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亚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未来中国联合各地缘政治区的进程中,应该不会采取北约或华约这种单一军事体的形式;也不会进行欧洲一体化之类的进程。这样做一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习惯,也容易引发与美欧联盟的直接反抗。
合适的选择是建立2——3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其中所包括的国家可以有一定重叠,但主要国家不能重叠,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这第一个组织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由于中俄两国最初建立组织时更多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更多的是基于互相依靠的目的而建立了上合组织,因此组织章程并没有固定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加入的标准。以至于很多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希望加入这一组织时,中俄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暂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目前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仍为中、俄,以及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另外还有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伊朗做为观察员国。
如果用地缘的标准来为上合组织划定范围,那么它应当以“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国家(亚洲部分)+“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带”国家为主,另外再视情况吸收“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带国家”加入。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执行的话,俄罗斯、中亚五图、伊朗、阿富汗、蒙古都是天然的成员国,其中中、俄两国为核心国家。有一半国土在伊朗高原上的巴勒斯坦也在考虑范围内,不过鉴于其与印度的关系,目前只能止步于观察员的位置。
印度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其仍持左右逢源的态度时,给予观察员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于印度本身也并不想这么快的站队。
而另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组织则应把范围限定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套用日本新首相所提出的概念就是“东亚共同体”。当然,在这个组织真正成立之前,正式名称仍未定。但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就开始讨论它的具体成员国。
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是比较明确的,即中、日、韩(朝)三个政治体加上东盟十国。其中中、日、韩(朝)为核心圈国家,而中国当仁不让的是核心中的核心。相信这一组织成立这后,蒙古和俄罗斯会试图加入。对于蒙古这个不重要的国家,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可以吸收。而对于俄国来说,而需要避免他在这一东亚组织中产生影响。鉴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确有地缘上的联系,给予一个观察员的位置是较为合适的。至于美国,如果他想仅凭关岛地区的那些弹丸小岛就平等的介入东亚事务,只能说是美国过于自信了。
对于中国来说,东亚地区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北亚及东南亚部分。前者包括中、日、韩(朝)、俄,亦可加入蒙古;后者则采用中国加东盟十国的1+10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即可以独立的控制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又不至让俄国有被排挤出东亚事物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的实力仍无法对日本构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这也就是之前我说,中国的选择可以有2——3个的原因。
附:上合组织——东亚共同体组织结构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合适的选择是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各成立一个以独立的政经组织。前者属于过渡性组织(在中国完全占据优势之前),初期可以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为由。这样的理由有些类似于上合组织建立之被的借口。当然,怎样将美国排除在外是一个大问题。
而后者则必须以中国为主导,最初的理由当然是加强各方的经济联系。中期的战术目标是将人民币做为地区主要流通货币。鉴于日本也在极力向东南亚渗透,这一组织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将日本的势力排除在东南亚之外。不如此,不足以最终完成东亚——东南亚的整合工作。也许欧洲能够接受法——德共治的局面。但在亚洲,尤其是东亚,这种情况并不会被接受。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有两块。一是政治;即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当中有足够的支付票。很多时候,一个50万人口的国家和一个5亿人口的国家,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二是资源;非洲所蕴藏的巨大资源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在非洲的动作是以经济为主。政治上的战术是“不干涉他国内政”,即只谈利益,不谈主义。谁上台了都要赚钱的,这一点务实的中国人看得很清楚。当然,这也是西方最看不惯的。但中国现在的确无法承担更多的道德义务,何况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存在严重分岐。
