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课题研究

一年级数学课题研究

一年级数学课题研究一、数与代数部分。

- 解析: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数字的认知和书写是基础。

研究这个课题可以了解学生对每个数字形状、数量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书写的规范性。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

例如,观察学生在书写数字3时是否会出现笔顺错误(将半圆写成整圆再写一竖),在认知数字5时是否能准确说出5个物体的数量等。

- 解析:加法是一年级数学的重要运算概念。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把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如将3个苹果和2个苹果放在一起)、画图(画3朵花再画2朵花)等直观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研究重点在于找到最适合一年级学生理解加法含义的教学策略,观察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对加法概念的掌握情况。

- 解析:减法与数感密切相关。

在一年级减法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得到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

培养数感可以从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入手,例如,有5个气球,飞走了2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通过数气球的实际操作,体会5 - 2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初步判断减法结果的合理性。

- 解析:比较大小是一年级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

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字大小的比较往往是直观的,如通过数数的顺序或者实物数量的多少来判断。

教学策略可以包括利用教具(如长短不同的小棒代表不同的数字)、数字卡片游戏等。

研究旨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并能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含义。

- 解析:0在数学中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等含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如盘子里没有苹果用0表示)、直尺上的0刻度等来说明。

研究这个课题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0的多重意义,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 解析:数的分与合是计算的基础,如3可以分成1和2,1 + 2 = 3。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数的分与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1-5的加、减法《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1-5的加、减法《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1-5的加、减法《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后的延续,旨在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形象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初步应用减法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丰富多样的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形成减法的基本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 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 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含义。

- 灵活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

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方法,对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形象的图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减法的意义。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减法的概念,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一个,还剩下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 探究新知- 直观演示:使用教具(如小棒、卡片等)进行减法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减少”或“拿走”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结题报告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研究、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一、问题的提出数与计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计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基础知识的研究息息相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计算错误率偏高和计算速度偏慢都严重干扰和阻碍了整个数学课程的研究,学生也很难在研究中体验成功获得胜利感,减少了研究数学的兴趣。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想法,认为数学研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一位学生有再好的头脑,计算能力不强,他怎能顺利解答问题?何以体现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承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只有加强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研究成绩。

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研究到一些数学思想,可以强化口算、笔算、估算等计算方法和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新课程标准为参照,我提出了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让学生重视数学计算,培养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数学上,计算是一种行为,通过已知量的可能的组合,获得新的量。

计算的本质是集合之间的映射。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算包括加、减、乘和除等法则运算,有口算、笔算、估算等形式。

所谓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化归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我们可以相识的数学式子。

二、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关于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 位 本 身 的 意义 。因 此 , 口算 被 称 为 建 立 在 意 义 基 础 上 的运算 , 笔算则被称为以规则为基础的运算。 而 口算 过 程 中 有 更 为 丰 富 、 样 的 解 题 策 略 。如 对 于 多 “ 2 5 这 道 题 , 果 放 手 让 学 生 解 决 , 们 可 能 会 想 到 4— ” 如 他 许 多 方 法 : 的 学 生 从 4 开 始 一 个 一 个 地 减 ; 的 学 生 有 2 有
4 ,0 8 4 。 而 如 果 采 用 笔 算 , 运 算 法 则 为 : 位 对 04+ =8 其 数 齐 , 个 位 加 起 , 十 进 l 可 以看 出 , 算 的 解 题 策 略 从 满 。 口 为 : 就 是十 , 就 是 百 , 口 算 保 持 相 对 应 的 数 字 和 十 百 即
律 背 诵并 不难 , 当大 半 的 学 生 背过 的 时 候 , 发 现 了 问 我
不 同 , 两种 相 对 独 立 的 运 算 方 式 : 算 不 仅 是 作 为 笔 是 口 算 的 台阶 , 是 一 种 具 有 独 特 思 维 价 值 的 内容 , 课 程 更 是 中独立的部分 。 口算 与 笔 算 的 解 题 策 略 是 不 同 的 。 以 计 算 “0 3+ 1= 8 ”为 例 .口 算 的 时 候 有 的 学 生 是 这 样 算 的 :0 1= 3+ 0
把 4 分 成 3 和 l ,2 5 7 3 + = 7 有 的 学 生 把 5 成 2 2 O 2 l . = ,0 7 3 ; 分
题 , 管他们背 诵得很 熟练 , 尽 但是 在计 算的 时候 , 背诵 对 计 算根 本 不 起 作 用 ,很 多学 生 还 是 用 自己 原 来 的 方
法 计 算 ,或 者 掰 手 指 头 数 ,或 者 是 想 手 指 头 向 后 数 等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8和9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8和9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8和9的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属于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运算”部分。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1-7的加减法之后,进一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旨在通过直观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相关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数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7的加减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

