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新课标介绍(二)
科学课新课标介绍
科学课新课标介绍科学课新课标介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一)黄海旺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课题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当时教育部启动了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同时也开始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是由院士、大学教授、一线教师等组成的。
自2007年开始,到2010年,一共召开了六次专家组会议,这六次会议,就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性质,小学科学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第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稳步进行,修改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
第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要有国际视野,修订过程当中要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从课程的设计到内容,要符合小学科学教育的规律,使我国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具有国际水平。
第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处理好科学概念形成和探究过程的关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生活情景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也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落实基础课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以上是达成的共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些依据。
第一个依据就是有关文献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通过对原来自然教学大纲和《做中学》内容标准,以及现行《科学(3~6)级课程标准》的研究,除此以外,还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南非、新西兰等国科学课程标准,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是从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第二个依据是进行了国内的调研,从2007年开始,做了两次的调研,第一次是全国教师的调研工作,第二次是全国各省以及一些地市的教研员的调研工作。
在充分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六次工作组会议和多次分主题的研讨,比如说有关科学史的研讨,有关科学本质的研讨,等等。
2022年科学科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解读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
第三部分
主要变化
9
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主要变化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第四部分
课标内容
14
14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内容如下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进入笔记本打开电脑,点击左下角wi ndow s图标 。在弹 出的页 面找到power piont 软件, 点击打 开。LH J+FH X。
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
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 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课标解读2
追求创新
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 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 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 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 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 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 精神。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 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 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 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 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 订计划。
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
收集证据
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 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 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 现象。 态特征及现象。 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 能基于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用科学
学习新课标 开启新课程
冠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书义
团队情况
团队人员组成: 顾问: 甘子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组长: 郑光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教授
副组长: 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生物
分级思路
四个领域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
确定学段目标的思考维度 该领域主要科学概念的落实 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进阶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标,新教材_(2)
一、几个主要的概念:1、课程性质:科学课是干什么的?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其核心因素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着。
其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事件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务与自然现象。
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相承负责的学习态度,即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科学概念: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科学方法: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了解或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2、课程目标:目的是什么?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新课标重点内容整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提纲
【新课标重点内容整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内容提纲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2、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3、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4、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实践探究5、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三、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1、科学观念2、科学思维3、探究实践4、态度责任(二)总目标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三)学段目标按照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分年级段给出目标。
四、课程内容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4个跨学科概念。
4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
13个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
每个学科核心概念,都会阐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教学策略建议、学习活动建议)。
五、学业质量(-)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纬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二)学业质量描述分年段阐述。
六、课程实施(-)教学建议1、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2、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4、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二)评价建议1、过程性评价(1)评价原则(2)主要环节的评价①课程评价②作业评价③单元与期末评价2、学业水平考试(1)考试性质和目的(2)命题原则(3)命题规划(4)题目命制(三)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原则(1)把握方向性(2)符合科学性(3)体现适切性2、教材内容选择(1)覆盖课程标准的所以内容(2)突出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2)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4)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5)合理选择科技史素材3、教材内容编排的呈现(1)内容编排应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2)活动设计要体现实践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3)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学习特点(4)栏目设计合理、精当,形式活泼。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科 学 探 究 目 标
6、得出结论
(思考与结论)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 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 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 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 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 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 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3、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 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 因其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获益;综合实践 活动、也会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织而相得益彰,和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特别容易实现两者的互 动和整合。 同时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到:“科学游戏、探究性 学习、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现场考察、科学辩论等,都 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课堂上学习科 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应把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束缚 在实验室或教室这个时空有限的范围内,教室外各种真实 的问题情境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课几乎与小学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它既可以为所 有课程的学习做贡献,所有课程也可以为科学的学习做贡 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重视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 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建 立热水温度下降的模型。 2、重视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 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例如让学生按科学探究 的过程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2017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02
经历了,参与了, 就能达成目标?
