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学原理C卷

自然资源学原理C卷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题C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降水强度、地表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土壤侵蚀分为四种类
型:、、和。

2、地租的三种表现形式为:、、。

3、当前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是:、、、、。

4、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可分为、、、、五种类型。

5、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自然资源的需求
2、人口数量过剩
3、可更新资源
4、自然资源学
5、自然资源
6、可持续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对自然资源学关注的焦点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简述黄土高原发生严重土壤侵蚀的原因。

4、简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

5、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
6、简述土壤侵蚀的危害
四、论述题(共20分)
1、论述采矿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2分)
2、针对自然资源问题,面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简述世界所出现的两种孑然不同的观点及原因。

(8分)
得分阅卷人。

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1、人口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物理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2、自然资源:是人类能过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

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

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

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

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

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人工价值:自然资源附加上人类劳动之后所具有的价值。

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的价值。

4、报酬递减规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再次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自然资源学真题答案解析

自然资源学真题答案解析

自然资源学真题答案解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特征、组成、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以一道自然资源学的真题为例,对答案进行解析和讨论。

问题: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哪些?请简要描述每类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方式。

答案解析:自然资源的分类主要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可以转化为人类所需能量形式的自然物质,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

这类资源具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之分。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其特点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不断更新和利用。

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其特点是存在数量有限,并且在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

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利用和新能源利用。

传统利用指的是利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来进行生产和生活,而新能源利用则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上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或岩石。

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

金属矿产如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是人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

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盐矿等,在建筑、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开采和加工。

开采是指将矿产从地下或地表取出,加工则是指将矿石进行选矿、提炼等处理,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载体,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

土地资源包括农田、森林、草地、水域和城市用地等。

农田是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的主要场所,森林和草地则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牧草资源。

水域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海洋,提供了捕捞和水产养殖的条件。

城市用地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集中地,提供了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5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5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5第五章土地资源§5.1土地资源基本概念及其特性一、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1、自然属性①土地面积有限性②土地利用的永续性③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④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性2、经济属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用途的多样性③用途变更的困难性④资产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美学功能④资产功能§5.2 土地资源调一、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地表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等)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性质均一的土地单元,是包括各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类型着重体现土地的自然综合特征◆一方面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或整体性,即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异受到自然环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控制。

*对土地类型的调查研究必须从自然环境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人手。

1、分类的基本原则(1)发生学原则某一土地类型是该区域内各种自然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划分土地类型必须了解该土地类型的发生条件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

(2)地域分异原则土地类型的各种自然要素有地带性分布(如太阳辐射、土壤、植被等)和非地带性分布(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等)。

它们自身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类型划分时就要按照这一规律将性质相对均一的自然综合体区分出来。

(3)多级序原则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应该是自高级至低级的一个多级序系统,等级越高,同类型土地个体形态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等级越低.同类型土地个体形态单元之间相似程度越大。

【自然资源学原理2】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2】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2】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A )《增长的极限》(B )《没有极限的增长》(C )《寂静的春天》(D )《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A )很小、局部(B )没有影响(C )稍大的影响(D )很大的影响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 )自然耗竭(B )经济耗竭(C )资源稀缺(D )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 )最大资源潜力(B )吸收能力(C )持续能力(D )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 )异发演替(B )自发演替(C )原生演替(D )次生演替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能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 )人类中心论(B )环境影响论(C )文化决定论(D )生态伦理学 7、生物资源生物群落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 )有弹性的供给(B )毫无弹性的供给(C )有较高的弹性(D )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之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 )太阳能(B )化石燃料(C )风能(D )自然风光 9、垄断土地税的源泉是什么?(C )(A )土地级差生产力(B )社会制度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 )超出内在价值的垄断价格(D )资本的有机构成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消费量的变化趋势为:A )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 )(B )递增,而后转为递减(C )递减,而后不变(D )递增,而后不变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 )食物供应(B )气候(C )疾病(D )异种捕食(E )种间竞争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A )单位面积上能量投入增加(B )单位土地上为产量提高(C )低能源消费(D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E )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3、下列属于经济政策财货的为:(CDE )(A )清新的空气(B )被污染的水域(C )矿产资源(D )被净化了的污水(E )空调房间里的空气4、自然资源无论上附带的人工价值取决于:(BCDE )(A )自然资源整个市场供需情况(B )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C )对可耕地的管理(D )开发条件的改变(E )直接附加5、损害资源利用集约度的要素有:(ABCD(A )产品价格(B )人口压力(C )生产中所的限制要素(D )经营者的态度(E )技术水平三、解释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然资源利用的更替理论性原理 2、粗放边际 3、合理行为带 4、限制因子 5、均等边际原则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简述自然资源开发与再开发的原理3、简述地租论的主要内容4、简述生态哲学领域科学基础5、简述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释义含义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论述供应偏紧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机制及缓解供需矛盾的措施2、论述外部成本如何内化?。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

