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
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作者:常聪敏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立足于对《哈姆莱特》文本的细读,从多个方面对乔特鲁德的形象展开了分析,最后得出乔特鲁德是一个慈爱宽容、具有牺牲精神的的伟大母亲,她没有参与对前夫的谋杀,是一个清白的王后。
关键词:乔特鲁德;母亲;王后《哈姆莱特》全剧五幕二十场,其中有乔特鲁德出场的只有十场。
除了王后寝宫这一戏外,她每一次出场的台词只有寥寥数语。
尽管她的戏份和台词都不多,但她却是戏中一个重要人物。
在全剧中,她的性格可以说是最难把握,她的心理最难猜测。
她是一个软弱女人还是有野心的女人?她是否参与了对前夫的谋杀?她嫁给克劳狄斯,是因为她爱他,还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剧本没有明确交代,这反映了乔特鲁德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
所以有必要对乔特鲁德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个人物和整部作品。
一、慈爱的母亲首先,乔特鲁德是一个深爱哈姆莱特的母亲。
综观全剧,乔特鲁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对哈姆莱特的母爱。
她的台词不多,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几乎全是关于哈姆莱特的。
爱子之心可谓溢于言表!她认为哈姆莱特因为他父亲的死和自己的再嫁而郁郁寡欢,因此想尽办法让他高兴。
为了哈姆莱特她什么都愿意做,时时处处为哈姆莱特着想。
甚至于匆匆嫁给克劳狄斯也主要是因为哈姆莱特。
老王驾崩,新王登基,如果乔特鲁德不嫁给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就会失去做未来国王的机会。
为了能让儿子成为将来的国王,她不得不尽快嫁给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因为在戏的开头,克劳狄斯在群臣面前公开向哈姆莱特宣告:“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最慈爱的父亲至于他的儿子。
”(117)但是哈姆莱特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完全不考虑母亲再嫁的真实原因,不考虑父亲死后母亲的幸福。
在王后寝宫中,他用最尖刻的话语斥责母亲的再嫁。
但是做为母亲的乔特鲁德却用博大的母爱宽容了儿子对自己的极大伤害,没有在克劳狄斯面前说哈姆莱特是在装疯,甚至为哈姆莱特错把波洛尼斯当作克劳狄斯而将前者杀死的行为掩饰,说哈姆莱特“在一直疯狂的恐惧之中,把那躲在幕后的老好人家杀死了”(357)。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
,
她们 虽 然聪 明
,
但很浅 薄
。
”
麦 琪 与 哥 哥 汤姆 的 自幼感 情 深 厚
胜过 爱任何 人 住 在 一 块儿
。 。
“
我真 爱汤 姆 路 克 一
, ,
等他 长大 了
,
,
我 要 去 给他 管家
,
我们 要 永 远
,
无 论在 国 外 还 是 国 内 然 随 着 思 想 的进 步
,
甚 至 无权 决 定 自 己 的婚 姻
作为 这 一 时 期 的女作家
。
乔 治 爱 略 特 当 然 真实 地反映 了 这 一 不 公 的社会 现 象 在 《 弗
一
、
麦 琪 的 压抑 与悲 剧
,
洛斯河上 的磨坊 》 一 书 中父 亲 塔利弗 发 现 了麦 琪在 读书 方面 她 的父 亲 塔利弗善 良而 固
,
女 性 也 为 了 争 取 自 己 的权
,
打击 麦 琪 的 自信 心
麦 琪追 求 自 由独立 的天性 被 无 情 压 制
·
但 是 这 种进 步 是 一 个 长 期 发 展 的过 程
尽管
直 到 汤 姆 发 现她 与 菲 利普
,
,
乔治
·
爱略特 的 作 品 当然
,
她在世俗 的压 力 下 又 一 次压抑 自己 的情 感
放弃 了 自 己 的爱
,
离 不开两性之 间 的 矛 盾这 一 具 有 维多利 亚时期特点 的主 题
本文将 从这 一 主题入 手 精神 世界 的 摧毁 谐的 渴望
。
, ,
在哈姆莱特中的女性描写
在《哈姆莱特》中的女性描写关键词:哈姆莱特乔特鲁德奥菲利娅女性压抑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实际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对女性的歧视、贬抑。
而“在剧本写作的那个年代,许多专门为妇女写的训导书告诉她们,妇女们的角色就是“贞洁、沉默和服从”。
从14世纪以来,作家们就在争论妇女究竟是贞节的还是邪恶的,其起源可以回溯到导致人类从伊甸园堕落和失去天恩的夏娃。
”([美]迈克尔·莱恩著,赵炎秋译:《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通过对《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这两个女性形象以及哈姆莱特对待她们的态度的分析,可见莎士比亚时代对女性的压抑与不公。
一.蒙脸的王后对于哈姆莱特而言,乔特鲁德的改嫁不可饶恕。
哈姆莱特在知道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之前就对乔特鲁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这里,哈姆莱特的言辞非常刻薄,极力斥责乔特鲁德的失节和再嫁的迫不及待。
可见,对丧夫之后改嫁他人的妇女,哈姆莱特持的是否定的态度。
在哈姆莱特知晓父亲的真正死因之后,哈姆莱特心中的母亲形象彻底毁灭了。
在其父亲的鬼魂口中,乔特鲁德俨然成了一个谋杀亲夫的,理应遭到唾弃鄙夷的荡妇:我的爱情的那样纯洁真诚,始终信守这我在结婚的时候对她所作的盟誓;她却会对一个天赋的才德远不如我的恶人降心相从!可是正像一个贞洁的女子,虽然淫欲罩上神圣的外表,也不能把她煽动一样,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朽骨。
乔特鲁德作为平凡女性的对新的爱情生活的希冀与追求丝毫没有被提及,更遑论被体谅。
改嫁他人,使其“贞洁”形象毁于一旦,成为别人眼中的罪人。
先王的葬礼与新王的婚礼“相去得太近”,这固然是值得怀疑的,可是,哈姆莱特根本没有给乔特鲁德辩解的机会,而是去到她的寝宫夹枪带棒地对她一顿训斥: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
使女的故事观后感
使女的故事观后感《使女的故事》是一部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写的小说,该小说于1985年首次出版。
并且在2017年被成功改编成电视剧,成为风靡全球的现象级作品。
《使女的故事》以极端的颜色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Gilead的生活,通过女性主人公蕾切尔·亚卢德的视角,展现了妇女在这个残酷世界中的遭遇和奋斗。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近未来的虚构世界中,面临了巨大的环境变化和人口危机。
作为Gilead中的一名使女,蕾切尔成为了严苛的男性统治者们的生育工具,她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沦为了毫无权力和人格的物件。
故事中的使女们被贫富阶级选择出来,她们每月有一次在仪式上被指派给高级统治者进行性交,目的是为了生育后裔,同时,她们也要为所服务的家庭做家务劳动。
在这个严苛的制度下,女性彻底被物化,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和权利。
小说以一种极其真实和残酷的方式展示了极权统治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在Gilead的世界里,人们无法信任他人,充斥着谎言和背叛。
蕾切尔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揭示了使女们内心的挣扎与抗争。
她渴望自由,渴望回归过去的幸福生活,但又感到无力去抵抗这个残酷的现实。
故事中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反抗,尽管受到严重的压迫,使女们依然寻找着机会与方式来反抗这个不公平的制度。
她们暗中交流,共同策划起义,试图寻找希望和自由的出路。
作为女性观众,看到这些女性人物的勇敢和坚韧,我为她们感到骄傲和感动。
《使女的故事》通过对性别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剖析,带给我们对人权和女性权益的思考。
