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疗规范
第三十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 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讲
公众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全面,缺乏正确的预防知识和行为习惯。
社会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歧视问题
病毒性肝炎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会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关爱 和支持,消除歧视,促进患者的康复 和融入社会。
化道隔离等。
治疗原则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肝炎患者的病情,采取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中医治疗等。同时, 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
患者管理
建立肝炎患者管理机制,对患者 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
理措施。
肝炎疫情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的肝炎疫情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 现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讲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 录
•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 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与态度
01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01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 主的一组传染病。
患者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导致 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和管理,增加了疾 病传播的风险。
提高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态度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强病毒性肝 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的认知水平。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 渠道普及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纠正公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
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
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肝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炎分型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症状。
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临床表现、血清学标志物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甲型肝炎主要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共同感染引起。
2.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急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急性肝炎病程较短,症状轻微,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中型急性肝炎病程中等,症状较明显,肝功能损害程度适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重型急性肝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 血清学标志物分型急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通过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来确定。
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等)、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CV等)以及免疫学指标(抗-HAV IgM、抗-HBc IgM等)。
根据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急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
二、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病变程度、病情进展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了解患者是否有肝炎接触史、肝病史、家族史等,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
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等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值。
临床治疗
抗病毒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采用 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等。
保肝治疗
采用药物、针剂、输液等方式,保 护肝脏,降低转氨酶,缓解肝区疼 痛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介绍 • 临床诊断与治疗 • 病例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 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血清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0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的诊断。
病例三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发病经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慢性病程,传播途径以血液 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肝炎 。
实验室检查
血清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
症状与体征
急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较急,常 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厌油腻、肝区疼痛等症状。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起病较慢,症状 较轻,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 减退、腹胀、尿黄如茶色等。
重型肝炎
重型病毒性肝炎起病急,进展迅速 ,常伴有极度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肝 性脑病、脑水肿等。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导语: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可能都是让患者比较害怕的,因为都会转换为乙肝,是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是很重要的,那么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可能都是让患者比较害怕的,因为都会转换为乙肝,是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区别急慢性肝炎的不同之处的呢?如何才可以发现后进行治疗的呢?小编搜集了一些区别急慢性肝炎的方法和治疗措施,大家可以跟随小编看看哦。
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体内转氨酶升高。
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
急慢性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
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其次,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所以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一旦恶化就会治疗的比较的麻烦,还有就是一些喜欢吸烟酗酒的人,小编建议戒酒戒烟哦,。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症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得了病毒性肝炎会怎样?以及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并发病症,病毒性肝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典型症状:肝被膜紧张、大块肝细胞坏死、蛋白尿、大三阳、恶心*一、症状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疽性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就是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恢复期是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2)慢性肝炎: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3)重症肝炎: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
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疾病医学概述[定义]肝炎:即肝脏的炎症,是指累及所有肝细胞的弥漫性或片状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内炎症过程,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可以是病毒性,也可以是非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型]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是病毒感染的结果,这些病毒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还可以由药物或中毒(如酒精中毒)造成的损伤引起的。
1.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大约在3-6个月内,但部分病例转为慢性,常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以甲型肝炎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大多数缓慢起病,临床表现无黄疸症状。
二、慢性肝炎:是急性肝炎发展的结果,不论病因如何,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任何肝脏炎症均可被定义为慢性肝炎。
最常见的类型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或狼疮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和毒性物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酒精性肝炎。
慢性肝炎中的肝脏活检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性不强且不太严重的肝炎)或预后不良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是指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丙型肝炎感染。
预后通常较好,且病变没有恶化的倾向。
此病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小。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指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
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不良,通常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
肝病的早期症状与注意事项
肝病的早期症状与注意事项肝炎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的疾病,引起肝炎的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
但无论是哪种肝炎,在发病前都会出现一些症状,那么,肝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1.甲型肝炎的症状: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
2.乙型肝炎的症状:乙肝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乙肝症状比较常见,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有时会有肝区(右上腹)疼痛,查体可有皮肤巩膜发黄,肝区触痛,化验检查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等等。
慢性乙肝往往是症状、体征都不太典型,仅稍感乏力,容易疲劳,大多慢性乙肝是在健康体检时被发现。
慢性乙肝也有可能会有肝区胀痛不适的情况。
3.丙型肝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低热,更多的病人没有任何症状。
慢性丙肝病人可以在20年间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感觉身体无力、没劲,即便经过了充分休息,这种疲倦感也仍会持续。
4、戊型肝炎的症状:戊肝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慢性肝炎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保肝、抗纤维化、抗病毒去除病因、预防肝癌等等,其中针对不同的病因并去除病因,是慢性肝炎治疗中最重要的原则。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体检复查,通常不需要治疗。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治肝病要解决免疫耐受肝炎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为慢性携带者,携带时间越长,病毒越高治疗难度就越大,对肝细胞的损害就越严重。
造成慢性肝炎病毒携带者呈持续病毒感染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免疫耐受(即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也是治疗上最难解决的问题。
2.肝病要因人而异肝病治疗不能“千人一面”,据肝病治疗经验而言,几乎每一个肝病病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诊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急性、慢性、和重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我们一定要对病毒性肝炎提高警惕。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
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
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明显升高。
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
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
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
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改变明显。
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
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
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
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
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
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
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
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
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
3、C4可降低。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
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天)。
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
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
体检有扑翼样震颤。
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
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
出血倾向明显(鼻衄、瘀斑、呕血、便血等)。
肝脏迅速缩小。
亦出现浮肿。
腹水及肾功不全。
实验室检查:处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
血糖下降;血氨升高;血清胆红素上升,ALT升高,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ALT可迅速下降,形成“酶胆分离”现象。
尿常规可查见蛋白及管型,尿胆红素强阳性。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升达>171。
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
肝脏缩小或无明显缩小。
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经救治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声速升高,ALT明显升高,或ALT下降与胆红素升高呈“酶肝分离”;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胆固醇酯及胆碱脂明显降低。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预后极差。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
8周)。
原文链接:/bdxgy/2014/0807/18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