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中国史学史》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作者的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中国史学的多样性。

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左传》、《春秋》等史书开始,历经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史学著作。

瞿林东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史学思想和特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

瞿林东在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还深入剖析了史学思想的内核,揭示了中国史学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史学的现实意义。

瞿林东在书中指出,史学不仅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也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阅读这本书使我对中国史学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当然,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中国史学史》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没有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变量。

此外,由于这是一本比较古老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可能已经过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总的来说,《中国史学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虽然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经典的史学著作的地位。

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收获。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1800字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1800字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1800字起初,作为历史专业的中学生,本因多涉史书、史料,做好基础积累,但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我一直希望找一本对我国史书系统的介绍的著作作为我读史书的向导,之后,中国历史文选课上,老师向我们所推荐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于是就买了一本。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觉得这本书和自己预想的一样,详略有序史学重要著作介绍,使自己增添了一些史籍史书常识。

本书齐全的例举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体例的史书,有大家钟爱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当然也有自己不太了知识覆盖到位解法的《通志》、《文献通考》《文史通义》等书。

由于本书原为课堂短文,所以简洁易懂,为我今后的史书读报阅读指引了方向,并例举了重点阅读书目。

由于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所在,我想,这本书会给我很大的帮助。

下面,仅以几本史学名著为例,谈谈我自己的论点。

如果说《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文献,那么《春秋》,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的第一部史书。

由于《尚书》的真伪尚有争议,文字等方面也有疑问,所以有关其内容的引用,人们大多慎重。

孔子《春秋》则不然,它是历史书中之记事,前后两百四十二年,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照着年月日一年一年地依序编下,以后,中国便不断有编年体的史书,直到今天。

书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每一年的春夏秋冬。

但《春秋》并非孔子首创,在他以前既有。

当知史分布,乃是周代一制度,而孔子作春秋,则是一家之著作。

由政治转归了学术,遂开此下要中国之史学。

关于这一点,我皆是由此书中得知。

有关《史记》一书在东亚史学界的地位,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了。

《史记》是亚洲地区第一部所谓的“正史”。

中国的历史有三种体裁:一是重事,将事分别记下,如《西周书》;二是注重年代,按时间编排,如《春秋》;三是重人物,人作为历史的主脑,这一道德观念应说是从太史公《史记》开始,称纪传体。

钱穆在书中提到:太史公《史记》实是把太史公以前史学上的各种题材包括会通,而合来已经完成这样一本书,此真所谓体大思精…读书该一部部的读到…我想此刻,《史学名著》主要就是会众教会我们如何来写历史的这一番大学问。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内容简介:《中国史学名著》是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钱穆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本书扼要介绍了从《尚书》到《文史道义》等数部中国史学名著,实为一部简明的史学史著作。

读后感:初听《中国史学名著》一书,是在骆扬老师的中国历史文选课上,甫一开课,老师便向我们推荐了几部大一新生可看的书,其中就包括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

老师推荐此书的理由有几点,一是此书的写作方式其实是钱先生的课堂实录,文字口语化,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没有很深的学究感和乏味感;其二便是这本书背后蕴含了钱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众多史学观点,可以让我们这种初踏史学门径的人一窥大师的思想;其三自然是此书跟中国历史文选有丝缕关联,读此书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不少助力。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从小便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学识渊博,记忆超群,被家里人称为读书种子;他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任教,在北大期间,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在1969至1970、1970至1971这两年间,钱穆先生为台湾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了中国史学名著这一课程,第二年戴景贤来旁听此课,随身携带了一个录音机,将钱先生的课堂所讲录了下来,下课后照收录写出,遂成《中国史学名著》一书。

因为是讲义,所以东拉西扯,涉及颇多,就像钱穆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的,虽非著述之体,然亦使读者诵其辞,如相与謦欬于一堂之上,但也正因此,这本书少了些学术作品的严肃而多了些趣味性。

而这种趣味性在作者广博的学术背景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下,却越显出大家气象。

通读此书,钱先生对各本史学名著的见解和讲授自然使我受益匪浅,但引起我更多深思和反省的,还是他在授课过程中反反复复体现的自己对读书的态度。

《中国史》读后感6篇

《中国史》读后感6篇

《中国史》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活动总结、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史》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冲突和发展的思考和感悟,写好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思想和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学习欲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中国史》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史学名著读后感

史学名著读后感

史学名著读后感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一《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这本书是1970年前后,钱穆在台湾为历史专业博士生讲课的讲义。

