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师设问的艺术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过 两 点 可 画多 少个 圆? 圆 心 的位 置有 什 么 规律 ?为什
么?
这些 问题一一解决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 问:
过 不 在 同一 直 线 上 三 点 A、 B 、 c画 圆 , 这 样 的 圆要 经 过 A、
“ 老师会不解二次方程求 出两根和 与两根积 ,你们行吗?”完 全是试探商量 的 口吻 ,却引起了学生的好 奇 ,大有跃跃欲试之 势 。这样 的设 问具有振动学生心 弦的作用 ,激发学生 的思维 。
课程 研 究
中学数学课 堂教学 中的设 问艺术
张建 勇
( 重 庆 市 万 州 区走 马初 级 中 学 重 庆 4 0 4 0 2 6)
摘
要 :教 育心理 学认 为:“ 思维总是从提 出问题 开始的。 ”在课堂教 学中,一个好 的问题往往 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开发 学生的智 力,发展 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 学生脑 海里 留下深刻的印象 ,合理而巧妙 的发 问是一 个数 学教 师必须具备
地。
就这样教师提 问, 学生动脑 、 动手 , 把 自己作为 “ 研究者 ” , 步步深入 ,将 已有的知识 、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 中去 ,学得
轻 松 ,记 得 也 牢 。 四 、 以 问 点拨 ,触 类 旁通
例如 :在 复习三角形全 等时 ,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
路 加 以提 问 :
三 、 以 问 过 渡 , 突破 难 点
、
以 问 引趣 , 激 发 思维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 教师可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作 为
过渡, 以I I ; t  ̄ I 新, 以 旧促 新 , 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 ,
兴趣激发灵感 ,兴趣是发现的先导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
设问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设问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恰当的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运用设问,笔者认为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启发性,要科学严谨、表述准确,要有渐进性,并且要创设一种和谐的设问氛围。
设问是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大门的钥匙,运用得适度,必然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设问;生物课堂教学;应用恰当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恰当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恰当的设问,还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笔者认为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因此,恰当的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课堂设问最忌大而空、细而浅。
随意、浅显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的随声附和更难以反映其思维的深度。
同时,课堂设问也不能过于深奥,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积极性。
只有适度的设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令学生领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二、设问要有群体效应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积极思考,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感受到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激发起群体的积极思考热情。
如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设问,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设问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待学生都思考一会儿后,再让他们回答,同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回答的是否正确,教师再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补充,这样,设问就利用了班级教学的特点,使设问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
三、设问要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或经验,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做出假设。
如教师可以提供材料——打破休眠期的完整的种子、子叶被虫咬过的种子、减去部分胚的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他们的思维。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设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从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设问技巧的分类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设问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
设问技巧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 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会出现认知紧张,从而促进知识的积极转化和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知识应用。
3. 课程标准要求。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理论基础为设问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问技巧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设问技巧的分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问技巧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引性问题。
导引性问题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这类问题通常简单易懂,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提炼性问题。
提炼性问题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这类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以上分类为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政治课堂的设问艺术简述
初中政治课堂的设问艺术简述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设问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如何运用设问艺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设问的作用、设问的类型以及设问的技巧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设问的作用设问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设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直接讲解和传授知识,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设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课堂设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欲望。
设问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课堂设问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论证和推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问是政治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设问的类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设问的类型主要包括知识性问题、启发性问题和引导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是指对政治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直接提问,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点,并能够正确把握政治概念、原理、规律和事实。
例如:“什么是宪法?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这类问题旨在检验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启发性问题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提出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政治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这类问题不仅考验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这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引导性问题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提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政治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导语: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一、围绕课题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整篇文章内容的精髓。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钟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氛围的第一道关卡,更是诱发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剂。
