越局限性)价值观。
2001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典型代表。该纲要反映了 课程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以及逐步优化的课 程决策模式的形成,平衡了国家、地方与学校 之间的权力分配。 注:自学p47,“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 (可结合p222-p228,“我国课程改革回顾” 来学习)
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
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课程与教学决策时基于对教育目的和手段的判断而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作出德的决定和指示。
所以提出了“课程共有”的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一、“课程共有”的涵义1.是指课程权力的共有,形成“朋友”关系2.是指制定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一种全新的“超越论”(超越局限性)价值观。
二、“课程共有”的权利分配1.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开发上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部)制订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优势互补,同时也意味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课程与教学开发机制需要有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课程与教学开发模式来补充。
2.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计划上中央政府组织制定或修订、审定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
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学校则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并把学校课程方案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3.体现在课程标准上中央政府的课程标准,确保学生统一的、最低的学业要求,以培养学生共同的、全面的素质。
地方政府组织专家合作开发地方课程,制订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则可以在保证国家最低课程与教学标准基础上根据本校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4.体现在教材上中央政府组织编写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科书或教材编写指南;地方政府有权审查学校在校本课程中使用的自编教材;学校则有权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
2001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典型代表。
该纲要反映了课程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以及逐步优化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形成,平衡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分配。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
课程与教学关系概述(一)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1.分离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内容,教学是过程2.关联说(1)连接说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连结在一起的关系。
课程是课程开发。
课程是课程开发系统的输出结果,同时又是教学系统的输入成分。
-------------输入课程然后进行教学。
(2)过程交叉说①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②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③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层次。
---进行每一课都是要进行教学设计的(3)包容说一种是说课程包括教学或“大课程论说”,另一种为教学包括课程,或“大教学论说”(4)目的---手段说,认为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
也有人认为课程,教学都是手段,但课程为主而教学为辅,教学是因为有课程才产生的。
3.整体说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
这种整体说又有两个层次的表现:一为“循环整体说”,二为“有机整体说”?(二)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原因分析1.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2.教育体制的形成及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3.学术研究的传统习惯4.认识上的二元分离是根本原因?(三)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理解1.课程与教学是内连性整体事件杜威的“课程与教学”观,韦迪的新术语“课程教学”,“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与“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课程与教学”的存在态式表现,“课程与教学”虽是指同一事物,但却有不同的态式表现,即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
-------------课程是静的,教学是动的。
二。
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三)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课程与教学论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价值及其艺术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
为了让您更好地了解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我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来了解一下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背景。
教育部发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家形势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发布,意味着教育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
在深入了解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这门课程的定位和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势和政策,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热点、国际事务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发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文件。
这些教学要点对课程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教育部强调了课程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
经过对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观点:1. 这些教学要点的发布,体现了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和改革意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这些教学要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时,需要按照这些教学要点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2023年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发布,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学生国家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3课程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幻灯片课件
• 因而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 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 学生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所 有课程设置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
• 关于教学目标,教育理论界对它的内涵的规定是有分歧 的。
•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一种行为目标,它是学生通 过教学后所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描述。
•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 的和培养目标,它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任务”、 “教学要求”或“教学目的任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但是
•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又是有一定区别的。
• 首先,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 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完成,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 它不但要考虑学科的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
• 其次,从二者的适应范围上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 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二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 “课程目标有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 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关注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 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 点和终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对教与学起到导 向、激励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 如若将“课程”理解为某一门学科的教育内容, 则课程目标就是指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 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也可称之为“课 程分科目标”。在一些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 师教学参考用书里面,人们往往也并不叫“课程 目标”,而把它称之为“教学目的任务”、“教 学要求”或“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论中, “教学目标”既包括某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 包括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而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即教师的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
