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在教授勾股定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步骤,自主发现勾股定理;(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3)教师总结各种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4)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素养。
2.案例二:几何图形的分类与归纳在教授几何图形分类时,一位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观察它们的特征;(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几何图形的分类标准;(3)教师给出几何图形的分类体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4)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创意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分类知识,而且提高了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案例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教授函数图像与性质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绘制函数图像,观察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等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讨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教师总结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丽;(4)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情境教学案例一:小明的奖金小明参加了数学竞赛,获得了1000元的奖金。
他决定用这笔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数学书籍,另一部分用于买文具和小礼品,但又希望两部分的比例是3:2。
请问小明应该如何分配这1000元的奖金?在这个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代数方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让学生列出代数方程组的形式,引导他们求解出合适的分配方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方程组的含义和应用,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思考:如何设计更丰富的情境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求解过程的表述和交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代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法?情境教学案例二:购物优惠小明和小红去商场购物,商场正在举行满减促销活动。
小明买的东西共花了300元,小红买的东西共花了200元。
商场的优惠规则是满200减50元,满300减100元。
请问小明和小红各自享受了多少优惠?在这个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数学的运算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惠规则,计算小明和小红各自享受的优惠金额,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和计算能力。
情境教学案例三:环形花坛一座环形花坛的内径是8米,外径是12米,小明要在花坛周围种土豆,他一共有20平方米的土地可用。
请问小明是否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土豆?思考:如何设计更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求解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体验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生活化、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引导(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引导第一篇范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引导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活情境引导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一、生活情境引导的意义1.激发学习兴趣:生活情境引导教学策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提高实践能力:生活情境引导教学策略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生活情境引导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增强应用意识:生活情境引导教学策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生活情境引导的教学设计1.选定生活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且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引入生活情境,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
3.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情境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在学生参与生活情境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生活情境引导的教学案例案例一:教学内容为“平面几何中的平行线”。
教师可以引入“同桌之间的直线和斜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讨论同桌之间的直线和斜线,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案例二:教学内容为“分数的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分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均匀分给若干人,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四、生活情境引导的注意事项1.生活情境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生活情境的引入应自然、贴切,避免生搬硬套。
3.教师应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情景教学:1.1 情景模拟: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场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求解。
1.2 问题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代数方程时,可以提出类似于“小明有几个苹果,如果再多买5个,就等于小红手中的苹果数”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代数方程的建立和解答。
1.3 建模实践: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统计时,可以设计一个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二、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是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案例分析:2.1 真实案例:教师可以将真实的数学问题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案例,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相似时,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相似三角形案例,让学生分析相似的条件和结论。
2.2 推理推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问题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推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几何证明时,可以提供一些已知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
2.3 问题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数学教学情境几个案例的分析
案例1在学完“平方根”这一节后,我安排了一个思考题:方方是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同学,学了平方根的有关知识后,知道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例如,因为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所以-1没有平方根.有一天,方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假设存在一个数i,并且i 2=-1,那么(-i)2=i 2,因此,-1就有两个平方根i 和-i 了.方方进一步想到:因为(±2i)2=(±2)2i 2=-4,所以-4的平方根是±2i.同理,-9的平方根是±3i.请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求-16,-25,-3的平方根;2.求i 2,i 3,i 4,i 5,i 6,i 7,i 8,……的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将你发现的规律用等式表示出来.评析:设计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意义重构.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范围、技能、态度以及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创设的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尊重了人的个体差异,在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的同时,又弹性地编了具有一定拓展性、探索性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案例2在教“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副抽走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任由学生抽取其中的1张牌(每一组抽取1张),做如下的计算:(其中J 、Q 、K 按11、12、13计算)乘以2后减去4再将差加上4的平方.然后,学生说出结果,让老师猜猜各组所抽的牌为多少.评析: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得以保持.”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法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正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之上的,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之中,比教材上的引例更具有趣味性.案例3在教“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全班同学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每一小组分5张字牌,将5张字牌放在课桌上,要求背面全部朝上,然后开始试验:每次将2张字牌翻过来,经过若干次翻牌后,能否将5张字牌全部翻成正面朝上,为什么?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无论翻多少次都无法将5张字牌全部翻成正面朝上.于是同学们就开始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5是奇数,2是偶数.”有的同学说:“5不能被2整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评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教学脱离实际.”此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充分注意了展现知识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合理恰当地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责任编辑钟毓华)6年月号教学思考对数学教学情境几个案例的分析甘晓春(衡山县第四中学湖南421341)200919。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引言:数学教学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环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一个实际的数学教学情境为例,对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情境描述:在六年级的一个数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些例题练习。