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考虑自然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为明显、现实。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即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影响周围的环境。

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期末考试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期末考试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1、自然资源:2、报酬递减原理:3、均等边际原则:4、探明储量:5、人口数量过剩:6、最大资源潜力:7、土壤侵蚀: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20分)1、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统称为最终可开采资源。

⒉、嫡越大,系统越混乱;嫡越小,系统越是有序。

3、一般说来,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叫自发演替。

4、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问题是有价或有偿使用。

5、矿区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以及矿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

6、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是由报酬最大化的愿望所推动的。

要获得最大报酬,开发利用者总是力图将其各种生产要素作最有利的组合。

7、在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8、地球共同体观点认为道德义务和道德立场是从作为生物圈一分子获得的,对整个自然系统的义务是道德义务的一方面。

9、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10、矿床开采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石顶底板围岩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矿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著名地理学家卡尔、苏尔(Carl Suaer)认为人类最宝贵的适应能力是()A、人类有学习知识的能力B、消化能力C、自我约束能力D、利用工具能力2 、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A、引起地层变形B、地表塌陷C、堆积大量的废弃物D、土壤侵蚀3、联合国发展署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采用了三个能综合反映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状况的指标,下面那个不是反映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状况的指标()A、人均期望寿命B、婴儿死亡率C、识字率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下面哪一个是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A、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B、自然资源本身的品位C、产业发展D、交通条件的改善5、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问题是()A、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B、理顺资源产品价格C、强化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控制D、有偿使用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符合的理论是()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C、文化决定论D、环境整体主义四、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能得分;每题3分,共30分)1、全球粮食和农业当前的主要趋势有()A、全球谷物产量持续增加,但从1983年开始,增长速度已经放慢;B、就人均产量而言,亚洲和发达国家较高,而其他地区人均产量较低;C、世界谷物的库存水平是1930年以来最高的;D、在大多数地区,营养不良人口的相对百分数和绝对数量将增加。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可更新资源:是指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可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

5、可持续利用:是指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3、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简述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6、简述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意义。

8、简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9、简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0、简述资源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安全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D.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答案: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安全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B.安全法规的制定与执行C.安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D.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协调答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3、安全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A.系统工程方法B.事故分析方法C.安全评价方法D.危险源辨识方法答案:A.系统工程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措施和人的行为干预,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事故应急救援等。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3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3

∙第三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是指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通常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而使用不同的方法。

一、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1)资源基础(2)探明储量(3)条件储量(4)远景储量(5)理论资源(6)最终可采资源二、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1)最大资源潜力(2)持续能力(3)吸收能力(4)承载能力§3.1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一、资源基础资源基础=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地壳的总质量注1:这里元素丰度为某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1889年美国化学家F.W.克拉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论文,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

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注2:地壳的总质量常用1km或1mile深的地壳总质量※资源基础是矿物资源理论极限,并不能在实际上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

①基于资源基础的矿产资源消耗期望寿命是建立在假设技术进步能使全部元素都在低到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下开采的基础上。

显然这一假说很难被证实。

②技术进步能否解决极低品位矿产回收问题,成本如何?③为开采和提取这些元素所需的能源能否被保证?开采和提取这些元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否在环境承载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二、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注1:探明储量与开发技术条件及经济开采价值有关。

前者取决于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而后者既与生产者的主观判断和目的要求相关,又受资源产品的价格、需求、开采成本以及替代品等客观因素影响。

注2:在用已探明的储量预测资源寿命时,有两点假设:一是地质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二是生产目标、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不变。

三、条件储量ˎ★条件储量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开发利用(开采)的已查明的储藏量。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4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4