小说中深入探讨了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和反思的机会。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包括对性别平等的忽视和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更加努力地捍卫女性的尊严和平等地位。
此外,《使女的故事》对于宗教和道德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Gilead是一个建立在极端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统治者们以宗教的名义对人民进行压迫和控制。
浅谈男权社会中海伦和西施的女性悲剧
浅谈男权社会中海伦和西施的女性悲剧男性和女性作为社会的两个载体,共创了社会文明。
他们从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发展到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成为女性的主宰和统治者。
从此女性的光辉在男权的专制打压下逐渐被淹没,女性丧失主体地位,沦为男性的附庸。
东方女性深受“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西方女性深受“绝对他者”的影响。
标签:文化;男权;女性悲剧[中外文学名著中人物的命运大多趋向悲剧,其中女性人物更加突出。
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总结到:女性悲剧的形成不是女性自身的原因,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东西方的社会文化不同,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人物却同样都上演了悲剧。
一、悲剧的土壤——男权文化之比较人类在史前文化时期,女性—直受到氏族群体的尊重,成为氏族群落神圣的象征。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被男性所取代,女性的光辉也在男性的专制打压下逐渐被湮没,女性的不幸历史在这个时期真正开始了。
男性成为社会生活的统治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享有特权,女性则沦为男性的附庸,被重重地压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
东西方女性悲剧的发生都有着肥沃的悲剧土壤,在不同的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悲剧愈演愈烈。
(一)“男尊女卑”及形成的原因1.男尊女卑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男性是宗法社会的中心,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存在着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不平等观念。
男性占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便有了经济基础,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在社会各领域中享有特权。
男性和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是被社会约定俗成的,女性的柔弱与顺从是被宗法社会中的封建礼教规定和构建的。
在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的规定下,“人伦之始”的“夫妻之道”是不平等的,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规定。
女性始终不能当家作主,所渭“夫妇之道”是完全建立在女性泯灭自我的基础上,以男性为中心的侍夫之道。
传统儒家思想中宣扬“三从四德”等思想,明确表达了男尊女卑和男主女从的家庭关系。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命运_解读老舍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
。
,
,
,
。
她 解构 了 夏 家父 子建 构 的权力 中心 成立 了教 会
。
、
,
。
她 有 了 乡 间应 有 的 一切 势力 只是
, 。
,
没 有兵 所 以 最后 她败在 了知 事太太 的 手里 虎妞是 个 三 十七 八 的老 姑娘 又 黑 又 丑 粗俗 蛮 横 野腔 无调 也 是 毫无 女性 温柔 可 言
一 一
: :
一
) 女 吉林 华桥外 国语学 院中文教研 室 教师 长春
,
,
,
,
,
130 1
7 1
男权 世 界 中的 女性命运
。 ,
・
2以玲
年第
‘期
・
e
的二 百 元钱挥 霍完 了 现 实提 醒她 要 生 存只 能靠 出卖 肉体 因 为要 吃 饱穿 暖 的还 有两个 年幼 的弟 弟和 好 吃 懒 做 的父亲 她被迫 做 了 暗娟 她 不仅要 躲避人 们鄙 视的 目光 还要 应付虎 妞 的敲 诈 当她在 虎
~
。 ” 。
”’
,
“
”
。
西 方 个 性 解放 思 潮对 中国
。
这种类 型 的女性 往往在学 校 中接 受 了 逆 来顺受 的上一 代女性 的生 活理想和 信念 像 作着 梦 似 的 等 思想
,
‘
冷性解放
”
之 类的 西 方新 思 潮 的教 育 和 影 响 形 成 了 不 同于
, 。 , “
,
我爱 活着 而不 应 当这 样活着 我想 象着 一种理想 的 生 活 那么 她们 的理 想生 活是 什么 样 的 呢 ? 不外 乎 恋 爱神圣 蚀昏 姻 自由 自力 更生 等
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100501硕J.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妇女被弃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弃妇形象,她们善良、美丽,但最终都难逃脱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悲剧一方面是由男权社会文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她们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分类。
主要介绍德莱塞作品中的两类弃妇形象,即传统型弃妇和现代型弃妇。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一般能自觉遵守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种种规范,她们善良、温顺、具有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
现代型弃妇往往不愿安于自己“第二性”的性别定位,她们自信、主动、敢于蔑视男性权威、挑战文化传统。
第二部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描述传统型弃妇的痛苦与绝望、现代型弃妇的挣扎与迷惘。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对她们生命中的男性都温顺而忠诚,然而她们仍然免不了被搁置、被抛弃的命运。
现代型弃妇在爱情或婚姻中耗尽了她们的生命潜能后,同样成为了无处逃遁的“绝望主妇”。
第三部分:德莱塞笔下弃妇悲剧命运成因。
