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醒心亭记曾巩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构亭曰茶亭,自为录,以见其名义。

既又的直茶亭之东,几百步,得山之低,构亭曰睡着心,并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够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功德圆满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抒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⑤庆历七八月十五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山相环,云烟之二者滋滋:滋长扩散b.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c.吾民给足而功德圆满于下憾:惋惜d.韩子殁数百而始有之殁:死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世与我而相悖,复驾言兮焉谋?c.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着急而后私仇也d.则其心洒然而醒徐而察之12.以下各句编制成了四组,全部整体表现公之乐的一组就是()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荣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参考答案、译文见到下一页】答案:10:c(憾:愤恨。

曾 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 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文言文翻译答案

曾巩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欧阳子固,吾友也。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翻译: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与他交往,相处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子固拿着书信来见我,说:“我想写一部《五代史》,用以记载我祖先的功业,让后世之人了解我祖先的德行。

”我回答他说:“好呀!我了解我祖先的德行,但我不能说一句赞美的话。

”解析:此段文字展现了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欧阳子固提议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欧阳子固,吾友也。

”中,“子固”是欧阳修的字,此处直译为“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2.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中,“游”指交往,“相得甚欢”表示相处得非常愉快。

3.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中,“以书见”指拿着书信来见我,“纪”指记载,“俾”表示让。

4.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中,“善哉”表示赞叹,“赞一辞”指说一句赞美的话。

整段翻译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传达了曾巩对欧阳子固的赞赏及自己谦虚的态度。

在解析过程中,对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总结:通过对曾巩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的翻译及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通过详细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这体现了曾巩文言文翻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为后人研究曾巩及其作品提供了参考。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人也。

幼而聪颖,长而博学。

为文辞华而实,议论深而远。

尝游京师,与余相从。

余奇其才,敬而友之。

岁月既久,交情日深。

不幸遇世变,吾辈皆避地江南。

黎公独留京师,历尽艰辛,困厄不得志。

余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慨系之。

今黎公年逾四十,白发盈颠。

虽身受憔悴,而志气不衰。

余因赠之以诗,以见余之敬爱也。

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嗟乎!黎公之才,岂宜久困于此?嗟乎!吾辈虽不得志,亦当勉力前行。

嗟乎!黎公之行,其如鸿毛之轻,风中之叶乎?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不得志。

然孔子志在道,行在仁,虽困于贫贱,而心无怨言。

今黎公虽困,然其心志未尝变。

吾故赠之以诗,望其勿以一时之困,而废千古之志。

黎公其听之,余之赠也,非余之情,乃天下之公论也。

愿黎公勿以吾言为不足道,而勉力前行,以成其大业。

吾虽不才,亦当与君共勉,以图天下之太平。

译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地之人。

自幼聪颖,长大后博学多才。

作文辞藻华丽而内涵丰富,议论深刻而远见。

曾游历京师,与我一同学习。

我对其才华深感惊奇,敬重并且与他结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

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世道变迁,我们都避难到了江南。

而黎公却独自留在京师,历经艰辛,困顿不得志。

每当我想到这些,都不禁感慨万分。

如今,黎公已年过四十,白发苍苍。

虽然身体憔悴,但志气不减。

我因此作诗赠他,以表达我的敬爱和同情。

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唉!黎公的才华,难道应该长久被困在这吗?唉!我们虽然不得志,也应当努力前行。

唉!黎公的处境,难道就像鸿毛之轻,风中落叶一般吗?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始终不得志。

然而孔子志在道,行在仁,尽管困于贫贱,心中却没有怨言。

如今黎公虽然困顿,但他的心志未曾改变。

因此我作诗赠他,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废弃千古之志。

黎公啊,请听我说,我赠你的诗,非我之情,乃是天下之公论。

愿黎公不要认为我的话微不足道,而要努力前行,成就大业。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4分)参考答案: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曾巩为文章文言文翻译

曾巩为文章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巩《游天台山记》余尝游天台山,登临绝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盖天台山者,乃仙灵所居,烟霞所聚,草木茂盛,鸟兽繁多。

余游其中,如入仙境,不知老之将至。

于是,余顾而乐之,遂留连忘返。

或登山,或涉水,或访仙,或求道,乐此不疲。

尝夜宿山中,闻猿啼鸟鸣,如闻天籁。

晨起,见日出东方,霞光万道,照得大地一片金黄。

余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一日,余与友人共游,见一老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自言已百岁矣。

余问其何以得寿如此之高,翁曰:“吾年幼时,常游此山,得道于此。

故寿如此之高。

”余心向往之,欲求其道。

翁曰:“道非远求,即在此山中。

汝欲求道,须心无挂碍,方能得道。

”余心悦诚服,遂留山中,苦修苦炼,终得道成仙。

余归,撰此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志之士,皆能游山问道,求得真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译:我曾游览过天台山,登上绝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天台山,乃是仙灵所居,烟霞所聚,草木茂盛,鸟兽繁多。

我在其中游玩,如入仙境,不知老之将至。

于是,我回头欣赏,乐而忘返。

或登山,或涉水,或访仙,或求道,乐此不疲。

曾夜宿山中,听到猿猴啼叫、鸟儿鸣叫,如闻天籁之音。

清晨起来,见到太阳从东方升起,霞光万道,照亮了大地一片金黄。

我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一日,我与友人一同游玩,见到一位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翁,自称已百岁。

