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合集下载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2.弦线上的驻波
当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波动传至弦线与滑轮S的接触点B时, 产生了反射,形成了反射波,于是弦线上同时有前进波和反射 波,这两列波是满足相干条件的相干波,在波的重叠区将会发 生波的干涉现象,即形成驻波。此时弦线分段振动,弦线上有 些点振动的幅度最大,称为波幅(如图1所示)。有些点振动 的幅度为零,称为波节。相邻两个波节(或波幅)之间的距离 为半个驻波波长。可以证明,当弦线长度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 即
如图所示,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音叉上,另一端跨 过滑轮S挂上砝码,使弦线具有一定的张力。当音叉振动时,
。 弦线也随之振动,形成了沿弦线传播的行波(横波),其弦振
动频率与音叉频率相同。由波动学知道,波的传播速度V与 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υ=
V
λ
(1)
若知道了波长和横波传播速度,就能求得频率 υ 。
图1 弦振动实验装置
l = n
λ
2
(2)
时,弦线上形成的驻波振幅最大也最定。
3.测量公式
沿弦线传播的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V =
T
ρ
m 其中T=Mg,为弦线所受张力 , ρ = 为弦线的线密度, L
m为弦线的质量,L为弦线的长度
将V,λ ,T,ρ 的表达式代入(1)式可得
n MgL υ = 2l m
测出上式右边各量,就可求出音叉振动频率
数据处理
1.将驻波测量值及弦线长度、质量代入(3)式,求出音叉频 率的测量值。取一组较为准确的测量值与音叉的标准频率 进行比较,求出相对误差。 2.根据公式(3)来分析音叉频率的不确定度,选取一组数据 进行不确定度的计算。 3
.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弦振动实验
胡翠英
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与驻波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波动现象和振动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探究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特性,并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由一根细长的弦、固定装置和振动源组成。

弦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两端,振动源通过机械手柄产生横向振动,使弦发生振动。

实验过程:1. 调整弦的张力:首先,我们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弦的张力,使其保持稳定。

通过调节固定装置上的螺钉,可以改变弦的张力,从而影响弦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2. 观察弦的振动模式:接下来,我们将振动源固定在弦的一个端点,并通过机械手柄产生横向振动。

我们观察到弦在振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振动模式。

当振动源产生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弦会形成稳定的驻波。

3. 测量驻波的节点和腹点:我们使用尺子测量弦上的驻波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节点是弦上振动幅度为零的点,而腹点则是振动幅度最大的点。

通过测量节点和腹点的位置,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的波长和振动频率。

4. 计算波长和频率: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弦的波长和频率:波长 = 2 * 节点间距离频率 = 振动源产生的频率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弦振动和驻波的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当振动源产生的频率等于弦的固有频率时,弦会形成稳定的驻波。

这是因为当振动源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反射波和入射波在弦上形成了干涉,导致驻波的形成。

其次,我们发现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振动源产生的频率有关。

当频率增加时,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波长也会相应改变。

这是因为频率的增加导致波长的缩短,从而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

最后,通过计算弦的波长和频率,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

这进一步验证了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理论。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课题,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弦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弦线振动的研究,探索驻波现象的产生及其特性。

实验目的1. 理解弦振动的基本原理;2. 掌握测量弦线振动频率的方法;3. 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实验器材1. 弦线:长度约为2-3米,材质均匀、柔软的弦线;2. 弦线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弦线的两端,保持稳定;3. 驱动装置:用于产生弦线的振动;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5. 各类测量仪器:尺子、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 将弦线固定在实验装置的两端,保持稳定;2. 调整驱动装置,使其产生合适的振动频率;3.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4. 观察弦线的振动模式,并记录下来;5. 调整驱动装置的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6. 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并计算波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弦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波动传播过程中,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成的现象。

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由一系列波节和波腹组成,波节为振动幅度最小的位置,波腹为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驱动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驻波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不匹配时,弦线上不会形成驻波,而是呈现出不规则的振动模式。

通过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线的波长。

波长是指波动中一个完整波动周期所占据的距离。

根据波动理论,波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系,即波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因此,通过测量波长和频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现象。

弦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调整驱动频率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振动模式。