第四章气候资源一、气候资源与气候资源学1、气候资源△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

2、气候资源学△研究气候资源的形成、分布、演变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1)气候资源的形成及物理基础;2)光能资随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空气资源等气候资源要素的分析评价与应用;3)气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4)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气候资源学◆研究的主要任务:①摸清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气候资源要素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状况;②研究气候资源各组成因子间的关系,了解它们相互间组合的变化规律;③揭示气候资源的特性,分别鉴定气候资源对农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影响和作用;④研究气候资源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⑤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和措施,以充分挖掘其潜力。

二、气候资源特性1.气候资源各因子相互制约和不可替代性2.随季节而变化的周期性3.空间分布上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均衡性4.常年的有效性和长远的潜在性5.与土地和生物资源的相互依存性6.非线性资源7.气候资源的公共性和两重性三、气候资源要素(一)光能资源(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光合生产潜力)(二)热量资源(基本温度指标、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光温生产潜力)(三)风资源(四)水资源(略)(五)大气成分资源(略)(一)光能资源1. 太阳总辐射△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阳散射辐射的总和。

:基础理论辐射(天文辐射、晴天总辐射、理想大气总辐射):日照百分率:平均云量《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气候中心与新疆气象局气候中心(2009征求意见稿)2.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400~700 nm波段的辐射能。

3.光能利用率△作物光合产物中储存的化学能占其所得到的总能量的百分率。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

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考虑自然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为明显、现实。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即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影响周围的环境。

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

自然资源面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资源面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资源面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什么是自然资源?A. 所有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B. 仅指可再生资源C. 仅指非可再生资源D. 仅指人类目前能够开发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的分类?A. 土地资源B. 水资源C. 人力资源D. 矿产资源答案:C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平D.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A. 森林B. 石油C. 风能D. 煤炭答案:A、C2. 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包括哪些方面?A. 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B. 维护生态平衡C. 促进经济发展D. 增加就业机会答案:A、B三、判断题1.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答案:错误2. 保护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请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答案: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够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根据能否再生,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强调资源的公平分配;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共同性原则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责任和合作。

五、论述题1. 论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技术、资金等支持。

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请分析这种做法的利弊,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原理(5)

自然资源学原理(5)
2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palrn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1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2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2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2农业的发展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4环境影响3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早期的工业社会
第五讲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3、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工业社会 (2)发达的工业社会 (3)环境影响
4、自然资源的演进
5、未来的挑战
——技术进步的副作用 ——技术进步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 ——难以探测却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类资源环境态度的思维转变问题
……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
1、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欲望或需要通常被认为是无穷的; ——满足需要或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2、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P = A(1 + r )
n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1、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2)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2、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2)农业的发展 (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4)环境影响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3、贫困导致的资源稀缺 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Fra bibliotek讨论题
1、以某种特定的自然资源为例,分析全球 性和区域性稀缺问题,及其背景的原因。 2、请针对中国某种特定的自然资源,分析 该资源稀缺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主 要途径。

(完整版)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完整版)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资源资源学原理整理重点

资源资源学原理整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资料整理题型:单选、多选、问答、画图分析(以选择题为主20*3;问答2题)绪论1.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P11——P13 图0.1(P12)表象:人口过剩,包括人口数量过剩和人口消费过剩更深层次的因素:人口分布、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道德伦理诸因素2.自然资源学定义P13最后一段3.自然资源学的视角P15 图0.4 分为论题维、空间维、时间维第一篇1.自然资源定义: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的类型P27 图1.33.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4)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5)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6)吸收能力:即同化能力,指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8)绝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9)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局部稀缺。

4.资源基础及其子集P32 见图1.5持续产量曲线见P38 图1.7重点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1.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替代的作用、耗散结构论2.名词可持续性概念P92第二篇1.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意义:P123(1)当把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生态因子当作资源来开发利用时,会使其他因子也发生改变。

