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一、教学目标1.了解藏族妇女的传统生活及其文化背景,理解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歌词意义,体会其传统音乐特色。
2.学习咏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展音乐素养,提高语言感受力。
3.能够用简单乐器结合歌曲《妈妈格桑拉》,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藏族文化与民族特色音乐2.体会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歌词意义3.学习唱歌难点:1.发音准确2.歌曲的情感表达三、教学准备1.《妈妈格桑拉》的CD或在线音频2.乐器:手鼓、竹笛等3.课件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藏族妇女的传统生活及其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藏族文化和音乐特色。
2. 学习歌词及发音(10分钟)1.教师朗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并掌握每个词语的发音。
2.学生跟着CD或音频反复听歌,理解歌曲的意义。
3. 学习歌曲的旋律(20分钟)1.通过音频教学,向学生展示歌曲的旋律和歌曲的构成。
2.教师重复演唱歌曲,让学生跟着学唱。
4. 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40分钟)1.教师介绍藏族的传统乐器并演示如何使用手鼓、竹笛等乐器合奏。
2.学生分组合作,使用手鼓、竹笛等乐器,模仿教师的演示,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3.学生们用手鼓、竹笛等乐器伴奏唱出本课教的妈妈格桑拉这首民歌。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和乐器演奏成果,感受歌曲《妈妈格桑拉》所传达的情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发现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五、教学要求1.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创造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特点。
六、教学评价1.客观评价:听唱评价、乐器演奏评价、反应能力评价、合作评价等。
2.主观评价: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读唱能力、舞台表现力,班级创造力等。
3.教学记录评价:记录班级创造的民族特色音乐作品,音乐创意和表演的精彩瞬间,以此来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对下一节课做出逐步的改进和优化。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学设计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验藏族民歌特点与魅力。
2、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
2、感受和体验藏族民歌特点与魅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1、引入:从听辨同一风格的歌曲入手。
播放歌曲《北京金山上》和已学过的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等,让学生听后说出这些都是哪个地区风格的歌曲,然后导入本歌的聆听、学唱。
2、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简单介绍歌名的含义。
“格桑拉”在藏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
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听后引导学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3、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的旋律。
注意唱好切分节奏(前短后长、前弱后强),唱准低音“3”,并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旋律带有藏族民歌风格。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并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对比与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以情带声。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跟琴学唱歌词。
注意引导学生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高音不要喊唱,用轻声加气息支撑来演唱。
歌中一字多音的演唱要连贯、圆滑。
(4)合唱部分,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教师巡视指导,各分声部都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表达歌曲情感。
五、拓展选择合适的表演形式来演唱,并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做两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抒发“祝福妈妈”的情感。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妈妈格桑拉这首藏族民歌,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通过合唱和伴奏的方式演绎妈妈格桑拉音乐。
教学准备:1. 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录音或视频。
2. 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3. 歌词和曲谱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录音或视频播放妈妈格桑拉音乐,让学生聆听。
2. 引导学生观察音乐中的乐器和歌词,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
歌词学习:1. 分发歌词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歌词。
2. 逐句解释歌词中的生词和文化背景,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
3. 分组合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练习歌曲的不同部分。
4. 整合合唱:让各小组轮流演唱自己练习的部分,最后整合成完整的歌曲。
乐器伴奏:1. 引导学生了解妈妈格桑拉音乐中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2. 如果学校有相关乐器资源,可以邀请学生学习和演奏乐曲的伴奏部分。
3. 如果没有乐器资源,可以使用合成器或其他音乐软件模拟乐器的声音。
表演和展示:1. 组织学生进行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表演,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可以加入舞蹈或舞台布置等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文化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寻找其他藏族音乐或其他文化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学到的音乐技能和才华。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合唱和伴奏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评估学生对文化音乐的态度和兴趣。
教案指导:1. 在教案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歌曲采用了藏族民歌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并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但部分学生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把握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藏族民歌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妈妈格桑拉》,并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
2.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藏族民歌特色节奏和音调。
2.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合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民族特点等。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合作法:学生与他人合作,进行合唱。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音频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分组标志:如小红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妈妈格桑拉》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调,特别是藏族民歌的特色节奏。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妈妈格桑拉教案设计
妈妈格桑拉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妈妈格桑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妈妈格桑拉的背景和故事。
2. 培养学生对妈妈格桑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妈妈格桑拉的身份和贡献。
2. 讲述妈妈格桑拉的事迹和成就。
3. 分享妈妈格桑拉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活动:1. 观看关于妈妈格桑拉的纪录片或短片。
2. 分组讨论妈妈格桑拉的故事和贡献。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妈妈格桑拉的感激之情。
第二章:感恩与尊重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2. 培养学生对长辈和老师的尊重之情。
教学内容:1. 讨论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2. 探讨尊重长辈和老师的重要性。
3. 分享感恩和尊重的具体行动。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2. 分组讨论如何尊重长辈和老师。
3. 制定感恩和尊重的行动计划。
第三章:家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探讨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2. 分享家庭中的温暖和快乐时光。
3. 讨论家庭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家庭中的温暖和快乐时光。
2. 分组讨论家庭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3. 制作家庭重要性的海报或演示文稿。
第四章:亲子关系的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子关系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亲子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亲子关系的发展阶段。
2. 探讨亲子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3. 分享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亲子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2. 分组讨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3. 观看亲子关系的案例视频并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家庭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讨论良好家庭习惯的种类和影响。
2. 分享培养良好家庭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3. 制定个人和家庭的良好习惯计划。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已有的良好家庭习惯。
2. 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新的良好家庭习惯。
3. 制定个人和家庭的良好习惯计划并进行分享。
《妈妈格桑拉》教案 2024—2025学年音乐六年级上册人音版(2012)