中国与非洲的地理距离过于遥远,这使得中国基本无法实施地缘影响力,而很多的只能靠实力来弥补。将中国的地缘影响力延伸至非洲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印度洋上显示军事存在,这一点也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国家一直在做的,因此索巴里闹海盗的确是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不过印度的地缘优势始终是中国必须面对的,距离是一方面,相似的气候特点也是印度的重要地缘优势(同属热带地区)。这种气候的适应程度,让愿意到非洲定居的中国人远低于印度人(国观上有几个非洲贴可供参考)。假以时日,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新世界岛论〉中将黑非洲划归为印度的〈地缘利益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以及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特长、对资
源的巨大需求,整个非洲都可以说是中国寻求机会的合作伙伴。因此中国需要有一个组织对非洲具体实施影响力,这也就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的背景。当时有40多个非洲国家齐聚北京,颇有点万国来朝的感觉。这也直接促使美国提升非洲的战略地位,加速建立非洲司令部。
以中国现在的实力,要想在非洲直接获取地缘利益是很困难的。但也并不代表中国不能有所做为。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营重点会放在非洲的东海岸,特别是靠近中东的一块,这部分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地(苏丹、索马里正在此地)。
关于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问题,本来想等到中国部分结束后再写。不过中国部分可能要写很久,正好海盗事件又引得大家关注,索性就先写一点。
就这次事件本身来说,最终的结果对中国是好是坏还不便评说。从好的一方面说,中国似乎又找到了深入印度洋的理由。不过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中国来说这次更多的是麻烦。这并不是说中国自身的主观努力不够,而是因为中国海军刚刚才开始进入印度洋,尚没有构筑好强力支撑点。即使借这次事件多进去几艘军舰,也没有实际意义。
之前在印度部分我们曾经分析过,无论是出于制衡印度的需要,还是保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中国都需要重点经营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三国。有了这三个支撑点,中国才能突破印度有可能的制约。
但印度并不是印度洋的全部,尽管它自己希望如此。最起码在阿拉伯半岛印度并没有什么影响力,那一区域是美国经营的重点。相应的中国要想在那里找到支撑点也是很困难的。从地理位置上讲,索马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真有办法施加足够的影响,不尽是非洲的东海岸可以辐射,地中海——苏伊士——亚丁湾——印度洋,这一欧亚海上运输线中国也可以获得发言权。
美国人并非没有意识到索马里的地缘价值,如果不是“黑鹰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美国人可能早就在当地扶植起亲美的“民主”政府了。之后的放弃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民众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几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区”暂时还没有能力在亚丁湾——波斯湾一线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但如果中国表现出希望控制索马里的意图时,一定会引起美国的警觉。这是北京方面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也没有实力在这一区域与美国展开正面争夺。
因此中国要想在非洲东海岸找到战略支撑点,就必须将视线再往下移。那么首先落入中国视线的就是位于索马里南部的肯尼亚。肯尼亚的位置正好在赤道上,也正处在非洲的腰眼上。做为中国渗入非洲的桥头堡和控制印度洋的支撑点都是非常合适的。
控制或者影响一个国家的方式有很多种,就中国目前所喜欢采用的方式来说,基础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招。当然,象当年那样饿着肚皮帮人修铁路的事是不会做了。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相结合才是最务实的。
肯尼亚所能为中国提供的不仅是印度洋支撑点的价值,最为现实的战术目的是可能通过它将苏丹的石油安全的运出去。因此中国所提供的方案是从苏丹南部的产油区到肯尼亚港口地区,铁路、公路、石油管道、港口建设的一览子方案。之前肯尼亚的谈判对象是卡塔尔,最新的消息地中国已经取尔代之成为了主要的合作对象。至于其中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重要的是中国有机会在非洲东海岸获得一个强力的支撑点。(仅从商业用途来看,苏丹只是一个开始。肯尼亚还可以成为非洲内陆国家向中国输出资源的转口国)除却这些战略战术价值以外,肯尼亚近海的石油也是中国所渴望的。尽管中国有30%的石油从非洲进口,而苏丹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就会放过肯尼亚的石油。对于资源,发展中的中国总是有无尽的需求(中国的石油勘测团已经开进去了)。对于政治家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而对于军事家来说,他们更想知道有没有足够的基地,为他们在印度洋上的航行提供保障。当然这一点并不出经济目的相冲突,两者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