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2日20:5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
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
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
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
"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
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
研修文档 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理论与实际中,一直都有合作学习的踪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合作学习具有显著的学习效果。
在定义上,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约翰·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之所以广受欢迎并保持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其次,认知发展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小组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解决办法。
再次,知识建构论。
人的交往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和控制。
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增进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最后,教学交往论。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
合作学习教学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要素
三因素论:斯莱文 1.小组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形成一种精神并鼓励学生彼 此帮助。
三种目标结构的课堂教学: 竞争性课堂、人主义的课堂、合作性课堂2.个体责任―小组目标达成的前提 即每个人都达成小组目标,掌握教学内容,无一人掉队。
3.成功的均等机会―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小组目标构建了小组的凝聚力;个体责任保证了每个成员都
学会学习内容;成功的均等机会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它意味着所有学生,不管其能力或背景怎样,努力都可以得到认
可。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要素
四因素论:库埃豪 1.小组形成与管理
四人、异质小组的运用最有效。 2.任务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们是否能有效进行合作性活动。
使学习任务体现出相互依赖的特性并落实个体责任。 3.社会因素
(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精制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 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 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合作学习理论:理论基础
(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 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 学策略体系。”等等。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内涵
综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入到以下几个层 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 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 习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教师 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小组合作学习理依据实践有效性论文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
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作用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地使用。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
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
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尽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
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
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及理论依据(一) 意义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理论依据1.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2.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合作与交往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达到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使教师明确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畏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此,我们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三教师的作用“用情景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在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发和满足学生这些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不断的探索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合作学习法详解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
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理论,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
一、概念合作学习概念理解,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
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罗伯特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
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2日20:5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
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
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
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
"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
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约2至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它是基于在莫顿﹒道奇的目标结构理论、约翰逊兄弟的社会互赖理论、认识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和阿尔波特的接触理论等教育理论上的一种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
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是其互动观。
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教案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调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帅师互动。
合作学习理论汄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 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
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 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
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 思想的最主要思想。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
它汄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向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泞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0的、有汁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A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汄为学生是汄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汄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帅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余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 生差异资源,改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教学理论汄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汄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问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
什么是合作学习理论
什么是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的历史溯源1.思想溯源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合作学习的教案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案设计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并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本教案将介绍合作学习的定义、原理和实施策略,并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设计一节合作学习的课程。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与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知识与经验,相互讨论与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原理1.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合作学习的原理之一是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共同构建新的知识与理解。
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讨论,激发思维,促进知识的建构。
2.认知冲突原理合作学习的原理之二是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学生面对一定的认知冲突时,可以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观点与意见,这些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1.明确学习目标在设计合作学习的课程时,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任务的合作。
2.组建合作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成员应该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背景,以便能够相互交流与学习。
同时,小组成员应该互相尊重和信任,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明确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角色分工可以使小组成员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并增强各个成员的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立组长、记录员和报告人等角色,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
4.提供适当的支持与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与指导。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正相关。 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合作学习与现代德育主导价值取向的契合。
四、国外合作学习模式介绍
(1)正式的合作学习 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而且组员之间的关 系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小组任务明确。通常来说,其组织 方式主要有: 斯莱文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STAD) 小组活动比赛法(TGT) 小组促进法(TAI) 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CIRC) 阿伦森提出的吉格索法(JigsawMethod) 沙兰提出的团体调查法(GI) 约翰逊提出的共同学习法(LT) 小组教学法(Small-GroupTeaching) FIC模式、结构方法模式等等。
发展理论