驻波现象是波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波节和波腹的叠加形成。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2、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

【实验器材】XZDY-B 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磁铁、钩码、滑轮、电子天平等。

【实验原理】驻波是一种波的叠加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振动现象中。

本实验通过通有交流电的铜导线在磁场中的振动,观察弦振动驻波的形成,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与线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并利用弦线上产生的驻波,测出驻波的波长。

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维持弦线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横波的传播速度v 与张力T 及弦线的线密度ρ(即单位长度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Tv ρ=(1)。

设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波长为λ,则根据v f λ=,有1Tfλρ=(2)。

根据式(2)可知,若弦线的振动频率f 和线密度ρ一定,则波长λ与张力T 的平方根成正比。

如图所示,弦线的一端通过劈尖A ,另一端跨过劈尖B 后通过滑轮挂钩码,当铜导线振动时,振动频率为交流电的频率。

随着振动产生向右传播的横波,此波由A 点传到B 点时发生反射。

由于前进波和反射波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但传播方向相反,所以可互相干涉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弦上各点的振幅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有些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有些点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两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等于形成驻波的相干波波长的一半。

当弦的长度L (A 、B 两劈尖之间的距离)恰为半波长(2λ)的整数倍时产生共振。

此时驻波的振幅最大且稳定,因此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为:(1,2,3......)2L nn λ== (3),式中n 为半波数。

可见,由驻波的半波长的波段数n 和弦长L ,即可求出波长λ,则2(1,2,3......)L n n λ==(4)。

由公式(2)和(4)可得弦线的线密度2224Tn L f ρ=(5)。

【实验内容】1、打开电源,启动弦振动仪,观察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 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 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大学物理实验弦线上的驻波

大学物理实验弦线上的驻波

11 级
砝码托 40 克,若无砝码托则加两只 20 克砝码)接上电源,使音叉振动大小合适,能看到稳

中 心
数据表格
1. 观察驻波现象并加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弦线上的振动
驻波是由两列传播方向相反而振幅、频率都相同,且相位差 1 恒定的简谐波波叠加而成 的。驻波有一维驻波、二维驻波等。例如,按某些频率激发弦乐器的弦线振动,弦线就会形 成一维驻波。对于话筒的膜片、锣鼓鼓面,它们形成的驻波分布在平面或曲面上,这是二维 驻波。驻波在声学、光学、无线电工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使 用 学 生 成 贤 学 院 物 理 实
实验内容
1. 定性观察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1) 装好仪器, 移动音叉使弦线长约为 120cm。 在弦线一端的砝码托上加 20 克砝码 (连 定的驻波,并使振幅最大。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2.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 yT t y ∂∂=∂∂μ(1)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2222x y V t y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f1=(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11lg lg lg lg 22T f λμ=-- (3)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g λ-l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的关系成立。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铜丝);4、可动刀片支架;5、可动刀口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9123456781011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面板图 (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电 源ON复位 幅度 调节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频率调节H Z1 2 3 45FD-SWE-II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 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 ,弦线一端通过定滑轮⑦悬挂一砝码盘⑧;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片支架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⑤。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波、光波等波动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驻波现象则是弦振动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产生于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反的波在同一介质中相遇并叠加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弦振动和驻波现象,深入理解波动性质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实验设备与方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根细而柔软的弦,将其两端固定在实验台上,并通过一个发声装置产生振动。

我们使用一个频率可调的声波发生器,将声波传导到弦上。

同时,我们在弦上设置了一系列固定的振动节点和腹点,用以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

实验过程与观察: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调整发声装置的频率,使其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

随着频率的逐渐增大,我们观察到弦上出现了一系列驻波现象。

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发现弦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节点和腹点,它们交替出现,并且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接下来,我们将实验中的发声装置移动到弦的不同位置,重新调整频率,观察到了不同的驻波现象。

我们发现,当发声装置位于弦的中间位置时,形成的驻波现象最为明显,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也最大。

而当发声装置位于弦的两端时,驻波现象几乎消失,弦上只表现出简单的振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弦上形成的驻波现象是由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反的波在弦上相遇叠加形成的。

