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从美国来》文化冲突分析 中英对照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作者:张怡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旅游娱乐,各国都放下了戒备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因此有人会说:“世界真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障碍,那么文化的差异也会趋向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的交际。
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素材,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从刚开始的交往层层受阻,到最后将偏见转化为亲情的故事,从而演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为导演,罗京民与丁佳明为主演,故事以陕西的一个农村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独居山村的皮影艺人,他叫杨树德。
杨树德的儿子杨栋梁是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有一天,儿子把自己的洋未婚妻—爱华带回家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布鲁克斯,布鲁克斯是爱华和前夫的儿子,这让农村封建保守的杨树德感觉颜面扫地,说爱华是带着“拖油瓶”的二锅头。
第二天一早,杨栋梁因为工作临时出现情况,和爱华一起走了,小布鲁克斯被留了下来,让杨树德照看着。
刚开始,由于两个人在语言、年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很难愉快地相处,最后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在坎坎坷坷中慢慢互相理解与包容,并且二人最后还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同時,乡文化站王站长一直恳求杨树德复出皮影戏,刚开始杨树德不同意,后来受小布鲁克斯的影响,杨树德答应了,决定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让年轻人继续传承皮影技艺。
于是,消失了多年的皮影戏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而布鲁克斯因为要上学离开了中国,杨树德送给布鲁克斯一套皮影《大闹天宫》,半年之后的春节,他们一家团聚了,并且合影留念。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协调的方法。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分析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创作的影片,描述了一个孙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寻找自己家族根源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讨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首先,影片呈现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影片中的孙子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习惯了独立自主、关注个人权益的生活方式,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价值观。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渐渐融入了这一文化背景,发现自己的幸福源于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中美文化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直接的沟通方式,倡导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含蓄和谦逊。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则常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沟通。
这种差异导致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的困难,孙子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时常常出现误解和冲突。
另外,影片也展示了中美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差异。
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孙子在美国时体验到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立,他与父亲的关系较为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集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依赖于等级和尊重。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与父亲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尊重和孝顺。
最后,影片通过孙子回到中国寻找家族根源的故事,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影响。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长大,对自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陌生感。
然而,在回到中国后,他逐渐了解了自己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交流中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
本文以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案例,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了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原因。
二、《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简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李春添回国与他的祖父李大伯相处的故事。
电影中,李春添面临着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展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权力距离维度的分析权力距离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程度。
在中国,权力距离相对较高,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
相比之下,美国的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强调平等。
在电影中,李春添和李大伯之间的冲突就源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李春添在美国长大,对于权威的接受程度不如李大伯,两人在沟通和相处上产生了矛盾。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中,李春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李大伯则更看重家庭和传统价值。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冲突,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多么在意对方,把对方真正的当朋友来看待。
西方人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个人意识相当强烈,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即使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在交谈时也会适可而止。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也是很强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跟别人约见甚至有可能只是临时决定或者提前半个小时而已,在赴约的准时程度上也没那么严谨,迟到几分钟是很常见的情况。
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当的俱全,什么堵车啊,家里临时发生什么事脱不了身啊等等。
这方面跟西方人差别很大,因此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也很难接受。
但中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一直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传统的国家。
中国人也向来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这一点在称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夫人时会介绍:“这是贱内!”儿子会以“犬子”代称,称自己为“鄙人”等等。
