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亚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拥有一万八千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其总长度位居世界第四位。
但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陆权国家,海洋对于中国的地缘意义处于隐晦不明的被忽视状态。
虽然也有一些强调海洋的言论,但是对于海洋地缘意义的认识,却一直没有系统化为国家意识。
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是两洋战略,亦即同时实行太平洋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鼎定南海,连通两洋,而中国海洋战略的突破口在于印度洋。
由于美日的重点封锁和围堵,中国目前在太平洋左冲右突很难突破岛链限制进而突出重围。
独辟蹊径,迂回实施印度洋战略或许会事半功倍、别开生面。
关键词:地缘政治;海洋战略;印度洋地缘政治学主要是从空间观点或地理角度对国际局势的背景进行研究, 探讨如何以地理因素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一门学问。
当世界迈入新世纪的时候,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两极格局陡然消失, 国际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 地缘政治再度成为确定和校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标尺。
地缘政治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影响深远, 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国际政治意识之中, 早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及外交家们观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和制定外交对策的一种习惯观念。
中国结束百年屈辱走向复兴, 至今已有六十年了。
六十年来, 新旧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中国的崛起之路还很漫长,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变数。
中国并非已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崛起之路, 我们时时刻刻还受到外部敌对势力不遗余力的围堵、分化和遏制。
1中国崛起的地缘优势分析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权与海权的地缘大国。
一百多年来, 西方的陆权、海权和“边缘地带” 等地缘政治流派无不强调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1]。
总体而言,中国位居亚洲的中心, 陆海兼备,疆域辽阔:西邻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拥有绝大部分被称为“亚洲的地中海”的南海;北隔蒙古与西伯利亚相连;东北本身就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以东、以南通过中国的四大海与浩瀚的太平洋相连, 与印度洋仅一水之隔。
地缘战略: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概述
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大洋,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
其广阔的海域连接着东非、南亚、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
地缘位置
印度洋位于南亚、中东和东非的交汇处,是一个连接东西方国家的重要门户。
它不仅连接着地区内部的贸易和合作,还是连接欧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之间贸易和运输的要道。
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地缘政治
印度洋地区涉及的国家众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争端和利益关系。
例如,中印边境纠纷、印巴关系紧张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经济
印度洋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印度洋还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
地缘安全
地缘安全是印度洋地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海盗活动等因素,印度洋海域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在海上安全领域加强情报共享、联合巡逻等措施,维护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结语
总的来说,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不可忽视,其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都影响着世界格局。
各国需要通过合作与谈判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地缘战略: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印度洋的地缘政治背景及战略地位
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
印度洋周边国家众多,包括印度、巴
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
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印度洋地区存在多个领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挑战主要包
括恐怖主义、海盗活动、气候变化等
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
全挑战对地区稳定和和
平产生了影响
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
全挑战对全球政治和经
济产生了影响
• 如印度洋海盗、基地组织等恐怖
• 如印度洋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对
• 如印度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
和平产生了影响
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地缘
战略竞争对全球政治和
经济产生了影响
• 如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势力扩张、
• 如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
• 如印度、中国等国的经济发展对
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与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等
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等
• 这些问题对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
• 这些影响对印度洋地区的未来发
05
印度洋地区的国际治理与合作
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国际机制与合作
印度洋地区存在多个多边国际机制和
合作
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国际
机制与合作对地区稳定
和和平产生了影响