然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班级里有2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50cm、154cm、152cm、140cm、158cm、160cm、…,请你们思考,如何计算出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呢?”学生的思维和反应: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不太熟悉,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一部分学生尝试将所有身高相加,然后除以学生人数来求平均数;还有一部分学生尝试对身高进行排序,然后取中间值作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直接写出众多的数,然后计算平均值太麻烦,他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
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老师观察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计算理解存在一些偏差,于是决定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计算平均数。
老师首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把学生的答案集中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答案的优缺点。
同时,老师分析了学生的计算思路,指出了学生存在的错误或误解,比如一些学生没有区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一些学生在进行加法时有计算错误等。
在学生的基础上,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然后,老师以平均数计算的常见实际应用为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和反思: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明白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差异,学会了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并能够将平均数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发现平均数的应用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已经逐渐从单纯的“运算”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适应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本文将以某一小学数学课为例,对课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探讨。
一、课程设计本堂课是关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主。
在总体课程设计上,整节课程采用了“启发探究”和“体验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组织成了三节不同形式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组内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2. 教师演示示范,全面讲解知识点。
3. 小组合作实践,进行课堂练习、小游戏等活动。
总体来说,该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应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的关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在课堂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灵活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在第一节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以自己的语言和表述方式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克服了踏入怯场的心理。
教师还细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前人的方法来发现,并肯定不同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演示示范环节中,教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措辞,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充分把握学生认知层次,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源、发展及初次应用等几个层面,促成学生会更全面的理解新知识。
在小组合作实践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配对,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如拼图、口算、幻灯片演示、猜数字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汇总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汇总5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篇一(一)四步情境教学法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
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
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
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
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
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
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
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中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
所以,在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创设各种不同的思维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兴趣;案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让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我对教学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的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们共同研讨。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主要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旧知识联结的交点,由旧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来创设情境并引入新课。
教育学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我们通常所说的复习导入、练习导入、类比旧知识导入等均可归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巩固旧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把新知识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地建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相同知识的联系,并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我在讲授二次函数时,首先复习函数的基本概念,再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才教学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对函数就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与认识,学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可见,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唤醒记忆、激发学生对以往生活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情境创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点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案例一: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思考一: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案例二: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思考二: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与解析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解析两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案例一:加法运算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加法运算的教学内容。
故事中,小明有三个苹果,小红给了他两个苹果,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
在讲完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讨论。
接着,教师通过使用教具(如实物、数字卡片等)和示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加法运算的过程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互动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和实践操作,将抽象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教学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针对几何图形的教学,设计了一堂以游戏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引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回答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体验,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及其应用。
同时,教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个案例分别从加法运算和几何图形两个方面,展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方法的应用。
通过情境教学、游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析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提供具体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情境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一个数学问题的情境教学案例,来说明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并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
案例: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甲地有一个人要去乙地。
甲地有一辆自行车,乙地有一辆摩托车。
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0公里,摩托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
如果他们同时从各自的地方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人能够在中间会合?步骤1:引入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甲地和乙地分别是两个相爱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分开,但他们发誓要在中间会合,因此需要计算他们在什么时间会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并询问他们的理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例如甲地和乙地的距离、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速度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速度=距离/时间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用代数方法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方程,求出两人会合的时间。
步骤4:讨论和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例如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如何解决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等。