但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展示一组与8和9相关的实物图片(如8个苹果、9支铅笔),让学生快速说出数量。

-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8个苹果和1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或者从9支铅笔中拿走2支,还剩下多少支,我们该怎么计算呢?2. 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学具(如小棒、计数器)进行8和9的加、减法操作,并记录下结果。

- 汇报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 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操作方法和计算结果,强调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 互动游戏:设计“找朋友”游戏,教师出示一个算式(如8-3=?),学生迅速找到答案并举手示意,答对者成为“好朋友”。

4. 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8和9的加、减法计算。

注重算理结合 提高教学实效——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点滴感悟

注重算理结合 提高教学实效——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点滴感悟


妙借 旧知 引 新知
在 教学 中 借助 旧知 , 引 出新知 , 符 合数 学 学 科 的特 点 。
2 1 、 2 2 7 .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 3 b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58 59 6 0 6 / " 6 8 6 9 7 O
7 1 7 2 7 3 7 4 8 1 8 2 8 3
9 1 9 2
7 7 7 8 7 9 8 0 8 5 8 6 8 8 8 9 9 0
9 9 l 0 0
7 0 71 7 2 7 3 7 4 7 5 7 6 7 7 7 8 7 9 8 0 8 l 8 2 83 8 4 8 5 8 6 8 7 8 8 8 9
d 图 l 2 . 创 新 教 材

图 2
降低 。为此 , 在教 学 这一 内容 时 , 我首 先 出示一 道进 位 加法 算式“ 5 6 + 3 7 = ?” , 学生 利用 竖式计 算 出得数 9 3 ( 复 习进 位加 法 的知 识 ) ; 接着 , 提问 : “ 同学 们 , 你们 能根 据这 道 加法 式子 写 出 两道减 法 式子 吗? ” 片刻 思考 后 , 学 生写 出 “ 9 3 — 5 6 = 3 7 ”
这 样的规 律 。他们 只能 从十 位 与个位 的变 化 中发现 数 表 的
规律, 而这 恰恰 是 图 1 所 不能实 现 的 。为 了 解决 这个 问 题 , 笔 者经 过认 真思 考设 计 出了如 图 2的数 表 。 三、 趣 打 比方促 理解 数 学课 堂 上经常 会看 到这 样 的现象 :教 师 的教学 设 计 精当, 思 路清 晰 , 然而 学生 反应 冷 淡 , 效果 不佳 。 如何 调动 学 生的 学 习积极 性 , 激发 他们 学 习数学 的兴 趣 呢? 我 在计 算教 学 中巧妙 借助 打 比方 , 吸 引了学 生 的注意 力 , 而 且加 深 了他 们 对知 识 的理解 。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15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1《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

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趣味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仅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

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

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资料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我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

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我和别人的观点。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

不仅仅掌握知识,并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2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的加法,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都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老师也感到没啥可学的了,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

一年级口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年级口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年级口算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年级口算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年级口算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一年级口算研究现状在国内,一年级口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一年级口算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巧。

他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技巧。

一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类型,总结出一年级口算中常见的错误。

比如,学生容易在加法和减法中出现进位和退位错误,理解不清楚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针对这些错误,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物体模型或图形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从而减少这类错误的出现。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关注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他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口算速度训练、口算技巧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些研究者还关注了一年级口算教学的评价问题。

他们通过设计各种口算测试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些评价工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国外一年级口算研究现状在国外,一年级口算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与国内类似,国外的研究者们也关注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他们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技巧。

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将游戏和竞赛元素融入口算教学中。

他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口算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关注学生口算策略的培养。

他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分解策略、组合策略等。

通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些研究者还关注了一年级口算教材的设计和开发。

《一年级口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年级口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年级口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题目《小学一年级口算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二、选题意义口算就是用脑进行计算,就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速算,常练有助于智力的提高,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计算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市场交易、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因此,口算教学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基础的基础,而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最佳时期。