2001版课标的局限性: 1、将课程目标分为三维:科学知识、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理论层面有争议。科学探究是 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
2001版课标的局限性: 2、具体内容标准没有分级,阐述的是整个小学段 的总体目标。这不利于教材的编写和日常的教学,造成 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偏难的局面。
2001版课标的局限性: 3、倡导“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促进了科 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落实,但同时也促生了科学探究 “程式化”、“唯探究论”等问题的产生。
例1:2005年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某市老师一开 始就提问:“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科学课,你们想研 究什么问题啊?”……
例2:2016年浙派名师活动中,我市某老师上了一 节使用显微镜的指导课。课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 老师很疑惑:“这节课就是在教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没 有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这是科学课吗?”……
2007 年 7 月 至 10 月
文本修订,并完成课 程标准修订稿
1. 整理归纳 2007 年征求意 见的反馈意见; 2.各学科提出修订标准文 本的基本原则和工作安排; 3.吸纳合理意见,与提出 不同意见的专家进行沟通 交流,取得共识; 4.完成修订稿。
2007 年 11 月 至 12 月
对修订稿征求意见, 再次修改后形成课程 标准送审稿 审议,并正式印发
2001版课标的局限性: 2、具体内容标准没有分级,阐述的是整个小学段 的总体目标。这不利于教材的编写和日常的教学,造成 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偏难的局面。
三上
三下
2001版课标的局限性: 3、倡导“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促进了科 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落实,但同时也促生了科学探究 “程式化”、“唯探究论”等问题的产生。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强调多 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全面反 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
02
总体结构人导向
新课标更加注重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了指导性
新课标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建议和案例 ,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科学课 程。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开 展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合作分享的科学态 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要求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
01
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
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实验与探究技能
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经费、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小 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志愿服务等 方面的帮助,共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08
挑战、机遇及发展趋势预测
面临挑战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
01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背景介绍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强调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在过去的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等。
新课标的制定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2年版的新课标。
探究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2023年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2023年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2023年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课程目标1. 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要的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实验技能:强化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强化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重视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教育。
二、课程内容1. 生命科学:包括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物的多样性、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等内容。
2. 地球与宇宙:包括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质现象、地球上的生命、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等内容。
3. 物质科学: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制取与用途等内容。
4. 技术与工程:包括简单的机械、电子电路、光学现象、能源与环保等内容。
5. 科学探究:包括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内容。
三、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3. 结合生活实际,选取身边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评价与考核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小组合作表现等。
(2024年全新解析)小学科学新课标展望
(2024年全新解析)小学科学新课标展望前言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教育部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2024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变化与亮点,共同展望未来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1. 学生中心: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学科融合:新课标倡导跨学科教学,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领域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生活实践:新课标强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科学素养。
4. 证据意识:新课标强调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解释证据的能力,增强科学思维。
二、新课标的课程结构1. 必修课程: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五个领域,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2. 选修课程:包括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故事会等,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兴趣。
3. 实践课程:强化学校科学实践活动,如科学节、科技比赛、科学实验站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标的教学策略1. 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 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新课标的实施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学教育水平,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2. 完善教学资源:开发适应新课标的教材、教具、实验材料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改进实验条件: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7年小学科学新课标(珍藏版)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二科学探究目标%三科学态度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物质科学领域!$二生命科学领域""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四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教学案例(*案例!认识空气(* 案例&水沸腾现象的观察*!案例"西瓜虫有耳朵吗*#案例'观察月相**案例#暗盒里有什么%!案例$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版)初中科学新课标解读
(解析版)初中科学新课标解读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初中科学新课标,为广大师生提供详细、专业的指导。
我们将从新课标的背景、主要内容、变化亮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课标。
一、新课标背景我国一直重视教育改革,其中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其课程标准的修订尤为重要。
新课标的出台,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二、新课标主要内容新课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课程理念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科学伦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3 课程结构新课标对初中科学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4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增加了与现代科学前沿相关的内容,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
2.5 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了针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包括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三、新课标变化亮点新课标相较于旧课标,有以下几个亮点:3.1 强调科学探究与实践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和实践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新课标鼓励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提升科学伦理教育新课标将科学伦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