合作学习的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围绕适宜的 任务所进行的交互作用本身便可以促进他们掌握重要概 念。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界定为 “——独立解决问题所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 指导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协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 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协同活动能够 促进成长,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 区操作,在协作小组中表现出比单独行动时更高级的行 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对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然而,这样的情景却惊人相似地还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教室里.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今天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张洪亮主编现代教育理论导读我们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可以移动,不让学生们只是“静听”,让他们可以探讨课本以外的东西.新课程改革主张六大“改变”.第四点就是“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我们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要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用较多的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在的课堂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践和探究,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将学习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1、小组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2、小组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在学生独立思索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提供提示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3、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使学生在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1999年中考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1k 0填“>”“=”“<”;2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3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操作问题,又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那么怎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项策略.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组员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人数以4—6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角色应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二、准确把握合作契机,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1.问题要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合作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在探求新知突破知识重难点时,在教学易混淆的概念、性质、规律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在巩固所学知识时,这都是组织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此时开展合作学习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并且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典型性.2.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要求.3.问题要设计其步骤一般是:教师情境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索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二是教师在活动中真正当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运用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对合作学习加以监控,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合作的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三、注重平时合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品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完成,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严重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要让学生会听、听懂别人发言的重点和问题,并重视采纳别人的意见,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3.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已见,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要乐于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4.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形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情感,每个成员都要以小组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小组内部,一般应按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落实任务与责任,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如:先自己思考,再交流.经过思考后,每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时都会迸射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否则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小组里当“东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合作学习效果.6.注重人际交往的训练小组里的人际交往包括请求发言、倾听发言、评价别人的发言、互相检查等.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对人的发言做出评价,指出别人错误的地方,对别人的想法有意见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礼貌地提出;对别人比自已说得好的地方给予赞扬.别人对你提意见时认真倾听,通过比较找到自已的不足之处,并虚心接受并改正等.7.注重学困生的参与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其次,小组“发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作为本组的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发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更富实效.四、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竟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学中可经常性评比最佳小组或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互助、互动、互勉、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早在18世纪初就被提及,但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兴起以前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Robert 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 Team 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索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卡根(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 Approach)、科恩(Elizabeth 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
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领域中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我们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又称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其理论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
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
“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
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简述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简述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富有创意和实效,被人们誉为“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离不开其有极其坚实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文试图从社会互赖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五个方面来谈谈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是实施合作学习的核心理论依据,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和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1949年莫顿·道奇首次提出,后来经过约翰逊兄弟发展和完善。
20世纪早期,德国格式塔学派创始人库尔特·考卡夫提出,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是成员间相互依赖且这种依赖性可以不断变化的动力整体。
在此基础上,库尔特·勒温认为,群体的本质就是在这一个“动力整体”中各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目标而创设的互赖关系,同时这种依赖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并最终实现共同的预期目标。
随后其弟子莫顿·道奇首次提出积极和消极的社会互赖,即“合作”和“竞争”。
20世纪70年代,约翰逊兄弟发现了在积极和消极两种社会互赖之外,还存在一种无互赖关系,即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在学习中是彼此独立的,与他人的学习目标及整体目标的实现没有关系。
至此,约翰逊兄弟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互赖理论。
二、动机理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一股内在力量,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学生的活动奖励和目标机构。
传统教学中的竞争性评分和非正式奖励,阻碍了自己的同学在学业上取得更好成绩,各自独立学习也使同学间相互疏远。
莫顿·道奇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和竞争性结构。
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情境,整个小组设置了同一个目标,只有小组目标获得实现了,小组内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实现。
合作学习
谢谢观赏
THANKS
BUSINESS
个人责任
实现自我定位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
小组目标
分工合作
小组自评
总结经验
承担责任
相互沟通
相互合作 达到共同目标
资源共享
角色轮换
分Hale Waihona Puke 问题及原因确定未来发展
集体奖励
评价
个人成绩加上全组人都达到标准时的奖 励分数 1.个人成绩加上奖励分数(视组内最低 分而定) 2.个人成绩加小组平均成绩 3.个人成绩加上奖励分数(视组内各成 员进步而定) 4.将每个成员的单个成绩相加 5.将每个成员的单个成绩平均一下 6。小组整个计分 7.随机抽取组内某一成员的问卷进行评 分 8.随机抽取组内某一成员测验进行评分 组内最低成绩为全组成员成绩 9.全组的学术平均分加上合作技巧分数 10.学业与非学业的双重奖励
问题式 讨论式 学科式 论文式 表演式
问题式作学习
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 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 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 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 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问题式合作学习指的是所有统一研究一个问题, 或者不同的小组研 究不同的问题。小组成员针对问 题在组内各抒己见, 对问题进行分 析和讨论,总 结出自己的答案并通过进一步研究对答案进行修正 和 补充,然后在课堂上组织所有的小组派代表进行 发言。这是合作学习模式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倾听了别 人的观点,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和统一,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 提高。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 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表演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生动有趣,是较受学 生们欢迎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老师可以在分组之 后给每个小组相同或者不同的主题,让小组成员们一 起讨论如何编成一个情景对话,最后用表演的形 式 来展示合作成果。要求做到重点突出,有基本的故事 情节还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尽可能多的运用到所 学过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郑兴华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2期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英语课堂45分钟的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革命”。
关键词:小组合作英语课堂提高效率教学革命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04-011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 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就迎合了这一任务要求,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改革了多年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取缔了教师“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老师成为了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寓教于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1)有效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一堂课,45分钟,每堂课都时间紧,任务重,对于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抢的上去的同学可以尽情的展现自我,精彩无限,反应稍慢的同学可能在一堂课上连一次表现的机会也没有。
小组合作学习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组里,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有时间,人人都得到了锻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中学生亦如此,一个60人的班级每节课大约只有20人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其余40个同学都羞于开口,小组合作学习就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每个同学在组内都大胆地展现自我,尤其成功的是消除了学差生的心理障碍,学优生还会鼓励学差生,帮助学差生,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某一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理论
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既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以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为能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因而合作学习把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作为它的基本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文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能有知识的产生。
4.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心理学认为,团体内部的和谐、团体成员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是团体顺利执行职能的基本保证。
但是,在团体中,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的。
这种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能是团体成员之间的无原则纠纷,从而减少了团结性,对团体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是团体部分成员的创造革新精神遭到另一部分成员的反对而导致冲突。
从创新与保守的冲突来说,这种冲突对于团体的形成和继续发展不但是积极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