这两个波分别由弦的两端发出,形成了一个定态的波动模式。

其次,驻波现象的形成与弦的固有频率以及发声装置的频率密切相关。

只有当这两个频率相等时,才能形成稳定的驻波现象。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驻波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弦两端的波反射与干涉所致。

当波到达弦的固定端时,发生反射并改变相位,然后与原始波相叠加。

如果两个波的相位相反,它们将相互抵消,形成节点。

而如果两个波的相位相同,它们将相互增强,形成腹点。

这种反射与干涉的过程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了稳定的驻波现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现象的物理原理。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

2、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

[实验仪器] XZDY -B 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

[实验原理]如上图所示,弦长L 为A ,B 两劈尖之间的距离,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为:/2(1,2,3......)L n n λ== 式中n 为半波数。

弦线中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v = ......... (1) 式中T 为弦线中的张力, ρ为弦线的线密度。

根据v f λ=得:2/v f L n = (2)由(1)(2)两式可得: f = (1,2,3......)n = (3)由(3)式可知,当给定T L ρ、、,频率f 只有满足该式关系才能在弦线上形成驻波。

同理,当外力去驱动弦振动时,外力的频率必须与这些频率一致,才能促使 弦振动的传播形成驻波。

[实验内容]1、打开电源,启动弦振动仪,观察均匀弦振动传播时形成的驻波波形。

2、测定弦线的线密度选取频率100f H z =,张力T 由40g 钩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

调节劈尖A 、B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依次出现n=1,2,3波段的稳定驻波,记录下相应的弦线长i L ,由(3)式算出i ρ(1,2,3......i =)求出平均值ρ。

3、在张力T 一定的条件下,改变频率f 分别为50、75、100、125、150H z ,调节弦长L,使弦上出现1n=个驻波段。

记下相应f、n、L值,由(2)式n=、2求出弦线上的横波速度v。

4、在频率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张力T的大小,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

选取75=,张力T由钩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

以30g钩码为起点每次增f H z加10g直至钩码质量达到60g。

在各张力作用下调节弦长L,使弦长出现1n=、n=个驻波段。

记下相应T、n、L值,由(2)式计算出弦线上横波的速度v 25、数据处理(表格自拟)[思考练习]1、能否将细铜丝弦线换成细铁丝或是细线?为什么?。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3页第一页:实验名称:弦驻波实验实验原理:弦驻波是指在两端固定并受一定张力作用下的弦子上,由于弦子的振动而形成的波动现象。

当弦子振动的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时,在弦子上会形成一系列波峰和波谷,这种状态被称为驻波。

实验材料:弦子、螺钉、扳手、符合弦子长度的振动板、线圈、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实验过程:1.将弦子固定在一侧的螺钉上,穿过振动板并拉直。

将另一侧的弦子固定在无线电线圈上。

2.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得弦子的振动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

可以通过变化振动板的长度和张力来调整弦子的固有频率。

3.观察弦子上形成的驻波现象,并使用示波器显示出波形。

第二页: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弦子的长度和张力时,要注意不要使弦子太紧或者太松,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以便于观察弦子上的驻波现象。

3.在使用示波器时,要注意将其接在弦子的两端,并调整合适的垂直放大倍数和时间基准,以便于观察驻波的波形。

实验结果分析:1.驻波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弦子振动频率趋近于弦子固有频率,才能使得波峰波谷不断循环出现。

2.在一定条件下,弦子上的驻波现象稳定不动,可以提取弦子的固有频率。

3.弦子的固有频率与其长度和张力有关,通过调整长度和张力可以调节弦子的固有频率,从而控制弦子上的驻波现象。

第三页:实验结论:通过弦驻波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驻波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弦子的长度和张力,使得弦子振动频率趋近于固有频率,从而使得驻波现象稳定出现。

在观察弦子上的驻波现象时,可以使用示波器显示弦子的波形,以便于更加直观的观察弦子上的波动现象。

弦子的固有频率与其长度和张力有关,通过调节这些变量可以控制弦子的固有频率,进而控制驻波现象的出现。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探究1151914 李海鹏一、实验名称:弦驻波现象的探究二、主要装置:振荡器(调节振动源的振幅和频率),振动源,松紧带(充当驻波的介质)三、物理原理: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当波由波密媒质进入波疏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没有半波损失。