我主要是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来读的。

每天乘坐一号线,来回各25分钟。

上班路上根本都有座,下班路上大多站一半、坐一半。

看到今天大约花了2个礼拜,全书已经看完了9成。

从前看钱穆的《国史大纲》,就感觉他喜欢把中国的事情,尽往好处说,只看好的方面。

今天早上在地铁里看到这本讲义里有他一段感慨的话,是这样说的:曾有人对我说,你的书中只多讲中国好处,不多讲中国害处。

我说,你们大家尽在那里讲中国害处,我不得不来多讲一点中国的好处。

而且中国害处在我书里不是没有,治乱兴亡我都讲,不只讲治不讲乱,只讲兴不讲亡。

但在你看来,好似我都是在讲中国的好处。

但请问,我们在汉、在唐、在宋明、在清,各有一段治平极盛的时候,这些处,我们该不该讲几句呢?我们的历史,直从上古下来,四、五千年一贯直下,到今未断,这些处又该不该讲几句呢?今天我们的毛病,在乎再不肯讲自己好处,只讲自己害处。

我请问:我们中国人太坏了,又怎么在此世界做人呢?今天诸位一出口就是美国好、中国坏,我要向诸位讲一句:美国并非全部坏,中国并非全部好。

假设说我平生讲话,多讲了中国的好处,也只是因病立方,通其变使不倦。

否那么尽是说美国好,中国坏,哪个不知,还要我讲吗?看到这里,我不禁开怀一笑。

平生读书,读到击节叫好的不少,读到拍案而起也有,读到开怀一笑的,仅此一例。

开怀之余,回忆这段时间看的一些书,不免有些感想。

自清末中国大门被列强翻开以来,许多守旧分子依然故步自封,看不起西方文化。

即使到了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时候,用得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半吊子的方法。

但要知道,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当时仅凭中学为体却是救不了中国的。

于是一批提倡新文化的学者开始鼓吹西方文化,要把西方的思想体系推介到中国来。

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一体一用的道理--仅通中学之体,是无法致西学之用的。

中国史学名著选读读后感

中国史学名著选读读后感

中国史学名著选读读后感中国史学名著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读物,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思想的演进以及历史事件的经过。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史学名著进行选读并给出自己的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史学名著中的重要之作。

它以纪传体的方式记载了自黄帝到西汉高祖刘邦的历史。

在阅读《史记》时,我被作者司马迁较真实地描绘了历史事件以及他饱含激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

通过阅读《史记》,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除了历史事件的描述,司马迁还加入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史记》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另一本不容忽视的中国史学名著是《资治通鉴》。

这部作品是针对全面而系统地记录自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而编纂的。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壮丽和庄重。

作者司马光在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和分析,使我深入了解了很多中国古代历史中常常被忽视的事件和细节。

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有名的朝代和人物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历史的循环和规律。

《资治通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历史对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响。

除了《史记》和《资治通鉴》,还有其他一些中国史学名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春秋经传》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它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阅读《春秋经传》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国家纷争和社会矛盾,也带给我一些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另外,《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名著,也蕴含了丰富的史学价值。

虽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它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都紧密地联系着中国古代历史。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深入了解了清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文化传统、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历史融入了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中,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中国史学名著》第一讲里,钱穆先生主要介绍了《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史学名著。

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16级法本五班姜路荟在文章的刚开始,苏格拉底即使确信法律是不公正的,其他人对自己的指控也是不公正的,他还是选择了接受法律制裁,选择了饮毒,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当大家对待法律有不同的态度时,有人说法律公正,也有人认为其是不公正的,我们没有难以找到的标准去说谁是谁非,更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然的话,理性和秩序将不覆存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选择活下来的机会,而是傻傻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否太愚蠢了?在看了“西窗法雨”之后,我深刻明白到,苏格拉底的伟大,他对待不公的法律,选择了慎重的态度,他用一死,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来向世人证明了法律应有的秩序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可抛弃的义务。

究竟应该尊崇人治还是法治呢?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但它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适应社会的改变,遇到特殊情况不能随机改变,而人是具有智慧的,人的眼光与判断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的,不同法律一般死板,但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长的,虽具有灵活性也不能顶替法律的存在,法治比人治要更为可靠。

在我们看来帕克律师这种行为是在钻法律空子,而现如今的法律中有多少律师不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其实,法律的这种这种缺陷是法律本身固有和无法消除的。