思考问题:1. 在这个案例中,情境教学的优势是什么?情境教学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这个案例中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个案例中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
线性方程在数学中非常重要,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线性方程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3. 如何将这个案例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案例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例如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数学公式和概念。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与反思
、
数学情境创设的一个极端
在 新 一 轮 的基 础 教 育 改 革大 环 境 中 ,有 的教 师 对 “ 情景创设 ”的认 识产 生了偏差 ,他们认 为上课就得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 的生活环 境出发创 设情 境,让学生小 组合作 、探究学 习,为了创 设情境可谓是 “ 苦思冥想 ”, 不 顾 教学 内容 ,不讲 实效 ,在 课堂 上不 同程 度 出现 “ 花 俏 ”的现象,使创设情境成 了摆 设,中看不 中用 ,教学为 了情境而情境 ,创 设情 境与教学 内容相脱离 。
以复习 与新授 知 识相联 系 的 旧知 识 引入 新课 ,既是
作者 简介:代莉莉,在读硕士研究生。赵小云,硕士, 教授 王伟 ,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数科 院。
情境 创设 ,又 能使 不同水平 的学生复 习巩 固旧知识,通过 类 比,对新知识进行探 究,这不仅有利于 学生的知识建构 和探 究精神 的培养 ,而且也有利 于提 高课 堂的有效性 。
学 内容 ,运 用多 种手 段精心 创 设 的含 有 数学 知识 、数 学 思 想 、数学 方法 的 问题情境 。恰 当的数 学教 学情 境 ,能 唤起 学 生的参 与 意识和 合作 意识 ,有 利 于创 设浓郁 的课 堂气 氛 ,有利 于激 发 学生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树 立 良好 的 学 习信念 ,培养 学 生发现 问题 和 解决 问题 的 能力 ,从而 获得 对数 学 的真正 理解 。 因此 ,创设 有利 于学 生 自主学
程的本 身也有 许 多很适合 的情景 可 以创 设 。 【 案例2 “ 方根 ”教学实 录 】 平 师 :什么 叫算术平 方根 ?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入具体的实际问题或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案例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案例。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一些概念和方法存在困惑的情况。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进位和借位的错误。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不深刻,或者在运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计算步骤。
二、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案例:小明在超市购买了一些水果,其中包括0.5千克的苹果和0.3千克的香蕉。
请问小明一共购买了多少千克的水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出答案为0.8千克。
然而,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运算原理,即0.5加0.3等于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意识到十分制小数的特点,即小数点对齐后,从右到左逐位相加即可。
三、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学生在小数运算中出现进位和借位错误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强调逐位计算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十分制特点,强调逐位相加的计算方法,从而避免进位和借位错误的发生。
2. 实际操作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小数运算的掌握。
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购买食物,并计算购买的总重量。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小数运算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案例分析在其他数学知识中的应用除了小数运算,案例分析方法在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发现图形的特点与性质。
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我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我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关键词:情境;案例;分析;思考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是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
然而,“虚、离、夺、泛”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浪费和无效行为。
案例1:“游离目标”的情境有位教师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中的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自带的钟表,学生各自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的形状像小猫、小兔、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开关就发出悦耳声音的,有的放在桌面上会不停地点头或摇动的等等,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
然而,当汇报交流时,学生由于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的外形和功能上,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把钟面指针、数字、大格、小格说全面的,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却被亮丽形式所淹没,本末倒置,游离目标。
此类“情境”所能给学生的,除了肤浅的视觉刺激,就是浮躁的学习心态。
思考:新课程标准教材将教学内容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也挖空心思地创设各种新颖有趣的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问题的呈现。
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情境激趣,在教学情境上大做文章,造成学生往往只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感兴趣,却很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影响数学课的实效。
案例2:“脱离现实”的情境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小数点搬家”(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提供了三幅主题情境图。
对主题图的作用,教学用书上这样说:教材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一看就犯糊涂:难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从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现实中有这样降价的吗?教材主题图中店门口三块价格牌上的小数分别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觉是三个数字的位置在变,而小数点的位置却没有变,而从4.00到0.04是小数点在搬家,还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开让学生去探究还真是说不清理道不明。
数学中的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
数学中的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数学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数学中的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进行探讨和分析。
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搭建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数学运算、推理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使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和可感知。
举个例子,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一个具体的房间平面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计算每个房间的面积、周长等,通过这种情境的设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情景教学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情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时,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从中获取不同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分析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或虚拟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道关于经济问题的案例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模型的构建和计算方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与情景教学相比,案例分析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而情景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验。
两者在数学教学中各有优势,并能相互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数学中的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叶家智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摘要: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也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提取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学习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景,案例分析,思考
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小学生的学习也带有浓厚的情趣色彩,他们对熟悉的生活实际感到亲切,充满探究的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提取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学习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然而,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创新,在教学中创设别出心裁的情境,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也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下面结合近期观察到的一些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现象之一:情境创设过于开放,目的不明确
〖案例一〗《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片段
教法一:
教师出示一根小棒。
师:孩子们,看到一根小棒,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想到了得数是1的算式,2-1=1,1×1=1。
生:我想到自然数,它是一个自然数。
生:我想到它是一个奇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
教师接下来又拿出两根小棒、三根小棒,还是提出上述问题。
学生们不断地说出新的想法,老师不断地肯定。
就这样,时间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过去了五六分钟,依然没有回归到教学内容上。
教法二:
教师出示一组有一定规律的数字填空。
师:请孩子们想想,该怎么填?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师: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填出来了?谁能说一说?