在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运用富有激情的话语,抓住总缆全文词句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学习课题,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将相和》一文时,笔者用简短、富有激情的话语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内容学习,随即板书课题提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课题的题眼又是什么将?和?相?为了什么事闹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你想知道吗简短的几个问题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话音未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打开文本阅读起来。
这样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围绕课文思路提问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品读、去理解才能透彻。
思路即文章的脉络,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教师设计提问如能紧扣文章思路,学生就能够顺藤摸瓜,有?序?可循,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课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提高设问艺术 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环节 ,根 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和发展水平
把握学生 的激情度 。需要注 意的是调控 策 略应 与知识 难度相适应 特点 , 联
系学生实际 ,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 开发思
维能力 。如果我们 教师在设计 问题时过
一
时地插入一段故事 或采 取让学生竞猜 的 方式来讲解课文 内容 ,增 强课堂 的趣 味
性是十分必要 的 ,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也
等。此外在进 行深入讲解前 , 教师可 以通
过提问让学生 了解所学 内容相关的社会 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 知识 以及社会经验
能很快地调动起来 ,在大家都激动兴奋
时, 教师及时地提 问是 很有帮助 的 , 能 它 让学生驿动的心重新 回归平 静 ,趋于思 考。如教师在讲完仓颉造字后 可 以这样
、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等 , 而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 从 为下一 步教
学作铺 垫。②在学生对新 内容 有了初步
了解 后 , 出深 层 次 的 问题 。这 一 阶 段是 提
的产生有什么样 的历史意义呢?” 这样就
能很快地 把学 生离 弦的心拉 回课 堂 , 埋
头思考 。
知识 ;课 堂结束前 的检查 提问是为 了解 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接 受和掌握 的 情况 , 便于教师及 时补漏 。因此 , 问的 提 时机应选择在引入语言材料 、集 中知识
信息 、 巩固强化所 学知识 时。
有疲劳 ,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等 时候 。 选
择好时机 , 可根据情况设定 不同程度 , 或 难或易 , 或诙谐或凝重的问题 。如我们 在 讲授 《 刻划符号 到象形 文字 》 , 从 时 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艺术摘要: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它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心得,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来进行设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问艺术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40-01《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课堂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它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好的设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未知到已知,达到释疑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富有趣味性的设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用愉悦的心情去思维。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才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
同时,必须注意“思考价值”是相对于所教学生现有水平而言的。
(一)趣味性。
即设计的“问题”要尽量具有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设计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经教师启发后再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三)变换提问方式,增强设问的吸引力和思维价值。
二、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设问艺术
第3 期
俞珊维 : 试论语 文教学中的创 新设 问艺术
13 0
好 的倾 听者 , 学生 回答问题时 , 时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 的思维 状态 , 在 及 在 和学生的交流和讨 论 中 , 两者 的思维相 互碰撞 、 发与 引 启 导, 最终达 到和谐 。
语) 。所提 问题要新颖有趣 , 且有一定难度 , 能激发学生 的求
知欲 , 使学生乐 于思 考 , 个学生 只要 “ 每 跳一 跳都 能摘 到桃
子” 。对一些高层次 , 较复 杂的 问题 , 需要 教师 给予 提示 , 帮
三、 创新设 问的主 要策略
1虚拟 问题 情境 , 、 投石 激浪 , 引发 学生 的求 知欲。学生 的迫切需要是 积极 思维的开始 , 创设 问题情 境是教师鼓 励学 生质疑 问难 , 发表不 同见解 , 形成师 生的能 动“ 流”良好 开 对 端 , 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求知 欲 , 能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引起 新旧知识 的联 系 , 逐步提高学生 的思辨 能力 和运用 自己的语 言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明确教学重 点 , 、 开启茅塞 , 培养 学生举 一反 三的能力 。
思考的问题 , 使他们在 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养成耐心思考的 习
惯。
二、 创新设 问的误区
1 提 问过于频繁 。填鸭灌 输式 的教学近 年来受 到了教 、
育界 内外 的一致批评 , 于是教师们相继进行 了教学方式 的改
革 。但 是 , 由于少数 教师的教学设 想还不够成 熟 , 于是就从
定难度的问题 提问 , 使他 们在 挫折 中逐渐 锻炼 得坚 强起
来 。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 , 可设计 一些需要缜密推理和细心
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哪些1、问在重点知识回顾上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2、问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教师在教学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能够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
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水平。
3、问在易错处学习中有些知识或问题往往不被学生注意,就此提问引发探究,有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只有找准学生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才能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找出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规律上存有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有的缺陷,才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批判性。
4、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擅长点拨诱导,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
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
5、问在关键点每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难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只有把这些重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
6、问在反馈处讲授新课之后巩固的提问,如“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是反馈教学的一种途径。
临近下课前的几分钟,利用提问实行小结,能够达到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能够发现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检查学生使用知识的水平,思想受到教育的水准;能够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7、问要学会等很多教师在提问过后缺乏等待的技巧,或是因为担心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直接把答案说出来,这样提问不但起不到引导学生认知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失去兴趣,起到逆反作用。
所以,提问后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切实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导语:善教者,必善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
老师在引导学生归纳了倒数概念之后进行提问:你对这个概念是怎样理解的?(突出三个要点:积是、两个数、互为)这里的积是1的两个数是指什么样的两个数?谁能举例说明如果学生没有讲到“1?=1,这个例子,老师可以继续提问:1有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是它本身)你对“互为”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
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记得牢。
三、在相似易混淆处提问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
