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复备课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 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

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教具、学具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学唱《赶圩归来阿里里》复备课1、简介作品: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80年代,古笛、黄有异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很快唱红了全国。《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中国文化部举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学音乐教材,联合国科教文卫组指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赶圩,又名“赶闹子” 、“逢闹子” ,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 ,“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 ,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 1979 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1985 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 ,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1987 年12 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3、词作者简介:古笛:壮族,1932 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二、聆听《小河淌水》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 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

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器的感受。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5、再次聆听。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竖笛教学过程

一、聆听《迪克西岛》。

1、导入:选择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随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在《口哨与小姑》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器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复备课(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2)出示短笛的图片,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乐曲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

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二、吹奏

《箫》。 1、学习超高音吹奏:吹奏时,要加大吹奏的力度,口风要集中,但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容易吹出刺耳的声音。(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2、学习跳音与连音吹奏:要掌握好断与连的吹奏方法,吹出断、连的效果。断奏与吐奏相似,发音要迅速、短促,这样更有跳跃感。 3、练习两个声部配合练习。三、课堂小结:音乐《迪克西岛》给你什么感受?“箫” 哪句不好吹?你想给同学哪些建议?板书设计: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教案设计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课堂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本节课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欣赏通俗歌曲。通过介绍通俗歌曲的特点以及我国不同时期通俗歌曲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见解,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 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二、作品欣赏 1.《何日君再来》 2.《外婆的澎湖湾》 3.《小城故事》 4.《黄土高坡》 5.《天堂》 三、探索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对“通俗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并能主动参与讨论。 2.能够充分感受、体验通俗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 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列举、分析、讨论及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具:CAI课件音乐设备电脑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三首歌曲。 ①《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费加罗的婚礼》,艺术歌曲,美声唱法) 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民歌,民族唱法) ③《弯弯的月亮》(通俗歌曲,通俗唱法)

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分别用三种唱法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民歌、一首通俗歌曲,不同演唱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同一首歌曲也可能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通俗歌曲的艺术殿堂,共同去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歌曲? 展示:通俗歌曲亦称流行歌曲,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适合一般市民群众爱好的,轻松活泼、易学易唱的、便于流传的歌曲。它是与艺术歌曲、民歌相对而言的梦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爱情主题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叙说理想、生活、抒发思念之情等。 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练,旋律流畅、口语化较强、易学易唱,流传范围广泛,富于时代性。各个时代的通俗歌曲具有各自的特点,歌曲常使用一个固定的节拍或固定的节奏型等,乐队一般用电声乐队演奏。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四、感受与体验 导语:我国通俗歌曲从起源到今天的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究竟我国各个时期通俗歌曲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所有的通俗歌曲都适合中学生演唱呢?通俗歌曲到底可不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呢?这些正是我想在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首我国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 (1)欣赏《何日君再来》 (2)师总结并简介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者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另一方面反动统治者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首歌正是这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3)当时通俗歌曲的特点:格调低下,情绪消沉,低级庸俗,在唱法上卖弄风情。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培养学生对合唱这一歌唱形式的认识,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标准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参与二部合唱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有意识的参与合唱,并且在合唱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树立良好的声部概念,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合唱歌曲打下基础。同时,也使学生敢于创编。 2、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不断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助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母和感恩的意识与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活动以及动手搜集资料的份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二部合唱的和谐、准确。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气息练习 闻花式呼吸:吸气——呼气(吐“丝”) 3、发声练习 单旋律: 2/43—|226(低音)|1-|66(低音)3(低音)|| Lalalalalalalala 和声: 2/46—|6—|| 3—|3—|| LALA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播放视频片段,通过师生对话——献给妈妈的礼物,引出课题《妈妈格桑拉》。

活动3【讲授】新课教学 (一)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视频 思考: 1、这首歌的旋律育哪个地区的民歌风格相似?(藏族) 2、歌曲中的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 (“格桑拉”是一种极其耐寒的植物,在藏族里是一句藏语,意为“金露梅“,“格桑”表示幸福,“拉”表示对人的尊敬。“妈妈格桑拉”就是祝妈妈幸福。) (二)视谱聆听歌曲《妈妈格桑拉》 想一想: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的、深情的) 2、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稍慢) 3、歌曲共分为几个乐段,分别表述的是什么? (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 第二乐段抒情——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 (三)分乐段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教唱《妈妈格桑拉》 1、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2、跟琴学唱第一乐段。 ①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琴唱。

