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MJC考研热点--中国的新闻改革
中传MJC新闻史考研热点:王韬与他的《循环日报》
中传MJC新闻史考研热点:王韬与他的《循环日报》
编辑:凯程中传考研
王韬——《循环日报》——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并确立了报刊政论文体。
他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钱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先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他的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梁启超对报刊文体作了进一步发展。
《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刊,是早期国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
1874年1月于香港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创办。
其宗旨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公开鼓吹变法。
该报以政论为灵魂,开政论报纸先河,对“文人论政”起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初步确立了浅显通俗、不附典雅的报刊政论文体,影响深远,为以后的报章文体奠定了基础。
报刊政论文体: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政论文体,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对这一文体的形成、发展贡献最大,其所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刊。
报刊政论文体影响深远,尤其是为以后的梁启超的报章文体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来的12个热点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以及媒体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结合,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公共舆论与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也关注公共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空间。
探讨如何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平衡个人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模式和实践案例,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 媒体职业化与新闻道德在媒体市场化的背景下,媒体职业化和新闻道德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相关研究成果为媒体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4.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能力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增强,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学者们关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以及传媒机构在国际间的角色和影响力。
同时,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5. 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关注媒体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变迁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体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
6. 媒体认同与文化多样性中国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必然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研究成果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7. 公共议程与媒体监督在民主社会中,公共议程的形成和媒体的监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价我国新闻改革的三个理论模式
评价我国新闻改革的三个理论模式我们如何看待这场新闻改革?或者将问题转换一下,这场新闻改革有着怎样的性质?我们以怎样的立场评价这次新闻改革?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涉及我们对我国当今新闻体制、新闻媒介运作方式的认知,显然会影响我们在新闻工作中的能力发挥。
如何评价这场新闻改革?按照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潘忠党的看法,目前存在三个认知立场:1、中国新闻改革——新闻体制的“和平演进”过程核心观点:中国新闻改革呈现体制演进的线型渐进性;改革的动力:独立于新闻从业人员个人和媒介组织的外部力量——“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法则)。
改革的目标展望:用“和平演进”来描述我国的新闻体制改革,其基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法则,那么对于改革后的新闻体制展望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论”。
由于我国新闻体制与前苏联新闻体制有部分师承关系,那么,这种“和平演进”的自然结果就是以西方的新闻体制作为替换。
换句话说,由于西方的“现代化”程度“高”于我国,我们就可能因此觉得西方的新闻体制也“优”于我国,于是,西方的体制被赋予“未来”我国新闻体制的含义,转换成我国新闻改革的内在目标。
评价: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新闻改革是对过去新闻体制弊端的改变,但并非完全与过去的新闻体制决裂,过去的新闻体制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传统被继承的(比如新闻媒介是党的宣传工具这一基本原则);其次,这一解释模式忽视了新闻改革过程中实践主体——新闻工作者的创造能力,目前的新闻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方面,也有自下而上的方面。
2、中国新闻改革——新闻体制的“体制转轨”过程核心观点:中国新闻改革表现为“制度创新”的特点。
中国新闻改革重点是制度变革,主要是媒介的宏观管理机制的创新。
改革的动力:两大动力,其一,是新闻从业人,尤其是新闻媒介的管理层人员的主动选择;其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整个政治、经济大环境的改变为新闻体制创新提供了机会。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全解析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334+440)全解析考试大纲变化后的第一年,和去年相比,今年334题目整体不难,考察题目非常常规,应该尽在大家的掌握之中,基本都是“热点”,没有出现很偏和冷门的题目。
从题型来看,没有了案例分析题,相当于少了一道大论述题,题量缩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完了~~从分数来看,每道题分数增加,字数应该相应增加。
另外,前沿热点考察趋势更加明显,更需要大家在看完参考书、背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考察议程设置的时候,不局限于考察理论内容,还要简述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考前一直强调技术学派会成为考察热点,简答第二问就考察了虚拟现实技术。
论述题在考察舆论时,也需要结合现在的媒体融合大背景作答。
“讲好中国故事”这道题是很常规的考法,按照上课讲的专题内容作答就可以。
专业一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简答题1.简述议程设置的含义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评析:传播效果理论一直是高频考察知识点,设置有关的题目。
理论属于适度效果论的代表性理论,考察的重中之重。
这道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什么”,把议程设置的理论内容答出来即可。
第二问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环境下的变化,可以从议程设置主体泛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双向化、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化这几个角度作答。