揭示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男权社会的性别等级观念、性别角色分工及基督教文化的贞洁观念对女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毒害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女性自身的奴性、依赖性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作家独特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受到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德莱塞,弃妇悲剧,男权压迫,自身局限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ItiSacommonphenomenonthatthewomenaredesertedinliteraryworks.TheodoreDreiser,anrealisticwriterfromAmerica,hasdescribedtheimagesofagroupofdesertedwomeninhisworks.Theywerebeautifulandkind.hearted.butallofthemwereboundtobeadesertedwoman.Thepatriarchaloppressionscanaccountfortheirtragedies,butthereiSnodenyingthefactthattheythemselvesshouldtakeresponsibilityfortheirownunfortunatefates.Thisthesisprobestomakearesearchon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rorksfromtheperspectiveoffeminism.Thethesiscanbedividedintothreeparts:Partonemainlyintroducestheclassificationsof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TherearetwomainkindsofdesertedwomanimagesinDreiser’Sworks.namely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anandthemodemones.Beingkind—heartedandobedient,theformerwithspiritsofdedicationandsacrificecanabidebytheregulationsmadebypatriarchalsocietywithoutanycomplaintswhilethelatterwiththeirinitiativeandconfidenceusuallydaretodefythepatriarchalauthorityandchallengeculturaltraditionsbecausetheywerenotsatisfiedwiththeirpositionof“thesecondgendeF’.Parttwodepictstheunbearableburden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namelythesufferinganddespairof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thepuzzleandstraggleofthemodemdesertedwomen.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wereloyaltotheirbelovedmen.buttheywereabandonedintheend.Meanwhile,themodemdesertedwomenbecamethedesperatewiveshopelesslywhentheyusedupalltheirlifepotentialintheirloveormarriagelife.Partthreeexplainsthepossiblereasonsfortheirtragedies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brks.Therearefourmainreasonsresponsiblefortheirtragedies.First,thesenseofgenderhierarchyandthedivisionofgenderrolefrom.patriarchalsociety,togetherwiththeVirtuousideafromChristianculture,aretherootsoftheirphysicalandmentaltorture.Second,theIl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搞要servilityandthedependenceoftheirownledtotheirtragicfate.Finally,thefamilybackgroundandthelifeexperiencesofDreiser,alongwiththeculturethatthewriterhadreceived,callnotbeignored.KEYWORDS:TheodoreDreiser,tragedyofdesertedwomen,patriarchaloppression,limitationoftheirownⅡl硕+学位论文导论导论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摘要】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把美毁灭给读者、观众看,而剧中的主、配角也都成为这被毁灭的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剧中的配角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只是一种摆设般的存在,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本文试图对《哈姆莱特》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解读乔特鲁德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乔特鲁德;中立;爱子;自保;悲剧悲剧作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种极其富有情感表现艺术的形式,往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它的变体是多样的,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中心人物“哈姆莱特几乎受到所有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关注,而戏剧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地位,她们的悲剧也无人问津” [1] 。
但是,实际上这部讲述王子复仇的悲剧将“悲”的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色中,主角和配角都成为撕裂的美的见证者。
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乔特鲁德是很卑微的,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她作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缩影,首先试图通过中立的模糊态度来缓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和回护;最后虽有觉悟,却无力反抗,只能以悲剧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主宰。
一、复杂而模糊的配角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一种“边缘化”趋势。
《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少女奥菲利亚出场的次数都不及男性角色,甚至在剧中人物的介绍中,二者被写在了众男性龙套角色之后,是一种微弱的存在。
她们的“品质、性格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来评论,通过剧中男性话语来定界的”。
乔特鲁德贵为丹麦王后,在剧中却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开场时,她就她劝哈姆莱特对新国王和颜悦色并忘掉已故的生父。
剧中并未交待出王后更倾向于哪一方,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她在为新国王说好话,但是话语生成的环境是在国王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之时,所以我们不如把她看作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调停者。
乔特鲁德形象
柔弱而勇敢的女性———对《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众所周知,《哈姆雷特》( 1601) 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悲剧代表作。
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
