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合集下载

急慢性肝炎包括哪些呢?

急慢性肝炎包括哪些呢?

急慢性肝炎包括哪些呢?
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慢性肝炎是肝炎的不同类型的症状,都是需要进行及时的就医治疗的。

那么急慢性肝炎有哪些不同的症状表现呢?要如何才能正确的治疗急慢性肝炎这种病呢?
搜集了一些关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有兴趣的人可以跟随来了解一下。

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1]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按致病病毒的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5种。

其他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缺血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等。

肝病患者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内的病毒难于完全清除,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硒是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有利于改善肝病患者多种症状,如甲型、乙型肝炎患者补硒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善食欲缺乏、发力、面容晦暗等症状。

以硒麦芽粉、五味子为主要原料的养肝片,调节免疫,对养肝、护肝和增加肝病患者的食欲有良好作用。

在大家通过上述介绍的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慢性肝炎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

不要酗酒抽烟这样是不利于肝炎治疗。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身体属于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下。

才更有利于治疗。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第 10 页
2.慢性肝炎
第 11 页
(1)慢性迁延型肝炎: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病史, 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 其他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 炎之诊断。
第 12 页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 超过半年,而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肝大,质中等硬度 以上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及脾大;血清ALT活力 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 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 白增高;可出现自身抗体或肝外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 合慢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第 13 页
3.重型肝炎
第 14 页
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 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 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第 15 页
4.淤胆型肝炎
第 16 页
起病急,有持续3周以上的肝内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及体 征,肝炎症状较轻,肝脏大较明显;肝功化验主要表 现为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并可除外其他肝内、外 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 炎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第 1页
1.急性肝炎
第 2页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症状及肝功损害均较轻,必须对流行病学资料、症状、 体征及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其诊断依据如下;
第 3页
①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有否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 者密切接触史,尤其是家族中有无肝炎患者有重要参 考价值。半年内有无接受输血或血制品史,或消毒不 严格的注射史或针刺史。有无水源、食物污染史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② 急性丙肝较少见

③ 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 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
丁 肝
丁 肝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HDV,又称δ因子。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病毒才能复制。
2. HDAg和抗-HDV
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5
2009/12/15
乙 肝
3.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四)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个月 2. 临床类型:
痊愈 痊愈 静止性肝硬化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抗 体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6个月以内婴儿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按病原分类,目前有六种: HAV(甲) HBV(乙) HCV(丙) HDV(丁) HEV(戊) HGV(庚)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 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 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 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 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 毒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_ 公卫医师考试重点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常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大量肝细胞坏死。

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做出早期诊断。

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具备以下指征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②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胆酶分离、白/球蛋白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
③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为本型的早
期)。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肝炎接触史、肝病史、家族史等,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
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等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值。
临床治疗
抗病毒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采用 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等。
保肝治疗
采用药物、针剂、输液等方式,保 护肝脏,降低转氨酶,缓解肝区疼 痛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介绍 • 临床诊断与治疗 • 病例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 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血清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0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的诊断。
病例三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发病经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慢性病程,传播途径以血液 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肝炎 。
实验室检查
血清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
症状与体征
急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较急,常 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厌油腻、肝区疼痛等症状。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起病较慢,症状 较轻,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 减退、腹胀、尿黄如茶色等。
重型肝炎
重型病毒性肝炎起病急,进展迅速 ,常伴有极度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肝 性脑病、脑水肿等。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症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得了病毒性肝炎会怎样?以及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并发病症,病毒性肝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典型症状:肝被膜紧张、大块肝细胞坏死、蛋白尿、大三阳、恶心*一、症状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疽性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就是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恢复期是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2)慢性肝炎: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3)重症肝炎: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

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疾病医学概述[定义]肝炎:即肝脏的炎症,是指累及所有肝细胞的弥漫性或片状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内炎症过程,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可以是病毒性,也可以是非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型]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是病毒感染的结果,这些病毒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还可以由药物或中毒(如酒精中毒)造成的损伤引起的。

1.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大约在3-6个月内,但部分病例转为慢性,常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以甲型肝炎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大多数缓慢起病,临床表现无黄疸症状。

二、慢性肝炎:是急性肝炎发展的结果,不论病因如何,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任何肝脏炎症均可被定义为慢性肝炎。

最常见的类型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或狼疮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和毒性物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酒精性肝炎。

慢性肝炎中的肝脏活检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性不强且不太严重的肝炎)或预后不良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是指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丙型肝炎感染。

预后通常较好,且病变没有恶化的倾向。

此病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小。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指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

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不良,通常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

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2、病毒标识物检测:
• 甲型肝炎
抗HAV IgM(+). 抗HAV IgG(双份血 清,4倍以上升高)
• 乙型肝炎:
免疫学标志物: 常用旳有HBsAg, HBeAg, 抗HBc IgM,抗HBs, 抗HBe, 抗HBc
• 血清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 HBV-DNA (斑点杂交, PCR)
七、诊疗:
• ④、HBV DNA和HBV DNAP(聚合酶)
HBV DNA:是HBV感染最特异和最直接 旳指标。
HBV DNAP:HBV活动性复制旳直接标志。
• ①、HBsAg----②、抗-HBs • ③、HBcAg----④、抗—HBc • ⑤、HBeAg----⑥、抗—HBe
①、 ④、 ⑤(+)大三阳:表达病毒高度复 制,具有较强旳传染性 ,易转变为慢性, 预后差。
• 一般支持疗法(合适休息、合理饮食、心
理辅导)
• 恰当旳对症治疗:“护肝”药物不宜应用
过多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旳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IFN α, 复合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
扰素)
• 用 法:500万μ im qod24 48周