2.简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征。
评析: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闻新传行业带来了大变革,技术学派是一个考察趋势,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和这道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从现场感、客观性、自主性、交互性这几个角度作答,再加上技术应用案例即可。
比如VICE 杂志《纽约百万人大游行》、《得梅因纪事报》大型解释性报道《丰收的变化》。
3.简述网络用户的主要特征。
评析:这部分知识在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里有很详细的论述,也可以从受众的变迁这个维度进行思考。
具体可以从网络用户的产消合一、互动性强、个性化、分众化作答。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MJC)考研经验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MJC)考研经验分享中传的mjc本来有九个方向,去年新增了一个体育传播,共十个,每个方向所属院系不同,有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等等。
其中,电视学院复试要有拍摄的作品,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
我报考的是01新闻实务方向,一直很火的一个方向,最火爆的是电视学院的几个方向。
信息获取渠道: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各个学校的研招网,研究生院的官网(获取专业开设情况,各个学校每年的招生简章,看招生计划以及参考书目,没给参考书目的自己去网上搜经验贴)考研帮app(各种真题,笔记,经验贴)公共课复习:英语(82分):其实对于这个分数我并不满意,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客观题只错了三个完型(1.5分),所以我对英语的期待还是比较高的,总结原因的话应该是写作的分数很低。
英语的复习我主要分为单词,阅读,写作三个大的部分。
单词书用的新东方的大绿本,采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背诵。
每天早上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背单词,同时,手机里安装了扇贝app,回寝室的路上,吃早饭等闲暇时间我都会用手机背单词。
阅读,好多人推荐的张剑100篇我并不推荐,做了几篇觉得题型跟真题比相差很多,如果后期没有题做用来保持手感的话可以。
虽然考英语二,但英语一的真题还是要做的。
英语一的单词量大一些,且句子更复杂,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一的真题我做了三遍。
第一遍做完了不看答案。
第二遍就要特别精了。
做完对答案,然后把自己做起来有难度的文章整篇翻译下来,找出自己的错误点。
通常我会选择后两篇阅读来翻译,这样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而且也顺便练了翻译,一举两得。
因为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所以大概只翻译了十几篇阅读。
写作:买了王江涛的写作高分,但没背几篇。
总结了一些考试常用的词语和加分句式,练习了几篇就去考试了,所以写作的分数也是真的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可言。
政治(61分):关于政治我给大家的是血淋淋的建议。
后期一定要多练手!!!尤其是最后一个月!!!我从九月份开始复习政治。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 考中传必看
1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2 大众传媒与信息公开
3 新闻媒介与舆论监督
4 新闻媒介与新农村建设
5 市场化与都市媒体发展
6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7 媒介事件与传媒假事件
8 娱乐新闻的规范与边界
9 新闻职业规范与媒介伦理
10 公众人物与新闻侵权
11 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
12 暗访与偷拍
13 采访权
14 新闻专业主义
15 调查性报道
16 财经媒体与经济报道
17 普利策奖与中西新闻价值观
18 新闻真实性与媒介公信力
19 大众传播娱乐化
20 大众传媒与弱势群体
21 大众传媒与专家、知识分子
22 媒介素养
23 传播与全球化
24 中国入世与传媒业变革
25 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
26 新闻与战争
27 体育与传媒
28 公共卫生与健康传播
29 危机公关与危机传播
30 影视媒介与视觉传播
31 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
32 网络传播与新媒介研究
33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
34 媒介批评
35 大众传播与消费主义
36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37 新闻与宣传关系辨析
38 传播体制与社会转型
39 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
40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
41 传媒经济的本质
42 中国传媒业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
43 中国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危机及对策
44 报业的数字化
45 电视新概念及电视业发展的新趋势
46 IPTV(网络电视)
47 手机媒体
48 网络媒体发展热点
49 网络杂志
50 中国传媒业广告市场发展动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专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专业介绍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1.新闻实务方向本方向是新增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下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原有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方向新闻业务方向为基础,为适应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思路,凸显业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旨在为我国新闻媒体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着力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使之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视野;同时注重将理论问题放入媒体一线实践中来予以考量和解决,而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关照。
二是重视学生新闻采编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业界导师,开展前沿业务问题的研讨;充分发挥业界导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并且加强业务指导和实习成果考核。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备较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新闻采编工作流程、技术及特点,语言文字功力深厚,除了常规新闻,还能够从事高品质新闻报道的采编工作;旨在为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主流媒体、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独立从事新闻采编业务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等中央及地方媒体聘请了一批高级记者、编辑担任兼职导师。
在课程设置上大幅提高了业务课程的比重,并聘请业界精英开设实务课程。
加强对社会实践和媒体实习的要求,与主流媒体紧密合作,设立定点的实习教学单位,为学生深入媒体一线进行观摩、考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19考研中传MJC考点--中国的新闻改革
19考研中传MJC考点--中国的新闻改革中国新闻在30年内实现了四次跨越: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
基本上是“复旧”,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