3.4 强化评价体系新课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降低考试压力。
四、结语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初中科学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广大师生应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共同努力。
本文档仅为解析版初中科学新课标解读,如有未尽事宜,请参考官方发布的完整文件。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一、修订背景与思路(一)修订背景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
第三,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二)修订思路第一,素养立意。
第二,注重综合。
第三,进阶设计。
第四,加强实践。
第五,立足现实。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一)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确定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课程要求。
这四个方面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调整了课程结构突出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取消了学科领域,按照核心概念设计课程。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对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技术与工程部分的学习强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综合利用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技术与工程问题。
(三)精简了课程内容精简、整合和调整了部分内容,反映了科技进展和专题教育要求,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207个学习目标。
在调研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偏多,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核心概念的论证,对18个主要概念进行归类,减少主要概念数目,使之更加指向科学本质。
为此,《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综合性,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目。
与修订前相比,核心概念由18个减少为13个,学习内容由75个减少为54个,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
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知识点由234个减少为193个。
(四)突出了育人导向首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包括健康生活、人地协调、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方面。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根据“新课标”从今年起,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三至六年级修订为一至六年级,也就是说一二年级也有科学课了。
科学课将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的.重点科目。
2.新增技术与工程内容,STEAM框架雏形初现。
3.科学能力具化为科学探究能力,更加强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方法3个新增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
二、三个学段的进阶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
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三、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一个思考。
2个变化一、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小学生对周围具有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甚至在科学目标里都将科学能力具化为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以后孩子的学习评价不再只是看卷面分数,而是从孩子的多方面获得的一个整体评价。
关于其中的那个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好像听起来很不错,能让孩子反思自己,和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
但是,能不能真正实现呢,还是很难讲的。
以上是整理的有关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教案
2.呼吸和健康生活【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
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
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
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及时地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解释。
新教科版一上科学1-2《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新课标)
【教材简析】本课学习是建立在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对一棵植物进行仔细观察。
从观察方法的介绍,到自主进行观察,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科学课上进行观察、描述。
这个活动指向了观察和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尽可能准确地把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
在绘画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这个环节是提升学生对记录能力的关键问题,需要留足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系统观察。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科学观察有一定的热情,但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与发展,还不能够系统地完成科学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能观察到更多的细节之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一棵植物,知道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并能识别其他植物的根、茎、叶结构。
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结构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各个结构的特征,尝试使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并识别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简单描述植物特征。
难点:能用简图准确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一盆菊花、课件。
学生:每小组一盆菊花、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一株常见植物(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菊花盆栽1.教师展示菊花图片,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的情况。
提问:我对这种植物不太了解,这是什么植物?你通过什么判断出它是菊花?关于菊花你了解什么?2.整理菊花的相关知识,原来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菊花的信息,老师今天也把这种植物请来了教室,让我们一起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新课标介绍(二)作者:小学科学专家老师科学课新课标介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二)黄海旺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介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的内容标准的有关修订情况。
关于内容标准的修订,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说明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以及科学探究。
在上一次跟各位老师介绍了,有关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两个分目标,在内容标准当中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只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这两个分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内容标准当中主要以概念的形式来呈现的,科学知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这三个主要的自然领域当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时,把这几个主要概念分解成124个比较小的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
在标准当中,称之为分解概念。
对每一个分解概念又提出了一些例子,同时给出了学习的目标,以便标准的使用者能够较好的理解和实施。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概念的陈述主要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如:尽量的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
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一种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这样就能够保持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内容标准当中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向,所以将其中把科学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作为内容标准展开进行。
设计与技术领域包括了三个主要概念,并把这三个主要概念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概念。
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一、有关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在物质科学领域当中,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概念:第一个主要概念:物质具有获得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可能对“物质”这个词,不是很容易理解,所以实际上他们观察的一些物体主要是从材料角度来进行的。
所以这一条在物质的后面主要是用材料来进行观察。
所以,在小学阶段“物质”这个词,尽量不出现,所以主要用材料这个词来代替。