《妈妈格桑拉》教案课题:妈妈格桑拉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演唱有一定了解,但对藏族风格音乐可能不太熟悉,需要老师引导。
学生年龄较小,对母亲的爱充满着真情实感,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 审美感知:能感受歌曲《妈妈格桑拉》中浓浓的母爱和藏族音乐风格特点。
2. 艺术表现: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和祝福。
3. 创意实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用绘画、舞蹈等。
4. 文化理解:能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并对藏族文化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藏族音乐风格特点用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2.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的二声部演唱,并演唱出和谐的和声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视唱练耳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音频设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 导入新课:1. 师:同学们,你们最爱的人是谁?2. 生:妈妈!3. 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它来自美丽的西藏,叫《妈妈格桑拉》,你们想学吗?环节二: 讲授新课(一) 感知1.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演唱一遍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2. 师:歌曲中哪些词语表达了对妈妈的爱?3. 生:比如“妈妈格桑拉”、“妈妈我爱你”等等。
4.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很特别,它带有浓浓的藏族音乐风格。
你们能听出来吗?5. 生:歌曲的节奏比较舒缓,旋律起伏不大,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二) 探究1. 师:这首歌曲可以分成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2. 生:第一乐段描写了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第2课《妈妈格桑拉》教案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生字词“格桑、妈妈、草地、帐房、遥远、勤劳”等,要求学生能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其在课文中的含义。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妈妈格桑拉》通过描绘藏族妈妈与孩子的亲情,传达了勤劳、善良的美德。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其次,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学生们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总体上做得不错,但有些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还不够深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敢于表达。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妈妈格桑拉》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勤劳、善良的美德。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关爱家人,传承勤劳的美德。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母爱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回报妈妈的关爱等。
2.朗读指导: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我会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使朗读更具感染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感情,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有助于学生了解藏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藏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介绍。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提高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熟练掌握。
2.藏族音乐文化的介绍,让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榜样。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藏族的风土人情。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体会亲子之间的感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曲谱和歌词。
2.准备藏族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藏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特色。
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基本文化背景,为学习《妈妈格桑拉》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妈妈格桑拉》的曲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每个组的演唱效果。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
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案
-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指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角度去欣赏歌曲,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举例:《妈妈格桑拉》中的一些旋律跳跃较大,学生需要重点练习,以确保演唱时旋律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藏族音乐风格的把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掌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妈妈格桑拉》相关的音乐或舞蹈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我们将进行歌曲学唱和舞蹈动作的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舞蹈的韵律。
5.通过歌曲学唱,教育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感受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旋律美感;
2.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藏族音乐文化背景,拓宽音乐视野;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藏族舞蹈动作,激发学生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妈妈格桑拉》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学习藏族音乐时,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在歌曲情感表达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演唱时情感投入不足。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尝试通过讲述歌曲背景、引导学生体验母爱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用柔和、亲昵的声音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3、引导学生了解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深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装饰音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
(2)体会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在演唱中加以体现。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2、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方法。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
4、欣赏法: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藏族音乐作品,加深对藏族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藏族音乐的视频,展示藏族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文化。
(2)提问学生对藏族的了解,引出歌曲《妈妈格桑拉》。
2、歌曲介绍(1)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含义,让学生了解歌曲是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祝福。
(2)简单介绍藏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自由等。
3、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3)重点练习歌曲中的装饰音和附点音符,让学生体会它们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如对母亲的感激、敬爱和依恋。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和情感的投入,使歌曲更富有感染力。
5、拓展与延伸(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可以是诗歌、绘画或舞蹈等。
(2)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表演。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歌曲的演唱和藏族音乐的特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为母亲演唱这首歌曲,表达自己的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
妈妈格桑拉教案(精选五篇)
妈妈格桑拉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妈妈格桑拉教案《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
例如通过本堂课学习,主旨在于让学生关心父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长大很不容易。
教学重点: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从而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爱。
教学难点:通过情感的体验升华为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走进教室,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母爱。
2、师生问好。
2/4 × ×︳×—‖师:同学们好!×× × ︳×× × ︳×× × ︳×—‖生:老师好!老师好老师您好!【设计意图:让学生听着熟悉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的歌曲进教室,意在课前渲染母爱的氛围,使他们初步感受母子情。
根据音乐课的特点,用拍节奏的方式进行师生问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氛围。