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国际
机制与合作对全球政治
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 如印度洋海军论坛、南亚区域合
• 如印度洋海军论坛的合作对地区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
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
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
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
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
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稳定需要。
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
第三,发展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
第四,平等需要。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第五,正义需要。
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
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
(1)继续实施“两洋战略”,保持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前沿存在。一方面美国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其远程打击能力。另一方面,美国继续加强其在远东地区军事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谋划与日本一道,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即所谓的TMD。
(2)鼓吹“集体安全”,构造新的反华包围圈。这个新的包围圈有三个战略支撑点,即日本、东盟和印度。
在南亚半岛,印度一直把中国视作对手而非朋友。而其二十一世纪的战略目标恰恰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而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而印度与巴基斯坦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上的竞赛愈演愈烈,也威胁了我国的西部形势。
在此波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到冲击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独秀,保持了8%的增长率,经济总量也日益逼近日本。
首先是欧美联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其次是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挑战。
第三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
“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
“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和海湾石油地位的急遽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开展,印度洋这片古老的海域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在新时期独特的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的地位,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塑造了印度、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大国的印度洋战略选择。
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日益抬升,从地缘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印度洋地区,特别是理性认识主要国家的印度洋战略和政策变化,成为新世纪中国维护并促进在该地区重要战略利益的重要步骤。
自2008年以来,索马里海盗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海盗事件频频发生的地域,即索马里—亚丁湾—红海海域的航运安全问题,也举世瞩目,以至于包括主要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纷纷出动军舰展开护航行动。
结果,冷战后本身就不平静的印度洋,再次掀起了新的波澜。
特别是随着主要大国对印度洋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即海湾地区和马六甲海峡控制权的明争暗斗的日趋激烈,国际社会关于印度洋作为地缘战略核心区域之一的认识进一步被强化。
以至于在论说印度洋的重要性时,人们很自然地引证现代海权理论奠基人马汉的预言:“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
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
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
”[1]从地缘战略视角出发,本文全面阐释了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战略价值,进而论说印度洋在世界政治版图中特有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
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剖析了新时期印度的印度洋安全战略与海军角色的基本定位、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转折性变化,以及中国的基本战略选择。
一、印度洋的地理构造与主要战略支点的战略价值要认清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首先必须对这个“世界第三大洋”在地理上有具体的认识。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西南以通过非洲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经146°51′线为界,与太平洋相接。
中国未来的大国战略设想
中国未来的大国战略设想中国战略网作者:海洋萍踪 2010-09-28在最近看了两篇时事论文深受启发,一篇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的《制定中国大战略,中国不能再犹豫》文章,另一篇是网络战略专家南海先生的《中国该如何制定未来的国家大战略》;他们都认为中国该有一个像毛主席对第三世界划分那样的大战略,而现在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战略走向一直模糊不定,不敢表态,说这样有可能使国民忘记了我是谁,我再干什么,找不到标准。
这篇文章很好,说出了我们的战略盲区;而更让我兴奋的是南海先生的对这一大战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与我长久以来的设想不谋而合,使我甚为欣慰;只是他的设想还相对比较模糊,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作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指导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合适,我才觉得十分有必要写一篇战略性的文章;本文能够成文,非常感谢两位先生,尤其是南海先生;那么未来的中国该不该有一套像模像样的大战略理论呢?且听海洋萍踪给你一个全面的分析。
