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柳叶儿》
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于是我拼了命地直吃到肚子鼓溜溜的, 薄薄 的一层肚皮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 里面肠子会淌出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是有意 夸张,还是写真实的样子? 夸张;“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 数量之多,还表现了“我”饥饿瘦削的程度。 方法点拨:赏析精彩句子,可以从修辞、 内容、情感和结构等多方面进行。
特 殊 对情 柳感 叶 儿 的
爬树 乐 抢 吃
救命
苦
苦中有乐
合作探究—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最喜欢文中的……, 因为它…… 我觉得文中的……词用 得好,好在……
你可以从写 作手法、修 辞、情感等 角度加以探 究哦
品读文本,赏析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先读一 读, 再赏一赏,体会“苦中带涩”的滋味。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学孟: 当代作家,山东昌邑人。 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历任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工、木工,《北方文学》编辑、小 说组组长,《东北作家》杂志副主编。 其作品《柳 叶儿》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著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长篇 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 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等。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 事”? 为什么? 答: 最乐的事情,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 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在今天看来,这 种乐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啊。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 的“乐”主要体现在哪里?
爬树逞能之乐 抢摘柳叶儿之乐 饱吃柳叶儿之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组图: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2012年12月24日09:48来源:北京晚报分享到:更多0人参与0条评论尽管“世界末日论”喧嚣一时,2012年12月21日还是安然而过。
事实证明,所谓“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
不过,“末日式”的大灾难对人类而言确是客观存在的。
据考,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和群发期。
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尚不包括战乱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夏禹灾难群发期――“宇宙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
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次。
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
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像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
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是人类的大死亡。
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
其中,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害有20次以上;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灾害便有413次,共造成51351547人死亡。
中国最早夏禹灾难群发期,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地震。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历史上,人类的生存始终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其中旱灾是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旱灾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
1.苦恶之年(公元9世纪)公元9世纪是一个贫瘠之年。
在此期间,欧洲遭受了一系列的旱灾。
由于长期无雨,农作物枯萎,河流枯竭,人们面临食物短缺和饥荒。
这一时期的旱灾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苦恶之年”。
2.十年旱灾(公元13世纪)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发生了长时间的旱灾。
在这期间,缺乏水分的土地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导致人们饥饿和疾病的蔓延。
这十年的旱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之一3.大饥荒(公元19世纪)在公元19世纪,印度孟加拉地区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大饥荒”的旱灾。
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歉收,导致饥荒和饥饿的爆发。
这场旱灾中,据估计有超过1000万人口死亡,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4.美国大旱(19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旱灾,被称为“尘土风暴时代”。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不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农田风沙肆虐,导致大量农作物损失,农民破产,失去了生计。
这场旱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5.索马里旱灾(2024年)在2024年,索马里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当地水资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牲畜死亡,数百万人陷入饥荒和饥饿之中。
国际社会加大救援力度,但仍然无法完全缓解灾情的严重程度。