中国民歌的分类教案

中国民歌的分类 教材理解: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小调、山歌和号子。 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 本课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时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歌的分类,学生从中感受民歌的不同分类和风格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在活动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预设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民歌,以及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分类及不同风格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创设劳动和对山歌的情境,学生在欣赏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参与表现意识,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民歌——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高一音乐 中国汉族民歌教案

中国汉族民歌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与色彩区。 教学难点:区分汉族民歌体裁以及不同色彩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0分钟)教学导入 体验 比较 体验 同学们,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 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 哪一个民族人口分布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 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 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 一、了解什么是民歌 1.请欣赏音乐片段,判断哪几首是属于民歌。 2.欣赏《大地飞歌》《绣荷包》童谣《天黑黑》 《天黑黑》《绣荷包》―――民歌 《大地飞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3.小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 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幻灯 片〉 二.汉族民歌的分类 (一)按题材内容分类 (二)按体裁分类 1.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劳动号子、山 歌、小调〈幻灯片〉 2.欣赏三首歌曲片段,《小河淌水》《无锡景》 《澧水船夫号子》,判断属于哪种体裁 3.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幻灯〉 学生欣赏 讨论作答 听赏、体验 讨论、交流 感受民歌与 具有民族风 格的歌曲的 不同,让学生 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展 开理性思考, 体现自主意 识 培养学生对 艺术的理解 能力,发挥其 (15分钟) 比较 与 探究三、探究汉族民歌的色彩区 1.对比欣赏 欣赏教师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和电视剧《血 色浪漫》中信天游视频片段 2.问:同一种体裁的民歌风格为什么会不一样? 3.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形成的原因 与地理环境、语言环境、早期文化、社会背景、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等等相关 4.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幻灯片〉 西北色彩区 东北色彩区 西南色彩区 江浙色彩区 湘色彩区 客家民歌特区 探究各色彩区的地理、文化、经济与当地民歌的 联系〈幻灯片〉 听赏、体验 学生思考 作答,教师 补充 分组讨论、 交流并归 纳 艺术想像力, 感受山歌歌 词直白朴素、 感情真挚的 美 提升学生理 性思考的能 力 师生互动 理性思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中国民歌-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inese folk song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 安徽蚌埠张公山中学王晓琴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3、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

放马山歌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年级:初中一年级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目的: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放马山歌-民歌体裁-音乐特点-音乐风格--(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民歌体裁-音乐特点-音乐风格--(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教学方法: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欣赏后,展开比较讨论。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电视机放像机钢琴。 教学过程:如下图表:启发引入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你们曾经去过云南四川吗?学生:没有教师:好,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去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听一听上述几个地区当地的民歌。 放录像:出示中国地图。 录像画面-云南地区的风光。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演唱。 -教师解说-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区。

高一音乐课教案

高一音乐课教案 【篇一: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 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 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导入语:在 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 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 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 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樱花是一 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 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 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 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三)《mongdong》欣赏 1、录音机播放乐曲abc三段初步感受问题:(1)你能听出哪些声音(乐器、人声) (2)该曲与前两首电影音乐的区别:(旋律、节奏、结构等音乐要素) (3)该曲给你的感受 2、投影仪显示:该曲相关知识介绍 (1)该曲作者瞿小松及创作风格,代表作 (2)该曲创作背景,音乐素材来源 (3)混合室内乐及其特点 3、结合以上知识欣赏乐曲d-g段 问题:如让你为该曲配置画面,你会配之以什么样的电影画面。 4、音画结合完整欣赏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 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作业:观看电视vcd《大宅门》欣赏其中的片头音乐及片中主题音乐,思考:这些音乐的风格特点,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省去这些 好不好,为什么。 【篇二:高一音乐教学设计-王亚敏】 高一音乐教学设计 肥西农兴中学音体美组王亚敏 [课题]高中音乐鉴赏《丝竹相和》 [教学内容] 1.“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乐种介绍

