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景体验: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5.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送别诗,展示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小学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 字风格。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 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 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板块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 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 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 高气节。
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 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 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 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芙蓉楼送辛渐》,下面我将 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要指导学生在咀 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 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通用11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⒉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3、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 、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课堂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课堂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寓意和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出本课《芙蓉楼送辛渐》,说明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成果展示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讲解诗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以芙蓉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以及离别时的不舍。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古人情感表达的细腻和美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仍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送别的经历,对送别的情感情有共鸣。
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的 language and style,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深情厚意,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2.教学难点:对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写、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一、背景简介(100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逝去的时光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他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并抒发了对友谊的深深怀念之情。
本文将通过背诵、朗读和韵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王昌龄诗歌的情感。
二、课堂设计1. 创设情境(100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情感,我将在课堂开始前准备一段古装音乐,营造出古代楼阁的氛围。
同时,我将展示一些古代诗人的画作,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入唐代文化的世界。
2. 背诵与理解(400字)首先,我将要求学生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诗稿,在课堂上依次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背诵中,我将注重学生对诗词的语感和韵律的把握,引导他们注意每个词语的发音,体会诗歌带来的节奏感和美感。
接下来,我将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问题引导,我将帮助学生理解辛渐离别的原因、王昌龄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友谊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提醒学生注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 朗读与演绎(500字)为了更好地表达诗词中的情感,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演绎。
首先,我会示范一段诗词的朗读,突显出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
然后,我将让学生分组朗读整段诗词,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注重语音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词中的情景,并帮助他们理解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
我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语调和情感的表达,让诗词中的情景更加生动真实。
4. 思考与感悟(400字)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诗词中的情节和情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辛渐离别的原因以及王昌龄的情感表达。
同时,我鼓励学生就友谊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
反思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描绘芙蓉楼美景和送别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芙蓉楼的描绘,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句的语言和意境,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之情,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对古诗中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引导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芙蓉楼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这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心情。
3.逐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4.情景创设: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创设,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5.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送别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为好友辛渐送行时的情景和心情。
全诗用词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诗句的赏析能力也需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特别是对于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原因:四年级学生对于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诗句的赏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好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
3.理解课文:讲解诗文背景,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意境。
4.情感体验:分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
5.赏析诗句: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诗句的美。
6.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送别为主题,创作自己的小诗。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芙蓉楼送辛渐送别 / 友情 / 不舍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人教部编版

3.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思维能力。
4.文学鉴赏与审美: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背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举例:介绍唐代送别文化、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与朋友分别的场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离别情感。
举例:解析“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高洁的品质。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意象理解: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可能感到抽象,难以把握。
举例:针对“芙蓉楼”、“冰心在玉壶”等意象,运用图片、故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学生可能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影响朗读和背诵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情感。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与朋友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它体现了古人重视友情、感慨时光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节奏、韵律以及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为好友辛渐送行的情景。
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对诗句的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也处于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需要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友情的真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情的真挚,懂得珍惜友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朗读法、讨论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芙蓉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背诵: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6.拓展:通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情的珍惜。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把握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对友情的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停顿,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友情的表达。
4.体会意境: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王昌龄的背景知识,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互动交流。
6.背诵积累:学生集体背诵诗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和表演。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对友情的表达和诗的意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逐字稿和教案【六篇】

芙蓉楼送辛渐逐字稿和教案【六篇】第1篇: 芙蓉楼送辛渐逐字稿和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解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_____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_____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_____(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8则(优秀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三)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
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五)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关类的诗词。
六、说板书设计
勒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
”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江水孤山
冰心玉壶
诗人纯洁的心迹
七、说课后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
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古诗很好理解,把重点的关键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就明白了。
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渔场”。
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有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果。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要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