所以,一年级口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口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口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口算计算来实现完成。

三、研究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2、优化口算教学过程,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探讨应用口算有效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利用课题研究的过程,提升自身的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四、研究内容1、探索如何根据班级学生的口算现状,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口算兴趣与习惯。

2、通过多形式、多情境的口算训练设计,寻求低年级口算有效训练的意义。

3、探讨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和口算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口算有效训练的方法过程,探索课题实验研究促进自身教学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

五、研究假设1、了解班级学生口算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设计口算有效训练的途径。

2、探讨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和口算能力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口算有效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六、研究思路口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研究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研究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研究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观察及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迷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数学的“双基”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个公民,无论是从现实生活还是后继学习来说,计算都是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计算应该受到重视。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因此计算教学教师应倍加重视。

计算能力;计算教学;数感数与计算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的必学内容,新课改实施以前,我们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计算教学的现象,使学生长期面对机械重复的计算,长此以往,学生感觉计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也是筋疲力尽,教师们的心中充满着困惑与迷惘。

因此,研究教师们在计算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小学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一年级学生由于在学前已经接触过计算,十以内加减法对他们不成问题,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学生计算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让计算教学取得实效,又能够让学生熟练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数感的培养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总之,面对计算教学,教师们有着较多的困惑。

(一)机械重复练习,能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百以内加减法以及四则运算的基础。

所以,在一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计算非常重要,它是今后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前提,离开它,学生将寸步难行。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统一的,即第一步,情境激趣,提出问题;第二步,动手操作,探究算法;第三步,练习展评,拓展应用。

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重点强调的是两种算法,即凑十法和破十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形直观反复地数,反复练习,机械训练后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时的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兴趣很浓,乐此不疲,有的情绪低落,索然无味。

对小学低年级口算和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低年级口算和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 学 是 符号 的语 言 ,数 字 不 仅 展
乐趣 ,失去 了 口算对 笔算源自的支撑框架作 用。 现r 它 的美感 ,更具体地体 现了它简捷
表达事物 的方式 ,对数 的组成 与分解 在 今后 的口算 与计算算理 教学 中都十分重
3 . 练习缺质量 、少提高 如果 教 师 缺乏 对 学生 在 计 算技 巧
了扎 实 、灵 活 的 口算 和 速 算 技 巧 ;有 了
考,具体到学 习中 ,我 发现存在 以下 几
个问题。 1 . 数 概 念 的建 立 仅 停 留 在 表 象
没教头 ,学生认 为口算就 是变 相地列竖 式进行计算 ,谈 不上 口算 技巧 ,还不时
地需要手指 头帮忙 ,更感 受不到 口算的
强化 2 0以 内加 、 减 法 的 口算 技 巧 训 练 。
楚。 因此 ,数 概 念 掌 握 的优劣是进行 正确 口算 、 笔 算 的奠 基 石 ,必须 要 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2 . 口算教学备受冷落
( 3 )常 抓 1 0 0以内加减 法 的速 算
训练 .
蚺 诋年缴囊 黧 和 髯敏馨的一 罄一 慧
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数概 念。而在以往对
它的教学并没有 引起笔 者的足够重视 ,
的笔算 , 课上 、 课下几乎每天都在练习 ,
为什么计算 还总是出错呢? “ 铁杵磨成 针 ” ,难道 是 “ 功”还不到吗?或者还
简单地认 为学 生的已有经验就能够说 出
很多数字 ,数概念 教学一讲就懂 ,非常 容易 ,殊不知学生对 数字的理解仅仅停 留存 认识 的表 面 上 ,对 它 的 产生 、数
要 ,教师一定要重视结 合生活情 境建立 和发展学生 的数感 ,让他们 亲身经历数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计算教学(主要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困扰实验教师的一大难题,我对此作了专门的调查和分析。

一、教师们的忧虑和困惑1.来自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困惑。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原来编排在第二册的退位减法移至第一册进行教学,教师们认为加重了负担,加大了难度。

从课时数来看,所花的时间明显减少。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总共被缩减至10页。

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是那种一步一趋的“小碎步”教学法,即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成“9加几”“8加几”等几个小节,分段教学,教一段练一段,这样教起来老师们觉得心里踏实,可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过关;而新教材采用的是一种系统教学的方法,即所有的进位加法只花一堂课时间研究方法,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练习了,练习内容也不够多,老师们担心学生学得不够扎实。

