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生活中都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概论课程,意在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处于正常并适应当前环境的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并帮助人们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会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这些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和解决办法,并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压力管理:压力是现代人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良好的压力管理对于确保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和冥想来减轻压力。
此外,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会管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有效的方法。
(2)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很多人对其缺乏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法,如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采用积极的生活方式。
(3)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有效沟通、尊重他人和培养共情能力等。
5.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贯穿整个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内容:
1. 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积极的心理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
2. 了解情绪管理技巧: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能够有效地减轻压力,提高情绪的平衡和稳定性。
3. 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能力,可以减少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4. 掌握压力管理技能:有效地管理压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可以通过锻炼、休息、放松等方法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5. 消化心理问题与困扰:学会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与困扰,可以通过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6.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识
别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学会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来保持心理健康。
7. 关注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等内容。
8. 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技巧:了解在心理危机时应急处理的方法,学会及时缓解和应对危机情况,保障心理健康的安全。
以上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第一章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考核要求(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识记:(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它即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沿革1、识记:(1)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的待遇开始的。
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pinel)首先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
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
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1880年3月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呼吁对待精神病人也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
此书出版后引起社会震动。
1908年5月6日比尔斯与13位志同道合者一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2月在比尔斯等人积极努力下,在纽约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至此心理卫生工作逐步推广开来。
2、领会:(1)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0世纪20---二战结束)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任会长,比尔斯任秘书长。
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致力于精神病院的给养改革以及建立广泛的精神病社会保障体系,以使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公正处置,并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次会议上还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建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纲领的颁布与实施,编织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1. 理解压力及压力管理:学会识别压力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如放松训练、有效时间管理、寻求社交支持等。
2. 情绪管理:了解情绪的基本认知及情绪管理技巧,如倾听自己的情感、积极应对消极情绪、寻找情感支持等。
3. 自尊与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建立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避免过度自我批评和无足轻重的自我评价。
4. 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良好交往与沟通,包括有效倾听、表达需求与感受、解决冲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5.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关联的重要性,促进正确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健康的睡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自我调节能力:发展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如自我安抚、自我调整、应对焦虑和压力等,以应对不同的心理挑战。
7. 成功与幸福感:了解个人内在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积极追求自身目标和价值,以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8. 适应力与灵活性:面对变化和挑战时,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各种生活变化。
9. 正向心理学与积极心态: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方面,
培养积极的心态,以提升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
10. 寻求专业帮助与支持:了解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明确需要帮助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与支持,如心理咨询、治疗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精选篇1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进取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进取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依靠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我。
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靠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提纲【优质】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提纲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符合的三项基本原则:①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②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③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①统计常模;②社会规范;③生活适应;④临床诊断;⑤主观经验。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智力水平正常;②自我意识正确;③人际关系和谐;④生活平衡积极;⑤社会适应良好;⑥情绪乐观向上;⑦人格统一完整。
4、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①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②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③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④正确认识周围世界;⑤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⑥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和目标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6、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3)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稳压器和润滑剂的作用)。
7、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乘数效应,起着“酵母”式的放大和促进作用。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知识点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健康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生活幸福感、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知识点二: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类型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焦虑、抑郁、压力过大、自卑感、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3. 知识点三: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和策略
心理健康维护有很多方法和策略,例如积极的心态、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合理的时间管理、社交支持等。
这些方法和策略能够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韧性和抵抗力。
4. 知识点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倡导等多种途径进行。
为
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总结起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类型、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1. 情绪管理:情绪是人们内心感受和体验的表达,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情绪管理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情绪并表达出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等。
2. 压力应对: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如考试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学会应对压力,包括调整心态、寻求支持、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自尊和自信:自尊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自觉。
培养自尊和自信可以增强心理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4. 社交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以及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
5. 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保持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培养兴趣爱好,都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6. 情绪支持和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不要害怕寻求支持和帮助。
和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扰,或者寻求专业