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 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 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但哈姆莱特悲剧原因的焦点在于其复仇行为的“延宕”, 因此破译哈姆莱特“延宕”之谜, 便成为打开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钥匙。
对这个万古常新的问题的探究,前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典型的原因有:( 1) 社会原因说: 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的代表, 他的悲剧在于客观上人文主义者寡不敌众, 弱不胜强。
主观上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存在着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等缺陷。
( 2) 个性缺陷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寻找原因。
歌德认为,《哈》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任在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哈姆雷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 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他是怎样的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 总是触景生情, 总是回亿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 可是再也不能变得快乐了。
”赫士列特也断言, 哈姆雷特“非常软弱而忧郁”。
( 3) 思想与行动脱节说: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认为: 哈姆雷特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的长于思想短于行动,或者由于思想与行动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
正是这两种形式的脱节特别是后者, 造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
当然还有理想幻灭说、心理失衡说、“俄狄浦斯情结”说即恋母情结说等等, 以上种种, 真可谓“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被许多学者、文人所评论, 可是对剧中其他人物的关注似乎就很少了。
比如, 乔特鲁德。
目前, 对于哈姆雷特的妈妈乔特鲁德王后仅有的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她背信弃义、贪图享受, 没有政治上的野心, 只是做了“情欲的奴隶”。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_茶花女_女权解读
·8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诞生之日起,就要求高度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在经历了追求平等、建构合理性别角色的转向之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和透视:从女性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品,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以改变文学中女性立于边缘的传统。
伊莱思·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曾精辟地分析亚文化群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是模仿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其次是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力和价值、要求自主权的时期;最后是自我发现,从对反对派的依赖中挣脱出来走向自身、取得身份的时期。
”[1]21从这一理论来探讨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女性主义。
实际上,《茶花女》承载着现实中的历史、文化经验,作家在这个基础上将压抑的玛格丽特作为弱势女性的叙述主体,形成了一种由男性去解构女性的书写内涵,这无疑就是男权文化的作祟。
一、现实世界里的悲剧人物——身世经历与玛格丽特的完美移植《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寻欢作乐的恶习。
这个保持着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在与阿尔芒度过一段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之后,就在决心改掉恶习要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的时候,阿尔芒父亲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她的美梦。
玛格丽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回到巴黎重操旧业,最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于心力交瘁,饮恨黄泉。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冷 和 平(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摘 要:解读女权,探索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是男权制度文化传统和女性自身内化的双重结果。
玛格丽特微弱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并未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她的悲剧是男权文化背景下全体女性的共同生存悲剧。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牺牲者——女性主义下看《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一
精 神 崩 溃 被 送 进精 神病 院 . 奈 地 到 达 了 “ 望 号 街 车 ” 无 欲 的 终 点 。在 剧 中 布 兰 奇 曾 为改 变 自 己的 命 运 做 过 努 力 . 她 但
的一 言 一 行 却 始 终 无 法 逃 脱 男 权 社 会 的 影 响 , 此 . 不 因 她 够彻 底 的 反 抗 最 终 没 有 改变 命 运 , 为 牺 牲 品 。 于 在 一 作 终
对的选择权。
5 0多 年 的 创 作 生 涯 中 。 为 世 人 留 下 了 6 他 o余 部 作 品 。 其 中 为 他 带 来 声 名 的经 典 之 作 《 望 号 街 车 》 中 外 观 众 所 欲 被
熟 知并 多 次 被 翻拍 成 电 影搬 上 荧 幕 。 剧 讲 述 了南 部种 植 该
无 暇照 料 家 庭 , 将妇 女 禁 锢 于 她 们 “ 当的 位 置 ” — 家 而 适 — 庭 剥 夺 她 们 本 应 享 有 的 平 等 的权 利 和 地 位 。 自诩 是 国王 而
的史 坦 利 告 诫 妻 子 她 并 非 皇后 的话 . 也显 示及 两 性 地 位 的 不 平 等 ; 坦 利 与 牌 友 们 的 “ 克 之 史 扑 夜” ,妻 子 要 把 丈 夫 的利 益 放 在 第一 位来 考 虑 。 此 , 黛 因 史 拉 特 意 带 着 姐 姐 躲 出门 去 以 留给 男 人 们 娱 乐 的 天 地 : 餐 晚
个 个 男 性 角 色 的 推 动下 走 向悲 剧 的终 点 。
一
、
无 法逃 离 的 男 权 社 会
女 权 运 动 尽管 自 1 9世 纪 下 半 叶起 已逐 渐 兴 起 .并 成 为 一 股 影 响 力 极 大 的 思 潮 。 涌 现 出 许 多 像 英 国 的 H R I T T L R MI L这 样 的 代 表 人 物 , 们 都 致 力 于 A RE Y E L 她 为女 性 争 取 与 男性 平 等 的教 育 权 及 选 举 权 . 时许 多 女 性 同 的 自我 意 识也 开始 觉 醒 。但 在 社 会 生 活 及 人 们 的 观念 中 ,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以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为例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以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