其实中国的主体国家战略走向应该是“一洲两洋战略目标”、“内外平衡的大三角战略理论指导思想”与“西进、东出、南下、北上的四大战略突围方向”三位一体的完整的主体国家战略体系格局;充分以内外两个三角为互为依托,挤压俄罗斯、美国与印度生存空间;与这三个现实与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既竞争又合作,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整体指导思想;使我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我们的大国崛起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圈。
下面我就具体的解说“一洲两洋”、“内外两大三角”与“西进、东出、南下、北上的四大战略突围方向”的理论内容及其实现的方法与步骤;首先、所谓的“一洲两洋战略目标”主要是指:一、“一洲”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尤其专指沿“乌拉尔山—里海—高加索山—伊朗高原”及其以东的亚洲远东地区;包括西伯利亚的北亚地区、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含伊朗)、东南亚地区、东亚地区,为我国的主体国家战略目标区域;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多层大小不一的势力圈,它们有大中华经济势力范围(经济圈)、中华政治势力范围(行政管理圈)、中华军事势力范围(军事圈)、中华文化势力范围(中华文化圈)等不同的势力范围,保证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持续繁荣。
研究印太战略的现实意义
研究印太战略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印太地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凸显。
研究印太战略的现实意义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议题:印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主要国家的印太战略布局、印太战略下的地区合作与发展、印太战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我国应对印太战略的策略选择。
一、引言1.背景介绍: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印太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经济,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地处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印度洋,以及连接亚洲与美洲的太平洋,构成了世界地缘政治的重要支点。
2.研究印太战略的现实意义印太战略研究旨在揭示这一地区在国家战略、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态势,为我国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印太战略的核心要素1.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印度洋地区作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印度洋上的航线对全球贸易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意义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连接着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
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
3.跨洋合作与竞争态势在印太地区,各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我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国纷纷加大对印太地区的投入,力图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
三、主要国家的印太战略布局1.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与举措美国印太战略旨在维护其在地区的领导地位,巩固盟友关系,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
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安全合作,推动印太经济框架等。
2.我国印太战略的定位与策略我国印太战略定位为积极参与地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我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深化经贸、人文等领域合作。
3.其他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的印太战略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也在加大对印太地区的投入,力求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海争端问题背景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奉行的睦邻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心的。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张和立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 南海主权归我,不容置疑。
南海主权归我,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协商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不同场合和条件下,中国政府反复重申: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
①中国政府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立场表明:(1) 南海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的基础上。
只有中国领土主权得到维护和尊重,才能谈得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以平等、和平方式协调相互关系,才能根据国际法、国际海洋法等国际法规,按照公平合理原则解决南海问题。
1990 年12 月,李鹏总理在访问马来西亚时就南沙问题谈到:“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是中国的主权问题。
中国希望在适当时候,通过友好方式同有关国家进行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中方希望友好和平的解决南海问题,促进南海和平共同发展。
(2) 任何关于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张、声明的提出和发布,必须以中国和东南亚有关国家的相互认可为前提,尤其是首先要得到我国的同意和认可,中国不能做出原则性的让步。
任何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张、声明,如果仅仅是南海周边某些国家的单方面主张,并未取得我国的同意和认可,那么这样的主张、声明必须废弃和修改。
如果某些国家不顾我国提出的主权声明和领土主张,欲强行占领我国南海岛礁,那么这样做既有悖于国际法和国际海洋法,也有悖于其他国际关系准则,实际上最终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3) 在南海争端中,一方面,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单方面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等划界相关条款为凭借,以所谓的安全原则、邻近原则等为理论依据,强行占领我南海岛礁,加紧攫取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某些区外大国对南海问题的插手,使南海问题复杂化。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