】二、情景引入1、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2、板书课题——《妈妈格桑拉》三、学习歌曲《妈妈格桑拉》(一)感受歌曲1、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欣赏音乐音乐),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2、听范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带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中渗透的浓浓的母爱,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001]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教学目标1.歌曲:《妈妈格桑拉》–能正确唱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带着感情、正确的节奏唱出整首歌曲。
2.文化:了解和感受西藏民族的传统文化。
–了解西藏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了解《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掌握团结友爱的思想和习惯;–培养和谐的家庭观念。
教学内容1.《妈妈格桑拉》的演唱–教师示范唱歌,并指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把握歌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在唱歌过程中带着感情,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热爱;–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在唱歌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2.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利用课堂多媒体介绍西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在小组中寻找有关西藏民族的信息,并进行汇报。
3.《妈妈格桑拉》的文化内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方法1.听、说、唱相结合:通过听、说、唱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歌曲;2.例举、归纳、分享:通过例举、归纳和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合作活动:通过合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加深对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藏的美景,让学生感受西藏绚丽的天空和壮美的自然景观;2.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妈妈格桑拉》;3.让学生学唱歌曲第一句,引导学生巩固节奏感。
第二步: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唱歌,让学生跟着唱;2.教师带领学生多次练习;3.放音乐,让学生自己唱。
第三步:学习西藏民族传统文化1.通过课堂多媒体展示西藏民族文化特点,并进行讲解;2.学生分组,在小组内调研西藏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等;3.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自己调研的结果。
第四步:分析歌曲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享。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教案一、教学内容:《妈妈格桑拉》二、教学目标:1.听懂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及内涵。
2.感受故事所传达的人性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品格品质。
3.了解雪域高原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PPT、录音机、画笔、彩色笔等;教学材料:《妈妈格桑拉》录音、课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出示PPT,播放第一段录音,介绍藏族文化和雪域高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此次学习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让学生思考:你的妈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她为你做了什么?她有哪些特别的爱好?她和你一起讲过哪些故事?请写在作业本上。
Step 2. 感受1. 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故事(故事内容可以在PPT中呈现),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2. 请学生讲述妈妈格桑拉为儿子做的事情,以及妈妈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3. 教师展示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故事情节,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情感色彩。
Step 3. 理解1.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故事,发现故事中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以及故事中所传达的智慧。
2. 请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妈妈格桑拉为什么要在山上找识字的旅行商?她想给儿子传递什么信息?妈妈格桑拉教给儿子的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3.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
Step 4. 运用1. 分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故事,在故事中,讲述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以及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故事中可以体现一些智慧和蕴含的道理)。
2.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讲述,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展示。
Step 5. 评价1. 让学生完成心得体会(可以写在作业本上)。
2. 教师根据表现、发言和写作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1. 完成心得体会。
2. 随意选择一幅画,用彩色笔为画中的孩子和妈妈捕捉一刻幸福的场景。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了藏族文化和雪域高原的特点、感受到“妈妈格桑拉”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沪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沪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沪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教材,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和感恩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藏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他们喜欢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表达对母亲的歌曲,他们容易产生共鸣。
然而,藏族的音乐特色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了解藏族的音乐特色,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藏族音乐的独特节奏和旋律。
2.歌曲中一些特殊音色的把握。
3.学生对母亲情感的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2.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情感体验法:教师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音乐符号等。
2.教学音频:包括歌曲的示范演唱、伴奏音乐等。
3.教学视频:包括藏族的音乐表演、相关的故事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藏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藏族的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妈妈格桑拉》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创作一段舞蹈动作,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藏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音乐的特色。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
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和欣赏妈妈格桑拉音乐,并表达个人的音乐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喜爱和兴趣,增强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难点:1、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剖析。
2、如何理解和欣赏妈妈格桑拉音乐。
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展示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第一印象。
2、知识传授(20分钟)①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包括音乐所蕴含的西藏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②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妈妈格桑拉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③艺术特点:解析妈妈格桑拉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与西藏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何关联。
④表演形式:讲解妈妈格桑拉音乐的表演形式,包括声乐、舞蹈和乐器演奏等。
3、听觉欣赏(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妈妈格桑拉音乐,让学生用心聆听,在听音过程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形象。
4、个人表达(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喜爱或不喜爱,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
5、展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妈妈格桑拉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妈妈格桑拉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一步研究妈妈格桑拉音乐,挖掘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学生可以参观音乐会或演出,感受更多不同风格的妈妈格桑拉音乐。
3、学生可以尝试学习妈妈格桑拉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增加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教案妈妈格桑拉教案一、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妈妈格桑拉的事迹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妈妈格桑拉的事迹介绍。
2.妈妈格桑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3.学习泽仁堂格桑拉爱心故事。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讲解背诵法。
3.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妈妈格桑拉的照片,引出话题:“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把她叫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对妈妈格桑拉进行思考和猜测。
2.学习妈妈格桑拉的事迹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妈妈格桑拉的事迹:“妈妈格桑拉是一位藏族妇女,她在1997年的地震中失去了她的丈夫和儿子。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用自己的爱心和勇气,帮助周围的孩子们重建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以温暖和希望。