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7. 心理教育资源:利用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课程等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增强内心的平衡和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身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心理健康的含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概念;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心理原则:其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其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其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准制订困难,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局面呢:其一,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订绝对的健康标准很难.其二,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因此很难制订一套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永久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其三,\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和法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基础和范围。
其四,心理健康标准的制订和确定,必须通过大规模人群的调查。
其五,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规律和分类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心理健康制订的依据:1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2。
社会规模大多数人的行为并非代表着健康的社会行为,例如;文化大革命 3生活适应 4临床诊断一般人身上是没有异常心理现象和致病因素的,如果某人身上发现了临床症状或病因就可判别为异常。
这一标准以精神病学研究为基础,为医学界人士所支持,比较客观准确,临床上应用较多,但总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心理异常现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身心机能的障碍,不是仅凭某一诊断手段就可以确定。
5主观经验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有“君子”和“圣人”两个层次。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1、心理健康知识(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状态良好,在个人自身及与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节和理解自己及他人,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2)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1. 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把困难当作挑战,在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就能有效地对抗生活中的各种问题;2. 合理安排时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使自己的精力得到有效利用;3. 注意身体的健康:要做到锻炼身体,定期体检,注意饮食卫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病症,以预防疾病;4. 轻松心情:要与朋友、家人有愉快的交往,倾诉心事,谈家常,从中可以获得心理放松及安慰,也可以寻求别人的建议;5. 全面发展: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拓宽自己的眼界;6. 学会放松方法:如果感到紧张、焦虑,要学会各种放松方法,多参加体育活动,让身心减压,放松疲劳。
2、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及咨询,使个体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控制自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 加强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各种交往的能力;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指导其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 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自我服务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思维方式,自我调节;4. 引导合理自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个体建立合理的自律,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保持思想的活跃和实践,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知识点一、解释名词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本讲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常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12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是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保证。 3、心理健康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5、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 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5
大学心理健康的标准(三) 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
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 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 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15
(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问题. 恋爱与性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问题 自我认知问题。 大学生定位问题。 网络成瘾倾向 诚信危机问题。 亲情问题。 求职择业问题。 特殊群体问题。
16
(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2)家庭环境因素。 3)学校文化环境因素。 2、自身心理因素
9
大学心理健康的标准(七) 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
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 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10
大学心理健康的标准(八)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应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大全以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知识内容:1.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良好,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灵活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社交关系、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幸福感都有着重要影响。
3.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比如抑郁、焦虑、学业压力过大、社交困难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
4.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
5.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包括建立积极的情绪调控能力、学会有效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运动和兴趣爱好、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6.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常用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有抑郁症筛查量表、焦虑症筛查量表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7.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增强个体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8.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活动、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
9.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等。
10.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支持网络等,这些资源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群体:包括青少年、大学生、职场人群等,这些群体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容易出现困扰。
12.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以通过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在线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可以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不同场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4.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了解教育措施的实际效果。
15.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跟进和创新,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请注意,以上内容均为知识性描述,不构成医学或心理学的诊断、治疗建议。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考核知识点索引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考核知识点索引第一章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1、识记:心理健康的涵义(P6)2、识记: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P10—11)3、领会: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P11—13)4、识记: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P21—23)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5、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P29)6、领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P29—36)7、识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P51—52)8、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P52—59)第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简史、现状和前瞻9、领会: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P75—78)10、识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P87—88)11、识记: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P89)第四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2、识记:各年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P95—104)13、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P105—108)14、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P109—112)15、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P112—114)16、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P117—119)17、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P120—122)18、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P121)19、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P122)20、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P122—123)第五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1、领会:学习心理指导的五方面内容(P127—138)22、领会:智力训练的五方面内容(P140—144)23、领会: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