2.来自算法多样化的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凑十法”等问题感到举棋不定。

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不可以向学生暗示运用“凑十法”的好处呢?要是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教师是不是有责任讲解一下呢?这是很多老师感到迷惑的地方。

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教师又有担心了:方法这么多这么杂,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导致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

3.来自练习与评价方面的困惑。

运用新教法教出来的学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届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老经验,要想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练习。

但是,如果进行大量有密度的练习,会不会使学生前面两个月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丧失贻尽呢?如果不加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又该如何进行评价?……基于以上几点,实验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计算课难教,很多问题不好把握。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

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

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

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二看一看(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篇)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一这次小组教学我们进行得很快也很顺利,在平时如果有时间我们组的老师们便经常坐在一起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找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最佳途径,而且我们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得更好,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所安排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把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有所体现。

这学期,我们小组教学所定的专题是“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激励孩子,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课的时候都围绕这一宗旨进行鼓励和激励孩子,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次小组教学我们又是经过了精心的备课,共同探讨所授的内容及教学策略,内容、授课环节层次尽量安排合理,在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方式来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上学习,进一步提高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们虽然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但我们有不同的教学特点,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的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大家听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之后我们再及时总结,为今后的授课做好铺垫。

总结如下:优点:1、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安排合理,能准确把握教材,并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2、层次清楚,重难点在课上能够突破。

3、教学方法选择恰当,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多种方式的评价,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6、能够调动学生的原认知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教师教态富有亲和力,教学方法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8、语言准确,能够运用积极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9、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手势等教学方法,让孩子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掌握知识。

不足:1、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及学习习惯,为今后孩子的成长做好准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可以说一年级 的计算类型还是不少的 ,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
以后进 入中 、 高年级学习计算 的基石。









1 2 3 4 5 6 7 8 9
在 日常教学 中, 学生 因计算错误导致作业不能全对的现象 比
比皆是 , 错误类型大致有 以下几类 :
学科教 学
向数 学课 堂 5分钟 兽 效 率
文/ 古 江
数学作 为人类文 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在我 们 日常生活 中起着 化学 习层次 。 这样可 以起到鼓励的作用 , 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 非 常重 要的作用 , 而且 它作为一 门基础学科 , 对于学生各 学科 的 参与到学 习的过程 中, 最终提高数学课堂的效 率。 学 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以, 所 数学课堂 的实用性 , 得我们必 使 须创造 高效 的数 学课 堂 ,使得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这短 短 4 5分
学科 教 学
21 02年 9月 8日
小学一 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分析及对数学教学 而言 , 算教学是 自始 至终贯穿 于其 中的一 标 , 计 而技能 的形成则需要天长 日久的训练 。 学生在计算方面的差距 条长线 , 习时 间长 , 学 训练机会多 。一年级的计算 , 主要为 10以 主要是技 能的差异 , 0 而不是计算 方法获得的差异。 内的加减法 , 是整数计算教学 中最基础的 , 尤其是 2 0以内的加减 1 . 整体呈现知识结构 , 系统整理 , 重点训练 2 0以内的加 法与减法是一年级计 算的重点 , 教材 中, 教学是





7 8

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和思考每当听高年级老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低年级没有打好基础,言外之意就是低年级老师计算教学不扎实、不到位。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老师心里真不是滋味,但静静地想想,觉得自己重任在肩,学生基础没打好,计算能力就无法提高。

计算教学又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特别是一年级),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在平时计算教学中的困惑。

困惑1:把握教材困难。

每次和学生学习一种新的口算方法时,总觉得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上有问题,总觉得只要让学生掌握算理后,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所以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算理,我采用了各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摆小棒、拨计数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很容易理解算理,但是抽象到一道口算题时,学生就不会用语言说清算理。

原因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往往像在演独角戏,在算理提升到算法这一环节的处理,总是把握不好。

困惑2:算法多样化的无奈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

每节计算课花在算法多样化上的时间总是很长,总是希望学生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而我们的学生总会就符合我们的老师想出许多方法,(有的方法明显不是简便、快捷的),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量明显的不足了(因为更多的时间花在算法多样化上),孩子计算的速度和能力也明显下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总是暗示运用“凑十法”的好处呢?让学生学会算法优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自己怕麻烦,怕方法多,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导致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

