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代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置奇珍物件,管理王室商业,并允很多贾参加祭祀先人的仪式;唐宋期间,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资料反应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停提升D.国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 A。

依据资料可知,商代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期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表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应选 A 项。

2.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 ( 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 ) ;小市珍奇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答案: C。

资猜中的“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示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C项正确。

3.学者仲富兰在《中国风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朝此后,特别是宋朝市民生活的繁华,使一直带有神奇色彩的岁节气日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致使宋朝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由是()A.繁华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浪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气氛答案: C。

依据资猜中宋朝的岁节气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公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由是宋朝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应选 C 项。

4.宋朝期间,繁华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以下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日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 C。

C项反应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

5.据考据,南宋的国都临安,与过去国都的方正格局截然相反,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立的“金引交易”,买卖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12.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主要的影响()A. 增强了明清时的国力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 导致了科学技术落后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13.“商人”的称呼源自()A.商朝人善于经商B.商鞅变法中对经商之人的称呼C.“丝绸之路”开通后对阿拉伯人的称呼D.唐宋时期对外国来华贸易者的称呼14.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两方商定:只需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争夺商人的货物,不干预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A. 致使工商食官制度的崩溃B.C. 表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加强D.表示重商政策的实行推进阶级构造的巨变2.据《盐铁论》记录,战国期间出现了很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此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假如因为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伍B.C. 遇到了其余国家孤立D.长久克制工商业发展还没有达成社会的转型3.有史料记录,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此出现一些富豪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C. 商人地位高且权力大D.需急迫推行盐铁官营推行阶段性惠商政策4.从周朝开始向来存在宵禁制度(严禁夜间活动).清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封闭。

唐大和五年(831 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开成五年(840 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因而可知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进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华④政府依旧严禁夜市。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史载,宋朝“自傲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天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喧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况反应了当时( )A. C.坊市界线未被打破政府放宽市场管理B.D.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6.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来的农家副业渐渐代替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6.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成长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产业成长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场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2.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应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3.(2019·山东学业水平考试)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成长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D4.(2019·云南学业水平考试)《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说明唐代()A.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B.政府勉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业成长有地区限制D.商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答案A5.下侧宋石刻反应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喧哗的酒楼,彻夜达旦。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A.市坊边界已被冲破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答案A6.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效用B.满足商品经济成长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成长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A7.(2019·邯郸高一检测)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产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 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应出()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产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答案D8.一些商人以地区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密切”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下能力提高(三 )古代商的展(分: 50 分:25分)一、 (每小 4 分,共 32 分 )1.唐朝先期的安城行格的坊市管理,以下能够作其直接据的是()A.天子至尊,皇至上B.“今朝半醉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D.“勒坊内开,向街,悉令塞”2.古候,四川广安、岳池和武一,常有郎肩挑担鼓叫,人多郎就高地“嘿得隆!”“嘿得隆!” 郎走街串巷广泛的种象始于()A .代B .唐朝C.宋朝 D .明朝3.唐朝政府定,凡不是州治、治的地方,严禁置商品交易市。

表示() A.村地区没有置市的必需B.城市是商品交的独一所C.政府力控制民商活D.州治、治不具立市的条件4.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一中充疑惑地写道:“中国商人什么不可以脱官的依,而成立一支⋯⋯独立力量?”其是“中国商人拥有一种与西方企家完整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获得捕鼠的特”。

里中国古代商的展()A.行国有制度B.取决于技的新与明C.与政府的政策密有关D.出官商合的象5.宋朝高承《事物原》称:“民聚不可而有税者,,或以官之。

”一表示 ()A.地区化凸B.城市的功能增C.城市重心生移D.部分草市展城6.唐朝安的商店主要集中在西两市。

按定,“ 行自有正者,不得于前更造偏”。

南宋国都中的商活分布于城内各,据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资料能够佐,南宋期()A.私商已居主地位B.坊市制度已崩溃C.商展已超D.本主萌芽已出7.有学者:“中国在宋朝至清朝的史程中有三次商革命:第一次是宋朝的商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革命。

”此中“明清商革命”的主要表包含 ()①江南市商特达②出了早市和夜市③出地区性商人体④ 生了商服的“柜坊”和“ ”A .①②B .②③C.①③ D .①④8.有人,中国古代某种外易“在下不过些公众小模的商活,在上不过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播之一种荣耀礼而已。

”以下切合一的活是() A.朝的之路B.宋朝的海上之路C.明朝的朝易D.晚清的中英片易二、非(18 分)9.以下资料,回答。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商业的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4.(2011年广东肇庆二模文综)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5.(2011年广东潮州二模文综)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6.“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材料描绘的是()A.汉都长安B.隋朝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7.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对交易场所不再有限制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D.大运河的开通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

故选D项。

2.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 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5.导学号3422400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法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2.明政府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

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内中徽、晋、陕籍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

这表明了()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3.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

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4.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

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方便赋税征收5.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

这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6.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8.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我们现在知道“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A.从事商业贸易的人B.善于经商的商朝人C.铁制工具D.专门收商业税的人()2、“交子”出现在古代中国的A.宋朝 B.元朝C.明朝D.清朝()3、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A.宁波商帮和晋商B.宁波商帮和徽商C.晋商和徽商D.湖南商帮和徽商()4、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A.杭州B.大都C.泉州D.扬州()5、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A.商行B.柜坊C.票号D.商号()6、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的是在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8.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9.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11.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 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1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13.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文档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人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土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确的一项是()A. “游土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 “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一一三教合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一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土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土阶层活跃,游土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这材料体现了()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7、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8、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等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

取得了富比王候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加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进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

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C. 商业经管观念落后D.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9、“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了()A.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 “交子”的广泛使用C. “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D. 出现了雇佣关系1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1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中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1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3、袁州在韩愈任刺史的元和年间,被誉为“民俗淳厚”,当时只有17,266户;到了民风尚讼的北宋,已达132,299户,净增115,073户。

杨侃说袁州“壤沃而利厚,人繁而讼多”。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强化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法制观念淡薄D. 社会习俗改良14、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15、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这也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这一社会景象出现在()A. 战国B. 两汉C. 隋唐D. 两宋16、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出()A. 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 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 徽商资本雄厚D. 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17、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

这反映出宋代()A. 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 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C.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 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18、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了唐代都城长安的质库帐历和课钱帐历。

这些不完整的质库帐历记录了近三十位城市中下层民众以物质钱的活动,其中女性占了11人。

课钱帐历记录了一百多人参加的608次交易活动,其中152次是由至少三十位妇女进行的。

这反映出唐代()A.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B. 妇女拥有一定独立地位C. 改变了男尊女卑的风气D. 家庭分工结构发生变化19、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这说明了宋代()A. 民间商品经济活跃B. 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C.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 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20、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材料三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四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D2、A3、D4、B5、D6、B7、D8、B9、C10、C11、D12、D13、B14、B15、D16、B17、B18、B19、A20、(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3)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

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4)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