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养生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我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着,自战国时代写起,
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
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
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
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
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这也就是最早关于养生茶的
记载。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
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
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
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
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养生茶对世界的重要性。
养生包括3个方面:
1、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点,适应气候的变化。
2、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规律的起居。
3、调节包括饮食在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刚柔相济。
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做到了这些,邪气就不会伤害身体。
专家常说:“治病不如防病,疗身不如疗心,药疗不如食疗,人疗不如自疗”。古人说:“医食同源,药膳同功”。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食物是健康的根源。谈到茶大家一定很熟悉,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家,饮茶历史非常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称“茶也养
生之仙药也”。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
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
誉为“宗教的美学”。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
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
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
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
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
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
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
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
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