当波由波疏媒质进入波密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有π的相位突变,有半波损失。

所以驻波在两固定端形成的是波节。

相邻波节和波腹的距离为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应满足如下条件是才能形成驻波。

四、实验现象: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松紧带的两端分别与振动源和固定端(入射波反射点)相连。

当振荡器开启时,将会形成简谐波,入射波和反射波干涉,当频率波长满足条件时将在松紧带上形成驻波。

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满足如下条件时才能形成驻波。

调节合适的频率与振幅使得驻波形成之后,可以看到在驻波中,直线上的某些始终静止不动,这样的点叫做波节。

某些点的振幅具有最大值,这些点称为波腹。

波腹处的振幅等于一个波的振幅的两倍。

固定端形成的永远是波节。

波形上的不同点以不同的振幅在波节两边以相同的频率做往复运动。

两波节中间的点,振幅最大;越靠近波节,振幅越小。

此时绳上的各点,只有段与段之间的相位突变,没有震动状态或相位的逐点传播,没有什么能量向外传播。

每一个节点的两侧的各点总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当右边的点向上移动时,左边的点向下移动,说明节点两边的位相相反。

而相邻两节点间的各点,虽然它们的振幅不同,但它们却同时经过平衡点,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点的向相同方向运动,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位相。

分别改变振动频率以及振幅,观察松紧带的振动情况。

频率增大,驻波形成的越多,即两波节之间的距离越小。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哈工大物理实验中心班号33006学号1190501917姓名刘福田教师签字实验日期2020.4.19预习成绩学生自评分总成绩(注:为方便登记实验成绩,班号填写后5位,请大家合作。

)实验(三)弦振动和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张力为T,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运动方程其中x: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振动位移;而典型的波动方程为通过比较(1)、(2),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λ,则横波沿弦线传播的速度可表示为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波长的测量:驻波方法图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①将弦线一端固定在鞋盒侧面,线跨过鞋盒沿,另一端下垂并悬挂一水瓶。

实验装置如图3-1图3-1②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移动筷子位置,使半波长λ/2分别为10、15、20、25、30c m。

③用牙签波动弦线发出声音,利用P h y p h o x分别测出线的振动频率f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①固定A B之间的距离并测量②利用小量杯等量地增加水瓶中水的体积,即等量地改变弦线的张力T③波动弦线,用软件p h y p h o x测量不同张力下弦线的振动频率f3、验证三分损益法①保持弦线张力不变,先将A B的距离固定,测出此时的频率,并将音调定为基准音D o,算出相应的F a,S o l,L a,高音D o的理论频率。

②移动筷子,缩短A B距离,波动弦线,先粗略听出F a音,再微调距离使得P h y p h o x 测出的频率恰为理论的F a音频率。

测出相应的A B距离。

标记F a位置。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

弦振动与弦驻波实验波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我们通过前进的波和反射波叠加可以得到驻波。

在和振动源连接的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可以直观而清楚地了解弦振动时驻波形成的过程。

用它可以研究弦振动的基频与张力、弦长的关系,从而测量在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并由此求出振动源的频率,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学习与弦振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规律;2.通过实验测量振动源的频率。

二、实验设备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

图1 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面板示意图(一)THQZB-2型弦振动仪信号源弦振动仪信号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频率计:用于显示信号源频率;扬声器接口:用于连接信号源与实验仪中扬声器接口,驱动扬声器工作;复位按键:用于当仪器出现死机或其他异常时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频率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幅度。

(二)THQZB-2型弦振动实验仪弦振动实验仪结构如图2所示:图2 THQZB-2 型弦振动实验仪结构简图弦振动实验仪由振子(扬声器)、滑块1(固定)、滑块2(可移动)、滑轮、弦线、砝码、标尺、导轨等几部分组成。

三、实验原理1.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在拉紧的弦线上,波沿某方向传播的速度(大学物理课中讲过)为(1)式(1)中为波速,为弦线张力,是弦线密度。

2.振动频率与横波波长、弦线张力及线密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振动源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悬挂砝码。