对智力训练的启示(P145)24、识记:情感教育的内容(P152)25、领会:情感教育的必要性(P148—151)26、识记:性格教育的内容(P156—157)27、识记:耐挫能力的概念(P157)28、领会:耐挫能力培养的必要性(P158)29、领会:耐挫能力培养的内容(P160)30、识记:人际关系的概念(P161—162)31、识记:人际关系的六方面功能(P162—164)32、领会:人际关系指导的内容(P165)33、领会:小学性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73—176)34、领会:中学性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76—178)35、领会:大学性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78—180)36、识记: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概念(P185)37、识记: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的概念(P186)38、领会: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内容(P183—187)第六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39、识记:主体性原则的概念(P192)40、识记:发展性原则的概念(P195)41、识记:活动性原则的概念(P201)42、识记:成功性原则的概念(P203)43、领会:针对性原则依据的学生特点(P188—192)44、领会: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193—195)45、领会: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196—197)46、领会: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198—199)47、领会:贯彻全面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200—201)48、领会:贯彻活动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202—203)49、领会:贯彻成功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204—205)50、领会:贯彻全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P207—208)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心理诊断51、识记:心理诊断的定义(P211)52、识记:心理诊断的特点(P212—214)53、识记:观察法的特点(P217)54、识记:观察法的分类(P217—219)55、领会:观察法实施的要求(P220—225)57、识记:结构式会谈法的特点(P226—227)58、识记:非结构式会谈法的特点(P227)59、领会:会谈法实施的要求(P227—239)60、识记:问卷法的特点(P240)61、识记:问卷法的分类(P240—244)62、领会:问卷法实施的要求(P244—249)63、识记:心理测验的定义(P251)64、识记:心理测验的特点(P251—253)65、识记:心理测验的分类(P253—255)66、领会:常用的心理测验(P261—273)67、应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如何进行心理测验的实施(P255—261)第八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二):心理教育68、识记:认知改变法的形式(P275—279)69、识记:榜样示范法的形式(P281—282)70、识记:心理训练法的涵义与形式(P285—286)71、识记:心理修养法的涵义(P294)72、识记:环境陶冶法的涵义与形式(P300—304)73、领会:心理训练法的运用要求(P292—293)74、领会:环境陶冶法的运用要求(P305—306)75、应用:谈谈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P283—285)第九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三):心理干预76、识记:心理干预的涵义(P307)77、识记:个别干预与团体干预的涵义(P309)78、识记:特殊干预与一般干预的涵义(P309—310)79、识记: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的涵义(P310)80、识记:前摄性干预与反应性干预的涵义(P311)81、领会:心理干预的要求(P307—308)82、识记:强化的涵义(P312)83、识记:强化物的涵义(P312)84、识记:强化干预的涵义(P312)85、识记:代币制的涵义(P319)87、领会:强化的类型(P312—313)88、领会:强化物的种类(P313—315)89、领会:消退法使用的注意事项(P321—322)90、应用: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行为塑造法培养新行为(P317—319)91、识记:模仿干预的原理(P323)92、识记:替代性强化的涵义(P323)93、识记:模仿干预的类型(P323—324)94、领会:模仿干预的注意事项(P324—326)95、识记:厌恶干预的涵义(P326)96、领会:厌恶干预的具体方法(P328—330)97、识记:放松干预的涵义(P332)98、领会:放松干预技术的种类(P333—338)99、应用:试用一般放松训练技术对考前焦虑的学生进行干预(P333—336)100、识记:系统脱敏干预的涵义与原理(P339)101、识记:满灌干预的涵义(P344)102、识记:角色扮演的涵义与基本原理(P347)103、识记:理性情绪的ABC理论(P353)104、识记: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P354)105、识记:支持性干预的涵义与方式(P356—360)106、识记:家庭干预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基础(P362—363)107、领会:系统脱敏干预的步骤(P340—342)108、领会:角色扮演的形式(P347—350)第十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专门课程109、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环节(P375—384)110、领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环节(P385—390)111、应用:结合实例如何在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组织好开始、中间和结束等环节(P386—388)112、领会:课程模式的优点与缺点(P392—394)第十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二):学科渗透113、识记:学科渗透的涵义(P395)114、领会:进行学科渗透的原因(P395—397)115、识记:学科渗透的四种策略(P392—427)116、应用:结合具体课程谈谈如何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P403—418)117、领会:学科渗透模式的优点与缺点(P431—432)第十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寓于活动118、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P440—443)119、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P442—443)120、领会:活动实施的五个环节(P443—449)121、领会:活动模式的优点与缺点(P449—450)第十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四):优化环境122、领会:优化环境的八大原则(P455—460)123、领会:物理环境优化的三个方面(P460—469)124、领会:心理环境优化的五个方面(P470—485)第十四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五):心理咨询125、识记:心理咨询的涵义(P487)126、领会:心理咨询的性质(P487—488)127、领会:心理咨询的原则(P491—500)128、领会:心理咨询人员应具备的素质(P507—512)129、领会:心理咨询过程的三阶段六步骤(P514—525)130、识记:宣泄与疏导的涵义(P526)131、识记:贯注的涵义(P528)132、识记:面质的涵义(P533)133、识记:通情的涵义(P536)134、领会:倾听的技巧(P531)135、领会:影响性技巧(P535—536)第十五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136、识记: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涵义(P539)137、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P539—540)138、应用:根据评价循环示意图如何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P540—543)139、领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三个阶段(P543—56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心理健康是指人在面对压力、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教育活动。
以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压力管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如工作、学习、家庭等。
压力过大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压力。
压力管理的方法包括:积极应对、寻求支持、放松技巧、时间管理等。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管理的方法包括:自我观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等。
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心是指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自信心是指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学会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4. 心理疾病预防心理疾病是指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各种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等。
5. 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放松身心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6.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情况,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际沟通的方法包括:有效沟通技巧、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
掌握上述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重点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1、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异常。
●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2、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匡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强的教育活动,注重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1 预防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1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匡助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和预防方法。
3.2 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问题解决等技能的培养。
3.3 心理健康态度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如乐观、自信、自尊等态度的培养。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4.1 课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如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等。
4.2 辅导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辅导咨询的方式进行,匡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

1、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安全好的状态。
健康包括生理,心里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健康的观念也逐渐由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里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其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其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即一个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
其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心理健康标准:其一,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定绝对的健康标准很难。
其二,对心理健康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
文化风俗。
宗教敬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因此很难制定一套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永久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
其三,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和法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基础和范围。
其四,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和确定,必须通过大规模人群的调查。