现在每个国家都选择法治而不是人治,因为法治比人治要可靠。

历史证明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常的。

法治优于人治。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赖以实施的重要标志。

我们追求“法律至上”的原则,不为别的,只因为,法律能规范秩序,能治理方圆。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保障,或者每个人追求自己自认为更好的法律,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呢?权力制约,想要防止政府犯错误,必须得以权力治权利,对于尼克松总统所做出的错误行为,由法院公正的进行裁决,不允许其有超越自我的行政特权。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二十余万字。

该书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到现代史学理论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 摘抄:《左传》中记载:“古者,史为书,书为藏,藏为术,术为道,道为德。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先秦时期历史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史书是历史的记载,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道德的体现。

2.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必先博而后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先秦时期学者对待史学的态度,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体现了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昔者,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皆圣人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秦汉时期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2. 摘抄:《汉书》中记载:“自孔子没,百年之间,学者多传《论语》、《孝经》、《礼记》、《春秋》等。

”感悟:这句话说明了秦汉时期史学编纂的特点,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通》中记载:“史者,记事之书也。

故史之所记,必因事而立论,因论而作史。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即史学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论述为手段,以记录为任务的。

2. 摘抄:《晋书》中记载:“夫史者,所以记功载德,流芳百世者也。

故必以事为经,以文为纬,经纬相错,乃成一家。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编纂的要求,即以事实为经,以文辞为纬,使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五、隋唐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唐书》中记载:“史者,国之宝也。

故必广采博收,详载事状,以传信于后世。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史学史读后感中国史学始于远古,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史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以独到的观点、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思想理论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和学术体系,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阅读《中国史学史》这本书后,我不禁产生了很多感慨和启发。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黄帝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记载的出现,再到秦汉以来史料丰富的编纂,中国史学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经历了一个从原始阶段到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这段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史学逐渐壮大并融入学科体系的过程。

了解了史学的发展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史学作为学科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其次,中国史学史中的许多史学家的思想理论和贡献令我深感钦佩。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从梁启超的历史唯物主义到严复的历史唯心主义,每一位史学家都对中国史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们不仅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真相,还通过自己的思辨和论述为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今天开展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再次,书中对于史学方法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学方法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它规范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史学史中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辨析和评价。

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我对史学家如何获取史料、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组织史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中国史学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部史学的专著,而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以观点和观念为主线的文化史。

通过对中国史学的全面梳理,这本书探讨了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等多个领域的关系,揭示了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同时,它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史学的挑战等,对于当前的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引言《中国历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由历史学家撰写。

历史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进程,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史》这本书的阅读和整理,给出一个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章: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也有一些暴政和残忍行为。

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的同时也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这给后来的历史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

而后来的汉朝则继续发扬秦始皇的统一思想,实行文化和官僚制度的改革,以及轻徭薄赋的政策。

这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朝的统治者实行了很多积极的改革政策,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府试制度的创立等,使得人才得到很好的选拔和使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采取了文治主义的政治思想,并大力发展了经济和文化。

宋朝的开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在宋朝,科技和文化水平达到了巅峰,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出现,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章: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措施,如朱元璋的土地制度改革、将军争霸、察举和科举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衰落,逐渐走向灭亡。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结论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阅读和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从远古传说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读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看中国史学发展文学院中文系08级1044408029 徐卫明[摘要]白寿彝主编,瞿林东、陈其泰、吴怀祺、施丁、顾诚等五位教授撰写的《中国史学史》,于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但又不同于其他教材,它上起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下迄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史学史教本。

这本书汇注了白寿彝及他的学生两代人的心血,是白寿彝先生在史学史研究领域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著作特色启示与反思史学史是一门还在树立中的学科,还处于发展期。

“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

”[1]1在整个史学史领域,我们须照此推演中国史学史的梗概。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本身发展过程与及其规律的学科。

1941年,金毓黻代表作《中国史学史》出版,标志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初步建立,早在20年代,梁启超便第一个提出撰写中国史学史专著的设想,而后,此领域学者前赴后继。

我们一般说,在20世纪20到40年代,中国史学史初现雏形。

而作为史学史学科丰碑式的人物白寿彝,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及建设贡献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1964年2月29日,白寿彝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在文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首先是要阐明我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在阐明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同时,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还要批判地总结我国史学成果。

阐明规律和总结成果,是我国史学史研究的两个经常任务。

”基于此,写好教本又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本不同于一般史学专著的、具有通史性质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孕育而生。