当振子振动时,弦线也在振子的带动下振动,即振子的振动沿弦线传播,弦线振动频率和振子振动频率相等。

选择适当的砝码重量,可在弦线上形成稳定的驻波。

驻波波长为,则弦线上横波传播的速度为:(2)将式(2)代入式(1)得(3)设弦线长为L,形成稳定驻波时,弦线上的半波(波腹)数为,则,即(4)将式(4)代入式(9)得(5)式(5)表明线密度、长度和张力与弦振动频率的关系。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弦驻波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探究1151914 李海鹏一、实验名称:弦驻波现象的探究二、主要装置:振荡器(调节振动源的振幅和频率),振动源,松紧带(充当驻波的介质)三、物理原理: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当波由波密媒质进入波疏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没有半波损失。

当波由波疏媒质进入波密媒质时,在分界面处,反射波与入射波有π的相位突变,有半波损失。

所以驻波在两固定端形成的是波节。

相邻波节和波腹的距离为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应满足如下条件是才能形成驻波。

四、实验现象:当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直线沿着相反的方向传播时,产生特殊的干涉现象,即驻波。

松紧带的两端分别与振动源和固定端(入射波反射点)相连。

当振荡器开启时,将会形成简谐波,入射波和反射波干涉,当频率波长满足条件时将在松紧带上形成驻波。

因为波长有一定限制,一波长和松紧带的长度满足如下条件时才能形成驻波。

调节合适的频率与振幅使得驻波形成之后,可以看到在驻波中,直线上的某些始终静止不动,这样的点叫做波节。

某些点的振幅具有最大值,这些点称为波腹。

波腹处的振幅等于一个波的振幅的两倍。

固定端形成的永远是波节。

波形上的不同点以不同的振幅在波节两边以相同的频率做往复运动。

两波节中间的点,振幅最大;越靠近波节,振幅越小。

此时绳上的各点,只有段与段之间的相位突变,没有震动状态或相位的逐点传播,没有什么能量向外传播。

每一个节点的两侧的各点总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当右边的点向上移动时,左边的点向下移动,说明节点两边的位相相反。

而相邻两节点间的各点,虽然它们的振幅不同,但它们却同时经过平衡点,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点的向相同方向运动,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位相。

分别改变振动频率以及振幅,观察松紧带的振动情况。

频率增大,驻波形成的越多,即两波节之间的距离越小。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弦振动与驻波研究【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2.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 yT t y ∂∂=∂∂μ (1)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f1=(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11lg lg lg lg 22T f λμ=-- (3) 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g λ-l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铜丝);4、可动刀片支架;5、可动刀口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面板图(1、电源开关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5、频率指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弦线一端通过定滑轮⑦悬挂一砝码盘⑧;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片支架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⑤。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大物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哈工大物理实验中心班号33006学号1190501917姓名刘福田教师签字实验日期2020.4.19预习成绩学生自评分总成绩(注:为方便登记实验成绩,班号填写后5位,请大家合作。

)实验(三)弦振动和驻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张力为T,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运动方程其中x: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振动位移;而典型的波动方程为通过比较(1)、(2),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λ,则横波沿弦线传播的速度可表示为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波长的测量:驻波方法图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1、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①将弦线一端固定在鞋盒侧面,线跨过鞋盒沿,另一端下垂并悬挂一水瓶。

实验装置如图3-1图3-1②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移动筷子位置,使半波长λ/2分别为10、15、20、25、30c m。

③用牙签波动弦线发出声音,利用P h y p h o x分别测出线的振动频率f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①固定A B之间的距离并测量②利用小量杯等量地增加水瓶中水的体积,即等量地改变弦线的张力T③波动弦线,用软件p h y p h o x测量不同张力下弦线的振动频率f3、验证三分损益法①保持弦线张力不变,先将A B的距离固定,测出此时的频率,并将音调定为基准音D o,算出相应的F a,S o l,L a,高音D o的理论频率。

②移动筷子,缩短A B距离,波动弦线,先粗略听出F a音,再微调距离使得P h y p h o x 测出的频率恰为理论的F a音频率。

测出相应的A B距离。

标记F a位置。

大学物理实验----弦振动驻波

大学物理实验----弦振动驻波

弦振动驻波的研究【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时驻波的形成;2.验证弦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验证弦线波传播规律ρTV =,λ⋅=f V 。

