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有教无类
《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 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 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 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 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 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 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
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 还不如去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 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 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
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 心悦诚服的。”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知来者。”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刘永芳 2012年11月29日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1.有教无类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有教无类。
”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
解读:
有教无类,孔夫子的这个思想太重要了,它破除了古代只有贵族阶级、士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让平民阶层的子弟也能通过学习成才,比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等,这些平民家庭子弟通过向孔夫子刻苦学习求道,最终学有所成,名列七十二贤。
在孔夫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教育思想,极具前瞻性,这应该也是他能够世世代代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吧。
跟“有教无类”这个成语相对应的还有因材施教,意思是说按照学子的个人兴趣、材质等进行分类教育,这样更能帮助学子成才。
清代诗人龚自珍也说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 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 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 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 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
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 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 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 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
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 还不如去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 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 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 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 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 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 事呢?”孔子说:பைடு நூலகம்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 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 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论语选读《第6课 有教无类》创新课件
3.形容词,危险/副词,大概,恐怕 4.兼词,之乎/兼词,之于/众多,各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动词活用
)________
①求也退,故进.之(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 1.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2.到了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 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 三 仕 为令尹, 无 喜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有高兴的
色; 三 已 之, 无 愠 色。 令尹:官名,楚国国君 脸色;多次让他停职,没有恼怒的脸色。之下最大的官。仕:做
动词,告诉。上:古今异义, 中 人 以 下,不 可 以
指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
语上也。”
以下:与现
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代汉语相同。
子路问: “闻 斯 (3)子路问:“听到了就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 副词, 之乎;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 加强反问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因材施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根据; 类推。 【注释】以,根据;反,类推。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 译文】孔子说: 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 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 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 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 就不去启发他。 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 讲清楚, 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 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论语》选读 论语》
有教无类
“无类”指什么? 无类”指什么? 不分身份、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以教育。
成语积累: 成语积累
举一反三: 类推 类推。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历史回眸: 历史回眸:
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年 月 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张铁生 近照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 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 交了“白卷” 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 中交了“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 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 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他被江青等人树为 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 “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 英雄” 。 英雄”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 辽宁日报》 年 月 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张铁生的这 封信,后来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封信,后来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年起, 自1970年起,中小学开始全面、大批地招收 年起 中小学开始全面、 新生,新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 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 新生,新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一 切文化考核均被取消。 切文化考核均被取消。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 文化标准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标准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依靠权力和关系的“ 这就使得招生工作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 这就使得招生工作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走 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 愈演愈烈。 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 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愈演愈烈。
《有教无类》2020
选文4 子张问曰:“令虚尹数子,多文次三做仕官为担令任 尹,高无兴的喜脸色色;
罢免。已:使...停止。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句中表停顿
的人 对,对于 通“悦”喜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没 有一句不喜欢的。
教学相长。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提 出自己的见解。
选文8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 语 》 选 读
请同学们齐读选文,思考: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 在教育弟子时都采取了 哪些方法呢?
选文1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教,教育。 类,类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 善恶等原因把有些人排除 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 进行教育。
类推 复:再次(教导)
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开导
介词,把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 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 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 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 不再去教他。”
启发式教学,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资
料 孔子学生来源
有教无类导学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有教无类》 (共 2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主要学习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选文。
2、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归纳梳理闻言现象,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以利于掌握预习案教材助读1.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论语》(六)有教无类
天
下
我们的社会理想——和; 我们的政治理想——仁;
文
我们的人格理想——君子,
官 都来自于孔子。
读孔子,就是在读一个民族 的追求,读人类的理想。
祖 读孔子,就是读一个民族的
性情,读一个民族的气质。 读孔子,就是在辨认民族未 来的方向,辨认人类努力的
方向。
山东曲阜孔子庙这一幅楹联
“高度概括评价了孔子的一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 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 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 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 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 (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卜商(字子夏)、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子舆)、澹台灭明(字子羽)、宓不齐(字子 贱)、原宪(字子思)、公冶长(字子长)、南宫括(字子容)、公晰哀(字季次)、曾蒧(字 晰)、颜无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开(字子开)、公伯僚(字子
周)、司马耕(字子牛)、樊须(字子迟)、有若、公西赤(字子华)、巫马施(字子旗)、 梁鳣(字叔鱼)、颜幸(字子柳)、冉孺(字子鲁)、曹恤(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孙 龙(字子石). 这三十五人中的佼佼者有: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认为他们有德行. 冉有、季路——孔子认为他们善于处理政事. 宰我、子贡——孔子认为他们善长外交辞令. 子游、子夏——孔子认为他们精通中国古代文献. 由:仲由(字子路); 求: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 赤: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
论语中体现有教无类的句子
论语中体现有教无类的句子
1. “有教无类,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呀!”就像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你看,从前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不也能拜在孔子门下学习嘛!这体现了多么伟大的教育理念啊!
2. “哎呀呀,教育可不应该有差别对待,这就是论语里说的有教无类呀!”想想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不同资质的人都能得到适合他们的教导,多棒啊!
3. “有教无类,多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啊!”像“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但大部分人都不是极端的呀,都应该有平等学习的机会呀,不是吗?
4. “真的是有教无类呢,无论你是谁都能被教育点亮!”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大家的本性都差不多,那更应该平等地去教育培养呀,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5. “哇塞,有教无类,这真的太重要了!”就如同“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老师对学生那是毫无保留啊,不会因为任何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呀!
6. “看看,这就是有教无类呀!一切皆可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每个渴望学习的人都给予合适的引导和启发,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嘛!
7. “有教无类啊,必须要坚定地贯彻呀!”“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这样身份的人能成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嘛!
