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合集下载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开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识记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知识解读】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根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的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识记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知识解读】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奉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由此确立了其“课程根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根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1er Rationale〕。

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到达了科学化课程开展的新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识记“八年研究〞【知识解读】“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根底,它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识记学科研究【知识解读】学科结构包括两个根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根本涵义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以下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实用参考]《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实用参考]《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GG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共100题,总分值100分)1. 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分)A. 教师B. 学生C. 教师和学生D. 社会2. 在常用的方法中,观察法和访谈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的方法(1分)A. 定性B. 定量C. 主观D. 客观3. 我国新课程结构中从小学到高中新增加一门必修课程叫()(1分)A. 活动课程B. 综合实践活动C. 研究性学习D. 信息技术4. 《诗》就是《诗经》,是由()收集整理的(I分)A. 老子B. 孟了C. 孔子D. 无名氏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1分)A. —般B. 重点C. 中心D. 次要6. 在英文文献中,“课程”一词的原意是()(1分)A.教材B. 跑马道C. 道路D. 教学7. ()侧重于课程的改进和不断完善(I分)A. 总结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发展性评价D. 教学评价8. 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1分)A. 说明部分B. 本文部分C. 教学进度D. 教学方法9. 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之为()(1分)A. 学校课程方案B. 教学计划C. 学科课程标准D. 教材10. 生物课属于•()(1分)A. 融合课程B. 学科课程C. 广域课程D. 活动课程11. 霍桑试验主要研究的是()的作用(1分)A. 群体气氛B. 安全感C. 生产率D. 课堂气氛12. 教学环境的特点除了规范性、可控性和教育性以外,还具有()(1分)A. 自发性B. 纯化性C. 群体性D. 潜在性13. 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除了演示法以外还有()(1分)A.参观法B. 实验法C. 练习法D. 作业法14.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了()(I分)A. 暗示教学法B. 发现法C. 程序教学D. 谈话法15. 6、学生掌握教材时必须以()认识为基础(1分)A. 感性B. 理性C. 形象D. 感觉16.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1分)A. 个别教学B. 小组教学C. 复式教学D. 集体教学17. 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应该是()(1分)A. 课程设置B. 课程开设顺序C. 课时分配D. 编制18. 学科()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层管理,是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沿阵地” (1分)A. 教学进度B. 教学过程C. 课时D. 单元19.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1分)A. 《教育学》B. 《普通教育学》C. 《教学论新编》D. 《教学论》20.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出自于()(1分)A. 《学记》B. 《论语》C. 《孟子》D. 《大学》21. 教给学生()方法,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1分)A. 学习B. 工作C. 生活D. 认知22.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分)A. 布鲁纳B. 杜威C. 博比特D. 泰勒23. ()在其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重点阐述了接受学习(1分)A. 加涅B. 奥苏贝尔C. 赫尔巴特D. 布卢姆24. 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思想(1分)A. 完整观点B. 启发式C. 灵活性D. 综合性25.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1分)A. 教好书B. 育好人C. 教书育人D. 带好班26.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一书(1分)A. 《教学方法》B. 《教学模式》C. 《教学管理》D. 《教学评价》27.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I分)A.德育B. 智育C. 教学D. 管理28. 西方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是由()提出(I分)A. 泰勒B. 弗莱雷C. 博比特D. 泰勒29. 世界上最早将评价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C)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C)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C)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B)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A)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法国 C.德国B.美国 D.英国(C)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在课程论和教学论中,研究哪些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昆体良,写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传统教学论”。

杜威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

美国,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苏联,凯洛夫,分科教学、班级教学。

美国,博比特,《课程》,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设计。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教育性教学的倡导。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儿童经验和需要的关注。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大问题。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对发展性教学的系统研究。

为什么现代学校课程会再17/18世纪正式形成?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从课程实施来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分科课程: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 核心讲义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1)“泰罗主义”的产生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系统确立了管理理论,即“泰罗主义”。

(2)“泰罗主义”的基本假设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3)“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①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以确定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②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③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

(4)“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5)“泰罗主义”的影响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范围超出了企业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在美国社会掀起了所谓“社会效率运动”。

该运动自然影响到教育领域,影响到课程领域。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概述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1918年,他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他在长期的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2)基本内容①教育的本质a.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b.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c.教育即生产。