生:这些数字都是有规律的,根据规律很容易就找出答案。
(教师板书:规律)
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遵照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图形中的规律》。
(就此,板书完整课题,展开新知教学)
【分析】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科学的情境创设,应该是迅速营造一个指向目标探究的学习氛围。
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技能提供感性材料,为提升数学思维提供土壤。
教法一中,虽然创设的问题很有开放性,能够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但是缺乏明确的指向,难以进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表面热闹,其实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生们也一时无法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中。
教法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给一组数字填空,提问: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出答案?引导学生感受掌握规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数学图形中规律的积极性,兴趣盎然,自然进入新知的学
习中。
现象之二:情境创设准备不足,给学生认知带来困难〖案例二〗《相遇问题》教学片段
教法一:
上课伊始,教师随机叫了两个孩子到讲台。
师:你往那走,你往那走(手指方向)。
生(茫然):往哪走?
师(继续手指方向):你们对面走。
(学生面对面不知所措,走走停停)
师:继续走,停停,走过了呀,再重新走……
在教师多次纠正下,两个学生演示的“相遇”情境,终于达到教师的“理想”状态,而后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相遇的”。
至此,学生们已经被眼前的表演整蒙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已经很难正确分析和思考了。
教法二:
教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淘气和笑笑从两地同时出发,在途中两人相遇。
师:这组动画中,淘气和笑笑两人相遇了,你觉得相遇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生:两人要面对面走。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相对而行,又叫相向而行。
生:两人要同时出发。
生:还要走完全程,才能相遇。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适时板书关键词:两个人同时出发走完全程相遇然后顺势导学,进入新课的教学中。
【分析】“相遇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问题,而正确理解“相遇”的数学意义,成为准确找出等量关系的前提。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法一中,教师的初衷是好的,采用现场实际演示的方式让孩子体会相遇的条件。
可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对实际演示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情境创设的失败。
如果在课前提前做个预演,然后在课堂上再表演,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法二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仅仅用了十几秒的动画展示,就把相遇的情境创设了出来,既节省时间,又形象生动。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
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该是精心准备的,仓促和草率,是无法构建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情境的,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现象之三:情境创设缺乏体验,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案例三〗《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法一:
教师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后,进入问题三的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百分数?
生(迟疑):没有。
师:怎么会没有呢?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喝的酸奶盒子上好像有。
师:还有吗?
生(大部分低头无语)。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百分数,大家来看看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老师用课件出示几组百分数,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教法二:
教师在前一节课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百分数,如生活中的饮料、衣服等,新闻中一些经济增长情况数据等。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调查,得到哪些百分数?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踊跃):老师,我调查的是酸奶,大家请看,蛋白质2%,脂肪2%。
生:我调查的是白酒,还有葡萄酒。
红星二锅头酒精含量56%,还有65%的,我爸爸喝的葡萄酒精含量是12%。
生:老师,我调查的是衣服,我的羊毛衫羊毛含量95%。
……
师:你们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老师,我来说。
葡萄酒的酒精含量12%,意思是酒精占整瓶酒的百分之十二,至于白酒就太高了。
师:所以,你要……
生:所以,我要劝爸爸少喝酒,或者不喝酒。
【分析】在案例中,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做到了文本课程的再加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所不同是,教法一中,教师没有考虑到百分数在生活中虽然有广泛的运用,但很多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不发生直接联系,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收集,去挖掘,他们是不会去主动认知的。
而在教法二中,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前安排学生去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引导他们思考这里面的含义,其实等于把情境设置放在了课前。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整理,收集到了很多百分数,有了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在课堂中,老师的简单点拨其实等于激活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自然就会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在自主探
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几点思考:
1.情境创设应简朴实用。
情境的选用应讲究实效,不能为了好看而失去本质。
再绚丽多变的画面,美轮美奂的展示,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那是毫无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情境构建只能是一句空话。
好的数学课堂,情境构建应该是简洁的,甚至是朴素的。
简简单单的一个画面,普普通通的几件物品,惟妙惟肖的动作模仿,抑扬顿挫的寥寥数语,如果能搭建兴趣的平台,营造学习的情景,才是高效的情景。
2.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心理。
教学情境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创设,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爱动手,不少孩子热爱表演,对动画更是爱不释手,数学学习情境创设要以讲故事、直观演示为主;高年级的孩子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发现事物规律和问题的探究过程,更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的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学习数学,探究规律,发展思维,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成为学习的动力。
3.情境创设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进行。
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民主,鼓励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提倡合作与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定会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勇于推理。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创新的火花会也不断闪现。
附件2:
2018年度宿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