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寓言二则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学生1
我认为这两则寓言故事非常有教 育意义,它们教会了我如何正确 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00%
学生2
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我深刻体 会到了寓言故事的魅力,它们以 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道 理。
80%
学生3
我觉得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的角色 形象鲜明,它们的行为和语言都 很有代表性,让人印象深刻。
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一意孤凭主观想象和经验行事,否则 会适得其反。
故事中的成语和名句
成语
郑人买履(比喻墨守成规、不灵 活的人)。
名句
宁信度,无自信也。(宁愿相信 尺子,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感受。 )
03
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故事内容概述
01
启示1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应 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态,不 要骄傲自大,否则会像“郑人 买履”一样遭受失败。
启示2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 ,要善于适应变化,不要固守 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否则 会错失机会。
启示3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 实际,不要只看重表面现象, 否则会像“画蛇添足”一样失 去真实的价值。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重点回顾
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其象征意义。
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的 创作背景和寓意。
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中 的语言特点,如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
理解并掌握《古代寓言 二则》中两篇寓言故事 的含义。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02
03
04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一、前言《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两则古代寓言,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生活智慧。

本文是对该课文进行评课的稿件,旨在对该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以提供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二、课文特点1.寓言形式:本课文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采用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通过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来塑造人物,具有警示作用。

2.生活智慧:通过故事情节和寓言背后的寓意,课文传递了一些生活智慧和道德准则,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反思。

3.故事情节紧凑:本课文的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节奏感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与寓意;–掌握《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课文的核心内容与主题。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活经验和道德准则理解古代寓言;–能够通过故事情境推导出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智慧人生的崇尚和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中的寓意和人性弱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寓言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思考和发掘寓言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内容1.寓言一:“郑人买履”–介绍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欲望和物质追求。

2.寓言二:“五古代”–解读寓言中五种不同的社会风貌;–探讨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停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呈现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寓言和故事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内涵。

3.互动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和思想碰撞。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他)返回去拿尺码。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返回,集市已经结束了,最终他没有买到 鞋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 人们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 呢?” 宾语前置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知识盘点 需要积累的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1.主要内容?
亡斧疑邻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 》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 之子,视其行步,窃 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 态度,无为而不窃斧 有个丢了斧头的人。 也。俄而抇其谷而得 (2)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 其斧,他日复见其邻 不久挖掘谷子却找到了他的丢失了的斧子。 4.道理: 人之子,动作态度,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 无似窃斧者。 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
亡斧疑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shè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jù qì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剑若此,不亦惑乎!
huò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刻舟求剑
从 掉落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渡过江河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到 立刻, 匆忙 那, 那只 这儿
当堂巩固
⑹ 乃曰:“吾忘持度。” ⑺ 反归取之 : ⑻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⑼ 何不试之以足: ⑽ 宁信度,无自信也
当堂巩固
4、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而忘操之 度 何不试之以足 反归取之 至之市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及返,市罢 ⑵ 遂不得履。 ⑶ 何不试之以足? ⑷ 宁信度,无自信也。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寓言一: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它非常口渴,在森林中四处寻找水源。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它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缸里的水非常清澈,乌鸦立刻欢呼起来。

但是,缸里的水面距离乌鸦的喙太远,它无法直接喝到水。

乌鸦陷入了困境,但它不愿意放弃,因为它太口渴了。

它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突然,乌鸦看到了旁边的一堆小石头,它决定尝试一个聪明的办法。

乌鸦开始抓起小石头,一颗一颗地扔进缸里。

每扔一颗石头,水面都会上升一点。

经过多次尝试,乌鸦终于成功地将水面抬高到能够喝到水的高度。

它欢快地喝着清凉的水满足了渴望。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或动物在面临困难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乌鸦利用周围的资源,克服了困境,并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和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寓言二:蚂蚁和蜜蜂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住着一支蚂蚁部队和一支蜜蜂部队。