自然资源科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科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1.在“重点领域及其优化主题里”,排列在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2.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3.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4.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藏量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目前仅做了少量的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渴望将来有大的发现理论资源: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的总和5.可更新资源的可得性的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条件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镜(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包括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和容限承载能力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动态性、多用性和社会性7.绝对稀缺: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8.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9.生态学: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成为生物生态学1.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这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圈:地球及其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生物圈:由生命形成的画的圈层,是由生命转换能量和驱动物质循环并由生命系统调节控制的开放系统4.智能圈: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生物圈5.人类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态过程发生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和社会-政治系统构成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维持空气质量、气候调节、侵蚀控制、控制人类疾病、净化水源)文化功能、支持功能(制造氧气、初级生产、形成土壤)7.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它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它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机体的变异性,包括种内多样性、种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的环境要素9.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和其它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着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第二章1.说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着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答: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应导去实现公众的最后福利;结论: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2.何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怎样理解P26答: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是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3.说明需求与供给曲线的意义和画法;P26答:左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其中纵轴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P,这一价格是在一个既定供应量下买方付出的价格;横轴表示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商品数量Q;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图中P0和Q0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市场在价格P0和数量Q0处没有存货;需求和供给并不总是均衡的,当市场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时,一些市场或许不能很快出清,但其趋势是市场出清;在更高的价格P1处,有剩余产生,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在P2处,发生短缺,价格就会上扬;4.何为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P27答: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效用估价不同,所以他们的支付意愿也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5.举例说明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征;P30答: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是供给的普遍性、消费非排他性;6.何为外部性影响分为几种试举例说明;P32答: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中时,就表明存在外部性;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事例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这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事例例如上游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农业、灌溉、运输和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 ----------第三章1. 举例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P37答: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321n i m i i i i i X X X X X f F , ,i ≠j,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 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 存在外部影响;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前者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益,希望j 能增加nj X ;例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时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产生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则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损,希望j 能减少n j X ;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2.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41答:不管外部性是货币的还是技术的,最终的效果可能是一些相关变量的价格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两者的实质性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技术外部性介入以后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故比较一个投入向量在有技术外部性和没有技术外部性两种状况下的分配,所有经济成员都会产生差异;相反,货币外部性介入以后,如果所有资源投入像以前一样使用,并且存在一个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以补偿作为外部性调节手段的价格变化对收入的影响,所有经济成员将保持他们原来的效用水平;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灵;技术外部性是不会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P43答:图为某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对其燃煤发电量的影响;当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时,n X j 的价格为零,电价为e P ,发电量为e Q ;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例如要求发电厂支付大气污染物排放费,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供给曲线e S 左移,到达'e S 的位置,形成'e P 和'e Q ;从国民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因为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e P 和'e Q 都是高效率的;4.什么是产权它与外部性有何联系P46答: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关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是规定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准则;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哪一方,将会产生最优结果;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明确财产所有权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5..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是否有效请说明理由;P47答: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如图所示;在图中,横轴是A 的活动水平,曲线CD 是A 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益,曲线JK 是由于A 的活动对B 产生外部性而造成的边际损害;在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的情况下,A 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将导致活动水平OD,此时,A 的边际效益为零;在CD 与JK 相交的F 点,社会边际效益为零,对A 的边际效益正好被对B 的边际损害所抵消;因此当A 的活动保持在OE 水平时,是帕累托最优产出;在科斯交易的背景下,B 可以付钱给A,使其把活动削减到OE;由于任何位于OE 右边的活动,对B 的边际损害超过对A 的边际效益,因此,B 可以从交易中获得潜在的收益;科斯均衡是OE, F 点位有效率的社会产出;然而,假设在科斯交易条件下仍对A 所造成边际社会损害征税,税额为每单位活动水平EF,其效果可能使A 得边际效益曲线下移到MN;MN 表示A 完税后的边际效益;当科斯交易在有税的情况下进行时,将导致均衡点由F 移至P,最优活动水平由OE 转为OG,A 的活动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在科斯背景下,庇古税不仅是多余的,其本身也变成了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6.