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
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
在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余年,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之后,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号召,如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认识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
昔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美国,无一走的不是海上兴兵强国之路。
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更是直接证明中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昌盛与海洋休戚相关。
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密切相关。
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均有过各自的海洋文明。
西方海洋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对外探索,冒险,扩张和侵占,其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和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换言之,西方海洋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外向型的。
我国古代海洋文明是黄土文化和农耕意识在海洋上的延续,其特点是闭关自守,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宣扬以我为主的封建统治和文化。
总之,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内向型的。
虽然在元末明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也曾一度走出国门(郑和七下西洋),但最终并未形成向外发展的有利结局。
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jiao权端势力、民族fen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 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V 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
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
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问题》论文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稳定;动荡;未来走向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在南中国海,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试图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礁的主权并在岛礁上兴建设施,强化占领;日本强占钓鱼岛;朝鲜半岛核危机等等。
那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争议和摩擦的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着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一、摩擦和纠纷的原因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 万公里长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 个。
中国还有 1.8 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
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见。
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还有南中国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3、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作者:李北方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8期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多事之春。
在内部,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以前所未见的频次发生;在外部,有来自日本、菲律宾、越南等邻国各种形式的挑衅。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闪现着同一个“幽灵”。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次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作主旨发言,其中谈到,“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这些表述绵里藏针,明眼人一看便知,直指站在中国内外问题背后的那个“幽灵”,也就是美国。
邻国的挑衅是美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下的产物,美国与“三股势力”的联系也是人所共知的。
菲律宾抓捕中国渔民、越南排华浪潮等事件发生之后,有不少人议论,中国会不会针对这些国家进行反制。
中国没有这么做,中国也不应该这么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中国应着力破解最紧要的环节。
而且,中国已经拿出了一套系统的应对方略。
过去一些年向美国“一边倒”的对外战略,造成了中美之间畸形的政治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的沉重负担。
首先是美元外汇问题。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访问非洲时谈到,“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通货膨胀”。
人民币自发行之日起便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人民币币值完全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是为主权货币。
但强制结汇等政策使外汇储备增加,成了事实上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中国现在保有近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地发行了二三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这种联系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主权,政府部分丧失了通过自主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同时还严重加剧了通货膨胀,高房价、高物价等均与此有关。
遏制美国霸权的第一步就是瓦解美元霸权。
在中俄刚刚达成的双边协议中,包括巨额能源交易在内的贸易都可能绕开美元,采取本币结算的方式。
军事理论课题库-选择
按军事技术应用领域分
按军事技术的应用者分
A
103
现代战争手段的核心是()
兵力
武器装备
信息能力
作战空间
C
104
1921
1924
1927
1928
A
