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高级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口高级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近来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或者说是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发自内心的感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蕴含的道理既亲切又高深,既温馨又高远,它们是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的所在,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同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
2004年,上海市确立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德育主题,同年9月我校就开始在高一年级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此进行有虹中特色的新时期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的探索研究。
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背景
二期课改将一期课改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调整为基础课、拓展课和研究课,使之更有利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这其中,开设拓展课是很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文化”亦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其涵义为“以文教化”,侧重的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等精神领域的活动。这一功能在今天更多的是依赖教育机构来实现。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这种“以文教化”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和不可或缺了。
毋庸置疑,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存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不至于被异化而失落精神的家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着眼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着眼于从文化领域,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浇灌青少年的
心灵之花。党中央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论述为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指引了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是指那些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们浸润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成为了我们德育工作永不枯竭的教育素材。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而我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即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
- 1 -
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
选择传统文化内容的出发点;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老师们非常注重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内容。
2、杜维明先生说:“真正的挑战就是,不仅要有志向、有勇气理解那种扎根于不同轴心文明的‘彻底异己者’,而且要有智慧把传授的文化转变成为学习的文化,这种转变是把我们的自我知识从局部关怀提升为全球关怀的一条途径。”只有将民族传统文化置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对传统文化做出合适的评估。鲁迅先生说:“不能革新的,也不能守旧。”对于课程资源的选择,我们思考着时代的呼声。
3、关注课程开发过程中与八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的交叉衔接,将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与学习领域、学习过程相互耦合,这是我们选择相关学习资源的又一项重要原则。
课程内容体现出精神追求
1、课程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与修身精神。
孔子用“仁”字来界定“人”字,孟子讲得更细,提出“仁、义、礼、智”四端,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陆象山更进一步提出“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的口号。中国人大都接受这种看法,人所以为人,不在于是否有知识、有地位、有财富,而在于个人的抉择与修养。
2、课程鼓励中华传统文化万物和谐的精神。
儒者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讲“不剪窗前草”,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十分鲜明的例证。这表明,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不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自然的宰制、占有或无视动物、植物的存在;相反,它讲求的是与自然的协调。“仁”与“生生之德”恰恰是自然宇宙的精神赋予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示范与渗透。
3、课程倡导团结统一、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统一与团结是历史的主流,中国人民的光辉历史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 2 -
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追求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整个中华民族无论在社会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总能牢牢地结合在一起,经
历了无数考验和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程突出了对这一精神的描绘与强调。
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组织跨学科的师资力量编写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我校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力求形成兼顾纵深两方面的知识网络,具体而言包括上下两册十六个章节——概论、朝代沿袭、汉字趣话、民族节日、生肖漫谈、风俗习惯、古代建筑、科技成就、古典艺术、古典文学、学术思想、典籍藏书、古典教育和科举、姓氏和名字号、民族关系、宗教。从学校的初衷而言,是本着“博观而约取”的宗旨,让同学在广泛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激发自身的兴趣爱好,建立起长久的对于某一项民族文化艺术的关注与热爱。经过两年的传统文化课程试点,我校在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反馈了解,以及邀请虹教院科研室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之后,组织了师资力量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改版,其中部分章节的内容有所调整,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化、更加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更能实现师生互动以及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又是一门研究性拓展课程,它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单纯地获得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潜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本身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给予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可能。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不少都蕴涵着中国人的传统民族心理。比如五月五端午节的流传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粽子、划龙船都是人们寄托哀思的方式,此外民间还有饮雄黄、佩香袋、悬菖蒲等风俗,反映了百姓希望辟邪除疾、强身健体的良好愿望。针对现今将过节简单地理解为吃时令美食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