总之,有教无类是多么伟大而正确的教育理念呀,我们应该一直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机会!。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有教无类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面,使教育下移,可见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开明和民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存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重点”与“非重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之一。
有教无类出自于哪里
有教无类出自于哪里
有教无类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
用大白话来说,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啥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管他是农民还是穷人,傻子还是瘸子,孝子还是畜生。
这里,提到有教无类,就想到孔子有关的另一个词,因材施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其实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有教无类的因,才有因材施教的果。
既然啥人都可以做学生,三教九流的人都有,那么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只有因材施教了,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孔子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自我提升
社会贡献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成为更 好的人,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更好地为 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 步发展。
知识传承
教育是知识的传承和分享,能 够使下一代受益并继续发德和 道德修养,将德行放在教育 的核心位置。
结论与总结
《有教无类》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普及教育并尊重差异的思想。通过培养德行和发展个人能 力,教育能够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教学方法
3 学生差异
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 力,是教育面临的另一 个挑战。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 点和需求,个性化教育 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
《有教无类》的核心思想
普及教育
孔子提倡将教育普及到每个 人,不分阶级和社会地位。
尊重差异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优点和独特之处,需要根据 个人差异进行教育。
1
学以致用
孔子倡导学以致用,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实际能力。
2
明师引路
教育需要有良师的引领,孔子认为好的师长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
以身作则
孔子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1 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 挑战,需要通过政府和 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论语》选读之《有教无 类》(翻译版)
《有教无类》是《论语》的一篇选读,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关于教育的对话。 它探讨了教育的普及与平等,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以及教育的实践与方法。
教育的普及与平等
6.《有教无类》
赏 析 评 价
(2)以,来,表修饰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饭、整 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 学习啊。
选文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而:表转折;
罔:欺骗、蒙蔽。 殆:危险。
【译文】只是学习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 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学思结合
选文8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
选文2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译文】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
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 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 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 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 育观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 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 “因材施教”的原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 施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 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 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 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选文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 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六、有教无类
3.特殊句式 (1)回也非助我者也。_判__断__句__ (2)起予者商也。_判__断__句__ (3)其斯之谓与?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4)何谓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__省__略__句___ (6)绘事后素。_省__略__句__ (7)礼后乎?_省__略__句__
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
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
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可以
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
高考作文。
提示
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 论述的总纲。
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 思之。(2)
提示
③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 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 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 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 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六、有教无类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精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知文明理
释文题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
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 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 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 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 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
”【释词】教:教化。
不仅“教”,而且要有“化”。
无类:类,种类、类别、性类。
钱穆:“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
”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蕅益大师:“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戴溪曰:圣人只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人之心。
《论语义疏》曰:人有贵贱,同宜资教。
不可以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吕氏春秋》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陈祥道曰:教在己,类在人。
在己者不可以有倦,在人者不可以有择。
此所谓“有教无类”也。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性未尝不善;不幸而处于不善之类,君子其可求类而教之哉?一应之以无我而已,故难言者。
孔子于孺悲则不见,孟子于滕更则不答,非不教之也,不屑教也。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唐文治曰:种类因地域而分,气类因风俗而异,然人性皆善,圣人施教,既因乎地质之宜,复矫乎风俗之变,是以人性皆复于善,而无品类之殊矣。
《易传》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盖兼君德、师道而言也。
刘宗周曰:有教无类,分明天地气象。
善恶之类虽殊,而天地生物之心初无拣择,栽培倾覆,物之自取,则然天地无心也,圣教亦然。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不屑之教诲也者,其无类也夫?其辨类也夫?《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立教之公心也。
人性本无不同,而气质不无或异,故有智即不能无愚,有贤即不能无不肖。
然存乎人者,虽有智愚、贤不肖之殊,而君子教人,惟知大道为公,无一人不在裁成之内,初何尝因其等类而有所分别耶?《易》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英译:Confucius said,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Confucius said, "everyone can receive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race."[evaluation] Confucius' educational objec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have their own uniqueness. His education reflects the times.The reality of the downward shift of culture has changed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the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children of the aristocracy, other levels.All levels and classes have the possibility and opportunity to receive education. He recruited many disciples, regardless of race or clan.I was educated under the door. Therefore, we say that Confucius was a great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and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privat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It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asic id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 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 和做法: 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 差异。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 地教学。 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4.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 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 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 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 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 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 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 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 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 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 “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 “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3.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4.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5.注重步骤,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2.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 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 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 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 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 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 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 他。”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 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 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 他 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 笨啊。 学与思相结合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 中表现出孔子的主要的教学 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 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 “未知,焉得仁?”一方面, 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 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 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 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有 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 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5.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 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 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 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 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而言,孔子反对 “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 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 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6.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 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7.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 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 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三、不论年纪大小均可 以施教。 四、不论资质禀赋差异 均要教育。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 意义何在?
•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 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 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 素质、义务教育。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希望能够形成良 好的师生互动,所以他曾经一度不赞同颜 回的做法。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 生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够提出自己的见 解。
《论语》选读第六章节
有教无类
《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 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 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从中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 践。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 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孔子学生有年龄差距。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 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年长的弟子与孔子 差六七岁,如冉耕、颜无繇;年纪小的差到五十几 岁,如公孙龙、叔仲会。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子夏惜财,高柴 愚笨,曾参樊迟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大 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孟熬子是世卿 子弟。但更多的还是平民,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 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 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职业。孔子的弟子子贡是 卫国的商人,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颜回、 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
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扫清文言知识点。 1.注音 愠色yùn 罔然wǎng 弑君shì 殆危dài 悱恻fěi 切磋cuō 偏安一隅yú 2.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名——动 使动用法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用法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用法 三已之,无愠色 意动用法 礼后乎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思考题: 思考: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