我问他何以得寿如此之高,老翁说:“我年幼时,常游此山,得道于此。

故寿如此之高。

”我心向往之,欲求其道。

老翁说:“道非远求,即在此山中。

你欲求道,须心无挂碍,方能得道。

”我心悦诚服,遂留山中,苦修苦炼,终得道成仙。

我返回,撰写此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志之士,皆能游山问道,求得真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以十思上闻,伏惟陛下详察。

一思臣之罪,二思国之患,三思百姓之苦,四思贤才之用,五思法令之平,六思刑罚之当,七思宫室之壮,八思祭祀之诚,九思边疆之守,十思天下之治。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翻译:臣听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想到就会有准备,有了准备就不会有祸患。

我冒昧地向陛下进献十条思考,希望陛下能够详细地考察。

一思臣的过错,二思国家的隐患,三思百姓的疾苦,四思贤才的任用,五思法令的公平,六思刑罚的适当,七思宫室的壮丽,八思祭祀的真诚,九思边疆的防守,十思天下的治理。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解析:本文是曾巩向唐太宗进谏的一篇奏疏,旨在提醒皇帝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分为十思,分别从个人、国家、百姓、贤才、法令、刑罚、宫室、祭祀、边疆和天下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至四思,主要关注个人修养和国家政治。

曾巩认为,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过错,警惕国家面临的隐患,关心百姓的疾苦,选拔贤才,制定公平的法令,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五至六思,关注法令和刑罚。

曾巩认为,法令要公平,刑罚要适当,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

七至八思,关注宫室和祭祀。

曾巩认为,皇帝要注重宫室的壮丽,祭祀要真诚,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尊重祖先。

九思,关注边疆防守。

曾巩认为,边疆是国家的门户,要加强防守,确保国家的安全。

十思,关注天下治理。

曾巩认为,皇帝要关注天下的治理,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通过这篇奏疏,曾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篇文章体现了曾巩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总结:《谏太宗十思疏》是曾巩的一篇重要作品,通过十思的方式,提醒唐太宗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和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曾巩《议仓》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议仓》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议仓》阅读答案及翻译曾巩《议仓》阅读答案及翻译《议仓》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议仓》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议仓曾巩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为之本而两汉隋唐为之末。

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两汉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

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论,在乎当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

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

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

设其官守,严其戒令。

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

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

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

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

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

及太宗从戴胄之言,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

降及天皇,其法始敝,为征取之科。

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

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

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

然此岁以来,急于边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

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

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

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

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

【高中文言文阅读】《墨池记〔宋〕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墨池记〔宋〕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墨池记〔宋〕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墨池记〔宋〕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墨池记【宋】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在墨水池上方,它现在是一所州立学校。

教授王君生怕自己没有一章,于是在对联中写了六个字“晋王右军墨池”来揭穿,并对龚说:“愿你有一个记录。

”推王一个国王的心爱他的情人的善良吗?虽然一个人不能被废除,但因为它的邪恶痕迹?他们也想推动他们的东西来鼓励他们的学者?夫人有一种能力,这使后代仍然如此。

此外,仁士庄的遗志和后世的想法,来世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庆历八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曾巩文集,中华出版社印刷)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翻译: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翻译: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翻译:【参考答案】五.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 王羲之的书法直到很晚才有所改善。

看来,他的深刻造诣是由于他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天才。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参考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
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
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篇一」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

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

考。

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

诿(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

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zī)播:开荒播种。

菑,开荒。

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

(2分)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

(2分)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什么?(3分)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分)参考答案: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汰。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隆平集何承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隆平集何承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隆平集•何承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何承矩,字征则。

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

四年,特除闲厩副使。

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彼漳州。

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

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塞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提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可申以折之。

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

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

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利。

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

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

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

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改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逢藏于家子时幸瑛论事多适用。

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

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

初除团练使,其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

“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

承矩御下?牛,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至道初,虏骑万馀,荏逼城蝶,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

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

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糅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实,又当善其揖让之节。

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

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

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文节文,可谓微且多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

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

在舆有个事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

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

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J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日“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日:“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

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二)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可,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白,细者为泅,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噫A何其烦B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相同。

【高中文言文阅读】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玩耍上下,未明不好也。

十六七时,窥见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存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致力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虺之聚①,与夫雨?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碎细之间②,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袭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并无以为,实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宪其隘者,予顾而苦笑曰:“就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存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野店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尚待也。

予之疾则存有之,可以与于道者,研习之存有不至。

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存有不暇也。

若夫土坚木不好、矮小之观,固世之精明豪隽恃短而存有恃者税金为,若予之拙,岂可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短原文,与夫不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chū)虺(huǐ):?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

【高中文言文阅读】《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表示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偕同其文数十万言,安生偕同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念其文,荣闳青隽伟,仁义反反复复挥洒,诸般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荡,若不容极者也。

二生固堪称魁奇特起至①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迁调江陵府司法参军②。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而复,孰存有甚于予乎!将监乎古,而无人知晓符合世;知志乎道,而无人知晓同乎谓之。

此交予所以困于于今而不奈何也,世之而复,孰存有甚于予乎!今生之陈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苦笑于里之人。

若予之迂大矣。

并使生持吾言而归,且轻触怒,和正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备注]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参军:官名,州府长官的佐吏,掌理刑狱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写作的古文。

④而复:拘泥顽固,不切实际。

⑤庸讵:岂,难道。

23、本文作者和其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就是“古文运动”的中坚。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道“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恳请用自己的话提问)25、作者指出自己的“而复”具体表现在。

26、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与时文、与之间做出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篇一: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试题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
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
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
费用。

调到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
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

朝廷的
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
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
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
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
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
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
二百多人。

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
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
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

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
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
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太
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
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
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
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
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

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
越好。

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
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