蚂蚁们勤劳努力地工作,积极筹备着食物储备以应对严冬的来临。

而蜜蜂们则忙着采集花粉,制造甜美的蜜蜂蜜供应给自己和其他昆虫。

然而,蜜蜂中有一只懒惰的蜜蜂,它总是偷懒、消极怠工。

每次其他蜜蜂努力工作时,它总是躲在花丛中享受甜美的花蜜,不思考未来。

当蚂蚁看到这只懒惰的蜜蜂时,不禁感到担忧。

冬天来了,花园中的花朵凋谢,风雪肆虐。

蚂蚁们收集了足够的食物,它们在地下的巢穴中舒适地过冬。

而那只懒惰的蜜蜂却无粮可食,冻得瑟瑟发抖。

懒惰的蜜蜂悔恨不已,它开始后悔自己的懒惰和冲动行为。

它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工作和积极奋斗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懒惰与怠工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及时行动,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不要像懒惰的蜜蜂一样错失机会,而要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这两个寓言呈现了不同的故事,但都传递了类似的道德教育意义:努力工作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乌鸦和蚂蚁都通过勤奋和创造性的努力,成功地克服了困难。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引导语《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_古代寓言二则
揠(y)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悯(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苗长得慢,就将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

然后,他又累又乏地回家了。

他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注释】
揠:拔。

悯:担心,忧虑。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趋:赶去。

槁:枯萎。

画蛇添足
《战国策》。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11、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二、重点句子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

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

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

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

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

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

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古代语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语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语寓言故事1.《画蛇添足》有一天,几个人比赛画蛇,其中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看着其他人还没画完,得意地说:“哼,我画得可真快呀!”他心想:我这么快画完,干点啥呢?要不我再给蛇添几只脚吧。

他就真的给蛇画起脚来。

旁边的人画完后,奇怪地问:“蛇哪有脚呀,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嘛!”哎呀,可不是嘛,这人懊悔极了。

就像有时候我早早写完作业,觉得无聊就乱涂乱画,结果把作业本都弄脏了,这多像画蛇添足呀!我觉得呀,做事要恰到好处,别做多余的事。

2.《亡羊补牢》农夫看着破了个大洞的羊圈,一拍大腿,哎呀叫着:“哎呀呀,我的羊圈破了个洞,羊都跑了呀!”邻居劝他赶紧修补,他一开始还不在意,说:“没事,跑就跑了几只嘛。

”后来羊跑了更多,他才着急了,赶紧把羊圈补好,还自言自语:“还好,现在补还不算晚。

”这就好像我有个玩具坏了,一开始不想修,等后来想玩了才急忙去修,还好能修好。

我们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不然损失会更大呀!3.《自相矛盾》集市上,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可神气啦,大声吆喝着:“我的矛呀,锋利无比,什么都能刺穿!”接着又喊:“我的盾呀,坚固得很,什么都刺不穿!”有人就问了:“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人一下子就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让我想起有时候我又说自己跑得快,又说自己不爱运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哈哈。

我们说话做事可不能前后矛盾呀!4.《叶公好龙》叶公逢人就说:“我可太喜欢龙啦!”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真龙听说了,心想:还有这么喜欢我的人呀,我得去看看。

当真龙出现在叶公面前时,叶公吓得脸色惨白,大喊:“救命呀!”这反差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之前说喜欢小狗,等真看到大狗狗朝我跑过来,我也有点害怕呢。

看来喜欢不一定是真的了解和能接受呀。

5.《狐假虎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在老虎前面,得意地说:“你看,那些动物都怕我呢!”老虎还真以为动物们怕的是狐狸,其实呀,动物们是怕老虎。

狐狸这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人呢。

我有时候跟着哥哥出去玩,感觉别人对我也很友好,是不是也有点狐假虎威的感觉呀。

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整理doc

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整理doc

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这个故事刻画了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郑人形象,告诉我们说明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迷信教条。

2、理解文意: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欲:想要履:鞋者:…的人度:量长短其:自己的而:连词,表顺接,可不译。

之:指量好的尺寸其:自己的坐:同“座”,座位译: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译:到了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⑶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乃:就曰:说持:拿着译: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量好的尺寸。

”⑷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之:代指尺码译: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