【实验仪器】本实验用产生稳定驻波的实验装置产生驻波(如图1所示)。

波源A 是由电力驱动的电动音叉,能够产生机械波。

B 是一个定滑轮,称为节点。

从音叉A 的端部引出一根弦线穿过B 点后弯折,弦线的另一端悬挂一重物M 。

重物产生的重力就是加在弦线上的张力。

【实验原理】1. 求弦线线密度的原理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本身的物理属性有关系。

当一列横波沿弦线传播时,若维持张力T 不变,则横波的传播速度v 与弦线上的张力T 及弦线的线密度ρ的关系为ρTv =。

若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波长为λ,则ρλTf v =⋅=,即ρλTf1=,若f 、ρ固定,则 λ∝T 。

精确测定λ和T ,作λ~T 图线,若其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则上述观点得到验证。

若知道f ,T ,λ则可求出弦线的线密度。

2. 用驻波法求波长的原理从波源A 发出的机械波沿着弦线向前传播。

机械波传播到节点B 后即被反射,反射回来的机械波仍然沿弦线传播。

发射波(波1)与反射波(波2)在C 点相遇,如图2。

波1比波图1 驻波发生装置源A 的相位延迟了πλϕ21⋅=x。

波2比波源A 的相位延迟了ππλϕ+⋅-=222xL 。

其中2ϕ里面附加的相位π是由于在节点B 的位置处,波是由波疏介质(弦线)入射到波密介质(金属定滑轮),因此产生半波损失,产生π的相位突变。

波1和波2在C 点处的相位差ππλϕϕϕ+⋅-=-=∆22212xL c 。

对于C 点来说,两列波的相位差恒定。

且两列波是从同一个波源发出的,故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满足机械波波的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幅相近,相位差恒定),会产生波的干涉现象。

图2 驻波原理当波源到节点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的时候,即2λ⋅=m L ,m 为整数,在C 点处相遇的两束波的相位差为πλππππλλϕ22222⋅-+=+⋅-=∆xm xm c 。

实验二 弦振动驻波的研究_大学物理实验_[共2页]

实验二 弦振动驻波的研究_大学物理实验_[共2页]

67
4.用图解法处理数据
求得L 与T 2的比值,以摆长为纵坐标,摆动周期的平方T 2为横坐标,作L 与T 2的关系图,
并求L 与T 2的关系式。

若图线为直线,求其斜率2L
b T =,并根据式(4-5)得
g=4 2
b 【参考表格】
表4-1
用B 型单摆装置测摆长L 和周期T
表4-2 不同摆长下单摆的周期T
次数
1 2 3 4 5 6
L (m) T (s) T 2(s 2)
【思考题】
① 为什么测量周期T 时,不直接测量往返一次摆动的周期?试从误差分析来说明。

② 如果单摆的摆角超过5°很多,如15°等,测量其周期并和摆角小时加以比较,结果如何?
③ 单摆在摆动中受到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试问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请根据实验的观察作出回答,并说出理论根据。

实验二 弦振动驻波的研究
【实验目的】
① 观察并研究驻波的形成,加深对驻波特点的了解。

② 验证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仪器和用具】
电振音叉、弦线、分析天平、滑轮、弹簧、砝码、低压电源、米尺。

弦振动驻波实验PPT课件

弦振动驻波实验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数据表格
第11页/共13页
注意事项
• 驱动传感器与接收传感器不能靠得太近,否则会产生干 扰,两个传感器的距离应大于10cm。
• 改变砝码质量时要轻拿轻放,要使砝码静止后再进行测 量。
• 在移动劈尖调整驻波时,磁铁应在两劈尖之间,且不能 处于波节位置,要等波形稳定后,再记录数据。
第12页/共13页
mg
f 2 2
和E
Δ
计算 和
Δ
(2 f
)2
(2Δ
)2
Δ
(m
)2
f
m
第8页/共13页
实验内容
2. 测定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1)测得张力及所测线密度,测定弦线中的横波波速vf
T
vf
(2)在同一张力条件下,测出共振频率及波长,测量弦线中 的横波波速vf
vf f
第9页/共13页
数据表格
第10页/共13页
(3)
第2页/共13页
实验原理