假设:某炼油厂是某地区水的主要污染者;汽油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汽油的供给需求函数分别是:供给函数 P=10+需求函数 P=Q 的单位是千桶/天,P 表示每桶油的价格边际外部成本 MEC=,不存在消费的正外部性;求:1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这时的效率均衡度; 2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效率均衡点;答:1⎩⎨⎧-=+=QP Q P 125.042075.010 联立解得,P=12,Q=160 则,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的效率均衡度为P=12,Q=160;2MSC=MPC+MECMPB=MSB所以,MSC=10+ 即,10++= 解得,P=26,Q=128则,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效率均衡度为P=26,Q=128----------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都包含哪些方面P54答: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2.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方面的代表学说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P51 答:1绝对稀缺论语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马尔萨斯虽然没有强调,甚至忽视了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人口实施控制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已经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2约翰·穆德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穆德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不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穆德还提出了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这是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明其已经意识到,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P52答:1资源绝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在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2资源相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性稀缺,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4.历次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了解----------第五章1.作图说明高效率的生产过程过程;答:在矩形内有无数条代表W和C的等产量线,向右上角移动时,C的产量增加而W的产量减少,向左下角移动时,W的产量增加而C得产量减少;矩形内任意一点P可表示为资源的一种配置状况和产出情况;但是P点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只有当P点恰好是W等产量线和C等产量线的切点时,才能得到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最高的产出量,也就是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由于矩形内有无数条W和C的等产量线,这些等产量线总是两两相切,因而必然产生无数个切点,连接位于矩形之内的所有切点,就可以得到一条从O W至O C的曲线,此即生产契约曲线或称高效率生产线;2.效用边界线是如何得到的P63答:高效率生产可能性在线有无穷多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因而都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消费契约曲线,在效用空间把它表示出来,又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效用可能性线;故对应于生产可能性线可以得到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如图,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即图中加粗的部分;3.实现最大社会福利的充要条件是什么P64答:设有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SWF=fU1,U2,…,U n;式中U1,U2,…,U n表示个人1,2,3的效用水平;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点;因为效用边界在线只有该店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所以其在全部帕累托最优点中是最理想的;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1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2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充分条件是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4.比较说明效率与最优的区别;P69答:一效率与最优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效率评价可以站在多个角度,而最优标准却是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二站在社会的角度,效率与最优也是有区别的;效率是指由效用边界线所确定的效用最大化的区间,在此区间内的任何一个资源配置组合都是有效率的;而最优则是既满足效率又满足公平的效用边界在线的一个点;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5.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P70答: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有很大的差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还包括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第六章1.科斯关于外部性的问题的主要论点有哪些P74答: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即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要以社会产值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初始界定,即如果不存在这种界定,就不会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2.作图说明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环境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P76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左图中,MPC和MSC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MPR和MSR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按照MPC=MP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为Q2;当该厂商的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时,如果污染所导致的边际外部成本MXC不需要他本人承担,则厂商仍会把产量确定为Q2,但由于厂商的污染行为导致了边际外部成本MXC,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由MPC移至MSC;此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应按照MSC=MS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应为Q1;可见,由于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严重偏离,从而使污染物过度排放,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因此,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林的建设则是环境问题中正外部性的典型;在右图中,投资者的私人边际收益MPR低于社会边际收益MSR,此时,投资者按照MPR=MPC的原则确定它的产量Q1,而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产量MSR=MSC决定的Q2,很明显生态林建设等保护环境的投资行为,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供给严重不足;3.关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和科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P73答:庇古认为,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消除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科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就是把外部性问题转变成产权问题,然后讨论什么样的产权才最有效率;4.产权交易是否能实现环境资源合理定价P85答:刚刚进入市场的稀缺资源的初始产权结构往往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但由于产权的可交易性,则可实现博弈均衡;资源合理定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产权交易,通过产权合约的自由选择;只有通过产权交易,在重复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才能获取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才能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不断地对产权合约进行纠正,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就是产权主体对不同产权合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资源的市场价格在不断选择中被不断纠正,在重复多次的产权交易中逐渐向其相对价格靠近;因此,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第七章1.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答:2.什么是最优环境管理政策答:3.什么是循环经济答:4.循环经济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前言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1.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2.需求水平3.开采成本4.资源产品价格5.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6.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的统称。