但在称呼别人时却又是大放词语异彩:对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是令公子等等。
文化冲突与融合
文化冲突与融合作者:赵美华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10期摘要:文化是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由于受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以《孙子从美国来》影片为例,此影片亲情为明线,文化为内核,乡土为环境,传承为血脉,通过分析影片从而揭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由冲突走到融合的过程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6-011 文化冲突在现阶段,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冲突则越来越明显。
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前半部分讲述的正是爷爷老杨头与孙子布鲁克斯相处中在语言形式、饮食文化、思维方式以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相互排斥、对立、碰撞。
1.1 语言形式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其语言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英文之间交流容易出现障碍。
在影片《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不仅对英语一窍不通,而且也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 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对语言结构的误解。
在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时,爷孙俩也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以及语言的不通带给爷孙俩的困难。
1.2 沟通方式语言本身除外,中西方语言的沟通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在沟通方面往往采用比较间接而含蓄的方式,也就是采用“曲线救国”的策略,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
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直奔主题。
影片中布鲁克斯直接向老杨头提出自己的要求——吃汉堡、喝牛奶。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比较间接含蓄的方式。
比如文化站长请老杨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出山授徒。
老杨实则心有不愿,但采取委婉的方式:不是转移话题,就是“逃之夭夭”。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作者:黄福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5期摘要:从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根源,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应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坚定文化自信,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对待多元文化浪潮。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冲突;融合;文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5.084《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编剧、执导,罗京民、刘天佐、丁佳明等主演的一部温情电影。
该电影自2012年2月2日上映以来,连获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项大奖,豆瓣评分已超8分。
该影片叙事朴实柔缓、表演轻松诙谐,融文化、亲情、幽默为一体,让观众笑泪齐飞、赞不绝口。
本文对影片中的中美文化进行深刻解析,从而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冲突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1 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表达符号,民族的特征,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
汉、英两种语言,反映了不同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其背后隐藏着不小的文化差异。
爷爷老杨头不懂英语,而孙子布鲁克斯也不了解陕西渭南方言,尤其是其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障碍,爷孙间初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布鲁克斯虽学过普通话,但仍然不明白“龙凤呈祥”、“笑话”等词之意。
老杨头也向乡文化站王站长学习“吃饭”、“狗”、“日”等词的英文发音,并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组合出典型的中式英语和脏话词汇——dog sun(狗日的)。
布鲁克斯指着树上的蜘蛛网说“spider”,老杨头却将其理解为麻雀,回应道“早飞了,就剩个窝了”。
两人间的对话南辕北辙,双方都不了解对方语言和其文化差异,势必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1.2 饮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着人们充饥果腹的生理需要,也与其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The Cultural conflicts in American and China中美文化冲突
The Cultural conflicts in American and China&Its Influence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杨范婷Abstract: Culture i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a nation. Usually we divide culture into eastern and western categor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ern and westernculture, China and America have a lot of incongruities in terms of cultural valueswhich have deep influence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This thesisaims to analyze the m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target countries using fourcultural dimensions on five processe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After a general view of these theories I suggest some negotiating strategiesand tactics to solve Sino-US cultural conflict appearing on the negotiatingtable.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通常我们把文化分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作为中西文化的典范—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价值观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而这种差异又对两国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有着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作者:訾钰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质文化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观看外国电影时,虽然我们没有直接与外国人接触,但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本文通过对比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所体现的中美在语言、饮食、思维的差异,来分析影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包括交际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障碍后的文化适应。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影片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导演、罗京民和丁佳明主演,以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为生活原型的电影。