2Acos 2x
0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x (2m 1) , 4
m 0,1, 2

2Acos 2x
2A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
x m ,
2
m 0,1, 2
相邻两波节(或波腹)的距离为
xm xm1 2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的距离, 就可以确定波长。
由于弦的两端分别由劈尖ab支撑故两端点劈尖必为波节又由于相邻两波节的距离为2所以当弦上出现稳定驻波时ab两点的距离l必为2的整数倍
实验原理
驻波可以由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相等, 传播方向相反的简谐波叠加和干涉产生。

实验七 弦线驻波讲稿

实验七 弦线驻波讲稿

实验七 固定均匀弦振动在自然界中,振动现象是广泛存在,广义地说,任何一个物理量存在 一个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可称为振动。

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波动具有自己特征,首先它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且伴随能量的传播;另外,波动还具有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现象,本实验研究波的特征之一,干涉现象的特例:驻波。

【实验目的】1、了解固定均匀弦振动的传播规律。

2、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的传播时形成驻波的波形。

3、测量均匀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和均匀弦线的线密度。

【实验仪器】均匀弦振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原理】设一均匀弦线,一端由劈尖A 支柱,另一端由劈尖B 支撑。

如图所示,对均匀通电弦线在磁场的扰动下,引起弦线上各质点的振动,于是波动就由A 端朝B 端方向传播,称为入射波;再由B 端反射沿弦线朝A 端传播,称为反射波。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一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将相互干涉,移动劈尖B 到适当的位置,即2λ⋅=n L AB ,弦线上的波就形成稳定的驻波。

这时弦线上的波被分成几段且每段波两端的点始终静止不动,而中间的点振幅最大。

这始终静止不动的点称为波节,振幅最大的点称为波腹。

驻波的形成如图2所示。

设图2中的两列波是沿x 轴相反方向传播的振幅相等、频率相同的简谐波,向右传播的波用细实线表示,向左传播的波用细虚线表示,它们形成的驻波用粗实线表示,由图二可见两个波腹间的距离都是等于半个波长,这可从波动方程推倒出来。

驻波是由振幅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同频率、同振动方向、相位差恒定),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涉现象。

下面用简谐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

设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入射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且在0=x 处,振动质点向上达到最大位移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为:)(2cos 1λπxft A y -= ; )(2cos 2λπxft A y +=式中A 为简谐振动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弦振动与驻波研究
【实验目的】
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
2.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
222x y
T t y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
方程 22222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
T
V =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μ
λT
f
1
=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11
lg lg lg lg 22
T f λ
μ=-- (3) 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g λ-l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
2
1),则证明了λ∝2
1
T 的关系成立。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

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动簧片;
3、弦线(铜丝);
4、可动刀片支架;
5、可动刀口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
9
123456
7
8
10
11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面板图
(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示)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 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 ,弦线一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
电 源
O
复位 幅度 调节
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频率调节
H Z
1 2 3 4
5
FD-SWE-II
端通过定滑轮⑦悬挂一砝码盘⑧;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片支架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⑤。

滑轮⑦固定在实验平台⑩上,其产生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若弦线下端所悬挂的物体的质量为m (包含砝码和砝码盘及悬线的质量),张力mg T =。

当波源振动时,即在弦线上形成向右传播的横波;当波传播到可动刀口与弦线相交点时,由于弦线在该点受到刀口两壁阻挡而不能振动,波在切点被反射形成了向左传播的反射波。

这种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即形成驻波。

当振动端簧片与弦线固定点至可动刀口⑤与弦线交点的长度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可得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振动簧片与弦线固定点为近似波节,弦线与可动刀口相交点为波节。

它们的间距为L ,则
2
λ
n
L = (4)
其中n 为任意正整数。

利用式(4),即可测量弦上横波波长。

由于簧片与弦线固定点在振动不易测准,实验也可将最靠近振动端的波节作为L 的起始点,并用可动刀口④指示读数,求出该点离弦线与可动刀口⑤相交点距离L 。

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 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连接。

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①(振动源面板如图2所示)。

面板上数码管⑤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Hz 。

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②中(增加频率)或▼(减小频率)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④,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③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