基本成就:第一,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第二,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第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第四,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作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这是从1983年开始的。
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
新闻界巨变:首先,媒介结构发生变化。
一大批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报纸、频道纷纷创办。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没接结构,横向看,报纸、电视、广播三足鼎立,纵向看,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其次,媒介内容的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再次,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是从1992年开始的。
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
逐步形成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带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以及传媒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到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趋势。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机遇。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考研中,关于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其传播特点、影响、社会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例如,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这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此外,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形成、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问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机构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和内容定制。
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分析视角,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偏差、算法偏见等。
考研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在利用大数据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障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
三、短视频与直播短视频和直播的迅速崛起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热门现象。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直播则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强的优势,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考研知识点中,需要关注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创作、传播模式、盈利方式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的创作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有效信息,直播中的互动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和参与度,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等。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全解析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334+440)全解析考试大纲变化后的第一年,和去年相比,今年334题目整体不难,考察题目非常常规,应该尽在大家的掌握之中,基本都是“热点”,没有出现很偏和冷门的题目。
从题型来看,没有了案例分析题,相当于少了一道大论述题,题量缩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完了~~从分数来看,每道题分数增加,字数应该相应增加。
另外,前沿热点考察趋势更加明显,更需要大家在看完参考书、背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考察议程设置的时候,不局限于考察理论内容,还要简述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考前一直强调技术学派会成为考察热点,简答第二问就考察了虚拟现实技术。
论述题在考察舆论时,也需要结合现在的媒体融合大背景作答。
“讲好中国故事”这道题是很常规的考法,按照上课讲的专题内容作答就可以。
专业一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简答题1.简述议程设置的含义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评析:传播效果理论一直是高频考察知识点,设置有关的题目。
理论属于适度效果论的代表性理论,考察的重中之重。
这道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什么”,把议程设置的理论内容答出来即可。
第二问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环境下的变化,可以从议程设置主体泛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双向化、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化这几个角度作答。
2.简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征。
评析: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闻新传行业带来了大变革,技术学派是一个考察趋势,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和这道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从现场感、客观性、自主性、交互性这几个角度作答,再加上技术应用案例即可。
比如VICE 杂志《纽约百万人大游行》、《得梅因纪事报》大型解释性报道《丰收的变化》。
3.简述网络用户的主要特征。
评析:这部分知识在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里有很详细的论述,也可以从受众的变迁这个维度进行思考。
具体可以从网络用户的产消合一、互动性强、个性化、分众化作答。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舆论极化等。
在舆论引导方面,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方面,政府和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自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往往具有情绪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容易被误导和操纵。
例如,在某些公共事件中,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公众恐慌和不满。
这就要求我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理性表达观点。
对于考研而言,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社交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机制和效果、社交媒体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危机等。
二、短视频与新闻传播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在近几年迅速崛起。
其短、平、快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需求。
