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总结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60f0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0.png)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反应与变化一、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能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研究的方法: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二、物质的组成1. 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分子和晶格。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而成的物质。
3. 混合物:物质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三、反应的表示和分类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反应物→产物2. 反应的参与物:主要反应物、次要反应物、参与催化剂。
3. 反应的分类: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四、反应的观察与解释1. 反应的观察:有气体产生、有颜色变化、有光发生、有温度变化、有沉淀析出等。
2. 反应的解释:解释原子、离子、分子在反应中的重组和重排。
五、化学式和化学计量1. 化学式:元素符号和元素个数的组合,分为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等。
2. 化学计量:反应物和产物的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3.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比值。
六、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表观反应焓变:化学反应前后,即反应物到产物的能量变化。
2. 反应的热效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热效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相应的摩尔焓变,根据热能守恒定律。
七、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的快慢。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3. 动力学研究:速率方程式、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
4. 化学平衡: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和产物再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
5. 平衡定律:反应混和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物质的组成、反应的表示和分类、观察与解释、化学式和化学计量、能量变化、反应速率与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能量变化,以及掌握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相关知识。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17dfff551810a6f524862a.png)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生成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玻璃仪器)、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a31144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0.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e9a6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a.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1.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学习化学的特点(三个关注):(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2、科学探究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或假设;(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分析解释及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3、吸入的空气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少;水蒸气的含量少。
4、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作坊。
2.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二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三1、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2、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3、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4、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34ca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c.png)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如何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2.药品的取用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量一般取多少?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正确读数量筒?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3.物质的加热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4.药品和仪器的处理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铁丝、硫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列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6.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列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65852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f.png)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3b59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7.png)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主要特点:基于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帮助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3. 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安全、规范、严谨* 常用实验操作:取用、称量、研磨、溶解、过滤、蒸发等4.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周围数字的意义:表示微粒的数目、化合价等二、重要知识点1. 空气的组成及性质*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可被压缩、有一定体积等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不易溶于水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溶于水等*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3. 水的性质与净化*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4.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概念及区别*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甲烷、乙醇等*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水、硫酸等* 区别:有机物大多能燃烧,无机物大多不能燃烧且比较稳定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写在等号的左右两边,反应条件写在等号的上边,还应注意选用适当的化学式和配平反应方程式。
例如:C+H2O=H2+CO2。
这个反应方程式表示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在高温下反应生成1个氢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7af7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0.png)
篇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4a07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e.png)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0910d3eefdc8d377ee3217.png)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总结化学第一单元总结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产生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木柴燃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体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三、化学的定义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药品的取用1、基本原则:“不触,不尝,不直接闻”。
2、固体药品取用:①块状固体:一横,二放,三直立②粉末:一斜,二送底,三直立3、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倾倒法(量大):“一倒,二向,三紧挨”②滴加法(量小):注意:胶头滴管用完后应立即清洗;应直立放置,以免药品倒流腐蚀胶帽。
③量取(一定量)Ⅰ、选择可一次量完且量程最靠近的量筒。
Ⅱ、读数方法: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平齐。
Ⅲ、方法:先倾倒后用胶头滴管滴加。
五、物质的加热1、热源:酒精灯2、加热仪器;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需间接加热:烧杯、烧瓶3、给液体加热①试管外壁不可有水②加热前先预热,再用外焰对准药品集中加热。
③试管口对准无人方向,与桌面倾斜成45°角。
④试管内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
⑤加热完毕后不可以用冷水立刻冷却。
4、给固体加热: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②铁夹夹在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六、仪器的洗涤1、水洗法2、刷洗3、药剂洗涤4、清洁干净的标准:仪器内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成水珠。
七、仪器的连接注意:“润,转”气密性的检查:1、连接仪器2、导管插入水中3手握试管外壁→若有气泡产生则表示气密性良好不漏气。
扩展阅读: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课题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f2de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5.png)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石蜡的熔化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可能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块状),“一斜二送三直立”(粉末)。
- 液体药品:较多量时直接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量取时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使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
- 仪器洗涤: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3e97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6.png)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以便学生回顾和复。
1. 物质的分类
-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
3. 原子和分子
-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
4. 物质的性质
-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5.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显示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6. 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
- 元素的符号是元素的缩写,用于在元素周期表中表示元素。
- 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7.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和回顾。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咨询老师或同学。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57b0f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0.png)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空气1、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10020;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10020;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dc983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e.png)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baa49c65ce0508763213eb.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3.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5.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2e1a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5.png)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11 物质的变化11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破碎等,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没有变化,仍然是原来的物质。
11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败等,在这些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1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2 物质的性质12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12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1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31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放入平放的容器口,再慢慢竖起容器,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倒入。
滴加法: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