【实验步骤】
1. 组装好实验装置。

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 交流电源接通。

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①,并能频率调节键,设定一个波源振动的频率(一般取为100Hz ,若振动振幅太小,可将频率取小些,比如90Hz )。

2. 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T (见数据记录表)。

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刀口⑤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并把可动刀片支架④移至第二个节点。

用实验平台⑩上的标尺⑥测量每种情况下支架④和⑤之间的距离L 值,数出L 范围内的半波数,根据式(4)算出波长λ,并记录对应砝码质量。

【数据记录与处理】
1. 列表记录实验数据
波源振动频率f =( )Hz ,0m 为砝码盘和悬线的质量,L 为产生驻波的弦线长度,n 为在L 长度内半波的波数(n 不能太小),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附:重力加速度
2
9.794m /s g ≈;0m =( +h
μ
)k g, 其中h 为悬线长度、
0.001604kg /m μ≈是铜线的线密度。

表1 给定频率的实验数据表
下面取如下数据作为例子,给出理论值。

波源振动频率f =( 100 )Hz ,0m 为砝码盘和悬线的质量,L 为产生驻波的弦线长度,n 为在L 长度内半波的波数(n 不能太小),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附:重力加速度29.794m /s g
≈;0m =(38.50*10
-3
+h μ)k
g=0.03880kg, 其中h=21.00*10-2m 为悬线长度、0.001604kg /m μ≈是铜线的线密
度。

表2 给定频率f =100Hz, 0m =0.03880kg 的理论数据表(此表不要写进实验报告册)
理论上,不同条件下的波长差应该满足如下规律:
1
i i
λλ
+
-=-=-
=≈

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理论结果来粗略地判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处理
(1)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logλ—log T的线性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见附录部分),要求用计算机打印出拟合曲线图并在图上给出拟合公式和相关系数(令log
x T
=,log

=)。

(2)写出实验总结(包括自己对实验的看法或者体会,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是否达到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
1、须在弦线上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时,再测量驻波波长。

2、张力包括砝码与砝码盘的质量,砝码盘的质量用天平称量。

3、当实验时,发现波源发生机械共振时,应减小振幅或改变波源频率,便于调节出振幅大且稳定的驻波。

【思考题】
1. 求λ时为何要测几个半波长的总长?
2.为了使logλ-log T直线图上的数据点分布比较均匀,砝码盘中的砝码质量应如何改变?
附录: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
设两个物理量x、y满足线性关系y = a+bx,等精度地测得一组互相独立的实验数据(来推算a和b)
{x i,y i} i = 1,…..,n
当所测各y i值与拟合直线上的a +bx i之间偏差的平方和最小,即残差
21
[()]n
i i i Q y a bx ==-+∑ (A-1)
取小。

所得系数a ,b 最好,拟合公式即为最佳经验公式。


1
1
2[()](1)02[()]()0n
i i i n
i i i i Q y a bx a Q
y a bx x b ==∂=-+-=∂∂=-+-=∂∑∑ (A-2)
得出a ,b 最佳值为
1112222
11n n n i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y x n x y x y xy b x x x n x =====⎛⎫⎛⎫⎛⎫
- ⎪⎪ ⎪⋅-⎝⎭⎝⎭⎝⎭==-⎛⎫- ⎪⎝⎭
∑∑∑∑∑, (A-3)
2211112222
11n n n n i i i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x y x y x xy x x y
a y bx x x x n x ======⎛⎫⎛⎫⎛⎫⎛⎫
- ⎪⎪ ⎪⎪⋅-⋅⎝⎭⎝⎭⎝⎭⎝⎭===-⎛⎫-- ⎪
⎝⎭
∑∑∑∑∑∑. (A-4) 将a 和b 值带入线性方程y a bx =+,即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我们根据(A-3)和(A-4),就可以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但是,不论测量数
据(),i i x y 是不是线性关系,由上面公式都能求出a 和b ,所以必须有一个判断测量数据是否为线性的标准,这就是相关系数r ,
r =
(A-5)
|r |的值在(0,1]区间中。

r 越接近于1,,x y 之间线性越好;r 为正,直线斜率为正,称为正相关;r 为负,直线斜率为负,称为负相关。

r 接近于0,则测量数据点分散或之间为
,x y 为非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