等为例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笔下的作品大多描写女性在男权社会
中的悲剧遭遇。
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反映了
女性在旧社会中遭受到的各种歧视和压迫。
首先,《呼兰河传》中的女性形象都被严重剥夺了自我发展的
机会。
小说围绕着一个女孩呼兰的成长经历展开,呼兰生活在一个
封闭的农家大院里,她的童年一直被家庭和社会束缚和限制着。
这
个家庭是极为保守和落后的,女性的地位甚至不如男孩子,她们的
命运往往被父母、丈夫和社会所随意支配。
因此,呼兰无法接受自
己的婚姻和生育,她想象着自由和独立的人生。
但她最终被迫接受
了命运的安排,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牺牲品。
其次,《生死场》中的女性也深受男权社会的限制和压迫。
小
说的女主人公清流,是一位热爱生活和自由的女性,但是她嫁给了
一个虚荣、自大、暴虐的男人,导致了她的悲惨下场。
她的婚姻生
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被丈夫体罚和精神摧残。
她被迫为家庭的生
计付出一切,却换来了不公、不幸和人格的崩溃。
萧红通过这些小说,深刻地呈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
不平等待遇和痛苦经历。
在旧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弱者、被物化
和被控制的对象,她们的自由和权利常常受到侵犯和损害。
萧红的
作品描绘了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助和无奈,表达了女性追求自由
和平等的渴望。
同时,这些小说也激发许多人的思考和反思,促进
了整个社会对性别和人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几百年来,无数的评论家抒发他们对这一伟大悲剧的深切感受和崇高评价。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无可厚非的主人公,读者和评论家都将视线的焦点集中在他身上。
而本文将分析的焦点转向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即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两位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考察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不平等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标签:《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乔特鲁德悲剧成因一、引言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第十二夜》中的奥维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之一,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的悲剧命运也十分引人关注。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现实给与的,而她们自身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通常以女儿、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出现,从而决定了她们对于男性或依附或从属的生存状态。
二、悲剧成因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中的两个女性角色。
作为哈姆雷特的恋人和母亲,她们对于哈姆雷特的个人情感和最终命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本是纯洁的恋人关系,由于政治阴谋的介入,失恋和丧父的双重打击使奥菲利亚陷入了疯癫状态。
作为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匆匆改嫁给新国王,激起了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怨愤。
事实上,这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脆弱的女性的悲剧。
她们只能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命运屈从顺服。
1.时代背景及其对作者的影响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转折时期,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深入人心。
然而,这里所提到的个人是不包括女性的。
这一时期。
女性的家庭角色地位仍然沿袭中世纪传统的男性中心论,女性在家长制家庭处于从属角色。
从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在婚姻问题上,贵族妇女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们也必须听从丈夫的安排,家族利益和社会利益要远远超过个人的情感偏好。
女性的觉醒和反抗
女性的觉醒和反抗【摘要】《愤怒的葡萄》围绕西进途中乔德一家发生的故事展开,小说中反抗这一这主题是非常明显的。
在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在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历史基础上,女性对具有主导地位的男性的反抗就显得尤为突出。
约翰·斯坦贝克创造了乔德大妈这一充满爱心而又毫不畏惧的女性形象正是想要打破原有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认识,唤起女性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乔德大妈;女性;反抗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发表于1939年,发表以来备受争议,却也为作者本人带来了名誉和地位。
该部小说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后来斯坦贝克在1962年获得的诺贝尔奖都跟《愤怒的葡萄》的影响息息相关。
《愤怒的葡萄》主要描述在干旱、风暴、以及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的压迫这种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下,俄克拉荷马人向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迁移,想要到达“流着奶和蜜的迦南”。
最终现实却将他们的梦想一次次的击垮,然而他们在面对各种灾难、压迫时所表现出的保护家园、保护家庭完整及家人安全的精神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翁乔德一家及牧师凯西在西进途中表现都非常突出,尤其是儿子汤姆·乔德和吉姆·凯西。
然而作为女性人物的代表乔德大妈,却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西进途中她的蜕变和成长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本文试图从女性人物角度切入,以母亲乔德为例分析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下,女性人物的觉醒及对社会主导力量男性的反抗,具体体现在乔德大妈对乔德父亲的反抗。