鉴于这样的考虑,自己在上计算课时走向另一个极端:规定算法,让学生模仿,学生计算正确率提高了,但是创造力抹杀了。

困惑3:缺乏估算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非常重视,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们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摘要: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种子课;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即同类型课,让学生充分自主。

人教版一年级计算教学中常有相似甚至是重复的知识内容,如人教版一下1-5,6-10,11-20的各数认识和加减法中都有“一图四式”的学习,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中都有讲述“凑十法”的意义和优越性。

对于某一知识领域中,各单元的相同计算知识结构或就某一单元内重复的计算方法,通常教师对其教学时间和教学流程的处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笔者思考,对于大多数的低段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在不断地重复?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在认识链所处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同一单元中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

所以,我们只需要对于计算教学中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进行更加精心的教学设计,渗透数学思考,对后续的类型课用生长代替重复,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更有思考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种子课;一年级;计算教学;生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计算极其重要,低段更是整个小学计算的基础。

但是低段学生年级太小,记忆力偏弱,知识内容普遍简单和重复,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反复训练计算,加强孩子的计算记忆力即较好的完成了低段计算教学。

但是,往往通过反复训练计算过关的“好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遇到计算数据越大,计算形式越复杂的情况都会感到学习困难以及吃力。

计算教学的本质是算理算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计算教学的关键,而上好关键的计算课更能让学生有效率的理解计算中的思想方法,获得更好的学习生长的关键。

一、两个重复的教学片断片断一:9加几列出9+4=□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9+4的计算方法。

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看——看同学或课件演示凑十的过程;摆——自己实践,动手操作“凑十”;想——闭眼回忆操作凑十的过程,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填——在算式下面注出凑十法计算的过程。

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

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

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摘要】竖式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技能知识之一。

但由于计算教学的枯燥性、繁琐性给计算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性。

本文结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原因分析及采取的相应对策对计算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计算教学竖式计算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冷门课题,很少有人去研究它。

但这又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一年级的计算教学。

它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充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抓好一年级学生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学习数学所必备的一项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每一节都离不开计算。

这也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很少有老师来研究这枯燥的计算课。

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真的有所下降。

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失分点都在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上,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发表时间:2019-04-22T11:59:18.31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马良君[导读]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种子课;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即同类型课,让学生充分自主。

人教版一年级计算教学中常有相似甚至是重复的知识内容,如人教版一下1-5,6-10,11-20的各数认识和加减法中都有“一图四式”的学习,(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325000)摘要: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种子课;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即同类型课,让学生充分自主。

人教版一年级计算教学中常有相似甚至是重复的知识内容,如人教版一下1-5,6-10,11-20的各数认识和加减法中都有“一图四式”的学习,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中都有讲述“凑十法”的意义和优越性。

对于某一知识领域中,各单元的相同计算知识结构或就某一单元内重复的计算方法,通常教师对其教学时间和教学流程的处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笔者思考,对于大多数的低段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在不断地重复?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在认识链所处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同一单元中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

所以,我们只需要对于计算教学中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进行更加精心的教学设计,渗透数学思考,对后续的类型课用生长代替重复,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更有思考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种子课;一年级;计算教学;生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计算极其重要,低段更是整个小学计算的基础。

但是低段学生年级太小,记忆力偏弱,知识内容普遍简单和重复,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反复训练计算,加强孩子的计算记忆力即较好的完成了低段计算教学。

但是,往往通过反复训练计算过关的“好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遇到计算数据越大,计算形式越复杂的情况都会感到学习困难以及吃力。

计算教学的本质是算理算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计算教学的关键,而上好关键的计算课更能让学生有效率的理解计算中的思想方法,获得更好的学习生长的关键。

一、两个重复的教学片断片断一:9加几列出9+4=□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9+4的计算方法。

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看——看同学或课件演示凑十的过程;摆——自己实践,动手操作“凑十”;想——闭眼回忆操作凑十的过程,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填——在算式下面注出凑十法计算的过程。

片断二:8,7,6加几……教师: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指名进行小棒的操作,学生重复操作,重点讲明“湊十”的方法。

教师:8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如果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小棒给8根,8添上2就是10,5根拿走2根还剩3根,10加3就等于13,所以8+5等于13.填写框架图,再现计算方法。