一、读《中国史学史》所思:著作特色分析《中国史学史》内容上起远古的传说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虽然本书名为《中国史学名著》,其实钱穆先生的这本书远远超出了单纯史学的范围,更多则是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角度来讲史书,将历史的范围由随意轻松的言语扩大到整个的中国文化。

从一个类似于贯穿通史(时间轴)的结构框架出发,在每个不同的时代选出不同的可以代表时代风貌的作品,加以分析时代特点和文学作品的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转折点也选择了重要作品加以分析。

在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层面,就像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思想的结晶汇聚成文字书籍,因此,在历史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对文学作品加以研究,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此外,我隐约有感觉,此书和柯文的《历史三调》在章法上颇有相似之处,都从多角度分析,以一种不同于乾嘉考究学的全新的范式撰写,很是见功力。

嘉言醒句还有很多无法一列举,甚是遗憾。

在我看来,此书不仅有助于对于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的学习,更加重要的的是在字里行间斟酌探究前辈前贤的那种治学严谨,为人宽厚,进德修业那股子韧劲儿,这是当下的我们所缺少的,也是亟需的。

希望最后能像钱穆先生在结尾中所说的那样:于心性治平两面,都知用心,庶可于将来史学前途开展出光明。

任重道远,我此一年所讲,一面是为诸位指出道路,一面是为诸位打气添油。

虽是粗枝大叶,但我自信,将来中国史学重光,与我此一年所讲,决不至大相河汉。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精选2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1这一章讲的是古代历史:开运河虽然有好处,但是他却犯了过错,反倒自己吃了苦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

外国人叫中国人是“唐人”。

“唐人”这个响亮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英明的唐太宗,谁不敬仰?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多少外国学子和客商,谁不衷心向往?我们都听说过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读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唐僧取经到印度,文成公主到西藏,一件件,一篇篇,那一个故事不深深扣动了我们的心房?可惜啊,可惜!好好一个大唐帝国,竟然断送在几个昏君手里。

他们自己昏了脑袋不要紧,却苦了可怜的老百姓,弄得天下乱纷纷,送了大唐帝国的性命。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很可惜,大唐那时候很富饶,有诗人,也有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可是,由于那几个昏君,就毁了大唐的一切,我觉得这很可惜,如果大唐管理适当的话,我们说不定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成为威震四方的国家。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2书有很多种类,有的优美典雅,有的惊心动魄,还有的疑团重重……可这本《图说中国历史》却是神秘又让人好奇,慢慢翻动书页,似乎几百上千年的时光在指缝溜走,连空气都凝住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图说中国历史》浓缩了每个朝代的精华。

看着一个个朝代在我的眼底翻过,仿佛时光在逆转,河水在倒流,闭上眼,深深吸一口气,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再睁眼一看,我来到了秦朝。

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总是太残暴,我看见一批批百姓被赶去建长城,连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真是忍不住也想去帮忙搬砖。

刚一弯腰,我却被时光带到了玄武门,这儿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原来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坐上了皇位。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1历时俩月,终于读完了。

很多东西读的半懂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的少,看大家写的东西就颇吃力!中间实在读不下去,就掺杂读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种变相偷懒吧!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剪裁记录,对于一些集体认识有偏颇的公断,亦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予以指出。

读来颇受启示!吕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读书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同人传为美谈。

《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

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

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0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0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喜欢历史,书成了最好的了解历史的方法。

《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

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

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

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

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

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

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中国历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学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学史读后感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无论是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当下的社会风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有限,所以我决定阅读一本名为《中国历史学史》的书籍,希望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学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还对中国历史的特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把握。

这本《中国历史学史》的作者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脉络,解析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

首先,中国历史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历史的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相对较晚。

这种历史学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使得中国历史学在世界上独具声望。

其次,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中,重视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考证,追求历史真相的还原。

相较之下,西方历史学更注重理论框架和抽象模型的构建。

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应对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

此外,中国历史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对于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反思和批判,成为了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历史学需要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学史》,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国历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中国历史学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其次,中国历史学还能够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考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