影片中的一位主人公杨树德是中国陕西农村的皮影戏老艺人,另一位主人公布鲁克斯是来自美国的小男孩。
杨树德(爷爷)和布鲁克斯(孙子)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语言、饮食、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冲突,相互排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两个人逐渐互相包容、接受对方,爷爷对布鲁克斯关爱有加,布鲁克斯也开始听爷爷的话,两人最终成了朋友。
二、《孙子从美国来》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语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说明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语用规则等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语言的差异在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爷爷“老杨头”和孙子“布鲁克斯”分别来自中国的陕西和美国的洛杉矶,语言的差异让他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障碍。
(二)饮食差异饮食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而且与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陆地文化,而美国则是以畜牧为主的海洋文化,因此在饮食观念、食材选择、厨具餐具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汉堡包、牛奶、鸡蛋,这些都是西方人喜爱的食物,但作为地道陕西人的爷爷并不习惯吃这些食物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饮食方面的差异在电影中贯穿始终,但后来“洋孙子”布鲁克斯渐渐接受了陕西当地的特色食物,吃羊肉泡馍也吃得津津有味,还学起了用筷子吃饭,这说明布鲁克斯在有意识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孙悟空遇上蜘蛛侠: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观念
孙悟空遇上蜘蛛侠: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观念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21期影片《孙子从美国来》由我国青年导演曲江涛执导,著名电影人田壮壮担任监制,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三项大奖。
这个发生在陕西农村的故事,展现了导演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观念,中国爷爷与美国孩子之间的亲情,准确地掌控了观众的笑点与泪点。
受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商业化大潮影响,越来越多影片走入“高票房、低口碑”的窘境,《孙子从美国来》指引着我们回归本真,寻找亲情背后的文化观念。
一、质朴而保守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是国产影片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相比于西方相对自由的家庭观念,中国式亲情更加含蓄而大气,如细水长流,真挚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平淡生活背后,同时带有更加浓重的时代色彩。
前有《我们天上见》,后有《亲爱的》,这些温馨而略带感伤的中国家庭故事,无不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凝聚着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精髓。
《孙子从美国来》也不例外,本片采用了更加直接的表现手法,将布鲁克斯这个美国小男孩安插在中国农村背景中,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一段不同寻常的祖孙情就此展开。
在影片的开篇,陕西农民老杨头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栋梁回家,却意外发现昔日的“大龄青年”为自己领回了一位名叫爱华的美国儿媳,也带来了美国孙子布鲁克斯。
面对这个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孙子,老杨头最初一直秉承着封建家长式的态度,恭敬而疏离地对待母子二人,甚至起过将布鲁克斯送还爱华的想法。
杨栋梁志向高远,担任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长年接触各国同事,能够代表思想开放的年青一代。
他深受西方自由的家庭观念影响,可以接受带着孩子的美国妻子,然而对于中国老一辈家长而言,他们更加重视门当户对与居家安稳,一段跨越了年龄、国籍和身份的婚姻无疑是不被看好的。
爷爷的态度非常符合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观众不会因此贬低这一角色,反而能够切身代入,将心比心地体察长辈的苦衷。
初来乍到的布鲁克斯在语言、思维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非常不适应,时而情绪低落,时而大吵大闹,借此宣泄心中的不满。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姓名:***学号:**********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是曲江涛导演在2012年导的,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主要讲述了一个陕西老汉老杨和他的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是陕西华县的一个地道的农民,不会说普通话,却有一手绝活——皮影,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最爱的一场戏;布鲁克斯来自美国,能说一口较为简单流利的普通话,却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蜘蛛侠是他的最爱。
这样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相知相惜,由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互不理解,到最后的相互接纳,有了深厚的爷孙之情。
影片不仅仅是在叙事和煽情,也在一个个事件情节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影片由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段组成,旨在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主题。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太多的问题被显露出来,我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解读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方面的感受。
一.饮食方面。
从影片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陕西代表的老杨,人比较糙,一碗燃面一瓣蒜就是世间绝味,但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可不这么认为,他在一开始就给老杨出了个难题:汉堡包和牛奶。
在小县城,因为没有需,所以自然便没有供,我们中国人生来是吃米和面长大的,我们讲究做饭的手法:煎、炸、蒸、煮、焖、烧、炒;我们讲究刀工:切丝、切条、切块、片、剁、刻;我们讲究色、香、味一应俱全。
而美国人呢,他们讲究原生态,讲究营养、高能量,讲究不破坏食物的原生营养,他们以简单为主,随性发挥,所以便比较亲睐面包,酱,而且以肉为主食。
这便有了影片中的情节:美国孙子非要汉堡包和牛奶。
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爷孙俩的相处,在影片中间部分,老杨带布鲁克斯去县城染头发时,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对陕西特色饮食羊肉煮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而此刻的老杨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孙子兵法TheArtofWar中英文对照(11)
九变第⼋VIII. Variation in Tactics孙⼦⽈:凡⽤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