500万μ im qdx1530d,随即
①、 ④、 ⑥(+)小三阳:提醒HBV复制降 低,肝脏炎症减轻,传染性降低或消失。 病情减轻,向稳定发展,直至痊愈。
• 3、 HBV旳抵抗力
强, 能耐受60℃,4h; 煮沸10min; 一般 浓度旳消毒剂 血清中30℃∽ 32℃,保存6个 月;-20℃可保存23年 60℃, 10h; 高压蒸
气消毒
肝炎病人
• 相对禁忌症:有本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
肝病、骨髓克制患者,有主要器官病变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肝炎轻中重度分度标准

肝炎轻中重度分度标准

肝炎轻中重度分度标准肝炎是目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指肝脏组织的炎性反应。

根据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肝炎可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丙型肝炎则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

肝炎的症状包括黄疸、肝区疼痛、疲倦、恶心、呕吐等。

长期慢性肝炎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肝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轻中重度分度标准是根据肝功能测试结果和肝脏病变程度来进行判断的。

一般来说,肝功能测试包括肝功能酶(如AST、ALT)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

根据不同肝功能测试结果和肝脏病变程度,肝炎的轻中重度分度标准可归纳如下。

轻度肝炎轻度肝炎是指肝炎患者肝功能测试正常或轻微异常,肝脏病变程度轻微,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肝区疼痛、黄疸等。

轻度肝炎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饮食上保持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等有害习惯,同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注意自我保健。

中度肝炎中度肝炎是指肝功能测试异常,如肝功能酶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等升高,肝脏病变程度也相应加重,但是没有出现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中度肝炎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药物治疗和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中度肝炎患者能够恢复健康的关键,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重度肝炎重度肝炎是指肝功能测试异常严重,如肝功能酶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等明显升高,肝脏病变程度也相应加重,同时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后果。

重度肝炎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严密监控,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肝移植等,以尽早防止肝功能衰竭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不同肝炎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和促进康复。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1、急性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

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

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

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

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

约有5%~10%的病人脾大。

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

初起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

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性格行为反常、答非所问、日夜倒错、步履不稳、视物不清、昏迷等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扑击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病程中出现明显出血倾向、低血糖、高热、腹水。

发生脑水肿概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病。

晚期发生顽固性低血压、急性肾功衰竭。

病人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平均每日以17.1~34.2μmol/L的速度迅速增长。

多数病人出现酶疸分离现象。

病情危重、预后甚差,病程常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重型肝炎。

发病时常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症状较严重,病人极度乏力,明显食欲缺乏,频繁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出现腹水。

肝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上升,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小于40%。

血清蛋白降低,A/G比值倒置,早期ALT上升,随后出现酶疸分离,AST/ALT比值>1。

肝性脑病常出现在病程后期,后期还可出现严重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发生多脏器衰竭。

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导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的变化你知道多少相关内容?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可以分为轻度慢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①急性轻型病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大充血,肝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炎症浸润,肝实质的病变主要是肝细胞水样变性,伴肝细胞的嗜酸性坏死或点、灶状坏死。

可有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淤胆等。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A.轻度慢性肝炎。

包括原CPH、CLH及轻型CAH,G1~2,S0~2。

肝实质的损害程度较轻,部分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

汇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

部分病例有小叶周边炎症,可伴有轻微的碎屑状坏死。

肝小叶结构保持完整。

B.中度慢性肝炎。

相当于原中型CAH,G3,S2~3。

肝汇管区炎症及肝小叶边缘炎症明显。

肝小叶边缘出现明显的碎屑状坏死,为中度慢性肝炎的主要特征。

肝小叶界板破坏可达到50%,纤维组织与炎细胞明显伸入到肝小叶内。

但多数小叶结构仍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

C.重度慢性肝炎。

相当于原重型CAH,G4,S3~4病变更为严重。

汇管区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严重,并伴有重度碎屑状坏死。

③重型肝炎:A.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大灶性或亚大灶性坏死,坏死面积可达肝实质之2/3以上。

在大灶性坏死的周围肝细胞可有重度的肝细胞水样变性。

B.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肝细胞新旧不同的大片坏死的基础上,伴有明显的肝细胞再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C.慢性重型肝炎。

除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外,还可见到原有的慢性肝炎所致的陈旧的纤维化,同时可以看到小叶边缘或肝细胞结节边缘的明显的'碎屑坏死或桥接坏死。

尿路软斑症本症病因复杂,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

尿路软斑症与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为何在众多的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病人中,只有少数并发软斑症,目前一致认为尿路软斑与宿主免疫缺陷有关。

然而体液免疫异常对软斑症的发病没有明显影响,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功能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急性、慢性、和重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我们一定要对病毒性肝炎提高警惕。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

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

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明显升高。

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

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

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

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改变明显。

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

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

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

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

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

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

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

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

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
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

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天)。

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

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

体检有扑翼样震颤。

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

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

出血倾向明显(鼻衄、瘀斑、呕血、便血等)。

肝脏迅速缩小。

亦出现浮肿。

腹水及肾功不全。

实验室检查:处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

血糖下降;血氨升高;血清胆红素上升,ALT升高,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ALT可迅速下降,形成“酶胆分离”现象。

尿常规可查见蛋白及管型,尿胆红素强阳性。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升达>171。

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

肝脏缩小或无明显缩小。

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经救治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声速升高,ALT明显升高,或ALT下降与胆红素升高呈“酶肝分离”;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胆固醇酯及胆碱脂明显降低。

3、
4、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预后极差。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

8周)。

原文链接:/bdxgy/2014/0807/18998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