以上是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这些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赈灾起到了关键实际的效用,在灾民群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此外,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以赈费不足为由,劝办捐赈,陆续在 省内各地开设捐输局。山西富商大户通过捐赈,不仅获得翎枝、 封典等虚衔,后期还成为各道、府、州、县各项实官,使其披上一 层“官商”的外衣,利用政治特权来巩固自己经济利益。
总之,商贾家族主动散粮救济乡亲,拿出银两捐于官府进行 赈灾,有利于提高威望,扩大影响,结交官员,巩固拥有的社会地
可以说,山西光绪初年的灾荒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 的复合性大灾荒。这场灾荒使得山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教 停滞,出现了人相食、鬻子女、恶兽横行等骇人景象。
“荒政”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救灾方式,通过国家政权 制定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与这种政府 行为的“官赈”相对应的,是由民间社会力量面对灾荒所组织的 “民赈”。二者互相辉映,一同构成我国传统社会“荒政”体系重要
2018-04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史海文艺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
— ——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张玮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院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自古以来尤以饥荒为甚。荒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以政府
主导的官赈成为最主要的赈济方式,民间组织的民赈则是其重要的补充方式。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给华北五省
作者简介:张玮(1992-),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5 级中国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社会史专业。
的部分。面对这样罕见的一场大灾荒,山西商人在民赈中扮演了 及其重要的角色,其赈济行为,不仅仅是完全出自于道义上的考 量,同时背后仍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盘算。
1959_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_陈硕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0#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3#
1959~ 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
表1
分地 区人口净损失
19 58 年人口 (万人 )
二 作为饥荒发生背景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一般是指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 ( 1958~ 1962年 ) 的前 3年。此前, 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 1957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底, 毛泽东主席 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认为中国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 (薄一波, 1997) 。¹ 1956年 4月发表的 5论十大关系 6 可以视作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发展道 路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的系统性表述 ( L iebertha,l 1995)。中央政府在 1958年 3月成 都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并在同年 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制定了 /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0 的总路线, 该方针具有显著的非计划色彩。 在此期间, 关于经济指标的制定和农业合作化的进度党内存在思想认识分歧, 这一 认识分歧反映在 / 冒进 0、 / 反 -冒进 . 0、 / 反 -反冒进 . 0 等反复过程中, 最终以 大跃进运动结束。º» 1958年 3月以后中央政府计划决策所依靠的重要部门国家统
* 陈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香港 科技大 学社会 科学 部 通讯地 址: R oom 3001, A cadem ic Bu ild ing, The H ong K ong U n 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C lear W ater Bay, K ow loon, H ong K ong 电子信箱: chen shuo@ ust. hk。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过许多大规模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 饥荒的肆虐在古代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在遭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农作物的生长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饥荒大规模爆发。
饥荒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和道德风气,人们必须通过抢劫、偷盗等行为来维持生计。
一些人因为缺乏食物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颠沛流离,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东汉末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原因,中国中原地区饥荒迭起,大量人口饿死,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十万长安饿殍”的悲惨场景。
2. 灾后重建在灾害过后,社会需要重建。
这时候,政府必须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地区重新建设。
例如,抗战胜利后,中国各地都受到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的摧残,面临重建的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政府派遣工程师到受灾地区进行评估,然后向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物资、资金及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城市设施、道路、桥梁等基本设施。