41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下举行的()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秋收
武汉
南昌
广州
C
42
()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科学论断。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A
43
.在毛泽东的战争观中,()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阶级矛盾
A
5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为核心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军事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
环境因素
通讯设备
人民力量
A
58
()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解放思想
实践求知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以人为本
C
59
毛泽东提出,()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人民群众
人民
国家
军队
警察
B
15
中华人民解放军的“三化”建设是指()
现代化,知识化,革命化
现代化,正规化,年轻化
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D
16
国防教育的对象是()
学生
高校学生
全体公民
符合征兵条件的人
C
17
()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
简析中国地缘战略形势
简析中国地缘战略形势
中国地缘战略形势的简析如下:
1. 区域影响力扩大: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使得中国能够扩大自己的地区影响力,并在亚洲以及其他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投资和贸易,中国试图加强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的联系,提高自身在这些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
3. 南海争端:中国与邻近国家在南海拥有领土主权争议。
中国声称拥有南海绝大部分海域的主权,但这与其他国家的声索存在冲突。
这一争端使得中国与美国等国的关系紧张,并引发了地区的地缘政治不稳定。
4. 台湾问题:台湾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在政治上保持了独立状态。
中国坚决主张统一台湾,但台湾方面则主张维持现状。
台海问题是中国地缘战略形势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可能引发地区安全和稳定的挑战。
5. 与美国的竞争: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
两国在贸易、军事、科技等领域存在分歧,并试图在亚太地区争夺主导地位。
这种竞争可能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压力,要求它们在两个大国之间做出选择。
总体而言,中国地缘战略形势是复杂而多变的。
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来扩大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争端。
论中国的环印度洋战略构想
亚也 曾有过 以“ 东亚共 同体 ” 整合地区 的尝试 ; 独联 体组建 了集体快速反应部 队。在这种趋势下 , 美 国只 有继续给各个地区整合“ 掺沙子 ” 的同时 , 还要着手 阻断这 三大力量之 间可能 出现的联合。对于美 国而 言, 切断或控制东亚与西欧的战略通道 , 就可以对几 大核心力量分而治之 ,其霸权地位就不会受到有力 的挑 战 。 因此 , 连 接 欧盟 、 俄 罗斯 与 东北 亚 地 区 的通 道, 是未来地缘政治的重心 , 印度洋位列其 中。 2 、 维 护通 行 安 全应 成 为 中 国印度 洋 战略 的 首要 考虑。未来的地缘政治斗争将呈现 4 个新的特点 : 第 争夺将 围绕上述战略通道的“ 打通 ” 或“ 切 断” 而 展开, 其 中的关键变量是科技进步。尤其是交通技术 的提高 , 使得一些潜在盟 国“ 绕道” 会 师变得越来越 容易 , 美 国只靠控制亚欧大陆 的几个“ 点” , 将越来越 难以维持其现有优势。第二, 印度和俄罗斯兼有双重 身份 , 既是参与地缘政治斗争 的主角 , 本身又属于地 缘政治重心 , 是被争夺 的对象。如果善于利用第二种 身份在其它大国之间讨价还价 ,其效果将是以逸待 劳, 事半功倍 。相比主动出击而言 , 这种方式有着更 强 的隐 蔽性 。这 为未来 的地 缘政 治斗 争 , 注 入 了一 个 很大的变数。第三 , 对于当前美 国的地缘战略部署 , 要用 新 的视 角进 行观 察 。一 些观 点认 为 , 美 国现 在 四
作 空间和加 速 西部 沿边 区域发 展 。为 此 , 中国应通过 实施 “ 环 印度 洋战略 ” , 与 印度 洋 区域 国家建 构相 互依 赖 的关 系 , 使 其 不 能或 不愿 追 随美 国。该 战略 的本 质是 综合 国家、 地 方和企 业 的优 势 实 施 的泛 区域 合 作 , 以 中国 西部 沿边 发展 和 高铁 网络 建设 , 带动 和推 进 中 国与周 边 国 家的合 作 为 基础 ; 以 与印度 洋 区域相 关 国 家建立 密切 的社会 经济合 作 关 系为支撑 。 关 键词 : 中国; 环 印度 洋战略 ; 地缘 政 治 态势 ; 内涵 ; 构 想 中图分 类号 : F 1 1 4 . 4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2 9 9 4 ( 2 0 1 4) 0 1 — 0 1 7 5 — 0 3
论中国海上油气通道安全
论中国海上油气通道安全作者:张明明来源:《当代世界》2015年第03期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在西北、东北、西南三大方向布阵能源进口通道,这三个方向通道与原有海上航运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见图)。
但是,在陆上三大通道形成的同时,中国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是否会下降,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海上油气通道概况目前,中国从海外进口原油和天然气主要需经以下几条海运路线:第一条为中东航线。
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主要是从波斯湾出发,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经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再从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南海地区,最终经台湾海峡到达中国内地。
第二条是非洲航线,其中又分为两条。
一条是由北非地区出发,从地中海起航,经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穿过曼德海峡,再过亚丁湾,入阿拉伯海,渡过印度洋,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另一条是由西非地区出发,经过好望角,入印度洋,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
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
经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到中国内地。
此外,还有南美航线,经巴拿马运河入太平洋,最终至中国。
观察上述线路图可看出,中国海上能源通道航距漫长,且线路单一,这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中国地处东亚,油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在其他新航线未开辟的情况下,就使得中国海上的油气运输不得不走上述特定线路和通道。