这个主要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小的分解概念:第一,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这些特征在小学课程的设计当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部分或者是所有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来了解,所以这个学习目标是要达到这么一个目标。
就是说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物体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这些特征就是包括了刚才距离当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
并且能够对它们进行分类,同时说明这些分类的依据,这个分类的标准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如说,我以颜色来进行分类,不同颜色可以进行分类,也可以以不同的表面的不同的粗糙程度来进行分类,还可从形状进行分类,这个分类的依据是学生自己定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科学的分类标准。
第二,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硬度、强度、可渗透性、漂浮的能力。
实际上这个讲的是密度,在小学阶段,密度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们就用漂浮的能力来表示,还有柔软程度、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等。
这一条的分解概念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常用材料具有的特性和它们的用途。
第三,就是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比如,水具有三种状态,它可以以液态的形式,也就是通常说的水;也可以以固态的形式,比如说冰;还可以以气态的形式,如水蒸气的存在。
同时,在这个不同的物质中也有液态、固态等。
这一条概念中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和特性。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在静止时会保持水平,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可以识别和说明周围物体所处的状态,这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这个学习目标是作为学生学习达到了哪个程度,或者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时也是作为将来评价的一个依据。
第四,就是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离,比如沙和糖、油和水、铁屑和木屑。
这个学习的内容目标就是探索将混合在一起的两种物质分相互分离的方法,这个分离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根据物体的特性来进行分离。
比如,用磁铁把铁屑和木屑进行分离,通过油和水的不同比重,可以来进行分离,通过沙和糖具有溶解或者难溶解这种特性来进行分离。
所以这些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认识到不同的分离方法,以及不同的物质具有的特性。
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进行一些分离。
第五,就是有些材料的形状或大小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说的主要是物理变化,也就是说同一种材料进行物理变化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即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比如,把一块木头切成一小块,它还是木头,它的木头特有的特性是不会变的,只是它的大小变了,它的形状可以改变。
所以这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列举一些实例,证实有些材料形状或者大小改变以后,特性没有变化。
因此物质的名称也不用改变,就像上面提到的材料——纸、木头等。
第六,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性也改变了,它们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这个讲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当然因为化学变化这个词,在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去认识,只是用一种概念的形式,用一种语言表述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就可以了。
比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用一些实例以后,让学生来认识,这些都是因为有了新的物质产生,所以这些特性也改变了,这些物质的特性也改变了,但是它是没有消失的,这里面就包含着物质不变定律的这个原理。
它的学习内容目标,列举实例,证实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性变化了,变成了另外的物质,它们有了另外的分类和名称。
比如,烧掉的纸变成灰以后,它就不叫纸了,它基本上就是一种灰,或者是纸灰等,它的名称也不一样了。
不像上面说的木头切碎了以后还是木头的,只是小了一些,还可以叫木头。
第七,有的物质在某些环境当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这些物质主要指的是一些有机物。
这也很好理解。
比如,动植物死亡以后容易腐烂,还有一些水果里面含有很多有机质,它也容易腐烂。
同时岩石这是一个反例,它是不容易腐烂的。
这是相对其他有机物而言的,岩石主要的还是无机质。
这个学习内容目标就是观察生活中物质的腐烂过程,列举影响腐烂过程的因素。
比如,温度、湿度、空气等。
这个活动在小学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第二个主要概念: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
其中又有几个分解概念:第一,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第二,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蒸发成水蒸气,水整齐遇冷会凝结成水,这是讲的一个凝结的过程。
就是水的变化。
第三,水凝固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这一条概念,通过一些活动,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第四,分解概念就是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有些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
也就是比较难溶解,这个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来理解,认识有些物质容易溶解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
比如说糖、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等就很难跟水相溶。
还有就是比如说沙子就不容易在水中溶解等等。
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建构这么一个概念。
第五,有些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里面讲的是一些比较容易和水发生变化的这么一些物质。
比如说小苏打,放到水里,它会分解成碳酸,冒出气泡等。
通过一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里面它会发生一些反应,变成另外的物质。
有些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前面提到的,比如说油很难和水混合。
有些物质和水可以混合,比如说酒精是容易和水混合在一块,然后变成了一种含水量百分之多少的酒精。
一般医用的酒精是75%,所以它跟水容易混合在一块,变成一种含有水的酒精,不是纯酒精。
第七,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有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学生来挤压一些水果,看到里面有水,所以含有水。
而且通过一些资料的学习,也认识到不同动植物当中,人体当中都含有水,从而认识这一条的概念。
第八,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这个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来认识,地球表面积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
第九,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通过一些资料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水是在大气中进行循环的。
比如说经常能看到降雨、降雪以及空气当中的云、雾等。
通过这些现象的认识,让学生建构水是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当中进行循环的。
同时这种不同的天气会对气候产生一些影响,同时这个雨雪是形成不同天气的要素。
以上说的是第二个主要概念。
第三个主要概念: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物质。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分解概念。
第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这个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些资料的了解,了解空气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就可以了,这个是比较难探究的,因为在小学阶段,要探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式比较难操作的,所以这里面这一条可以通过一些资料的学习让学生能认识到空气是由哪些组成,空气当中有哪些成分就可以了。
第二,空气有重量的,会产生压力,它能被压缩产生推动物体的力。
这个可以用一些活动来进行。
比如说称量空气的重量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
同时通过压缩空气来认识,认识到空气是有压力的等。
第三,空气和水一样,它是没有固定形状,它的形状是随着容器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气体的一种特征,所以通过装空气这种活动,认识到装空气的容器变化以后里面的空气的形状也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没有固定的体积的。
第四,空气的流动可以形成风,也就是说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五,风能够产生力的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风具有能量,通过一些风能发电机等的认识可以认识到风是具有能量的。
同时风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就是一些物体能够在风中漂浮,比如说放风筝这些活动,可以认识到风具有力的作用,能够产生一种力,对物体有一种漂浮的能力。
第六,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当中漂浮,这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风具有一些力的作用,能够产生力。
所以一些微小的颗粒是可以在空中飘浮的。
第七,流动的空气可以产生上升的力,也就是说,由于这个空气它的形成过程当中是由热空气上升,通过空气的对流产生空气,所以在空气的整个循环过程当中它有一种上升能力。
第四个主要概念:自然界的物体总是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也包含了四个分解概念:第一,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里面让学生学习一些表示长度的单位和表示质量的单位等。
比如,表示长度的单位是用米,表示质量的单位是用千克。
第二,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这个也就是通过位置的相互关系。
比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一种相对关系来认识这个概念。
第三,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