妈妈格桑拉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并提供住所和食物。
她的爱心和付出感动了很多人。
”3.学习妈妈格桑拉的教育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妈妈格桑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妈妈格桑拉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
她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教育他们要有信心和勇气。
她也教育孩子们要关心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并且带给他人幸福。
”4.学习泽仁堂格桑拉爱心故事教师向学生讲述泽仁堂格桑拉爱心故事。
“泽仁堂格桑拉是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
他在山区的艰苦条件下教书。
他深知许多学生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所以他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帮助一些贫困的学生。
他常常带着食物和衣物去看望学生们,给他们提供帮助。
他的爱心感动了许多人,并且启发了许多人去做善事。
”5.活动及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a.你们对妈妈格桑拉和泽仁堂格桑拉的故事有什么想法?b.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c.你们是否能向他们学习?6.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强调妈妈格桑拉和泽仁堂格桑拉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案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歌曲难度适中,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柔美,表现了对妈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激昂,表达了孩子们对妈妈的祝福和决心。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感受藏族的的风土人情,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藏族民歌对于他们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歌曲中的部分音高和节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学会演唱《妈妈格桑拉》,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3.培养学生合作演唱、音乐欣赏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藏族特色音高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藏族民歌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音乐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藏族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钢琴、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妈妈格桑拉》,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音高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藏族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
西师大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来自西师大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教材,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感情,描述了孩子们对母亲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曲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表达,并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然而,对于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演唱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2.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体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含义。
3.练习法:教师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合唱道具:如手拍、小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跟唱歌曲。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特别是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感受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唱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可以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
2、师:上新课之前我
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
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
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
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
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
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
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
)学生齐唱。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
复备课
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
(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
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
五、编创活动: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
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
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
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学唱《赶圩归来阿里里》
复备课
1、简介作品: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
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
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
赶圩,又名
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
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
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
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
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 ,“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 ,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
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1979 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
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
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
1985 年全国
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
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
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
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
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 ,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
1987 年12 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3、词作者简介:古笛:壮族,1932 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
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
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
(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
(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
(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
(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
(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
(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
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
(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聆听《小河淌水》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
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器的感受。
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
5、再次聆听。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竖笛
教学过程
一、聆听《迪克西岛》。
1、导入:选择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随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
在《口哨与小姑》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
(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器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复备课
(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2)出示短笛的图片,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
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乐曲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
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二、吹奏《箫》。
1、学习超高音吹奏:吹奏时,要加大吹奏的力度,口风要集中,但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容易吹出刺耳的声音。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2、学习跳音与连音吹奏:要掌握好断与连的吹奏方法,吹出断、连的效果。
断奏与吐奏相似,发音要迅速、短促,这样更有跳跃感。
3、练习两个声部配合练习。
三、课堂小结:音乐《迪克西岛》给你什么感受?“箫” 哪句不好吹?你想给同学哪些建议?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