中国海上油气通道的重要性论及中国海上油气通道的重要性,首先应看到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总进口石油达1.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0.3%。
2009年中国进口石油突破2亿吨大关。
2013年中国进口石油达2.8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5.6%。
有学者认为,石油进口依存度高低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安全程度。
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于50%,说明中国经济已过“危机”线。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耻辱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耻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耻辱,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解放战争,铸造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在抗日战争中,蒙、藏、回联合慰劳抗日将士代表团曾通电表示:“国内各民族绝对不可分,惟有团结一致,牺牲奋斗,方可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
”冀中地区的回族同胞表示:“我们回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等机会,与日寇收买的宗教界败类进行斗争,向国外宗教组织和穆斯林群众揭露日军暴行,宣传中国爱国宗教人士的抗敌业绩。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全民族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平等、互助、团结的民族政策,赢得了中华各族儿女的信任与响应,激发了少数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巨大的卫国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引下,制订和坚持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真正平等地对待一切民族,忠实地代表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与爱戴。
中国共产党以“平等、团结、互助”之心待各族群众,以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实际行动,为各族人民做出了表率。
这一切,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与钦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化为巨大的卫国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命运的历史转折点,成为结束中华民族屡遭外侮的惨痛历史,改变亿万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的契机,为中华各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未来中国联合各地缘政治区的进程中,应该不会采取北约或华约这种单一军事体的形式;也不会进行欧洲一体化之类的进程。
这样做一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习惯,也容易引发与美欧联盟的直接反抗。
合适的选择是建立2——3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其中所包括的国家可以有一定重叠,但主要国家不能重叠,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这第一个组织就是“上海合作组织”。
由于中俄两国最初建立组织时更多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更多的是基于互相依靠的目的而建立了上合组织,因此组织章程并没有固定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加入的标准。
以至于很多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希望加入这一组织时,中俄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暂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目前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仍为中、俄,以及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
另外还有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伊朗做为观察员国。
如果用地缘的标准来为上合组织划定范围,那么它应当以“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国家(亚洲部分)+“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带”国家为主,另外再视情况吸收“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带国家”加入。
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执行的话,俄罗斯、中亚五图、伊朗、阿富汗、蒙古都是天然的成员国,其中中、俄两国为核心国家。
有一半国土在伊朗高原上的巴勒斯坦也在考虑范围内,不过鉴于其与印度的关系,目前只能止步于观察员的位置。
印度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其仍持左右逢源的态度时,给予观察员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
当然,于印度本身也并不想这么快的站队。
而另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组织则应把范围限定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套用日本新首相所提出的概念就是“东亚共同体”。
当然,在这个组织真正成立之前,正式名称仍未定。
但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就开始讨论它的具体成员国。
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是比较明确的,即中、日、韩(朝)三个政治体加上东盟十国。
其中中、日、韩(朝)为核心圈国家,而中国当仁不让的是核心中的核心。
相信这一组织成立这后,蒙古和俄罗斯会试图加入。
对于蒙古这个不重要的国家,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可以吸收。
而对于俄国来说,而需要避免他在这一东亚组织中产生影响。
鉴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确有地缘上的联系,给予一个观察员的位置是较为合适的。
至于美国,如果他想仅凭关岛地区的那些弹丸小岛就平等的介入东亚事务,只能说是美国过于自信了。
对于中国来说,东亚地区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北亚及东南亚部分。
前者包括中、日、韩(朝)、俄,亦可加入蒙古;后者则采用中国加东盟十国的1+10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可以独立的控制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又不至让俄国有被排挤出东亚事物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的实力仍无法对日本构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
这也就是之前我说,中国的选择可以有2——3个的原因。
附:上合组织——东亚共同体组织结构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合适的选择是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各成立一个以独立的政经组织。