片断三:5,4,3,2加几复习9+4,8+5的式题,由学生摆一摆并说一说,写一写“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思考计算5+7,4+8的计算方法,并上台演示证明,突出思考过程。

比较“5+7”与“7+5”的相似之处,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目可以想大数加小数,再用“凑十法”推出得数。

加强练习。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显然,从以上两个中任取一个单独的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已经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充分的活动操作体验中领悟“凑十法”的算理算法。

但如果一个单元课的教学方式都是如此重复解释和强调“凑十法”的过程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缺乏学习思考和自主生长。

对《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安排了10课时,即9加几(3课时); 8、7、6加几(2课时);5、4、3、2加几(4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

这一单元中的三个知识板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雷同,因此,前一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后一课时的掌握,因为知识间可以迁移。

但就数学思考而言,三个知识内容的主旨不同,前一课时是后一课时的基础,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和延续,三个知识内容让一年级的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算式的时候就较完整地掌握进位加法的算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们基本上能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数学思考的学习。

如果没有数学思考的学习,数学学习就比较单薄。

其中,本单元的教学主要知识技能在9加几的设计中都可以充分地体现,只要教学好“9加几”的知识内容,对于后续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越学越没有问题,对于人教版一年级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也打好了牢固的基础。

最后,在雷同的知识内容中融入数学思考,添加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每节课就会变得不一样一些,让学生有一点新鲜感,有层次的学习挑战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个版本的教材知识块所安排的时间段和例题设置各有不同。

二、对于一年级教材计算教学思考后的教学建议一年级教材中计算教学:一年级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对20以内加法编排采用的基本结构也是: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也分为: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等等。

基于以上的教材研究与思考,笔者感受到:一年级的计算知识内容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教材的编排特点都是延长了计算学习的学习过程,目的是务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认识、理解和训练。

但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简单乏味的重复性教学,要加强种子课的深刻性教学,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检阅,教师对于此类教学内容必须要融入数学思考,加强创造。

笔者在两年的一年级教学比较研究后,针对一年级教师对于计算教学不经意的重复教学,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种子课”重点教学 “6、7的认识和加减法”,“9加几的进位加法”,“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些起始课不仅是其所在单元的知识关键点,同时这些也都是多位数计算的知识相连关键点。

对于这些课,我们一定要多加思考,精打细磨,这些课上好了,学生对于计算算理学习才能不模糊,同时在后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所发展。

1.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要注意对计算方法的引导: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

经历从实物-画图-算式的抽象化过程,学会用数学语言和数学表示方式来描述计算过程和算理。

2.“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要尝试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体会到数位和进位加法的联系,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价值。

3.“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中要设计各种不同的情境,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体会到:同是退位减法,由于参与运算的数据不同,我们可以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能逐步做到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对部分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在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时,更喜欢用“破十法”,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正确率较高;计算实际减7、6、4、3、2时,更喜欢用“相加算减法”;而计算十几减5时,两种方法人数相当,教师要设计多样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养成灵活计算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进行有思考性的系统教学在算理方法雷同的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思考性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举例如下: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首先在“6,7的加减法”中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充分体验实物到算式的过程认识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一图四式数字的意义;再到“8、9的加减法”中逐渐从看图列算式计算过渡到利用组成进行计算,要突出学生对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想”的活动。

一是通过移动实物让学生继续体会“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两个加减法算式中“整体和部分的位置”加强加减法算式的联系。

即“部分+另一部分=整体,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还可以提出看到一道加法算式,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加强学生对于加减法算式的认识。

最后在“10的加减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画图并列算式来研究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通过讨论交流完善10的加减法计算方式,同时从“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的转变,通过比较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个加法算式中加数交换位置,但算式的意义不变。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由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具有培养学生创新力的现实意义。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时完成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是在主体的探究活动中渐渐明朗的。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好好呵护发展。

首先,我们探究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是陌生,但事实上又是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突破的。

如在教学完9加几的进位加法后,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的进位加法,根据自主的探究和整理,观察并研究以下问题:①什么是进位加法,为什么要研究进位加法;②进位加法为什么会比不进位加法复杂;③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计算方法;④9加几和8加几等等进位加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⑤你有什么结论。

参考文献[1]俞正强.《种子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