132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给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 45°角,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fb12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5.png)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化学九上知识点(人教版)1 - 3单元总结。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举例: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 举例: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可通过蜡烛浮于水面得出),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可通过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外焰部分最先变黑得出),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燃烧产物有水(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可被点燃。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方法:- 收集两瓶呼出气体(排水法)和两瓶空气。
- 比较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在空气中木条燃烧时间更长,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 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0f461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1.png)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cf4a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d.png)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可进一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由物质内部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二、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也为1,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3.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升序排列的分类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周期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层。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的元素壳层数,而族是指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一列。
三、化学反应1.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反应中最开始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不能创造或者毁灭,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
2.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反应,将一种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转变。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原子之间发生互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总结一、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碳酸钙水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铜二、常见元素(或原子)的符号氧氢碳钙氯钠铜硫第一单元课题1_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的一门学科。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如:苹果榨汁、水结成冰、玻璃破碎、汽油挥发、蜡烛融化、水沸腾、闪烁的霓虹灯、音乐喷泉、满屋飘香的茅台酒、湿衣服晾、台风、雪灾、山体滑坡、碾米、淘米、洗菜、铜抽成铜丝、轮胎爆炸、空气被液化、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海水晒盐、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铁杵磨成针、碘溶于酒精制成碘酒、瓷碗破碎、海水晒盐、酒精挥发、滴水成冰、研碎胆矾、金桂飘香、尘土飞扬、雨后彩虹、2、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做______。
化学变化特征:_________。
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有___、___、___。
化学变化中_____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_____伴随着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如:铁丝生锈、纸张燃烧、燃放烟花、菜刀生锈、液化石油气燃烧、米饭煮熟、五光十色的烟火礼花、米饭变馊、火药爆炸、铁矿石炼成铁、森林火灾、酿酒、燃放烟花爆竹、油脂和火碱熬成肥皂、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煤气燃烧、木材燃烧、火烧赤壁、冬瓜腐烂、蜡烛燃烧、牛奶变酸、米酿成醋、动物呼吸、瓦斯爆炸、塑料降解、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描述上有“能---”“具有---”“可以---”)1.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物质之间能否反应等。
如: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纸张能.燃烧、氧气能.助燃、蜡烛在燃烧时可以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真金不怕火炼、百炼方能成钢、纸里包不住火、汽油可燃、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物理性质:物质________就表现出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如: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水在4℃是密度为.1g/cm3、玻璃易.破碎、汽油易.挥发强度高、抗震性好、玉不琢不成器、干冰能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食盐有咸味、木头能浮于水上、钠很软、水可变成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氧化铜是黑色粉末、课题2__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小结一、资料: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高),供给呼吸。
二、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蜡烛因加入配料而制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手感滑腻,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点燃的蜡烛可以持续燃烧,蜡烛缓慢变短。
燃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贮于凹槽中,如果吹动蜡烛或受热不均匀,贮于凹槽中的液体会沿烛体流下,遇冷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
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时,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三、探究活动者化学学习的特点:1.在实验探究中,一要关注物质____,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二要关注物质的____,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等;三要关注物质的____及其____,如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等。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观察主要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助仪器了解实验现象。
在学习中,观察的内容主要有实验仪器和装置(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法)、所用药品(颜色、状态、气味等)、实验操作(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7.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将实验设计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中。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收集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2瓶呼出的气体,放于桌上观察颜色状态气体为___色呼出的是___色的气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___溶于水⑵收集空气:取2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观察颜色状态气体为___色空气是___色气体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_____,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___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___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____________;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_________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相比含有较少的___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__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___“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_____和_____比空气多,_____的含量比空气少。
六、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小结一、初中化学常用仪器: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液体试剂的量取:1.仪器:____、____2.量一定体积液体的步骤:选、慢注、滴加(1)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如有量程分别为10mL、50mL、100mL的量筒,当量取8mL水时选用____量筒,量取60mL水选用____量筒。
(2)向量筒内漫漫注入液体,到接近所需体积。
(3)接近刻度时改用____滴加至所需体积。
注意事项:读数时,量筒放平稳,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____液面的____处保持____。
若俯视则读数偏高,读数____液体的实际体积。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____液体的实际体积。
二、固体药品的称量1仪器:____、____(托盘天平只能用于____的称量,能称准到___克)2、称量的一般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记录、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1)__物__码:添加砝码要先__后__,最后移动____,添加砝码盒移动游码砝码盒游码用____,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____,游码要____。
读数时:药品的质量=____读数+____读数;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读数___游码读数,(2)任何药品都____(能或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____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______(如烧杯或表面皿等)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____,再放____,最后____。
三、连接仪器装置:右图是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何将图中的装置装配起来?1.连接方法(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______。
.2. 多组仪器装配顺序: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四、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操作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_____,再用手紧贴容器的_____。
2.判断装置不漏气的现象:(1)手紧贴容器的外壁,一会儿导管口有_____冒出(如图甲)。
(2)手离开后,过一会,导管的一端形成一段_____(如图乙)。
3. 如果装置漏气,须_______,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然后才能进行实验。
五、仪器的洗涤:做实验必须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1.洗涤方法(以试管为例):注入半试管水(如果试管内还有废液,应先倒净废液,再洗涤),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
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_____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2.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_____,也不_____,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3.洗净后的放置:每次实验完毕,都应该立即把用过的仪器刷洗干净,试管_____在试管架上,其他仪器放在指定的地方。
六、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
如果灯芯顶端_____或已_____,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
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
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_____。
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注意:绝对禁止向____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____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____盖灭,不可用_____。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___扑盖或撒沙土扑灭。
2.给物质加热:酒精灯的灯焰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___温度最高,_____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___温度最低。
因此,应用_____部分进行加热。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如右图),1~2秒钟后取出来。
可以看到,处在火焰_____的部分最先碳化。
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给___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给___体加热可以用____的试管、蒸发皿等。
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_____用酒精灯加热。
②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____,然后加热,以免容器___。
③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___接触(防止仪器炸裂),也不要离得过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
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___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
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___实验台。
④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预热。
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
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____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⑤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____的___。
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___角)。