最后,中国历史学对于个人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史
本论
历史
兴亡
凡例
时代
民族
中国史
全书
套装 汉族
编辑
中下册
历代
盛衰
上古史
兴亡
博士
胚胎
内容摘要
《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洋洋一百二十多万言,叙述中国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规模宏大,波澜壮 阔,梁启超赞扬《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成一家之言”,可谓实至名归。作者“注意于民族之盛衰,国家 之兴亡”,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书,其独特的历史分期方法不但使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赫然清晰,而且立刻使 中国历史活了起来,几千年的盛衰兴亡,起伏转折,如波涛汹涌,尽现眼底。《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注重 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全书对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分析而精辟,不人云亦云。全书体例 独特,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为以一人之力修通史所罕见,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5
第三编近古史 汉族衰微时代
1
第一期辽、宋、 金时代
2
第二期世史
西力东渐时代 史
5
第一期清室勃 起时代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史(套装上中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自序历代各民族之 盛衰兴亡

史记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史记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史记经典名著读书笔记史记经典名著读书笔记1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最终被我彻底看完了。

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列传中,我被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刚开始项羽学习识字和学习各种本领时因半途而废都没学成,但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才气过人。

年青时他的志向便极为远大,之后还有代替秦始皇的信念。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秦朝统治十分残暴,项羽与叔父项梁看到当地的农民被施加暴政,心里愤愤不平,下定决心要解放农民,为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上了战场。

公元前2,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施展他过人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秦二世二年,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

项羽和刘邦也率军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项羽以一人之力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秦军大败。

项羽渡过漳河准备灭秦时已威震楚国,名扬诸侯,百姓们归顺于他,他将八千人的军队壮大到了四十万人,然后以势如破竹之势,简便取得了反秦之战的胜利。

多么勇猛的项羽啊!三年灭秦之举,连史记司马迁都无比佩服。

中国文学名著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书就要读好书,异常是要品读咱们中国的文学名著,既能够增长见识,还能够知晓中国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史记经典名著读书笔记2“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着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

《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述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此刻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中国历史名著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历史名著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历史名著读书笔记摘抄水浒传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好词:顿足捶胸淡妆轻抹风兵草甲放刁把滥纷纷洋洋鞍马劳倦不按君臣不避水火别出心裁报仇雪耻不打不相识保国安民不怀好意搬口弄舌闭口无言兵强将勇不三不四巴山度岭杯蛇鬼车不识局面逼上梁山不识泰山不世之业百无一能百依百随表壮不如理壮不知颠倒不知疼痒撑岸就船从长计较从长商议彻里彻外重峦复嶂以礼相待彻里至外成群作队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垂首丧气成团打块喘息未定好句好段:1、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赏析:林冲本是被高俅陷害,发配充军,却说自己与高俅交恶,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生动的展示了林冲这个下级封建官员在官场社会生活中忍气吞声以求生存的苟安性格.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赏析:写景佳句,字字如金,描摹入神,写的舒缓从容,细品如如化境,一个卷子,漫天飞雪舒缓沉实之态毕现.3、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赏析:此一句就有无尽妙处,一方面写林冲心细,在一面为下文草料场绝不可能自己起火必是人为纵火埋下伏笔.4、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赏析:写林冲心细,入庙掩门抵石,点滴不乱,处处描摹林冲性格,也为下一步纵火者不得门而入,林冲偷听到了事情原委做了伏笔.5、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赏析:此处林冲以断绝了所有返还朝廷过旧时生活的可能,满腔怒火蓬发,语言行动自不相同,真栩栩如生也.6、第8回林冲见了,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说,已禀过泰山了。

为是林冲年灾月厄,遭这场屈事,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

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

”那娘子听罢,哭将起来,说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林冲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个相误,赚了你。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400字相关作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400字相关作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400字相关作文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

四章。

我最喜欢的是《近现代》的第一章,这一章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在清代的时候是多么的弱小: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像是没有蜜蜂的蜂巢,被一群饿狼围着,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这群人为非作歹。

英国人首先来进攻,开着炮舰,厚着脸皮竟然来卖鸦片。

还好碰到英雄林则徐,一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害人的鸦片。

英国人起得乱叫,竟然向我们开起了枪,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杀抢劫,一个都不放过,难道这是我们的错吗,英国人还挽着法国人,来一起抢劫,胆子越来越大,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趁机占领了黑龙江,又打新疆的主意,真是欺人太甚。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中国史学名著》第一讲里,钱穆先生主要介绍了《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史学名著。