The end,thank you! 谢谢大家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项目东区教管会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教学常规管理 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开发
教育教学研究
课程管理
教学管理
课程规划
教一、课程管理
• 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 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管理即对课程的管理,是对课程活动的全过 程进行管理,是对课程编订、实施、评价的组织、 领导、监督和检查等全方位进行管理。 •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明确指出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课程管理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和课程评价。
第一充分挖掘人文资源。 • 3、校本开发的材料选择组织合理。 第二充分挖掘地方自然资源。 第三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 •
•
3.1.2 课程开发
• 4、校本课程的实施具体落实。考察实施具体落实应从四个方面切入: 第一、是否制定了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是否制定了完善的保障措施制度 第三、是否建立了落实过程管理、健全课程管理的监督机制。 第四、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反馈及改进措施 5、学校建立合理的校本课程的评价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性评 价 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 价
3.1.1 课程规划
• 课程规划是学校根据相关政策,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以 利用的资源对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 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优化的过程。 • 考察课程规划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 (1)课程规划文本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 • 课程规划框架的完整性。包括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课程方案(课 程设置)的编写、学校课程的实施策略、学校发展性课程评价纲要、 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运行(课程管理) • 课程规划方案的适切性。课程规划方案是否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在 课程目标、课程范围、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模式、课程实施步骤、课 程评价手段等方面能否结合学校所处地域、学生实情进行。 • (2)课程规划内容方面能否结合学校所处地域、学生实情进行构想。 • 全面性 • 针对性 • 多元性 • 本书用案例3.1《重庆市珊瑚小学课程规划掠影》的分析,为我们呈 现了一个学校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将为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奠基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教育政策概述一、教育政策的含义国家管理教育实质上是通过制定实施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充分表达,是国家教育职能的直接体现,是国家统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一)教育政策的特点我国较早论及这一问题的孙绵涛认为,教育政策有四性,即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有教育政它们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协调和平衡各种教育关系的作用。
教育政策之所以具有协调功能,主要是由教育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体现,作为利益的“显示器”,和“调节器”,所有教育政策都具有协调功能。
教育政策协调功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维性;二是动态性;三是适度性。
3.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或者预防某一教育问题的出现而制定的,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教育政策的这种特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及时有效地控制。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及政策对象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妨碍政策的贯彻落实。
为了防范和纠正这些不良现象和越轨行为,保障教育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必须强化教育政策控制功能。
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的适时调整更新也离不开控制。
教育政策控制功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制性。
二是惩罚性。
教育政策控制功能的发挥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育政策控制的标准必须明确、合理。
制定控制标准,是发挥教育政策控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教育政策控制的手段必须严密、封闭。
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一)教百政策的主要内容1.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体制政策在教育政策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制度联系最密切的政策。
2023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计划详解
2023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计划详解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23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课程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当前形势和政策的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政策。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家的时事政治素养,增强国家观念,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1.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2.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导向;3.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1.国内外形势分析: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让大家全面了解当前世界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2.国家政策解读:详细解读我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帮助同学们把握国家发展大局。
3.时事案例分析:针对热点时事,进行案例分析,让大家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始终,强化同学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共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第1-4周:国内外形势分析,了解世界格局变化,关注我国发展态势。
2.第5-8周:国家政策解读,聚焦国家战略,掌握政策导向。
3.第9-12周:时事案例分析,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
4.第13-16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同学们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同学们的参与和互动。
在课堂上,老师将与大家分享权威的信息资源,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实践教学政策(3篇)
第1篇一、政策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政策,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政策。
二、政策目标1. 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政策内容(一)实践教学体系1.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30%以上,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3.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训。
定期组织实践教学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
鼓励教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
3. 建立实践教学教师评价体系。
将实践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模式创新1. 推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实施产学研结合。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四)实践教学评价1.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
2. 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检查。
对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
3. 加强实践教学反馈。