妈妈格桑拉说课稿)

献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 说课稿 教材分析: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感,同样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情感。西师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科书在第五单元安排了《献给爸爸妈妈的歌》这一内容,其中包括献给爸爸的歌曲与献给妈妈的歌曲。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执教内容是:献给妈妈的歌曲——《妈妈格桑拉》 《妈妈格桑拉》是一首亲切真挚的人性美颂歌,它表现了藏族孩子对妈妈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妈妈深深的感激。 设计思路: 音乐是声音的世界,离开了唱就不能说是完整的音乐教育了。故本堂课以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为主要内容。在方式方法上,通过看(看亲子图片)→感(对母爱进行评价)→听(听歌曲)→唱(唱歌曲)→演(表演演唱))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表现、体验音乐,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2、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快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例如通过本堂课学习,主旨在于让学生关心父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长大很不容易。 教学重点: 课堂设计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能用深情、柔美的歌声表现对妈妈情,情感体验贯穿始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排队进教室,课前渲染母爱的氛围。 2、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兴趣,,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3、欣赏《妈妈格桑拉》的音乐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及歌曲中渗透的浓浓的母爱,,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用听唱法和视唱法进行歌谱教学。 5、师生合作,用一段舞蹈表现与妈妈的情,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挚爱,培育美好的人性。 6、歌曲处理:一要唱慢些,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些,后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些,这样就能更好地唱出我们心中对妈妈无尽的爱。 教学难点:

高一音乐 中国通俗歌曲教案

中国通俗歌曲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五单元第七节《中国通俗音乐》 5)学时数: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通过鉴赏,能在聆听中体验通俗歌曲特点与歌曲内涵。 ⑵、在欣赏中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等活动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能对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3)、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演唱歌曲,形成自信的表现能力。 2、设计思路:(包含教材结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及手段) 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他们的理解非常的狭隘,很多学生的喜欢只不过停留在歌者的长相服饰等方面,对于即使他们曾很喜欢的歌曲听过几遍后也会丢在一边,也会觉得厌烦。针对诸多情况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陶冶情操。本课以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选择典型性、学生熟悉的歌曲为内容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贯穿全课,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强调探究,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在积极参与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表现技能。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 入 2分钟一、情景创设 1、课前播放有视频的歌曲《好 汉歌》 2、教师稍点评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这是什 么类型的歌曲? A艺术歌曲B民歌C 通俗歌曲 2、说说词曲特点及 演唱风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求知欲。 自主二、播放背景音乐按提供的线 索浏览书本内容 1、了解通俗音乐的概念与特点 2、你能列举并唱唱不同发展阶 段的通俗歌曲吗? 1、根据阅读及自己 的认知程度,相互 讨论说出通俗音乐 特点及概念。 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 标,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学习。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2、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快乐。 教学重点: 1、学生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排队进教室,课前渲染母爱的氛围。 2、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兴趣,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教学难点: 学生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听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进教室。 2、欣赏课件:《深深的母子情》。 3、欣赏《妈妈格桑拉》的音乐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及歌曲中渗透的浓浓的母爱,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用听唱法和视唱法进行歌谱教学。 5、师生合作,用一段舞蹈表现与妈妈的情,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挚爱,培育美好的人性。师生交流,说说母爱。 二、感受与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一)、感受歌曲: 1、欣赏视频,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2、听录音范唱,体会歌曲中深深的母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师带学生用“la”音哼唱。(二)、学唱歌曲: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2、用视唱法、听唱法学唱歌曲。 3、歌曲接龙,检查学唱情况。

(三)、表现歌曲: 1、学生齐唱,用歌声唱出对妈妈的爱。 2、师生合作,用舞蹈跳出与妈妈的情。 (四)、歌曲处理: 一要唱慢些,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些,后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些,这样就能更好地唱出我们心中对妈妈无尽的爱。 三、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妈妈格桑拉》,同学们回去要多加练习,在家的时候要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八年级音乐《中国民歌》教案1 人音版