乔德大妈是斯坦贝克笔下刻画的非常深刻也非常成功的一个女性,在西进途中以及到达目的地加利福尼亚以后,面对家庭遇到的种种困难,母亲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俨然是整个家庭的保护者,而本该作为家庭中心和承担家庭主要责任的父亲在各方面的表现明显被母亲所取代,这一重要的角色转变正是斯坦贝克想要展现给读者的——女性在家庭面临危难、社会动荡中展现出的强大的力量。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_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_王圣芬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1 No.12 Dec.2010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父权社会;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莫瑞尔;女性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12-0063-0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 H. Lawrence)是 20 世纪英国著 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因为主题不一,内容丰富而成为文 人学者研究的对象,劳伦斯本人也因此成了最具有争议的 作家之一。而且由于其作品中最丰富的形象为女性,自然被 女性主义者所青睐。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 大趋势,可是女性一直都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她们并 非生而为“女性”,是社会环境和男权制让她们从属于男性。 米莉特(Kate. Millet)在《性政治》中指出,社会的所有权力、 领导位置,全部都被掌握在男性手中。而劳伦斯的小说诸如 《白孔雀》、《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女孩》和 《亚伦的魔杖》等无不显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形 象。
* 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09SQRS084)
- 63 -
我的权威、我的影响或者干脆我本人。她心底深处盲目而又 执着地跟我对立。鬼才知道她要反对什么:就是我本人。她 认为我要她服从我。我是这样,对于我们两人来说很自然。 有些事情她应该服从我”。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男人心目中 的女性的破坏力是无处不在的以尝试扮演父亲的角色。为此还嫁 给了一个与她性格相异(different)[7]的男人— ——温和、热心但 文化程度不高,似乎为了互补的缘故。但当丈夫让她失望, 她于是直接成了(is)“父亲”,所作所为一切照搬[7]。“但是,由 于她没有继承父亲的男性权威,她不能强迫自己的丈夫按 照她的标准去做,而相反,自己却必须适应一个矿工妻子的 生活”[4]。由于她尽力去但当男人的职责,反倒同时冒犯了父 权制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因此,她最终得到的是儿子和女儿 的憎恨,正是他们一起给她过量的吗啡让她早早入了坟墓。
《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及其命运》
讲座稿《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李玲一、引言1、可以从女性形象塑造中考察男作家的性别观念。
这样,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男性对女性的艺术想象。
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固然也反映现实中女性的状况,但这一种反映经过作家心灵的折射,就带上了作家的主观印迹。
例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花袭人,就是曹雪芹对于女性的不同想象。
鸣凤、瑞珏、梅、琴,就是巴金对于女性的不同想象。
我们阅读男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考察他们对女性的想象合理不合理,考察他们的性别观念正确不正确。
2、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塑造、规范现实女性的功能。
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固然不错,但是不能忽略另外一点,即艺术指导人生。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根据自己喜欢的文学形象来设计、调整自己的生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可能是现实中的模范人物、明星偶像,也可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50、60年代,保尔·柯察金是青年效仿的榜样,林道静走向革命的故事也激励了许多青年学生。
80、90年代,有些女孩也有意无意地根据琼瑶小说中纯美的女主人公来设计自己的形象、演绎自己的爱情故事。
所以西蒙·波伏娃有一句名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生成的。
”也就是说女人是文化塑造而成的。
艺术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塑造,是一种规范,也可能是一种压抑。
它激发了我们内心中这一些可能性,又压抑着另外一些可能性。
男性作家对女性的艺术想象,一旦被读者广泛接受,就会成为强有力的文化规范,塑造着作为读者的男性和女性。
文学批评就必须审视这种规范的合理性,必须考察男性对女性的艺术想象,哪一些表达了男性对女性世界的合理看法,哪一些又表现了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不合理的霸权意识。
二、中西方男权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原型——夏娃与圣母1: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男性文化传统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原型,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
基于《德伯家的苔丝》探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基于《德伯家的苔丝》探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通过小说塑造了一个伟大、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在男权社会下,苔丝虽然没有话语权、被压迫、被侮辱,但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是真善美的化身,面对不公的社会,也曾经反抗过,但最终因此而丧命,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本文重点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来探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男权社会; 女性形象;1 概述《德伯家的苔丝》这一长篇小说中的、善良、勤劳勇敢的农村少女苔丝,在男权社会下,丧失了话语权,完全没有社会地位,她深陷困惑与迷茫之中,最终在反抗中丧失了性命,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接下来,结合《德伯家的苔丝》谈谈对男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几点思考。
2 基于男女平等社会中的苔丝形象2.1 善良、纯真、责任心强小说中的苔丝是一个非常善良、孝顺的农村姑娘,识大体、不自私,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从如何让父母过好日子的角度去思考,完全遵从父母的意愿。
她甚至觉得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是自己的错。
基于此,在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她选择外出谋生去改善生活,但没想想到的是,从遇到亚力克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命运在悄悄发生变化。
2.2 勤劳、勇敢、待人真诚小说中的苔丝具备各种高尚的品德,但是面对命运的不公也反抗过,但最终无法改变现状和结局。