短视频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更直观、生动地呈现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
同时,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短视频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素材。
然而,短视频新闻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短视频为了追求流量和点击率,出现标题党、内容低俗等现象。
此外,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也可能导致新闻报道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考研中,可能会涉及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短视频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策略、短视频对新闻行业的影响等知识点。
15第十五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25年的三次跨越
一、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 帜
时间:1979-1982 内容: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 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变化: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 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面向社会大 众的传播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群 众的桥梁。 2、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重新确 定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3、经济报道逐步成为媒体的主体。 4、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 合理性的命题,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必不可 少的标准。
作业布置:
1、试述中国改革开放后三次新闻改革的时 间、内容和产生的变化。 2、谈谈21世纪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一、制度构架——从人治走向法治
1、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2、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 会责任,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 转变。 3、建立理想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 向法治
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 向垄断竞争
1、出现跨行业的联合 2、行业联合开始 3、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时间:从1983年开始 内容:信息概念引入,导致新闻媒介功能 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 化。
变化:
1、媒介结构变化,大批以经济信息为主的 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创办,建立了三 级新闻媒体网。 2、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新闻占 据重要地位。 3、报道式样更丰富多彩,把有巨大新闻价 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各种报道题 材涌现。
三、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 性质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考研的道路上,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其热点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1、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性、个性化和多媒体融合等特点。
数字化使得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更加高效;互动性让用户能够参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多媒体融合则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
2、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
它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个人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言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优势,新媒体则在传播速度和互动性上更胜一筹。
二、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式。
1、数据新闻的概念数据新闻是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来讲述新闻故事。
它依赖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趋势。
2、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性可视化传播能够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图表、图形等形式呈现给受众,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
好的可视化作品能够帮助受众快速理解数据所表达的含义,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数据新闻面临的挑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数据新闻的关键,错误的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报道。
同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意见。
考研经历分享:中传MJC考研经验
考研经历分享:中传MJC考研经验先来说专业吧。
今年MJC分数也算是暴涨了,从去年的345到今年的365或361,甚至超越了学硕,初试分数出来时很多一批360多的抱着必进的心理结果还是因为抱憾止步了。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专硕逐渐受到认可,而且新闻类又属于广院最强悍的一门学科之一,今年的新闻学科全国排名终于和人大并列第一了,想要跃龙门的只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里也有类似高考的“大小年”的现象,明年的分数到底是会更高或者降低乃至持平,不好说。
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考广院的任何一个专业,它总会比你想象的艰难。
可如果你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和热情,它却会比你想象的要容易的多。
我当初的感受就是,咦,就这么愉快地考上啦?本人属于跨专业,但是相对属于传媒领域,只是大学四年所学与MJC初试要识记的内容无半点关系,在读新闻理论书籍时都觉得陌生且艰涩。
所以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压力,首先,跨专业的同学不必过于畏惧,只要你具备天生的媒体人的素养或者是后天养成的敏锐力,你只会和它越来越亲密,当然,基本功要打好,不然怎么和那些学了四年的人拼?但是,本专业的同学也不要太安于现状,其实新闻算是个相对浅显比较好入门的学科(和其它的人文类的比的话),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自己基本功的优势,再深入再拓展,毕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考察层次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先来聊440吧。
其实新闻学基础这门课,相对较死板了。
但是面很广,点杂,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务。
基本上第一轮要细致地梳理知识点,主要是新闻理论,它最为重要。
要分清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比如说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的区别、新闻价值观,比如党性原则在现今的坚持和突破。