《中国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歌的类别,了解并体验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会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思路与程序: 总体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生共同学习民歌的分类──学生活动展示自我。 教学过程 :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室的时候,就开始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河北民歌《小放牛》。(学生听着歌曲《小放牛》的音乐走进教室,会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走进中国民歌的氛围中)。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和整理的民歌资料,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2.熟悉课本,了解内容 提问: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然后播放几首学生比较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如《打夯号子》《放马山歌》《小白菜》。让学生辨别、区分。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民歌的分类和特点。总结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短小,生动,淳朴。具有即兴性, 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首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分组做出抬重物的样子,老师喊“一二”,然后学生就一起和“三”。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并体会:号子的形式一般就是“一领众合”,当然还有“众人领众人合”。教师补充:号子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四种。它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劳动号子是人们随着劳动节奏喊的一种口号,它具有协调紧张的劳动节奏,驱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然后师生共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中的《上滩号子》。 (2)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山歌的产生环境和山歌的形式。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为了抒发感情而唱的歌。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相互见面十分不易,于是在两山之间遥遥相望的人,用歌声传递信息和情意。除此之外,山歌

高一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三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湘艺版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理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是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所以,音乐既是耳朵的美味,又是心灵的净化水。作为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 音乐教育,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 设计《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我本着音乐学科所特有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 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演唱、聆听、创编、制作、 绘画等活动,让学生“品尝这音乐大餐的美味”,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引领学生在玩 中感悟,在感悟中逐渐升华到行动,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美育和德育渗透。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2、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音乐风格,感受夜晚的宁静, 理解母亲。 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 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编能力及合作意识,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 教学准备:复式大歌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重点:1、感受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2、对学生进行爱心、亲情教育,使之感悟爱、理解爱、体验爱,并能深情地演唱 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演唱电脑动画歌曲:《妈妈格桑拉》 师:这首优美、抒情、感人的歌曲道出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我们每个人都享受过妈妈的爱,都感受过妈妈的爱,都离不开妈妈的爱!我们是在妈妈哼唱的摇篮 曲中,在妈妈的期盼中一天天长大的(演示摇篮曲图片),还记得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吗?同 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味、感受那一时刻的宁静与温馨。我们一起来欣赏东北民歌《摇 篮曲》。 [设计意图:初步的感受妈妈的爱,导入东北民歌《摇篮曲》] 二、基本部分: (一)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

中国民歌-教学设计

中国民歌-教学设计 Chinese folk songs teaching design

中国民歌-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国民歌 安徽xxx中学王晓琴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3、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 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放马山歌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 情的民歌。 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最新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 1 2 3 【设计理念】: 4 1、本课内容是以中学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兴国山歌》为基5 础而创设的一节课。 6 2、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教学、教学过程、板书设计7 五个方面设计而成的。重在培养学生对民歌的认识与了解。 8 【教材分析】: 9 根据本册中《兴国山歌》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我所创设的《中国民歌》属于10 欣赏、赏析的领域,即通过欣赏、聆听、实践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民间音乐。 11 让处于八年级阶段的学生深刻的了解中国民歌的要义。 12 【教学目标】: 13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聆听、概念认知、赏析几个环节来感受和辨别中国14 民歌的三个要义,即小调、山歌、号子。并能通过拓展练习来体会和辨别中国15 民歌的三要义,培养学生细心搜集并发掘民歌的能力。 16 2、过程与方法:因为音乐是非物质文化,只能以口头、多媒体或文本记录,17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了口头演唱,PPT图片渲染,概念定义,还有歌谱的18 展示,并要求学生自身模仿,聆听和实践性的劳作(劳动号子)来感受认识民19 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歌的热爱, 20 21 从生活中体验中国民歌。

【学情分析】: 22 23 突出重难点,针对八年级阶段学生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与学相 24 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学生主动探究,来体验学习过程,发挥自主 探究的意识。师生间相互配合体会民歌的美,发展学生的细心发掘能力与创编25 26 能力。 27 【教学重难点】:了解民歌三要义,山歌、号子、小调。提升学生对民歌的兴 28 趣,积极地拓展视听并辨别和感受民歌的三要义。 29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音乐课件 3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1 32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班的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都听过唱过33 很多歌,那请同学们帮老师听听这首歌,它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歌?(PPT)生:(民歌) 34 35 回答正确。那你们了解民歌吗? 36 我国伟大音乐家冼星——曾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通过他这句话我们可见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有多高。民 37 38 歌,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歌。 二、学习新课 39 40 (一)、民歌 41 什么是民歌呢?民歌又有什么体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民 42 歌。 民歌是指民间的歌,人民的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即兴创 43 44 编,口头传唱而形成的。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目的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教学过程(.fwsir.)(一)导入新课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