可更新资源的度量最大资源潜力:流动性性自然资源在理想情况下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分类:1.生存承载能力:既有足够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2.最适承载力:既有充分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3.容限承载力:很大程度上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人口数量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一些资源不能再生,地区分布不均——资源危机2.整体性:资源间、地区间,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地域性:地域分布规律。

4.多用性: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本身变动,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

6.社会性:附加人类劳动。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二、自认资源的本质特征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资源价值的相对意义):A.资源价值响应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发展而呈高度动态性。

B.自然界中环境质量的价值的响应于人类价值、渴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C.文化组群空间分化在同一时期,关于自然资源也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对特定的环境组分却不一定有一致的价值判断。

2.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A.“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类型:极限存在关键的管理问题是:最佳的消耗速率。

B.可循环使用的类型:总储备必然在原则上永远保持不变。

完全循环的理想也只能保持在理论上,再使用是一种能源密集的活动,严重依赖(至少是在目前)“使用后就消耗掉的”资源。

3.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A.临界性资源: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都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

生物资源、土壤、和蓄水量B.非临界性更新资源:1.尽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利用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

水体、太阳能、潮汐、波浪2.流动性资源耗损和退化的许多问题之所以恶化,是因为他们常常为公共财产或场所。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第一节增长的极限一、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1.“太空地球说”:衡量太空船经济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是资本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任何过程中所有贡献因子均被考虑时,滴总是增加的,而且是一种单项不可逆的过程。

3.世界模型3:罗马俱乐部1972发表《增长的极限》二、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1.警示与方法意义(新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多数为科学家,结论虽然悲观但论证却相当具有说服力。

2.动态观念的缺失:悲观派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

第二节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1.历史外推论: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A.衡量自然资源是否稀缺的最可靠数据是长期的经济指数,最恰当的指标是获取自然资源的劳动成本以及资源相对于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

B.技术中心丰饶论者(多数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与新马尔萨斯派争锋相对。

2.市场响应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

经济系统运作的这种机制将使消费不至于增长到极限而导致崩溃,而是随着价格的上涨相对平缓地终止。

3.替代作用:此观点基于如下假设:任何资源产品总有替代品或总能找到替代品。

A、直接替代B、技术或资本替代C、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替代作用D、产业结构或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组合4.耗散结构论:开放系统就能够远离均衡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这就是耗撒结构。

二、对乐观派的挑战1.市场的不完备性:垄断的存在,是资源更为稀缺。

2.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目标:报酬的最大化社会目标:保障促进地区就业和发展、维护环境质量等。

市场运作的结果可能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目标不相符合理想市场能防止自然耗竭,但不能防止经济耗竭。

3.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资源开发意味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外部成本)A.资源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绝不会考虑市场外部的环境变化。

B.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不能减少对可更新资源的压力。

C.可更新资源耗损和退化的问题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常常是公共财产或公共场所,可免费获取。

4.增长的社会极限:福利的自我抵消限制了积累增长的愿望;曾促进了增长的原道德标准。

第三节可持续性人类的需求与发展: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类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从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1.提高生产潜力 2.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满足需要”是经济的概念,“减缓限制”是生态的概念,“平等”是社会的概念。

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人口、环境、资源平等与共同利益:1.国际不平等2.国家内部不平等3.不平等是限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第四章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一节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1.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1.基本的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要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来考察。

3.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P98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生机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重)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1.地方尺度上:污染物甚至有毒物渗入地下水2.区域尺度上:环境退化(森林破坏、土地退化、空气污染)3.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和臭氧层破坏引起的全球变化(重)自然资源的演进:A.人口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B.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前进。

(重)未来的挑战:A、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每一种技术都有副作用。

B、有一些问题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

C、人的世界观、态度和行为都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人类在思想方式上应有的重大变革:A、把与自然对抗、从自然中夺取的态度,改变为与自然协调、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保护自然的态度。

B、把重视事后治理污染变为重视事前制止污染,防止潜在污染物进入环境,防范于未然。

第二节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上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地区资源稀缺的性质:迄今为止发生的自然资源稀缺都是相对稀缺(主要记住题干)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A、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B、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

C、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不大一样。

2.地缘政治造成资源稀缺:——对资源实行封锁和禁运,造成地区性资源稀缺(是局部、暂时的)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缘政治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3.贫困造成资源稀缺(经济原因):A、当市场上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竞争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

B、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其后果更加严重。

4.环境退化造成资源稀缺第二篇自然生态学原理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第一节生态学基本概念(重)1.生态学与生态系统:A.生态学的“限制”概念与经济学的“稀缺”概念是相同的两者有一定渊源关系。

B.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C.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生态系统对其所能支持的生命物质总量都有一个自然极限;在这个自然极限范围内,人类文化的调整起着极大的作用。

D.生态系统的定义: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