从出题来看,今年的题有点突破了过去两年的形式,出现了关于邓爷爷的材料题,还有关于通讯的写作分析题。
其实这两种题型,倒是在学硕的真题中出现过,只是年份过于早了。
考MJC的弟弟妹妹们可以在论坛中下载历年的学硕题看一看,后期也可以把知识点命中的题拿来练练手。
中传MJC考研:新媒体的十大热点
中传MJC考研:新媒体的十大热点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1“互联网+”行动计划成效显著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空间广阔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不仅体现在各类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上,更体现在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逻辑进行发展模式的重塑。
围绕“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建设与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对供给侧的贡献值不断加大,促进产业水平提升。
通过行动计划执行细则的不断实施,不同行业间实现了信息分享与协同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得到推进。
2物联网迎来发展机遇期智能产品样态多样化关键词:物联网2017年初,中国电信发布“NB-IoT(窄带物联网)企业标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加快了NB-IoT外场测试部署与城市试点工作。
随着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窄带物联网商用指日可待。
根据工信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工作部署及三大运营商5G商用计划,我国将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最快将在2020年投入商用。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丰富智能产品种类,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可能。
3媒体融合发展举措不断创新与升级关键词:媒介融合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媒体融合已经在组织重构、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工作的重点将在战略规划、人才机制、效果评价等方面。
明确而统一的发展规划是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同层级与类型的媒体需要根据各自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指导。
在用人体制机制方面,率先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开展的人事改革已经体现出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设定绩效标准、明确上升通道等,新媒体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需要逐渐完善。
媒体融合评价体系将对媒体融合工作效果进行及时跟踪与科学评价。
4“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提升对外传播水平新契机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企业有望走向世界,加快海外布局与建设,中国企业成为我国与国际沟通和交流的新桥梁。
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发展迎来机遇期,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市场范围将扩大到国外,海外网络市场竞争呈现激烈态势。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应对信息传播的种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点与热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热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考研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一)新闻学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征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3、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如保护消息源、避免虚假报道、尊重隐私权等。
(二)传播学1、传播的模式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传播效果研究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等不同阶段的理论。
3、受众研究受众的类型、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媒介研究1、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2、新媒体新媒体的定义、类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
二、新闻传播学的热点(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舆论生态。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迅速,舆论容易形成和扩散。
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防范网络谣言和负面舆论的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短视频与信息传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研究的重点。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分发等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自动化新闻写作、智能推荐算法等。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算法偏见、新闻真实性的挑战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考研真题 精选
中国传媒大学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传播仪式观2.媒介素养理论3.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的特点2.谈谈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看法三、案例分析题(每题45分,共45分)材料,扎克伯格即将对Facebook规制采取新的举措,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删帖。
材料的大致内容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外宣布明年会聘请3000名员工处理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光靠自动软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聘请员工才能提高内容的监管水平。
目前已有500名员工在参与此项工作,团队还需要继续扩大。
请你就些谈谈对社交媒体的媒介规制的看法。
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题1.新闻批评2.新闻职业道德3.中央广播电台4.新生事件5.马拉的《人民之友》报二、简答题1.简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2.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三、论述题1.论述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2.论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3.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应用的新变化四、材料题材料关于厕所革命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材料二至四关于厕所革命1.写一个140字的微评论2.一个1000字的评论员评论(1000字左右)学硕: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题(6*5)1.史量才2.客里空3.洋葱新闻4.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5.政治传播二、简述题(30*2)1.时务报的创办和梁启超的政论特色2.美国政党报刊黑暗时代特点3.发展新闻学的理论主张和评析4.简析第三人效果理论三、论述题(30*2)1.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特征,功能2.危机传播中的理论范式和管理原则学硕: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一、名词解释1.乌合之众2.首属群体3.文化工业4.舆情监测5.假新闻二、简述1.简述近代报刊诞生2.简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和代表作三、论述1.举例分析国际传播中如何达到精准效果2.以差序格局理论分析社交媒体3.AI对传媒产业未来的影响新闻实务一、名词解释1.新闻价值2.新闻的第二落点3.组合报道4.互动式直播5.数据新闻二、简答题1.简述深度报道的核心要素2.结合实例简述网络与新媒体的作用和核心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三、论述题人工智能未来哪些措施影响新闻传播行业选作一1.请将通讯改写为一篇300字的消息。