②课程的本质a.课程是儿童及青年获得这些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一系列经验。

这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的自然延伸。

b.课程目标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完整word版)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但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GG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一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论 通用版本复习(包括旧版与新版)全书全课程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 通用版本复习(包括旧版与新版)全书全课程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题型: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二、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三、理论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五、应用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绪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内有三种常见观点:①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②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③课程论研究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教学规律。

简单说,可以称为现象论,问题论和规律论。

虽然大家对研究对象的表述方式各有侧重,但各种具体研究活动都注重观察现象、探寻和利用规律,因而具有内在一致性。

科学研究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我们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什么?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①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②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③要提高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探讨优化课程与教学的技术问题,即怎么做才更好的问题,这对于课程与教学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任务。

探讨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本身就为优化课程与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归纳来说,《大教学论》提出和初步探讨了现代教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教学论学科的建立是众多教育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指导“教育心理学化”活动;第斯多惠系统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乌申斯基关注人的心理规律,强调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斯宾塞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

★其中,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术界常把其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八章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
革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八章 教学方法
第九章 教学手段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
第四章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一 ) 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 ) (二 )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的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课程开发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章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

第七章 教学模式 第三章第一节 课程目标
第六章 教学目标 第三章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第一章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第一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
史发展 第一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 最终作出恰当的、 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
的策略。★
施瓦布提出三种课程审议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
(三 )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即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
教师和学生的
需要、兴趣和问题是审议课程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此,课程开
三、 19 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 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 ,这是教学的直接目的。而兴趣具有深远性、直接性和 全面性。 2. 教学的“形式阶段”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 教育性教学 :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 世影响深远。
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条目式教案示例、 卡片式教案示例、 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2000 年版)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 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发基地是每一个特殊的学校。这种课程开发因而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四 )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 “泰勒原理” 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它在本质上追求
的是“实践兴趣” 。 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 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 起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学论, 他提出的教学论原理, 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 刻影响, 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 由于时代局限性, 他的理论带有中世纪特征, 具有宗教性,并不首尾一贯。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 教学就应当创设 “经验的情境” ,使学生 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这种情境中, 儿童与环境持续地交互作用, 儿童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
3. 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他毕生倡导并实施的
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四、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一 ) 传统教学论批判
(二 )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1. 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行统一论倡导“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 。
2.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反省思维 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问题的感觉、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假设、对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一 ) 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二 ) 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1. 1632 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2.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兴趣与自发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 华 《课程与教学论》 2、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 3、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
2000 年 2004 年 2008 年
三本教材比较
教材内容
张华 2000 年
王本陆 2004 年
钟启泉 2008 年
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第一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涵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一 )“实践性课程” :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 “实践性课程” 的基本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
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二 )“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 课程审议 ”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
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
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 《课
程与教学论》 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
每一章的开
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
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 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 开发理论”。
(一 )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 )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 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 应的经验。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六章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第九章当代课程与教 学研究透视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
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 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 模式和影
2.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教学原理是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3. 教学的心理学化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 齐,他因而成为欧洲 19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
裴斯泰洛齐是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他的教学论思想也存在一些在现在看来不够科学的因素。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
第三章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三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 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管理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趋

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
式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
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卢梭的教学论在现代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
课题,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但是,他的发现教学论过于强调了知识的工具价值,
忽视了主体对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的探究兴趣,因而具有某种狭隘性。
(二 )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1. 适应自然的教育学:儿童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 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其预期目的。
(一 ) 卢梭的教学论
1. 卢梭著有《爱弥尔》一书,主张自然教育。★
2. 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 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3. 发现教学论 :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具体包括四个内涵:发现是人的基本 冲动; 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活动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发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
(一 )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二 )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 八年研究 ”是美国的“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的旨在改革课程体制
(由每
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的长达 8 年 (1934-1942)的实验研究。泰勒当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这项研究的评价组主任。 正是在这场研究中,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即 “泰勒原理” 。★
“八年研究”的成就对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 )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四个基本问题 (四 ) “泰勒原理”的实质: “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 (规则 )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 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这一价值取向影响深远,但在这一价值取向影响 下,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教师及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
通过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