⑸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同“返”,返回罢:结束遂:终于译: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⑹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何:为什么之:代指鞋以:用试之以足(以足试之)(倒装句,状语后置,译句要调整)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宁可无:不无自信(无信自)(倒装句,宾语前置,译句要调整)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简答: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答:这个小故事写得很精彩,而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刻舟求剑】1、文学常识: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寓意及其表现手法。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寓言文学的学习。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寓言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成语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运用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布置学生阅读一篇与《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类似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寓言寓意,并尝试从故事中总结出生活中的智慧。
2.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创作一篇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寓言短文,寓意要深刻,不少于3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寓言文学素养。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成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分析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如何将寓意融入写作中。
2.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寓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农夫和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寒号鸟、东郭先生和狼等。

1、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剑掉到水里就在船上刻记号,船停了才去打捞。

讽刺了那些刻板、不知变通、不能根据事情发展变化应急处理问题的人。

2、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丢了一只羊,晚上被狼吃掉了,而他没有修补羊圈,第二天又少了一只羊,修补完羊圈羊就再也不丢了。

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为时不晚。

3、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一家人画蛇比赛赢酒,其中一个人画完蛇,看别人都没画完,就给蛇画起了脚,最终输了。

告诉我们做事情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无中生有、虚构事实是有害无益的。

4、农夫和蛇:讲的是农夫救了路边一条冻僵的蛇,而蛇苏醒后反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前才醒悟。

做人要分得清善恶,坏人落难了不要心慈手软,否则帮助伪善的人有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

5、揠苗助长: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就往高拔一些,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告诉我们凡是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顺其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

6、守株待兔:讲的是战国时代宋国一个农民在树桩旁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天天守在树旁等。

批判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愚蠢的人。

7、自相矛盾:讲的是楚国人卖矛和盾,称矛锋利无比,盾异常坚固,围观的人问用他卖的矛去戳盾能戳穿吗,商人无言以对。

所说的道理就是前后言行不一,不能自圆其说。

8、寒号鸟:讲的是喜鹊劝寒号鸟做窝,寒号鸟拖延、懒惰没做窝,最终被冻死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9、东郭先生和狼:讲的是东郭先生用袋子救了一只被猎人射伤的狼,狼得救后忘恩负义要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最终被农夫所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该不辨是非滥施同情心,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46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46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46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1东汉时期,有个叫乌吉的农夫,种了一大块地甜瓜。

到收获季节时,滚圆香甜的瓜招来了一伙贼。

这伙贼非常狡猾,他们经常趁乌吉打盹的时候偷。

乌吉实在没辙,就索性不去看瓜了。

不光如此,他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每天傍晚他都摘了几个顶大的甜瓜放在地头,等贼夜里来将它们拿走。

从此,这伙贼偷瓜更方便了,连地都不要下的,拿一只大的`麻袋将地头的大甜瓜直接装走就是了。

村人都以为乌吉被偷怕了,你不防贼就罢了,也不能养贼啊?乌吉淡淡一笑,说:“你们都只看到一步棋啊,我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如果我不把瓜摘好放在地头,那些偷瓜贼就要自己下地摘,因为毕竟是偷窃,就必须争分夺秒,心理素质再好也会有一点手忙脚乱,这样他们不但偷了我的瓜,每一次还踩坏了不少瓜。

现在我把瓜摘好放在地头,就减少了不少损失。

”村人一听,顿时觉得乌吉的做法不仅不愚蠢可笑,反而充满了智慧。

后来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乌吉“养贼”后不久,贼们不知道是碍于脸面,还是被乌吉的举动所触动,或者是领悟到什么,不再来偷瓜了。

乌吉“养贼”看似无稽可笑,实则充满应变智慧。

当我们对身边的丑恶行为实在无力改变时,也不妨运用乌吉的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2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

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

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他不住脚地往前赶路。

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态度,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貌似强大的事物往往华而不实。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想:“亲近文学”,不仅是现代的,更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寓言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

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另外,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难点: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二、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文学_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文学_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

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

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二:乐羊子求学】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

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

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遂不得履()()宁信度()坠于水()遽契()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欲:
(2)置:
(3)坐:(通假字)
(4)度:
(5)遂:
(6)及:
(7)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

(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

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

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坠:
(2)遽:
(3)契:
(4)是:(指示代词)
(5)若此:
(6)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

“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
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

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

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