其五,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规律和分类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4.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①.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
②.社会规范衣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然而大多数人的行为并非总是代表着健康的社会行为。
③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认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④.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大全》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个体在心理层面获得平衡、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全面掌握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1. 情绪管理:了解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学会如何处理情绪,特别是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心理平衡。
2. 压力管理:学习如何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通过控制和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 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学习常见心理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了解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性。
4.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培养自信和自尊,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5. 人际关系:学习构建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6. 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有效的放松和休闲方式,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7. 心理应激:了解心理应激的原理和应对方法,学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
8. 心理成长和发展:了解个体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心理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9. 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学习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和调整方法,探索心理健康的促进途径。
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大全,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增进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醒大家要重视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概》知识点一、解释名词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别人苛求的感受。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24、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情绪与情感体验都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两种表现,高兴与生气,喜欢与厌烦等。
*25、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它的道理*26、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
*27、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8、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们感兴趣和关系的对象,以外部客体为主的属于外向型,以主体自身为主的属于内向型。
*29、A型性格:性格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的人是A型性格。
B型性格的人正好相反。
容易知足,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
*30、大五人格结构:即从五个大的方面来描述人类的性格结构;第一、外倾性。
第二、随和性;第三、认真尽责;第四、情绪稳定性、第五、求新性。
*3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学生在学业、智力、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称为“期望效应”。
*32、成功教育:即通过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自尊心的教育模式。
*3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3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35、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综合而成的。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6、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3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38、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坏习气,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贬低的不良习气。
*39、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是由脑器质性损伤、遗传基因的作用、神经递质的作用、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引起的。
*40、学校恐惧症:是以学校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害怕或拒绝上学,一到学校就感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痛苦烦躁,有时还会伴随一些生理症状。
*41、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社会交往方面的明显缺陷,通常都伴随有一定的言语障碍,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智力发展落后。
*42、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
*43、心理咨询: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44、共情:就是咨询员不仅要设身处地的进入对方的个人精神领域,去理解和体会对方的各种内心感受,而且对来访者所处的境况要达到心领神会,并将对方的感觉和内容表达出来,告诉对方,对其进行帮助。
*45、助人自助:试心理咨询的精髓所在,因为它指明了咨询的目标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就事论事的,而是要从根本上帮助一个人充分发展,提高适应水平。
46、心理卫生;一般认为,心理卫生即是心理保健。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提出:心理卫生即讲求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之道。
47、心理卫生学:研究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学科。
48、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自己的主观努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49、角色认知;是指对某一角色规范的了解与认识。
50、角色期待;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通常包括外部期待和内部期待(自我期待)两种51、教师的自我期待;是指教师基于对教师角色的正确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期望。
52、教育诊断。
教育诊断是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53、代偿失调;指在应激过程中出现了整合功能减弱,适应水平下降,甚至发展到心理崩溃的程度。
54、心理应对机制;心理应对机制是人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应机制,其心理成分可以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三部分。
55、自发的应对机制:主要是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的反应方式,这些由潜意识支配的应对方式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56、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
主要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
57、学生观: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认识与理解。
58、发展观: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
主要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
59、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会对教育质量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60、意识狭窄:人在过于激动的情况下,出现的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的现象称之为意识狭窄。
61、升华:是将情感激发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62、自卑: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并伴有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63、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结构。
64、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65、心理诊断:心理诊断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个体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鉴别与描述的过程。
66、学习技能障碍:是在某些特殊学习技能方面的“缺损”现象,主要指阅读、拼音、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的明显障碍。
67、焦虑:指由于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现象。
68、焦虑症:指在没有受到直接的外部刺激却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并且长期不能摆脱的现象。
有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两种。
69、厌学症:指以学习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沉重负担,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事,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以逃学的方式逃避学习,严重者会导致辍学。
70、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
71、交友原则:交友原则是指咨询员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及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来访者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朋友式的关系。
填空1、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2、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3、不健康的心理依据心理功能受阻的程度,一般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4、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1、统计测量标准2、临床病理标准3、社会适应标准4、个性发展标准。
5、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提出:心理卫生即讲求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之道。
心理学家潘菽提出:我们因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发展,就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6、在古代许多医学典籍中也都提到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问题。
如《医学入门》中就提出内伤七情的理论,认为暴喜伤心、暴怒伤肝、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
7、我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85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再次成立,并在泰安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
8、心理卫生工作目标的三个阶段(1)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时间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2)从关心身心因素的作用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时间是从第二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3)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