苔丝是一个非常善良、真诚的姑娘,当与克莱在一起后,他不愿意欺骗自己爱人的,于是坚决在结婚的那晚告诉了丈夫克莱尔自己被亚力克的事实,并且她坚持将孩子生下来,并决定好好抚养孩子成长,希望得到克莱的原谅和爱。
但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苔丝最终忍无可忍杀死了亚力克,但也为此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2.3 坚强、忍让、反叛精神当亚力克强了苔丝之后,苔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放弃自己,相反,她非常坚强、坚决不像恶势力低头,以娇小的女性身躯与各种恶势力、压力战斗,不被世俗所,勇敢地向往未来、追求幸福。
女性形象与权力:《哈姆雷特》的性别观察
女性形象与权力:《哈姆雷特》的性别观察《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该剧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其中之一是女性形象与权力。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力的看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讨她们在权力斗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女性被动地位的象征:格特鲁德皇后格特鲁德皇后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她是丹麦国王的妻子和哈姆雷特的母亲。
然而,她在权力斗争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被动,成为传统性别角色的象征。
在剧中,她并不参与政治事务,而是被男性角色操纵和控制。
她对克劳狄斯的忠诚表现了她对丈夫权威的无条件服从,这凸显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守贞节的要求。
2. 男权社会中的反叛者:奥菲莉娅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恋人,她在剧中扮演着一个受压迫的女性角色。
尽管如此,她也表现出了反叛和自主的特点。
在父亲的死后,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逐渐陷入疯狂。
然而,在精神崩溃之前,她的歌谣以及她对男权社会的抗议,给观众展示了奥菲莉娅强大的内心力量。
她的命运提醒我们,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常常被迫选择顺从还是反抗。
3. 女性智慧的象征:玛丽安娜玛丽安娜是一个并不重要但却令人难忘的角色。
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通过她对哈姆雷特的启示,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智慧。
在她的帮助下,哈姆雷特揭露了克劳狄斯谋害国王的阴谋。
尽管她在剧中只是一位次要角色,但她的存在证明了女性在政治和权力斗争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4. 反叛与权力的结合:女武士露丝克莱西尼娅露丝克莱西尼娅是《哈姆雷特》中唯一一个以军事力量获得权力的女性。
她作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朋友和盟友,通过她的勇气和决心在男权社会中立下了自己的权威。
她参与了政治斗争,并成为哈姆雷特的支持者和忠实的盟友。
露丝的存在证明了女性不仅仅是被动的对象,也可以通过反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权力。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与权力的观察。
读书心得——权力话语视域下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读书心得——权力话语视域下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尽管《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创作的时间和背景都不尽相同,但是两部作品都揭示了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金钱利益腐蚀人性的悲剧。
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主人公对相同的社会准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在金钱至上的年代,选择了顺应时代的准则,放弃了爱情这个“奢侈品”。
然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富家小姐欧也妮,却将金钱视为粪土,选择了圣洁之物“爱情”。
正如文中所说,欧也妮在这个人人都渴望金钱的社会显得独树一帜。
但是她们的选择却都没能让她们逃离自己的悲剧命运。
笔者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探析欧也妮和黛西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揭示在金钱,男性权力至上的社会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一、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有别于传统的权力理论。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常规意义上掌握在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手上,而是一种关系。
自从监狱出现以后,权力以一种更加隐蔽,温和的方式施加在每个人身上,这便是福柯著名的全景敞视主义。
权力通过学校,医院等权威机构,以知识,真理的形式将权力话语施加在每个主体身上,也让每个主体将知识内化为支配个体行为的准则。
每个主体既是权力的施加者,又是权力的实施者。
它难以被个体感知,却无形中支配操纵着每个个体的行为。
凡是能够服从权力话语者的,这些个体被认为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即是一个合格的个体。
而不服从者,就会被归为异类,这些个体是要受到谴责,严重者要受到惩罚改造的。
二、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丧失1.《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的处境做了全面深入的解析。
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被定义为他者,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
在爱情中,男性是独立的个体,而女性被要求付出自己的全部以此提高自己在男性心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摘要】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把美毁灭给读者、观众看,而剧中的主、配角也都成为这被毁灭的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剧中的配角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只是一种摆设般的存在,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本文试图对《哈姆莱特》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解读乔特鲁德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乔特鲁德;中立;爱子;自保;悲剧
悲剧作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种极其富有情感表现艺术
的形式,往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它的变体是多样的,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中心人物“哈姆莱特几乎受到所有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关注,而戏剧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地位,她们的悲剧也无人问津”[1]。