切)。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三)学唱歌曲《长城谣》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1、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五)教学总结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妈妈格桑拉》,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声的美妙,歌曲的意境;唤起情感的共鸣,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珍贵,进而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心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竖笛分声部吹奏、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两种乐器的“听觉引领”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3 、知识与技能 以“和声”为主线,体验二声部作品的音响效果;引导学生能够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二、教材分析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三、教学重点 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准确演唱二声部作品《妈妈格桑拉》。 四、教学难点 音准训练及二声部旋律的准确合唱。 五、教具准备 电子琴、竖笛、手风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感受和声 1、师生问好 2、观看视频、感受和声 播放藏族合唱作品的视频,启发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韵味及体会“和声”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曲的演唱视频,请同学们在欣赏之后,分辨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同时用一个词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3、发声练习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在欣赏这部作品时,美好的感受油然而生。同学们回想一下:他们在演唱时,有效果很棒的伴奏音乐吗?(没有)他们做很漂亮的动作了吗?(没有)他们只是站在那儿静静地唱,就能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意境,这就是合唱的魅力!在音乐中,像这种多声部、多线条的旋律构成美妙的音响效果时,可以用一个词来定义:和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体验和声的美妙。 “3 6”音程训练:运用“科尔文”手势及“内心听觉”训练音高。 4、竖笛练习 摸孔——摸孔演唱——演奏 【设计意图:通过竖笛训练巩固学生的演奏水平;乐谱是《妈妈格桑拉》二声部的化简,即符合学生的演奏能力,有体会了作品的和声走向;同时,两个声部的演奏,又让学生感受了“竖笛”的和声效果。】 5、难点训练:合唱《妈妈格桑拉》两声部曲谱 学习低声部:教师演唱并配合科尔文手势给学生示范。学生通过观察聆听发现两个乐句的特——前6小节相同;后2小节不同。之后,完整演唱。 学习高声部:观察乐谱相同与不同的特点之后,完整演唱。 采用“听觉引领”的方式,一名学生用电子琴演奏高声部;教师用手风琴演奏低声部。学生跟随本声部的音响效果,进行两声部的合唱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和声的美妙,提高学生的合唱、合奏的能力,同时将新授歌曲中的主要旋律做以有效的渗透,为唱好歌曲作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设计理念】: 1、本课内容是以中学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兴国山歌》为基础而创设的一节课。 2、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教学、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设计而成的。重在培养学生对民歌的认识与了解。【教材分析】: 根据本册中《兴国山歌》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我所创设的《中国民歌》属于欣赏、赏析的领域,即通过欣赏、聆听、实践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民间音乐。让处于八年级阶段的学生深刻的了解中国民歌的要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聆听、概念认知、赏析几个环节来感受和 辨别中国民歌的三个要义,即小调、山歌、号子。并能通过拓展练习来体会和辨别中国民歌的三要义,培养学生细心搜集并发掘民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因为音乐是非物质文化,只能以口头、多媒体或文 本记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了口头演唱,PPT图片渲染,概念定义,还有歌谱的展示,并要求学生自身模仿,聆听和实践性的劳作(劳动号子)来感受认识民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歌 的热爱,从生活中体验中国民歌。.

【学情分析】: 突出重难点,针对八年级阶段学生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学生主动探究,来体验学习过程,发挥自主探究的意识。师生间相互配合体会民歌的美,发展学生的细心发掘能力与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民歌三要义,山歌、号子、小调。提升学生对 民歌的兴趣,积极地拓展视听并辨别和感受民歌的三要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班的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都听过唱过很多歌,那请同学们帮老师听听这首歌,它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歌?(PPT) 生:(民歌) 回答正确。那你们了解民歌吗? 我国伟大音乐家冼星——曾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通过他这句话我们可见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有多高。民歌,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歌。 二、学习新课 (一)、民歌 什么是民歌呢?民歌又有什么体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