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16级法本五班姜路荟在文章的刚开始,苏格拉底即使确信法律是不公正的,其他人对自己的指控也是不公正的,他还是选择了接受法律制裁,选择了饮毒,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当大家对待法律有不同的态度时,有人说法律公正,也有人认为其是不公正的,我们没有难以找到的标准去说谁是谁非,更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然的话,理性和秩序将不覆存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选择活下来的机会,而是傻傻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否太愚蠢了?在看了“西窗法雨”之后,我深刻明白到,苏格拉底的伟大,他对待不公的法律,选择了慎重的态度,他用一死,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来向世人证明了法律应有的秩序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可抛弃的义务。

究竟应该尊崇人治还是法治呢?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但它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适应社会的改变,遇到特殊情况不能随机改变,而人是具有智慧的,人的眼光与判断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的,不同法律一般死板,但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长的,虽具有灵活性也不能顶替法律的存在,法治比人治要更为可靠。

在我们看来帕克律师这种行为是在钻法律空子,而现如今的法律中有多少律师不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其实,法律的这种这种缺陷是法律本身固有和无法消除的。

现在每个国家都选择法治而不是人治,因为法治比人治要可靠。

历史证明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常的。

法治优于人治。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赖以实施的重要标志。

我们追求“法律至上”的原则,不为别的,只因为,法律能规范秩序,能治理方圆。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保障,或者每个人追求自己自认为更好的法律,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呢?权力制约,想要防止政府犯错误,必须得以权力治权利,对于尼克松总统所做出的错误行为,由法院公正的进行裁决,不允许其有超越自我的行政特权。

如果法院存在于政府之中,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及其人员的“道德自律”了。

简单的一句结语,把读者的视线从西方的法律现象转移到中国本身,道出了中国当今社会腐败现象前赴后继、越反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我以前一直认为政府是离我们人民群众最近最直接的机关,也是权力最大的实权机关。

因而在我的意识中法院实际隶属于政府,也是为政府服务的。

在书中,刘星老师讲到“政府里边的法院”和“政府旁边的法院”这两种概念。

在我们国家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不就是前者占主导吗?法院是政府的,成为政府的铁杆助手。

随着民主法制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向西方民主建设的学习完善,“政府旁边的法院”才得以出现,法院成为切实监督政府为人民的工具,政府与法院相邻,反应了两者的地位的相互平等,也是相互独立。

这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权力,防止政府滥权乱权。

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的工作。

书中详细举了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

其实,法律离我们很近,并且不只是那些条文,是我们的教育过于教条化,把法律肤浅化了。

刘星老师说,其实,每个人都会发觉,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与诸如学校、公司、医院、俱乐部以及这单位那单位之类的社会组织规则联系再一起的。

通过叙说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启蒙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就是本书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

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述深奥难懂的法律道理,让法律文化在不经意间得到普及,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西窗法雨》既不像法学教科书那样枯燥无聊,也没有其它法学著作那么深奥难懂,而是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法的门前》读后感——西方法治初感悟作家简介:彼得-德恩里科(Peter d’Errico)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1968——XX年任教于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教授法律研究课程。

本书由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一则寓言开始,讲的是法及混乱与矛盾。

主人公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折磨。

读罢寓言,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一场思辨,而是一个简明的答案,因为寓言的含义是混沌的,逻辑上也不甚明晰。

但在法的门前这个有纵深的环境里,无疑充满着张力,是你无法释怀,唯一的安慰是更多的思考和深入地追寻。

秩序当先的社会竭力培养人们对法的忠诚,并且努力将忠诚变成习惯。

在法的门前,乡下人就习惯了等待和恳求,根本没想过还有其他出路;守门人则习惯了与乡下人的对峙,甚至没考虑向里面通禀一声。

当权力关系充分内化后,权威便达到了极致,无权者卑贱意识也达到极致。

可以说,政治上的投降与冷漠,源于长期的无权利生活体验。

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是一种执行,而不是口号。

正如书中说的好:法律不是答案,而是一种手段。

法律精神的贯彻在于具体的每一个案例和每一次的判决,不管你是用先例原则还是注重逻辑推理。

所以在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就用了:布满荆棘的丛林作为标题。

其实在法律之路上,最大的“荆棘”就是在于法律原则的实践和贯彻。

法律不是英雄主义,也不见得多么伟大。

其实,恰恰相反,法律是一种琐碎,一种细致,深入到每个人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

就像书中P282所描述的纽约前五位最好的律师之一:马丁·厄德曼,他并没有为多少大人物或者说轰动世界的大案要案辩护,他每天所做的不过是为那些:抢劫犯、小偷、强奸犯诸如此类的人进行辩护,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