这些重建工作增强了受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居民的民族意识。
3. 战争加剧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灾害还可以加剧战争危机。
例如,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发生了许多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导致农民大暴动,形势严峻。
这种情况下,国家的镇压措施往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从而加剧了战争的风险。
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就被自然灾害作为导火线,因当时的洪涝灾害严重,引起人民愤慨,最终导致政府的失控和民变的频发。
4. 社会思想的影响在自然灾难面前,古代社会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思想变革。
尤其是在饥荒、战争等灾难性事件的影响下,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时期的思想更加趋向于实用主义和灵性主义,如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受灾的历史时期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自然灾害概况
蝗虫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1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2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3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4
4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5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6
2.1 全球自然灾害概况
⑷北美洲:自然、人为灾害并重。
陆地龙卷风:美国西部。
飓风:
墨西哥湾形成→美国南部地区。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1 全球自然灾害概况
2.1.1 世界七大洲主要灾害: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1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2
2.1 全球自然灾害概况
⑴ 亚洲: 世界上灾害最多的洲 地震:
日本--附近地区平均每年释放的能量全球 1/10。
中国--20世纪七级以上强震,中国占35%。 火山:
2006年4月,德国洪水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15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16
2000年2月12日:欧洲特大河流污染
清华大学,陆新征,2007 17
2月12日,从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泄漏出
来氰化物废水不可阻挡地流到了南联盟境内。毒水流经之
处,所有生物全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暴亡,流经罗马尼亚、
受灾地区
中国上海 印度加尔各答 印度加尔各答
孟加拉 日本津轻藩 中国四川泸定
中国 中国 法国
日本本州北部 印度北部 爱尔兰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广东广州
灾型
风暴潮 热带气旋 地震 饥荒 饥荒 地震 饥荒 饥荒
冻害
涝、饥荒 饥荒 饥荒 饥荒 饥荒 饥荒 风暴潮
死亡人数(万人)
10 30 30 800-1000 20 10 900 2000 40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自然灾难是人类存在后一直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大小小的自然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许多次,给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我国历史上有那么8次大的自然灾难,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大地震华县大地震1556年嘉靖统治时期,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
这次地震引一系列地质破坏,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人数高达83万,这次也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强烈的震动使得房屋全部倒塌。
而当时正值冬日,后又天降大雪,天气寒冷,人和牲畜冻死者无数。
此次地震共造成28.8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当地房屋大多顷刻间变成平地,虽然地震级别未到8级,但是因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在凌晨,所以造成了惨烈的伤害。
此次地震共造成约25万人死亡,44万人受伤。
•三大饥荒西北旱灾大饥荒1928-1930年,中国发生了最严重的旱灾,同时还并发蝗灾、水灾、雪灾、时疫等灾难。
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同时波及到华北地区,受灾总人口达1.2亿,饿死300万人以上,这次灾难使得西北地区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南方大饥荒1946年及1947年,南方发生大饥荒,粤桂湘三省仅两年时间就饿死1750万人。
草根、树皮大部分被饥民吃完,有些甚至以“观音土”充饥。
河南大饥荒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饥荒,这次饥荒主要是由于大旱造成,同时伴有蝗灾,导致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约150万人死于饥荒和因饥荒引起的疾病。
•咸丰时期云南鼠疫从咸丰六年发生战争以来,因为战争的作用,导致云南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动。
而此时云南正好多地爆发鼠疫,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鼠疫带来大面积流行。
在这16年的战乱期间,云南地区因鼠疫而死亡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47万。
•嘉泰元年临安(今杭州)大火嘉泰元年(公元1201)春,临安府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厍等官舍起大火,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
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
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周朝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
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
诏听民就丰。