Sun Tzu said: In war, the general receives his commands from the sovereign, collects his army and concentrates his forces泛地⽆舍,衢地合交,绝地⽆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When in difficult country, do not encamp. In country where high roads intersect, join hands with your allies. Do not linger in dangerously isolated positions. In hemmed-in situations, you must resort to stratagem. In desperate position, you must fight.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There are roads which must not be followed, armies which must be not attacked, towns which must be besieged, positions which must not be contested, commands of the sovereign which must not be obeyed.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兵矣;The general who thoroughly understands the advantages that accompany variation of tactics knows how to handle his troops.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The general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these, may be well acquainted with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untry, yet he will not be able to turn his knowledge to practical account.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之⽤矣。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姓名:***学号:**********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是曲江涛导演在2012年导的,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主要讲述了一个陕西老汉老杨和他的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是陕西华县的一个地道的农民,不会说普通话,却有一手绝活——皮影,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最爱的一场戏;布鲁克斯来自美国,能说一口较为简单流利的普通话,却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蜘蛛侠是他的最爱。
这样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相知相惜,由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互不理解,到最后的相互接纳,有了深厚的爷孙之情。
影片不仅仅是在叙事和煽情,也在一个个事件情节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影片由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段组成,旨在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主题。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太多的问题被显露出来,我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解读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方面的感受。
一.饮食方面。
从影片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陕西代表的老杨,人比较糙,一碗燃面一瓣蒜就是世间绝味,但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可不这么认为,他在一开始就给老杨出了个难题:汉堡包和牛奶。
在小县城,因为没有需,所以自然便没有供,我们中国人生来是吃米和面长大的,我们讲究做饭的手法:煎、炸、蒸、煮、焖、烧、炒;我们讲究刀工:切丝、切条、切块、片、剁、刻;我们讲究色、香、味一应俱全。
而美国人呢,他们讲究原生态,讲究营养、高能量,讲究不破坏食物的原生营养,他们以简单为主,随性发挥,所以便比较亲睐面包,酱,而且以肉为主食。
这便有了影片中的情节:美国孙子非要汉堡包和牛奶。
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爷孙俩的相处,在影片中间部分,老杨带布鲁克斯去县城染头发时,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对陕西特色饮食羊肉煮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而此刻的老杨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作者: 王芳
作者机构: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2-7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2期
主题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
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作者:范莹莹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陕派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祖孙俩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以期促进中美文化融合。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电影剧情介绍《孙子从美国来》主要讲述了老杨头和他从美国来的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生动有趣温馨的故事。
老杨头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英语,他喜欢孙悟空,钟爱皮影戏。
有一天,外出多年的儿子杨栋梁突然回到家乡,还带回了美国妻子和孙子布鲁克斯。
老杨头思想观念上还没接受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妻子又因为要去西藏参加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而将布鲁克斯托付给了自己。
老杨头只能硬着头皮充当起孙子布鲁克斯的看护人,爷孙俩时常因为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的文化差异而发生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国爷爷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从排斥、对立到相互接纳、关爱,体现了中美文化间的融合。
二、影片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影片生动、有趣、温馨,而蕴含于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也让我们深思。
(一)英雄崇拜的差异英雄崇拜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影片中,孙子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而爷爷认为那是蜘蛛精,爷爷钟爱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最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一场戏,而孙子布鲁克斯并不喜欢孙悟空。
这一冲突的表层原因是爷爷不认识蜘蛛侠而孙子不认识孙悟空。
其深层次原因中国人更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中国人中年长一代崇拜的英雄大多数来源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而年轻的美国一代对英雄的认识人主要是通过电影实现的。
每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各种对于英雄的崇拜,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文化中的英雄一般都具有伟大的情怀、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他们都善良、博爱,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特点。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洪长宇【摘要】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速度的加快,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成了跨文化交际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
交际中一方的外语水平不佳,交际者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以及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都可以致使一种新的现象出现,即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本文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中的语料入手,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且着重分析了前者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交流;文化背景【作者】洪长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且相互交融,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及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发生顺其自然。