前者属于过渡性组织(在中国完全占据优势之前),初期可以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为由。
这样的理由有些类似于上合组织建立之被的借口。
当然,怎样将美国排除在外是一个大问题。
而后者则必须以中国为主导,最初的理由当然是加强各方的经济联系。
中期的战术目标是将人民币做为地区主要流通货币。
鉴于日本也在极力向东南亚渗透,这一组织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将日本的势力排除在东南亚之外。
不如此,不足以最终完成东亚——东南亚的整合工作。
也许欧洲能够接受法——德共治的局面。
但在亚洲,尤其是东亚,这种情况并不会被接受。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有两块。
一是政治;即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当中有足够的支付票。
很多时候,一个50万人口的国家和一个5亿人口的国家,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二是资源;非洲所蕴藏的巨大资源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在非洲的动作是以经济为主。
政治上的战术是“不干涉他国内政”,即只谈利益,不谈主义。
谁上台了都要赚钱的,这一点务实的中国人看得很清楚。
当然,这也是西方最看不惯的。
但中国现在的确无法承担更多的道德义务,何况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存在严重分岐。
中国与非洲的地理距离过于遥远,这使得中国基本无法实施地缘影响力,而很多的只能靠实力来弥补。
将中国的地缘影响力延伸至非洲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印度洋上显示军事存在,这一点也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国家一直在做的,因此索巴里闹海盗的确是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不过印度的地缘优势始终是中国必须面对的,距离是一方面,相似的气候特点也是印度的重要地缘优势(同属热带地区)。
这种气候的适应程度,让愿意到非洲定居的中国人远低于印度人(国观上有几个非洲贴可供参考)。
假以时日,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因此在〈新世界岛论〉中将黑非洲划归为印度的〈地缘利益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以及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特长、对资
源的巨大需求,整个非洲都可以说是中国寻求机会的合作伙伴。
因此中国需要有一个组织对非洲具体实施影响力,这也就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的背景。
当时有40多个非洲国家齐聚北京,颇有点万国来朝的感觉。
这也直接促使美国提升非洲的战略地位,加速建立非洲司令部。
以中国现在的实力,要想在非洲直接获取地缘利益是很困难的。
但也并不代表中国不能有所做为。
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营重点会放在非洲的东海岸,特别是靠近中东的一块,这部分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地(苏丹、索马里正在此地)。
关于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问题,本来想等到中国部分结束后再写。
不过中国部分可能要写很久,正好海盗事件又引得大家关注,索性就先写一点。
就这次事件本身来说,最终的结果对中国是好是坏还不便评说。
从好的一方面说,中国似乎又找到了深入印度洋的理由。
不过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中国来说这次更多的是麻烦。
这并不是说中国自身的主观努力不够,而是因为中国海军刚刚才开始进入印度洋,尚没有构筑好强力支撑点。
即使借这次事件多进去几艘军舰,也没有实际意义。
之前在印度部分我们曾经分析过,无论是出于制衡印度的需要,还是保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中国都需要重点经营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三国。
有了这三个支撑点,中国才能突破印度有可能的制约。
但印度并不是印度洋的全部,尽管它自己希望如此。
最起码在阿拉伯半岛印度并没有什么影响力,那一区域是美国经营的重点。
相应的中国要想在那里找到支撑点也是很困难的。
从地理位置上讲,索马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真有办法施加足够的影响,不尽是非洲的东海岸可以辐射,地中海——苏伊士——亚丁湾——印度洋,这一欧亚海上运输线中国也可以获得发言权。
美国人并非没有意识到索马里的地缘价值,如果不是“黑鹰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美国人可能早就在当地扶植起亲美的“民主”政府了。
之后的放弃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民众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几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区”暂时还没有能力在亚丁湾——波斯湾一线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但如果中国表现出希望控制索马里的意图时,一定会引起美国的警觉。
这是北京方面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也没有实力在这一区域与美国展开正面争夺。
因此中国要想在非洲东海岸找到战略支撑点,就必须将视线再往下移。
那么首先落入中国视线的就是位于索马里南部的肯尼亚。
肯尼亚的位置正好在赤道上,也正处在非洲的腰眼上。
做为中国渗入非洲的桥头堡和控制印度洋的支撑点都是非常合适的。
控制或者影响一个国家的方式有很多种,就中国目前所喜欢采用的方式来说,基础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招。
当然,象当年那样饿着肚皮帮人修铁路的事是不会做了。
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相结合才是最务实的。
肯尼亚所能为中国提供的不仅是印度洋支撑点的价值,最为现实的战术目的是可能通过它将苏丹的石油安全的运出去。
因此中国所提供的方案是从苏丹南部的产油区到肯尼亚港口地区,铁路、公路、石油管道、港口建设的一览子方案。
之前肯尼亚的谈判对象是卡塔尔,最新的消息地中国已经取尔代之成为了主要的合作对象。
至于其中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重要的是中国有机会在非洲东海岸获得一个强力的支撑点。
(仅从商业用途来看,苏丹只是一个开始。
肯尼亚还可以成为非洲内陆国家向中国输出资源的转口国)除却这些战略战术价值以外,肯尼亚近海的石油也是中国所渴望的。
尽管中国有30%的石油从非洲进口,而苏丹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就会放过肯尼亚的石油。
对于资源,发展中的中国总是有无尽的需求(中国的石油勘测团已经开进去了)。
对于政治家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
而对于军事家来说,他们更想知道有没有足够的基地,为他们在印度洋上的航行提供保障。
当然这一点并不出经济目的相冲突,两者的战略
目标都在港口上。
因此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巴基斯坦、缅甸,还是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都对租赁、承包港口抱有浓厚的兴趣。
从公开的信息,我们并不能得到中国在这些地区军事存在的证据。
不过从地缘角度分析出战略重点却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鉴于印度洋由于印度的存在,整体呈现驼峰状。
那我们就试者标注一下,看看中国强力渗透的几个地区联在一起,能不能覆盖这个驼峰状的海洋。
附:中国印度洋战略目标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