及时了解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四、政策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践教学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经验”。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科学时期,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发阶段,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是系统理论时期,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课程研究的理论研究科学化;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夸美纽斯,总之,这一时期的课程理论研究体系已基本构成,并表现在教育学的各科理论研究中。
第三阶段是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课程论独立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课程这门学科的诞生。
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教学研究的早期发展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理论,但是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却萌发着人类教育理论的全部基因和力量,包含着教学理论的原始信息,是人类教学理论进一步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的萌芽产生与启蒙运动的爆发。
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的。
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4.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1)分离说:课程是内容,教学是过程。
(2)关联说:①连接说:课程是课程开发系统的输出结果同时又是教学系统的输入成分。
②过程交叉说: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层次。
③包容说:一种是课程包括教学(大课程论说),另一种是教学包括课程(大教学论说)。
第二章 课程政策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政策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政策概述考点名词解释:课程与教学政策,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力的不同需要,并调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课程与教学政策一般是—个国家用文件形式来规定的。
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载体和主体。
其本质就是课程与教学权力和课程与教学权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利益的变化。
简答:课程与教学政策特征1、行为的准则性,指它是一种行动准则,路线与纲领,它要解决的是当前较为重大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目标的针对性,指其是为课程目标服务。
3、实施的程序性,指在实施过程中是按一定步骤、阶段与方式方法去进行的。
4、载体的规定性,指其基本思想及变革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计划、标准、教科书等载体来体现,国家有权对其进行规定。
5、内容的法定性,指其所陈述的一切内容是有法律法规效应,必须实施与执行。
课程与数学政策的研究意义及作用1、课程与教学政策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2、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教育实践的保证3、课程与教学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第二节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其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特征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利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来划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可分为3种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集权型和学校自主型。
1、中央集权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法国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集权的最高典型,日本和原苏联等国家也是这一政策类型的主要代表。
2、地方集权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可划入这一类型。
3、学校自主型,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体现在教材上
中央政府组织编写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科书
或教材编写指南;
地方政府有权审查学校在校本课程中使用
的自编教材;
学校则有权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 审查通过了的教材。
2001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文件,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典型代 表。该纲要反映了课程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以及逐步 优化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形成,平衡了国家、地方与学校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 及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
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划分 中央集权型
1.
2.
地方集权型
学校自主型
3.
中央集权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几
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典型国家:法国、日本和苏联
课程特征:全面集中、刻板划一、自上而下
之间的权力分配。
注:自学p47,“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
(可结合p222-p228,“我国课程改革回顾”
来学习)
适应论,地方中 强调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 心主义 和教育需求,主张学校课程在 力求反映地方发展要求的基础 上协调好地方与国家、地方与 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特色论 追求的主要不要是社会的功力 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 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 自由完善和和谐发展的个人。
地方集权型
学校自主型
提出“课程共有”的理想的课程与教 学决策模式
3.体现在课程标准上 中央政府的课程标准,确保学生统一的、最 低的学业要求,以培养学生共同的、全面的素质。 地方政府组织专家合作开发地方课程,制订 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学校制定 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 校本课程。 学校则可以在保证国家最低课程与教学标准 基础上根据本校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意味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课程与教学开发机 制需要有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特 点的课程与教学开发模式来补充。
2.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计划上 中央政府组织制定或修订、审定基础教育 各个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 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制 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的各个教育阶段的 课程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学校则 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有 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本 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并把学校课 程方案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课程共有”
一是指课程权力的共有,形成“朋友”关系 二是指制定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一种全新的“超 越论”(超越局限性)价值观。
1、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开发上
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部)制订三级课程开
发与管理的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
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使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优势互补,同时也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都隐含着某种哲学 假设和价值取向,标明了这种课程与教学政策 的最终关注与追求。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政策 类型 价值取向 核心主张和追求
中央集权型
统一论,国家பைடு நூலகம் 把社会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政 心主义 策制定全部出发点和归宿,主 张为了国家、社会而不是为了 人自身来培养人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
往往只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
建议。
典型国家:英国(例:1920年以来……)
特点:教师有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英国的教育与课程具有“自治”性。国 家长期没有全国性的课程与教学大纲,教师 在历史上一直享有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教师更 大的自主权,在决定教什么方面更是如此。
表现:教育部包揽权力
地方集权型
是指课程与教学权力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 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 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典型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特点:层次最高的教育领导权力拥有者是“州”, 州在教育上独立自主
学校自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