本文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
”①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在《应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
对于此翻译,黄次栋、何自然和王宗炎等学者都给予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何自然的“语用失误”这一说法。
语用失误,Thomas认为,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②。
1991年,Anna Wierzbica和Mouton de Gruter共同出版了《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语义学》这本书,他们把语用学作为语义学的一部分,他们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与研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对语言的研究,为语用学的研究及语用失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同样对于跨文化也很有兴趣,Tannen 通过讨论和论证的方式说明了交际双方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的,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受阻的八个有差异的层次分析言语交际与文化有关联,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3.1碰撞3.1.1 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情怀——陕派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文化分析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情怀——陕派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
来》文化分析
孟改正
【期刊名称】《新闻知识》
【年(卷),期】2014(0)12
【摘要】陕派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家庭伦理片,讲述了从陌生对立走向亲近依恋的跨国祖孙情谊;作为方言民俗片,描绘出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关中风俗画卷;作为“非遗”保护故事片,关注时代变迁中传承乏力的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片,展示了全球化视阈下冲突走向融合的现代文化观念.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孟改正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 [J], 陈霞
2.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与跨文化能力培养——评《全球本土化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 [J], 曹学庆
3.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 [J], 陈霞
4.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 [J], 高莉君
5.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军事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 [J], 王岩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思维模式: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电影情节:
影片中,爷爷老杨头害怕村里其他人知道他有个美国孙子,带布鲁克斯到县城,把孙子的头发从黄色染成黑色。
在被爷爷强制染黑头发后,布鲁克斯在理发店里大声尖叫来表示他的不满,毫不在意他人目光。
Thinking Model: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Plot: Mr. Yang do not want others know that he has an American grandson, so he brings Brooks to the barbershop and has his blond hair dyed black. However, Brooks screams to show his discontent, without concerning others’ feelings.
分析:
表面原因:爷爷不喜欢孙子的黄发VS孙子不愿染发
深层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更加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而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独立性较高。
因此爷爷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个美国孙子而不喜欢孙子的黄发;孙子被强制染发后,觉得有损个人独立性,因此直接用尖叫来表示不满
Superficial Cause: Mr. Yang dislikes the blond hair VS. Brooks does not want change his hair color.
Underlying Cause: Chinese care much about others’ opinion and tend to be as normal as anyone else. So, Mr. Yang dislikes Brooks’ hair color because it is so distinguishing. In contrast, American put their personal emotion and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t first place, so when Brooks finds his hair color changed, he directly screams to express his discontent.
发现:
从这个染发冲突我们可以看出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思维顺序由大到小,倾向于以集体为本位,注重在人际交往中求同。
美国人注顺序由小到大,倾向于以个人为本位,在人际交往中存异居多。
From this conflict we can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hinking model.
Chinese always put collectivity at first while Americans think highly of individuality.
2.英雄认知:神话英雄VS 漫画英雄
电影情节:
影片中,爷爷认为孙子崇拜的蜘蛛侠是蜘蛛精,而孙子对爷爷口中能上天入地的孙悟空不感兴趣,只想快点回家。
Hero Cognition: Heroes in legends VS. Heroes in Comics
Plot: Brooks adores Spider-man, but Mr. Yang regard Spider-man as a goblin. In contrast, Brooks disinterests in Sun Wukong, the powerful hero in Mr. Yang’s eyes.
表层原因:爷爷不认识蜘蛛侠而孙子不认识孙悟空
深层原因:老一辈中国的人的英雄认知都来自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神话小说,而西方年轻一辈则都是通过电影等认识英雄。
Superficial Cause:Brooks do not know Sun Wukong, while Mr. Yang does not know Spider-man.
Underlying Cause: The Chinese elder Chinese adore heroes in Chinese legends that have long history. American children know heroes through popular comics and movies
发现:
中国人眼中,英雄都是被赋予神化色彩的,他们能喷火,能吐水,能上天入地,而在美国人眼中,英雄也是人,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只不过他们具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勇气。
From Spiderman and Sun Wukong we can also deduce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cepts of hero. Chinese legendary heroes are endowed with super powers and always be regarded as “immortals”, such Tuotatianwang, Yuhuangdadi. American comic heroes are still “men” in essence, but they are more intelligent and brave than common people, such as Superman and Batman.
3.家庭观念:长幼有序VS独立平等
4.饮食观念:色香味俱全VS 简单便捷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