他所做的不过是用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每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即使这个人被这个社会所讨厌,但这就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并不意味着少数人的权益可以被侵犯。

这也是为什么在刑事案件中,那些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依然享有雇佣辩护律师的权利,是的我们讨厌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讨厌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作为一个公民,不管他拥有何种身份地位,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当他们站在法律之门的面前之时,他们的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而马丁·厄德曼的工作诠释了法律之路上的真正的“荆棘”:法律能否对每个人的权利给予平等的关注,能否深切关心每个人合法权益被正确和恰当的保障!本书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法律基本精神和原则的探讨上,而是全景式的对英美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概括式的描述,包括了:法官、价值、陪审团、律师等等主题,这使得这本仅仅只有410页的书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在这些信息的背后,我看到了通过:律师、法官、陪审团制度、警察、对抗制制度等等共同组织起的一张法律的大网,各方在法律领域的博弈产生了利益、价值和公意。

这也正说明了,不是先产生了法的精神,之后根据法的精神来构建整个法律框架,而是先有了整个的法律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中加入了人的因素,由人在实践中来探索出适合这一整个框架和制度的精神和价值观。

这个模式倒是很像书中所说的人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不是由严格的三段论来推演出结论的,而是先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进行反推,努力寻找适合这个结论的条件,构成三段论,最后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看完全书之后,深深的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我们的法律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的一种循环逻辑的悖论之中,我们先主观定性了一些行为,然后通过法律来将这些行为合法或者非法化,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制定法律,无疑在一开始就已经侵犯了少数人的利益,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这样的法律在未来能够公正公平的保证我们的神圣权利不受侵犯!反观《法的门前》这本书,全书多用案例,甚至有19世纪的案例到今日依然被引用被论述,说明英美法的完善在于其长期的实践,有冤假错案,但是在不断的操作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改,使得其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操作中在普通民众的心中种下了法的种子。

对于先例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使得法律不再是一门枯燥难懂的上流社会的学说,更是成为了一门通俗易懂的大众科学,武装了广大的民众,使得他们在与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强大势力的对抗中不再处于弱势。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推荐理由:本书是钱穆先生1970~1971年为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程的讲堂实录,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扼要介绍了从《尚书》到《文史通义》的数部中国史学名著。

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是钱穆先生著作中难得的口语化史学入门著作。

读书笔记:《中国史学名著》第一讲里,钱穆先生主要介绍了《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史学名著。

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

“尚”者,远古、上古之意,尚书就是一本上古的散文集。

《尚书》分虞、夏、商、周四代,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尚书》,是秦始皇焚书时,一博士伏生收藏,原为篆体古文,汉景帝时伏生告诉去求书的晁错改写成当时的今文——隶书,只有二十八篇,其为真;一种叫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居的墙壁中发现,原为孔子后人孔安国所有(为真),汉末大乱,此书失散,东晋时忽然有个叫梅赜的人献上《尚书》,称是篆体古文《尚书》失而复得,共四十四篇,实为假《尚书》。

唐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中的《尚书》,将今文古文合而为一。

钱穆认为,在今文二十八篇里还有很多不可信,虞、夏、商书都有问题,最可靠的便是《西周书》,只有《西周书》或许才是尚书的原始材料、原始成分,其主要人物是周公。

周公是当时之名世者,从西周直到春秋末年孔子起来,可称为周公时代,之后为孔子时代,讲中国思想,至少要追溯到西周,从《西周书》,从周公、召公讲起。

《中国史学名著》第二讲,钱穆先生讲到《春秋》。

《春秋》可说是中国第二部历史书。

《尚书》各自分篇,只保留一些文件或档案,《春秋》则不然,它是历史书中之编年体,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前后两百四十二年,照着年月日一年一年地顺序编下,这样没有一年中断的编年史,全世界怕也只有中国有,可以说是中国正式第一部历史书。

每一年必有春夏秋冬四季,标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每一年,孔子《春秋》因是一部编年史,故其书取名《春秋》。

孟子书里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大概在宣王时,或许周王室便早正式分派史官到各国去,其时周之王政一时中兴,尚未到崩溃阶段,此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而以前那些分派出去的史官却大建功效,即是所谓诗亡而后春秋作了。

周王室分派史官到各国,随时报告所在各国之事变,此项制度自有其意义与作用,但到平王东迁,此项制度作用已失,意义全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