中传MJC考研热点--媒介融合:主流媒体+文化自信
中传MJC考研热点|媒介融合:主流媒体+文化自信编辑:凯程中传考研趋势一:头部媒体、主流平台价值未来将放大凸显电视媒体来看,央视台组的收视份额连年上升;同时,央视推出的“国家品牌计划”广告市场反响热烈,可见,央视作为国家平台、节目标杆,未来价值将更加凸显。
此外,省级卫视的发展也是冰火两重天。
头部卫视抢占了大部分的收视份额,且份额进一步增加。
而优质的节目资源也在向头部卫视聚拢,同时,2017年电视广告资源也进一步向头部聚拢。
同样,在互联网媒体圈,阿里、腾讯近年来扩张迅速。
两大互联网巨头近年来版图持续扩张,收入增长明显,价值聚拢显著。
而在出行场景媒体圈,分众作为龙头企业,日均触达5亿人次的城市主流人群。
头部内容能最大化聚合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以算法为基础的推荐技术工具加大了优质内容被发现、被选择的概率,口碑传播的综合成本更低。
而未来头部内容的稀缺,也让优质的资源进一步聚拢。
CTR综艺广告研究显示,现象级综艺节目其广告溢价率能高达16倍以上。
头部内容、头部平台未来的价值将稳步提升。
趋势二:泛文化内容全面回归文化自信正当时从2017年的节目市场来看,文化类节目多屏均反响火爆。
以下将分别从传统文化,匠人文化,社群文化,爱国文化和科技文化5个方面观望2017“文化回归年”。
首先,传统文化持续受到市场关注和热议。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大幅提升。
除了《中国诗词大会》,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是另一爆款节目。
《朗读者》节目播出期间董卿微博搜索热度直逼春晚。
此外,作为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见字如面》成为今年一档爆款文化节目。
传统文化节目爆款频出,只要找对表达方式,未来传统、主旋律的文化类节目将大有可为。
其次,“高”而不“冷”,鲜有问津的“匠人”文化也能受到追捧。
作为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小”题材展现匠人的“小”手艺,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立意深远,别具匠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传MJC考研热点--中国的新闻改革
编辑:凯程中传考研
今天凯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研知识点——中国的新闻改革。
希望能给各位同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中国新闻在30年内实现了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
基本上是“复旧”,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
基本成就:
第一,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第二,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第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第四,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作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这是从1983年开始的。
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
新闻界巨变:
首先,媒介结构发生变化。
一大批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报纸、频道纷纷创办。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没接结构,横向看,报纸、电视、广播三足鼎立,纵向看,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其次,媒介内容的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再次,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这是从1992年开始的。
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
逐步形成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带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以及传媒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到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
到20世纪末,中国媒体的竞争态势可以用“3×3”描绘:从全国而言,报纸、电台、电视台三足鼎立。
从报纸而言,综合性日报、晚报、专业报三足鼎立。
从电台而言,综合台、经济台、专业台(以娱乐节目为主)三足鼎立。
从电视台而言,无线台、有线台、教育台三足鼎立。
竞争给媒介带来的变化:
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3、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
结果是使中国传媒业从原来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改变媒体增长方式。
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
第一,适度的市场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十来家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支柱,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第二,从粗放型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增长,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增长,这就是集团化平台上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第四,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措施:
1、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1996年,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
2、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4、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制播分离就是电台电视台只制作新闻节目以及部分核心节目,大部分节目(主要是娱乐类、社教类节目)由独立制作公司提供。
编营分离就是将内容生产(编辑部)和经营活动(经营部)分开,内容生产在不受经营的干扰下独立完成,以保证其真实、客观、公正。
目的有二:一是确保媒体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新闻节目;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打破传媒业单一的资本结构,吸纳传媒业特别缺乏的精英人才,引入企业经营的灵活机制,实行真正产业化,从而迅速把传媒业做强做大。
5、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三种模式:
(1)两家或数家媒体实行跨区域联合,共同出资、出人,创办一家新媒体,这是“三跨”最基本的模式。
《南方日报》和《光明日报》合办《新京报》。
(2)两家或数家媒体实行跨区域合作,对已有的一两家媒体注资改造、重新包装。
(3)大型国企注资媒体,实行跨行业经营。
6、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将文化单位包括大众传媒划分为两大块: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