因此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除法的两种分法对比”是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图解配合设问的方式辨折。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学 生 的 语 言 积 累 之 法
甄晓夏
(西北机器厂子弟学校, 陕西 岐山 722400 ) 摘 要: 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 有了丰富的 语言材料, 学生才能准确、 生动、 鲜明地描绘 自己的所见所 闻, 自己的思想。 表达 作者着重介绍了 几个常用的积累途径 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贝壳, 就能找到深藏在贝壳中的珍珠, 挖掘大海的宝藏, 收 到以小见大, 管中窥豹的效果。 鲁迅的 故乡》 《 一文中有这样的三句话: ( 1)这好极! 他, 一怎样? ...... (2)啊! 闰土哥, 你来了? .. ... (3) 老爷! — ……。 这三句话, 看似微不足道却意味无穷。 我在教学时设 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几句话是谁说的? 有什么深 刻含义? 2.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什么判若两人? 3.作者借 闰土这一人物揭露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三个问 题层层深人, 由易到难, 为学生架设了阶梯, 引导学生从新 的角度,透过文字和标点符号的表面去领悟字里行间的潜 台词, 理解领会鲁迅与闰土好友重逢时惊奇、 同情、 愤慰、 欲 言又止和凄凉、 迟纯、 有苦难言的弦外之音, 进而通过闰土
成创新人格。
( 一) 以小见大, 内涵 挖掘 语文教学讲究品味, 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重锤敲打, 指 导学生从表面的字词或标点符号深抠下去, 由浅人深, 把学 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挖掘出深层的内涵,咀嚼出其中的蕴 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得到美 的享受。如果教师在设问时善于发现那些散落在海滩上的
大放货
1 t > { ) (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语文课 堂教 学设 问艺术
王 曙光
(岳阳市五中, 湖南 岳阳 414000)
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设问艺术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
精心整理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设问艺术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一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
“是什么”是下定义,形成概念,揭示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理性思维形式; “为什么”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的地位、形成的原因、作用、产生的结果(意义);“怎么办(怎样)”是分析问题后,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方法、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样)”,是连续性的设问,一环扣一环,一问衔一问,问问深入,步步逼近问题的解决——既点出了思维的起点,又展示了思维的走向,也拨正了思维的航向。
运用“、“为什么”、“怎么办”式。
二运用“”、“怎么办”“是什么”“导演”运用“”、“为什么”、“段。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有阶梯、有层次的导向式设问,它是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时为拨正学生思维航向而设计的设问。
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益,而且思维脉络清晰可见,让学生从中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和有效的思维手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引导式设问,它是运用于使课堂教学正常展开而设计的起承上启下作用或以达到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教学思路相一致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类设问,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有帮助,所以是课内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递进式设问,它常运用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全面、深入地理解政治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观点,为达到由点及面、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表象到本质等目的而设计的系列化设问,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一种好方法;“是什么”、“为什么”、精心整理“怎么办”是开放式设问,它是为了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一类设问,利用这类设问常可使学生开拓思维的宽广度,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
“设问”:为英语课堂注入“活水”
“设问”:为英语课堂注入“活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在英语教学中,设问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设问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提问首先,在英语课堂中设问的第一步就是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提问,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决策的权力。
例如,听力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听哪段对话或文章;课堂讨论时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尝试探讨答案。
二、灵活使用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提问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激发其思考和创造能力;也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困难,影响课堂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设置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三、设置互动环节除了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彼此学习,提高语言表达和听说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既有趣又有效的情境中学习。
四、鼓励多样化的回答在设问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回答,不应该只关注正确性。
尤其是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积极探索语言的奥秘。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使用设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设问,尝试多种方式,创造活跃、充满兴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课堂教学教师设问的艺术
唐代诗人韩愈《师说》的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解释的简单而深刻。
而“解惑”本身正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
”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重在善问。
一个好的设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设问呢?
一、正问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习惯的定势就是去背一些时间和历史事件,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
因此为了提升学习兴趣,在每节课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
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关键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
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
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
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三、探究启发
探索研究教材中潜藏的信息,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这就是让学生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大胆的探索,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和根基,也是历史课永恒的课题和精髓之所在。
笔者把有些复杂的历史场面提出许多假设(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只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如假设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会如何发展?革命会提前多少年成功?如美伊战争发展
的趋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展望等。
教师应精心设计交由学生讨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四、综合创新启发
学科综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标课改的重点之一。
而且就历史课本身来讲,也是一门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宗教的学科。
在学习历史古今地名、战争、领土、交通、行政划区、时间特点时,地理课的地图就会直观的为历史教
学提供地域空间,并感知到具体形象,使历史教学变难为易。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历史内容以剧情表演、辩论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会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知识的整体系统性。
五、发散思维启发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寻求和找到多种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
他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是以贯彻落实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