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
”[8]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 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 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
究其原因在于:(1) 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关键词:自然灾害;空间格局;历史时期一、民国以前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分析1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民国之前死亡人数过万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始于公元前180年的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发生的涝灾。
从公元前180年到1911年,统计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共计190次,以旱灾、地震、水灾、飓风、瘟疫、冷害六种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其中1876-1878年,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的特大旱灾,死亡人数超过2290万人,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世为罕见。
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来看,不同灾害发生的频次各不相同。
前三位为水灾、飓风和瘟疫。
水灾是最主要灾种,共发生了 63次,占所有灾害的33.16%,其次是飓风,共发生 54 次,占 28.42% ,瘟疫发生 31 次,占16.31%。
而旱灾、地震和冷害发生频率较低,分别占 11.05% 、 6.84% 和4.21%。
从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来看,不同省市之间差异明显。
河南、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别达到28次、26次、25次,占到统计总量的14.74%、13.68%和13.16%,其次是上海、河北、广东、福建,分别发生了18次、10次、8次、8次,占统计总量的9.47%、5.26%、4.21%、4.21%,山东、云南、山西、江西、湖南、新疆、湖北、安徽等省市,发生的次数在5~6次之间,占到总统计量的2.63%~3.16%,而黑龙江、北京、青海、贵州、宁夏、广西等省市发生次数较低,均低于5次,海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西藏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很少。
丁戊奇荒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中国历史上重大气象灾害年表
中国历史上重大气象灾害年表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历史上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公元前3000年,史前大洪水。
公元前1766——公元前1760年,黄河中游地区连续7年的大旱灾。
公元前858——公元前853年,关中地区发生连续6年的大旱灾。
公元前803——公元前780年,天下旱灾严重。
公元前625年,中原大旱,八个月没有下雨。
公元前614年,中原大旱,7个月没有下雨。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浚县决口,大改道。
公元前227年,关中发生雪灾,大雪平地深二尺五寸。
公元前190年,天下大旱,江河水少,稻谷绝。
公元前180年,汉水流域发生大水灾,16000余户被大水冲走。
公元前71年,夏,天下大旱。
公元前30年,关中大雨30余日,发生水灾,死亡四千余人,冲毁房屋83000余所。
11年,黄河在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北诸郡严重受灾。
27年,中原地区夏秋连旱,七月,光武帝刘秀亲自到洛阳南郊求雨。
119年,4月,江苏沛县发生风灾,大风拨树30000余株。
134年,黄河流域发生旱灾,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
137年,夏,洛阳暴雨成灾,死亡1000余人。
153年,秋,黄河决口,死者数万人。
189年,夏,中原地区连雨80余日。
193年,6月,陕西右扶风郡发生冰雹灾害,雹如斗大。
241年,正月,江南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273年,4月辛未日,江南陨霜。
277年,8月,平原、安定、上党、泰山、河间等五郡发生霜冻灾害,农作物受灾严重。
281年,天下大旱。
283年,12月,黄河以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发生大水灾。
293年,6月,弘农、湖城、华阴郡遭冰雹袭击,平地积雹子三尺。
296年,3月,东海郡陨霜杀桑麦。
297年,7月,陕西、甘肃陨霜伤禾。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作为读史人,这个话题说起来,实在是沉重,令人落泪。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饥荒的可怕。
我(老冯)的父亲,他在孩童时代,就吃不饱,他对我说过,他说他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饱饭,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吃香蕉,他就会尾随对方,耐心等人家把香蕉吃完,把香蕉皮扔到地上,然后,我父亲赶紧捡起来吃。
父亲每次对我说起这个事,他都会流泪。
我每次想起这个事,泪水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人吃不饱饭,是很可怕的。
历史上有一个人,比我父亲更惨,他就是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在他的《彭德怀自述》里,讲述了他孩童时代,饿晕倒地的往事。
彭德怀本名彭得华,小时候,家穷,揭不开锅,彭德怀和弟弟彭金华两人,外出讨饭。
到了油麻滩(今湖南省湘潭县境内)姓陈的教书先生家门口,彭德怀兄弟二人,敲开门,讨饭。
陈先生打开门,看是两个要饭的,他耐着性子,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招财童子呀?”陈先生其实是个好心人,他愿意施舍一点饭菜,但是,陈先生迷信,他希望在做善事的同时,至少也要讨个吉利。
弟弟彭金华脑瓜机灵,他说:“是!我是招财童子!”于是,彭金华讨到了饭。
彭德怀这孩子,本性倔强,他觉得,撒谎说自己是“招财童子”,心里很难受,他开不了这个口。
于是,彭德怀呆若木鸡,站在陈先生门前,嘴巴打结,就是说不出来个“是”字。
陈先生见彭德怀那么倔,“不识大体”,也就拒绝给他饭菜。
结果,彭德怀当天,就没有讨到饭。
黄昏时分,回到家里,彭德怀饿晕了,倒在地上。
民国,饥饿的孩子向记者展示他的观音土和野菜,观音土是一种可以充饥的泥土,但是吃了肚子会发胀幼时的贫穷和饥饿,对一个人的心灵,伤害是很大的。
彭德怀晚年写起这一段,他自己说,仍然禁不住眼泪直流。
彭德怀就是过着这样的讨饭日子长大的,后来长到少年时期,村里又闹饥荒,彭德怀和乡亲们跑到财主家去“闹粜”。
什么叫“闹粜”呢?反映饥民闹粜成功,从财主家搬粮食的画看,我们今天吃饱了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在旧社会,还有“闹粜”这个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