但是,实际上这部讲述王子复仇的悲剧将“悲”的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色中,主角和配角都成为撕裂的美的见证者。
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乔特鲁德是很卑微的,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她作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缩影,首先试图
通过中立的模糊态度来缓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和回护;最后虽有觉悟,却无力反抗,只能以悲剧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主宰。
一、复杂而模糊的配角
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一种“边缘化”趋势。
《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少女奥菲利亚出场的次数都不及男性角色,甚至在剧中人物的介绍中,二者被写在了众男性龙套角色之后,是一种微弱的存在。
她们的“品质、性格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来评论,通过剧中男性话语来定界的”。
乔特鲁德贵为丹麦王后,在剧中却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开场时,她就她劝哈姆莱特对新国王和颜悦色并忘掉已故的生父。
剧中并未交待出王后更倾向于哪一方,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她在为新国王说好话,但是话语生成的环境是在国王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之时,所以我们不如把她看作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调停者。
然而这个趋于中立的角色第一次生成话语是在剧中两位权力最高的男性的对话中,故而乔特鲁德内心或许对话语权有种渴望,也正是这种渴望才能够配得上她的王后身份。
乔特鲁德一开场就表现出性格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既卑微地当两位男性角色关系的缓和剂,又有着追求话语权的自我意识。
王后模糊的处事态度在哈姆莱特得知杀父真相后变得
可疑起来。
她在老国王死后迅速改嫁并将老国王忘得一干二净,并建议哈姆莱特善待新国王、忘记老国王。
以及当哈姆莱特装疯时,她和国王一起雇哈姆莱特的好朋友去试探他。
这些行为是否意味着她也参与了对前任国王的谋杀?莎士
比亚并未交待,而是通过在哈姆莱特设“捕鼠器”引国王上钩时用王后的冷静与镇定以及在寝宫对质时她表现的不知
情来模糊她的态度。
剧本制造了王后可能参与其中的悬念,却又不给任何证据指向,而后又似乎在通过细节为王后开脱。
但也这种不成立的“指控”和“推理”也让王后乔特鲁德的模糊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这种模糊性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共鸣和冲击,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也给读者了充足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二、深爱儿子的母亲
乔特鲁德的模糊和中庸可以说是她的生存之道,是在男权社会中平衡儿子和丈夫的方法。
然而她作为母亲又是真挚的、深爱儿子的。
当哈姆莱特准备离开丹麦去威登堡时,乔特鲁德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
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威登堡去。
”
这说明王后对哈姆莱特是深爱着的,她不希望哈姆莱特离开她。
因为比起国王,她跟哈姆莱特更亲近,是她的亲骨肉,
在她生活中占了一大部分。
于是,当哈姆莱特要离开时,她才迸发出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祈求他留下来。
而当哈姆莱特“疯了”时,她把原因归咎于老国王的死以及自己和新国王的迅速结婚。
“说服男孩放弃对其母亲乱伦欲望的是父亲的阉割威胁”。
这种“阉割威胁”表现为强权。
叔父克劳狄斯称王并和母亲结婚使哈姆莱特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度破灭,并再一次面临强权“阉割”的威胁。
因此,他“让自己向父亲屈服,把自己跟母亲分开,并且令自己安于这样一种无意识的慰藉”,由原本的郁郁之心变得疯癫。
乔特鲁德意识到了自己速嫁的不合情理以及由此带给儿子的痛苦,但作为女人,她的可悲在于虽然心存内疚却缺乏勇气直接面对自己的软弱,毕竟对她而言这是很不名誉的事情。
但这也侧面体现了她对哈姆莱特身心的关注,这与上文中她对哈姆莱特郁郁之心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
于是,在国王试图找人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疯了时,她并不反对。
而当她确认,并见他杀了人后,在向国王禀告时,也尽量回护,说哈姆莱特本性纯良,也表现出悔意。
当哈姆莱特要和雷欧提斯决斗时,乔特鲁德处不断制止。
当儿子决斗时,她又成为看台上儿子最真心的支持者。
她为儿子擦汗,不顾国王劝阻,为了儿子的胜利替他饮下庆祝胜利的酒,这也导致了她中毒而死。
这时的乔特鲁德是爱儿子的,即使是悲剧的高潮,她的母爱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期望自保的可悲王后
王后乔特鲁德通过改嫁来达到自保,保住了自己的正统王后地位,也保全了哈姆莱特。
但是这种所谓的自保本身也是一种牺牲,甚至是一种不光彩的苟活。
妇女改嫁本时人文主义精神的写照,但是乔特鲁德改嫁之快以及对前夫的忘却之快却让人诟病。
因此,即使是亲生儿子哈姆莱特,也免不了控诉她,说她伪善且贞洁蒙污,又反复问母亲有眼睛么。
后来,当哈姆莱特“疯了”后,王后曾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但是当外界说哈姆莱特是由于遭到奥菲利娅拒绝而疯时,她却说道:“这是很可能的”。
她的内心不相信却宁愿接受这个说法,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摆脱内疚的借口。
这也体现了她的懦弱。
但是最终她战胜了自己,由怯懦的自保变得敢于来抨击。
当雷诺提斯带领士兵进攻报仇杀进宫中,部分丹麦侍臣拥戴他当国王时,王后敢于指出他们“误入歧途”。
尽管王后没
有在克劳狄斯称王时站出来制止,并嫁给了他,但是经过反省自己的灵魂后,她敢于向侵略者抗争。
也许她抗争是为了保全既得利益,但是对比她之前的行为,是进步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
从自保到敢于抗议,乔特鲁德跳出了女性懦弱的圈子,但是没能走出男权时代对女性笼罩的阴影。
她的转变并没有让国王与哈姆莱特关系缓和,却因为自己一时的倔强没有听
从国王的劝阻,饮下了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以死落幕。
她的悲剧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哈姆莱特对她牺牲没有任何悲戚,而是抛下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幸的王后,别了!”
哈姆莱特甚至在她去世时连母亲或者母后都没有喊,只是称呼她为“王后”。
这一声“王后”不仅让她对哈姆莱特的爱
和保护付之一炬,而且反衬了她命运的悲惨――自己的儿子直到自己临死前还说自己“不幸”,这也说明了王后改嫁失
节的行为仍然没有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
处处自保的皇后最终功亏一篑,不仅误喝毒酒,失去了性命,而且没有被儿子原谅,失去了名声和贞节。
王后乔特鲁德的形象由态度中立的“自保”展开,经历了对儿子的保全和自我的精神抗争,最终未能保全一切,命丧黄泉。
这映射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命运的脆弱和权力的卑微,以及抗争的无力,但也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哈姆莱特》[J].渭南师范
学院学报,2005(14).
[2]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
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